潤物細無聲——淺析古詩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_第1頁
潤物細無聲——淺析古詩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_第2頁
潤物細無聲——淺析古詩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僅供學習與交流潤物細無聲淺析古詩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精品文檔.潤物細無聲淺析古詩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潤物細無聲                                  淺析古詩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2、0;                                              廣平一中   

3、鄒健    尚書堯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概括了詩歌的靈魂是情感,朱自清在詩言志辨序里也說,情感既是詩歌創作的原動力,又是詩歌的主要特點。白居易還曾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古詩文教學的情感教育不僅抓住了詩歌的本質特征,而且更有助于完成語文課的教學目標。筆者結合自身的經歷,很有感觸。特記錄之與同道共勉。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的,古詩詞教學首先要積極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以情動情,教師可以用語言引導,也可以適當運用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合理增設一點音樂或圖畫,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圖像來顯示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

4、習興趣,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例如晏殊浣溪沙這首詞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體可感,再現的難度比較小。在體會“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請大家現在靜下心來,去除雜念。好,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晏殊。請大家心里開始想象在小園中徘徊,小路上鋪著落花,路邊的花兒只剩殘枝,抬頭,又看見燕子飛過,忽然覺得似曾相識,去年的春天,不也是這樣嗎?”告訴學生想得越細致越好。然后讓同學們回答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心頭涌上的會是什么樣的感覺。 又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

5、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蘇東坡的愛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夢見亡妾之后寫的感懷詩,蘇東坡用了十年都舍棄不下的,是那種相濡以沫的親情。我讓學生設想二十年后自己中年喪偶后的情景,來感受蘇軾刻骨銘心之哀痛,引起強烈的共鳴。   特別是在中學詩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滲透對學生而言更是“潤物細無聲”,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加深認識,增強學

6、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學課本中的論語、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語錄,集中體現了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道德修養、教育原則、教育方法等等。扁鵲見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為是、諱疾忌醫的害處,同時也贊頌了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高明的醫療技術。張衡傳是世界上有關預測地震最早的儀器,這是中國人民對人類的重大貢獻,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豐富的智慧及創造精神。    通過這些篇章的教學,學生會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諸方面給全人類做出的杰出貢獻,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7、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他們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    (二)通過古詩文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杰出人物和勞動人民自強不息、不畏強暴、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尊嚴的光榮傳統的認識,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報國之志。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他們不但崇尚自由,熱愛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禮儀,而且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團結御侮,以天下為己任。曹劌論戰以簡潔的文字揭示了曹劌的遠見卓識和穩重果斷的指揮才能,刻畫了一個關心國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的形象。水滸傳則反映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重大影響和革命威力,贊揚

8、了農民起義領袖的革命斗爭精神和卓越的組織才能,從而說明了“那里有壓迫,那里就有反抗”的偉大真理。    在教學這類古詩文時,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領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    (三)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對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渾的氣勢,描寫了陰山腳下美麗富饒、廣闊無垠的草原風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春江花月夜、江南春、滕王閣序等詩篇以清新、明快的筆調描繪了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不僅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滲透了詩人積極進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湖的廣闊浩渺,氣象的千變萬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表現了大自然雄渾的氣勢和偉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皓月千里,靜影沉壁”,則表現了大自然的恬靜明麗、寬闊安逸。赤壁賦描寫了與眾不同的自然風光,并表達蘇軾樂觀豁達隨遇而安的性格。  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在繼承這一寶貴文化遺產的同時,更應使之在新時代發揮其教育人、感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