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最美山鄉的“生態經濟學”[文檔資料]_第1頁
原生態最美山鄉的“生態經濟學”[文檔資料]_第2頁
原生態最美山鄉的“生態經濟學”[文檔資料]_第3頁
原生態最美山鄉的“生態經濟學”[文檔資料]_第4頁
原生態最美山鄉的“生態經濟學”[文檔資料]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生態最美山鄉的 “ 生態經濟學 ” 本文檔格式為 WORD,感謝你的閱讀。 素有 “ 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 ” 稱號的石臺縣,位于皖南山區。 “ 九山半水半分田 ” 、 “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 、 “ 目前安徽全省唯一不通國道、鐵路、高速,沒有工業園區的縣 ” 等等這一系列的標簽,怎能讓人把建設和發展這類字眼與一個位于深山里的小縣城聯想到一塊去?可是,山區里的小縣城也要發展經濟,而且發展的還是獨具石臺特色的生態經濟。 石臺縣常務副縣長鞏文生不無自豪地告訴中國經濟信 息記者, “ 生態立縣、旅游興縣 ” 的發展戰略主要是基于我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東傍黃山、太平湖,北鄰九華山,是安徽省 “ 兩山一湖 ” 旅游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東唯一 “ 一縣一業 ” 專做生態旅游的山區縣,森林覆蓋率達 81.2%,負氧離子濃度超出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清新空氣標準 35 倍。 ” 大自然的巧妙分工,賦予了這里新鮮的空氣與豐富的植被資源,使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石臺縣的 “ 立縣之本、形象之基、發展之源 ” ,使之能堅定不移地實施 “ 生態立縣、旅游興縣、飛地強縣 ” 三大戰略。 相得益彰:開發 與保護 在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的基礎上,石臺挖掘出無數的旅游資源,把生態建設與旅游發展相結合,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把生態旅游作為首位產業。 “ 我們就搞生態旅游,這是我們的資源,更是我們的特色。 ” 鞏文生說。 在談到縣旅游產業發展的時候,鞏文生強調的更多的是加強生態保護。 “ 作為縣內重要生態旅游資源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加強執法管理,保護好全縣森林資源尤其是闊葉林,保護好全縣河流濕地尤其是秋浦河,保護好全縣野生生物尤其是珍稀動植物 ,保持自然資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 鞏文生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相比開發過后的人工景色,人們更愿意遁尋著歷史的滄桑,與大自然擁抱,在石臺,游客們感受到的不僅僅只有農家樂。所以,加強天然闊葉林、古樹名木、珍稀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才能保持古樹木的長青和原始村落的古老氣息。 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秋浦河源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就是石臺縣加強生態文明規劃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被譽為 “ 動植物的基因庫 ” 、 “ 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 , 擁有多種珍稀野生動植物。在青山綠水之間,當地除加快高架游覽車、索道、雙龍谷至主峰棧道等項目建設,開放雙龍谷、五指峰景區之外,還不斷完善景區內道路、停車場、旅游公廁、供排水、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 鞏文生說, “ 但是要想做好,就得限制性開發,開發過度就成破壞,談不上生態;開發不夠,便談不上建設。 ”開發與保護的權衡,成為了這片純凈土地上的長期課題。 中流砥柱:特色產業 生態搞得不僅僅是旅游,而是要把全縣的產業都做成生態特色。據相關人員介紹,基于旅游首位,產業融合的發展理念,建設農事體驗 和特色餐飲基地,推進農旅融合;加快旅游文娛場所建設,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富有濃郁鄉情的旅游文化娛樂項目,推進文旅融合;完善城區、景區旅游購物網點建設,大力發展旅游商品加工業,開發地方特色系列旅游商品,推進商旅融合。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仙寓鎮大山村某農家樂示范點了解到,農家樂從業村民年均收入基本都在十萬元以上。在一個不大的庭院里,有喝茶休息吃飯的地方,樓上便是客房,吃的瓜果蔬菜都是農家自己種的,純天然、無污染、有機、綠色。 縣旅游局局長彭作生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我們樹立的 是生態產品經營理念,也就是將資源商品化。依托富硒負氧特色資源,打造集生態體驗、康體養生、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國內重要生態旅游目的地;推進石臺硒茶、硒米標準化生產,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開發系列旅游商品、旅游紀念品。 ” 發展生態農業,就是發展高山高效農業、生態觀光農業、體驗休閑農業,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健康發展。以發展優質高效農特產品為主線,大力實施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培育茶葉、經果、高山蔬菜、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基地。大山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于是便有了富硒茶、富硒米。好的資源要拿來分享,就應當將品牌推出去 。 在品牌宣傳方面, O2O 的營銷模式也被小縣城的生態經濟玩得游刃有余。在網絡營銷平臺上,推進智慧旅游信息平臺建設,堅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信息聯運、共同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宣傳,提高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旅游資源的連帶產業,將資源商品化、市場化,并打造出品牌,是這個縣城旅游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建設生態文明最直接的方式便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鞏文生說, “ 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指明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堅定了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的信心和決心。 ”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大力培育綠色企業,加快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積極推廣節能建筑;加大小水電和風能開發利用;加快飛地園區產業招商,推進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石臺工業園建設。飛地與本土并重的發展模式充分展現了生態經濟的魅力。 小城大事:精氣神的建設 生態經濟,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實際上,小縣城的生態經濟建設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加強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是重中之重。 將生態經濟建設與民生改善 結合,健全綠色發展、扶貧開發、生態保護 “ 三位一體 ” 協調推進機制,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衛生、住房保障等制度,促進城鄉居民增收、人居環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發展成果惠及全縣人民。 鞏文生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 每年元宵節,縣城都會舉辦燈會,猜燈謎、看表演;每年的茶葉展示展銷活動也如火如荼地向全世界展示出縣城獨特的茶文化。通過免費開放圖書館、閱覽室,送戲下鄉,舉辦全民參與的民歌大賽和健身運動會等,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 ” 在相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 ,文化企業與旅游企業合作不斷被推進,挖掘茶文化、硒文化、詩文化、徽文化內涵,策劃系列文化活動。同時將文化元素融入景點開發、市政建設,加強古民居、古村落、古徽道、古祠堂等人文資源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文化旅游產品。 據大山村旅游項目某投資人介紹,央視曾播出一部以遠方的家為題的紀錄片,其中就有一個片段介紹了中國富硒第一村 長壽村。長壽村這個名字的來源是由于村落很多老人的年齡在一百歲以上,人民平均壽命 87 歲,且都是自然壽命。曾有相關專家來問到這兒的老人: “ 你們是怎么活到這個歲數的?有什 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