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可編輯修改 -一、填空:1、漢語字典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三種:A、 按音序排列。現在通行按照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漢語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韻106韻排列(上、下平聲各 15韻,上聲29 韻、去聲 30韻,入聲 17韻)。B、按部首和筆劃排列。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筆劃多少為序;同一部首內,字的先后以筆劃多少為序。筆劃相同時,在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筆分成點(、)、橫(一)、直(丨)、撇(丿)四種或點、橫、直、撇、折()五種依次排列。C、 按編碼排列。通行的是四角號碼檢字法。漢字方形有四個角,角的形式共十種,用0至9代表。角的順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 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碼
2、。2、 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編,在明代梅膺祚字匯和張自烈正字通基礎上編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 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釋字體例先音后義。先列主要韻書的反切,再釋義,每義引古書為證。3、王引之字典考證 、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進行糾正。4、 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主編,1915 年中華書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韻的反切,還加注直音。5、辭源 1915商務印書館, 陸爾奎、 方毅等人編寫,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語詞為主, 兼顧百科常識的大辭書。 部首排列法, 沿用康熙字典 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韻闡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漢語現代詞典的編纂體例
3、格局。1958 年修訂為“以語文為主,百科為輔”的工具書,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負責。采用漢語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廣韻的反切。6、 辭海 1936中華書局編印,舒新城、沈頤,張相主編。1 958年修訂為綜合性辭書。舒新城、陳望道主持。7、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中國文字學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鉉采用孫愐唐韻校訂過。清代 黎永春的說文通檢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8、 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疏 、王筠說文句讀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9、清代阮元經籍籑詁 ,一部專門收集唐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韻母排列法,以平水韻一韻一卷。還有清代劉
4、淇助字辨略,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 。10、 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 (古聲母排列、和近人楊樹達詞詮 (注音字母、,解釋虛詞。11、 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 , 1953中華書局,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的一部專著。12、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以復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單變復主要有三種情況:A、換成完全不同的詞。B、加上詞頭詞尾。C、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合成。13、 單純的復音詞,絕大部分是聯綿字。文字學主要憑字形辨別本義。14、 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15、 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16、 押韻分為三種:A、句句押韻。B、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
5、韻,偶句押韻。如詩經C、交韻。奇句與奇句押韻,偶句與偶句押韻17、 詩經押韻主要格式:隔句押韻的句尾韻;首句入韻而后隔句押韻的句尾韻。18、 古韻指上古時代主要指先秦的韻部,現在被分為三十部。 詩經 押古韻。 段玉裁六書音均表 、江有誥詩經韻讀、王念孫詩 經群經楚辭韻譜19、 注解古書開始于漢代。20、注解常見的情況有下列四種:A、釋詞。B、串講。把一句或幾句連串起來講解。C、通釋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確。21 、常見古書術語:A、曰、為、謂之。被釋詞放于其后。不僅用來釋義,且用于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的差別。B、謂。被釋詞放于其前。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謂之,被釋詞放于其后。-可編
6、輯修改 -C、貌。于動詞或形容詞后。被釋詞往往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的形容詞。等于“的樣子”。D猶。釋者與被釋詞往往是同義或近義關系。等于“等于說”。上面單純用于釋義。E、之言、之為言。必然是“聲訓”除了釋義外,釋者與被釋詞有時是同音關系,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系。F、 讀為、讀曰。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G讀如、讀若。一般用來注音。有時說明假借字。22、 唐人為漢下其他古書注釋。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張守節史記正義;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蕭統文選 。南朝宋裴松之的 三國志注。23、 郭象注和成玄英注莊子 。24、 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有時一個字下注“如字”,又注別的反切或
7、直音,表明這個字在 特定的上下文里傳統有不同的讀法。25、 古書常常有一字異讀的情況。不同的讀音往往表示了詞義或詞性的不同。異讀有時只是音調的差異,有時不僅是聲調、詞義上的 差異,還有詞性上的轉變。26、 利用四聲區別詞義和詞性,是漢語的特點之一。27、 朱熹:周易本義、詩集傳、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辭集注等。28、 清代陳奐詩毛氏傳疏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劉寶楠論語正義 、焦循孟子正義 、王先謙莊子集解 、郭慶藩莊子 集釋。29、 阮元為十三經注疏作校勘記 。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 、王引之經義述聞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30、 姚鼐古文辭類篹把文章分為十三類。31、 古
8、代斷句用“、 ”作為標志。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于兩字之間。句終在字的旁邊。錯誤因為三種情況:意義不明、語法 不明、音韻不明。32、 詩經是賦的遠源, 楚辭是賦的近源。主要特點鋪陳事物。33、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分賦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四種。A、漢代為古賦,又稱辭賦。一般較長,多用問答體的形式,韻文中夾雜散文,句式以四六言為主。B、六朝賦是俳賦,又叫駢賦。篇幅短小,用韻。駢偶、用典,實際為押韻的駢體文。C、律賦,是唐宋時代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試體賦。押韻嚴格限制,由考官命題,出八個韻字,規定八類韻腳,所以說八韻律賦。甚 至押韻詞序、平仄也有規定。字數有限制,不超過四百字。D、文賦,受古
9、文運動影響而產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賦逐漸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隨意。不重鋪排和藻飾,用散文方法寫賦, 貫穿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十分接近散文。34、賦的結構:前面有序,中間為賦,后有“亂”或“訊”等。35、古漢語的修辭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跡來證實自己的論點。敘述一些歷史事實,有正反兩面。B、引經:正面援引古代圣賢的言辭。E、代稱。a、 以事物的特征或標志代指。如“二毛”。b、 以部分代全體。如“風雅”。c、 以原料代成品。如“魚網”。d、 以具體代抽象。如“絲竹”。e、 以地代人。如“彭澤”。f 、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軍” 。g、 專名用作通名。如“扁鵲”。h、 割裂式的代
10、稱。如“吞舟”。D倒置,詞序顛倒為了修辭押韻。E、隱喻,沒有比喻詞。F、 迂回,一種隱晦難懂的修辭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轉彎抹腳地說出。-可編輯修改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達出來,外交辭令和謙詞屬于委婉語。H夸飾,一種極度形容語,使語言增加生動性。36、 唐后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古體詩又叫古風。超過八句的叫做排律。絕句分為古絕和律絕。古絕一般 只限于五絕。37、四言詩句式一般為二二,五言詩為二三,七言詩為四三。38、句句入韻的詩歌,因相傳漢武帝作柏梁臺,與群臣共賦七言聯句,句句入韻,故名柏梁體。如曹丕的燕歌行。39、文心雕龍 ?聲律提到“聲律”的問題,南朝沈約發明四
11、聲,寫作四聲譜。40、三平調是古風的專用的形式,是古風的特點之一。律絕一般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41、清代戈載詞林正韻分為十九詞韻部,用集韻的韻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雜劇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43、元代周德清根據北曲寫成中原音韻分平水韻為十九韻部。二、名詞解釋。1、直切: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兩個字合注一個字的音,稱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合聲調,合稱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義復詞:古代漢語中的一種復音詞,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
12、意 義,而另一個只是作為陪襯。如“有緩急,非有益也。 ”“緩急”指的是“有急” ,“緩”字無意義。4、本義:詞的本來意義。如,向,本來的意義是“向北的窗戶”。5、引申義 :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即從本義發展出來的意義。 ,向,本來的意義是“向北的窗戶” 。引申意義是“朝著” 、“對著”。 直接引申是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間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來的意義,與本義為間接關系。6、假借義:如同朱駿聲所說是“本無其義,依聲托字”,與本義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書: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漢字形體的構造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 造字之法,
13、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構成一個字,如日、月。B、指事: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會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把它們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合,如及。D形聲: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意義范疇,聲符表示讀音類別,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聲字意義上 大都合意符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如貝與財物有關,言與言語有關,心與心理有關。E、轉注:說法不一。F、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如“令”本為“發號”的令,后來借用為“縣令”的令。8、 古今字:由于歷史的發展,漢字
14、的演變,產生樂一個新的字代表一個字的一個或者幾個意義,分擔那字部分的意義,那么前一個字 為古字,新產生的字為今字。如“責” ,其“債務”等意義已經為“債”所替代,但“責任”等意義擔任著,故而兩者為古今字。9、 異體字:由于時間或地獄的關系,人們為同一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它,形成樂形體結構相差較大,意義完全相同,在任 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如睹覩。10、簡繁字:由于人們改革漢字,進行簡化而產生的現象,簡化字要比繁體字的書寫簡單,筆畫較少,往往是一對一的關系,也有一 對多的情況。今天所用的許多簡化字是歷代相傳下來的。如禮禮、氣氣等。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詞義毫不相干,因為同音而被采 用。
15、如后後、適適、征征、余餘。11、 判斷句: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在古漢語中一般不用判斷詞“是”,而是在謂語后用語氣詞“也”來幫助判斷。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時在主語后用語氣詞“者”表示提頓。現代漢語中主謂之間一般用“是”。12、敘述句: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的句子。13、 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須有否定詞,古代漢語中否定詞可以是副詞“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 動詞如“無” ,可以是代詞如“莫” 。14、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臨時改變詞性,如名作動、形容詞作如動詞,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等等情況。如“秦師遂東”15
16、、韻母:指一個音節中除聲母以外其他因素的總和,包括韻頭、主要元音和韻尾。16、 韻:只指主要元音和韻尾(如果有的話)。17、詩韻:韻頭不同而韻相同的字如干、滿、南、嘆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可編輯修改 -18、韻腳:韻頭不同而韻相同的字如干、滿、南、嘆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漢語詩韻一般 放在句尾,習慣上叫韻腳。19、韻例:就是關于用韻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韻,什么地方不用韻和怎樣用韻。 20,換韻:不一韻到底,中途變換成不同的韻押韻的押韻方式,交韻的情況不是。21、天籟:民歌隨口而唱,隨口用韻,隨時換韻的情況。22、葉韻:古人
17、為了說明詩經的押韻和諧,認為某字是改讀某音,就是“葉韻”,或稱“葉句” (葉,同“協” ,和諧之意)。23、葉音法:一種應該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認為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沒有根據。24、雙聲: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如現代漢語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雙聲。25、疊韻:兩個字的韻母相同,韻頭不同也可以,如現代漢語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無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兩個字本來形 體不同,意義不同。如“蚤起” ,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傳統認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聲母,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個漢字作為聲母的代表,如
18、見溪群疑 等,反映了唐宋時期漢語聲母系統的情況。而上古的聲母現在研究為三十二個,被分為牙音、舌音、唇音、齒音、喉音、半舌、半齒。28、連綿字:由兩個音節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或有雙聲疊韻的關系,如玲瓏、徘徊、參差,或沒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 重復,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時代的變遷,前人的注解已經不再容易理解,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為 “疏”,也叫“正義”。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唐代孔穎達等正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指補充與訂 正毛傳的意思。30、十三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谷梁
19、傳 、論語、孝經、 爾雅、孟子。十三經注疏多為漢朝或魏晉人的注。31、衍文:校勘學術語,簡稱“衍” ,也叫“衍字”。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如“ 漢水以為池 ,水字衍”。32、脫文:校勘學術語,簡稱“脫” ,也叫“脫字”。用來指明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如“ 孔世家云:頎然而長 ”“孔下脫子 字”。33、韻文:指有韻的文章,有完全的韻文,也有不完全的韻文。34、平水韻: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過于細,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劉淵,將同用的韻合并,成 107 韻,后人漸為 106 韻,被成為平水韻,一般叫“詩韻” 。35、平仄;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詩和韻文中構成一種
20、高低長短相互交替的節奏,即所謂的“聲律”。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聲。古代的入聲現在轉入其他三聲中。36、黏: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同一大類的。失黏:詩歌中不合乎黏的規則的現象。37、對:每聯的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反類型的。也就是對句的平仄對立。失對:詩歌中不合乎對的規則的現象。38、孤平:詩歌中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是律詩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該用平聲的未用平聲,該用仄聲的未用仄聲。拗救:詩人對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則在本句或者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作拗救。40、
21、對仗:詩歌特別是近體詩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為對仗,這是正格。另外又一種情況,只要求字面相對即詞類相同,不要求 句法結構相同。對仗一般平仄相對。同類的詞相對是工對。41、合掌:一聯對仗出句合對句完全或者基本同義,是詩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對:對仗中的特殊類型。相對的兩句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也就是說出句與對句不是兩句話,而 是一句話。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3、借對:對仗中的特殊類型。一個詞有兩種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或丙義,來與令一詞相對。 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取“尋常”本為“平常”之意
22、,但又為古代測量單位,借對數目。44、填詞:詞初稱為“曲子詞” ,了解音樂的詞人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稱為填詞或倚聲。45、詞調:本指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后指把前人每一種詞調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別加以概括,從而建立的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46、雜劇:一種帶科(動作)白(道白)的歌劇,唱詞往往是劇中人唱。只有套數,沒有小令,一個套數稱為一折,全劇通常四折, 有時加上一個楔子。散曲:不是戲劇,沒有科白,與詞的性質相近。47、小令:散曲的一種,等于一首單調的詞。套數:由兩個以上的同一宮調的曲子按照一定規則連綴起來的套曲。48、贅韻:曲中不必用韻的地方用韻。49、襯字:曲律中在規定的字數之外所添加的
23、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可編輯修改 -37、對:律詩要求每一聯中對句與出句的平仄必須相反,這就叫做“對”。如“仄仄平平仄”就要對“平平仄仄平” 。如果沒有做到平仄相反,就交叫做“失對” 。但如果是首句入韻的話,則因為第二句句末也要是平聲字(這是押韻的要求) ,因此就不可能完全相反, 而只能部分相反。如“仄仄仄平平”作第一句,則對句只能是“平平仄仄平” ,而不能用“平平平仄仄” 。同樣,以“平平仄仄平”作 起句,則第二句也只能是“仄仄仄平平” ,而不能是“平平平仄仄” ,因為如果那樣,就違反了必須以平聲字押韻的規定。失對:詩歌中不合乎對的規則的現象。50、單音詞:是一個
24、音節代表一個詞,在書面語里是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51、復音詞:具有兩個或幾個音節的詞就是復音詞。52、同義復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素構成,其意義是一個詞素的意義為主,另一個詞素起輔助作用。53、單純復音詞:從音節上說,它屬于復音,而就結構上說,它又是具有一個詞素的單純詞。54、合成復音詞:由兩個或幾個詞素按照一定的構詞方式組合而成的復音詞。55、名詞活用為動詞: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 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56、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并表示與該性狀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
25、活用為動 詞。57、數量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數量的數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并表示與該數量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量詞活用為動 詞。58、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使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59、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出這個動作。60、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61、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62、意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
26、“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6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和狀態。64、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這個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65、為動用法:所謂為動用法,動詞和賓語的關系,是為賓語而動,可以用“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66、對動詞用法:所謂對動用法,動詞和賓語的關系,是對賓語而動,可以用“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67、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的關系是被動關系的句式。68、傳:秦漢之際,把周易 、尚書、詩經、禮記、樂記、春秋稱作“經” ,把解釋經書的叫做“傳” 。“傳”就是
27、對“經” 的解說。69、正義: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 ,“注”、“說”有時也可稱為“正義” 。如唐代孔穎達編撰的五經正義 。70、箋:“箋”本來是對傳的闡發和補充,后來只指注解的意思。71、注:“注”指對古書的注解,狹義的“注”只指注解,而廣義的則包括傳、箋等。72、章句:解說古書的一種方法,除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73、集解:選取各家注解通釋經傳的叫“集解” 。74、曰,為,謂之:釋義術語,用來分別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75、謂:釋義術語,放在被解釋的詞后面,用它后面的話說明前面詞語所指的范圍或比較、影射的事物。76、 貌,之貌:釋義術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說明
28、被釋的詞表示事物某種性質或狀態。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樣子”。77、猶,猶言:釋義術語,表示注釋與被釋詞語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義詞作注,或用引申義訓釋本義。78、之言,之為言,之猶言:聲訓術語,被釋詞與注釋詞在聲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義上相關或相通。79、讀為,讀曰:注音術語,一般是用本字來注假借字。被注字在術語之前,注釋字在術語之后。80、讀若,讀如:注音術語,主要用來注音,有時也用來注明假借字。它實屬一種譬況法,與現代用音標注音相比較是粗疏的,注釋 字與被釋字的讀音有時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81、注體:是經漢代學者奠基的以訓釋先秦文獻詞句為主的一種注釋體例。82、疏體:是既釋經
29、文又兼釋注文的一種注釋體例。83、集解體:是匯集眾說的一種體例。84、文體:文章的體裁、樣式。85、論辯:以立論或駁論的方式所撰寫的論說文。86、序跋:對一部書或一篇文章所寫的說明、評介的文辭。87、奏議:臣子寫給皇帝的書信或公文。88、書說:“書”是書信, “說”屬游說之士的說辭。-可編輯修改 -89、贈序:專門為贈送友人而作的勸勉性文章。90、詔令:皇帝寫給臣下的書信、命令。91、傳狀: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92、碑志:用以封禪、紀功等及對死者悼念贊頌的文辭。93、墓志銘:對死者悼念贊頌的文辭,由“志”和“銘”所組成,“銘”一般是韻文。94、封事:機密性奏議,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書
30、板。95、答子:即札子,寫于竹簡上的奏議。96、對策:奏議的附類。由皇帝命題,應舉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辦法。97、檄文:詔令的附類。屬于軍事文書,用于征召、曉喻或申討。98、行狀:提供禮官為死者議定謚號或作為立傳資料的文體,優秀的行狀就是一篇傳記。99、頌贊:用以歌功頌德和表彰贊揚的文辭。100、箴銘:用以規勸、警戒的文辭。101、騷賦:摹擬楚辭而寫成的賦。102、古賦:除騷體以外的漢賦。103、駢賦:源于古賦,主要指六朝時期的駢體賦。104、文賦:散文化的賦體。105、編年體:以時間為經、以歷史事件為緯的歷史散文。106、紀傳體:集中而完整地描寫歷史人物的文體。107、紀事本末體
31、:以事件為主線,集中敘述有關某一專題的歷史散文。108、哀祭:贊頌死者嘉言善行、致以哀悼懷念的文辭。109、三平調:”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須用仄聲,否則便成了”三平調”110、駢體文:是在辭賦影響下所產生的一種特殊文體。從不用韻的角度說,它不屬于韻文而似散文;從使用對仗和平仄來說,它又不 是散文,所以稱它是一種特殊文體。111、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112、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113、句讀:古人用來斷句的符號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句”,一種是“讀” ,合稱“句
32、讀” 。114、古詩:泛指古人所作的詩歌。特指與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詩不同的(也就是不講究格律的)古人所作的詩歌。它包括唐以前人的詩作及唐以后人們仿古的詩作。一般來說,唐代以前的詩統稱為古體,又叫做古風,它用韻而比較自由,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 韻,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轉韻、通韻;有平仄的區別,但不很講究,不講聲病;有駢偶而不講求嚴格的對仗,可駢可散,對仗的位 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數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雜言、三五七雜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總之,古體 詩不像近體詩有規矩極嚴的格律, 只是用韻時一般要求雙句押韻。古體的名稱出現在近體詩流行之后。文人們在使用古體形式寫詩時,往
33、往摹仿漢魏六朝時期的古詩,在字數、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盡量避免律化,故意多用拗句、多犯孤平、多用非平聲字押韻, 這樣也就形成古體詩的一些自身特點,如句末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形式。115、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的有嚴格格律要求的詩歌。唐代人就將這種新產生的詩叫今體詩或者近 體詩,而將不講究格律的詩歌稱為“古詩(唐人又稱之“古風、往體” )”。格律詩又可細分為律詩和絕句兩大類。律詩又分為七律、五 律和長律(排律) ,絕句又分為七絕和五絕。所謂“七” 、“五”都是就每句字數而言。116、首聯:首律詩共由四聯組成,第一聯叫首聯。117、頷聯:律詩的三、四
34、兩句叫做頷聯。118、頸聯:律詩的五、六兩句叫做頸聯。注意:律詩的頷聯和頸聯一般要求由對仗句構成。119、尾聯:構成律詩的最后兩句。流水對往往出現在尾聯。但尾聯未必都對仗。120、出句、對句一一每一聯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對句。也就是每首律詩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對句。121 、押韻:每一首格律詩的偶數句句末位置的字都應屬于詩韻中同一韻的字,讀起來就感覺韻律和諧,這就叫做押韻。122、首句入韻:如果采用“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或“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式做為格律詩的第一句,就要求這句末尾的字也要與后面的二、四、六、八句句末的韻腳字同韻。這種多了一個韻腳字的做法就
35、叫做首句入韻。但由于首句本來是可入韻可不入韻的, 所以即使首句入韻, 在選字時也相對比較寬松, 它可以是用同一平聲韻的字押韻,也允許選用與其它四個韻腳字相鄰韻的字來作韻腳。 例如韋莊金陵圖詩: “江水霏霏江草齊,六朝為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首句“齊”與“啼、堤”同為“齊”-可編輯修改 -韻字押韻。但也可鄰韻通押,如規定用一東韻但首句末卻允許用二冬韻的字來押韻。123、詩韻:又叫“平水韻” 。它是唐宋以來形成的專門為科舉考試時寫格律詩而編寫的一本官修韻書,它具體規定了哪些字屬于同一韻,共分 106 韻。每首格律詩都必須在同一平聲韻中選用韻腳字。南宋時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
36、禮部韻略,與此同時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 ,所以詩韻又叫“平水韻” 。“平水韻”中平聲韻共有 30 個。124、同字對:在對仗句中出現了用同一個字相對的情況。這是律詩所不允許的。所以在律詩中很難找到例子。但在詞中卻是允許用同 字對的,所以在詞中不難找到例證。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就是用同一個“有”字相對。125、四聲:中古(唐宋)時期,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合稱四聲。漢語有聲調這一事實本應是古已有之,但是直到六朝時 期才由沈約、周颙等人發現。他們于是提倡將聲調變化運用到詩歌創作中,以平仄聲調的有規律變化組合以體現漢語的音樂美。126、三平調:詩句中
37、如果最后三個字全都是平聲字,就叫做三平調。這是寫格律詩的大忌。是決不允許出現的。但在寫古體詩時,卻 有意多出現,以示與格律詩相區別。如杜甫的歲晏行中如下的詩句: “莫徭射雁鳴桑弓、汝休枉殺南飛鴻、割慈忍愛還租庸、好惡 不合長相蒙、此曲哀怨何時終” ,最末三個字都是平聲字,這就是三平調。127、拗救:當出現了拗句, 即該用平聲字的地方用了仄聲字, 就要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補回一個平聲字, 這種做法就叫做 “拗救”。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
38、置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風起天末” 、王維觀獵的尾聯出句“回看射雕處” ,以及杜甫的詠懷古跡之尾聯出句“庾信平生最 蕭瑟”,都屬于這種情況。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平平平仄仄T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一定要記得。” 對句救出句: “仄仄平平仄” (七律則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式,又可寫變成“仄仄仄平仄”(這是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 ,甚至變成“仄仄仄仄仄” ,不過這樣一來,對句就必須變成“ (仄仄)平平平仄平” ,即第三個字必須變
39、成平聲字。在對句 增加一個平聲字來彌補出句中缺少的平聲字。所以叫“對句救出句”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吹” 救“不”)、陸游夜泊水村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無”救“萬” )即是。 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 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一個字也變成了仄聲,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這就叫做“孤平 拗救”。 兩救: 如果“平平仄仄平” 用于對句, 那么, 它的出句就是 “仄仄平平仄” ,上面說過, 這種格式又可以變成“仄仄仄平仄
40、” 甚至“仄 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于對句救出句。但如果這個出句又是個“孤平拗救”式,則 構成這第三個平聲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這就是兩救。如陸游夜泊水村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 向人無再青”一聯中, “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 ,“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 。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 ,又 救本句的“向” ,所以叫“兩救” 。可以利用這首詩構成兩救的口訣: “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無字救兩拗,佳例要記清。 ”128、 詞:隋唐以來新興的音樂文學, 是一種可以歌唱的特殊形式的詩, 具有律化、 長短句、固定字
41、數三個特點。 它本來是配樂的歌詞, 所以最初稱為曲子詞。因此詞又有好多種稱呼,如曲子、曲子詞、長短句、樂府、樂章、琴趣、詩余等。129、 詞調: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即曲調的音樂旋律。130、 詞牌:每種詞調的特定名稱。由于每種詞調的長短不同、所表達的感情不同,因而決定了不同詞牌的句數、每句字數和平仄、押 韻等。本來詞牌就是詞調的名稱,但到后來絕大多數的調名和詞的內容已經沒有關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詞的調名下另外寫出詞題或 小序。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者是詞調,后者是詞的題目。131、 單調:只有一段的詞,一般都字數較少,又稱為小令。如如夢令、十六字令等。132、 雙調:多數的詞由兩段構成
42、,故稱雙調。每段叫作“闋”或“片”,分別稱上闋、下闋或上片、下片。如果前后兩段的平仄字數 相同或基本相同,叫做“重頭” (或“不換頭” )。也有的前后闋平仄字數不同,大都是因為后闋開頭的兩三句字數或平仄不同的,叫做“換頭”。133、 闋:一首詞稱作一闋,但又如上所說,有時稱詞的一段也稱為闋。134、 三疊、四疊:即由三段、四段構成的詞。如陽關三疊、蘭陵王就有三段。四段的詞只有鶯啼序一種詞牌。135、 詞譜:從分析前代名家詞作的基礎上概括出每一種詞調的句法和平仄,從而建立了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這就是詞譜。有用黑白 圓圈式,也有用平仄文字式。詳見古人的有關詞譜。136、 一字豆:“豆”就是“讀”
43、,這是詞的句法特點之一。一字豆多數是虛詞,如“但、正、又、漸、更、甚、乍、尚、況、且、方、縱”等等;有些是動詞,如“對、望、看、念、嘆、算、料、想、悵、恨、怕、問”等等。從聲調看,大多數是去聲字。這些字往往 放在四字句前面構成五字句(上一下四式) ,如“漸霜風凄緊” 、“更草草離筵” 、“又酒趁哀弦” 、“且莫思身外” 、“縱豆蔻詞工” -可編輯修改 -、“念武 陵人遠”等等。所謂“一字豆”就是讀到這個字時要稍作停頓(以引起下文)之意。如“望長城內外,唯余莽莽”“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三、補充:黏:是指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平仄類型是同一大類的,上聯是對句是 A型,則下聯出句是a型,上聯是
44、對句是 B型,則下聯出句是 b 型,也就是后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須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兩聯粘連起來。對:指每聯的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反的類型,出句是 a型,則對句是B型,出句是b型,則對句是 A型,也就是在對句中,平仄是安全 對立的。失黏 : 不合乎黏的規則的,叫做失黏失對 : 不合乎對的規則的,叫做失對犯狐平 ;B 型句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就會犯狐平三平調 :A 型句,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否則最后三個字變為平平平,是所謂的三平調。拗句 : 就是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救拗 : 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然后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
45、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做救拗。合掌: 一聯對仗的出句合對句完全同義(或者基本同義) ,是詩家之大忌,叫做合掌。流水對 : 相對的兩句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也就是說,出句合對句不是兩句話,而是一句話。 借對:是說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思,詩人在詩中用的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或者丙義來與另一詞相對。六經: 詩,書 . 禮. 易. 樂. 春秋表: 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奏議的一種,是臣民對君有所陳述的一種文體。疏: 古代的一種文體,是上給皇帝的奏疏。墓志銘 : 古代的一種文體。表示對死者的紀念。文章正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序是死者的姓氏,爵位和生平
46、事跡。第二部 分是銘文,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贊頌。駢體文:是漢以后產生的一種特殊文體,有三個特點 :1語句方面 :偶和四六 2語言方面:平仄相對 3用詞方面:用典和辭藻聲律 : 作家按照漢語聲調的特點,安排一種高低長短互相交替的節奏,就是所謂的聲律節奏: 平仄在詩和韻文中的作用,構成一種節奏三王 : 夏禹,商湯,文王五帝:皇帝,顓頊 zhuan xu,帝嚳ku,堯”舜漢魏六朝詩 : 一般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歌辭 : 樂府是官置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采集,并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 新樂府:后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模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 雖然沒有配樂
47、, 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的白居易等掀起了一個新樂府運動, 創新題, 寫時事,因而叫做新樂府。近體詩 : 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據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 五古 : 五言古體詩 七古 : 七言古體詩五律 : 五言律詩,限定八句四十字七律 : 七言律詩,限定八句五十六個字排律 : 超過八句的詩叫作排律絕句 : 只有四句的律句 : 受平仄格律限制雜劇: 是一種帶科(動作)白(道白)的歌劇,其中唱詞是劇中人唱的(往往是主角一個人唱)散曲 : 不是戲劇,沒有科白,它和詞的性質相近小令 : 等于一首單調的詞,是獨立的只曲,它原來是流行于民間的詞調或小曲,
48、句調長短不齊,而有一定的強調套數 : 由兩個以上的同一宮調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連接起來的套曲襯字: 是在規定的字數之外所加添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是不能加在句尾曲子詞 : 詞來自民間文學,它本來是配樂的歌詞,所以當初成為曲子詞填詞 : (倚聲)在唐宋時代,了解音樂的詞人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的,所以叫做填詞,又叫倚聲詞調 : 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詞牌 : 詞調很多,多種詞牌都有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小令: 前人把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以五十八字以內的為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雙調: 是最常見的形式,一般的情況是前后兩調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不相等
49、的大都是后闋起首的兩句,字數不同或者平-可編輯修改 -仄不同稽古: 援引古人事跡來證實自己的觀點引經: 援引古代圣賢的言辭來證實自己的觀點倒置: 由于對仗平仄和押韻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著意造了一些詞序顛倒的句子迂回: 是一種隱晦難懂的修辭手法,作者的話不是直接說的,而是用轉彎沒角的方式說出來,所以叫迂回法委婉: 在封建社會里,說話有所顧忌,怕得罪權貴,統治者以至惹禍,所以說話時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達出來。夸飾; 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不是言過其詞,而是一種極度的形容語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完整的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來經過許多人的增益,它比較系統詳細地 記敘了春秋
50、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放映了那各時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國古代社 會的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最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中的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 孔穎達疏。康熙字典是清 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編撰的,書成于康熙 55 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字匯和張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礎上 編寫的。字頭按部首排列,分為 214 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戰國策是戰國時代的史料匯編,作者已無可考,流傳到現在的本子是經西漢劉向整理過的,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 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共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擬定論語 是孔子門人及
51、其再傳弟子集成的, 書中輯錄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 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漢初所傳論 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經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 人所傳。魏時何何晏論語集解是最早的論語注本, 論語通行的注本有論語注疏 (魏何晏集解 宋 邢丙疏宋 )宋朱熹的論 語集注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注 四書: 大學中庸(禮記中的兩篇) 論語孟子訓詁: 解釋古書中的詞句的意思訓詁學 : 是以古代書面語言的訓詁為研究對象,以詞義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一門科學。形訓: 是用分析文字的形體的方法來解釋字義。聲訓: 又叫音訓,就是取音
52、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字義。劉熙釋名是聲訓的專著。同字相訓 : 即用相同的字來訓釋字義。同聲相訓 : 即用同音的字來訓釋字義。音近相訓 : 用雙聲疊韻的字來訓釋字義。義訓: 就是直陳詞義,它不借助于字的讀音和形體,而是利用語言環境據文證義,即用一個詞或者一串詞來直接說明某詞的含義。標明義界 : 就是用下定義的方式來表達詞義的內容和特點,即用一句話或數句話,給詞所標志的事物下定義。 同義相訓,簡稱“同訓” ,就是利用詞的同義關系來訓釋詞義,它是“義訓”中常見的方式之一。反義相訓 : 簡稱“反訓”就是用某詞的反義詞來解釋該詞的意義,它是訓釋詞義的方式之一。渾言: 是籠統的說,也就是泛指,又稱為統言。析
53、言: 是分析的說,也就是特指。望文生訓 : 是指在解釋詞義時,不問字詞之間的復雜關系,只就字面勉強解說,而這樣的解說,其實跟原文的意義毫不相干。增字解經 : 就是在說解中加進原文所沒有的詞語,而所增加的詞語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增字是為了“強經就我”而自圓其說,因而又 被稱為“增字強解” ,這是訓詁的一大弊病。修辭:1.諷喻: 是用虛構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用以勸誡或教育別人的一種寫作方式,它通常用在本意不便使用或不容易說的明白的時候。2.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自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3. 反語,就是說反話,讓聽者自己去領會正面的意思。運用這種修辭方式的句子有兩
54、層意思,句子的表層意思跟作者要表述的正面意 思總是相反的。4.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示確定的內容的修辭方式就是反問。反問是無疑而故問, 不需要聽者回答, 其答案就在句子的字面意思的反面。5. 委婉;用委曲婉轉的話來暗示本意的修辭方式叫做委婉,6. 回文;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開頭,又用上句的開頭作下句的末尾,運用語序的回環往復形式來表現事物間的相互關系修辭方式叫 作回文。7.頂真: 用上文的結尾作下文的開頭,使鄰近的章句首尾蟬聯,上傳下接,這種修辭方式就叫頂真,又叫連珠。8.拈連: 同時敘述甲乙兩事物時, 故意把只運用于甲事物的詞拈來連用到乙事物上, 臨時巧妙地求得語言表達上的一致, 增強兩事物
55、之 間的意義聯系,這種修辭方式就叫拈連。-可編輯修改 -9.藏詞: 把古書中的一個語句割裂開來, 用留下的部分代指被藏去的部分或原句的意思, 這種修辭方式叫做藏詞。 這些被藏去的詞語都 在原語句的結尾,可稱為藏尾。有時被藏去的詞語在原句的開頭,可稱為藏頭。10 互文: 上下文中相對舉而獨立的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種修辭方式叫做互文。11 摹狀: 摹寫人物的形狀聲音的修辭方式叫摹狀。摹狀可以分為描繪形狀和模擬聲音兩種。描繪形狀就是用形象的語言把自己所看到 的人物的形貌,顏色,動作和情態描繪出來。模擬聲音就是用形象的語言把所聽到的人物動作的聲音描摹出來。12
56、. 警策:用精練新穎的語言來概括說明深刻的道理,使人覺得意味深長,引起深思,加深印象,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做警策,又叫警句, 格言等。13. 折繞:有話不直說而故意繞彎子,說得迂回曲折但語意清楚明白,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做折繞。14 比喻: 就是用具體常見的事物或道理(喻體)來比喻說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本體),使它容易為人所接受。15. 借代:不直接說出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跟它有密切聯系的東西來代替,這種修辭方式就叫作借代。16. 對偶: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聯的句子成對使用,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做對偶。17 排比: 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密切關聯,語氣一致的三個以上的句
57、子或詞組成串排列,以加強語勢,這種修辭方式就叫排比。18. 比擬: 以物為人或以人為物來描寫說明的修辭方式就是比擬。19. 雙關: 運用詞語的音義條件,使詞語同時具有表里兩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的修辭方式稱為雙關。20. 映襯: 為了便于說明一定道理而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較,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做映襯。21. 夸張: 運用豐富的想象,故意言過其實,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點,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的修辭方式就叫夸張。22. 層遞: 就是按事物的輕重大小先后依次層層遞進地說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23. 反復: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加強某種語氣和感情而有意識地重復使用某個語句的修辭方式就叫做反復。
58、24. 錯綜:為了避免單調平板,追求語言的生動活潑,變化多姿,故意選用別異的詞面或參差錯落的句式,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做錯綜。25. 飛白:明知別人說錯或寫錯,故意運用白字如實地記錄或援用下來,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做飛白。26. 呼告: 說者或寫者由于感情強烈,突然撇開聽眾或讀者而呼喚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并且跟他說起話來,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呼告27. 鑲嵌: 在某個語句中插進幾個字以延長音節,強調語意或者暗示某種意思,這種修辭方式就叫做鑲嵌。六書 : 所謂六書,是指我國古代分析漢字的結構和漢字的使用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依許慎的說文解字。敘六書指1 像形 2 指示3 會意 4 形聲 5 專注 6 假借像形
59、: 像形字的結構特點是依樣畫葫蘆,即許慎所謂“畫成其形,隨體詰詘”指示: 許慎“視而可識,察而見意”“視而可識, ”是說看上去就可以認識大體, “察而見意”是說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意義所在會意: 會意的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 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成一種聯系來表達某種意義。 這種意義跟每個偏旁的意義都不同, 通常是動詞, 形容詞或沒有具體形象的名詞。分析會意字的表述法,通常是“從某從某”例如 : “及”“從人從又”。形聲 : 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形聲字所屬的意義范疇,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聲音假借: 許慎所謂“假借”指“本無其字”的假借,說是某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選過專用字,只是從現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 字來代替,后來習慣了,這個字也就規定使用了轉注: 許慎說“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古今字 :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異體字: 許慎在說文里稱為“重文” 。它是文字的同義異形現象。在同一時期或先后不同的時期里,兩個(或兩個以上)字的意義, 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互相替代都不會產生歧義的字,叫做異體字繁簡字 : 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語音知識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八年級語文競賽試題(附答案)
- 電力檔案培訓課件
- DB36T-批而未用土地清數建庫技術指南編制說明
- 2024年農業植保員考試成績評估標準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模具設計師考試高效復習法試題及答案
- 2024足球裁判員的職場挑戰與試題與答案
- 關于體育經紀人的職業規劃試題及答案
- 提高實戰水平的2024年足球裁判員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籃球裁判員重要知識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考試內容解讀試題及答案
- 河南省許昌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素質評估道德與法治試卷(含答案)
- 小學生勞動課件
- 高二下學期《家校攜手凝共識齊心協力創輝煌》家長會
- (二模)滄州市2025屆高三總復習質量監測 生物試卷(含答案詳解)
- 內部審計流程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計算題專項訓練專題04整式的混合運算與化簡求值(原卷版+解析)
- 2025-2030中國燃料乙醇行業現狀調查及投資前景策略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英語全冊教學設計
- 2025浙江1月卷讀后續寫及滿分語料10類40句 (真假小偷) 原卷版
- 餐飲合伙協議合同范本
- 第二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B卷 能力提升)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統編版必修三單元測試AB卷(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