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分析與步態分析參考模板_第1頁
動作分析與步態分析參考模板_第2頁
動作分析與步態分析參考模板_第3頁
動作分析與步態分析參考模板_第4頁
動作分析與步態分析參考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動作分析一、動作分析總論 1、運動描記(Motoscopy):就觀察到的身體運動狀態予以記錄的方法。記錄一定條件下的運動模式,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予以解釋。以定性差異為指標予以標準化即可在臨床應用。 2、運動記測(Motometry):就某一運動課題所需要的時間予以測量、測定一定時間內或一次性課題完成的量。即相當于測定完成情形,有標準化檢查。能反映出運動機能障礙及能力障礙,在臨床上應用廣。 3、運動記錄(Motography):利用電影及錄像(VTR)來測量。將運動通過特定的影屏形成圖表化。近來已使用二維空間及三維空間的動作分析裝置。但對電影及VTR所記錄的內容進行主觀性判斷、只不過是Motosc

2、opy的一種。運動療法評定中,所進行的動作分析是通過肉眼觀察來進行的。觀察者要忠實記錄對象動作,有時需觀察者自己再現動作。描敘中所使用的表現方式及用詞應使別人(至少同行)明白。 4、基于觀察的動作分析:以目測觀察身體運動模式,推測關節運動、肌肉運動模式。表1 基于觀察的動作分析優缺點優 點缺 點- 一次可得到許多信息- 記錄困難,不易讓別人懂- 可掌握問題的具體所在- 不需特殊器具,隨時進行- 需要熟練- 可多次重復,當時可確認- 觀察者主觀性強,觀察內容離散程度大(缺乏再現性)- 極少加強對患者不必要的不安及心理負擔- 結果可馬上用于診療動作分析是一個評定項目,不是為了動作分析而動作分析。動

3、作分析而結果有助于治療。動作分析首先從仔細觀察患者開始。要看在命令下進行同樣動作的情況及無命令下自然進行的情況。然后推測動作為何不能順利進行及異常的原因。然后開始進行確認檢查。這是將與機能障礙水平的分析結果予以對照檢查,必要時要重新檢查,或追加新的檢查。臨床中動作分析內容包括以下內容:1、 基于肉眼觀察,用用運動學語言記錄對象動作。2、 用簡單圖示來解釋。3、 演示。4、 操作對象為患者的身體或身體的某一部分。1 / 165、 必要時,使用時間測量、長度測定等來獲得客觀資料。二、動作分析內容(一)動作分析的目的 1、由分析動作過程,分析從正常的脫離情況,推測其背景下的障礙(主要是機能障礙水平)

4、,將某具體應用到改善動作目的的治療計劃中。 2、進行提高動作能力的治療訓練時,應探求如何修正。 3、評定治療結果的動作質量改變。(二)動作分析的進行方式 1、動作分析的條件 (1)不加任何操作或輔助 (2)使用輔助具、輔助矯形器 (3)施加各種負荷、規定、限制注:不是由提問來判斷能否完成運動,而是努力將運動予以實際進行。 2、事先定好要分析的因素及性質將分析項目制成表格。由于運動是身體各部分隨時間經過而一起來進行的,應使身體各部分的項目隨時間經過的表現易于表示。 3、具體動作分析順序 (1)整體觀察 a、基于空間的觀點觀察 無論身體運動異常是怎樣由局部原因引起的,都要注意許多情況下會對整體運動

5、有影響,要避免先入為主來觀察運動。 b、基于時間觀點的觀察 對于機能性身體運動要有一定的時間。觀察所用時間的長短及在時間經過中,有無運動改變的異常。 c、基于身體各機能與運動完成的關系進行觀察,如耐力是否影響到運動。 (2)局部觀察 a、在疾病及障礙中探索特有的局部運動 b、觀察局部運動神經系統反射、反應的影響 c、觀察運動、動作的各個部分 4、觀察要點 (1)有無危險程度,程度如何 (2)能完成多少(獨立、監視、半輔助、完全輔助) (3)用怎樣的方法進行 (4)與正常人進行比較 a、從運動的開始到結束的順序 b、大概的分期 c、構成因素 d、使用的模式 e、速度 f、努力程度 g、需輔助 (

6、5)若出現問題則可更進一步細分期來分析 a、支撐基底面的寬度如何,如何變化 b、重心位置如何,向哪個方向移動 c、何處的關節是如何作用的,各關節的時間上的變化如何 d、觀察力的平衡 e、作用和反作用 f、觀察代償方法(三)動作分析的描述1、從力學觀點解釋(靜力學、動力學)2、討論是否在正常范圍內(四)可達到的目標 1、能使自體進行正常人可進行的所有動作模式 2、將動作按力學予以分類 3、將動作按項目分類 4、能用運動學術語從力學觀點來說明 5、能用自己身體進行代表性異常動作 6、能描述所說明的動作 7、能考慮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的定位 8、能說明關節活動及肌肉活動,確認從正常的位移并能描述 9、理

7、解摩擦力及重力經常起作用 10、可理解在不穩定狀態下,人們為保持平衡要經常使用手腳三、姿勢分析方法(一)解剖因素對正確姿勢的影響 1、骨骼外形 2、韌帶結構松弛 3、筋膜肌腱緊縮 4、肌肉緊張 5、骨盆角 6、關節的位置和活動度 7、神經的出口和入口(二)正確姿勢1、不同年齡時期的姿勢性變化2、嬰幼兒時期和兒童期的不同年齡階段,下肢力線的生理性演變(三)異常姿勢的成因 1、姿勢性因素:a、患者因某種原因不能維持一個正常的姿勢;b、兒童因某種原因造成異常姿勢,最終導致發育不協調,姿勢改變;c、肌肉不平衡或肌肉攣縮 2、結構性因素a、先天性異常b、后天發育性障礙c、創傷性或疾病原因造成的姿勢改變(

8、四)常見的異常姿勢 1、脊柱前凸脊柱前凸是指脊柱存在較大的向前彎曲。其病理學特征為頸椎和腰椎原有正常前凸曲度增大。脊柱前凸增大的原因有: (1)姿勢畸形 (2)肌肉松弛,特別是腹肌,同時合并屈髖肌或腰背伸肌的 肌緊張 (3)腹部過重,由于肥胖或懷孕等造成 (4)作為其他畸形的補償,例如脊柱后凸畸形 (5)髖關節屈曲攣縮 (6)脊柱椎體前滑脫 (7)先天性原因,如雙側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 (8)小關節突處椎弓根斷裂 (9)流行因素:如高跟鞋 2、脊柱后凸 脊柱后凸是指脊椎存在較大的向后彎曲。病理學表現為胸椎正常的生理后凸曲度增大。脊椎后凸的原因包括肺結核、椎體壓縮性骨折、休門病、強直性脊柱炎、老年

9、骨質疏松、腫瘤以及脊椎前凸交界處的代償或先天異常。先天異常包括部分分節不全,如骨化異常或椎體先天發育不全。癱瘓情況下,由于重力作用以及維持正常姿勢所需肌肉活動的缺失,也會導致脊椎后凸。 脊椎后凸有四種類型: (1)圓背 (2)駝背 (3)平背 (4)老年性駝背 3、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是指脊椎向側方彎曲,是最常見的脊柱畸形。頸椎的脊柱側彎被稱為斜頸。斜頸原因可能是由于神經肌肉問題、先天性問題(胸鎖乳突肌異常)以及伴隨顳下頜關節問題導致的咬合不全或頸椎導致的聽力問題。結構性脊柱側彎,見于原發性的骨骼畸形,包括先天性或后天獲得性以及長時間的四肢癱瘓導致的廣泛肌萎縮。這種類型的脊柱側彎可能是楔形椎體以

10、及半椎體或是椎體分節不全造成的,也可能是特發性的、神經肌肉性的(源于上運動神經元或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或肌節性的(由于肌肉本身病變)。另外,可能由持續性的關節攣縮導致關節彎曲或者由于神經纖維瘤、間葉結締組織異常或創傷引起。步態分析一、步態分析基本概念1、基區寬度基區寬度基區寬度是指兩足間距離,通常為5-10cm。如果這一寬度增加,檢查者可以懷疑患者存在某些能導致平衡失調的病理改變(如小腦或內耳疾病)或糖尿病和外周神經病變所造成的感覺喪失,也可能是肌肉骨骼的問題(如髖外展肌緊張)。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加,基區寬度通常減小到零。若基區寬度變為交叉步,也會導致步態改變和其他問題。 2、步長步長或步態長,是

11、雙足連續與地面接觸點之間的距離。通常為35-41cm,對于每個人應該是相對恒定的(步長通常與步速相關),且雙腿應該是等同的。步長隨年齡和性別不同而不同,兒童比成人步長小,女性比男性步長小。如果兩腿之間的步長是相等或相似的,走路的節奏就會平穩。如果一側肢體疼痛,患者就會盡快地把負重從這一肢體轉移開,從而改變了走路的節奏。 3、跨步長跨步長是指在前進平面上,相同足連續兩次著地點間的直線距離。跨步長通常有70-82cm,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步態周期。跨步長和步長一樣,隨著年齡增加、疼痛、疾病和疲勞而減少。年齡改變經常導致行走速度減慢。 4、骨盆側方位移骨盆側方位移是指在行走過程中,骨盆的側向移動。這一過

12、程對于將身體的重心中心化于支撐腿來保持平衡非常重要。正常情況下,骨盆側方位移有2.5cm-5cm。如果雙足分開得較大,側方位移會相應增加。骨盆側方位移會造成承重肢體內收,是髖部內收肌易于活動。如果肌肉無力就會導致特倫德倫伯格式步態(臀中肌步態)。 5、骨盆垂直位移骨盆的垂直位移使重心在正常步態中保持至少5cm的上下移動。通過骨盆垂直位移,會使重心在中間支撐時相達到最高點,在初始接觸相位于最低點。如果因保護性痙攣或腫脹導致膝關節融合或不能彎曲,上述高度在擺動相就可能增加。在正常步態中,頭的高度不會超過雙足支撐時頭的高度。在擺動時相,擺動一側的髖部會降低,患者一定會屈曲膝關節,背屈足部來抬起足趾部

13、。這一動作縮短了中間支撐時相的長度并且減少了重心升高的程度。 6、骨盆旋轉骨盆旋轉對于減少股骨與地面的成角是必需的,這樣做相當于延長了股骨。旋轉降低了身體重心沿前進路線位移的幅度。骨盆旋轉總共有8°,在擺動腿有4°向前,在支撐腿有4°向后。為維持平衡,胸廓想反方向旋轉。 7、重心通常在支撐姿勢,重心位于第二骶椎前5cm。由于男性在肩部有較大的身體比重,男性重心會比女性稍高。在走路時,重心的水平與垂直位移形成8字形狀,在骨盆中占據52空間。如果從側方看,行走過程中重心的垂直位移可以看成是一條平滑的正弦曲線。患者的頭部會在負重或非負重階段降低,而在單腿支撐階段升高。

14、8、正常步調圖1 步態的節奏A 正常足 B弓形足正常步調是在每分鐘90-120步。通常,女性的步調每分鐘比男性多6-9步。對于有病理改變或畸形(如弓形足)的患者,這種承重模式可能會改變。二、正常步態(一)步態周期步態周期是指同一只足連續兩次的初始接觸之間的時間間隔或移動序列。以足后跟觸地做為初始接觸為例,右腿步態周期是指從一次右足后跟接觸地面到下一次右足后跟接觸地面的間隔。每只足的步態周期包括兩個時相:支撐時相,占步態周期的60-65%;擺動時相,占步態周期的35-40%。并且在步態周期中有兩個雙腿支撐期和一個單腿支撐起。隨著步態周期的速度增加,周期長度和步幅長度相應減少。圖2. 步態周期(二

15、)支撐時相步態的支撐時相發生在足支撐于地面并承重時。允許較低的一側腿支撐身體的重量,起減震作用,同時使身體跨過支撐肢體向前移動。通過這一時相占步態周期60%的時間,并且包括5個子時相。1、 初始接觸(Initial Contact,IC)2、 負荷反應(Load Response,LR)3、 中間支撐(Mid-stance, MSt)4、 終末支撐(Terminal Stance,TSt)5、 擺動前期(Pre-swing, PSw)初始接觸時相是承重腿浮腫或重量承受階段,占步態周期的前10%的時間。在這一階段,一只足正在離開地面,同時另一只足正在接受身體重量并且開始吸收初始接觸的振動。由于兩

16、只足都與地面接觸,這一階段屬于雙支撐,即雙腿支撐階段。負荷反應和中間支撐相是單支撐或單腿支撐階段,占據下一個步態周期的40%的時間。在這一階段,一側腿單獨承受身體的重量,同時另一側腿經過其擺動時相。這時,支撐腿一定要能夠承受住身體的重量,身體也一定要能在這一側腿保持平衡,并且該側髖部要保持穩定一維持平衡,支撐腿脛骨一定要向前超過靜止足。終末支撐時相和擺動前時相構成非承重階段,要占步態周期的后10%時間,在這一階段,支撐腿把身體重量轉移到對側肢體并且準備進入擺動時相。正如初始接觸瞬間,雙足都與地面接觸,這就形成了步態周期中的第二次雙支撐。圖2. 支撐時相 圖3 支撐時相(三)擺動時相步態的擺動時

17、相發生在一側足不承重并向前移動時。擺動時相要求擺動腿的足趾離開地面,同時對腿的長度要適度調整。這一過程占步態周期時間的40%左右,并且包括3個子時相。1、 擺動初始(Initial Swing,ISw):加速2、 擺動中期(Mid-Swing,MSw)3、 擺動末期(Terminal Swing,TSw):減速加速發生在擺動足離地時。在正常步態中,這一加速向前的動作需要迅速的膝關節屈曲和距小腿關節背屈來完成。在一些病理條件下,膝關節屈曲和距小腿關節背屈不能,進而會導致步態的改變。擺動中期時相發生在擺動腿臨近承重腿時,此時承重腿正處于中間支撐時相。在最終的時相(擺動末期時相或減速時相),擺動腿減

18、速并準備于地面的初接觸。在正常的不太重,股四頭肌控制膝關節伸展,腘繩肌控制髖部屈曲。圖4. 擺動時相圖5 步態周期步行,跑步三、異常步態(一)減痛步態減痛步態(鎮痛步態)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是由骨盆、髖關節、膝關節、距小腿關節或足部損傷所致。受影響下肢的支撐時相較未受影響下肢的支撐時相短,這是由于患者希望受影響下肢的負重減少造成的。未受影響下肢擺動時間減少,最終未受影響腿的步長減少,行走速度減慢,步調減慢。(二)關節步態 關節步態主因關節僵硬、松弛或畸形造成,疼痛可有可無。由于患者髖或膝關節僵硬,整個下肢被提得比正常腿高,以便離開地面。這種弓形運動有助于減低用來使受影響腿抬離地面所需的能量。

19、由于髖、膝關節或兩者的屈曲不能,兩腿之間步態長度是不同的。當僵硬的肢體承重時,步態長度通常減小。圖6 關節步態(三)共濟失調步態圖7 共濟失調步態如果患者感覺較差或缺乏肌肉協調性,就會失去平衡和基區增寬的趨勢。小腦共濟失調患者的步態會出現局部傾斜或蹣跚,所有的運動都十分夸張。感覺共濟失調者的足由于沒有感覺而與地面拍擊。患者在走路時還在看著足下的情況。這種步態是不規則的、急速的且搖擺不定。(四)攣縮步態如果下肢關節固定時間過長或關節的病理損傷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下肢關節可表現出攣縮狀態。髖關節屈曲攣縮經常造成腰椎前凸增加和軀干過伸,并伴有膝關節的屈曲,以使足能抬離地面。如果膝關節屈曲性攣縮,患者

20、表現出過度的踝背伸,這種現象可以在擺動時相末期到支撐時相早期出現在未受影響的腿,在終末支撐時相出現在受影響的一側,表現出足跟抬起過早。距小腿關節的跖屈攣縮導致膝關節過伸(受影響腿中間支撐時相)和伴有髖關節屈曲的軀干前傾(中間支撐時相到終末支撐時相受影響的腿),受影響的腿經常發生足跟抬起過早。(五)馬蹄足步態軀干整個負重主要在足背外側或外側邊緣,具體的視畸形程度而定。在受影響的一側,肢體承重時相減少,并出現跛行。骨盆和股骨外旋可以部分補償脛骨和足部內旋。(六)臀大肌步態圖8 臀大肌步態髖伸肌(臀大肌)肌力減弱,在初始接觸時相(足跟著地)患者會通過向后牽引軀干來維持支撐腿髖關節的伸展。這種步態就是軀干特征性的反向傾斜。(七)臀中肌步態(Trendelenburg步態)如果髖外展肌(臀中肌和臀小肌)肌力減弱,在支撐時相這些肌肉的穩定作用就消失了,患者出現軀干的過度側傾。如果雙側臀中肌肌力減弱,步態表現為反復的兩側擺動,導致“擺動步態”或“舞蹈演員步態”。圖11 帕金森步態圖10 偏癱步態圖9 臀中肌步態(八)偏癱步態有偏癱或偏癱步態的患者以環形運動的方式把癱瘓的腿向外、向前擺動或直接擺動向前。同時,受影響的上肢會環繞軀干抬起以獲取平衡。這種步態有時也特指一種神經性或松弛性步態。(九)帕金森步態(震顫麻痹步態)帕金森步態患者的頸、軀干和膝關節是屈曲的。這種步態的特征是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