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高三壓軸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古代雅典人的意識中,自由這一術語越出了共同體這一主體范圍,將共同體中的個人也看作自由的主體。自由不僅指集體的自由,而且也指個人自由。這反映出古代雅典A.城邦政治以個人自由為前提 B.直接民主制度落到了實處C.城邦居民人人平等得以實現 D.公民個人與城邦緊密相連2.據《宋會要輯稿.蕃夷》所載,宋代來華朝貢的國家有26個,朝貢次數為302次,其中所貢之物主要是本國土特產,宋朝對貢物采用“估價酬值”的辦法,貢物估值后,回賜金、銀、錢、絲織品等以償其值,回賜物通常高于貢物價值。其結果是A.催生了新的經濟因素 B.推動了海外貿易繁榮C.增加了中央財政支出 D.維護了國家邊疆穩定3.“已經按約建立一個國家的人,由于因此而受信約的束縛,必須承認某一個人的行為與裁斷……因此,一個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許,便不能拋棄君主政體。”這一主張的提出者是A.蘇格拉底 B.洛克 C.霍布斯 D.盧梭4.孫中山說:“前代革命…只以驅除光復自任,此外無所轉移。我等今日與前代殊,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外,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經緯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故前代為英雄革命,今日為國民革命。”下列選項對材料解讀最準確的是A.第一次提出中國近代國民經濟變革的方案B.其思想體系體現了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意識形態C.“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三民主義的核心D.蘊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內容5.“雅典人以完全獨立的主體存在于城邦社會之中。他們在行動上是自由的,在思想上也是自由的,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思考,他們能夠擺脫神學教條和權威的束縛,對國家大事,他們能以自己的理解作出獨立的判斷”。材料旨在說明古代雅典()A.個人的自由高于城邦利益 B.自由人的參政權完全平等C.理性精神推動城邦政治發展 D.參政方式問題導致權力濫用6.下表是西漢列侯分封情況一覽表。西漢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發生變化,引發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高帝惠帝呂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各朝所分封的功臣侯與外戚恩澤侯1391312132284143115101322士人出身的列侯80001341024615所占比例6%0005%4%29%32%13%40%46%68%A.獨尊儒術推行B.宦官外戚專權C.中央集權加強D.重文輕武實施7.梭倫在抒情詩中表達了實行民主改革的原則:“我所給予平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增多:即使是對那些有財有勢的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在梭倫看來,政府應當A.捍衛平民的權利B.兼顧平民和貴族的利益C.維護貴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貴族的要求8.有學者指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消耗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遲滯了其西進步伐.打破了“日軍大本營摧毀蔣政權的最后統一中樞.完成黃河和長江中間的壓制圈”、逼蔣求和并占領中國的戰略企圖。此次抗戰A.使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被粉碎B.推動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C.是中國軍隊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D.導致國民政府開辟緬甸戰場9.唐高宗后期武后臨朝聽政,弘文館直學士劉祎之、元萬頃等,協助處理政務與各種表疏,密令參決。唐制,官衙都在宮城之南,劉元等人不經南門而于北門出入,時人因謂之“北門學士”。北門學士的出現反映了A.武后已掌握實際統治權力 B.中樞決策機制發生變化C.三省六部制度己名存實亡 D.中央集權體制不斷強化10.兩宋時期,隨著文化的發展,在繪畫領域出現了不少的新變化,畫家們在繪畫中更加注重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體驗,在藝術上更加倡導寫實,在技法上更加體現出精密嚴謹認真的風格。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因素是A.社會危機的加深 B.科學技術的發展C.深受理學的影響 D.統治階級的倡導11.雅典有一條法律規定,如果墓葬紀念物的建造投入超過了“10個人3天的勞動”,就要遭到禁止,因此在這個時期奢華的墓葬紀念物幾乎看不到。這說明A.貴族是雅典城邦的主體階層B.貴族始終有強烈集體榮譽感C.雅典公民受到人文精神熏陶D.雅典政府剝奪了貴族的自由12.雍正年間,為籌劃西北軍事,特設軍機房,后更名為軍機處。嘉慶十年,有大臣上折稱“軍機處承辦一切事務,與兵部之專司戍政者不同……..似應更改名目,以紀偃(停止)武之隆”。這表明清代軍機處()A.與兵部的職能相互重疊 B.已成為綜合性的政務機構C.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滿 D.已成為國家最高軍事機關13.如圖漫畫所體現的矛盾最終激化導致了A.普法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C.第二次世界大戰 D.冷戰14.有學者總結甲午戰爭中國存在七誤:一誤于戰前對朝鮮問題始終猶豫不決;二誤于日軍侵朝時無備戰決心;三誤于平壤戰役的用人不當;四誤于國境線上的倉促布防;五誤于大連旅順迅速陷落;六誤于北洋艦隊困守威海;七誤于不敢堅持長期抗敵。這學者旨在A.指出結束專制政體的必要性 B.強調改革是重振國威的關鍵C.強調清政府腐朽是戰敗主因 D.突出中國軍備遠遠落后日本15.小崗村,從“乞丐村”變成“中國十大名村”之一、“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其關鍵因素是A.村民吃苦耐勞、團結肯干B.人窮思變,借地度荒C.包干到戶的嘗試得到中央的支持D.鄧小平等領導的特別撥款16.原國民政府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的秘書在回憶錄中寫道:民國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窯洞里的毛澤東、朱德,最讓人佩服之處,是他們的政治遠見,他們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打一場合適的仗,依我看,這一仗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它的軍事意義。“這一仗”A.堅定了全民族抗戰的信心B.推動了抗戰進入相持階段C.取得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D.粉碎了日軍速亡中國的企圖17.“打個比方,商品經濟發展是一個能量巨大的蓄水池,東西方貿易逆差是一塊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歐洲貨幣短缺的陣陣波浪,這種波浪通過地區間各種貿易關系傳播,最終在伊比利亞半島找到泄洪口。”這說明了A.新航路開辟的必要性 B.歐洲出現“價格革命”C.歐洲出現“商業革命” D.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18.霍元甲是中華武術的杰出代表,他最具代表性的拳術叫七十二式練手拳,施展開來出神入化、變幻莫測,讓人無法看清,下列寫作風格與霍元甲的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A.《巴熒圣母院》 B.《大衛科波菲爾》C.《戰爭與和平》 D.《百年孤獨》19.“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歷史上滿朝貴族紛紛改姓,該歷史時期是A.秦朝 B.北魏 C.唐朝 D.元朝20.“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競爭的新局面,以及啟蒙理想的破滅,使這一時期的人們處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釋放并表現自我成為一股潮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藝術作品是()A.《人間喜劇》 B.《悲慘世界》 C.《格爾尼卡》 D.《天鵝湖》21.謝維揚先生說:“宗法制度的本質可以說是一種私法制度,就是國家承認血緣團體的領袖對其成員有代替法律來實施的管理權和處置權。”材料直接說明宗法制度A.具有維護私家政權的性質 B.目的為鞏固周天子統治C.利于維護宗族內部的團結 D.解決了貴族之間的矛盾22.1368年,明太祖宣布,各處百姓外出逃避戰亂,拋下土地為他人所耕墾者,即由耕者占為己業,原主還鄉復業者,由官府于旁近荒田中如數撥給耕種。這一規定有助于A.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B.促進自耕農經濟成長C.遏制土地兼并的蔓延 D.解決尖銳的人地矛盾23.詩人左思在其《詠史》中悲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改變這一社會狀況的制度是A.軍功制 B.推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24.1499年7月10日,當達?伽馬船隊返抵里斯本時,大批胡椒從海上到達的消息到處風傳。里斯本的胡椒價格當天下午即跌落一半,經營胡椒貿易的商人紛紛宣告破產,產生了所謂“對胡椒的詛咒”。據此可知A.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B.海外貿易發展與民眾生活關聯增強C.尋找胡椒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D.絲綢之路暢通使中國產品遠銷西歐25.有學者認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家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時期“大一統”內涵變化的主要趨勢A.從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權 B.民族認同感的增強C.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 D.中原文化已經統一26.《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求同存異”C.“另起爐灶”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7.下圖所列票證見證了中國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歷程。左圖票證的退出流通和右圖票證的出現反映了A.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B.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C.改革開放加快了社會民主政治進程 D.國家逐漸放松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28.王禎《農書》曾載:“其制,當選湍流之側,架木立軸,作二臥輪。用水激下輪,則上輪所用弦通繳輪前旋鼓,棹枝一側隨轉。……則排隨來去,揙冶甚速,過于人力。”這種設備最早出現在A.戰國 B.漢代 C.宋代 D.元代29.唐宋至明清,受對外貿易的推動,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后期更是達到空前水平。據估計,17世紀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約達25—26.5萬公斤。導致17世紀白銀大幅流入國內的原因是A.海禁政策已經廢除 B.農產品商品化刺激C.世界市場已現雛形 D.重農抑商政策松弛30.同時用“君主專制”、“圈地運動”、“民族國家”、“手工工場”等概念可描述15—16世紀西歐的典型國家是A.法國 B.德國 C.英國 D.西班牙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古代中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選官制度體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先祖當賢,后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到(位次)從必尊……以世(世系)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荀子·君子》材料二(隋創進士科之后)歷代踵行,時加修正,以適于明清,防閑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三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請回答:(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種選官制度?據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對它的原因。(2)歸納材料二中選官制度的演變特點(不得摘抄原文)。(3)據材料三,說明科舉制的積極作用。(4)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特點。32.材料梅文鼎(1633—1721年),清初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著作中,多次闡明已失傳的古代歷理,如郭守敬的三次內插法、黃赤相求術等,介紹第谷的西方天文學。他還借鑒西方天文儀器的原理,制成了璇璣尺、揆日儀、月道儀等多種儀器。在其著作《歷學疑問》中,論述了中西歷法的異同,并將許多西方天文學知識納入中國古代學術體系中。他通過對西洋歷、回回歷以及我國古代各種歷法系統的研究,寫成我國第一部歷法學專著《古今歷法通考》。在數學方面,梅文鼎通過對西方的積化和差術(即九九加減術)數十年的研究終于“得其條貫”,并在《環中泰尺》一書中加以說明。他對勾股定理創出了新證法。他在《授時平定三差詳說》一書中對幾乎失傳的垛積術和招差術(即高階等差級數)進行了深入研究,闡發其原理并創出新解。在《方程論》中,他糾正了當時一些流行著作的錯誤,對系數為分數的一次方程組提出新的解法。錢大昕稱贊他為“國朝(清朝)算學第一”。——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1)根據材料,指出梅文鼎在科學領域的主要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梅文鼎學術研究的特點。33.材料一整個50年代,中國對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持批評態度,認為“中立是一種幌子。”直到80年代,中國才關注不結盟的成功經驗并采用尼赫魯所倡導的不結盟這種比較務實的外交環境。——摘編自《關于不結盟外交戰略問題研究》材料二兩極格局打破后,由于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的瓦解,西方大國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變本加厲,它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對第三世界施加壓力,發達國家也不再需要利用過去的中間地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減少。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盡快加入西方發達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或是為了贏得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援助和減免債務的優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結盟運動。——摘編自《冷戰后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問題研究綜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對不結盟運動的態度有何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冷戰后不結盟運動的命運有何變化,說明變化的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據材料“將共同體中的個人也看作自由的主體”“不僅指集體的自由,而且也指個人自由”可知,自由是城邦集體自由和個人自由的合稱,反映出古代雅典公民個人與城邦緊密相連,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城邦自由和個人自由的結合,沒有強調城邦政治以個人自由為前提,A項錯誤;直接民主的落實應強調公民行使權力方面,材料沒有體現直接民主的落實,B項錯誤;城邦居民不是人人平等,廣大奴隸沒有平等權利,C項錯誤。2、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宋朝時期采取“厚遠薄己”的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財政支出,C正確;新的經濟因素是資本主義萌芽,是在明中葉后出現的,A排除;宋朝的這種朝貢外交不利于海外貿易發展,主要是以政治目的為主,B排除;D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C。3、C【解析】

材料信息“已經按約建立一個國家的人,由于因此而受信約的束縛,必須承認某一個人的行為與裁斷……因此,一個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許,便不能拋棄君主政體”體現了社會契約和保留君主的思想。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主張的提出者是英國的霍布斯,故C正確;蘇格拉底不主張社會契約,洛克主張人民主權,故AB錯誤;盧梭主張社會契約,但是反對君主制,故D錯誤。4、D【解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體現的是民族革命,“國體民生”涉及到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所以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第一次提出中國近代國民經濟變革方案的是《資政新篇》,選項A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建立民主共和的理念而非建立君主立憲制,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權,即建立民國,選項C排除。【點睛】解題關鍵是對三民主主義內涵的理解,尤其是材料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外,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5、C【解析】

雅典人能夠以自己的理解做出判斷,說明雅典人的理性精神有利于推動城邦政治的發展,故選C項;材料內容主要反映了雅典人的理性精神,沒有體現個人自由高于城邦利益和權力濫用的問題,排除AD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雅典城邦當時的史實,排除。故選C。6、A【解析】

由表格可知,漢武帝之后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明顯呈現上升趨勢,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的產生與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的措施有關,故選A。分封的功臣候與外戚恩澤候在表格中反映出的趨勢是不斷減少,故無法得出B項的結論,排除;加強中央集權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不是具體造成變化的原因,排除C;重文輕武是宋朝加強統治的措施,而不是漢朝,排除D。7、B【解析】

根據“我所給予平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增多:即使是對那些有財有勢的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可知,材料反映了梭倫改革折中的特點,兼顧了平民和貴族的利益,B正確;A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梭倫改革兼顧了平民和貴族的利益,并非抑制平民和貴族的要求,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我所給予平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增多:即使是對那些有財有勢的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結合所學梭倫改革的特點分析解答。8、B【解析】

“中國軍民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消耗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遲滯了其西進步伐。打破了‘日軍大本營摧毀蔣政權的最后統一中樞。完成黃河和長江中間的壓制圈’、逼蔣求和并占領中國的戰略企圖”表明此次抗戰推動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故B正確;A是淞滬會戰,C是臺兒莊戰役,都是在中國抗戰戰略防御階段,排除;D不符合題意,排除。9、B【解析】

北門學士是在唐朝的中央行政機構之外設置的類似秘書性質的官職,負責為武后起草處理文書,密令參決,掌握了部分決策權,以加強武后的權力地位,沖擊了中樞決策機制,B正確;北門學士的出現是武后強化權力的手段,但是不能證明武后已經掌握實際統治權力,排除A;題干未涉及北門學士與三省六部制之間權力的轉移,C排除;北門學士是中樞體制的變化,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D。10、C【解析】

在兩宋時期,隨著理學的創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視對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描寫,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導下也更加注重對生活的觀察,故C項正確;兩宋時期并沒有相較以往的朝代更明顯的社會危機,故A項錯誤;科技的發展并不會導致畫家對生活體驗的變化和藝術風格的變遷,故B項錯誤;兩宋時期的統治階級并沒有對繪畫風格直接倡導,故D項錯誤。故選C。11、C【解析】

材料“如果墓葬紀念物的建筑投入超過了‘10個人3天的勞動’,就要遭到禁止”,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富有貴族在公共事業上的投入要遠遠多于個人消費,并對其消費進行嚴格限制,利用制度調適以維護平等,體現了古代雅典的人文精神,故C正確;雅典城邦貴族只占少數,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法律規定,無法體現貴族始終有強烈集體榮譽感,排除B;D表述太絕對,排除。12、B【解析】

軍機處最初是專門負責軍務,材料中“軍機處承辦一切事務”說明軍機處的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故B正確;軍機處的職能是“跪受筆錄,上傳下達”,與兵部不同,故A錯誤;材料中是上奏改軍機處名稱,不是不滿,故C錯誤;軍機處不是最高軍事機關,屬于皇帝的秘書班子,故D錯誤。13、B【解析】

漫畫中反映的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從圖中涉及到的國家有奧匈帝國可以看出,矛盾激化后最終爆發了一戰,故B項正確;普法戰爭主要是普魯士與法國的矛盾,二戰爆發時以及戰后的冷戰時期,奧匈帝國已經不存在了,故排除ACD項。14、C【解析】

有學者總結甲午戰爭中國存在七誤,總體是清政府戰前判斷失誤、戰爭中指揮失誤,即清政府腐朽是戰敗主因。故答案為C。該學者主要是總結了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沒有體現要結束專制政體的必要性和主張進行改革,排除AB項;甲午戰爭中中國存在失誤并不意味這當時中國的軍備遠遠落后于日本,排除D項。故選C。15、C【解析】

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78年,率先在小崗村實行包干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故C項正確;村民吃苦耐勞、團結肯干;人窮思變,借地度荒;鄧小平等領導的特別撥款都與小崗村的聞名無關,故排除ABD三項。16、A【解析】

根據材料“民國二十九年”可知,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國民政府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的秘書”“毛澤東、朱德”,由此可以判斷這是國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戰役。根據材料“這一仗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它的軍事意義”,結合所學可知,這次戰役的百團大戰,堅定了全民族抗戰的信心,選項A正確;選項B是武漢會戰的影響,排除;臺兒莊戰役取得正面戰場最大勝利,排除C;選項D是淞滬會戰的意義,排除。【點睛】解題關鍵是通過題干信息判斷出這是百團大戰,之后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即可。17、A【解析】根據“東西方貿易逆差”“歐洲貨幣短缺”“在伊比利亞半島找到泄洪口”可知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故A項正確;“價格革命”“商業革命”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故B、C錯誤;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是工業革命的結果,不符合題意,故D項錯誤。18、D【解析】

“施展開來出神入化、變幻莫測,讓人無法看清”體現了魔幻色彩。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百年孤獨》與霍元甲的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故D正確;《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義色彩,故A錯誤;《大衛科波菲爾》和《戰爭與和平》是現實主義作品,故BC錯誤。19、B【解析】

結合所學,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如改漢姓,故B符合題意;秦朝、唐朝和元朝屬于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沒有大規模要求少數民族改漢姓的措施,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20、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上半葉,在法國革命的沖擊下,歐洲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迅速發展,世界處于劇烈的變革與震蕩之中。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社會理想與當時的現實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反差,一種對社會現狀強烈不滿,強調抒發個人情感,積極追尋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義應運而生,分析選項內容可知,《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符合題意,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人間喜劇》是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不符合題意;C選項錯誤,《格爾尼卡》是20世紀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現代主義立體派繪畫作品,不符合題意;D選項錯誤,《天鵝湖》是19世紀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古典芭蕾舞劇的典范,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1、A【解析】

依據材料“宗法制度的本質可以說是一種私法制度”并結合宗法制內容可知,宗法制具有維護私家政權的性質。A正確;鞏固周天子統治的是分封制度,B排除;利于維護宗族內部的團結強調的是宗法制的結果,不符合‘直接’說明的題意,C排除;宗法制度不可能完全解決貴族之間的矛盾,D排除。故選A。22、B【解析】

明太祖這一規定旨在保證田地不拋荒,農民有地可耕,這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B正確;從背景來看,當時大量農戶流亡,存在土地拋荒現象,在人少地多情況下,多采取粗放模式,而非精耕細作,A排除;這一規定實質上認可了土地兼并,排除C;根據題干可知,這一時期人口流亡,人地矛盾并不尖銳,排除D。23、D【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左思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下門第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造成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考試成績,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局面,成為取代九品中正制的重要選官制度,故選D項,排除C項;軍功制出現于九品中正制以前,排除A項;中國古代沒有推舉制的選官方式,排除B項。24、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體現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使胡椒等傳統商品大量出現在歐洲市場上,導致胡椒價格下跌,商人破產,這說明海外貿易發展與民眾生活關聯增強,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與材料時間不符;C選項錯誤,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是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D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此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了絲綢之路。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5、A【解析】

根據“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可知從先秦到秦朝時期“大一統”內涵變化的主要趨勢是從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權,不能體現民族認同感的增強和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故排除B、C項;中原文化已經統一的說法明顯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故選A。26、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求同存異”的方針打消了對中國和共產主義持有敵對情緒的有些領導人的顧慮,這符合“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的信息,故B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與緬甸會談時提出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項錯誤;“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屈辱的外交關系,故C項錯誤;“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指的是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這是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方針。【詳解】27、B【解析】

圖1票證屬于計劃經濟時代產物,圖一票證的退出和圖2票證的出現反映了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故B正確;社會主義所有制仍是公有制,排除A;材料未涉及社會民主政治的信息,排除C;材料說明的是經濟體制的轉變,不是說明國家逐漸放松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排除D。故選B。28、B【解析】

王禎《農書》中記載的借用水力鼓風冶鐵的水排,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B項正確;戰國時期還沒有發明水排,A項錯誤;宋代、元代不是水排出現的最早時間,CD兩項錯誤。29、C【解析】

依據材料“17世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后期更是達到空前水平”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各國的聯系逐漸加強,而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導致中國處于入超地位。C正確;17世紀前期海禁政策未被廢除,A排除;材料指的是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入超地位,與農產品商品化無關,B排除;材料指的是對外貿易,明清時期進行對外貿易的主要是政府領導的,與重農抑商無關,D排除。故選C。30、C【解析】

根據“圈地運動”即可判斷這個典型國家是英國,故選C項;法國、德國和西班牙都沒有出現圈地運動,排除ABD項。故選C。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祿制)。原因:選官不以品行為依據,只看出身(血緣);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亂。(2)特點:歷代沿用;不斷完善(逐漸規范);趨于公平(公正)。(3)作用:打擊門閥士族(豪強宗法勢力);擴大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間的流動。(4)依據血緣關系世襲到依據學識水平選拔。【解析】

(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中“以世(世系)舉賢”信息歸納回答;第二小問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