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中國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課題申請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二一年九月第一章 申請須知一、項目總體目標本項目依據國家科學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關于“開發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統”的戰略部署,緊密結合中國民航建設與發展規劃,實施中國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的綜合應用與示范工程。項目充分利用現代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等方面的最新技術,面向我國飛行繁忙地區的航班高效運行和通用航空飛行服務保障的重大應用需求,從航空導航與監視、航班運行與通用航空服務、空管綜合驗證平臺等三方面,建立一批空中交通管理的技術標準,突破基于GNSS的終端區精密導航、機場綜
2、合交通態勢監視、航班協同運行控制、通用航空綜合飛行服務、協同空管系統的驗證及飛行校驗等多項關鍵技術,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先進空管技術裝備,并在飛行繁忙地區和通用航空低空飛行區域分別開展面向公共運輸航空和面向通用航空的協同空管系統綜合示范與測試驗證。二、項目研究內容(1)基于GNSS的終端區精密導航系統面向精密進近著陸引導需求,重點研究機載多模式進近引導接收機技術、GNSS地基增強技術和終端區PBN進近引導技術,研制兼容GPS、Galileo和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等多星座衛星導航系統的終端區精密導航系統,并在民航典型飛行繁忙機場終端區進行應用示范。(2)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針
3、對繁忙飛行終端區管制間隔縮小對機場交通精確監視技術的迫切需求,研制由場面監視雷達系統和高級場面活動目標引導與控制系統聯合組成的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對機場周圍空域及場面實施全面、可信的監視,達到機場場面10米的監視精度,并在民航典型飛行繁忙機場進行應用示范。(3)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建立面向民航全系統(空管、機場和航空公司)的航班對象信息共享數據結構模型,研究航路(航線)網絡規劃、空域扇區與終端區動態設計、航班對象信息共享與交換等關鍵技術,開展民航廣域信息管理驗證與評估系統的綜合集成與開發,構建民航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統和航空飛行數字化指揮調度系統,實現對航班的分鐘級準確控制,并在民航典型
4、管制空域進行應用示范。(4)通用航空綜合飛行服務系統面向我國未來通用航空發展的需求,突破通用航空多源監視、通用航空運行支持和災備支持、通用航空氣象及飛行情報處理與發布、目視航圖制作等關鍵技術,構建通用航空運行和災備支持系統框架,研發數字化通用航空飛行情報服務系統和通用航空綜合運行支持工程系統,并在通用航空低空飛行區域進行應用示范。(5)協同空管驗證及飛行校驗系統根據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相關標準,研究空管通信、導航、監視等各類新技術設備和飛行程序的飛行校驗技術,研制機載校驗設備自動標校系統,研制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機載協同空管飛行校驗平臺,并在民航典型機場進行應用示范。根據上述研究內容,本項目設
5、置了13個課題,包括:課題編號課 題 名 稱課題承擔單位選擇方式課題1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總體定向委托課題2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公開發布課題3GNSS地基增強系統公開發布課題4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公開發布課題5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公開發布課題6機場III級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公開發布課題7民航廣域信息管理技術與平臺公開發布課題8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平臺定向委托課題9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公開發布課題10通用航空飛行情報服務系統公開發布課題11機動多功能航管雷達系統公開發布課題12通用航空綜合運行支持系統公開發布課題13空地協同的飛行校驗與驗證系
6、統定向委托三、申請管理1、本項目在科技部的指導下,由中國民用航空局負責該項目的組織實施,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具體承辦。2、根據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遵循“公開申報、統一評審、優勢優先”的原則,通過評審擇優選擇并落實優勢承擔單位。四、資金來源項目國家撥款22000萬元。同時要求申報單位提供配套資金49500萬元。五、實施期限本項目實施年限為4年(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六、申請資格(一)申報單位的條件和要求1、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注冊,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條件、運行管理規范、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資或內資控股企業、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單獨或聯合
7、申報,不接受個人申請。課題申報必須以某一課題整體研究內容為申請單元,積極鼓勵科研單位和企業以“產學研聯盟”的方式聯合申報課題,實現責任和風險共擔、知識產權和利益共享。每個課題的聯合申請方原則上不超過12個法人單位,其中企業和科研院所(或大專院校)分別不超過6個。聯合申請各方須簽訂共同申請協議,明確規定各自所承擔的工作和責任。2、申報課題的企業應具有承擔相應國家級科研課題的綜合能力,資產負債率低于2/3,無行政處罰或違法記錄。申報企業應出具銀行資信等級和資產負債證明。申報企業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1)屬行業龍頭企業、企業集團或企業聯盟、轉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內資或內資控股企業;(2)企業技術
8、需求與課題的目標一致;(3)企業在相關任務領域具有領先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基礎;(4)企業承擔的任務,在完成時有能力在本企業進行應用和轉化;(5)有穩定的研發投入,常設企業技術開發機構或穩定的科研隊伍和人才,能夠為課題實施提供任務書確定的資金及其它條件;(6)通過課題的實施,能夠與其他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技術創新聯盟與知識產權聯盟,能將課題成果進行技術轉讓或服務,促進全行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提高。3、申報單位經費須專款專用,設立單獨賬簿,獨立核算,并保證配套資金及時到位,保障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4、成果查新證明須由有資質的國家或部省級查新單位出具。(二)申請負責人的條件和要求1、課題
9、負責人須具有高級職稱,并有固定單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齡不超過56周歲(截止到2011年1月),無不良科研行為,從事相關研究或技術開發五年以上。課題負責人用于本課題研究時間不少于本人工作時間的60%,每年在國內工作時間不少于9個月。2、所有參與課題申請人員均不得參與兩項以上本項目課題的申報,且只能主持申報一項本項目課題。課題申報單位(包括聯合申報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報人,對同一個課題不得進行重復或交叉申報。3、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不得主持本項目課題申報。經形式審查,申請單位或申請負責人不符合上述規定的申請書視為無效申請,不參與專家評審。七、申請文件的編制與遞交1、申請文件編寫:以中文
10、編寫,要求語言精煉,數據真實、可靠。2、申請文件的規格要求:一律用A4紙,仿宋體四號字打印并裝訂成冊,同時附上電子版。3、課題申報書及有關資料應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權人)簽字并加蓋公章,全部申請文件須包裝完好,封皮上寫明申請課題、申請單位名稱、地址、郵政編碼、電話、聯系人及注明“不準提前啟封”字樣,并加蓋單位公章。4、相關附件材料包括:(1)申請函;(2)申請單位人資格審查文件;(3)申請單位承諾函;(4)申請單位資信證明;(5)申請單位自籌資金保證書;(6)聯合申請合作協議;(7)申請單位營業執照或法人代碼證;(8)近兩年度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9)成果查新證明(必須由國家或部
11、省級權威部門出具)(10)申請材料一覽表。5、申請文件一式20份,正本1份,副本19份,在每份申請書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別封裝并在封面上注明。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則以正本為準。6、申報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開始,申報單位必須根據課題申請指南要求參與申報活動。課題申請指南可從科技部網站()上直接下載。7、寄送申請文件的截止日期:2010年10月20日17時。只接收在申請截止日期前由申請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郵寄的申請文件。郵寄時間以北京郵局簽收日為準。申請文件受理單位對申請文件在郵寄過程中出現的遺失或損壞不負責任。寄送地點: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中路12號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科技辦郵
12、政編碼:100022聯 系 人:李欣八、課題管理1、經專家評審、擇優選定課題承擔單位,按項目管理要求與民航局簽訂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任務書。2、按照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對課題承擔單位進行管理,國撥經費將根據每個課題進展情況按年度分批撥付到承擔單位。3、課題執行期間,民航局將組織專家對課題進展情況進行階段性考核,對未按合同執行,達不到階段考核目標,配套和自籌資金不到位的課題,有權終止合同。4、課題完成后,民航局對課題進行評估和驗收。第二章 申請課題研究內容與目標課題1: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總體一、研究目標及內容針對我國民用航空運輸系統對先進協同空管技術的重大應用需求,研究民航協同
13、空管系統的總體技術框架和運行概念,制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方案并組織實施,為我國新一代國家空管系統的建設提供科學指導和決策支持。1、民航協同空管系統的運行概念依據國際民航組織空中交通管理運行概念,結合我國民航空管部門、機場、航空公司等單位對先進協同空管系統運行的實際需求,分析我國民航空管系統的發展趨勢和未來運行模式,研究和提出我國民航協同空管系統的運行概念體系。2、民航協同空管系統總體技術框架以民航協同空管系統的運行概念為基礎,結合空管技術理論研究和技術裝備研發的最新成果,研究和制定基于GNSS的終端區精密導航系統、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通用航空綜
14、合飛行服務系統、協同空管驗證及飛行校驗系統等協同空管核心系統的技術方案,構建面向飛行繁忙地區航班飛行和低空空域通用航空飛行的協同空管系統總體技術框架。3、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總體方案研究協同空管核心系統間的接口規范、運行流程、測試驗證方案,論證飛行繁忙區域、通用航空機場等典型示范地點選取的可行性,提出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明確基于GNSS的終端區精密導航系統、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通用航空綜合飛行服務系統、協同空管驗證及飛行校驗系統的應用示范要求。組織實施針對以上五個系統的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的綜合應用示范。二、考核指標1、制定民航協同
15、空管系統的運行概念。2、制定民航協同空管系統的總體技術方案。3、制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4、組織實施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包括:(1)在典型機場進行GNSS的終端區精密導航、協同飛行校驗、機場場面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的專項應用示范,實現I類精密進近著陸引導和III級機場場面交通監視與引導能力;(2)在典型管制中心進行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的專項應用示范,具備分鐘級的精確航班動態控制能力,提高機場航班放行工作效率和減小航班延誤率;(3)在典型通用航空機場和飛行區域進行通用航空綜合飛行服務支持系統的應用示范,具備針對通用航空飛行器的多源綜合監視、飛行情報服務、綜合運行支持等
16、能力。三、實施年限2011年至2014年。四、經費來源及構成擬安排國撥專項經費800 萬元。課題2: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一、研究目標及內容針對傳統導航方式無法支持終端區靈活、高密度運行等突出問題,突破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總體設計、終端區PBN進近引導和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測試評估等關鍵技術,研制GNSS機載多模導航接收機和機載終端區PBN進近飛行引導設備的工程樣機,實施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示范應用,推進我國北斗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民航組織技術標準制定工作,為保障地形和氣象條件復雜機場以及飛行密集機場的飛行安全,提高運行效率提供技術和設備
17、支持。1、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總體設計發展終端區PBN導航系統中GNSS導航性能、飛機導航能力和ATM環境評估等關鍵技術;基于終端區PBN導航的要求,結合具體應用環境,研究系統指標分配以及功能和接口優化,設計終端區PBN導航系統的總體方案。2、終端區PBN進近引導技術研究地形復雜機場中基于GNSS的RNP進近技術、復雜環境中的連續下降運行(CDO)技術、基于PBN的終端區靈活運行技術等,研發終端區PBN進近引導飛行程序設計平臺。3、GNSS機載多模導航接收機的工程樣機建立GNSS機載多模導航接收機體系結構,研究GNSS機載最優選星技術,研究面向雙故障假設的機載GNSS故障檢測與排
18、除技術,研制GNSS機載多模導航接收機的工程樣機。4、機載終端區PBN進近飛行引導設備的工程樣機面向PBN應用需求,突破機載綜合導航性能監測與告警技術,研究飛機綜合實時導航性能評估、RNP進近飛行的側向和垂直引導等技術,研制機載終端區PBN進近飛行引導設備的工程樣機。5、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集成測試與評估面向終端區PBN導航需求,研究飛機導航信號接收能力和飛行性能保持能力評估技術、終端區PBN飛行程序的超障評估技術等,開展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的集成、測試和評估,建立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標準體系。6、基于GNSS的終端區精密導航系統應用示范完成基于GNS
19、S的終端區精密導航系統的應用示范,對終端區PBN進近引導技術、機載多模導航接收機工程樣機、機載終端區PBN進近飛行引導設備、GNSS地基增強系統進行示范驗證。二、考核指標1、研制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導航系統的工程樣機二套(每套工程樣機含一臺GNSS機載多模式導航接收機和一臺機載終端區PBN進近飛行引導設備),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具備支持基于GBAS的PBN進近引導的能力;(2)可滿足最高至RNP 0.3運行需求;(3)符合ICAO Doc 9613、Doc 8168標準;(4)GNSS機載多模導航接收機技術指標:1) 兼容GPS、Galileo和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2) 頻點:l
20、 GPS:L1、L2Cl Galileo:E1、E5al BD:B1、B23) 通道數:> 36;4) GNSS故障檢測與排除功能:l 可檢測和排除同時發生故障的衛星數:不少于2個l 告警限:556 m(水平)l 故障檢測和排除時間:< 10 s5) 接收和處理地基增強信號能力:l 接收和處理所有類型GBAS地面系統廣播報文l 報文錯誤率:< 10-3l 報文處理時間:< 1 s6) 符合ARINC 755、756、RTCA DO-245、DO-246、DO-253標準規定。(5)機載終端區PBN進近飛行引導設備技術指標:1) 容限完好性(實際導航誤差超過允許容限而系統
21、未發出告警的概率):低于10-5每飛行小時;2) 預計到達時間精度(指定航路點預計到達時間的誤差):低于到達該航路點飛行時間的1%;3) 具備定義水平和垂直飛行路徑能力,包括航段類型、航路點和路徑屬性(高度、速度、位置和時間);4) 符合RTCA DO-283、DO-236標準。2、研發終端區PBN進近引導飛行程序設計平臺一套,主要技術指標包括:(1)具備基于GNSS的RNP進近飛行程序(包括起始進近航段、中間進近航段、最后進近航段、復飛航段)的設計功能;(2)所設計的飛行程序符合ICAO Doc 9613、Doc 8168;(3)單航段保護區生成時間:< 30 s。3、在民航局的統一組
22、織下,依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在民航典型機場開展基于GNSS的終端區精密導航系統的應用示范;4、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與規范(草案)3項;5、申請相關的技術發明專利10項,申請相關的軟件著作權10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篇以上。三、實施年限2011年至2014年。四、經費來源及構成擬安排國撥專項經費3400萬元,課題承擔單位配套經費不低于1000萬元。課題3:GNSS地基增強系統一、研究目標及內容面向高精度、高完好性和高可用性的精密進近著陸引導需求,重點研究GNSS地基增強總體技術、多頻點GNSS地基增強處理技術、多系統GNSS地基增強完好性技術等,研制多頻點、多系統GNS
23、S地基增強系統地面工程樣機,為飛行器在復雜地形和繁忙空域環境中的高精密進近著陸引導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撐。1、GNSS地基增強系統總體設計研究系統指標分配、接口設計、集成測試等技術,構建GNSS地基增強系統的總體方案。2、多頻點GNSS地基增強處理技術研究多頻觀測值的載波平滑濾波、多頻點電離層延遲計算和多頻點定位誤差包絡處理技術,建立多頻點差分參數定義和數值規范。3、多系統GNSS地基增強完好性技術建立多系統GNSS地基增強風險模型,研究多系統GNSS地基增強完好性風險分配技術,提出多系統GNSS地基增強完好性監測方法、完好性參數定義和數值規范。4、GNSS地基增強系統地面工程樣機研制GNSS空間
24、信號接收與監測、差分與完好性處理和無線數據廣播與監測等設備,開發地基增強和完好性監測軟件,構建GNSS地基增強系統地面工程樣機。5、GNSS地基增強系統驗證評估與應用示范設計多頻點、多系統GNSS地基增強驗證評估體系,搭建動態導航信號和干擾信號模擬技術平臺,實現GBAS地面工程樣機的驗證評估,支持GBAS的應用示范。二、考核指標1、按照ICAO GNSS SARPs標準要求,研制GNSS地基增強系統地面工程樣機一套,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系統指標:1)監測頻點至少包括:GPS L1、L2C,GALILEO E1、E5a和BD B1、B2等;2)精度:水平16米,垂直4米(95%);3)告警門
25、限:水平40米,垂直10米;4)告警時間:6秒;5)完好性:1-2×107/每次進近;6)連續性:1-8×106/15秒;7)可用性:0.999;8)服務范圍:23海里。(2)系統設計規范符合 RTCA標準包括:最小系統性能標準(RTCA/DO-245A)、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檔(RTCA/DO-246D); (3)系統包括:4套監測接收機及天線,2臺數據處理機以及2臺發布設備;1)監測接收機及天線技術指標:l 監測接收頻點: GPS L1、L2C,GALILEO E1、E5a和BD B1、B2;l 通道數:72;l 偽距測量精度:10cm RMS;l 載波相位測量精度:0.
26、01周 RMS;l 測量時刻準確度:0.1ms;l 通道一致性:0.01 ns;l 通道時延標定不確定度:0.3ns RMS;l 窄帶干擾檢測及抗干擾能力(干信比):60dB;l 多徑檢測及抑制能力:能抑制90%的多徑信號。2)數據處理機技術指標:l 數據差分精度(95%):70cm;l 數據完好性:滿足指標情況下,可用性不低于0.999;l 數據處理時延:200ms;l 數據更新率:2Hz;l 主備機切換時間:100ms。3)發布設備技術指標:l 數據發送處理時延: 小于 40ms;l 數據發射更新率: 2Hz;l 電臺指標: 數據速率: 31.5Kbits/s;天線極化:橢圓極化天線。(4
27、)設備研制符合關于機載電子硬件的設計保證指南(RTCA/DO-254)、軟件完好性保證指南(RTCA/ DO-278&DO-178B ),兼容地基增強系統相關的FAA TSO文件要求。2、在民航局的統一組織下,依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按照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精密導航系統的整體集成要求和進度安排,完成典型機場GNSS地基增強系統的應用示范。3、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與規范(草案)1項。4、申請相關的技術發明專利5項,申請相關的軟件著作權20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5篇以上。三、實施年限2011年至2014年。四、經費來源及構成擬安排國撥專項經費1000萬元,課題承
28、擔單位配套經費不低于2900萬元。課題4: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一、研究目標及內容針對機場終端區PBN導航和局域增強系統對高性能衛星導航信號監測接收的需求,研制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重點突破基于數字波束合成的多星座衛星導航信號集成監測技術,解決衛星導航信號監測接收的高精度測量、抗干擾、抗多徑等技術瓶頸問題,為基于多星座GNSS的終端區PBN系統的集成應用示范提供關鍵設備和技術支持。1、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總體技術研究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的總體方案、系統指標分配、接口設計、集成測試等技術。2、數字多波束導航信號實時跟蹤技術研究數字多波束的可控合成技術,研究基
29、于數字多波束的衛星導航信號實時跟蹤接收技術。3、高精度導航信號測量技術研究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的通道一致性保持技術,研究天線相位中心高精度測量與修正技術,研究高精度偽距與載波相位測量技術。4、抗干擾與抗多徑技術研究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對各類干擾的抑制技術,研究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對多徑信號的抑制技術。5、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工程樣機研究GNSS空間信號接收、數字多波束合成和信號處理等設備實現技術,并研制完整的工程樣機。6、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的應用示范研究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的應用示范方法,支持基于GNSS的終端區PBN系統的統一集成,配
30、合搭建應用示范環境,并實現對工程樣機功能的示范驗證。二、考核指標1、按照我國民航有關標準要求,研制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的工程樣機一套,具體技術指標如下:1)可完成北斗二號、GPS和GALILEO等衛星導航信號的集成監測接收;2)最大同時觀測衛星數:36顆;3)頻點:GPS 系統L1和L2、Galileo系統 E1和E5、北斗系統B1和B2;4)能夠輸出偽距、載波相位、導航電文、載噪比、多普勒等;5)能夠對觀測的空間導航衛星進行實時多目標自適應跟蹤;6)能夠對空間干擾信號進行監測,并上報干擾信號狀態;7)具有天線相位中心自校準能力;8)具有通道一致性實時在線校準能力;9)具有信號質量監
31、測(SQM)功能;10)測距精度:0.5ns;時延穩定性:0.3ns(24小時);載波測量精度:0.01周;11)具有對干擾的抑制能力(干信比),單干擾大于67dB,多干擾大于60dB;12)具有90%的多徑抑制能力;13)數據更新速率:2Hz和5Hz;14)數據輸出格式符合NMEA-0183 V2.3;15)系統符合RTCA DO-278 Level 2和DO-254 Level A標準要求。2、制定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相關的技術標準與規范(草案)1項;3、在民航局的統一組織下,依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按照GNSS地基增強系統的整體集成要求和進度安排,完成典
32、型機場GNSS多波束監測接收系統的應用示范;4、申請相關技術發明專利3項以上,申請軟件著作權1項以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0篇以上。三、實施年限2011年至2014年。四、經費來源及構成擬安排國撥專項經費300萬元,課題承擔單位配套經費不低于600萬元。課題5: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一、研究目標及內容針對繁忙機場場面活動全天時、全天候監視的迫切需求,突破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的核心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成本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原型樣機,在典型機場開展試驗驗證與系統測試,為繁忙機場場面活動提供有效的監視技術手段,以提高機場場面運行活動的安全性和高效性。1、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總體設計研究機場環
33、境對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的要求,進行系統參數、功能的優化和接口的優化設計工作,提出高可靠、實用性的雷達系統總體方案。2、機場場面監視雷達工程樣機研制與試驗驗證開展機場場面監視雷達天饋線與伺服設計,寬帶、大動態、數字化接收機設計,機場場面監視雷達實時信號處理設計,信息融合設計工作并完成系統的集成和指標試驗驗證。3、機場場面監視雷達應用完成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與空管一、二次雷達、氣象雷達、MDS等信息融合技術研究,完成應用示范。二、考核指標1、研制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工程樣機一套,具備在16mm/h降雨情況下對機場地面目標進行有效探測的能力,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雷達工作頻段:Ku波段(2)覆蓋
34、范圍:距離:>3公里(2m2);方位:360°;(3)天線轉速:60轉/分鐘;(4)距離分辨率:優于3米;(5)方位分辨率:優于0.35°;(6)目標定位精度:優于10米。2、完成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設計和應用研究,符合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相關標準;3、在民航局的統一組織下,依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按照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的整體集成要求和進度安排,在國內典型機場完成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系統的示范驗證;4、制定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相關的技術標準與規范1項;5、申請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相關的技術發明專利5項,申請機場場面監視雷達相關的軟件著作權3項,發
35、表相關學術論文10篇以上。三、實施年限2011年至2014年。四、經費來源及構成擬安排國撥專項經費1300萬元,課題承擔單位配套經費不低于3000萬元。課題6:機場(III級)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一、研究目標及內容突破機場場面高精度綜合監視、高可靠性沖突檢測、高效率路徑規劃等關鍵技術,研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場III級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應用示范驗證系統,構筑符合我國民航空管發展需要的場面綜合交通態勢監視技術體系,形成相關技術規范與標準,大幅度提高我國繁忙機場場面運行管理的安全、效率水平。1、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總體技術研究適應我國機場運行需求的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架構,提出系統的總體
36、技術性能指標要求,研究和制定相關系統技術標準與運行規范,開展機場綜合交通與引導系統的集成應用與示范驗證技術研究。2、機場綜合監視技術及系統開展協同與非協同目標綜合監視技術研究,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點定位系統(MLAT)、視頻增強監視系統(EVS)、差分GPS系統,開展多源異構監視數據融合算法研究及系統開發,實現對機場場面航空器和車輛全覆蓋、高精度監視能力。3、機場活動目標避撞技術及系統開展基于高精度監視的場面沖突告警與解脫算法,研制開發對場面交通各類沖突、危險及入侵進行實時檢測、告警,并提出解脫建議的應用系統;研究針對機場航空器和車輛的最佳路徑規劃算法,為其提供最合理的免沖突路徑,研制開發
37、手動、半自動、自動路徑規劃應用系統。4、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集成技術開展集成機場綜合監視、控制、路由和引導等功能的人機界面技術研究,研究集成塔臺席位系統(ITWP)技術、機載和車載顯示終端電子活動地圖(EMM)技術,為管制員、飛行員、駕駛員等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使用者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務工具。5、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實時仿真技術研究人在環路的實時仿真技術,開發包括機載系統和設備仿真能力,具備管制員、飛行員等人為環節的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實時仿真平臺,對本課題開展的核心技術、關鍵算法和運行程序進行實時仿真驗證。6、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示范驗證研究由場面監視雷達、場面綜合
38、監視系統、場面綜合引導系統組成的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的集成技術,開展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的示范驗證。二、考核指標1、完成我國機場場面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體系架構和總體技術、系統運行驗證技術與方法研究,制定4項以上相關系統標準和運行程序規范。2、研制場面綜合交通監視系統一套。系統具備對協同與非協同目標(包括航空器與車輛)高精度監視以及多源異構監視數據融合能力,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MLAT監視系統工程樣機一套,包括20個以上遠端站,具備處理A/C/S模式應答信號能力,技術性能指標滿足ED-117標準。(2)DGPS車輛監視系統一套,具備監視200輛車輛的能力,目標定位精度優于10
39、米;(3)EVS非協同目標監視系統一套,具備多通道高清視頻無縫融合能力,視頻監視視角 > 180度,目標定位精度優于10米;(4)多源監視數據融合系統具備接入SMR/MLAT/ADS-B/DGPS /EVS等監視系統數據能力,綜合監視性能指標滿足ICAO DOC-9830規范。3、完成場面活動目標避撞技術研究,研制具備目標沖突檢測告警與解脫功能、免沖突路由計劃功能的應用系統一套。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系統檢測和識別概率 > 99.9%;(2)虛警概率 < 10-3;其他技術性能指標滿足ICAO DOC-9830規范要求。4、完成機場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的集成技術和人機界面
40、技術研究,研制集成塔臺席位系統一套,具備機場及終端區實時交通態勢顯示、具備手寫能力的電子進程單功能,以及沖突告警、路由計劃、氣象數據、燈光引導控制等顯示和交互功能的。技術性能指標滿足ICAO DOC-9830規范要求。5、研制人在環路的全視景場面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仿真系統平臺一套,具備對機場實時運行模擬、本課題涉及算法和程序仿真、運行結果分析評估的能力。6、在民航局的統一組織下,依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在國內典型機場完成機場場面III級綜合交通監視與引導系統應用示范,系統功能和技術性能指標滿足ICAO DOC-9830規范相關要求。7、申請相關的技術發明專利5項以上、軟
41、件著作權10個以上、發表學術論文10篇以上。三、實施年限2011年至2014年四、經費來源及構成擬安排國撥專項經費2700萬元,課題承擔單位配套經費不低于6500萬元。課題7:民航廣域信息管理技術與平臺一、研究目標及內容面向民航空管部門、航空公司和機場對全系統信息共享與交換的迫切需求,突破民航廣域信息管理(SWIM)的多元異構信息的系統互聯和數據交換關鍵技術,研究民航各業務系統之間高安全、松耦合的信息共享與交換技術,建立SWIM驗證與評估平臺,為實現民航統一場景認知和協同空管提供核心技術和平臺。1、SWIM技術體系架構和空管運行信息數據結構模型研究建立SWIM運行概念模型、邏輯體系結構模型和物
42、理體系結構模型,構建SWIM技術體系架構;研究多元異構的空管運行信息分類和元數據描述方法,建立空管運行信息共享的數據結構模型,包括信息的結構模型、生成模型、更新模型以及網絡傳輸模型等。2、面向民航全系統的SWIM空管運行信息共享與交換研究研究面向多元異構信息的系統互聯和數據交換的空管運行信息統一信息交換格式規范;針對空管運行的靜態和動態數據,研究其在空管、航空公司、機場等運行系統之間的封裝規范和交換機制,建立SWIM運行概念下的信息交換和共享一致性管理機制。3、SWIM安全服務技術研究針對空管全系統跨域、跨層數據傳輸和共享安全,研究能提供認證、授權、審計等安全管理措施的SWIM安全服務框架,以
43、滿足民航全系統多認證模式、多級自適應訪問控制要求;研究SWIM安全性評估技術和信息安全風險級別劃分方法,為協同空管系統提供信息安全技術解決方案。4、民航廣域管理信息管理平臺研制研制符合SWIM接口、信息封裝和交換規范的SWIM網關硬件,構建民航廣域管理信息管理平臺,包括數據交換管理模塊、接口管理模塊、安全管理模塊和服務管理模塊;實現航班對象、監視數據、流量數據和空域結構數據等空管主要運行數據的共享與交換。5、民航廣域管理信息管理平臺應用示范采用高可靠雙機互備運行模式,選擇典型管制空域和空管信息數據類型,對民航廣域管理信息管理平臺,包括SWIM網關硬件、數據交換管理子系統、接口管理子系統、安全管
44、理子系統和服務管理模塊子系統等進行集成驗證與應用示范。二、考核指標1、研制可業務化運行的民航廣域信息管理應用平臺一套,包括SWIM網關硬件、數據交換管理子系統、接口管理子系統、安全管理子系統和服務管理模塊子系統各四套,用戶為空管、航空公司和機場,實現民航各業務系統之間高安全、松耦合的信息共享與交換功能。平臺具體技術指標:(1)支持空管主要運行數據類型的共享與交換1) 基本數據類型包括:l 航班計劃、航班執行、進離場信息、航跡等航班對象數據;l 一次雷達、二次雷達、場監雷達、ADS-B等監視數據;l 飛行流量、空域容量、流量控制等流量數據;l 航路(航線)、管制區、飛行情報區、終端區等空域結構數
45、據。2) 擴展數據類型包括:l 航行情報數據;l 航空氣象數據。(2)可接入的業務系統包括飛行計劃處理系統、航班放行管理系統、自動化系統、場面監視系統、流量管理系統和空域管理系統等,可擴展接入的業務系統包括航行情報信息系統、航空氣象信息系統等;(3)可同時支持50個管制單位、20個機場和20家航空公司之間的空管運行數據的共享與交換;(4)提供標準的服務接口,支持JMS、HTTP等協議;(5)數據傳輸成功率: 99.99%;(6)平臺響應時間(不考慮網絡時延、外部系統處理時延):強實時數據 2s,弱實時數據 10s,非實時數據 15s;(7)可支持用戶數:1) 并發用戶數 200;2) 同時在線
46、用戶數 1000。(8)SWIM網關硬件:1) 提供符合SWIM接口、信息封裝和交換規范功能;2) 提供100/1000Mbps網絡接口;3) 網絡接口數: 10個;4) 數據延時:強實時數據 1s,弱實時數據 5s,非實時數據 10s。2、民航廣域信息管理技術符合國際民航組織、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民航局的相關技術標準。3、在民航局的統一組織下,依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按照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的整體集成要求和進度安排,在民航典型管制區域完成民航廣域管理信息管理平臺的示范驗證。4、制定與SWIM相關的技術標準與規范(草案)4項。5、申請SWIM相關的技術發明專利5項,
47、申請SWIM相關技術與平臺相關的軟件著作權5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5篇以上。三、實施年限2011年至2014年。四、經費來源及構成擬安排國撥專項經費1300萬元,課題承擔單位配套經費不低于5000萬元。課題8: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平臺一、研究目標及內容為滿足民航飛行繁忙地區對空域資源靈活使用的迫切需求,突破航路(航線)網絡規劃與設計、空域扇區動態設計和空域綜合性能評估等技術,研制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平臺,為動態配置空域資源、提高空域資源利用率、實現空域資源與飛行流量的協同管理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手段。1、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平臺總體設計研究適應我國空域管
48、理體制和空域運行特點的空域資源動態設計與評估技術架構,提出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平臺的總體技術方案,制定平臺與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的接口規范,開展平臺集成應用與示范驗證研究。2、航路(航線)網絡規劃與設計技術研究航路(航線)網絡動態設計與優化技術、航路導航服務網絡規劃技術和航路(航線)網絡流量的動態分配技術,實現對空域資源和空中交通流量的動態均衡與優化配置。3、空域扇區及終端區動態設計技術分析通信導航監視設施、空域運行方式、交通流分布特征等對空域容量的影響機理,研究空域扇區的動態劃分與合并技術,提出基于扇區交通復雜度的空域管制扇區優化配置方法,研究飛行密集終端區的動態設計技術,提出
49、終端區進離場航線的優化設計方法。4、空域運行綜合評估技術建立反映空域運行安全性和效能的空域運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合考慮系統技術風險和管制運行風險的空域綜合碰撞風險評估技術,研究機場、終端區、航路、區域等不同空域單元的空域運行容量評估技術。5、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平臺研制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平臺,實現全國航路(航線)網絡動態規劃與設計、空域扇區動態配置、終端區優化設計以及空域運行容量和空域運行安全的綜合評估。二、考核指標1、研制可業務化運行的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平臺一套,其中包括空域運行數據處理系統一套、航路網絡規劃與設計系統一套、空域扇區及終端區
50、動態設計系統二套、空域運行綜合評估系統二套。具備全國航路(航線)網絡規劃與設計、空域扇區動態配置、終端區優化設計、空域運行安全評估和容量評估等功能,用戶涵蓋全國各地區空域管理部門,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提供空域靜態數據與空域運行動態數據的智能接口,支持AFTN報文、ACARS報文、雷達數據、ADS-B數據等空域運行動態信息的融合處理;(2)支持50個以上空域管制扇區的優化配置,配置時間小于10分鐘;(3)支持終端區內30條以上航路航線的優化設計,設計時間小于5分鐘;(4)建立綜合考慮空域運行安全與運行容量的評估指標體系;(5)提供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實現可視化和集成化的空域動態規劃與管理。2
51、、航路(航線)和終端區設計技術符合ICAO Doc 8168、Doc 9378、Doc 9689、Doc 9371等標準和我國空域管理有關規定。 3、在民航局的統一組織下,依據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范的總體實施方案,按照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的整體集成要求和進度安排,在民航局空管局進行安裝部署,針對典型空域完成示范驗證。4、申請空域動態設計與評估相關的技術發明專利5項,申請軟件著作權4項,發表學術論文10篇以上。三、實施年限2011年至2014年。四、經費來源及構成擬安排國撥專項經費600 萬元,課題承擔單位配套經費不低于1000萬元。課題9: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一、研究內容突破空中
52、交通態勢演化和協同調度技術、空中交通運行性能評估和概念驗證技術,研制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構建面向航班全生命周期的全國飛行流量協同決策和管理體系,提供分鐘級的航班時隙分配能力,實現對航班運行的準確控制,以提高航班飛行效率,減少航班延誤。1、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總體設計分析我國民航飛行量增長和分布特征,建立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總體設計方法,按照服務層、運行層、技術層、基礎設施層分層交互進行設計,提出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總體方案。2、空中交通態勢演化和協同調度技術研究基于航班四維航跡意圖識別和動態修正,面向不同層次空域單元的空中交通實時性能和趨勢分析方法,開展繁忙區域匯聚沖突自動預測,
53、建立空管、機場、航空公司共同參與的實時航班協同調配技術。3、空中交通運行性能評估和概念驗證技術規劃全國航班運行性能指標體系,構建運行多維歷史數據集,針對歷史數據進行運行模式自動識別、影響因素推導和瓶頸定位技術研究,建立空中交通運行性能評估技術;設計空中交通運行概念驗證流程,研究空中交通運行的運行模型,提出驗證評估方法,建立空中交通運行性能概念驗證技術。4、基于協同決策的飛行流量調配系統設計協同決策指令技術,建立協同式流量管理應用系統架構,開發基于協同決策的飛行流量調配系統,實現空域容量的預先分配和航班運行的實時調度,建立基于協同決策的飛行流量調配系統。5、空中交通運行性能評估和概念驗證系統設計
54、和實施空中交通運行數據接入和多維數據集構建機制,建立歷史運行數據倉庫,開發空中交通運行性能評估和概念驗證系統,實現對運行性能的事后分析和運行概念的驗證。6、航空飛行數字化指揮調度系統研究航班數字化起飛放行(DCL)和數字化自動航站情報服務(D-ATIS)的技術構架、數據流協議設計和應用流程設計,實現基于ACARS的航空飛行數字化指揮調度系統。7、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集成和驗證測試實現基于協同決策的飛行流量調配系統、空中交通運行性能評估和概念驗證系統和數字化指揮調度系統的測試數據采集、測試用例構建、功能驗證、性能驗證和可靠性測試。8、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應用示范對基于協同決策的飛行流量調
55、配系統、空中交通運行性能評估和概念驗證系統、數字化指揮調度系統、民航廣域信息管理系統、航路(航線)和終端區動態設計與評估系統進行集成應用與示范驗證。二、考核指標1、研制可業務化運行的全國航班協同運行控制系統,包括一套民航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統(包括中心數據處理系統一套,基于協同決策的飛行流量調配應用系統、空中交通運行性能評估和概念驗證應用系統各四套)和五套航空飛行數字化指揮調度系統,系統具備分鐘級的航班時隙分配能力,用戶涵蓋管制部門、航空公司和機場,系統主要技術指標如下:(1) 實時處理全國預先飛行計劃及其變化信息、AFTN報文、ACARS報文、氣象報文、兩個或更多區域管制中心雷達系統綜合航跡輸
56、出(主備用均可);(2) AFTN報文、ACARS報文、氣象報文處理能力均 >1000 份/分鐘 、可同時處理2000架以上航班的綜合航跡信息,所有報文、監視信息和航班計劃的自動相關正確率>95%,流量控制信息、氣象信息和航班自動相關正確率>90%;(3) 實現未來6小時的流量運行態勢構建,能夠檢索全國所有扇區、航路、航路點、機場的態勢信息,態勢信息應當融合流量發展趨勢、容量信息、流量控制信息、航班運行狀態、氣象信息;(4) 同時監控100個扇區的流量容量沖突情況,可監控200個機場的流量運行態勢;(5) 流量調配方案的生成時間不高于5分鐘,協同運行控制時隙窗口精確到1-5分鐘;(6) 系統最小并發用戶數>100,查詢請求系統平均響應時間<30秒(不考慮網絡延遲);(7) 性能瓶頸分析和概念驗證時間粒度為5-10分鐘,能夠根據航班運行情況智能識別各種運行模式(包括航路改變、空中等待、地面延誤等),定位由于不同影響因素(空域結構變化、惡劣天氣、流量控制等)造成的性能瓶頸;(8) 能夠模擬全國航班運行,提供計劃信息、AFTN報文信息、容量信息、流量信息,按照用戶定義的運行概念進行控制調度,通過運行性能指標進行結果度量、能夠模擬運行時間>2小時,模擬航班運行>3000架次/ 小時;(9) 航空飛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村里協議書范本模板
- 2025年03月安徽省地震局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博士學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03月四川成都市青羊區總工會公開招聘工會社會工作者2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中級電子商務設計師-2019年下半年(下午)《電子商務設計師》案例分析真題
- 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
- 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蒙臺梭利教學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生命應急救護》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初級中學2025屆中考英語試題命題比賽模擬試卷(1)含答案
- 浙江省選考十校聯盟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考試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2024-2025學年數學五下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答案
- 旋挖鉆機基坑支護工程施工隱患排查治理清單
- 空調維保質量保障體系及措施方案
- 平面向量在三角函數中的應用(學案)
- 中藥的道地藥材課件
- 《跋傅給事帖》2020年浙江嘉興中考文言文閱讀真題(含答案與翻譯)
- 幼兒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知識試題及答案
- 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2021年版) 嬰幼兒發展引導員
- 幼兒園小班科學:《小雞和小鴨》 PPT課件
- 伯努利方程-ppt課件
- 年產20噸阿齊沙坦原料藥生產車間的設計和實現材料學專業
- 電子公章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