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實踐論》心得感悟_第1頁
學習《實踐論》心得感悟_第2頁
學習《實踐論》心得感悟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習實踐論心得感悟學習實踐論心得感悟濱州學院政法系關鍵詞:“在一定意義上,凡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哲學學說都有其存在價值,直至今天也沒有被人遺忘。但它們畢竟是作為文化遺產,作為已經逝去的歷史上燦爛文化的積淀而被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的。人們間或也從中尋找某種箴言遺訓,但它們畢竟屬于過去,屬于歷史。人們之所以想到他們,與其說是尋求顯示之指南,毋寧說是發思古之幽情。1”實踐論則不同,它雖然產生于70多年前,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條件與我們今天面臨的形式和任務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這絲毫沒有減弱和降低它的科學價值。實踐論展現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風范,它所揭示出的關于理論與實

2、踐相互關系的深刻內涵,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踐論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毛澤東指出,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本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一切真知都來源與直接的實踐經驗。認識的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發展過程,通過實踐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2。革命實踐中出現的“左”和“右”的錯誤都不懂得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具

3、體的歷史的統一,“都是以主管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1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教程,楊春貴等,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序言1.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1。右傾主義者的思想認識落后于客觀實際的發展,不能站在社會車輪的前頭充當向導的任務;左傾主義者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或把幻想看作真理,或把將來的現實可能性放到現在來做。因此,實踐論的及時發表,對于糾正這兩種錯誤觀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為中國共產黨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認識的過程及其關系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了“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

4、于發展到理性認識”。認識的過程是復雜的,這是由人類實踐活動的對象及目的的多樣性決定的。“人們的認識,不論對于自然界方面,對于社會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2”的道理。在認識的目的和結果的驗證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講“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同時,毛澤東指出:人們的社會實踐是檢驗人們一切認識活動的唯一標準。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的認識去能動的改造世界。這種“能動的改造”,用毛澤東的形象說法就是“有的放矢”。“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

5、不實行,那么,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可見,認識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們懂得多少規律,而是利用這些規律能動的去改造客觀世界,以促進人類社會以及客觀物質世界的發展,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在認識的終結性問題上,毛澤東認為:認識既顯示一定的完結性,又顯示一定的非完結性。人們的認識反映了客觀物質世界的發展,人們對某一食物的認識既是可能的,又是不可能的;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認識主體的實踐水平最終決定人們的認識水平,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同時又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前進而不斷的完善。表現出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并在當時所屬的時代,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馬

6、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柴毅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學習實踐論,對于我國的現實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1。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就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實踐論啟示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但要重視學習哲學,還要學會用哲學,真正把認識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2。只有使馬克思主義面向現實生活,大膽探索和解答時代所提出的嶄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才能使得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始終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并且成為引領實踐和時代發展的精神力量。參考文獻1毛澤東實踐論的價值分析,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8月第7卷第4期.2論毛澤東實踐論、矛盾論的當代價值,郭必選,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第30卷第4期.3實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