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末整合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地理課件_第1頁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末整合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地理課件_第2頁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末整合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地理課件_第3頁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末整合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地理課件_第4頁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末整合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地理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末整合整合提升 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形成因素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亞馬孫雨林破壞的原因及保護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森林的生態效應和熱帶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1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關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問題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該區域的地理背景,從自然與人為的角度找出該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2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治理措施的角度(1)根據成因確定措施即根據區域問題的成因確定該區域應采取的相應措施。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其共同成因為濫墾、濫伐、濫牧、濫采,所以兩地區應采取的

2、對應措施就是退耕還林、還牧、還草。(2)根據階段確定措施即根據區域內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點確定某區域應采取的相應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災頻發的防治措施有:(3)根據典型確定措施即根據典型區域的發展措施確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區域的發展措施。如參照甘肅西峰南小河溝治理、江西千煙洲和河南商城縣農業資源開發、寧夏中衛縣沙坡頭草方格沙障治理等的成功經驗或措施,結合區域實際問題,分別提出我國某些水土流失區、中低產田區、荒漠區等的發展措施。3我國生態脆弱區不同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分布及防治措施(1)中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序號地區名稱生態環境問題類型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為原因A大興安嶺西

3、側森林破壞、土壤侵蝕、草地退化半干旱地區,降水少過墾、過伐、過牧嚴重B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草場退化嚴重降水較少,氣候干旱過牧嚴重C 黃淮海平原土壤侵蝕嚴重暖溫帶半濕潤地區人口密集,過墾嚴重D 南方低山丘陵區亞熱帶濕潤地區,降水豐富EF橫斷山區、云貴高原土壤侵蝕、森林破壞嚴重、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銳減亞熱帶地區,地質條件復雜人民生活貧窮,過墾、過伐嚴重G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土壤侵蝕,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處高寒地區,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人類活動的影響(2)不同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防治措施練習1石羊河流經甘肅省中部,流域內灌溉農業較發達、生態環境問題嚴重。讀“石羊河流域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該河流中下游

4、地區的氣候類型是_,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_。解析該河流的中下游地區沙漠廣布,面臨土地荒漠化的問題。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地荒漠化(2)為了防止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在農業生產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解析采取退耕還林還草、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措施防止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答案措施:提高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加強全流域水資源協調管理,合理分配水資源;合理開采地下水;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生產結構。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1)干旱的氣候(基本條件)(2)疏松的沙質沉積物(物質基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為荒漠化的發生提供了物質來源。(3)大風

5、日數多且集中(動力因素)接近亞洲高壓中心,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4)氣候異常(重要影響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和荒漠化進程;持續干旱則加速荒漠化進程。2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體如下表所示:人為因素主要分布地區主要危害過度樵采干旱區的能源缺乏地區草場遭破壞過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加速草場退化和沙化過度開墾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沙化土地肥力下降,

6、廢棄耕地變沙地,使土地沙化連片發展水資源利用不當內陸河流和山麓沖積扇地區生態用水緊張,植被退化,次生鹽堿化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鄰近城鎮或者工礦開發區建設用地周圍草場退化、沙化練習2下圖為“非洲大陸荒漠化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非洲荒漠化嚴重區主要出現在()A熱帶雨林帶B熱帶草原帶C熱帶荒漠帶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解析依據圖例和自然帶分布知識,非洲荒漠化嚴重區主要出現在熱帶草原帶。B(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為原因有()人口增長荒漠化面積與人口密度呈正相關過度砍伐大約600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砍伐過度放牧大約2.4億公頃的草場遭到破壞過度開墾耕地面積擴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 B

7、C D解析通過讀圖分析:荒漠化面積和人口密度呈正相關;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度放牧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練習3讀“貴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區特征對比表”,完成(1)(2)題。研究區地貌類型海拔(m)大于25坡地比例(%)氣候特征年降雨量(mm)石漠化等級人口密度(人/km2)治理時間(年)農業發展模式鴨池高原山地1 3201 73525溫涼濕潤863潛在中度51320062010糧食種植紅楓湖高原盆地1 2401 45010濕潤1 200輕中度25920012010生態畜牧花江高原峽谷4401 41041干熱河谷1 100中強濟林(1)三個石漠化治理區中,鴨

8、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A氣候干旱,蒸發旺盛,人口密度大B石漠化程度最嚴重,治理難度大C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嚴重D農業發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時間短解析讀表格,鴨池氣候溫涼,蒸發少,降水較多,屬于濕潤區,不是干旱區;該地可以發展糧食種植,石漠化程度不會是最嚴重的;坡地比重較高,但低于花江,不是最高;該地發展種植業,農業發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時間比另外兩地短,所以效果最差。D(2)下列關于表中所示地區石漠化治理的說法,正確的是()A.以生態恢復為主,如退耕還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B.重點治理強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種植經濟林和發展畜牧業為主C.進行大規模生態移民,減小人口壓力D.

9、實施跨流域調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該區域水環境解析對于石漠化地區的治理,以生態恢復為主,如退耕還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對石漠化地區應全面治理,治理強度石漠化的土地,應以封山育林育草為主;進行大規模生態移民,可以減小人口壓力,但是不切實際,會增加其他問題;該地降水較多,實施跨流域調水、人工降雨等措施不合理。A1森林的生態環境效應森林的生態環境效應可歸納為七個字:“水氣凈美無(物)塵沙”。對應的意思是:水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氣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凈凈化空氣;美美化環境;物繁衍物種和維護生物多樣性;塵吸煙除塵;沙防風固沙。特別提醒森林具有強大的生態效益,但由于不同區域自然環境

10、的差異,其生態功能的主要表現也有所不同。在降水豐富的濕潤地區能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輕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則起到了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的作用;在城市中則會起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削弱噪聲等作用;在沿海地區可防止海風(海浪)的侵襲。2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練習42013年9月25日,在南京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暨城市生態建設會議上,國家林業局授予赤峰等17個城市為“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據此回答(1)(1)題。(1)除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外,城市森林還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這包括()A提供農林產品B凈化飲用水資源、提高生物多樣性C減少空氣污染、降低溫室效應D提供重

11、要的休閑娛樂場所解析A為城市森林的經濟效益,B、C為生態效益。D(2)在城市森林建設中()A要多移植大樹、古樹進城B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樹種C要多引進國外的優良樹種D樹種要整齊劃一解析因地制宜地搭配樹種,既能保障城市森林系統的穩定性,又能節約投資。B1亞馬孫雨林被破壞的原因2熱帶雨林被破壞帶來的生態危害世界上的熱帶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積破壞,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1)影響全球水循環和全球水平衡,引起地表水減少,水汽蒸發、蒸騰作用減弱,空氣干燥,從而引起降水減少,氣候干旱,甚至出現旱澇失調的局面。(2)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導致氣溫升高,造成全球氣候變暖。(3)熱帶雨林的破壞,還會導致雨林物種的大

12、量滅絕,使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遺傳基因不斷減少。3雨林的保護(1)保護放在第一位(2)國際社會共同保護練習5讀“瑪雅社會的農業生產模式圖”,回答(1)(5)題。(1)將下列內容的代號填在圖中相應的空白處。建筑材料燃料農田水土流失文明衰落(2)從圖中可以看出,瑪雅文明的農業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燒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這種方式在土地生產力下降后最少需要_年,地力才能恢復重新使用。(3)從圖中還得到另一信息,在熱帶雨林地區一旦森林被砍伐,_就不可避免地產生,這說明在熱帶雨林地區_(外力作用)非常嚴重。(4)當前亞馬孫河流域破壞雨林主要的直接的原因有哪些?(5)國際社會和巴西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保護這一片

13、原始森林?解析此題是一道典型的讀圖分析題。首先:明確瑪雅農業生產的模式:典型的“刀耕火種”式“遷移農業”,而此種結論的獲得主要是依據圖中所示生產過程。其次:結合教材對巴西熱帶雨林遷移農業的論述,討論瑪雅文明此種農業生產模式的直接危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銳減。第三:熱帶雨林地區,高溫濕熱條件下,淋溶作用強,流水的侵蝕作用強。這與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地區是有區別的,故分析時必須結合區域氣候特征。第四:亞馬孫河流域雨林被破壞,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分析時必須結合巴西的社會發展、經濟狀況。如人口分布、貧困、經濟形式、國家政策等等。答案(1)如圖。(2)20(3)水土流失流水侵蝕(4)過度的遷移

14、農業;商業性伐木;采礦、修路、城鎮建設;開辟大型農牧場。(5)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設立國際基金,使當地從管理和保護中獲益;加強雨林管理和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鼓勵保護性的開發方式,如生態旅游等;森林選擇性采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加強雨林緩沖區的建設,減少移民和農耕進入雨林區的機會。1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護的土地表層,被雨水沖蝕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層變薄變貧瘠的現象,是土壤侵蝕的一種主要形式。具體成因如下表所示:影響因素具體影響自然因素(基本條件)氣候與降水的多少和強度有關。降水越多越集中,強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蝕作用就越強,水土流失也越嚴重地形與地形的坡度和坡面

15、組成物質有關。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質越不穩定,越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現象自然因素(基本條件)植被與植被的覆蓋程度有關。植被覆蓋率越低,削減降雨和徑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嚴重土壤與土質的疏密程度關系密切。土質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強社會經濟因素(主導因素)人為因素導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過度樵采、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開挖露天煤礦等2水土流失的 治 理措施練習6讀“我國北方某地區部分資料統計表”,回答(1)(2)題。年份森林覆蓋率(%)耕地面積(km2)年降水量(mm)氣溫年較差()河流含沙量()糧食平均畝產(kg)糧食總產量(億kg)20001933352038102051.0252014104784504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