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源性眩暈的針灸認識及治療進展(一)_第1頁
頸源性眩暈的針灸認識及治療進展(一)_第2頁
頸源性眩暈的針灸認識及治療進展(一)_第3頁
頸源性眩暈的針灸認識及治療進展(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頸源性眩暈的針灸認識及治療進展(一)    【關鍵詞】 頸源性眩暈頸源性眩暈,又稱“眩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脊柱退行性改變導致椎-基動脈系統供血不足,而出現以眩暈為主癥的綜合征。臨床上表現為以眩暈為主要癥狀,伴有頭痛、頸肩部疼痛。當頸后伸或側彎時眩暈加重,可伴有惡心、耳鳴、視物不清、肩臂麻木不仁等癥,走路不穩,甚至猝倒,可因頸部位置改變而立即清醒。孫靜宜1對此病所作的定義較為準確,即“由于頸椎病及頸項軟組織勞損引起的眩暈稱為頸源性眩暈。”隨著工作緊張勞累,電腦的普及,中老年人本病發病率上升2,而CSA又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流行病學

2、資料顯示,國內頸椎病的發病率為3. 8%17. 6%3,其中有約70%4伴有椎動脈受累。一旦患有該病,往往纏綿難愈,不僅長期折磨患者本人,也給整個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另外,由于學習任務繁重,或玩游戲,或上網時間過長,青年人和中學生發病率也上升。中醫學把該類型頸椎病多歸入眩暈、頭痛等范疇。1 中醫辨證中醫的辨證是祖國醫學的精華,就是從整體論出發,觀察和辨別患者的機體反應狀態。頸性眩暈實證多由風、寒、痰、濕、瘀等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而素體虧虛,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因素。靈樞·口問篇:“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提出了眩暈病名。內經認為與肝有

3、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認為與髓海不足有關,如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與外邪有關,如靈樞·大惑論:“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 目眩以轉矣”。到清代潘楫的醫燈續焰:“眩暈者,多屬于風,又不獨一風也,有因于死血者”胡軍5根據臨床經驗將其分為精髓不足型、肝腎陰虛型、痰濕中阻型、氣虛血滯型及寒凝督脈型。認為虛者,精髓不足,肝腎陰虛,心脾氣虛為病之本。實者,風、寒、痰、濕為病之標。倪進軍6根據眩暈的中醫辨證特點,將本病分為清氣不升型、痰濁壅盛型、肝陽上亢型。劉玲霞7則分為4型,即:痰濁中阻型,肝陽上亢型,氣血兩虛型、腎

4、精虧虛型。總之,臨床上本虛標實為多,純虛純實者為少。明·張景岳云:“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2 西醫病因病理分析21 頸源性眩暈的病因、病理改變及預后 西醫對指導針對性治療很重要。臨床上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和食管壓迫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退行性改變,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壓迫、刺激椎動脈及神經,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有部分學者3通過椎動脈造影證實頸椎的肥大增生可壓迫椎動脈并使之狹窄,或激惹血管導致痙攣,尤其在頭旋轉、后仰時較明顯,椎動脈壁有大量的交感神經網,鉤椎關節增生的刺激,頸椎失穩的刺激可激惹交

5、感神經,導致椎動脈痙攣;亦有學者4認為隨年齡增長,頸椎因椎間盤吸收變短,動脈則因硬化而變長,導致椎動脈扭曲,另外,橫突孔發育小,橫突孔分隔,椎動脈本身管徑異常,都可造成椎動脈血流速度異常。總之,其發病機制主要有椎動脈機械壓迫學說、交感神經刺激學說、椎間失穩或軟組織炎癥直接或間接刺激神經學說。而頸源性眩暈的發生多為椎動脈型和交感型、或其他證型伴有椎動脈型和交感型。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能全面掌握疾病的本質,合理用藥,提高療效。22 頸源性眩暈的診斷 劉青云8將椎動脈在解剖上分為4段對于診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根據160例第2、3段頸源性眩暈患者的臨床體征,結合X射線檢查,提出頸性眩暈與椎動脈2、3段

6、的關系較之第1、4 段更為密切,肯定了椎動脈第2、3段是頸性眩暈的主要發病部位,同時也評價了X射線在診斷椎動脈第2、3段引起眩暈的臨床價值。孟紅波9認為除眩暈為主要癥狀外,上頸段及枕大神經處有壓痛,TCD檢查有椎基動脈血流速度異常表現,頸椎正側、雙斜位X射線攝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凹,椎體滑移度,鉤椎關節變尖,椎間隙、椎間孔變窄,并有骨質增生及韌帶肥厚、鈣化等。3 針灸治療31 頭針 秦秀娣等10以頭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8 例。方法:先定百會穴,取0. 35mm ×40mm 針與頭呈45°角進針,達帽狀腱膜下層,再依次取心區、頸前區、枕頂區、血線、風線,一般

7、一區3 針,針刺由上而下。結果:痊愈5 例,顯效14 例,有效6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89. 3%。32 體針 蘇稼夫等11以經顱多普勒技術觀察針刺頸部不同穴位組(經穴組32 例,夾脊組34 例) 對頸椎病椎- 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異常的影響后得出結論,認為針刺頸部不同穴位組,均能以雙向調節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動脈的供血強度,糾正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紊亂,為針刺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周美啟12以溫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3 例。方法:選取雙側頸椎夾脊C35棘突下各旁開0.5 寸處,直刺,深11.2 寸,得氣后置橄欖核大小的艾絨于針柄上,重復4 次后留針至30min。結果:治愈10

8、 例,顯效13 例,有效8 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3.94%。周麗莎等13以溫針夾脊穴為主治療頸性眩暈43 例。方法:取雙側C36夾脊穴、風池、大椎及頭針暈聽區,用0.38 mm×(4050) mm毫針,向脊椎方向斜刺1.5寸,得氣后切取2cm艾條于大椎、C4 、C6 夾脊穴針柄上點燃,同時每隔10min 對其他穴捻轉行針1 次(暈聽區捻轉200次/min),每日1次,5 次1個療程,間隔2天。結果:痊愈24 例,顯效12 例,好轉6例,無效1 例。坑氏14針刺四關、風池治療頸性眩暈36例。操作方法為:取仰臥位,先針雙側太沖穴,向涌泉方向進針1寸,得氣后施快速捻轉提插手法,再針雙

9、側合谷穴,向勞宮方向進針12寸,施相同手法。以上4穴反復交替施以手法約5min。最后針雙側風池,向風府方向斜刺,進針1.21.5寸,捻轉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min。結果痊愈9例,占25%;顯效15 例,占41.7%;好轉10例,占27.8%;無效5例,占5.5%,總有效率94.5%,愈顯率66.7%。范氏15針灸三通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將三通法(微通法、溫通法、強通法)同時應用于患者,具體方法如下。微通法:取穴風池、百會、絕骨、太沖、太溪,用11.5寸毫針,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溫通法:火針取痛點及夾脊C2C4,針刺部位常規消毒后,將針身的前中段在酒精燈上燒至透紅,對準穴位或部位

10、,迅速刺入并拔出,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針眼片刻。艾灸取神庭穴,用溫和灸,對準應灸的腧穴,約距皮膚23cm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溫熱而無灼痛,灸1015min。強通法:取穴太陽、四神聰、大椎,常規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0.3cm左右,立即出針,擠壓針孔,使出血35滴,然后用干棉球按壓針孔止血。結果治愈16例,占32;好轉30 例,占60;未愈4例,占8。袁秀麗16活血通竅刺灸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方法:將17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89例)和對照組(87例) 。治療組針刺膈俞、風池、百勞穴,同時灸百會、上星穴;對照組口服西比靈;針刺膈俞、風池、百勞穴,進針11.5寸,留針30min

11、,每隔8 min捻轉針柄20次;同時灸百會、上星穴,紆雀啄灸,每穴100次。10次為1個療程,間隔3日后,繼續第2療程,共治療20日。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分析儀,以觀察椎動脈、基底動脈縮峰期血流速度(SPV) 、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 、平均血流速度(Vm) 、搏動指數(PI) 、阻力指數(RI) 。治療前后臨床療效、主觀指標和體征的改善情況、對血液動力學的影響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活血通竅刺灸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肯定。33 穴位特殊療法阮經文18以電針、刮痧、水針綜合治療眩暈為主癥的頸椎病115例,方法:根據癥型、病程進行分組,各組治療方法相同。結果:癥型分組:單純組、合并神經根型組及合并交感型組療效較佳,有效率達82.61%以上,三組間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三組療效分別與合并中央型組、混合型組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性;病程分組:A組(病程>1 年)與B 組(病程1 年),療效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結論:針灸治療以眩暈為主的頸椎病,療效與癥型有關,與病程無關,且此綜合療法有效率從53%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