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論文]高中地理教學論文: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_第1頁
[職稱論文]高中地理教學論文: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_第2頁
[職稱論文]高中地理教學論文: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 ,全球合作進行人地關系的研究自此開始。年,聯邦德國前總理維利 勃蘭特組織了 “ 國際 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 ”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成立;年,世界環發委員會提交 “ 我們共同的未來 ” 研究報告;年,有個國家參加的 “ 發展中國家環境與發展部長級會議 ” 發表北京宣言;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再度舉行 從羅馬俱樂部到勃蘭特委員會;從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到數屆聯合國環發大會,經過幾十年的探尋、 辯論、研討,人們終于認同了面向未來的制勝思想武器 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年代初便始見端倪,但作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環發委員會于年代后期提出來的,其基本定義為 “ 既滿足于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礎的發展 ” 。其基本內容包括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全面計劃及相關的戰略和對策。其目的旨在促進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謀求人與自然長期和諧共處并使人類持續發展的物質與能力基礎永續利用。(參見世紀行動議程及中國世紀議程) 一、地理科學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柱科學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主題與地理科學自身特點的必然聯系,確立了地理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事業中支柱科學的地位。 (一) 可持 續發展戰略的研究主旨與地理科學研究目的高度一致。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協調與優化控制人地關系,而協調人地關系正是地理科學研究的傳統主題。早在近代地理學創建之初,偉大的奠基人之一, 李特爾就明確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是 “ 布滿了人的地表空間 ” ,其中心原理是 “ 自然一切現象和形 態對人類的關系 ” 。時 至今日,協調人地關系,仍是現代地理學 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問題研究在當今更具緊迫性。正如第屆大會主席懷斯教授指出的: “ 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環境變化加劇、資源匱乏和自然災害頻繁的處境中,如何去協調自然 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任務。 ” (年,東京)上述二者的本質聯系,無疑奠定了地理科學的重要地位。 (二)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解決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而這些問題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場所 地球表層,從而都具有很強的地理成分 并涉及地理科學的各個領域。例如:生態可持續發展中的自然資源保護 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防災減災等項目,就與 自然地理 學的各分支內容密切相關。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農業、工業、交通、通訊、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費與社會服務、消除貧困、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等項目,又與 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內容緊密聯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地理科學的全面參與,就不能成就可持續發展事業。 (三)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地理科學發揮特長的優勢領域。 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最 終落實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區域,而區域開發正是地理科學的獨到領域。且不論近代地理學誕生百余年來 區域地理 理論已奠定的堅實基礎,僅瀏覽一下 中國地理 工作者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區域開發整治中的不凡建樹,就足以振奮人心。年代的地區綜合考察,年代開始的農業區劃及隨后的自然區劃、經濟區劃,年代開始的國土整治,年代如火如荼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地理工作者的足跡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亙古荒原,熱帶密林。從南水北調到西電東送;從京廣、焦柳到大京九;從劉家峽、葛洲壩到大三峽;從農村生態村、城市集群的建設到沿海對外經 濟帶 地理工作者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輝煌業績。未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種種藍圖,期待著地理工作者以更辛勤的勞動去建立功勛。 二、地理 教育 的兩大任務 可持續發展事業對地理科學的倚重,不僅將極大促進地理科學的發展,也對地理 教育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地理科學的繁榮,有賴于高質量的地理 教育 為基矗對于可持續發展事業,地理 教育 主要擔負兩大任務。 (一)普及環境意識 教育 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育 ,推動全民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 可持續發展事業是全民的事業。中國世紀議程明確指出: “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依靠公眾及社會團體,包括工人、農民、婦女、青少年、科技界和 教育 界的支持和參與。 ”全民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必要前提是足夠的思想認識以及必備的相關知識和能力,而這顯然都不能離開地理 教育 , 因為地理 教育 的根本目的正是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并授以人們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早在多年前,恩格斯就從認識的角度指出了破壞環境的兩個根本原因:一 是不認識或違背了自然規律,遭到 自然界的報復,二是現有的生產 方式都只限于取得最近最直接的利益,忽視了較長遠積累起來的自然和社會的作用。不幸的是上述主觀因素至今仍在肆虐,且愈演愈烈:毀林毀草、破壞農田、濫采礦山等現象屢禁不止;跨流域污染,多種環境災難迭置的惡 性事件頻繁發生; “ 污染越大,經濟越發達 ” 的謬論振振有詞 這些無一不表明對全民加強地理 教育 的緊迫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國際 教育 界近年來不斷作出強有力的號召及果斷決策。 “ 在世紀,人們應該把他們的第一忠誠奉獻給地球的生態環境 ” 。 “ 保護世界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向全人類和各個階段推行環境和發展 教育 ” 。 “ 地理 教育 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 ” 。普及地理 教育 即環境和發展意識 教育 的意義顯而易見。作為各級首腦機關的決策者,在制定各項社會經濟發展政策時,會充分注意到相應的環境政策;而服務于各個產業的普通勞動者,也不會以殺雞取卵的方式去犧牲長遠的利益。具有良好地理素質的人越多,顯著地降低環境破壞及防止環境災難重演的機會就越大。地理 教育 對此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培養新一代的地理學家,為可持續發展事業建功立業。 全民參與構成了可持續發展事業良好的社會基礎,而解決全球面臨的一系列環境與發展難題卻有賴于一大批遠見卓識、博學高能的專家、學者。培養新一代的地理學家迎接未來的挑戰,是地理 教育 的又一重任。由于當今人類面臨地球環境問題的復雜化、尖銳化及全球化,新一代地理學家必須具有遠勝于前輩的學識才干,方能不負使命。 首先,他們需要現代地理學的理論與技術武裝。現代地理學的突出特點是以統一地理學為基礎,以協調人地關系為指導,以建設地理學為主攻方向,以區域開發為重點,以高科技地理學為技術支撐。只有置身于現代地理學的沃土,才能成為跨世紀的地理學家。 第二,他們不僅精于專業,而且對相關學科有著較高的素養 。近現代科技的巨大進步,早就使人類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具有高度的綜合性,當代更是如此。可持續發展事業中大至人口、糧食、資源、臭氧層空洞等世界級問題,小至地域性的防災、減災或工程建設,實際上都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參與。對社會科學、經濟科學、生態科學、管理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相關學科較充分的了解,將極大增強新一代地理學家的學科滲透能力和協同攻關能力。 第三,他們還應具有更廣闊的空間視野及國際協作能力。 “ 地球太空船 ” 的全球化日益加深,早就使環境災難越國跨洲,殃及全球。不加強與國際上的合作交流及宏觀調控,任何囿于局 部范圍的區域治理將無濟于事。以上新一代地理學家的高水平素質,都將取決于能反映新世紀特點的現代地理 教育 。 鑒于地理科學 “ 是社會主義建設迫切需要的一門科學 ” 及社會上對此普通認識不足,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數年前就大聲疾呼: “ 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 設,我們要統一認識,組織力量,理直氣壯地發展地理科學。 ” 今天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宣傳已使宣傳、發展與關注地理科學和地理 教育 的任務更加緊迫。 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世紀地理科學和地理 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