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理論文獻綜述_第1頁
可持續發展理論文獻綜述_第2頁
可持續發展理論文獻綜述_第3頁
可持續發展理論文獻綜述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可持續發展理論文獻綜述一、可持續發展理論發展歷程概述可持續發展觀點的出現最早能夠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野生動物基金協會(WWF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其共 同發表的世界自然保護綱要文件中首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987年,布倫特蘭女士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WCED的報告我們共 享的未來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該報告中不僅給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還圍繞可持續發展展開了系統性 的闡述,該報告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也成為了在所有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中最被人們認可且

2、影響深遠的一個,此后學者們對可持續的定義多數都是 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成的。1981年,美籍學者布朗(LesterR.Brown、在其著作建設一個發展 的社會中寫到“通過控制人口的過度膨脹、保護資源基礎與開發咼效綠 色的可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中,來自178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一致通過了二十一世紀議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將經 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密切聯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不僅使 得可持續發展從理論探索階段走向實踐階段,開始在全球范圍內付諸行動, 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過程里程碑式的重大進

3、展。同年,中國政 府當局也首次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其編制的中國二一世紀人口、環 境與發展白皮書中,自此,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內容被 正式納入了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期規劃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 可持續發展戰略更是被確立為中國在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中必然實施 的戰略,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范圍擴大到了社會、生態和經濟三個層面。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分類可持續發展理論發展至今,各國專家和學者都就其定義和內涵給出了 自己獨到的詮釋,而在國際上,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更是超過一百種之 多。通過將不同學者、組織、機構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加以收集整理,并 且參考了不同學者提出的分類之后,可以將現

4、存文獻中對的定義大致分為 以下五個類別。(一)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發展和保證人類的生存 這一類型的定義多產生在可持續發展思想孕育的早期階段,是經濟學 家和生態學家對該理論的最終目標深入探討后得到的結論。 戴利( H.Daly , 1993)、GeorgescuRoegenN、巴伯(Barbier , 1989)、科斯坦薩(Costanza , 1991 )等人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都屬于此類別。(二)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為了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間尋求一個動 態平衡點這類概念多為生態學家研究得到的成果,側重于從生態持續性的角度 解釋可持續發展得內涵,主要是為了闡明經濟發展與生態(包括環境)之 間

5、的動態平衡問題以及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水平間的動態平衡。著重于 從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屬性方面進行延展,將保護現存的環境系統并增強其 生產能力與更新能力視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從生物圈的角度來定義, 將可持續發展視為能夠保護生態的完整性和人類訴求的實現,使人類的生 存環境能夠延續甚至不斷優化的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 M.Redelift (1991)、 Conway(1987)、 Barbier (1987)、 Bernstein ( 1990)等人以及 1991 年 國際生態學聯合協會與國際生物學聯合協會共同舉辦的關于可持續發展這一議題的專題研討會上對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的界定都屬于此類范疇。(三)

6、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意義在于為人類提供優質的生存環境 這類定義將整個人類社會作為將可持續發展的終極著眼點,強調要將 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以及獲取必須資源的途徑納入發展的范 圍之內,保護人們的平等自由和人權等生存環境,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 環境。 1991 年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策略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內 涵的界定就是此類型的典型代表: “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可以接受的范圍 之內,維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并努力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四)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在保證公平性的前提下尋求經濟最大 成度的發展這類觀點強調注重代際間的公平性,不應讓當代經濟發展問題造成的 嚴重后果影響后代人的

7、生存與發展。這類定義是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同和應 用的一類定義。其中最備受推崇的是布倫特蘭夫人在報告我們共同的未 來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可持續的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眼前的需要 而又不會對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產生消減的作用,并且絕不 含有侵犯其他國家的主權的含義。 ”這類定義一般都認為:只有建立在生 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主動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的經濟發 展才是健康的;要在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的前提下,滿足使 人們的不同需求,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又要對資源和生態 環境加以保護。此類定義尤其注重經濟活動中的生態合理性問題,倡導對 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

8、對浪費資源、損害自然環境的經濟活動進行 譴責。在測度發展水平的指標的設計上反對GDP乍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指標,提倡將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環境因素等諸多指標綜合起來評 估經濟的發展。這種發展觀通過將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部分利益與總體 利益有機地聯系起來,保證經濟向著穩健的軌道發展。此外, Brundland ( 1987)、 Tietenberg (1988 )、 D.Pearce (1989)、Serageldin ( 1995) 等人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都屬于此類。(五)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要依賴于綠色高效的技術此類定義多數是從技術層面的角度出發,拓寬了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認為通過轉向研發

9、、 應用更加綠色的有效率的技術, 借助于幾近能實現 “零 排放”和“密閉式”的技術,盡可能提高能源與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產 生的廢料和污染物。三、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缺陷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理論在各國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一些具體的措施也進入了實施階段。但在可持續發 展理論得到不斷完善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可持續發展理論仍然有尚未 被解決與完善的弊端。(一)過分強調代際間的可持續,忽略了當代存在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理論要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 系兩個問題。其中,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而現有的理論中更多的強調了代際間的人與人之

10、間的關系,忽視了當代的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當代人與自然間的矛盾,沒能對現有的社會結構、 生產及消費模式等問題深入分析。(二)未能跳出傳統的利益導向現有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仍然延續了舊有的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目標的 導向,仍然代表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立場和利益的發展觀,沒能夠立 足當代產業經濟和國際經濟中的不平等競爭現象來擴展經濟與產業公平 競爭及可持續發展的涵意。立足方向偏向宏觀,缺乏對微觀操作層面具體要求,這使得可持續發展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三)過度強調縱向時間,忽略了橫向空間 可持續發展理論更在內容上更加傾向于解決代際之間關于資源配置的問題以及對橫向空間也就是客觀世界的基本情況的詳細分析,但在對全 球經濟和區域經濟以及世界現狀的分析方面卻有所缺失。可持續發展理論 若想在真實世界中發揮作用,必然少不了要對現實世界中各國的現實情況 的分析研究。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參考文獻:1 范柏乃,鄧峰,馬慶國 . 可持續發展理論綜述 J. 浙江社會科學, 1998 年,第二期 .2 李龍熙 . 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詮釋與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