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_第1頁
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_第2頁
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_第3頁
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_第4頁
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與環由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于 XX年10月24日至26日在中國濟南 錦繡山 莊召開。中國、日本、韓國、美國、 、芬蘭、葡萄牙六國 與香港地 區的70余位學者參加會議,圍繞“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這一論題,先后共有 62位學者作了發言。山東大學文 藝美學研究 中心主任、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曾繁仁教授在開幕詞中說,本次會議是在國際社會對于生態環境問題愈來愈加重視、特別是我國于XX年10月正式將“生態文明”作為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 新的形勢下召開的。在期望了解西方學者研究成果的同時,我們也

2、期望西方學者能夠更多了解我們。美國長島大學哲學系的阿諾德?伯林 特教授在開幕詞中說,目前世界正處在這樣一個令人關注的境地,科 技發展、人口增長和政治演變這些不可阻擋的力量聯合起來左右著這個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而這些因素又是全球性的,影響著所有的國家和民族,也制約 著人 類的幸福乃至生存。問題在于,我們怎樣更好地理解這些影響。又怎樣基于這樣的理解做出決定、采取行動。在這樣的情況下,交流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大會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的議題展開曾繁仁的論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的關系回應了外國學者在xx年成都國際美學會上提出的相關問題,他承認中國的生態美學對西方的環境美學多有借重,他重點解釋了生態

3、美學與環境美學的不同,例如環境美學是在工業化完成之后對自然環境的關心,其“生態中心 主義”的主張具有矯枉之功,而生態美學主張更為可行的“生態人文主義”與“生態整體主義”,兼顧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和諧。曾永成(成都大學)相信實踐本體論美學早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意識,他呼吁糾正試圖以“新感性”來“補充和糾正”實踐的“規律性服從于目的性”的偏頗,重視馬克思實踐論的對象性思想,以人和自然的對象性關系為實踐的基礎,理解“自然向人生成”說的內涵,承認美和美的規律首先存在于自然界。 王慶衛(華中師范大學)提出,對 生態倫理的強調有 最終喪失人類立場的嫌疑,在實踐美學的觀點看來,以“生態中心”取代人類中心

4、實質上是對馬克思所說的“兩個尺度”的放大,生態主義并未脫離人類中心的視角,人類中心主義終究是不 可超越的。王鴻生(同濟大學)描繪了工業文明的大規模生產如何通過資本、市場、成文法等等,逐漸把個人變為號碼、工具和零件從而導致傳統的審美觀和道德觀的衰落,認為看似人類內部的和種族沖 突,其實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問題, 我們孜孜以求的生態理論應該 建立在整體主義的基礎上O儀平策(山東大學)認為人的“文化身份”使得以人與世界的生態審美關系為對象的生態美學具有具體性和差異性,生態美學的構想惟有體現這種文化的多樣性,才符合“審美生態”的真正意義。袁鼎 生(廣西民族大學)提出了 “生態審美場”的概念,它以藝術審

5、美場為邏輯原點, 以生態藝術審美場為邏輯發展,以天生藝術審美場為邏輯終結,達成了與生態美學邏輯疆域和歷史時空的同一,成為其元范疇。陳偉(上海師范大學)認為生態美學的研究內涵,一方面是現存的事務,另一方面是指明社會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生態美學的研究對象 無非是人本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方面。就中國來說,這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所以,生態美學對這些方面深入研究的 成果,無疑能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的前進。尤戰生 (山東大學)認為,生態美學與文化研究之間的一致之處是:首先,兩者都轉向對日常的 感性審美經驗的關注。其次,兩者都深受后現代哲學的影響。再次,兩者都把人的自由和諧生存當作最終皈依

6、。人的詩意棲居是生態美學 的核心命題。文化研究則把抵制文化霸權、倡導平民大眾的文化權力以及獲取自由的符號化生存作為最終價值追求。劉成紀(北京師范大學)認為,生態美學的出現是“自然的人化”這一命題的展開。景觀美學是“自 然 人化”的理論完成。與此相反,生態美學對人的主體性的遏制和消解,意味著它是“自然人化”理論的反題,但這一 “反題”的出現卻使建基于機械唯物論的自然美理論有了重新復活的重大契機。美國長島大學哲學系阿諾德?伯林特認為,生態學的觀念不限于生物世界,而擴及文化世界,包括人造環境。與此同時,我們對環 境的理 解發生了轉變,環境不限指人類周圍的一切,人類的參與也屬于環境。此外, 人類以感性

7、認識接觸環境,因此引入了一個審美的方面。塑造城市景觀,需要理解生態,也需要美學的考慮;一種以藝術一審美參與為基礎的審美和生態的模式,為城市環境的建造以及在其 中的生活,提供一種具有指導意義的構想。埃德蒙頓阿爾伯達大學艾倫?卡爾松探討了當代環境美學與環境保護主義之間的關系,認 為對自然的畫式的審美欣賞途徑與藝術的形式主義理論存在一定誤區,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迷戀風景的、膚淺的、主觀的,在道德上是空虛的。基于傳統自然審美途徑的這些不足, 環境保護主義提出了五 項要求,即自然美學應該是非中心的、關注環境的、嚴肅的、客觀的以及與道德倫理相融合的。他最后特別強調科學認知主義在欣賞自然中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

8、指導人們如何觀察、 體驗和最終評價自然景觀 的應用研究的社會科學家,美國 農林服務部的保羅?戈比斯特指出,符合人的審美趣味的景觀策略有可能 對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 產生害處,因此就有必要探索審美價值與 生態價值的交叉點。里斯本科技大學迪亞戈?梅斯基塔?卡瓦羅認為,美 學理論在起源上就與自 然世界密不可分; 但是,后來的美學發展卻總是 把對藝術欣賞經驗置 于至尊地位。 他試圖對自然美學進行合理的定位, 把藝術世界與眾多科學領域的模型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得出具有批判性的結論,即立足于具體的身體經驗之上,對認知模型與不可回避的感性經驗之間聯結關系的必要性進行論證與支持。彭鋒(北京大學)懷疑阿多諾和

9、卡爾松可能真的采取跨人類的立場。在他看來, 正如浪漫主義藝術、前衛藝術本意是要擺脫人類中心義,最終卻強化了它,大多數關于自然的審美欣賞方式也逃不過人類中心主義的掌握。因此作者推薦一種中國傳統哲學的立場取而代之。李慶本(北京語言大學)比較全面地勾勒了中國生態美學的發展歷程,但更詳細地梳理了國外生態美學的發展脈絡, 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外存在生態美學這一學科。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規劃學院王昕浩、周方舟與山東大學程相占對生態規劃與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梳理與回顧,旨在將環境美學、 生態美學與生態規劃和設計相聯系進行 研究?這 個理念應該被稱之為可持續性的都市化。 楊文臣(山東大學)認為,20世紀6

10、0年代后,環境美學而非生態美學成為西方美學的生 長點,并非 是生態美學較之環境美學先天處于劣勢, 而是受西方哲學、美學傳統影響以及當時對生態的理解不充分所致。美觀構建魯樞元(蘇州大學)將陶淵明與盧梭、梭羅作了比較論述,呼吁 我 們應該高度重視“人與自然”這個在時間上先于其他所有問題的“元 問題”,人類文明內部的問題 (如經濟發展)都以這個元問題為前提。他注意到三位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哲人。對這個元問題 做 出取向類似的回答, 那就是要創造一種與自然相和諧的簡樸而詩意 的生 活。張晶(中國傳媒大學)認為,生態美學在我國美學界得以首創,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與歷史依據O 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雖然

11、沒有生態美 學 的理論,但中國詩論、 畫論等大量的美學文獻中卻有著非常豐富的 生態 思想。日本廣島大學青木孝夫指出,東亞以及日本的自然觀受到了西方科學與思想的影響, 未必適合于環境同樣惡化的現實,因此他以在 儒釋道的影響下所形成的中國山水思想,來解釋日本的情況,以期發 現解決現代環境問題的方法。 香港樹仁大學王建元發現,法國理論家 德勒茲的哲學思想及其核心概念(例如,“生成”,“元初差異”、“虛擬”、“行為生態學”等)與中國自然主義思想之間具有天然的 相似 性,有助于澄清人文和人類中心生態主義與生物中心生態主義之 間、以 及晚近環境保護主義、理論生態學與生態女權主義之間論爭的 混亂局面。薛富興

12、(南開大學)認為,當代西方美學太強調自然審美的 獨立 性。但是,在邏輯上,沒有藝術這一參照,自然美學似乎就無法建立。中國古代美學資源則支持另一種假說:自然審美很可能是人類最早的審美形態; 藝術創造依賴于自然審美經驗。恰當的自然美學應 當從對人類自然審美經驗的獨立、系統研究開始, 而不應當從與藝術 的比較開始。美國內華達大學文學與環境學院的斯科特 ?斯洛維克考察了美 國作家(以及通過其他媒介進行創作的環境藝術家)的不少作品,發現了兩種互相矛盾的鮮明特色: 一個是頌揚的寫作 (狂想曲),一個是 警示或批判的寫作(悲嘆調)。貝拿勒斯印度大學英語系米斯萊什?潘蒂 指出,華茲華斯與池田和義等詩人一直對人

13、與自然的矛盾形勢予以高度關注,并在創作上有意識地涉及自然與環境的相關問題。他試圖闡 釋自然與“人類中心主義”等相關問題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在華茲華斯與池田等人詩歌中的體現。趙光旭通過研究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詩歌的生態價值取向,試圖說明深層生態學和淺層生態學這兩個范疇本身存在客觀事物相的問題。研究內容包括詩人對客觀事物共同的生命的觀點、 互聯系的觀點、以及從對自然的愛到人類的愛的觀點等三 個方面的內 容。美國布魯克林學院張嘉如從一位佛教徒的視角人手, 以對禪宗佛教 教義與公案的學習為基礎, 描述了一個可供選擇的非西 方生態批評模 型,之后轉向了對韓國裴鐳均以公案為主導題材的電影 達摩為河東 渡的

14、細致探討,尤其是將其視為“禪宗生態電影”的 典范而進行深入 的研究。王諾(廈門大學)認為,生態批評以生態整體主義作為自己的指 導思想。從審美目的來看,生態審美的第一原則是自然性原則,從審 美視域來看,生態審美的第二原則是整體性原則。從審美方法來看,生態審美的第三原則是交融性原則。山西大學美術學院、 旅日畫家臧 新明指出,東山魁夷的畫作以美的表述,在傾吐對自然的真情實感的 同時,讓人們領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說他是一個自然環境 保護的代言人。劉蔣(山東師范大學)指出目前國內生態批評研究模式 不夠明 確。在兩個方面有待加強。首先,是對生態批評本身的文學研究特征挖掘不夠。其次,對于生態批評的具

15、體實踐方法語焉不詳,尚 未明確生態 批評的文本解讀究竟與過去的自然文學研究有何區別,西 方的“生態批評”對未來的中國生態批評研究有幫助。劉悅笛(中國 社會科學院)比較詳細地總結了歐美的“大地藝術”的生態特點,認為當代大地藝術仍具有歐美中心主義的特質,并沒有完全考慮到東方文化和美學的智慧,他從本土文化(如道家)的視角對其做出了相應的 批判。韋清區別:前者幫琦提出了 “人文仿生學”的概念及其與科學仿生學的根本助人類向自然學習如何在眾生的網絡中找到合適的生存位置,后者使人在從自然中得到了一些知識后,便把包括自然在內的 一切踩在了腳下。人文仿生學也力圖在自然中找尋挽救文藝頹勢的良方,張煒、徐剛等人的寫

16、作便很好地展現了這一點。文紅霞(河南理 工大學)指出,當代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最新作品沉沒之魚觸及到了生態女性主義非常關注的諸多問題, 指出人類只有克服傲慢 的自我中心意識, 采用 眾生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對待異族文化和女 性,才能真正實現男性與女性的平等,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王惠(云南民族大學)提請我們注意山水詩的荒野精神,認為荒野并非只是 一片空間,一個自然的客體,它和中國文化史上的“自然”概念一樣,是一種精神的象征, 是一個美學的范疇,在山水詩中首先表現為荒山 野水的意象世界。芬蘭約恩蘇大學約?瑟帕瑪敦請我們思考包括人類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腳印、 甚至思想活動在內的一切人類文化在地球上留

17、下的“腳的意義,那究竟是光榮的印記還是對自然的野蠻干涉呢?劉士林 (上海交通大學)關注地球與大氣環境的急劇惡化這種現代城市化進程最嚴重的后遺癥之一,他指出,就有關“低碳”問題的思考與探索而言,人們所關注的問題主要是在技術與管理層面,從主體角度控制與限制可能發生的“高碳” 行為,是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和重大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錢翰(北京師范大學)擔心生態美學似乎是一種無法 實踐的紙上 談兵,提出應把新的體驗和倫理轉化為實踐行動,這將更 有現實意義。因此,他從環境保護、自然倫理和個人健康方面,嚴肅地建議素食主義。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杰夫納 ?艾倫的暗礁 美學:兩棲地帶,廢料殘留并非一篇論文,而是

18、以自然寫作或者環境寫作的手去,為我們描繪印度尼西亞東部的島國南蘇拉威西首府城市碼頭下面之所。張敏(鄭的水下世界, 在那里,人類的垃圾成了許多生物的棲居州大學)探討了高校校園景觀的育人功能:首先,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助于青年學子感性的培養,其次,文化景觀在育人方面 也有突出的作用-第三,營造各種尺度的交往空間,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的人格有 極大好處。 王祖哲 (山東大學)以中國傳統的奇石 文化為案例, 肯定地回答了環境保護論者提出的一個主要問題:自然能否以藝術欣賞的 方式來得到恰當的欣賞和保護 ?曾繁仁教授在閉幕詞中總結說:第一,這是一次高層次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學者的學術聚會,國際與國內生態美學、環境美學與 生態文學方面的眾多重要研究專家都參加了會議,第二,會議呈現中外學者交流對話的良好趨勢。會議圍繞著中西方學者在自然生態美學研究方面的共通性和差異性,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和理解;第三,在生態美學、環境美學與生態文學等一系列理論問題的探索上取得重要進展。包括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的關系、生態,美學的元問題、生態美學在當代生態文化建設中的地位、人類生態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意義、生態審美學的內涵、自然美學的意義與價值、生態足跡與美學足跡問題、環境文學中贊美頌揚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