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土(灰土)樁.ppt_第1頁
第6章 土(灰土)樁.ppt_第2頁
第6章 土(灰土)樁.ppt_第3頁
第6章 土(灰土)樁.ppt_第4頁
第6章 土(灰土)樁.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地基處理,2,第6章 土(灰土)樁,利用成孔過程中的橫向擠壓作用,使樁間土被擠密,然后將素土或灰土分層填入樁孔內,并分層夯填密實至設計標高。填入材料為素土時,稱為土擠密樁法;填入材料為灰土時,稱為灰土擠密樁法。夯填密實的土樁或灰土樁,與擠密的樁間土形成復合地基。 采用土樁擠密法時,若樁體和樁間土的密實度相同,則形成均質地基。,3,1 發展: 灰土(土)擠密樁技術在國外30年代開始采用,我國50年代在甘肅蘭州使用過,在70年代對處理濕陷性黃土和雜填土地基展開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逐漸取得了廣泛的應用;,4,2、優點: a 土(灰土)樁擠密法是橫向擠密,但同樣可以達到所要求處理

2、后的最大干密度的指標; b 與土墊層相比,無需開挖回填,節約了開挖和回填的工作量,比換填法縮短工期約一半。 c 由于不受開挖和回填的限制,一般處理深度可達1215m,最小深度一般要求大于5m; d 填料一般是就地取材,比其它處理濕陷性黃土和人工填土的方法造價為低,尤其利用粉煤灰可以變廢為寶,去得好的效益;,5,3、適用條件 地下水位以上的的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處理深度515m; 以消除濕陷性為主要目的時,宜選用土擠密樁法;當主要為提高地基承載力和增強水穩定性時,宜選用灰土擠密樁; 當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飽和度大于65時,不宜選用灰土(土)擠密樁法; 當e=0.91.2時,擠密

3、效果好;當e0.80時,一般土的濕陷性已消除,無必要擠密地基,應慎重選用;,6,大量的試驗資料和工程實踐證明,灰土(土)擠密樁用于處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濕陷性黃土、素填土、雜填土等地基,不論使消除土的濕陷性還是提高承載力都是有效的。當土的含水量大于24及其飽和度大于65時,在成孔及拔管過程中,樁孔及其周圍容易引起頸縮和隆起,擠密效果差,故該方法不適用與處理地下水位以下及毛細飽和帶的土層。 基底下5m深度內的濕陷性黃土、素填土、雜填土,通常采用土(或灰土)墊層或強夯法等處理。大于15m的土層,由于成孔設備的限制,一般采用其它處理方法。 飽和度小于60的濕陷性黃土,其承載力較高,濕陷性較強,處理應以消

4、除濕陷性為主。而素填土和雜填土的濕陷性較小,但壓縮性大,承載力低,應以提高承載力和減小壓縮性為主。,7,灰土(土)擠密樁時一種比較成熟的地基處理方法,自20世紀60年代來,在陜西、甘肅等濕陷性黃土地區的工業與民用建筑中已廣泛使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一般工程,施工前在現場不進行成孔擠密試驗,不致產生不良后果,并有利于加快地基處理的施工進度。但在缺乏建筑經驗的地區和對不均勻沉降有嚴格要求的工程,施工前應按設計要求在現場進行試驗,以檢驗地基處理方案和設計參數的合理性。,8,一、加固原理,擠 密,通過擠密作用提高樁間土的密實度。,擠密土,不同于重塑土,它形成了以樁孔為中心的環狀豎向節理結構,僅是將原

5、地基土呈環狀水平向擠密,一定程度地保存了地基土地原狀結構,它保存了土的原始凝聚力和部分固化凝聚力,擠密土比同密度重塑土的力學性能要好。,9,一、加固原理,衡量樁間擠密土的密實度指標采用擠密系數hc,而不用壓實系數c,以示區別。,1 擠 密,單孔周圍的環形擠密影響有效半徑一般為1.5d,離樁邊越遠,擠密效果越差。,10,土的側向擠密作用 灰土(土)樁成孔時,土體被迫產生側向擠密,擠密影響半徑一般為1.52倍樁直徑; 相鄰樁孔擠密區交界處擠密效果疊加,增加擠密效果;樁間土中心部位密實度增大,且變得均勻,樁距越近,疊加效果越明顯合理的樁孔中心距約23倍的d。,天然含水率對擠密效果影響很大,大于最優含

6、水量時,不宜排水,擠密效果不好,小于最優含水率時,有效擠密區太小,11,土體天然干密度對擠密的影響,干密度大則擠密范圍大,干密度小,則有效擠密區變小,土質均勻則擠密范圍大,土質不均勻則擠密范圍小,12,2、灰土性質作用; 石灰與土按一定比率(2:8或3:7)拌和形成的樁體具有氣硬性和水硬性,由于石灰內帶正電Ca離子與帶負電粘土顆粒相互吸附,形成膠體凝聚,并隨灰土齡期增長,土體固化作用提高,土體強度逐漸增加。在力學性能上,可達到擠密地基效果,提高地基承載力,消除濕陷性,沉降均勻和沉降減小。,一、加固原理,13,3、樁體作用; 在灰土樁擠密地基中,灰土樁的變形模量遠大于樁間土的變形模量(灰土的變形

7、模量E0=29-36MPa,相當于夯實素土的210倍)降低了基礎底面一下一定深度內的土中的應力,消除了持力層內產生較大壓縮變形和濕陷性的不利因素,形成的樁體作用降低了原來地基土持力層的應力; 樁體對樁間土的側向約束作用,改善樁間土體的變形形式,使壓力與變形成線性關系;,一、加固原理,14,土樁擠密地基有樁間擠密土和分層夯填的素土樁組成,土樁樁體和樁間土均為被動擠密的重塑土,屬同類土料。兩者的物理力學指標無明顯差異。因而,土樁擠密地基可視為厚度較大的素土墊層。,15,一、加固原理,4 提高地基土的隔水性,通過對地基土的擠密,提高地基土的隔水性。防水、隔水性能比同密度、同厚度、同寬度的墊層好。,對

8、某些地基,為防止水的滲透、防止下臥未處理土層浸水,需采取防水措施或對地基進行處理。,當地基土的滲透系數量級達到10-7cm/s時,即可確保建筑物在50年正常使用期間,下臥層的未處理土層不會自上向下浸水。,16,二、擠密法的適用范圍,灰土擠密樁法和土擠密樁法適用于處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可處理地基的深度為515m。當以消除地基土的濕陷性為主要目的時,宜選用土擠密樁法。當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或增強其水穩性為主要目的時,宜選用灰土擠密樁法。當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飽和度大于65%時,不宜選用灰土擠密樁法或土擠密樁法。,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規定:

9、,17,二、擠密法的適用范圍,地下水位以上;,處理土層厚度,目前一般為515m;在工藝、施工 設備改進的基礎上,處理深度仍有增大的可能。,飽和度Sr65,含水量w24;,欠密實的濕陷性黃土、素填土、粉土、雜填土 和粉質黏土等;,含水量越小越好?,18,擠密法的處理深度一般與施工條件、施工方法、擠密方式、設備條件等因素有關。,在處理深度要求進一步增大的時候,設計是否應該多考慮幾種地基基礎方案。,施工條件現狀,處理深度超過15m,機械比較龐大,施工速度緩慢、工效較差、施工費用相對較高;,二、擠密法的適用范圍,處理深度小于5m的,可采用擠密法,但從合理性講一般采用強夯、換填墊層法等更為簡便。,處理深

10、度大于15m的,從擠密機理講仍可采用擠密法,但存在兩個問題:,19,三、樁孔填料選擇,灰土樁使用石灰和土按一定比例(28或37)拌合,具有氣硬性和水硬性,并隨著齡期增長,土體固化作用加強。 灰土硬化后屬于脆性材料,28d無側限抗壓強度qu不低于500kPa?;彝翗毒哂幸欢z凝強度,其變形模量亦顯著高于樁間土10倍左右。,20,地基承載力要求較高(如fak200kPa )時,可采用部分灰土、水泥土等。,地基承載力要求一般(如fak200kPa)或要求有較好的隔水性能時,樁孔材料優先選擇素土,素土填料可分為粉質黏土、粉土等。,三、樁孔填料選擇,樁孔填料的選擇應根據工程需要、設計意圖確定。,灰土與素

11、土的隔水性哪個更好?,素土,選擇的原則:,21,地基承載力要求較高(如fak200kPa )時,可采用部分灰土、水泥土等。,地基承載力要求一般(如fak200kPa)或要求有較好的隔水性能時,樁孔材料優先選擇素土,素土填料可分為粉質黏土、粉土等。,三、樁孔填料選擇,選擇的原則:,采用灰土填料時,不一定強調用高灰率的灰土。,當受場地限制、地基處理寬度不能滿足規范或設計要求時,可以考慮在場地邊緣地帶采用灰土、水泥土填料。,22,擠密地基,在小坑浸水條件下,地基處理寬度達到基礎底面寬度的1.5倍時,能使地基的側向變形明顯減少。,擠密地基,當地基土的含水量小于塑限含水量情況下,地基處理寬度達到基礎底面

12、寬度的1.5倍時,能基本解決地基的側向變形問題。,四、擠密地基的處理寬度,通過試驗發現:,擠密地基,在大面積浸水條件下,地基處理寬度為基礎底面寬度的1.5倍時,往往處理效果較差;若處理寬度達到2倍時,處理效果明顯;若達到2.5倍時,能基本解決擠密地基的側向變形問題。,23,四、擠密地基的處理寬度,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和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 (GB50025-2004)中規定: 當為局部處理時,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每邊宜超出基礎寬度的0.25倍,并不應小于0.5m;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每邊宜超出基礎寬度的0.75倍,并不應小于1m。 當整片處理時,每邊超出外墻基礎

13、外援的寬度宜大于處理厚度的一半。如果要求具有較好的隔水防滲作用,還宜適當增大處理寬度。,24,五、擠密地基的表層松動帶,任何擠密方式施工的擠密地基,都存在表層松動帶。,擠密過程中,橫向力及垂直向下的力都是土體擠密作用的能量來源。,在表層0.31.5m范圍內,在側向分力作用下會引起樁孔周圍土體的隆起或振動松散,這部分土比較疏松、物理力學性質較差。,25,六、設計計算,樁孔直徑選擇,根據所選用的成孔設備或成孔方法以及場地土質情況確定。一般在300mm450mm之間。,26,樁徑 1、設計時如果樁徑d過小,則樁數增加,并增加了打樁和回填的工作量;如果樁徑過大,則樁間土擠密不夠,消除濕陷性的效果不夠理

14、想,且對成孔機械的要求也提高。 2、目前我國樁徑最小為250mm,最大為600mm,一般為300450mm,常用400mm;,27,六、設計計算,樁孔間距設計,樁孔間距設計從消除濕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載力兩個方面考慮。,(1)為消除黃土的濕陷性,擠密后的樁間土平均擠密系數不應小于0.9,對重要的工程不宜小于0.93。樁孔間距一般為樁孔直徑的2.02.5倍,也可按下式計算:,28,六、設計計算,樁孔間距設計,29,1、該類樁的設計計算原則和要求: (1)以消除地基土濕陷性為目的的設計計算;(宜采用土擠密樁法) (2)以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水穩定性為目的的設計;(宜采用灰土擠密樁法和夯實水泥土樁法) (3

15、)樁間距應以保證樁間土擠密后達到要求的密實度和消除濕陷 性為原則。甲、乙類建筑 0.93, 0.88;其它建筑 0.90, 0.84; (4) 樁身壓實系數應到達:土樁 0.95,灰土樁 0.97;,30,樁距的設計一般應通過試驗或計算確定;計算主要是通過樁間土被擠密后達到應的密實度來確定的(平均擠密系數 和土的干密度) 為了均勻擠密樁間土,一般采用正三角形步孔,有時為了適應基礎尺寸和形狀,可采用其它形式布孔;,31,關于擠密系數和壓實系數:,根據樁孔內全部深度內的平均干密度與室內擊實試驗求得填料(素土或灰土)在最優含水量時的最大干密度的的比值,成孔擠密深度內樁間土的平均干密度與樁間土的最大干

16、密度的比值,32,對于等邊三角形布置時,樁間距可取樁孔直徑的2.02.5倍,也可按下式估算:,S樁孔之間的中心距離;,d鉆孔直徑,樁間土最大干密度,地基處理前的平均干密度,樁間土成孔后的平均擠密系數,對重要工程不宜小于0.93,對一般工程不宜小于0.90,33,深度取單位長度,則擠密前藍色三棱柱內天然土體的體積為:,34,藍色三棱柱內天然土體擠密后的體積為:,根據擠密前、后土粒質量相等的原則,可得:,35,樁孔數量可按下式估算:,樁孔按三角形布置時:,樁孔按正方形布置時:,鑒于地基處理時干密度值變化較大,一般不采用上式計算孔距,而用承載力的形式確定:,36,樁孔間距設計,(2)從提高地基承載力

17、考慮,可由復合地基承載力 公式得到樁間距表達式。,37,樁頂標高以上應設置300500mm厚的2:8的灰土墊層,其壓實系數不應小于0.95.,承載力,灰土(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場單樁或多樁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當無試驗資料時,可案當地經驗確定,單對于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不宜大于處理前的2.0倍,并不宜大于250MPa;對土擠密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不宜大于處理前的1.4倍,并不宜大于180MPa,38,七、施工,(一)施工工藝,灰土(土)擠密樁的施工應按設計要求和現場條件選用沉管(振動或錘擊)、沖擊等方法成孔,使土向孔周圍擠密,1、成孔和回填夯實施

18、工應復合下列要求: 成孔施工時,地基土宜接近最優含水量,當含水量低于12時,宜對擬處理范圍的土層進行增濕,增濕土的含水量可按下式估算:,Q計算加水量,v擬加固土的總體積,處理前土的平均干密度,Wop土的最優含水量,39,應在地基處理前46d,加需要增濕的水通過一定數量和深度的滲水孔,均勻的浸入擬處理的土層中。,2、成孔和孔內回填夯實應符合下列要求: (1)成孔和夯實的施工順序,當整片處理時,宜從里(或中間)向外間隔12孔進行,對大型工程,可采取分段施工;當局部處理時,宜從外向里間隔12孔進行; (2)向孔內填料時,孔底應夯實,并抽樣檢查孔的直徑、深度和垂直度。 (3)樁孔的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1.5。 (4)樁孔中心點的偏差不宜超過樁距設計值的5。 (5)經檢驗合格后,應按設計要求,向孔內分層填入曬好的素土、灰土或其它 填料,并分層夯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