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態修復專題報告_第1頁
河道生態修復專題報告_第2頁
河道生態修復專題報告_第3頁
河道生態修復專題報告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河道生態修復專題報告1、砂坑治理1.1 沙坑的成因分析導致沙坑形成的原因有人為和自然兩種因素,人為的挖沙取石是沙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開采利用,破壞地表植被,直接導致沙坑形成。同時風蝕、 水蝕也加劇了沙坑的形成。沙坑的特點分析:一般分布較廣、且多數比較零散。1.2 沙坑的危害(1)破壞土地、影響地表景觀。砂石的開采是以剝離挖損土地為主, 顯著改變了地表景觀,一般沙坑開采前 是有植被覆蓋的河灘地,甚至是農田。 開采后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壞,由于沙石的 挖去,地面形成巨大的沙坑,且周圍堆置著大量的廢石與垃圾, 嚴重破壞地表自 然景觀,形成一個與周圍環境完全不同甚至極不協調的外觀。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

2、 展與進度,景觀的破壞越來越多的引起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應。(2)形成大量沙塵源,容易就地起砂。沙坑多分布在生態環境原本就很脆弱的河道兩側及荒灘地。由挖沙取石,破壞了植被和表層土壤,形成大面積的荒沙地。到了冬春季節,風起沙揚。(3)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人工采石挖沙,形成沙坑,造成周邊地段地下水下降,加上人工對地面的擾 動,使土壤的抗侵蝕性降低,到了雨季,加劇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塌方等自然 地質災害。總之,由于砂石的開采,沙坑的形成,破壞了生態環境,污染了大氣環境, 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名的生活水平。1.3沙坑治理的具體措施(1)大沙坑治理采取小坡平整的措施1)平整最小邊坡1:5。根據植被生

3、長需要及穩固沙土要求,植被自然生長所 需坡度不宜陡于1:5。2)盡量保證堤腳護堤灘地寬度不小于 30m。3)基本保證每一個橫斷面內,挖填土方內部平衡,且就近平衡。(2)有常流水的河道,采取引種水草、封河育草的措施,恢復河道的濕地景 觀。(3)干旱河道采取撒播草籽的措施,提高河道內的植被蓋度,減少水土流失, 避免揚沙。2、土壤改良針對不同土壤質地類型,提出相應的土壤改良措施模式:(1)河道基質為礫石類占主體的地段:首先將河道局部小地形地貌平整處 理,然后覆蓋一層3-5cm層厚的生土,并碾壓2-3次,壓實,形成一個隔水層。 其次將河道內的沙土按照1:1的體積比例與客土進行混合配置。 主要客土材料配

4、 比為:黃壤土 60%,有機質(泥炭和農家肥總計15-20%) +植物纖維(粉碎的農 作物秸稈20%-25%)。增加適當的土壤改良劑及保水劑,配好的客土覆蓋 20cm 厚度。(2)沙質土類為主體的地段:河道平整處理,然后覆蓋一層 3-5cm層厚的 生土,并碾壓2-3次,壓實,形成一個隔水層。將河道內的沙土按照 4:3的體積 比例與客土進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為:黃壤土 60%,有機質(泥炭和農家肥總計15-20%) +植物纖維(粉碎的農作物秸稈 20%-25%)。增加適當的土壤改良劑及保水劑,配好的客土覆蓋 20cm厚度。(3)壤土類為主體的地段:河道平整處理,將河道內的沙土按照 2:1

5、的體 積比例與客土進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為:黃壤土 60%,有機質(泥炭 和農家肥總計15-20%) +植物纖維(粉碎的農作物秸稈 20%-25%)。增加適當的 土壤改良劑及保水劑,配好的客土覆蓋 20cm厚度。3、植被恢復2.1 植被恢復的主要目的(1)自然生態系統的保全因為開發而引起的植物群落的恢復或是完全消失的植物群落的恢復。(2)周圍環境的保全因為開發造成的環境變化對周圍的影響保持在最低限度。例如,泥沙向下游的沖擊等。(3)景觀的保全是指在景觀上對重要地區的保護,特別是開發不能影響原始的景觀風貌。2.2 植被恢復的原則(1)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2)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原則;

6、(3)適用鄉土樹種及粗放管理型原則。在整體風格協調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地段、不同環境、不同功能、不同景觀 和游人心理,結合綠化帶,確定不同的植物設計風格和配植方式, 充分發揮植物 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展現層次變化、色彩變化、季相變化、圖案變化, 使沿線綠化成為步移景異,景隨時遷的綠色長廊。2.3 植被恢復分區(1)堤頂綠化行道樹:按有巡河路側,在巡河路兩側各設置一排;無巡河路側,在堤頂處 設置一排。樹木間距5m,主要以本地植物為主,并考慮隨季節變化,樹木色彩 的改變,樹種主要選用柳樹、楊樹、銀杏、國槐。(2)水生植物種植帶在淺水區種植大量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特色區。在水環境中,水生植物

7、 不僅給人以美的感受,而且能固持底泥、抑制藻類、澄清水質、為水生動物提供 優良的棲息環境,此外龐大的水生植物群也有類似于生物膜的凈化功能,能很好的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根據河道特點, 選擇對應植物種類,以本土水生植物為 主,設計植物群落結構配置和景觀結構,實現凈化功能。采用生境和生物對策, 因地制宜,設計以沉水植物為主,挺水植物為輔,結合少量漂浮植物和全系列生 態模式。水生植物包括產葦、菖蒲、千屈菜、水蔥、紅廖等。荷花水蔥水生植物種植區植物參考圖片河坡種植區灌木為主,局部設置小喬木,充分展河坡主要以常綠草坪地被和大量花草、示植物的色彩、層次和韻律,襯托河道的美感,同時對河坡水土流失進行防護。 地

8、被包括野牛草、品種月季、鶯尾、大花萱草、玉簪、馬藺、狐尾草、早熟禾、 地被菊、砂地柏等;灌木包括丁香、紫薇、黃刺玫、迎春、錦帶花、紅瑞木、金 銀木、金葉女貞、紫葉矮櫻、木槿、黃楊等;小喬包括紫葉李、高桿紫薇、山桃、 榆葉梅等。2.5植被恢復的措施(1)在310年洪水位線進行植物品種的合理搭配結合310年洪水位進行多種品種植物的搭配,原則為“三草五灌十喬”種植。在3年洪水位以下植物種植上考慮,以花卉、草地、水生植物為主,35年植物種植上以花灌木為主,510年以濕地小喬木為主,10年以上種植大喬木, 將這些各種層次上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在進行精心的配植后。從功能上考慮,采用草地、灌木、水生植物以有

9、利于阻擋、沉降泥沙,有利 于吸收上游水系污染物,兩者合理搭配, 這樣,能保持項目區生態系統的良好的 生態效益。(2)以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以鄉土植物形成的植物景觀為主體的情況下, 適當引進管理粗放、適應性強 的外來植物品種和近年來從國外引進的,具有觀賞性的植物品種,體現植物的多 樣性原則。(3)苗木規格密度上以主次分明,體現自然樸野氣息為主。既要求在短時間內達成較好的效果, 又希望盡可能降低造價,同時不希望建 成的景觀像苗圃一樣全是規格均等、呆板缺乏自然樸野氣息的景觀效果,因此在 苗木選擇上首先規格并未要求完全一致, 同時在重點地段使用大規格苗木看, 保 證效果,而非終點地段、密植地段使

10、用較小規格苗木。苗木規格從多個方面要求, 也是為了保證施工方選擇高質量的綠化苗木,從而達到預期效果。苗木選擇考慮 到市場供應情況,結合種植搭配形成主次分明的整體自然樸野氣息。(4)盡可能保留現有植被,保持地域性的生態平衡盡可能保留現有植被,在現有植被基礎上增加植物群落的層次, 營造自然植 物群落特色,提高生態環境效益,是生態設計理念的體現。(5)耐旱與耐水濕相結合,實現水少多綠的特點。越接近常水位線,植物的耐濕性越墻,遠離水位線的地方,植物的耐旱性越 強,堅持“黃土不露天,水少多綠”的原則。4、河岸緩沖帶的修復4.1 河道緩沖帶構建宜遵循下列原則(1)分類治理的原則,河道緩沖帶的不同區段應根據

11、地質、水文、土壤、 植被及土地利用狀況的差別,實行分類治理。(2) “因地制宜、整體優化”的原則,河道緩沖帶生態環境功能應考慮土地 利用、經濟投入等因素,因地、因類的優化組合,合理有效的確定其功能及其適 用的恢復措施。(3) “解決突出問題,重要功能優先”的原則,河道緩沖帶宜充分考慮河流 的主要環境功能和使用功能,突出解決主要問題,如:平原河岸帶,工農業用水、 旅游、漁業為主的河流,應重點考慮生態功能的修復;山區河道則宜重點考慮水 土保持的功能修復。(4) “可操作性、實用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河道緩沖帶的功能區確定 宜充分考慮緩沖帶修復工程的可實施性、實用性以及技術、經濟的合理性,是否利于

12、當地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5) 便于管理的原則,河道緩沖帶各功能區邊界分類和確定時,應綜合考 慮土地的行政隸屬關系和流域界線,便于地方管理。(6) 充分結合河道藍線及相關用地規劃的原則,河道緩沖帶布置應滿足河 道藍線及陸域建筑物控制線規劃的有關要求。當沒有相關規劃要求時,應充分結 合地方有關用地規劃,從土地綜合利用、 減少征地拆遷和耕地及農用地侵占、 滿 足環境需求、經濟可行和便于實施等方面綜合考慮,進行緩沖帶總體布置。4.2 河道緩沖帶構建技術河道緩沖帶構建技術應充分考慮緩沖帶位置、植物種類、結構和布局及寬度 等因素,以充分發揮其功能,并滿足下列要求:(1)緩沖帶位置確定應調查河道所屬區

13、域的水文特征、洪水泛濫影響等基 礎資料,宜選擇在泛洪區邊緣。(2)從地形的角度,緩沖帶一般設置在下坡位置,與地表徑流的方向垂直。 對于長坡,可以沿等高線多設置幾道緩沖帶以削減水流的能量。溪流和溝谷邊緣宜全部設置緩沖帶。(3)河道緩沖帶種植結構設置應考慮系統的穩定性,設置規模宜綜合考慮 水土保持功效和生產效益。(3)河道緩沖帶種植結構設置應考慮系統的穩定性,設置規模宜綜合考慮 水土保持功效和生產效益。(4)植被緩沖區域面積占所保護的農業用地總面積比例宜為3%10%。(5)河道緩沖帶寬度確定應綜合考慮凈污效果、受納水體水質保護的整體 要求,尚需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等其它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研究, 確定

14、沿河不同 分段的設置寬度。示界力度消除1卮旭構同醇做i浜水昨控 t1打主和再悟昌也=圖5緩:帶寬袤/貴券專示竟容4.3 緩沖帶的植物種類配置河道緩沖帶的植物種類配置及設計宜滿足下列要求:(1)緩沖帶植物配置應具有控制徑流和污染的功能,并宜根據所在地的實 際情況進行喬、灌、草的合理搭配。(2)宜充分利用喬木發達的根系穩固河岸,防止水流的沖刷和侵蝕,并為 沿水道遷移的鳥類和野生動植物提供食物及為河水提供良好的遮蔽。(3)宜通過草本植物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強對地表徑流的滲透能力和減小 徑流流速,提高緩沖帶的沉積能力。(4)宜兼顧旅游和觀光價值,合理搭配景觀樹種。(5)植物的種植密度或空間設計,應結合植

15、物的不同生長要求、特性、種 植方式及生態環境功能要求等綜合研究確定,一般要求可參照如下:1)灌木間隔空間宜為100200cm;2)小喬木間隔空間宜為36m;3)大喬木間隔空間宜為510m;4)草本植株間隔宜為40120cm05、生態多樣性修復5.1 水生植物群落多樣性修復先鋒物種的選擇原則:適應性、本土性原則,凈化能力原則,可操作性原則 等。群落搭配:基于河道基底設計,選擇對應植物種類、生活型,設計植物群落 結構配置、節律匹配和景觀結構,實現凈化功能。采用生境和生物對策,因地制 宜,設計以挺水植被為主、沉水植被為輔,結合少量漂浮植被的全系列生態系統 修復模式。挺水植物選擇河流所在區域常見植物, 例如香蒲、產葦。沉水植物選擇不同 季相的種類來恢復河流生態系統,挺水植物一般以2-10叢/m2 ,沉水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