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研究論文-我國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的研究.doc_第1頁
財政研究論文-我國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的研究.doc_第2頁
財政研究論文-我國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的研究.doc_第3頁
財政研究論文-我國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的研究.doc_第4頁
財政研究論文-我國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的研究.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財政研究論文-我國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的研究摘要:金融風險財政化是我國處理金融風險問題的一種特殊模式,帶有很強的體制轉軌特征,從本質上來說,金融風險屬于公共風險范疇,這就決定了金融風險財政化的客觀必然性。金融風險財政化存在著諸多弊端,對此,本文提出了幾點對策建議。關鍵詞:金融風險,公共風險,財政,金融風險財政化一、金融風險本質上屬于公共風險范疇(一)公共風險的概念從風險的屬性來看,可以分為:私人風險和公共風險。前者是指產生“私人”影響,可以由個人和企業承擔的風險;后者是指產生“群體”影響,個人和企業無法承擔的風險,也就是只能由政府來承擔的風險。私人風險的分散、轉移及化解和防范是通過分散的市場機制來實現的。如保險市場為家庭提供財產、醫療、意外傷害等方面的保險。在市場制度下,風險與收益對稱。要想獲得收益,就必須承擔風險,也正是風險的存在,才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競爭,使資源配置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有些風險是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化解和防范的,如貧窮,就無法有市場來提供保險。再如“三角債”,當成為一種大量的普遍現象時,意味著信用陷入危機,單靠企業無能為力,市場調節已經不能發揮作用。類似于這種市場無法化解的風險,就表現為公共風險,只能由政府出面來集中解決。(二)金融風險是與“公共性”聯系在一起的由于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社會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階段,市場經濟是高度貨幣化的經濟,經濟的高度貨幣化帶來了經濟金融化。金融化的經濟難免會產生金融風險。因此,金融風險的產生根本上具有“公共性”(“社會性”)的特征。(三)金融風險具有公共風險的基本特征1.關聯性。一旦某家銀行出現支付困難,很快就會引發擠兌狂潮,導致金融信用崩潰,進而危害整個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構成公共風險。2.不可分割性。金融風險對每一個個人和企業來說,是必然的,不可逃避的。如通貨膨脹,在未來時段的哪個時間發生是不確定的,但只要發生,每個成員都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貨幣實質余額的損失,盡管損失的大小可能不一樣。3.隱蔽性。金融風險很難正面識別,往往累積到了快要爆發的程度才被發現。由此看出,由于金融風險天然地具有“公共性”,私人和市場難以有效化解和防范,只能由政府出面解決,金融風險財政化的出現也就具有客觀必然性。二、金融風險在財政領域的傳導途徑(一)金融運行中的財政風險金融業是一個帶有顯著“公共性”的行業,也可以說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公共部門,隨著整個經濟的不斷市場化和金融化,其公共產品的色彩越來越濃。對政府財政來說,這意味著需要提供救助和保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政府在這方面的支出責任明顯增加。1.“金融缺位”帶來的財政成本。自1997年以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逐步完成了省分行與省會分行的合并,并大幅度削減了分支機構和經營網點,其業務不斷向大城市集中。這種調整有其合理性,但客觀上造成了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缺位”。國有銀行退出農村信貸市場,意味著要有其他機構來彌補,在這種情況下,給廣大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的責任部分地落在了政府財政身上。一方面使財政資金金融化,財政承擔了金融職能,如農業產業化、農產品深加工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金融缺位使財政承擔額外的成本,即除了農村公共產品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如有償投入資金的壞賬損失。2.金融業內控機制不健全。金融改革的滯后,從根本上制約了金融業的現代化進程。作為金融業的主體,國有銀行還未能真正建立起現代金融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效率低下,成本很高。具體表現在:一是成本核算意識淡薄,金融機構整體盈利水平不高;二是資源配置不合理。金融業內部資源緊缺和浪費現象并存,特別是在財務資源、人力資源、信貸資源等要素的配置方式和觀念上還比較落后;三是內部管理粗放。尤其是一些基層機構,在市場營銷、客戶資源管理、經營決策和內控管理等方面仍然是粗放式的。金融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內部管理失靈往往是引發金融風險,甚至破產倒閉的重要原因。有百年歷史的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國有銀行由于有政府的信譽作后盾,很多風險處于隱匿狀態,風險一旦暴露,經常會使政府財政卷入進來,造成大量的突發性支出。3.金融機構重組的財政成本。近幾年來,為了推進金融業的市場化,我國加大了金融機構重組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減輕國有金融機構由于過去政策因素造成的歷史包袱。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都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措施來幫助國有金融機構。從這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金融機構重組的成本多數由財政來支付。在處理金融機構的關閉、破產,或者在化解金融機構的支付危機過程中,政府主要運用財政手段來救助和維護金融秩序。4、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產生的財政成本。我國從1999年起先后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用與收購、管理、處置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最大限度地保全資產,減少損失,同時運用債權轉股權、資產證券化、資產置換等市場化手段,對負債企業進行重組,推動國有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來自銀監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6月末,我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共累計處置不良資產7174.2億元,累計回收現金1484.6億元,占處置不良資產的20.69。可以看出,不良資產的回收率是很低的。其損失只能是由財政來承擔。政府通過設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實質上是運用財政手段來化解金融風險,只不過是采取了一種市場化的運作形式,財政實際上總是承擔著最終的責任和風險。(二)目前金融風險財政化的主要途徑1.股權無償劃轉。為了控制混業帶來的風險,1999年國家對銀行、證券、信托、保險實施了“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體制,并將銀行持有的其他金融機構的股權作了無償劃撥的處理;2.追加注資。如1998年3月,財政部發行特種國債2700億元,用來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以加強國有銀行的抗風險能力。2004年1月,國家又動用外匯儲備450億美元,向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注資;3.沖銷呆賬。例如1997年沖銷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呆賬300億元,1998年沖銷了400億元;4.間接減征營業稅。通過縮短國有商業銀行應收未收利息的計收年限,以減小國有商業銀行營業稅稅基;5.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剝離出來;6.債權轉股權。將對有問題金融機構的債權轉化為股權,以減輕原債務人的負擔,使其得以繼續經營下去;7.中央銀行再貸款。為了化解某些金融機構的支付危機,并對其重組,中央銀行往往需要增加再貸款支持,而中央銀行貸款損失最終由中央財政補助;8.地方財政的支持。在處理地方金融機構問題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