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扭傷的預防及治療_第1頁
踝關節扭傷的預防及治療_第2頁
踝關節扭傷的預防及治療_第3頁
踝關節扭傷的預防及治療_第4頁
踝關節扭傷的預防及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踝關節扭傷的預防與治療,趙靜,踝關節扭傷是全身關節扭傷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是非常常見的臨床疾病。發生的原因大多是身體失去重心,落地時踩在別人的腳上或腳被絆倒時出現。扭傷時,局部會發生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骨折。,一、處理時,先用彈性繃帶將踝關節固定,于傷處外敷冰塊,再用繃帶固定冰袋和踝關節。二、固定3-5分鐘后,可先取下繃帶,此時受傷部位腫脹尚不明顯,肌肉痙攣也較輕,可先進行簡單的檢查。 三、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確定有無骨折或脫臼的可能,韌帶損傷的程度,以決定下一步之治療方法。,四、檢查方法:(1)注意疼痛、壓痛點的位置,腫脹的程度,關節是否畸形。(2)內翻及外翻試驗:將踝關節內翻,檢查外側韌帶損傷程度(足內翻時,踝關節外側活動范圍是否變大或松動)。再將踝關節外翻以檢查內側韌帶損傷程度。(3)前抽屜試驗:一手握住踝關節上端向后推,同時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檢查是否活動范圍變大(和未受傷一側比較)。(4)如只是輕度扭傷,可繼續冰敷并施以壓迫性包扎,抬高患肢。如屬較嚴重之扭傷,則應送醫治療。,復健治療的方法: 冰敷:用碎冰或冰水裝在塑膠袋里,醒著時每4小時敷蓋在受傷部位20分鐘。 抬高:不需活動它時,就把受傷的踝關節抬高,至少要比腰部更高才有效。 壓迫:用彈性繃帶包住受傷部位,不可太松或太緊,太松無效易脫落,太緊腳趾會腫麻,妨害血液循環。拿拐杖:拿拐杖幫忙走路,受傷的腳可完全不著地,或在不痛的范圍內略著地支撐體重。但不可以腳趾先著地,因為這樣腳板朝下時容易再發生內翻性扭傷,必須像正常走路一樣,讓腳跟部先著地,然后才整個腳掌著地。 水療: 使用冷熱交替,踝關節扭傷尤其是以內翻損傷造成外側副韌帶拉傷撕裂甚或斷裂的多見。當行走和疾跑落足或踩空或從高處墜落時,足外緣著地,足跖猛然內收,可引起踝外側韌帶被牽伸而扭傷,甚或部分撕裂,還可合并外踝撕脫性骨折。踝關節扭傷時局部腫脹,疼痛明顯,患足不能負重行走,出現跛行,足之前跖不能著地。若僅為外側副韌帶扭傷水腫,癥狀可在13日內消失,若有韌帶撕裂則疼痛持續,關節不穩,X光片可以顯示有無撕脫骨折、距骨傾斜度增大或脫位現象。踝關節扭傷后早期處理很重要,宜臥床休息,下地時持拐以防止踝關節負重,不能過早活動,休息應在二周以上。損傷后應立即用冷敷,切忌熱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以采用局部封閉以止痛。為了穩定關節可以讓病人坐于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繃帶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牽拉,使踝關節背伸外翻。醫生用三條4cm寬膠布,依次重疊一半由內踝上方繞過足跖面經外踝往上,貼于腓骨小頭下方,再用繃帶纏繞固定,制動數日。固定制動應以矯枉過正為度,即將傷肢向受傷力量相反方向翻轉,內翻位受傷外翻位固定,外翻位受傷內翻位固定。必要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急性期過后可用熱敷,并鍛煉踝關節的屈伸內翻動作,或用按摩手法,依次搖轉踝關節、跖屈內翻、背伸外翻并按揉患處。韌帶完全撕裂可做修補手術。少數病人愈后容易再次發生扭傷。,針對踝關節扭傷的分析與治療方案一、踝關節為何容易扭傷踝關節的構造尤如人騎在馬鞍上。“馬鞍”是距骨,大致為方形,后部比前部略窄。騎在“馬鞍”上外面的一條“腿”稍長,是外踝;里面的一條“腿”較短是內踝;關節周圍有不少韌帶起固定作用。內側的韌帶比外側的韌帶要強許多,并且使足背伸內翻的脛骨前肌力量強,而使足背伸外翻的第三腓骨肌力量差。在日常生活中下樓梯、走坡路時,足尖低于足跟,踝關節的兩條“腿”向“馬鞍”的關節間隙增大,關節松弛不穩,如不注意腳就容易翻拐。由于踝內側韌帶堅硬,外踝又長,外側韌帶就容易被撕扯斷裂,小血管破裂出血,局部淤血腫脹。加重時,還可能將韌帶附著的骨片也撕脫下來,發生骨折。韌帶修復愈合的時間比較長,大約在一個月左右。如果不能在正確的位置上修復,或者是早期勉強活動,斷裂的韌帶在松弛的位置愈合,韌帶拉長,會導致關節不穩,以后容易發生習慣性反復扭傷,引起創傷性關節炎。避免出現習慣性扭傷,最好方法是受傷以后在沒有痊愈時不要多動,但做點輕微運動也有利于踝關節的恢復。二、扭傷后如何處理,踝關節扭傷后應盡早用冷毛巾敷傷部,同時適當加壓包扎,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腫脹,緩解疼痛。不可盲目按揉、推拉、防止加重損傷。一般在一至兩天內,腫脹不再加重,疼痛也有所緩解。這說明出血已止,宜改為熱敷,以促進血腫吸收和消炎退腫。也可采用脈沖電、電短波等理療措施促進恢復。在農村,可將韭菜跟搗爛,用燒酒調和敷傷處,每日一次。踝關節受傷嚴重時,應拍x光片了解有無撕脫性骨折,并用膠布或石膏固定,固定使韌帶斷端不活動,在原位愈合。有時也采用手術治療,將撕裂的韌帶縫接起來,效果良好。由于踝關節扭傷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仍能行走,有的卻臥床休息。臥床休息時,應將受傷腳抬高,以利靜脈回流消除腫脹。損傷早期,可選服三七片、跌打丸、云南白藥等中草藥活血化淤,消炎止痛。也可服消炎痛或肌肉注射西藥止痛。未用膠布或石膏固定的,局部可貼跌打損傷藥膏。損傷后期,功能基本恢復,但仍有些輕度浮腫,活動不利時,可用海桐皮、伸筋草、透骨草、蘇木、桑枝各12克,蒼術6克,每日煎湯熏洗,促進恢復。伴有外踝撕脫性骨折或外踝韌帶完全撕裂者,恢復期應遵醫生囑托,鞋跟外側墊高半厘米,以防止再次手受傷。,三、如何預防踝關節損傷在日常生活中,下坡、下樓梯、走不平的路時,應穿高幫鞋,以加強保護。此外,穿高跟鞋是誘發踝關節受傷的重要原因。由于穿高跟鞋時,踝關節松弛不穩,很容易扭傷,因此盡量少穿高跟鞋走不既平坦的路。在體育運動中,準備活動即要充分具體,又要有專項性。此外,運動鞋大小和運動襪選用是否適合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在人體機能下降時更應保護自己,避免踝關節受傷。為防止踝關節受傷,可進行一些輔助性的足部運動。腳掌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要正常發揮其功能,就要依賴小腿和腳部眾多肌肉的協調操作。可是平常腳總是包在鞋襪內,得不到足夠的鍛煉。足部鍛煉最好能在柔軟的草地、土地或厚墊上赤足進行,以下是足部鍛煉的動作要領:1、保持站立或坐姿,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抬起腳趾同時盡量張開腳趾,注意前腳掌不離開地面,保持姿勢三秒鐘,重復做二十次。2、地上鋪一塊毛巾,毛巾一端放一重物(如小啞鈴),人站立或坐在椅子上,用腳踩住毛巾另一端。以腳趾的屈伸動作把毛巾拉近身體。腳跟要緊貼地面,重復做二十次。3、前后分腿站立,前腳掌的前端踏在椅子或木箱邊上,重心移至前腿,并用雙手將膝部向下壓,同時提踵。保持此姿勢十五秒鐘,然后徐徐落踵。重復三次后,兩腿交換再做。4、坐在椅子上,利用橡膠帶或自行車內胎對折,一端固定后,另一端由定位的椅下穿出,套住腳掌,然后盡量屈起腳掌,十二次為一組,共做三組,然后換另一腳做。5、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身體前后搖動,速度要緩慢,令足部的大部分關節都受到刺激。,6、單腳站立,另一腳拖動毛巾繞身體畫圓圈,然后換腳再做。動作要領,膝部關節不要轉動,動作熟悉以后,可將毛巾提高地面在空中畫圈。7、閉目單腳站立,盡量保持身體平衡,然后換腳再做,熟悉后可蹺起腳趾做以增加難度。8、兩腿前后分立,兩大腳趾在一直線上,兩膝微屈,將重心移至前腿,并用前腳掌承受壓力。9、單腳站立,左右、前后翻腳,注意保持平衡。這對有習慣踝關節扭傷史的人是一種良好鍛煉,它能增強腳踝內外側韌帶及有關肌肉的力量。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每個人每天離不開兩腳,離不開走路,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避免踝關節扭傷,請鍛煉你的雙腳吧!【概述】在外力作用下,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稱為關節扭傷。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關節扭傷日常最為常見,其中以踝關節最多,其次為膝關節和腕關節。【治療措施】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冰敷,(只要是冰鎮的東西都可以,如冰激凌、凍肉等)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后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藥物,適當休息,并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可用57條寬約2.5厘米的膠布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粘貼于小腿外側中部,膠布外用繃帶包扎。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松弛,以利愈合,固定約3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扎固定位置相反。若癥狀嚴重,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約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塊較大,且復位不良,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或反復扭傷致外側韌帶過度松弛造成關節不穩者,可考慮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側韌帶。關節扭傷后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后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復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處理】傷后立即用拇指指腹壓迫痛點止血,趁局部疼痛尚輕、關節兩側肌肉未出現痙攣時,立即做踝關節強迫內翻或外翻試驗和抽屜試驗,以了解是否韌帶完全斷裂。若疑有韌帶完全斷裂或合并骨折時,經加壓包扎后送醫院處理。韌帶輕度扭傷,應立即冷敷,然后用棉花或海綿置于傷部作加壓包扎并抬高傷肢。繃帶包扎時要注意行走方向,如外側韌帶損傷時,使踝關節處于輕度外翻背伸位。24小時后,可選用外敷中藥、理療、按摩、針灸、藥物痛點注射等,34天后在保持原固定下練習行走。對韌帶部分斷裂、踝關節強迫內翻或外翻試驗有輕微不穩的患者,經冷敷、加壓包扎后,用托板固定3周。23天后拆除加壓包扎,配合中藥外敷、理療、針灸、按摩等,并繼續托板固定,也可采用石膏管型固定3周。針對籃球運動員踝關節防護相關參考文獻淺析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踝關節損傷原因及預防措施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韓志要踝關節損傷就是籃球教學訓練中常見的損傷之一。從文獻資料、調查統計和隨診觀察表明,踝關節損傷多見于外側副韌帶為主,接近80%;其次是內側副韌帶為18%,骨折和肌腱傷較少。籃球運動員踝部損傷約占各種損傷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影響運動訓練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沒有及時而恰當的損傷處理和治療,不僅恢復緩慢,而且容易發生再損傷。預防和減少踝關節傷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四、腳踝扭傷的預防要預防腳踝扭傷,可以四個方向著手:1.合適的鞋子:鞋子介于人體腳板與地面之間,緩沖下肢對地面之間的緩沖力,提供下肢適當的穩定性與貼地性。對于登山的人來說,選擇一雙高幫優質登山鞋是必不可少的。2.良好的場地:良好場地的維護往往比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更重要,腳踝扭傷的禍首也往往僅只是一顆石頭、一塊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個坑洞。在戶外環境中,要求良好的場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在行走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相對平整的路面行走,在多石多坑地帶,要盡量集中精力,不要一邊行走一邊做其他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并且及時調整行走速度,在多石的下坡路面,盡可能避免跑山等危險動作。3.腳踝的保護:對于腳踝曾扭過傷的人來說,預防再度扭傷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貼扎或是護踝的方式來保護踝關節。4.恢復踝關節的功能:再多外在的保護,還不如自己有能力來控制預防腳踝扭傷的再發生,可以前所提的拉筋運動、本體感覺訓練、腳板外旋肌肌力訓練來達成。,術后0-2周:根據損傷及手術特點,為使踝關節可以愈合牢固,有一些患者需要石膏托或支具固定24周。術后13天:活動足趾、開始直抬腿練習。術后1周:開始膝關節屈曲練習、膝關節伸展練習、開始腿部肌力訓練。 術后2-4周:如果患者沒有石膏固定,即可開始下述練習,如果踝關節有石膏固定,經專科醫生檢查后,去除石膏或支具練習踝關節的活動,練習后繼續佩戴石膏或支具。開始踝關節主動關節活動度練習:主動屈伸和內外翻踝關節,緩慢、用力、最大限度,但必須在無痛或微痛范圍內。練習前熱水泡腳20-30分鐘,以提高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效果。被動踝關節屈伸練習:逐步開始被動踝關節屈伸練習,逐漸加力,并增加關節活動度,在2-3個月內使踝關節的活動度達到健側相同。被動踝關節內外翻活動度練習:必須在無痛或微痛范圍內,并逐步增加角度和活動度。術后4-8周:根據X線檢查結果拆除石膏或支具固定。開始踝關節及下肢負重練習、后向跨步練習、側向跨步練習。強化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抗阻鉤腿、抗阻踝內翻練習、抗阻踝外翻練習、坐位垂腿鉤腳練習。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并輔以外力來增加踝關節活動范圍。每日早、中、晚各鍛煉100次左右,同時鼓勵患者做髖及膝關節的康復活動,持續至術后6-8周。術后8周:加強踝關節及下肢各項肌力練習。如靜蹲練習,提踵練習,臺階前向下練習。強化踝關節活動度。術后12周:3個月后開始由慢走過渡到快走練習。6個月后開始恢復體力勞動及運動。,【出院指導】根據患者出院時的情況指導患者出院后的功能鍛煉方法。踝關節骨折術后應用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踝屈90度,足中立),術后10-14天拆線,換管型石膏固定,即可持拐下地,不負重行走,8-10周后骨折多已愈合,可去第2 / 3頁外固定,進行功能鍛煉,但半年內應注意避免扭傷。18個月后可根據骨折斷骨痂生長情況再行取出內固定物,囑患者食高熱量、高維生素、高鈣、高鋅、高銅飲食、以利骨折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