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骨髓炎ppt課件_第1頁
化膿性骨髓炎ppt課件_第2頁
化膿性骨髓炎ppt課件_第3頁
化膿性骨髓炎ppt課件_第4頁
化膿性骨髓炎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化膿性骨髓炎,東莞市厚街醫院 骨二科,化膿性骨髓炎,定義:涉及骨膜,骨密質,骨松質與骨髓組織的化膿性細菌感染。 感染途徑 1.血源性感染 2.創傷性感染 3. 蔓延性感染,分類,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2、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3、局限性骨膿腫 4、硬化性骨髓炎 5、創傷后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因: 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乙型鏈球菌占第二位。 一般致病菌由位于皮膚或粘膜處的感染灶,在原發灶處理不當或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進入血循環。而菌拴受阻于長骨干骺端的毛細血管,在此沉積,引起感染。 局部外傷可能是誘因,在生長期,長骨的干骺端血管特別豐富,末梢血管呈彎曲狀走行,終支吻合網形成網狀血

2、管竇,血流緩慢,細菌容易在此處停留、繁殖,形成化膿性感染而形成膿腫,69-1,病理:骨質破壞,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為包殼,1、 膿 腫 形 成,向外 膿腫向骨皮質方向穿骨膜下膿腫骨膜下膿 腫經骨小管髓腔 (廣泛性骨髓炎) 向內 膿腫向髓腔方向穿 髓腔壓力高 經骨小管、骨皮質、骨膜、皮膚竇道 向上 膿腫經骨膜下、關節囊,骨骺方向穿化膿性關節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擴 散途徑,膿腫可直接進入關節腔形成化膿性關節炎,2、 包 殼 形 成,既有破壞,也有修復(增生),骨膜下膿腫形成時,被剝離的骨膜產生一層反應性新生骨,新骨逐漸增厚,形成包殼,有保證骨連續性的作用,3、 形 成 死 骨,皮質骨內層接

3、受干骺端的 血液供應,血供受損后, 骨質壞死,肉芽組織將其 與存活的骨分開,形成 死骨,死骨的命運:小片死骨可被肉芽組織吸收掉,或被吞筮細胞清除,也可經皮膚竇道排出。大塊死骨難以吸收或排出,長期存留體內,使竇道經久不愈,進入慢性階段,臨床表現,年齡及部位:兒童多見,以脛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見。 發病前往往有外傷病史,但很少發現原發感染灶。 起病急驟。 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寒戰,高熱至39C以上,有明顯的毒血癥癥狀,臨床表現,局部癥狀: 1.早期:患區劇痛,局部皮溫增高, 有局限性壓痛,腫脹并不明 顯。 2.后期:局部皮膚水腫、發紅,壓痛更為明顯說 明此處已形成骨膜下膿腫。 再往后疼痛減輕,為膿腫

4、穿破,后成為軟組織深部膿腫,但局部紅、 腫、熱、壓痛則更加明顯。各關節 可有反應性積液。如向髓腔播散, 則癥狀更嚴重,整個骨干都有骨破 壞后,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3.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維持34周。膿腫后形成竇道,疼痛緩解,體溫逐漸下降,病變轉入慢性階段。 4.部分低毒感染,表現不典型,體征較輕,診斷較困難,紅 腫 熱 痛,竇道形成,臨床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在1010/L以上,中性粒細胞可占90%以上。 血培養結果及藥敏實驗。 局部膿腫分層穿刺。 Xray檢查 難以顯示1cm的骨膿腫 CT檢查 可以提前發現骨膜下膿腫 核素骨顯像 發病后48小時有陽性結果,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影像學表現,1:

5、軟組織腫脹:發病7-10天內,為軟組織充血、水腫所致,無特征性。 A:肌肉間隙模糊或消失。 B :皮下組織和肌肉間的分界線模糊不清。 C:皮下脂肪層內出現致密的條紋狀和網狀陰影,靠近肌肉部分呈縱行排列,靠近外側呈網狀,軟組織腫脹肌間隙消失,2:骨質破壞:發病10天后,長骨干骺端由于血液循環增加,可出現局限性骨質疏松。約半月后,骨小梁模糊不清或消失,而形成多個小斑點狀邊緣不清的骨質破壞區(篩孔狀骨質破壞),侵及骨皮質可引起骨皮質呈不規則和不連續性的密度減低(蟲蝕狀骨質破壞),以后逐漸融合成較大的骨質破壞區,篩孔樣骨質破壞,大片狀骨質破壞,3:骨膜增生:可為單層狀、多層狀、波浪狀或放射狀。骨膜新生

6、骨圍繞骨干的全部或大部,即包殼(又稱骨柩)。包殼被穿破可出現骨膜缺損,單層狀,多層狀,波浪狀,4:死骨:為小片狀或長條狀致密陰影,5:病變繼續發展侵犯軟組織可形成竇道或可見小死骨經竇道流出,6:CT:與X線相比,CT更易發現骨內小的破壞灶和骨周圍軟組織腫脹,但分辨率較差。軟組織膿腫在CT上有典型表現,中心為低密度的膿腔,周圍環狀軟組織密度影為膿腫壁,由炎性肉芽組織及纖維組織構成。CT增強檢查膿腫壁因充血而有環狀強化,圓形骨質破壞區內可見小點狀死骨,溶骨性骨質破壞及點狀死骨,骨髓腔破壞的CT表現:在骨干,水腫、膿液和肉芽組織的CT值比正常的黃骨髓高;在干骺端,松質骨的破壞為小片狀低密度影。膿腔內

7、可見由殘余骨小梁所形成的邊緣模糊的高密度碎塊。骨皮質破壞的表現為骨皮質中斷,常與骨髓腔內的破壞灶相鄰,骨髓腔內斑片狀高密度灶,密度不均勻,骨皮質局限性增厚、硬化、骨紋理消失,其內見壞死區,7:MR:在確定骨髓炎和軟組織感染方面MR明顯優于X線和CT ,易于區分骨髓腔內的炎性侵潤與正常黃骨髓,因此,可確定骨質破壞前的早期感染。T1表現為低或中等信號,與高信號的骨髓脂肪形成鮮明對比。T2對確定膿腫很有價值,病灶的液體成分如膿液和出血呈高信號,死骨呈低信號,其周圍組織呈高信號,T1邊界較清楚大片不均勻低信號區內見不規則長條狀膿腔,T2長條狀膿腔呈高信號,周圍見低信號區,診斷與鑒別診斷,診斷 1.急驟

8、的高熱與毒血癥表現; 2.長骨干骺端疼痛劇烈而不愿 活動肢體; 3.該區有一個明顯的壓痛區; 4.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 高,診斷與鑒別診斷,診斷:5.局部分層穿刺 6.病因診斷:獲得致病菌,即血培 養和分層穿刺培養陽性。 應該在起病后早期作出明確診斷和合適治療,才能避免發展成慢性骨髓炎,診斷與鑒別診斷,鑒別診斷: 1.蜂窩組織炎: (1)全身癥狀不一樣(全身癥狀輕) (2)部位不一樣(局部紅腫熱痛表淺, 不局限于干骺端) (3)體征不一樣,部分鑒別困難,可小切口引流,骨髓炎可發現骨膜下膿腫,診斷與鑒別診斷,2、化膿性關節炎,1)部位在關節,紅腫熱痛; (2)關節穿刺、炎性液體; (3)關節

9、活動受限; (4)X線,早期間隙增寬, 發展期關節間隙變窄,3、 風濕病,1)發熱 (骨髓炎) (2)關節痛,游走性,炎癥消退,關節正常 (3)血沉、抗“o”等血液檢查呈陽性,1)發熱(骨髓炎),局 部皮溫高。 (2)年齡青少年 1030歲 (3)疼痛;夜間痛 (4)白細胞計數略高,血清 堿性磷酸酶、乳酸脫氫 酶常增高 (5)腫塊生長快,表面靜脈 怒張 (6) X線檢查 蔥皮樣骨膜 反應,靠近骨干,破壞 區廣泛。 (7)活檢見腫瘤細胞,4、 尤 因 肉 瘤,治療,目的:阻止骨髓炎由急性期趨向于慢性 階段,早期診斷與治療是主要的 關鍵。 1.抗生素治療:早期,足量,敏感,聯合應用。 發病5天內使

10、用往往可以控制 炎癥。5天后使用或細菌對所 用抗生素不敏感時,都會影,治療,目的:中斷骨髓炎由急性期趨向于慢性 階段,早期診斷與治療是主要的 關鍵。 1.抗生素治療:早期,足量,敏感,聯合應用。 發病5天內使用往往可以控制 炎癥。5天后使用或細菌對所 用抗生素不敏感時,都會影,治療,響療效。應用時選用一廣譜抗生 素和一針對革蘭氏陽性球菌的抗 生素聯合應用,待檢出致病菌后 再調整。治療后有以下四種結果: (1)在x線片改變出現前全身及局部癥狀均消失,骨膿腫未形成 。 (2)在出現x線片改變后全身及局部癥狀,治療,消失, 說明骨膿腫已被控制,有被吸收的可能。這兩種情況不需要手術治療,但仍須連續用抗

11、生素至少3周。 (3)全身癥狀消退,但局部癥狀加劇,說明抗生素不能消滅骨膿腫,需要手術引流。 (4)全身及局部癥狀均不消退。說明A.致病菌對所用抗生素有耐藥性。 B.有骨膿,治療,腫形成;C.產生遷徙性膿腫。為保全生命需切開引流。 2.手術治療 目的:(1)引流膿液,減少毒血癥癥狀。 (2)阻止急性骨髓炎轉變為慢性 骨髓炎。 手術治療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療后4872小時仍不能控制局部癥狀時進行手術,治療,延遲的手術只能達到引流目的,不能阻止急性骨髓炎向慢性骨髓炎的演變。 1.手術的方法;(1)鉆孔引流 (2)開窗減壓 2.傷口的處理: (1)閉式灌洗引流 (2)單純閉式引流,69-5,69-7

12、,閉式灌洗引流,治療,3)傷口不縫,填充碘仿紗 條,510天后作延遲 縫合。 3.全身輔助治療 降溫、補液、糾正酸中毒必要時少量多 次輸血 4.局部輔助治療 皮牽或石膏托固定,作用 (1)止痛; (2)防止關節攣縮畸形; (3)防止病理性骨折,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原因: (1)急性感染期未能徹底控制, 反復 發作演變成慢性骨髓炎; (2)系低毒性感染,在發病時即 表現為慢性骨髓炎。 病理: 死骨,死腔,竇道形成 死骨排凈后,竇道口閉合,兒童 病例小的腔隙可由新骨或疤痕組織充填; 成人病例,腔隙內可有致病菌殘留,隨 時 可以復發,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細菌學;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 菌, 多為混合

13、感染,最常檢出是A型 與非A型鏈球菌,綠膿桿菌等。 近年來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骨髓 炎增多。兒童可有嗜血屬流感桿 菌骨感染,臨床表現,1.全身表現:病變不活動階段可以無癥 狀,急性感染發作時體溫 可升 12C。急性發作約 數月、數年一次,由于體 質不好或身體抵抗力低下可 誘發,臨床表現,2.局部表現:骨失去原有的形態,骨骼扭 曲畸形,增粗,皮膚色素沉 著,有多處瘢痕,稍有破損 即可引起經久不愈的潰瘍。 局部可有竇道口,長期不愈 合,急性感染發作時局紅,臨床表現,腫、熱、痛,原已閉塞的竇道 口可開放,排出多量膿液,掉 出死骨后閉合。竇道口皮膚可 能會癌變。兒童可因骨骺破壞 而影響骨發育,偶有病理骨

14、折 者,屈 曲 畸 形,臨床表現,3.放射學變化:早期有蟲蝕狀骨破壞與骨 質稀疏,并出現硬化區。有 層狀骨膜反應,新生骨逐漸 變厚和致密,壞死脫落成為 死骨。X線片上死骨表現為 完全孤立的骨片,沒有骨小 梁結構,濃白致密,邊緣不,臨床表現,規則,周圍有空隙。CT片可以 顯示出膿腔與小型死骨。部分 病例可經竇道插管造影顯示膿 腔,1:患骨明顯增生硬化,常見于膿腫周圍并逐漸移行為正常的骨組織,影像學變化,2:骨膜明顯增生且與骨皮質融合在一起,骨徑增粗,輪廓不規則;骨內膜增生使骨髓腔密度增高,骨髓腔變小或消失,3:在骨質增生硬化中可見大小不等的膿腔及死骨,CT及MR 更易發現膿腔和死骨,4:竇道形成

15、:有時可見到溝通膿腔與軟組織間的透亮帶,相當于皮膚的部位局限性凹陷,診斷,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特別是有經竇 道及經竇道排出過死骨的,很容易診斷。 X線片可以證實有無死骨,了解形狀、數 量、大小和部位。以及附近包殼生長情況,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原則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組織和消滅死腔,即病灶清除術。 1.手術指征:有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竇道 流膿者均應手術治療。 2.手術禁忌證: (1)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 時不宜作病灶清除術,應以,治療,抗生素治療為主,積膿時宜切 開引流。 (2)大塊死骨形成而包殼尚未 充分生成,過早取掉大塊死骨 會造成長段骨缺損,須待包殼 生成后再手術。但近來有感染 下植骨成功

16、的,為相對禁忌證,治療,3.手術方法:術前作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最好在術前2日開始應用抗生 素。同時必須解決a.病灶的清 除;b.消滅死腔;c.傷口的閉 合這三個問題。 (1)清除病灶: (2)消滅死腔:a.碟形手術,治療,b.肌瓣填塞 c.閉式灌流:灌洗持續時間一般為12周,體溫正常,傷口局部無 炎癥,流出的液體清澈透亮可拔管。 d.慶大霉素骨水泥鏈珠填塞和二期植骨:2周后可拔珠。 e.傷口的閉合:最好一期縫合,并留置負壓引流管。二期愈合的Orr,碟形鑿骨術療法:底小口大,骨腔內填充凡士 林紗布或碘仿紗條,封閉式沖洗(持續):病灶清除術后持續沖洗,進水管,出水管,慶大霉素珠鏈置入法: Se

17、ptopal珠鏈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慶大霉素以及作為造影劑的二氧化鋯,PMMA基質結構使其成為慶大霉素載體,抗生素通過擴散過程緩慢地釋放。它能持續釋放高濃度抗生素,直接殺滅隱匿在病變骨及周圍組織中的致病菌。其在體內持續釋放有效濃度的抗生素可維持46周,藥效主要依靠珠鏈的大小和數量以及局部的環境 。病灶清除術后35 d開始拔鏈,慢性局限性骨膿腫,又稱rodie|膿腫,為相對靜止的局限性感染性病灶,一般認為是低毒型化膿性感染。多見于兒童和青年,好發于脛骨上端及下端、股骨下端、肱骨下端的干骺區,病變早期破壞區內充滿膿性滲出液,此后為肉芽組織代替,周圍骨質增生硬化,骨皮質局限性增厚、硬化、骨紋理消失,可見低密度膿腫,病變呈局限性,骨皮質增厚明顯,無骨膜反應,X:囊性骨質破壞區,周邊硬化伴骨膨大,同位素掃描脛骨遠端攝取明顯增多,治療,偶有發作可以使用抗生素。 反復發作需手術治療,手術時間為兩次急性發作的間歇期。 鑿開膿腫腔,清除膿液,徹底刮除腔壁內肉芽組織,縫合傷口,滴注引流,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又稱Garre氏骨髓炎,一般認為是低毒力性骨感染,發病常與外傷有關,挫傷后骨膜下出血是發病的重要因素。多見于抵抗力較強的青年人,好發于脛骨、腓骨、尺骨和跖骨等,脛骨干上、中部大范圍骨硬化。骨干變粗、輪廓不規整。皮髓質界限不清,受累部髓腔消失。可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