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法家、黃老之學與君王南面之術摘要:在中國歷史上,法家的地位自其創始以來就非常尷尬,商鞅變法成功,秦國被譏為虎狼之秦;秦朝二世而亡,賬被記在法家頭上并從此使法家思想被雪藏;歷來權謀心術都在皇家心照不宣,對外卻一致尊奉儒學,漢宣帝就告誡太子:“漢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漢書·元帝記。從來沒有那個學派,被罵的時間與被運用的時間幾乎一樣長。而在源頭上,這樣一個學派卻常常與道家聯系起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文中,第一次以政論思想分諸家學派,明確辨析了法家與道德家(道家)的關系,“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但在
2、其子司馬遷的史記中,老子韓非被列為一傳,所以在當時人眼中,兩者雖有區別但是也可以算作同根同源,本文將就早期法家的思想理念入手,闡述道家與法家之間的繼承發展與演繹邏輯。關鍵詞:法;術;勢;無為而治;因循很多人談到法家,就以為這是古代的法治思想,其實不然。在理清法家概念與范疇之后,筆者以為有必要質疑法家學派是否真實存在。與儒道墨三家相比,單看法家并無一以貫之的學術主張,正如胡適所言,中國古代只有法理學和法治學說而無法家 , 所謂法家不過是后人沒有歷史眼光 , 把一切講法治的書統稱為 “法家 ” , 其實是錯的 。但法家之名沿用久了 , 故現在也用此名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 , 199
3、6,第279頁。從后人評論、分類的角度看,首開濫觴的是莊子,莊子 ·天下 : “公而不黨 , 易而無私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此時莊子仍然把他們歸類于道家。荀子 ·非十二子中,荀子也將田駢 、慎到歸納為一類,也未冠以法家之名。“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是慎到、田駢也。”一直到司馬談、劉歆,才以政論的角度劃分諸子,漢書 ·藝文志所轉引七略原文,第一次提出認為諸子九流十家乃是出于王官,是“六經之支與流裔 ”。其中對法家的源流認定為,“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諸子出于王官的認識第一次在漢書里提出,但這一點也在后世被廣泛爭
4、論。章太炎、胡適“信古”、“疑古”之爭與傅斯年后來提出的諸子之學源于職業,也在辨析諸子之學的范疇與起源,然而,法家恰恰是以發政治議論為代表的家派 , 如管仲、子產、李悝、尹文、申不害、商鞅、慎到、韓非等 , 即使他們的政論觀點不盡相同 , 哲學觀更是迥異 , 然而因為重視“法律”對政治的作用 , 于是全部被歸入法家名下,從這個角度看,胡適所言不虛。然而考慮到韓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故而后文將以韓非的思想為例,解讀法家的思想韓非子的歷史觀是諸子中最積極的,反對所謂的“法先王”,尤其反對儒家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禮記·中庸。他站在人是自利的角度,“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5、” 韓非子·奸劫弒民, 吸收了商鞅、申不害的法治和權術思想并融合了慎到的權勢觀點,提出以法治為核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治國方案,以重建社會秩序,一統天下。一、法所謂的法,指的就是君王手上的賞罰權柄。對大臣,以賞罰來引導他們的行為,“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韓非子·二柄 ;對百姓,以明文規定的法條約束他們的行為,“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韓非子·定法。這一點韓非承襲于商鞅的“信賞必罰”主張。在此基礎上,韓非提出了法應集于一人之手,也就是由統治者一手掌控,并保持穩
6、定,不能朝令夕改,對百姓的法應當公開,以國家公權力保證其執行及其公正性,對臣下應恩威并施等觀點。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法”更多的是被用來作為君王執政與掌控天下的手段,與現在所認為的法律是社會公共契約可以說有天壤之別。二、術術,在傳統語境里和道相差仿佛,作為法家治理天下的原則,其主旨便是如何維護君主的專制統治,同樣也分治民和馭官兩方面:對百姓,除了用嚴刑峻法規范他們的行為外,韓非主張思想控制,“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無以訟” 韓非子·問辯,使百姓只知耕戰而不問其余;而對于官員,一手擇人,一手監察,也就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 韓
7、非子·定法。韓非認為,君主與臣子之間的利益是對立的,要讓臣子不篡權奪位,必須把所謂“帝王之術”藏于心中,不能讓臣子輕易揣摩上意,暗中考察臣下的忠奸善惡,也就是后來我們說的權謀之道,韓非可以說是開百代之先河。三、勢所謂勢,簡言之就是權威。一般以為慎到言“勢”,傳于韓非,實際上,當時各家都在強調,儒家就有孟子主張“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認為“隆一而治,二而亂” 荀子·致士,反對權威分裂。然而韓非所強調的是統治者必須親自掌控國家權力機關的控制權,而不是假手儒家的圣人。韓非認為儒家的仁政是會敗壞社會統治基礎的,當然也不是單純使用暴力,“仁、暴者皆亡國者也”,而是借
8、助國家統治權獲得強制力以推行上述的“法”與“術”,他指出,“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韓非子·功名,所以為獲得最高的執行力,他提出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通過韓非的思想,我們發現他謀求的核心是維護君主的統治權。以勢為前提,以法為核心,以術為手段統治天下。當然,正如全文已經指出的,韓非的思想只能算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如管仲及其學派在管子中的思想就沒有在韓非子中體現,而慎到、申不害的學說多以散佚,只能以最完整的韓非的思想來論法家。然而法家畢竟顯赫一時,還能有相對完整的治國理念實踐并流傳下
9、來,而對于黃老之學,古籍中記載的也就只余一鱗半爪了。講完法家治國之道,再來看看黃老之術的實踐。漢初之時,用黃老之術,留下了“漢興七十余年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史記·平淮記的佳話。那一段歷史,是由黃老之術統攝的,可以從幾個方面對這歷史上稍縱即逝的道家思想治國進行分析。一、從經濟的角度看,“漢初實為中國商人第一次獲得自由發展之安定時期也”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99頁,經濟上兩大政策,“開關梁”,“弛山澤之禁”,不再征收關稅減少了地區間的物流成本,資源型產業的開放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這與
10、弗里德曼對西德戰后經濟的分析一樣,“這是自由市場創造的奇跡.取消了對工資和物價的管制.幾個月之內經濟就活躍起來了” 弗里德曼:自由選擇,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57頁,屬于典型的谷底效應加自由經濟結合的產物,在這種時候是最能發揮奇效的,不同的是,漢初之年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經濟思想,是屬于無權可用,中央控制力極度薄弱的原因,而最終導致的惡果也是商人集團把持國民經濟,與官場勾結,同時使得地方諸侯勢力龐大,釀成了七王之亂的慘禍 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浙江大學出版社,4849頁。二、在刑治方面,漢初雖有約法三章的佳話,但是漢書記載,“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蠲削煩苛,兆
11、民大說。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國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 漢書·刑法志,再從路溫舒的尚德緩刑書中提及“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可見,漢初的繁文縟法還是相當恐怖的,雖然留下過文景之治的時候天下沒有罪犯的佳話,但是考慮到后來文人的粉飾成分與當時中央對國家的掌控力之弱,可信度還是要大打折扣的,至少在法條上,漢代的獄法嚴苛也可以看做是承襲了秦國的傳統。三、從吏治角度上看,有一佳話就是“蕭規曹隨”。在漢初的時候,相權一支獨大,但是曹參繼任的時候,“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參曰:.高帝與蕭何定天下
12、,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史記·曹相國世家,主張完全按照劉邦和蕭何既定的政策治理天下,最終,司馬遷評論“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可見曹參也深得無為之治的要旨。可是,這里的無為而治至少混淆了兩個概念:第一種“無為”是指整個政府沒有大動作,聽任民間自由發展,也就是現代視角中以重農主義為前提的自由放任主義,所謂的“守夜人政府”,在上文分析的經濟方面就是一個典例,但是關鍵點仍然在于政府放寬管制,可是,考慮到當時的嚴刑峻法,此處有疑。第二種“無為”是針對于確定的人而非整個社會,就是蕭規曹隨中展現出的特點,以前人的行為、傳統規范來做事,考慮
13、到“漢承秦制”,“蕭規曹隨”,蕭何承襲了秦朝的法律,而劉邦也承襲了秦朝的國家結構,這個說法也有其可信度。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就已經提到,“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他以當時人的視角總結道,道家提倡無為,卻又說無不為,雖然這話很難理解,但是很容易實行,無非是以虛無為根本,用因循來實踐。道出了黃老之學的根本因循。從這個角度再看上文的分析,政治制度以承襲為主的第二種無為才應當是道家因循之道的體現,而當時經濟的快速恢復,也可以看做是無權可用、谷底效應的成果。再往前追溯,在道德經一書中也可以找到很多與“無為”相關的語錄,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
14、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無為而民自化” 道德經通行本四十八章,五十七章,這里的無為更接近一種形而上的主張,只是一種基本的方法論而已,而非一種實際的政策主張。這在先秦諸子中是一個特例,其他學派都是有具體行為方向與目標導向的,道家沒有,只有順勢而為的一種方法論,而與現實一結合,提煉出實際的指導思想的時候,就可概括為“因而不為,損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賤夫巧術,為在未有;無責于人,必求諸己” 王弼:老子微旨略例,在此印證前文觀點。這樣的思想,也讓人聯想到西方的保守主義。在道德經中,還有解讀無為的另一種方式,“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其實這也
15、與前文并不矛盾,對統治階級而言,統治的方法是因循,即順勢而動,不強行改革,以傳統為主,對百姓是.愚民,充實百姓的筋骨而是他們思想單一,更利于因循無為的政策的推行。所以我們從歷史倒逼學理的過程中,總結出黃老之術的核心即因循無為,但是這仍然是以歷史的邏輯線總結出的,而在歷史上,法家晚于道家是不爭的事實,筆者以為這并不能簡單得出道家在法家啟發下進行改良的結論,相反,筆者以為更能說明法家出于道家。首先,道家的治國理念先于法家,道德經的成書年限至今仍有爭議,但從韓非子一書中有的解老、喻老二文可見,道德經的主旨思想在韓非之前已經成型,至少因循無為的思想已經存在,因循的核心是繼承前人的傳統,是為能夠無為而治
16、建立基礎,那么無為是所有人都能垂拱而治嗎?并非如此,莊子·外篇·在宥就在文末講道,“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君臣異道的觀點在此時就已經成型,也就是說,道家是認可統治者或執政者以天道,無為之道行事的,而對于人臣,則是由為而非無為,于是就會有一個清晰的問題出現,再有這樣的先例傳統的情況下,自然可以因循,但是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呢?怎么樣讓君上能夠南面而治,商鞅所推崇的法就呼之欲出了。另外,既然君臣異道,怎么讓臣子恪守本分,申不害的帝王心術,慎到的權勢說就應運而生,所以在最早的莊子·天下中,“公而不黨,易而無私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會將這些人歸為一類,因為他們確確實實屬于提倡無為而治的人。此外,道德經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思想主張,也由此開了歷代法家愚民政策的先河,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其后的獨尊儒術再到之后清代的文字獄,思想控制這一條主線就在歷代專制統治中被一脈相承下來。而在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同時,在開始對思想進行控制的時候,自然也不會忘了“王霸道雜之”,其目的并不是真的推崇儒學,不過為了服務于專制時期的中央集權,此時就已經完全落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網絡編輯師證書考試的模擬試題及答案
- 畜牧師職稱考試科學養殖試題及答案
- 保險產品的選擇及策略試題及答案
- 北京一年級試卷及答案
- 考生分享體會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開放式基金的風險與收益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試學習反饋機制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理財師考試階段性復習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小語種考試復習試題及答案攻略
- 2025年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決策分析試題及答案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 英語試卷A卷(含答案)
- 國家安全教育教案第五章堅持以政治安全為根本
- GB/T 4457.4-2002機械制圖圖樣畫法圖線
- GA/T 1567-2019城市道路交通隔離欄設置指南
- QCC培訓教材-經典實用資料課件
- 玻璃水汽車風窗玻璃清洗劑檢驗報告單
- 人力資源部部長崗位廉潔風險點排查
- PPT公路工程施工常見質量通病與防治措施(圖文并茂)
- 提升中西醫協同協作能力實施方案
- 熱烈歡迎某某公司領導蒞臨指導
- 多旋翼理論-AOPA考證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