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 頁XXXXXXXX 工程工程基基坑坑開開挖挖換換填填施施工工方方案案編制人:編制人: 審核人:審核人: 審批人:審批人: 建設單位:建設單位:XXXXXX施工單位:施工單位:XXXXXX編制時間:編制時間: 年年 月月第2 頁目目 錄錄一、工程概況、工程地質條件一、工程概況、工程地質條件.3 3二、編制依據二、編制依據 .3 3三、編制說明三、編制說明.4 4四、施工方案四、施工方案.6 6五、施工準備五、施工準備.7 7六、安全保證措施六、安全保證措施.8 8七、成品保護七、成品保護.9 9第3 頁一、工程概況一、工程概況、工程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本工程座落于 XXX ,本工程由高層
2、住宅、商住樓及地下室組成, 地下一層,地上三十三層,房屋高度 97.300m。基礎形式為筏板基礎和柱下獨立基礎,建筑結構形式為:剪力墻結構,工程建筑結構使用年限 50 年,抗震設防烈度 6 度,防雷級別為三級,耐火等級為一級。根據核工業德陽金陽巖土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 XX 工程勘察報告,基礎以中風化粉砂質泥巖或中風化砂巖作為持力層。中風化粉砂質泥巖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frk9.6MPa,承載力特征值 fak2000kPa,中風化砂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 frk18.9MPa,承載力特征值 fak4000kPa。其筏板厚度為:1500mm,崁巖深度 hr1200mm,上部鋼筋雙向通長(HRB
3、400E)22160,下部雙向通長(HRB400E)22160,基礎保護層厚度為 70mm,筏板底設100mm 厚 C15 素混凝土墊層,筏板采用 C30、P6 商品混凝土澆筑。二、編制依據二、編制依據1、由 XX 工程設計施工圖。2、本 XX 工程巖土工程勘查報告。3、本工程實際施工現場情況4、國家、行業及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和有關規章制度。5、國家強制性技術質量標準、施工驗收規范、規程。第4 頁6、工藝標準及操作規程。三、編制說明三、編制說明筏板基礎變更方案:依據結構施工圖和巖土工程勘查報告,結合現場實際開挖情況對 6#樓范圍內有部分軟弱層和巖層有斷層現象。我單位先按設計圖紙進行筏板基坑開
4、挖,開挖至設計標高后請地勘、設計、業主、監理等單位現場確認筏板基底任未達到地基承載力設計要求;應設計、勘察、監理、業主單位要求,該部分軟弱層影響結構安全,需繼續深挖達到設計承載力要求。開挖過程中嚴格監控,達到設計要求后人工進行清底,清底厚度達到 30-50cm。待以上工藝完成后地勘、設計、業主、監理等單位對筏板基坑進行驗槽,驗槽合格后基坑開挖超深部分采用 C25 商品砼換填至筏板設計底標高。經現場實際開挖初步測量,需超挖部分面積約為 900 平方米,經現場開挖現初步估計軟弱層平均暫時按 2.8m 計算,合計換填砼體積估算約2900 立方米左右。最終開挖量按現場實際收方為準。 (筏板基礎換填區域
5、位置示意圖詳見后附圖,具體尺寸詳見地基驗槽收方記錄) 。第5 頁所有區域均有換填筏板基礎變更方案:本工程獨立基礎施工時,先按設計圖紙 進行筏板基礎開挖,開挖至設計標高后請地勘、設計、業主、監理等單位現場確認獨立柱基基底是否到達地基承載力設計要求;當筏板基礎按原設計施工后,地勘、設計、業主、監理等單位人員現場確認按原設計深度沒有到達地基承載力設計要求。參建主體單位共同討論協商確定處理方案:確定筏板基礎基頂標高不變,筏板基礎結構按原設計,將基底降至滿足設計地基承載力(基礎持力層為中風化頁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不小于 9.6MPa)基巖上。施工現場在開挖過程中對開挖深度進行控制,嚴格監控,達到
6、設計要求后人第6 頁工進行清底,清底厚度達到 3050cm。待以上工藝完成后地勘、設計、業主、監理等單位對獨立柱基進行驗槽,驗槽合格后基坑開挖超深部分采用 C25 商品砼換填至筏板基礎基底標高。四、施工方案四、施工方案3.13.1施工工藝流程如下施工工藝流程如下:土(石)方開挖人工清槽驗收C25 砼換填回填至到設計標高驗收1、本工程基坑土方采用機械大開挖形式,自卸汽車運輸,機械選用返鏟履帶式單斗挖掘機,人工配合檢底修整邊。直至滿足要求的持力層。2、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開挖深度進行分層開挖施工,采用筏板基坑采用 460 型履帶式挖掘機帶破碎頭進行分層破碎,然后采用一臺斗容量 1.2m的履帶式挖掘機
7、進行裝車運出場地外;獨立柱基采用人工破碎開挖,如遇堅硬石頭可采用水磨鉆施工(水磨鉆施工進行技術經濟簽證) 。超過自立范圍超過自立范圍土方開挖需要放坡,放坡系數為土方開挖需要放坡,放坡系數為 1 1:0.30.3;若開挖至設計標高未進入持力層或;若開挖至設計標高未進入持力層或有軟弱土層時,土層不能自立,超挖區域邊界擴大開挖范圍有軟弱土層時,土層不能自立,超挖區域邊界擴大開挖范圍 1.2m1.2m(嵌巖深度)(嵌巖深度),繼續將持力層以上薄弱層全部挖除,并繼續開挖底部巖層,直至達到設計嵌巖深度滿足設計要求。3、操作過程中應控制基底高出設計標高 3050mm 考慮人工開挖清底。4、基坑人工清底完成后
8、,砼澆筑采用斜向推進、分層澆筑的方法,每層澆筑厚度 500mm 左右,由遠端向泵方向斜向推進的方式組織施工。第7 頁 5、混凝土振搗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棒要求快插慢拔,保證振搗棒下插深度和混凝土有充分的時間振搗密實。振搗點的間距按照振搗棒作用半徑的 1.5 倍一般以 400500mm 進行控制。振搗時間控制具體以砼不再下沉并無氣泡產生為準。振搗應隨下料進度,均勻有序的進行,不可漏振,亦不可過振;6、由于區域換填深度超過 500mm,所以在基坑內搭設腳手架鋪設竹架板進行振搗。7、換填至設計標高后請甲方、監理進行驗收。五、施工準備五、施工準備1、技術準備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現場勘察,確定整個工程的施
9、工工序、主要施工設備,進行技術及安全交底。2、組織準備統一安排、統一協調、統一指揮。協調同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的工作關系。組織施工機械進場,對進場環境及安全技術進行交底。3、施工測量根據甲方提供圖紙進行樓座定位與開挖。軟弱層根據現場實際土質分部第8 頁情況進開挖,待軟弱層全部挖除并達到設計嵌巖深度,達到設計要求后進行換填準備。4、現場準備了解基礎實際情況,按照方案要求進行 C25 砼填工作,并準備好人工、材料及施工機械安排。六、安全保證措施六、安全保證措施1、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做到全封閉施工。2、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按規定戴好安全帽,并系好帽帶。3、現場禁止吸
10、煙,禁止嘻笑打鬧。4、振搗器的電機必須是加強絕緣或雙重絕緣墊機,并裝有漏電保護裝置。5、振搗器操作開關必須使用定向開關,并保證動作靈敏,且進線口必須加膠圈。每振搗器必須單獨使用閘具或插座。電源線和地線與定向開關,電機接線柱連接處必須加接線端子與之緊固。6、必須使用四芯膠套電纜線。電纜線在通過操作開關線口之前要與振搗器身用卡子固定。電源開關至電機段的電纜線要穿管固定敷設,振搗器的電纜線不得長于 50m。7、振搗器的操作手柄必須加裝絕緣材料。8、施工用電由電工負責,一人操作一人負責移動電線,操作人員戴好絕緣手套和穿絕緣膠鞋,電閘箱設在適宜位置。第9 頁9、檢查電路應符合要求,接地(接零)良好。各傳動部件均正常后,方可作業。作業時,電纜線不可張拉過緊,要保證有 34m 的余量,遞線人員依照夯實路線隨時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企業級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B卷)
- 壓鑄模具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電力環保設備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紗燈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四柱單動液壓機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電波鐘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中大型車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電熱水器用搪瓷內膽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堆高叉車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冷敷器具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 歷史試卷A卷(含答案)
- 麻醉專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華能四川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下屬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生物試題
- JJF 2221-2025導熱系數瞬態測定儀校準規范
- 華為手機協議合同
- 山東省高中名校2025屆高三4月校際聯合檢測大聯考生物試題及答案
-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數學試卷(無答案)
- 公司兩班倒管理制度
- 汽車漆面保護膜安裝協議
- 直腸癌護理新進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