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復習題DOC_第1頁
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復習題DOC_第2頁
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復習題DOC_第3頁
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復習題DOC_第4頁
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復習題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3章 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 一、名詞解釋 1.器官;2.主根與不定根;3.根系;4.直根系與須根系; 5.不活動中心;6.切向分裂;7.徑向分裂;8.橫向分裂9.初生生長和初生結構  10.內皮層;11.凱氏帶;12.通道細胞;13.中柱鞘; 14.外始式;15.維管柱;16.內起源;17.次生生長和次生結構;18.維管射線(次生射線);19.根瘤和菌根;20.內生菌根和外生菌根;21.葉痕、維管束痕和芽鱗痕;22.活動芽和休眠芽;23.單軸分枝和合軸分枝;24.假二叉分枝和二叉分枝;25.分蘗;26.淀粉鞘;27.維管束;28.有限維管束和無限維管束;29.內始式;30.髓射線(初

2、生射線);31.束中形成層和束間形成層;32. 增殖分裂; 33. 早材和晚材;34.年輪;35. 心材和邊材; 36. 侵填體; 37.樹皮;38.皮孔;39.補充組織;40.完全葉和不完全葉;41.單葉和復葉;42.葉鑲嵌;43.等面葉和異面葉;44.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45.氣孔器(氣孔復合體);46.副衛細胞;47.泡狀細胞;48.C3植物和C4植物;49.花環形結構;50.離層;51.葉跡和葉隙;52.枝跡和枝隙;53.頂端優勢;54.肉質直根和塊根;55.額外形成層;56.苞片和總苞;57.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 58.原始細胞59.初生加厚分生組織 60.轉輸組織二、填空題 1.根的

3、生理功能有()()()和()。 2.根由于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和()。 3.植物的根系分為()和(),多數雙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為()根系,多數單子葉植物為()根系。根據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狀況,根系又可分為()和()。 4.根尖可分為()()()()四個部分,其中吸收能力最強的部分為()和(),含有淀粉體,與根的重力反應有關的部分是(),與根的伸長生長顯著相關的部分是()和()。 5.根尖的初生分生組織初步分化為()()和()三部分,以后分別發育成()()和()。 6.對根尖的成熟區作一橫切面,能看到根的全部初生結構,由外至內可分為()()()三部分。 7.雙子葉植物根的內皮層細胞在()壁

4、和()壁上出現栓質化和木質化的帶狀增厚,被稱為(),主要功能為()。禾本科植物的內皮層細胞壁常()面增厚,橫切面上此種增厚呈現()形;除此之外內皮層上還具有一些壁不增厚的細胞,稱之為()。 8.根初生結構中的維管柱一般包括()和()兩部分,有的植物根具有()。 9.根的維管柱中的中柱鞘細胞具有潛在分生能力,可能參與()()()()和()的產生。 10.根中初生木質部發育方式是()式,位于外方的稱為()木質部,位于內方的稱為()木質部;初生韌皮部發育方式是()式,位于外方的稱為()韌皮部,位于內方的稱為()韌皮部;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的排列方式是()。 11.側根一般是由母根的()細胞產生的,

5、這種起源方式稱為()。 12.根的次生生長主要是兩種次生分生組織()和()活動的結果。前者主要由()和()之間的薄壁細胞反分化而來,活動結果產生次生維管組織;后者最早發生在()部位,以后可深達(),活動結果產生次生保護組織周皮。 13.根的維管形成層主要進行切向分裂,向外分裂產生(),向內分裂產生(),合稱為();除此之外,維管形成層活動還產生一種結構(),包括()和(),主要進行橫向運輸。 14.根瘤是()和()的共生結構,常見于()科植物;菌根是()和()的共生體,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和()。 15.按組織原學說,根尖分生組織原始細胞可以分為()()和()。 16.莖的功能主要有()()

6、()和營養貯藏。 17.莖上著生葉的部位稱為(),兩個節之間的部分稱為()。銀杏植株具有兩種枝條,節間顯著伸長的枝條稱為();節間短縮甚至難于分辨的枝條稱為()。葉脫落后在莖上留下的葉柄痕跡,稱為()。葉痕內的點線狀突起稱為()。頂芽開展時,外圍的芽鱗片脫落后留下的痕跡稱為()。 18.從外形上來判斷根和莖的主要區別是()。 19.芽按照在枝上的位置可分為()和(),法國梧桐和懸鈴木的芽被覆蓋在葉柄基部,把這種芽也稱為()。根據芽鱗的有無,芽又可分為()和()。按芽將來形成的器官性質分,芽可分為()()和()。按芽的生理活動狀態分,芽又可分為()和()。 20.高等植物莖的分枝方式可分為()(

7、)()()和()等類型。 21.主干顯著,是由頂芽不斷向上伸展而成的分枝方式稱為();主干的頂芽在生長季節死亡或為花芽,緊接其下的腋芽伸展代替原有頂芽,每年交替進行,此種分枝方式稱為();具對生葉的植物,頂芽停止生長或頂芽為花芽,由其下的兩側腋芽發育的分枝方式稱為();頂端分生組織分為兩個,此種分枝方式稱為()。 22.丁香屬于()分枝方式,銀杏屬于()分枝方式,棗樹屬于()分枝方式,地錢屬于()分枝方式,小麥和水稻的分枝方式稱為()。 23.莖的頂端分生組織的3種理論分別是()()和()。 24.莖上的葉和芽起源于分生組織表面第一層或第二、三層細胞,把這種起源方式稱為()。 25.雙子葉植物

8、莖和根的初生結構均包括()()和()三部分。莖的表皮不具有(),主要功能為();皮層最內一層一般不具有(),部分植物這一層細胞富含淀粉粒,也稱為();初生木質部的發育方式為(),初生韌皮部的發育方式為()。 26.維管束根據形成層的有無,可分為()和()兩種類型;根據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分為()()()和()四種類型。 27.禾本科植物莖的維管束由()()和()三部分組成。 28.多數單子葉植物維管束沒有形成層,但是也有明顯加粗,其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29.初生分生組織中的()可以分化出維管組織。 30.莖的維管形成層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位于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

9、皮部之間,來源于(),稱為();另一部分位于維管束之間,稱為()。 31.組成莖的維管形成層細胞有兩種類型,即()和(),前者活動產生(),組成莖的()系統,后者活動產生(),組成莖的()系統。 32.莖的維管形成層原始細胞分裂除不斷產生次生維管組織之外,還要分裂增加自身原始細胞的數量,把這種分裂稱為()。 33.莖在生長季早期形成的次生木質部細胞大而壁薄,排列疏松,色澤淡,稱為();在生長季后期形成的次生木質部細胞小而壁厚,排列緊密,色澤深,稱為();二者共同組成()。 34.在莖中央的次生木質部導管和管胞失去輸導功能,顏色較深,稱為();其外圍的次生木質部導管和管胞具有輸導功能,顏色較淺,

10、稱為()。 35.木本雙子葉植物次生韌皮部的薄壁細胞轉化為木栓形成層時,該莖的結構由外向內分別是()()()()()()。 36.莖的切向切面上射線呈紡錘形,可見其()度和()度;徑向切面上射線細胞排列整齊如磚墻,可見其()度和()度;橫切面上射線輻射狀排列,可見其()度和()度。 37.葉的主要功能為()和(),除此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能力。 38.典型的植物葉包括()()和()三部分。 39.禾本科植物葉在形態和組成上主要分為()和()兩部分。 40.脈序主要有()()和()三種類型。 41.單子葉植物的平行脈序可分為()()()和()四種類型。 42.復葉依小葉排列的方式可分

11、成()()和()。 43.葉序基本上有三種類型,即()()和()。 44.葉子發育過程中要經過()()和()三種生長方式。 45.葉片的基本結構包括三部分,即()()和()。 46.在雙子葉植物中,根據氣孔與相鄰細胞的關系可分為()()()和()四種類型。 47.禾本科植物的表皮細胞主要有()和()兩種類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大型含水細胞,可能參與葉片的運動,稱之為()。 48.C4植物不同于C3植物的解剖特點是前者具有()。 49.葉片的脫落與植物激素有關,落葉時在葉片或葉柄基部形成()。 50.根的變態主要有()()和()三種類型。 51.蘿卜、甜菜的變態根稱為(),是由()發育而來,一個

12、植株下可長()個;甘薯的變態根稱為(),是由()或()發育而來,一個植株下可長()個。 52.很多植物的器官發生變異,形成變態器官,如荷花有根狀莖,榕樹有(),豌豆有(),百合有()和()。 53.地下莖的變態主要有()()()和()四種類型。 三、判斷題 1. 根系有兩種類型,直根系是由主根發育而來,須根系是由側根發育而來。() 2. 根本體最遠端的部分原始細胞永久失去分裂能力因此稱為不活動中心或靜止中心。() 3. 根的長度的生長是伸長區細胞和分生區細胞共同活動的結果。() 4. 根的吸收能力最強的部位是伸長區和具根毛的成熟區。() 5. 垂周分裂所形成的新細胞壁和器官表面垂直。() 6.

13、 垂周分裂的結果是增加器官中細胞的層數。() 7. 通過根尖伸長區作一橫切面可觀察到根的初生結構。() 8. 根表皮上的氣孔具有吸收作用,而莖表皮上的氣孔主要是光合、呼吸和蒸騰作用中氣體交換的通道。() 9. 雙子葉植物根的內皮層的徑向壁、橫向壁上和內切向壁發生木質化和栓質化的增厚,具有通道細胞。() 10. 根中木質部的發育方式為內始式,而韌皮部的發育方式為外始式。() 11. 根初生結構中原生木質部是由環紋和螺紋導管組成,后生木質部是由梯紋、網紋和孔紋導管組成。() 12. 側根起源于根的內部組織即內皮層,因此把這種起源方式稱為內起源。() 13. 側根與側枝的起源方式不同,前者為內起源,

14、后者為外起源。() 14. 側根在母根上發生的位置是比較固定的,在二原型的根中,側根發生在正對著初生韌皮部的位置或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之間。() 15. 根毛與側根的來源是一致的。() 16. 根的維管形成層是由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之間的薄壁細胞以及中柱鞘的部分細胞恢復分生能力而形成的。() 17. 根的維管形成層活動的結果是產生次生維管組織和髓射線。() 18. 根的維管射線的主要功能是橫向運輸,它是由輸導組織的細胞組成的。() 19. 根和莖的木栓形成層最早起源于中柱鞘。() 20. 根的初生結構中皮層發達,次生結構中仍有皮層存在。    ( 

15、) 21. 根瘤是種子植物的根與真菌共生,菌根是種子植物的根與細菌共生。() 22. 具有菌根的植物根的根毛往往不發達,菌絲可以代替根毛起吸收作用。() 23. 合軸分枝是最進化的分枝方式,而假二叉分枝是最原始的分枝方式。() 24. 假二叉分枝是頂端分生組織分成2個發育而成的。() 25. 分蘗是禾本科植物一種特殊的分枝方式。() 26. 判斷枝條的生長年齡可看芽鱗痕,而計算大樹的生長齡一般看年輪。() 27. 莖的頂端分生組織中的原分生組織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分化,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組織和原形成層組成。() 28. 組織原學說認為被子植物的莖端是由三個組織原即表皮原、皮層原和中柱原組成的,它

16、們活動分別產生表皮、皮層和中柱。() 29. 雙子葉植物莖和根初生結構的皮層中,薄壁細胞是其主要的成分,除此之外在表皮下面還有幾層厚角組織。() 30. 在雙子葉植物根和莖初生結構中均有中柱鞘存在。() 31. 雙子葉植物的維管束一般排成一輪,而單子葉植物玉米的維管束則是散生在基本組織中。() 32. 莖中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是相間排列,根中則是相對排列。() 33. 雙子葉植物的維管束一般為無限維管束,而單子葉植物為有限維管束。() 34. 莖初生木質部的發育方式為內始式,初生韌皮部的發育方式為外始式。() 35. 雙子葉植物莖初生結構的皮層中往往具有厚角組織,而單子葉植物莖的基本組織中具

17、有厚壁組織。() 36. 部分禾本科植物莖也能一定程度的加粗,是由于維管束中也具有形成層。() 37. 束中形成層和束間形成層是由原形成層殘留下來的。() 38. 紡錘狀原始細胞和射線原始細胞活動使莖增粗,因此它們只進行平周分裂。() 39. 莖的維管射線和髓射線均起橫向運輸的作用,屬于次生射線。() 40. 莖的維管射線的數目是固定的,而髓射線的數目是不固定的。() 41. 年輪代表著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質部,因此我們根據樹干基部的年輪可以推測所有植物的年齡。() 42. 心材由于失去輸導功能,因此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 43. 一段木材,肉眼可見具有V形的紋理,據此可斷定這是木材的切向切

18、面。() 44. 一張松木材的切片,在顯微鏡下可見許多紡錘形的結構,且管胞均為縱切,可斷定這是木材的徑向切面。() 45. 莖中木栓形成層最早起源于表皮或表皮下的皮層細胞。() 46. 樹皮包括死的外樹皮和活的內樹皮,前者指的是周皮,后者指的是具功能的韌皮部。 47. 對樹皮環剝后會阻斷有機養料的運輸,導致植株死亡,因此不能對植物樹皮進行環剝。() 48. 氣孔存在于莖的初生結構,皮孔存在于莖的次生結構。() 49. 裸子植物的次生韌皮部是由篩胞、伴胞、韌皮薄壁組織和韌皮射線組成的。() 50. 木質莖具有次生生長,草質莖不具有次生生長。() 51. 叉狀脈是葉脈中最原始的類型。() 52.

19、簇生葉序是每個節上生3枚或3枚以上的葉。() 53. 觀察氣孔的表面觀,可對葉片進行橫切。() 54. 沒有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分化的葉稱為等面葉。() 55. 葉內中脈的木質部靠近下表皮。() 56. 葉片上面綠色較深,下面綠色較淡,主要是由于上表皮含葉綠體多。() 57. 葉表皮的一般特點為具有角質層、蠟質層和氣孔,表皮細胞內含葉綠體。() 58. 葉表皮上的氣孔是葉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不具有吸收的功能。() 59. 禾本科植物葉下表皮的泡狀細胞可能參與葉片的伸展和卷縮。() 60. 松針葉橫切結構中也具有內皮層。() 61. 沉水葉一般通氣組織發達、葉肉不發達、表皮細胞含葉綠體。()

20、 62. 會落葉的樹叫落葉樹,不會落葉的樹叫常綠樹。() 63. 葉脫落后留在莖上的痕跡稱葉跡。() 64. 雪松之所以呈明顯的塔形樹冠,主要是由于頂端優勢,即頂芽抑制側芽的生長。() 65. 變態的器官形態和結構都和正常的器官不同,因此也是一種病態。() 66. 蘿卜主要的食用部位為次生木質部,胡蘿卜主要的食用部位為次生韌皮部。() 67. 蘿卜屬肉質直根,因此全部是由主根發育而來。() 68. 甜菜根的加粗是由于形成層和額外形成層活動的結果。() 69. 玉米莖節上生出的不定根為呼吸根。() 70. 馬鈴薯屬塊莖,甘薯屬塊根。() 71. 月季莖上的刺屬莖刺,山楂莖上的刺為皮刺。() 72

21、. 葡萄的卷須為莖卷須,豌豆的卷須為葉卷須。() 73. 蓮藕食用的是根,竹筍食用的是莖。() 74. 莖刺、葉刺、皮刺為同源器官,鱗莖、葉狀莖、塊莖為同功器官。() 四、單項選擇題 1. 具有直根系的植物是() A.油菜  B.小麥  C.玉米  D.蔥 1. 根的不活動中心位于() A.根冠  B.分生區  C.伸長區  D.成熟區 1. 根冠由于與土壤顆粒不斷發生摩擦而死亡脫落,由()細胞分裂補充。 A.根冠  B.分生區  C.伸長區  D.成熟區 1. 使細胞層數增加,器官增粗的分裂是() A.

22、徑向分裂  B.橫向分裂 C.垂周分裂  D.切向分裂 1. 與根的伸長生長有直接關系的是()   A.根冠與分生區  B.分生區與伸長區  C.伸長區與根毛區  D.分生區 1. 植物在移栽時主最容易損傷的部位是() A.主根  B.側根  C.葉  D.根尖 1. 初生生長是由()的細胞分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A.頂端分生組織  B.側生分生組織     C.居間分生組織  D.次生分生組織 1. 根毛區表皮的主要作用為()   A.吸收&

23、#160; B.保護  C.分泌  D.通氣 1. 根初生維管組織中,木質部和韌皮部的排列是() A.內外排列  B.散生 C.相間排列  D.A和C1. 下列結構的形成與中柱鞘無關的是() A.木栓形成層  B.維管形成層  C.側根  D.側枝 1. 側根發生方式為()  A.外起源  B.內起源 C.外始式 D.內始式 1. 產生根或莖次生結構的組織是() A.頂端分生組織  B.側生分生組織  C.居間分生組織  D.原分生組織 1. 形成層細胞的徑向分裂產生() A

24、.次生木質部  B.次生韌皮部  C.周皮 D.形成層本身的細胞 1. 根和莖在形成次生結構后,未被破壞的初生結構是()   A.表皮  B.皮層  C.初生韌皮部  D.初生木質部 1. 根的木栓形成層最初由()細胞恢復分裂而成。 A.表皮  B.外皮層  C.內皮層  D.中柱鞘 1. 具有根瘤和菌根的植物和微生物的關系是() A.共生  B.寄生  C.競爭  D.相互獨立 1. 爬山虎的莖屬于()  A.直立莖  B.纏繞莖  C.攀援莖

25、  D.匍匐莖 1. 棉的植株分枝方式為() A.全部是單軸分枝  B.全部是合軸分枝  C.假二叉分枝      D.營養枝為單軸分枝,生殖枝為合軸分枝 1. 根據原套原體學說,組成原套的細胞() A.只進行垂周分裂  B.只進行切向分裂 C.只進行橫向分裂  D.既進行垂周分裂又進行平周分裂 1. 葉和芽的發生為() A.內起源  B.外起源  C.內始式  D.外始式 1. 雙子葉植物莖初生結構中,不是表皮所具有的特點是()  A.角質層 

26、 B.蠟質  C.氣孔  D.含葉綠體 1. 雙子葉植物莖初生結構中往往具有() A.厚角組織  B.皮孔  C.中柱鞘  D.周皮 1. 下列哪個結構不是雙子葉植物莖初生結構的維管柱所具有的()  A.維管束  B.髓  C.中柱鞘  D.髓射線 1. 雙子葉植物根和莖初生韌皮部的發育方式為() A.均為內始式  B. 根為內始式,莖為外始式  C. 均為外始式  D.根為外始式,莖為內始式 1. 髓射線起源于() A.基本分生組織  B.原形成層  C

27、.維管形成層  D.原分生組織 1. 木本植物莖在形成次生結構時,占比例最大的是()  A.次生韌皮部  B.次生木質部  C.維管形成層  D.周皮 1. 維管束散生在基本組織中的植物為()  A.小麥  B.玉米  C.向日葵  D.松樹 1. 禾本科植物莖的表皮中的短細胞() A.木質化和硅質化  B.角質化和木質化  C.栓質化和硅質化  D.角質化和栓質化 1. 禾本科植物莖維管束中的維管束鞘是() A.薄壁組織  B.厚壁組織  C.厚角組織

28、D.基本組織 1. 玉米莖的維管束屬于() A.周木維管束             B.雙韌維管束  C.外韌維管束和有限維管束  D.外韌維管束和無限維管束 1. 對束中形成層的描述不正確的為() A.起源于原形成層  B.起源于維管束之間的薄壁組織 C.在初生結構中已經出現  D.位于初生韌皮部和初生木質部之間 1. 對維管射線正確的描述為() A.數目固定      &#

29、160;    B.來源于維管形成層  C.位于初生維管束之間  D.來源于基本分生組織 1. 莖中的次生射線是指() A.木射線  B.韌皮射線  C.髓射線  D.維管射線 1. 橡膠樹中的乳汁管和漆樹的漆汁道位于莖的()  A.次生木質部  B.次生韌皮部  C.髓  D.周皮 1. 木材橫向切面上看到射線呈輻射狀,每條射線顯示其() A.高度和寬度  B.長度和高度  C.寬度和長度  D.橫切面 1. 樹皮剝去后,樹就會死亡,是因為樹皮

30、不僅包括周皮,還有() A.栓內層  B.木栓形成層  C.韌皮部  D.木質部 1. 下列哪個結構屬于莖的硬樹皮的成分() A.木栓  B.木栓形成層C.栓內層  D.具功能的韌皮部部分 1. 裸子植物莖的次生木質部不具有() A.管胞  B.木薄壁細胞  C.木射線  D.木纖維 1. 具有叉狀脈的植物是() A.小麥  B.銀杏  C.柳樹  D.桃 1. 橙子的葉為() A.單葉  B.羽狀復葉  C.單身復葉  D.掌狀復葉 1. 下列結構中一般

31、不含葉綠體的是()  A.柵欄組織 B.海綿組織  C.保衛細胞  D.表皮細胞 1. 水稻、玉米葉上、下表皮的主要區別在于() A.氣孔數量多少  B.表皮細胞形狀  C.有無硅質細胞  D.有無泡狀細胞 1. 哪項不能反映松針葉適合干旱環境的特點() A.角質層厚  B. 葉肉細胞向內形成褶皺  C. 氣孔下陷  D.維管束中具有管胞 1. 下列哪項對夾竹桃葉描述正確() A.具復表皮,角質層厚 B.柵欄組織發達,表皮為單層細胞  C.具復表皮,氣孔分布于上、下表面 D.葉肉組織無分化,氣孔

32、局限在下表皮的氣孔窩 1. 既是水生植物又是陽地植物的是() A.小麥  B.黑藻 C.水稻  D.仙人掌 1. 莖中維管束從內向外彎曲之點起,通過皮層到葉柄基部止的這一段被稱為() A.葉跡  B.葉隙 C.枝跡  D.枝隙 1. 下列哪組植物均具有三生結構() A.蘿卜和馬鈴薯  B.甘薯和馬鈴薯 C.蘿卜和甜菜    D.胡蘿卜和馬鈴薯 1. 甜菜的額外形成層最早發生在() A.木質部的薄壁細胞中  B.單獨的導管周圍  C.韌皮部     

33、;          D.中柱鞘 1. 胡蘿卜主要食用() A.次生韌皮部  B.次生木質部  C.下胚軸  D.周皮 1. 榕樹“獨木成林”現象,主要是由于具有() A.攀援根  B.呼吸根  C.支柱根  D.寄生根 1. 大蒜的蒜瓣為() A.鱗葉  B.腋芽  C.變態根  D.塊莖 1. 洋姜食用部分屬于() A.塊莖  B.塊根  C.鱗莖  D.鱗葉 1. 向日葵花盤下面的

34、總苞是由若干苞片聚集形成,苞片屬() A.葉的變態  B.根的變態  C.莖的變態  D.花冠 1. 臺灣相思成熟植株的枝上綠色扁平結構為() A.葉片  B.托葉  C.葉柄  D.苞片 1. 下列哪一組是同源器官() A.馬鈴薯和紅薯          B.洋蔥的鱗葉和仙人掌的刺  C.刺槐和山楂的刺         D.胡蘿卜和馬鈴薯 1. 下列哪一組

35、屬同功器官() A.葡萄的卷須和豌豆的卷須   B.豬籠草的捕蟲葉和洋蔥的鱗葉 C.蘿卜的根和凌霄的攀援根    D.山楂的刺和馬鈴薯 五、簡答題 1. 簡要敘述根的生理功能。 2. 主根和側根為何又叫定根?不定根是由哪兒發生的? 3. 何謂根尖不活動區?如何證明根尖存在不活動區? 4. 為何植物移栽時需要緩苗? 5. 簡要敘述頂端分生組織細胞不同方向的分裂。 6. 簡述側根和根毛的區別。 7. 取一完整的雙子葉植物幼根,如何觀察它的初生結構?并敘述你所看到的全部結構。 8. 試述雙子葉植物根內皮層和中柱鞘的起源、結構和功能。 9. 根的初生木質部的外始式具有何意義? 10. 描述側根的形成過程。 11. 試述棉花老根由外向內包括哪些部分?各有何功能? 12. 豆科植物為什么能夠肥田? 13. 什么是菌根?它在植物引種和育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