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組化法對不同類型瘢痕微血管的定量研究_第1頁
免疫組化法對不同類型瘢痕微血管的定量研究_第2頁
免疫組化法對不同類型瘢痕微血管的定量研究_第3頁
免疫組化法對不同類型瘢痕微血管的定量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免疫組化法對不同類型瘢痕微血管的定量研究摘要:目的探討瘢痕微血管構筑在瘢痕形成、發展及臨床 防治中的意義。方法應用免疫組化法顯示微血管,按瘢痕的周邊 區和中央區劃分,進行微血管的定量研究。結果免疫組化法后血管 呈棕黃色,切片背景清晰,增生性瘢痕周邊區血管密度高于中央區血管密度;增生性瘢痕血 管密度高于萎縮性瘢痕,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P0.01)。結論瘢痕交界處為較幼稚瘢痕,血管最為豐富,能代表整個瘢痕的生物學 行為。我們認為:可把此區作為研究瘢痕發生、發展與轉歸的重點。關鍵詞:瘢痕;微血管構筑;免疫組化中分類號:R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526(2000)04-0207-0

2、3 Quantiative study of microvessels in various human scars by immunohis tochemistryLI Xiao-jing, MONG Gang, NING Jin-long, et al.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Anhui Medical College, Anhui 230022,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microvas culoarchitecture of human scars on the for

3、mation,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t he scars. MethodsMicrovessels both in the periphery and center of the scars were sta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 ResultsBlood vessels were stained brownish yellow. Microvessel densi ty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hypertrophic scars were higher than that

4、in the cente r of the hypertrophic scars, and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atrophic scars(P0.01). ConclusionIn the border of the scars, microvessel density were the highest. This area may represent the biologi cal behavior of scars in best and can be studied further.Key words:Scar; Microvessel; Immunohi

5、stochemistry皮膚創傷或切口愈合形成的瘢痕,尤其是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對患者的容貌和心理康復影 響較大,其防治是整形外科較為棘手的臨床難題。眾所周知,任何修復過程都伴有血管變化 ,然而,對瘢痕的微血管的二維向構筑、直徑、密度和血管表面積等方面的了解,可謂知之 甚少。本研究采用CD34這種最新顯示血管內皮細胞的指標,對不同類型瘢痕、同一 類型瘢痕的不同區域以及同一類型瘢痕的不同時期的微血管構筑的變化進行定量分析,以探 討瘢痕的微血管構筑在瘢痕的形成、發展及臨床防治上的意義。1材料與方法1.1標本收集1997年至1998年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整形 外科手術瘢痕標本4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2

6、3例,瘢痕疙瘩7例,萎縮性瘢痕10例。沿瘢痕最 大徑垂直切開皮膚,分別在瘢痕中央及瘢痕與正常皮膚交界處取材。本組年齡最大為72歲, 最小為8個月。1.2組織學方法上述標本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2472 小時后,常規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制成4m連續切片3張,一張作HE染色,余作免疫 組化染色。1.3免疫組化染色方法1.3.1試劑來源CD34單克隆抗體及S-P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免疫組化試劑公司 。1.3.2染色步驟4m石蠟切片60烤箱內烤片3小時后,脫蠟至水;內源性過氧化酶封閉液 10分鐘,室溫;0.01m,PH7.4,PBS10分鐘,室溫;羊血清蛋白封閉切片,15分鐘;CD3 4單克隆抗

7、體37,1小時;0.01m,PH7.4,PBS洗3分鐘x3次;抗鼠二抗,室溫30分鐘; 0.01m,PH7.4,PBS洗3分鐘x3次;S-P試劑,室溫30分鐘;0.01m,PH7.4,PBS洗3分鐘x 3次;5mgDAB+PBS10ml+0.3%H2O2100l,顯色1015分鐘;流水沖洗、脫水中性樹脂 封片。1.4血管計數方法每張切片在中央區及周邊區隨機選各5 個高倍視野,求其平均數,按Weidner計數方法換算出每平方毫米血管數量。所有血管均計 數在內,包括染成棕色單個內皮細胞或內皮細胞簇至管腔、更大的血管。1.5統計學分析對不同類別組間血管密度及同組周邊、中 央區及正常組織間血管密度進行

8、X2檢驗。2結果2.1微血管的形態觀察結果血管呈棕黃色,小血管腔多為 類圓形(1);部分血管無明顯管腔,呈條索狀;但切片上背景清晰,易于做血管計數。增 生性瘢痕組,中央區與周邊區血管密度比較,周邊區血管密度亦多于中央區(P0.01)(表1)(2);同時增生性瘢痕的血管密度亦高于正常真皮組織內血管密度( WT5BXP0.01)(表2);比較增生性瘢痕與萎縮性瘢痕血管密度,發現前者明顯 高于后者(P0.01)。表1CD34免疫組化顯示微血管結果(血管數/mm2,?Ax-U?s) HT5”SS類別例數中央區周邊區正常真皮組織增生性瘢痕2325.610.444.23.818.62.2萎縮性瘢痕1020

9、.24.122.82.719.41.8表2增生性瘢痕內血管密度與正常真皮組織血管密度比較類別例數血管密度P值增生性瘢痕2332.66.4正常真皮組織818.62.20.011CD34免疫組化 染色見小血管腔多為類圓形,背景清晰SP法2002瘢痕與正常交界處,周邊血管密度大于中央區SP法 1003討論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形態學上以及常用的治療手段如加壓治療、聚硅酮治療的機理都與 其微血管構筑的變化密切有關12。微血管形態學的研究是涉及解剖學、組織 學、病理學、藥理學、生物化學、臨床醫學的多學科的重要課題3。以往常用的 灌注法在瘢痕這種神經血管分布紊亂的瘢痕中實施不易且難以獲得可靠的血管計量學資

10、料。 我國湯少明等率先利用鹼性磷酸酶組化法研究瘢痕微血管構筑,對顯示瘢痕微血管構筑進行 了初步嘗試4。本實驗采用免疫組化法對瘢痕內微血管進行定量分析,CD34是一種110Kda的糖基化跨 膜糖蛋白,出現在人類生血祖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上,CD34內上以細胞抗原在毛細血 管、小血管內皮細胞呈穩定強陽性,被認為是目前血管內皮細胞的最可靠標記5 ,較以往常用的第因子相關抗原、鹼性磷酸酶組化法更具敏感性。其突出的優點是不需向 血管內灌注填充劑,示蹤劑等物,不受灌注充盈的影響,對毛細血管無刺激作用,保持了微 血管的自然狀態和管徑大小,微血管顯影效果良好,背景染色淺,血管與周圍組織對比明顯 ,這對進行皮膚及

11、移植組織微血管的形態計量學研究十分重要,而且方法簡單,值得推廣應 用。對瘢痕內不同區域微血管分布作定量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周邊區血管密度高于中央區血 管密度;增生性瘢痕血管密度高于萎縮性瘢痕,說明微血管的變化在增生性瘢痕的發生中起 一重要作用。增生性瘢痕與正常組織交界處的微血管密度明顯高于瘢痕中央,提示瘢痕組 織內不同區域微血管分布是不均勻的。這種分布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瘢痕不同區域 組織的功能代謝活躍程度上的差異,即愈向中央,瘢痕亦愈成熟老化,膠原纖維愈來愈多; 并發生玻璃樣變性,同時微血管亦愈來愈少。而周邊交界處血管最豐富,此處是較幼稚的瘢 痕,它最能代表整個瘢痕的生物學行為。因此,

12、根據對血管分布的觀察,我們認為:無論是 研究瘢痕的細胞組成,免疫學特征,生物學行為,還是研究瘢痕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均以 瘢痕生長,代謝最活躍的交界處為研究重點。 作者簡介:李小靜(1964-),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作者單位:李小靜(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整形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孟剛(安徽醫科大學 病理解剖教 研室)寧金龍(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整形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張林(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整形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參考文獻:1郭振榮, 盛志勇, 寧淑華, 等. 加壓療法治療增生性瘢痕的組織學觀察及 機理探討J. 中華醫學雜志, 1984, 64(7): 440.2Page RE, Robertson GA, Pettigrew NM. Microcirculation in hypertrophic bu rn scarsJ. Burn, 1983, 10: 64.3戎廣亞, 田中. 微循環形態學研究的常用方法及其評價J. 中國病理生理雜 志, 1988, 4(4): 247.4湯少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