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傳之董奉_第1頁
名醫傳之董奉_第2頁
名醫傳之董奉_第3頁
名醫傳之董奉_第4頁
名醫傳之董奉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名醫傳之董奉漢末名醫董奉漢末有三位著名醫學家:華佗、張仲景、董奉。華佗在后漢書 、 三國志中有傳,裴松之、李賢注補充許多故事,人物形象乃生動突出。張仲景無傳,唐初史學家劉知幾史通卷八人物篇云: “當三國異朝,兩晉殊宅,若元化仲景,時才重于許洛,何禎許詢,文雅高于揚豫,而陳壽國志、王隱晉史,廣列諸傳,而遺此不 編,此亦網漏吞舟,過于迂闊者。”仲景無傳,有書存世,可藉其書 研究其人。董奉則不然,史書無傳,其書無存,研究其人,實為難矣。有三篇史料可藉以尋覓董奉蹤跡。一,為三國志吳志卷49土燮傳;二為晉書卷72葛洪傳;三為葛洪神仙傳。董奉挽士燮于將死三國志 土燮傳:“土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也。其先本

2、魯國汶 陽人,至王莽之亂,避地交州,六世至燮。”廣信即今之蒼梧。土燮 為人“體器寬厚,謙虛下土,中國土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耽玩春 秋,為之注解。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或書日:交趾士府君,既學問 優博,又達于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無事,民 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在此段文字下,東晉裴松之加有一段小注:“葛洪神仙傳曰:燮 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頤搖稍之 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奉字君異,侯官人也。”士燮傳云:“燮在郡四十余歲,黃武五年,年九十卒。”黃武五年 為公元226年,由此推出士燮生于公元136年,卒于公元

3、226年。公 元222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因此,士燮大部分時光生活于東漢末期, 在吳國生活五年而歿。士燮早年與仲景共同經歷漢末時光。這里需要關注的是董奉生卒及其何以至蒼梧?考證董奉生卒,史料有闕,唯一可以據用的資料是葛洪神仙傳。其董奉傳云:董奉者, 字君異,侯官人也。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余, 不知其道,罷官去。后五十余年,復為他職行經侯官,諸故吏人皆老, 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耶?吾昔見君如此,吾今已皓首, 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侯官古稱“冶縣”,東漢末改稱“侯官縣”(隋朝改稱“閩縣”),始建 年不詳。神仙傳“有少年為奉本縣長”,意為有一位少

4、年是董奉那 個縣的縣長。在“侯官”名稱下加“縣”,符合東漢末始立“侯官縣” 史實,則董奉生于東漢末福建侯官縣有文獻可證矣 董奉生卒之年,當以董奉傳之“奉年四十余”、“后五十年”為推 測其生卒時間坐標。三國志孫權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 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丙申,南郊即皇帝位。 ”又云:“太元二年夏四月權薨。”太元二年為公元251年。董奉傳稱孫權 為“吳先主”,指孫權即皇帝位至逝世這一階段 (公元229年251年) 而言。這一時期董奉四十余,若以 45歲計,即從孫權即帝位之公元 229年上推45年,則董奉生于漢末靈帝光和、中平(公元184年189 年)間;若從孫權卒年上推 45

5、年,則董奉生于漢末獻帝初平、興平(公元190年195年)間,其時仲景(約公元150年220年)尚在。此為董奉生年之推定。董奉卒年,亦當據“后五十年”推測。若從孫權初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下推55年,則為西晉武帝咸寧、太康(公元 275年285年)間。若從孫權卒年之公元251年下推55年,則卒年當在西晉惠帝永寧、永安(公元301年304年)間。官侯縣縣長某再次見到董奉時是初 見后的50余年,也許此50年后董奉尚生存若干年,亦未可知。其卒 年較難考。根據以上,大致可確知董奉生在東漢末的公元168年220年間,卒年或在西晉的公元265年313年間,享年近百歲或百余歲。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第十二

6、冊董奉條引南康府志 稱董奉“永嘉(西晉末)中仙去”。董奉傳稱“奉在人間三百余年乃去,顏狀如三十人也。”奉享高年,故夸大言之。漢末西晉是苦難時代,人員流徙不定。士燮家族由山東汶陽遠徙蒼梧 郡避董卓之亂,漢末及三國社會紊亂生民凋敝甚于卓時, 董奉當為避 難而遠徙蒼梧者,恰逢交趾太守士燮將死而愈之。 神仙傳云:“士 燮得毒病死,奉時在彼,乃往與藥三丸。”觀“奉時在彼”句,乃不 期而遇,猶扁鵲之愈虢太子也。裴松之引葛洪神仙傳,對于后世考察董奉具有重大意義。猶三 國志裴松之注引華佗別傳史料,可藉以觀華佗全人。葛洪搜訪董奉事跡葛洪生于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晉哀帝興元元年(公 元363年),

7、享年81歲。葛洪青年喜儒家書,后專尊道家,晚年求道 訪仙,尤為精進。東晉元帝時干寶“薦洪才堪國史,選為散騎常侍, 領大著作。”葛洪不慕榮利,“固辭不就,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 交趾出丹,求為句漏令。帝以洪資高,不許。洪日:非欲為榮,以有 丹耳。帝從之。洪遂將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鄧岳留,不聽去。洪乃 止羅浮山煉丹。”句漏地處交趾,即奉為士燮治病之郡。葛洪雖未至 句漏為令,然廣州、羅浮山等地與董奉當時所居之地不遠。 董奉信道, 自稱“貧道”,與葛洪信仰亦合,對董奉事跡,洪必詳細訪求,乃錄入神仙傳。尤當思忖者,董奉亡故時期與葛洪出生之年相接,葛洪出生之時,為董奉晚年。董、葛所居之地相近,年壽相接,

8、凡此皆 為葛氏搜訪董奉事跡,提供諸多便利。神仙傳十卷,篇幅皆短小, 唯董奉傳堪稱長篇,1211字,有董奉許多生活細節及治病不取 餉揩酬金事。凡此非出臆想,而出自方民遞相口傳。剔除少數神話, 余多切理,可以憑信,如杏林等事屬之。董奉傳多神話。當知古人對所敬慕者,多披以神話輕紗以申敬仰 思慕深情,寄托人們理想追求與渴望。如南陽府志稱仲景為老猿 診脈,老猿以古桐回報,琢為二琴,亦屬同類事。此傳將董奉高尚醫 德、大醫風范圓滿展現,為后世醫家樹立清廉高尚楷范形象。何時希中國歷代醫家傳錄亦全引董奉傳,評葛洪神仙傳 文風云:杏林故事,除虎事外,余皆可信,正見醫不貪財,唯須種杏, 初供觀賞,又可濟貧。試思“二

9、月春光鬧杏花”,萬株一片,何等緡 鬧。繼乃貨杏易谷以賑貧乏,醫家美德,至此極矣!嘗見葛洪抱樸 子自序,文多駢偶緡麗,若此神仙傳記董奉事,層次井然, 雖稍涉迷信,讀之情理贍美,尤令人神往。杏林精神輝耀古今葛洪的董奉傳對后世醫家產生巨大影響,杏林精神不僅是醫家精 神財富,而且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美德的組成部分,文學作品、戲 劇小說、民間故事、醫書醫話等均有歌頌。略舉如下。宋初太平廣記第二引葛洪董奉傳。太平廣記始編于太平興 國二年(公元977年),三年成書,六年雕版印刷。此書是較早引用董奉傳者。南宋興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周守忠撰歷代名醫蒙求,載董奉 事跡云:字君異。時士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

10、三日。奉時在南方, 往,以三圓藥內口中。食頃,燮開目動手足,顏色還故;半日能起, 遂活。人問其故,日:初見赤醫吏追去,董真君有命,遂得回耳。董 奉居廬山,不田作,為人治病,亦不取錢物,但使重病得愈者栽杏五 株;輕病得愈者,栽杏一株。如此數年,杏有萬株,郁然成林,群蟲 戲其下,常無生草,有如新除也。于是杏子大熟,奉嘗語人日:欲買 杏者,不須來報之,但徑自往取之,一器谷便得一器杏。嘗有谷少而 取杏多者,即有虎號嘯而逐之。所得谷救賑貧乏,供給行旅,歲消三 百斛,而所余猶多。一旦,升天去。”元末明初的高啟所撰高太史集卷 18有杏林為蕭沈二醫師題。明南康府志云:董奉,字君異,侯官人,有道術。隱居廬山,為

11、 人治病,不受謝,唯令種杏一株,數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濟貧民。 永嘉中仙去。今廬山杏林,乃其遺跡。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一:董奉,字君異,侯官人,精醫。與 人治病愈者,重則種杏五株,輕則一株。不數年之間,杏樹多十萬。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引用董奉傳全文及南康 府志。詞源:董奉,三國吳侯官人。字君異。善醫道。傳說交趾太守土 燮病死三日,奉與一丸藥與服,食頃而目張手動,半日能起坐,四日 復能語。又傳奉居廬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使栽杏五 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有杏數萬株。后人常以“杏林”為頌贊醫 者之詞,本此。見三國志吳 土燮傳注及葛洪神仙傳 。中醫大辭典:董奉,三國時期吳國醫生

12、。字君異。據古書載,他 治病不取報酬,只求被治愈者在其門前種杏樹,日久杏樹成林。后世 稱頌醫家為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源于此。上海辭書出版社中醫人物辭典:董奉,三國吳醫學家。字君異。 侯官(今福建閩侯)人。約生于二三世紀間。相傳交州刺史土燮病瀕 危,奉往,以三丸藥納口中,食頃即目開手足動,得以救治。后隱居 廬山,為人治病,不取報酬,治愈重病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 此數年,得十萬余株,蔚然成林。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 給行旅不逮者。故后世每以杏林春暖稱道醫家醫德。諸家所取者,均為董奉高尚醫德。杏林醫風,已經構成中醫道德主旋 律,它將伴隨中華民族而永生。神仙傳董奉董奉者,字君異,侯官人

13、也。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 四十余,不知其道,罷官去。后五十余年,復為他職,行經侯官,諸 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邪?吾昔見君如此, 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士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藥三丸, 內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 顏色漸還,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語,云:“死時奄忽如夢,見有十數烏衣人來收燮上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獄各一戶,戶才 容一人,以燮內一戶中,乃以土從外塞其門,不復見外光。恍惚聞 戶外人言云:太乙遣使來召士燮。又聞除其戶土,良久引出,見有車 馬赤蓋

14、,三人共坐車上,一人持節呼燮上車,將還至門而覺。燮遂活。 因起謝日:“某蒙大恩,何以報效? ”乃為奉起樓于庭中。奉不食他 物,唯啖脯棗,飲少酒,燮一日三度設之。奉每來飲食,或如飛鳥騰 空來坐,食了飛去,人每不覺。如是一年余,辭燮去。燮涕泣留之不 住。燮問:“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 ”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 耳。”燮即為具之。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以其棺殯埋之。七日后,有人從容昌來,奉見囑云:“多謝燮。加自愛理!”燮聞之,乃起殯。 發棺視之,唯存一帛,一面畫作人形,一面以丹書作符。后還豫章,廬山下有一人中有厲疾垂死,載以詣奉,叩頭求哀之。奉 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病者云:“

15、初聞一物來舐身,痛不可忍,無處不咂。量此舌廣一尺許,氣息如牛,不知何物 也。”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 愈,身如凝脂。后忽大旱,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致雨。”乃自裔酒脯 見奉,陳大旱之意。奉日:“雨易得耳!”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 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當為立架好屋。”明日, 士彥自將人吏百余輩運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擬數里取水。 奉曰:“不需耳,暮當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 悅。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 者一株,如此數年,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 生草,常如耘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做一草倉,示時人曰: “欲 買杏者,不需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米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旁 傾覆,至家量杏,一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