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除顫——從單相波到雙相波_第1頁
電除顫——從單相波到雙相波_第2頁
電除顫——從單相波到雙相波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電除顫從單相波到雙相波 【關鍵詞】 電除顫;單相波;雙相波 作為一項急救技術,電除顫問世迄今已有半個世紀之久,近二、三十年直流電除顫更是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電除顫的適應證包括緊急適應證與選擇適應證。緊急適應證為心室顫動(室顫)性心搏驟停,也包括室顫的前奏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室速)或心室撲動(室撲),其模式為非同步;選擇適應證則包括出現血流動力學障礙,且藥物治療無效的某些快速性異位性心律失常(尤其是與折返有關者),即心房顫動與撲動、室上性心動過速與室速,其模式為同步模式。電除顫,無論是同步還是非同步電除顫,都是通過除顫儀來實施的。 1 除顫儀的結構與原理 除顫儀的電路結構包括電源、充電電路與放電電

2、路,以及相應的控制電路。在電除顫時,除顫儀首先按選定的能量水平向電容器充電,形成數千伏的高電壓,然后儀器再向人體心臟釋放強大的瞬時電脈沖。相關公式為:能量=電流電壓時間;電流=電壓/阻抗。 根據電流脈沖通過心臟的方向,除顫儀分為單相波除顫儀和雙相波除顫儀。單相波除顫儀釋放單向電流脈沖,雙相波除顫儀先后釋放兩個方向相反的電流脈沖。 2 單相波除顫儀 單相波除顫儀分為單相衰減正弦波型(monophasic damped sine waveform,MDS)除顫儀和單相切角指數波型(mono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 waveform,MTE)除顫儀。MDS除顫儀所釋放

3、的電流脈沖強度是逐漸衰減至基線水平的,波型宛如半個正弦曲線;而MTE則是急速下降的。目前仍在臨床使用的單相波除顫儀,絕大多數屬于MDS除顫儀。單相波除顫儀主要有兩個缺點:(1)除顫需要的能量水平比較高,電流峰值比較大,對心肌功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2)對人體經胸阻抗的變化沒有自動調節功能,特別是對高經胸阻抗者除顫效果不佳1。 使用MDS除顫儀對成人實施電除顫時,以往采用的是能量遞增方案,但是“2005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科學推薦治療共識會議”(以下簡稱“共識會議”)建議,無論是首次還是后續電擊一律采用360 J2。 作為早期的電除顫技術,單相波除顫儀呈現被雙相波除顫儀取代的趨勢。 3

4、 雙相波除顫儀 雙相波除顫儀又分為雙相切角指數波型(bi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 waveform,BTE)除顫儀和雙相方波型(rectilinear biphasic waveform,RBW)除顫儀。 BTE除顫儀和RBW除顫儀在除顫電流波型或工作原理上有所不同。與MDS相比,BTE可以維持一定的有效電流,提高了首次除顫的成功率;由于電流峰值較低,因此它對心肌功能的損害程度也是較輕的;另外,針對人體經胸阻抗的變化,它可以通過一定方式給予補償,使高經胸阻抗者的除顫成功率得到提高。RBW則通過所謂“數碼電阻橋”技術,自動測量人體經胸阻抗,快速調節除顫儀內部的數控

5、阻抗,以使總阻抗(機內阻抗+經胸阻抗)保持不變,進而維持除顫電流的“恒定”。 總的來說,雙相波除顫儀具有以下優勢:(1)隨經胸阻抗而變化,首次電擊成功率較高;(2)選擇的能量較小,電流峰值較低或相對“恒定”,對心肌功能的損傷輕微。由于具有上述優勢,雙相波取代單相波是除顫儀與電除顫技術的發展趨勢。 與單相波除顫儀相比,一般來說雙相波除顫儀通常選擇較低的能量水平。“共識會議”建議,BTE除顫儀首次電擊能量成人為150200 J,RBW為120 J;后續電擊選擇相同或遞增的能量水平2。 4 自動體外除顫儀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一種攜帶方便、操作簡單、智能化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開始在北美

6、與歐洲國家推廣普及。憑借微型計算機技術,AED可以自動分析與判斷可除顫性心律(室顫或無脈性室速),并且通過語音提示和(或)屏幕顯示的方式,建議操作者實施電擊3。鑒于雙相波的優越性,現代的AED一般采用的是雙相波除顫技術。 AED的小型化和智能化,不僅使其非常便于在院內特別是院前急救中使用,而且也使除顫儀的使用者,由專業人員延伸至非專業人員。在公眾中推廣普及AED的使用,這些工作被稱作“公眾啟動除顫”計劃,即由非專業人員在現場使用AED,對室顫(或無脈性室速)性心搏驟停實施電除顫。 電除顫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由單相波除顫發展至單相波與雙相波并存,直至以BTE和RBW為代表的雙相波除顫成為技術的主流,但是,安全、迅速、準確、高效,則始終是電除顫技術追求的基本目標。【參考文獻】 1 趙達明, 張錦龍. 非同步電除顫的波型和能量選擇J. 中國全科醫學, 2008, 10(9):11-12.2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