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指導原則的新視角.pdf_第1頁
文學翻譯指導原則的新視角.pdf_第2頁
文學翻譯指導原則的新視角.pdf_第3頁
文學翻譯指導原則的新視角.pdf_第4頁
文學翻譯指導原則的新視角.pdf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3年 1 月 第 7 卷第 1期 揚州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Humanities 忠實理想論 漢英文風 忠實與美文之度 翻譯批評 中圖分類號 H 159 H 315 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 7030 2003 01 0058 05 在我國翻譯界 就一直有著各種各樣的學術 討論 甚至爭論 但歷史上向真理靠近的做法之 一 往往是在大辯論中漸趨成熟 不斷研討才使問 題逐漸明朗化的 有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即見分 曉 有的問題則要歷經數年才可能是非兩明 而有 的問題則可能每隔若干年就會掀起新一輪討論的 熱潮 比如翻譯的學科性質 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 的關系 文學翻譯的指導原則等等 關于后者 近 來文章比較集中 多圍繞文學翻譯的指導原則是 忠實 抑或 美文 美文 即本文所指的許淵沖 教授的 競賽論 之間展開 本文意欲就近來爭 論比較熱烈的 忠實 與 美文 之間的關系問題略 陳管見 通過對漢英不同文風淵源的追溯 證明堅 持 忠實理想論 是走出 忠實 美文 兩難境地的 一條新的出路 是探究文學翻譯指導原則的一個 新的視角 并在此基礎上對翻譯批評的公正性發 表一些看法 一 漢語尚美傳統與英語質樸文風的形成 在我國 美文之風由來已久 在創作實踐中 一些侈麗宏衍的辭賦家 文風輕靡的駢文家 以及 拘于格式的文人們 常常不顧因文害義 一味地追 求聲律 雕琢詞藻 早期技巧論的代表人物有沈 約 李東陽 李夢陽到后來的有翁方綱 曾國藩等 孔子有話 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 易 系辭下 給 予 易經 這樣的贊詞 其旨遠 其辭文 劉勰的 文心雕龍 情采 的首句就是 圣賢書辭 總稱文 章 非采而何 清代學者阮元是典型的審美主義 的倡導者 他甚至主張只有押韻對偶之文才配得 上稱為 文 他在 經室三集 中寫道 孔子于 乾 坤 之言 自名曰 文 此千 古文章之祖也 為文章者 不務協音以成韻 修辭以達遠 使人易誦易記 而唯以單行之 話 縱橫恣肆 動輒千言萬字 不知此乃古人 所謂直言之言 論難之語 非言之有文者也 非孔子之所謂文也 阮元認為 只有駢文和韻文一類富于形式美 的作品才能稱為文 他的主張經著名學者劉師 培 黃侃影響 遠及 20 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劉師培就在其 中古文學史 概論 中武斷地說過 非偶詞儷語弗足言文 黃侃的 文心雕龍札記 里 也有相同的觀點 但在漢語修辭的歷史上 對語 收稿日期 2002 10 08 基金項目 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指導項目 02SJD740007 作者簡介 周領順 1963 男 河南舞陽人 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從事語言與翻譯研究 58 言表達的尚美與崇簡就一直存在著斗爭 葉燮清 楚地論證了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 古稱非文采不為功 文辭者 斐然之章采 也 必本之前人 擇其麗而則 典而古者而從 事焉 則華實并茂 無夸縟斗炫之態 乃可貴 也 若徒以言麗為工 本無奇意而飾以奇字 本非異物而加以異名別號 味如嚼蠟 展誦未 競 但覺不堪 此鄉里小兒之計 有識者不屑 為也 內篇 其他如白居易說的 首句標其目 卒章顯其 志 明代屠龍認為韓愈所提倡的散文 淡乎無采 索乎無味 沈德潛還主張 寧樸毋巧 寧疏毋 煉 現代修辭學家鄭奠主張 寧質毋華 寧拙毋 巧 宋代陳師道主張 寧樸毋華 等 但在我國一 直沒能形成主流 漢語善用藝術化的語言 從辭 格的豐富多彩就足見一斑 正因為漢語的辭格 豐富多彩 又是語言藝術化的重要手段 辭格的教 學和 研究 在現代 漢語 修辭 學中占 有重 要地 位 1 p 447 在西方 唯美主義思潮曾經相當盛行 奧斯卡 王爾德的 為藝術而藝術 盡人皆知 西方 的 形式主義 formalism 唯美主義 aestheti cism 都可以在中國的審美主義文學理論中找到 類似的主張 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 凈化 說 朗 吉弩斯的 崇高 說或普洛丁的美感論等等 主要 都是注重文學作品對于讀者或觀眾的直接功效 的 有時甚至還可以驚奇地發現 中西文論有驚 人的相似之處 比如劉勰的三種立文之道 形文 聲文 情文 和普丁漢姆的 詩歌藝術 The Arte of English Poesie 1588 一書提出的三種修辭格 知 覺 聽覺 雋語 相對應 但英語在 17 世紀以來 逐漸形成了一種簡潔的文風 托馬斯 布朗特 Thomas Blount 在 雄辯之學問 The Academic of Eloquence 中稱 優美的文體有四個特點 簡潔 清 晰 風趣 得體 17 世紀結束前 傳統的修辭學 成為新科學擁護者們抨擊的對象 他們認為 修辭 學由于提倡使用華麗的而不是清晰直接的語言使 得真理變得模糊不清 2 p 48 這與孔子所說的 巧言亂德 論語 衛靈公 不謀而合 但英語 對靡文風改革果斷 從 17 世紀之后一以貫之 在 漢語中 由于漢民族尚美的傳統 在語言上的反映 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 忠實 美文之度與忠實理想論 任何事物都要講究一個度 語言的使用也是 如此 從孔子所說的 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 到 巧 言亂德 從劉勰所說的 圣賢書辭 總稱文章 非 采而何 到 剪裁浮辭 都體現了一個 度 字 翻 譯也是如此 既要照顧譯語的讀者 同時又不能過 于偏離原作 這里有一個歸化度的問題 修辭具 有民族性 很多中國讀者都有這樣的感覺 中國詩 歌譯成英語就成了 白開水 淡而無味 但英詩譯 成漢語時我們卻能夠接受 卻認為有美感 在進 行英譯漢時 適當美文是符合漢民族的接受心理 和接受習慣的 在進行漢譯英時 未必要將漢語中 的奢靡之氣一起轉到英語中去 比如漢語中美詞 堆砌 過分夸張的狀景之作 即使勉力譯成英語 了 英語民族甚至不明其意也在所難免 許淵沖教授是一代翻譯大家 孜孜不倦 勤奮 耕耘 有大量譯品問世 為廣大讀者累積了一大筆 精神財富 對許教授的翻譯 褒揚者有之 持相反 觀點者也有之 盡管人們可以從他的譯品中發現 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瑕不掩瑜 許淵沖教授作為一 代翻譯宗師卻是受到一致公認的 許教授提出過 很多翻譯理論 如 文化競賽論 三美 三化 三似 三勢 三之 三論等等 許教授是詩人翻譯家 他 主張以詩譯詩 以美文行世 許教授曾經批評過 斯坦福大學已故教授 著名翻譯家劉若愚 James J Y Liu 的譯文只能讓人知之 卻不能讓人好之 樂之 這在劉教授看來 他本人應該屬于批評家譯 者那一類 因目的不同 對待原作和譯文的態度也 就迥然不同 從許教授所引的曹禺和朱生豪的譯文 我們 可以看出他的審美傾向 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 人間的故事不能不比這個悲慘 像幽麗葉和她的柔密歐所受的災難 曹 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 誰曾見這樣的哀怨心酸 朱 3 許教授對朱譯持贊同的意見 朱譯工麗詞巧 既忠實了原作 又能給譯文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想 必讀者也會有同感 從狄更斯 大衛 科波菲爾 第一章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譯文完全可以看出許教 授的功力和良苦用心 It was remarked that the cl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gan to cry simultaneously 59 據說 鐘開始敲 我也開始哭 兩者同時 董秋斯譯 據說那一會兒 當當的鐘聲和呱呱的啼 聲 恰好同時并作 張谷若譯 據說 鐘當當一響 不早不晚 我就呱呱 墜地了 許淵沖譯 但許教授近年的唯美論主張似乎有違常理 了 許淵沖教授的 新世紀的新譯論 4 一文中倡 導 求真是低標準 求美是高標準 真是必要條 件 美是充分條件 如果真與美能統一 那自 然是再好沒有 如果真與美有矛盾 那不是為了真 而犧牲美 就是為了美而失真 如譯的似的詩遠 不如原詩美 那犧牲美就是得不償失 如果譯得 失真 如果所得大于所失 那就是譯詩勝過了原詩 當堅持為美甚至可以失真時 譯文肯定會出 現背離原作的現象 許教授曾引用過翁顯良教授 的話 英譯漢應該因漢語之宜 或分或合 或伸或 縮 靈活處理 充分發揮我們在運用本族語方面所 固有的優勢 這樣才有可能做到譯文與原文二者 藝術效果大致相同 這樣才是忠實于原作 3 許 教授贊同翁顯良教授的話 但他未必同意翁教授 的做法 翁教授以散文的形式譯漢詩 許教授何 曾依樣做過 忠實 是本 雖然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會出 現一些偏離原作的現象 但立論正確了 就會盡可 能避免一些更為偏激的現象 尤其像許教授這樣 德高望重 頗具影響的老翻譯家 更應該在立論時 慎之又慎 忠實 在實踐的過程中雖然并非全都能夠實 現 但作為根本的東西卻時刻不能忘記 我們不 妨將文學翻譯的忠實標準稱為 忠實理想論 說 它叫理想論 是因為它就像奈達所說的 動態對 等 概念在實踐中的情形那樣 當奈達被問及他 所提出的 動態對等 在翻譯實踐中能否達到時 他竟毫不猶豫地回答 No 他說 這只是一個目 標 盡管這是一個永遠達不到的目標 但它是在 翻譯實踐中大家都盡力追求貼近的目標 這本身 就意味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付出的艱辛勞 動 5 對于翻譯實踐而言 忠實論也同此理 將翻譯的標準定位在嚴格忠實原作上 也自 然可以對譯文靈活處理 譯文自然還可能出現這 樣那樣的問題 但在翻譯過程中為美而隨意創作 的現象肯定會有所節制和收斂 在翻譯時考慮原 作的思想就會多一些 背離原作意義的現象可能 就會出現得少一些 美文的途徑很多 比如美麗的詞藻 艷麗的文 風 但用韻而使文美在文學翻譯中占有首要的位 置 尤其在詩歌翻譯中 但因韻害義卻是不可取 的 因形害義是文化交際的罪人 6 劉若愚教 授的實踐經驗是 翻譯漢詩時 當翻譯那些極其 復雜 高度凝煉的詩行時 必須對其作相當大的擴 展 否則就說明不了問題 于此情形下 只有犧牲 用韻 也決不使意義扭曲或簡單化 7 許教授在 很多地方義 韻都表達得盡善盡美 這一點在他的 中詩英韻探勝 一書里有充分體現 但在他人與 其商榷性的文章里 因韻害義的情況討論得也最 多 江楓先生就舉了一些例子 8 數年前劉英凱 先生發表在 深圳大學學報 1986 3 現代外語 1989 2 等有關與許淵沖教授商榷的文章中討論 最多的也是因韻害義方面的內容 西方著名翻譯 家David Hawkes 翻譯的很多中國詩歌都不押韻 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 而 Ezra Pound 因用韻便 出現了問題 這一點許教授本人也曾有微詞 王 寶童先生研究發現 漢語是聲調語言 易韻 英語 是重音語言 難韻 韻對英語來說只是舶來 品 9 由此看來 在進行漢譯英時 努力押韻在有 些情況下是會因韻害義的 三 翻譯批評應具公正性 在翻譯批評活動中還有另外一種現象 即引 用名家的話過多 以名家的講話作為自己取勝的 根本 汪榕培教授在談到外語科研創新時批評 道 許多文章的三段論基本模式是 某大師如是 說 我也如是說 大家應該如是說 值得讀 新牛 津英語詞典 的解釋是 easy or enjoyable to read 也 即阮元說的 修辭以達遠 使人易誦易記 對翻 譯而言 譯者本人是個具有審美意識的使者 之所 以這樣講 是因為譯者本人必須具有審美意識 比 如選擇什么樣的原作去譯 怎樣盡可能形神兼備 地表達原作的情趣等 譯者不是被動的 機械的 沒有頭腦地 鸚鵡學舌 表達優美與否 要視譯 61 者母語的功底而定 這可以叫做發揮譯語的優 勢 更準確地說應是展示譯者的理解與表達的功 力 但這樣做的先決條件是 有意堆砌辭藻不是 真正的美 沒有哪些字或詞本身具有美或丑的特 性 當使用它的人把它放在特定的語境中時才真 正發生了意義 對翻譯來講 符合原作風格且兼 顧修辭的民族性 表達自然得體的譯文便是比較 理想的譯文 它既不能有意夸大 也不能有意貶抑 原作里的事實 從翻譯目的論看 我們甚至可以提供不同的譯 本 比如主事文化信息傳播的譯文 取悅于讀者的 美的譯文 等等 總之 在動手翻譯和翻譯的過程 中 應時時留心譯者的身份和翻譯的性質 忠實理 想論應該能夠成為文學翻譯的宏觀的指導原則 參考文獻 1 張滌華 等 漢語語法修辭詞典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 版社 1988 2 胡曙中 英漢修辭比較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 出版社 1997 3 許淵沖 譯學要敢為天下先 J 中國翻譯 1999 2 4 9 4 許淵沖 新世紀的新譯論 J 中國翻譯 2000 3 2 6 5 石高玉 翻譯過程論 J 河海大學學報 哲社版 2000 4 49 53 6 周領順 翻譯與文化信息的傳遞 J 揚州大學學報 人 文社會科學版 2002 1 67 71 7 周領順 J 劉若愚漢詩英譯譯論述要 J 河南大學學 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8 6 76 79 8 江楓 新世紀的新譯論 點評 J 中國翻譯 2001 3 21 26 9 王寶童 關于英語詩用韻的思考 J 外國語 2002 2 59 65 10 汪榕培 迎接中國外語科研創新的春天 在 中國外語 教授沙龍 開幕式上的講話 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 10 1 2 11 胡德香 也談 競賽論 和 忠實論 J 外語教學 2001 1 28 31 12 胡德香 學生翻譯練習中的問題及翻譯教學方法反思 J 孝感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2 1 3 13 張培基 英漢翻譯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社 2001 14 丁棣 譯者的天職僅僅是忠實 再論 發揮譯語優 勢 J 中國翻譯 2001 3 27 30 15 J 劉若愚 中國古詩評析 M 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 社 1989 16 楊武能 闡釋 接受與再創造的循環 文學翻譯斷 想 J 中國翻譯 1987 6 9 12 17 吳小晶 論一詞多涵 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 4 7 10 18 宋學智 文學翻譯應萬變不離其 忠 J 揚州大學學 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2 58 63 19 鄒嘉彥 游汝杰 漢語與華人社會 M 上海 復旦大 學出版社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1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ZHOU Ling sh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Jiangsu China Abstract Holding the Faithfulness as the ideal theory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one is able to conciliate the ever present contradiction betw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