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醉翁亭記》學案 鄂教版_第1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醉翁亭記》學案 鄂教版_第2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醉翁亭記》學案 鄂教版_第3頁
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醉翁亭記》學案 鄂教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醉翁亭記學案一、課前預習:1字詞注音滁( )         壑( )          瑯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朝( )而往     傴僂( )

2、0; 洌( )  蔌( ) 射者中( )  弈( )  觥籌( )  翳( ) 2反復朗讀課文二、課堂學習第一課時(一)文學常識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簡,又值年歲豐稔,作者為政以寬,遂放情山水之間,本文為次年所作。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閑自適的情調,并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時年40歲。醉翁亭,在今滁縣西南七里。 歐陽修: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

3、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二)檢查朗讀課文情況。1學生試讀課文。  要求:放聲讀書。  2學生互讀課文。  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3請一位學生讀書,集體糾正讀音。  (或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  4反復練習誦讀。第二課時(三)、疏通全文大意。  1四人小組,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4、沒有注解的語句,憑借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記錄下來。2. 集體解決疑難 。3整理重點字詞、句子。(四)內容理解:1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  2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3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第三課時一、基礎知識訓練1加點字的注音。 林壑( )尤美     觥( )籌交錯     林霏( )開 樹林陰翳( )      泉香而酒洌( )   &#

5、160;   巖穴暝( )    傴僂( ) 提攜( ) 蔚( )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 ) 晦( )明變化     頹( )然乎其間者    釀( )泉為酒2填空:醉翁亭記作者         自號醉翁,又號        

6、60;,     代文學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與其它三句不同類的項是(    )a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b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c&

7、#160;水落而石出者 d 溪深而魚肥4解釋下列加點字:  野芳發而幽香(                   )   日出而林霏開(                   

8、;)  蒼顏白發    (                   )  傴僂提攜    (                 

9、0;  )5選文第段先寫朝暮之景,再寫      之景,最后收筆,引出人之樂亦無窮也;第二段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依次寫了滁人游、       、     、 太守醉。6選文第一節中有一個常用的成語是         ,現在常用來比喻          

10、0;                  。7下面句中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行者 / 休于樹          b. 頹然乎 / 其間者  c野芳發 / 而幽香   &#

11、160;    d. 四時之景 / 不同8翻譯下列的句子云歸而巖穴暝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12、;       9選文末句“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醉應有兩層含義,應怎樣理解。二、比較閱讀醉翁亭記(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豐樂亭記(乙)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1、 解釋下列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