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古典詩歌中的問句與意境資料_第1頁
[精選]古典詩歌中的問句與意境資料_第2頁
[精選]古典詩歌中的問句與意境資料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典詩歌中的問句與意境課程目標及簡介:意境是古典詩歌的核心范疇,問句是古典詩歌的常見表達 形式。從問句中的奇問角度,對意境進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境。 而從這種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國人詩心深處永恒的焦慮。本課程從古典詩詞的奇 問出發,以意境為大背景,具體分析奇問對詩歌意境的獨特表現力。借助這種分 析,展示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境,折射出現代審美心理學的理性之光。期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閱讀興趣,進而提升他們的古 詩詞鑒賞能力。導入:無疑而問的問句是中國古典詩歌中較常見的語言表達形式,除了反問和設問 之外,另外有種奇問句,它對古詩意境有很奇特的藝術表現力。本文從古典詩歌 中的

2、奇問出發,以意境為大背景,具體分析奇問對詩歌意境的獨特表現力。借助 這種分析,展示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境,折射出現代審美心理學的理性之光。 一、典詩歌中無疑而問的問句無疑而問的問句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語言表達形式。根據問話者的本意 是否在問句之中,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其中,一類不在其中。 1、問話者的本意在問句中的,是反問句。列如:(1)、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生年不滿百 )(2)、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曹丕雜詩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高適燕歌行)、我幾時離這繡羅?。繘]來由勸我道不如歸!狂客江南正著迷,這聲兒好去對著俺那人兒啼。(曾瑞南呂 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閨

3、中聞杜 鵑)反問“是用問句的形式來表達確定內容的修辭方式?!被蛴每隙ǖ男问絹?表達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來表達肯定的意義。采用問句的形式,主要在 于使詩歌的語言更富于變化,避免直露,同時加強或強調說寫者的本意。 2、問話者的本意不在問句中,有兩種,即設問和奇問。1)、設問( 1) 人生到處應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2) 賣炭所得何所營 ? 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賣炭翁)( 3) 云松螺髻, 香溫鴛被, 掩春閨一覺傷春睡。 柳花飛, 小瓊姬, 一聲“雪 下呈祥瑞”。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張可久中 呂山羊坡 閨思)( 4)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

4、便害相思。身似浮云,身如飄絮,氣若游 絲。空一縷余香在此, 盼千金游子何之。 癥候來時, 正是何時?燈半昏時, 月半明時。(徐再思又調摘桂令 春情)設問是“無疑而問,自問自答的修辭方式”。即“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故意 先提出問題,然后再做出回答”。提出問題,是為了引起讀者積極思考。在讀 者看到問句,思維展開之后,馬上又給出答案,讓思維集中到答案上,從而達到 強調作者本意的目的。設問的修辭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進一步強調 本意,讓情感更有力地打動人心。注釋:周生亞古代詩歌修辭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2)奇問說話者的本意不在本句中的問句是奇問句,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

5、取歸來同住。吳士文在修辭格論析一書中對奇問這樣論述:“奇問是對提出來的奇特問題, 無須也無法回答奇問句并不要求別人回答,甚至連說寫者自己也不想回答, 或回答不出。它問得雖奇,但并不荒唐,而且使人感到頗富情趣,古代詩詞中就 不乏這樣的奇問'”。下面主要討論奇問是怎樣造成詩意境界, 對詩的意境有用什么樣的作用等問 題。二、奇問與詩歌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核心范疇。關于意境,我們采用一種“廣義”的說法, 即“它是特定形象與它所觸發的全部藝術想象(包括幻想和聯想)的總和。當人 們從特定的藝術形象想到生活,由靜態想到動態,由形體想到豐富的神韻,或由 神韻想到不同情景下的形體就會發出某種意境。

6、”“從審美心理結構而言, 意境則是一種既包含形象、符號(藝術實境),又包含著深遠的象外之虛' (想 象中呈現的藝術虛境,包含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審美范疇,他的本質特征就在 于由實而虛,由定導向不定,然后循環往復地虛實相生。” 也就是說,有意境,必定要有藝術想象(包括幻想和聯想);詩歌要有意境,也 一定要能觸發人的藝術想象,讓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礎上,融情其中。所謂的“情景交融而又有無窮的回味”,也就在情景交融的同時,強調了在情景交融的“實境”基礎上,能讓“人”融入其中,產生具有無窮回味的“虛境”。而奇問,說寫者在“特定形象”的“實境”的基礎上,問而不答 或因為 根本答不出一一都能讓人融

7、入其中,給聽讀留下再創造的留白空間,使人產生許 多聯想和想象,回味無窮。因此,對詩歌意境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1、有些奇問,在“特定形象”的“實境”的基礎上,把人的藝術想象引向 遙遠空渺的歷史時空,讓“虛境”在奇問中變得空渺而幽遠。(1)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春江伴月望潮,視線由地面移向空中,之后聚焦到月亮 上。把人的注意也引向了空渺浩潔的月空。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 沙、孤月,這多種意想的并置,構成了疊象美,本身就能觸發人有關人生的種種 聯想。然而,詩人更發

8、奇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人” 的藝術想象引向空渺的歷史時空。誰在江邊最先看見了月亮?月亮又在什么時候 最先照到了人?對人與月的雙重追問,是人在歷史時空中對自己的追問,是對人 生命起源和生命價值的追尋。在這種追尋中,深隱著人類共有的生命渺小感和歷 史悲愴感。奇問之后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痹谇楦猩钐?,更 是對這種人生不常、生命短暫的憂思的強化。江月江畔年年同,而人卻一代一代 更換,如江畔流水一樣。一去不返,消失在蒼茫的歷史深淵。奇問引發的藝術想 象飽含著多么深重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懷?。?2) 鶯隨入戶樹,花逐下山風。 楝里歸白云,窗外落輝紅。古石何年臥?枯木

9、幾春空?(陰堅開善寺)同樣,在例( 2)中,在山頂眺望,“登臨情不極”, 而且鶯隨樹,花逐風,云歸楝里,輝落窗外,構成一副生動和諧的夕照圖。之后 的“古石何年臥?枯木幾春空?”卻給人一種注釋: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 P21蒼涼感。在前面所看到的實境基礎之上,這一奇問,讓人在觀賞美景時,更面 對人生的無常,把人世本來的“不確定”“投”了出來。面對投來的奇問,讓人 不能不融入到登高而望的情景中去體悟人生、體悟生命。隨著對古石枯木的追尋, 讓人思緒萬千回味無窮,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經歷也融入其中。(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時歸年?(杜甫絕句)例(3)是杜甫晚年的詩。 杜甫晚年長期漂

10、泊異鄉, 一年一年都盼望能夠回家, 與家人團聚。然而,一春又一春的期盼都在春與秋的輪回中破滅。好一個“江碧 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苯躺角啵B白花紅,春意分外濃。今春,再面對無限 春光,卻長問一句“何日是歸年?”在心中涌起希望的同時,又涌出了過去希望 破滅的哀傷。來路艱辛,前路也茫茫。面對整個人生歷程,思前想后,哀痛連連。 喜景襯哀情,奇問在這里對詩歌意境的營造起到了支撐的作用,成為構成意境的 有機成分。此外,“何日是歸年?”也讓思鄉的游子在為杜甫的哀痛而哀痛時,更引起 對自己人生歷程中酸甜苦辣的追思,本來就不平靜的心湖,又投入了這么一個巨 大的石頭,又怎能不讓人心潮涌動,浮想翩翩。這些奇問,

11、都在此時思前想后,引人懷舊而情悲,讓人思后而情傷。它們都 具有這樣的的誘發作用:讓讀者在為詩中的“特定藝術形象”思前想后而悲傷的 同時,不自覺地融入自己地情感,由他人想到自己,從而在追憶和展望中,悲他人之悲,樂他人之樂,也悲自己之悲,樂自己之樂。它們,都能讓人不自覺地投入自己的“打量、感嘆、沉思”并且,“用人的生命力量開辟出一種獨特的文化 時空”。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奇問都具有這種誘發追思的的作用。有些奇問,獨具 一種情感或情景再現作用,能充分地表達出種種情感或情境,并能鮮明地傳達給 讀者,烙印在人心中。具體有以下兩種:1)、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給人一種具體的可感的形象或情景。(1)、風吹酒

12、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 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金陵酒留別)別意本是無形無狀很難盡情表達的,而李白一句奇問,把別意轉換在流水上, 化抽象為形象。流水本無窮無盡,“我的別意和流水相比,誰短誰長?”這樣一 問,表達出詩人對友人無窮無盡的象“東流水”一樣的別意,同時更把這無窮無 盡的別意導入了人心中,使得流水有別情,別情勝流水,全詩意境呼之而出。(2)、拓夫灘上聞新雁,離袖掩盈盈。此恨無窮,遠如江水,東去幾時平?(張先少年游)同樣列( 2)中,恨也無形,是抽象的一種情感,但詞中把恨比作江水,最后 加上一句,東去幾時平?更把心中的恨在望江水東去的時候,

13、融入江水,隨江水 東去,久久不能平靜。詩味也隨著江水一起,幽遠幽長。如果沒有“東去幾時平” 的奇問,前面的比喻便只停留在“實境”之上,而不能由實而虛,虛實相生,讓 詩歌意境橫生。(3)、不合臨池起畫樓,斷煙疏雨葉颼颼。誰能細數垂楊葉?一點垂楊一點 愁。(方樹楊柳枝)列(3)同樣無形的愁化為有形的, 但又不可盡數的垂楊葉。 垂楊葉本不可數, 愁自然也無盡。“誰能細數垂楊葉?”一句,“誰能”有一種一一確定之后又一 一否定的過程,且這里藏著一種細數垂楊葉的假想,使密密匝匝、搖曳交纏的柳 葉附上纏綿無盡的愁情。如果把“誰能數得垂楊葉”改為“無誰能數垂楊葉”, 意義也差不多,但僅僅用“無誰”就完全否定了

14、,沒有這種一一否定的過程,且 詩句也顯得直露,情感力度減弱,意境自然大失。2)把事物擬人化 , 這種比擬中顯出癡傻,更顯出濃濃深情,讓人深悟癡情。(1)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 元好問邁陂塘 )例( 1)中,“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為誰 而苦,這種常人根本就不可能問出的問題,看似一種癡傻,一種無知,但正是在 這種癡傻這種無知中,一個癡迷的詢問者形象突兀在眼前。蓮根有絲人有思,蓮 心苦而人心更苦;在把蓮根蓮心比擬成人來詢問時,就是把人的內心情感轉嫁給 蓮根蓮心的一種渲瀉。情思多而愁心苦,愁苦而至癡傻的形象,再用這種比擬的 手法,外化成蓮根本有之絲和蓮心本有

15、之苦,這種苦與思,在蓮與人的轉移融合 中倍增。而這思與苦,又都為了誰?這種問,能在癡問的畫面中呈現出無窮的真 情,引發無盡的回味。如果不用奇問而用一般問句:“不知蓮根有絲多少,蓮心 為誰苦?”就不能把這種癡傻的一往深情呈現出來,讓讀者產生更大的共鳴。(2)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馳驟?(晁補之水龍吟)(3)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清平樂)例( 2)例( 3)中,問春歸何處,且如此匆匆。春天的來去本是自然規律, 誰也不知它有什么去處,但詩人卻追問春天,把春擬人化。春,為什么就留不住 呢?就是去了,走了,又在什么地方呢?多想“喚取歸來同住”。這種追問春的 癡情,正是對春深深眷戀和摯愛,展示出一個個深情的癡問者形象,這形象讓人 頓生一段真情。在審美體驗中,奇問也然讓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礎上,融情其 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3)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征?(徐禎卿在武昌作)4)曾向錢塘住,聞鵑憶蜀鄉。不知今夕夢,到蜀到錢塘?(家鉉翁寄江南故人)5)顰綠枝頭,落紅點里,問有愁多少?程垓(雨中劃令)綜上所述,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核心范疇,它由“筆落便定的特定形象 與觸則無窮的象外象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