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野草意象_第1頁
魯迅野草意象_第2頁
魯迅野草意象_第3頁
魯迅野草意象_第4頁
魯迅野草意象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微探魯迅散文詩野草中的傳統意象 內容摘要:意象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常用術語,被評論界廣泛地解釋詩歌的文本特征。散文詩將詩歌與散文的特點相結合,在意象上具備了獨特的美學特質:散文詩能夠靈活、創造地使用語言,將散文美發揮得淋漓盡致。魯迅文學核心有“吃人”、“沉默”與“荒原”三種意象,在野草中,也存在著三大意象:“美麗的精靈”、“冷硬譏誚的喜劇場”與“地火奔突的荒原之夜”。 關鍵詞:精靈 喜劇場 荒原之夜  一 “美麗的精靈”  作為散文詩的野草,是詩歌的激情與散文真切自由的結合,是最為恰當直接表現魯迅思想與情感的載體,因此,在魯迅的筆下,才有了“美麗

2、的精靈”意象的存在。好的故事作為野草中獨有的一篇暖色調作品,在這里魯迅用抒情筆調描繪了一個詩化的世界,在這里有其它作品中少有的“許多美的人與美的事”,文章中多次提到“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等,這些都能夠找到魯迅故鄉的影子。美麗的故鄉,正是魯迅筆下一個“精靈”般的意象。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幻想中原有的緊張消失了,靈魂得到了暫時的解放,如同在社戲中對童年記憶里豆子香味的回味。 雪是魯迅筆下自然的“美麗的精靈”的集中表現的文章,“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在這里,魯迅將南北地域差異做了詩意化、心靈化的對比,而“雨”與“雪”兩種在物理本質上相同的

3、事物卻產生了想象性重構。在南方的雪的世界里,有著“青春的氣息”、“血紅的寶珠山茶”等,這個雪的世界是溫暖的、濕潤的、美麗的,但也是易變的、不長久的,沒有一個自由翱翔的生命氣質的傳達,最終那可愛的雪人,“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這是粗糲博大的靈魂與高傲快樂的精靈。這也是魯迅心中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而這些雪又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雨是溫柔的,而北方的雪是狂放的,然而無論是溫柔還是狂放,都是魯迅心中“最美的精靈”。  二 “冷硬譏誚的喜劇場”  “冷硬譏誚的喜劇

4、場”是魯迅作品中重要的組合意象群。在野草中,魯迅不但在棗樹形象等許多具體的意象之中,具有一種社會批判之感,他在死后、立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用故事性、形象性與夢幻般的場景,凸顯出生命的荒謬與不合理。在死后中,魯迅通過夢的結構,借用超現實的手法對自己死后的情境進行了預想,“假使一個人的死后只是運動神經的廢滅,而知覺還在,那要比全死了更可怕。”為什么呢?怕“愛者”的傷心,更怕恨者的“快意”,怕自己成為“加添些飯后閑談的資料”。在夢中,魯迅虛構了一個多年前死掉的小伙子,跑到墳墓里向他推銷明版的古書。這是一個荒誕的情節,無疑是喜劇的、冷硬的,在這里魯迅將“死”也過程化與對象化了,毫無保留地堅持著自

5、我批判性與他者之間的緊張關系,甚至于“影一般的死掉”,“連仇敵也不知道”,“不肯贈給他們一點惠而不費的歡欣”,這才寬心“快意”。這里我們看到了“我”與外部文化語境之間的緊張與焦慮感。 在立論之中,魯迅將目光深入到了人類的怯懦與虛偽的內心深處,以“死”的冷硬反襯人類手忙腳亂的掩飾。同時,魯迅以“哈哈哈”的喜劇表達方式展現了魯迅對社會生活的無奈,道出了生存中的兩難境地與對人的異化。求乞者中,“我”對求乞者“不見的悲戚”、“攔著磕頭”、“追著哀呼”的厭棄與“決不布施”的決斷,將布施者的慷慨與被施者的感恩,一同無情地化為一場“玩笑”。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在一場鬧劇般的“拆房子”故事里,聰明

6、人、傻子、奴才的形象具有明顯的意義對比,借以揭示出中庸哲學的虛偽性與邏輯上的狡猾性。狗的駁詰中,借助夸張擬人化的手法,借狗之口對人進行了變相的批判。在這些文章里面,魯迅不僅將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而且將無價值的東西施以濃妝重彩給人看,將批判的鋒芒隱藏于眾神狂歡的滾滾笑聲中,以此揭示“反抗絕望”的大無畏勇氣與蔑視一切的超越情懷。  三 “地火奔突的荒原之夜”  “地火奔突的荒原之夜”是散文詩野草中最重要的意象,“地火奔突”形容靈魂異常激烈的戰斗中最明麗的抗爭,而“荒原之夜”則是魯迅內心對社會、人生、世界最陰郁想象的象征。對于“地火奔突的荒原之夜”的意象,

7、我們可以與魯迅作品中的“緘默”與“吃人”意象一同理解。正如汪暉所指:“如果說緘默意象與吃人意象是魯迅從他的價值角度、并通過經驗和感性觀察到的封建社會的精神實質,那么,荒原意象則體現了魯迅與他筆下的先覺者力求把所有的外界感覺經驗同時轉化為內在心理世界的傾向。”這里的“緘默”與“吃人”就是魯迅客觀的行為經驗,而“荒原”確實魯迅對“緘默”與“吃人”的內心心理體驗。這個體驗,首先是一種先覺者的“孤獨”,而后是由“孤獨”所引發的體驗與感受:思考自我與荒原的內在聯系,進而進行一種靈魂撕裂似的拷問;心理上的復仇心理。具體來說,“緘默”與“吃人”是主體遭受的群體干預方式,而“荒原”則是主題內心絕望的心理體驗。

8、在“地火奔突的荒原之夜”中,“地火奔突”的抗爭,卻形成了對荒原上的“緘默”的行為與“吃人”的心理惡行的挑戰,形成了一個兩極悖反的、復雜化的文化想象世界。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窗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就以這樣冷峻的開頭講述了“荒原之夜”的故事。在這個孤獨的故事世界里,除了惡鳥的嚎叫之外都是沉默的,正是惡鳥的嚎叫使得世界的沉寂得到擾亂。這里,棗樹形象很有意味,棗樹以這樣的中年戰士的相貌,執著的向奇怪而高的天空挑戰,使天空敗退,月亮也臉色蒼白。此外,那些深秋的“野花草”也是秋夜中最富有象征意味的,它從一個側面強化了“荒原”的荒蕪感。魯迅以深情的筆觸悲愴的寫到:“我記得有一

9、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著,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這里的“野花”,是整體的荒原意象的一個異質性的存在,是人生希望的代表。這個希望本身就是“細小”的,在冷的夜氣里,它變得“更為細小”了。但是,它還是有“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春。”這種“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的更加形象化的表述,成為地火奔突的荒原中一個正面積極因素的存在,為“地火奔突”做了很好的鋪墊。 如果說,秋夜中魯迅側重的是描寫“荒原之夜”的“悲涼與傷感”,那么,過客則將“地火奔突”與“荒原之夜”的悖論性意象結合的更

10、為緊密。在這片荒原上,存在著一個黑暗而強有力的主體形象,他便是在失掉的好地獄中的“撒旦”神的形象,也在秋夜、過客、復仇、這樣的戰士、頹廢線的顫動等篇章中,變形為棗樹、過客、復仇者、戰士、被遺棄的衰老女人等符號化的人物形象。在這荒原之夜,撒旦對人類統治的地獄大為嘲弄,被遺棄的老女人以無詞的言語悲號于天地,戰士寧可死于無物陣中也不愿向那虛無投降,而復仇者就是那涌動而出的地火,他甘愿在與世人同歸于盡中體會“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的快感。而與這些形象相伴隨的卻是“無聊的路人”、“猛獸”、“梟鳥”、“無邊的黑暗”、“無物陣”、“荒涼而永無盡頭的荒野”以及“內心無處不在的孤獨”。在這些形象中,

11、無疑過客的形象更為復雜深刻,也更全面揭示了“地火奔突的荒原之夜”的悲劇性抗爭的全貌。“東,是幾株雜樹和瓦礫;西,是荒涼破敗的叢莽,其間有一條似路斐路的痕跡。”在黃昏的荒原之中,從遠方走來了一個過客。這是個中年過客,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神情疲憊,他的血甚至都是稀薄的,過客本身成了一種過程畫化的人生態度,即中間物哲學意識的產物。追求的過程,就成了過客永恒的信念。這個過客不知何來不知去哪,在跋涉與追求中,所感受到的只有荒原般的冷漠與孤獨,但是在未來的前進中他毫不退縮,不留戀任何地方。過客至高的精神追求,是他的方向永遠向前,永不停下。無論是墓地還是鮮花,他都毫不猶豫的走先去,尋找著終極意義:過客的拒絕,拒絕了鮮花、掌聲、滿身傷病的困阻、墳墓的死亡威脅等,這種內心毫不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