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郴州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提分歷史仿真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唐代的“市”由“市令”專管或地方官兼職掌控,并規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縣皆置務,關鎮或有焉”。“務”成為各級地方市場管理和稅收機構。這反映出A.地方分裂勢力增強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場觀念變化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2.下列關于《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共同點的說法正確的是①都反對封建專制統治②都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要求③都具有歷史的進步性④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下表是西周初年主要諸侯國的簡況,它說明分封制實質上重視的是A.血緣關系 B.姓氏關系 C.地域關系 D.官僚關系4.《民法大全》中規定:一切債務,由于以應給付的物消償,或經債權入同意以他物代為清償而消滅。債務是由債務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消償,……債務人仍免除其債務。主債務人清償時,替他作保的一切人因而免去其債務,相反的情形也一樣,即若保證人清償,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債務人也免去其債務。這此規定主要是A.界定了債務人的職責 B.保障了債權人擁有的權利C.明確了擔保人的職責 D.提供解決債務糾紛的依據5.1960年,沙特、伊拉克、委內瑞拉等主要石油生產國聯合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維護本國石油利益和收入。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費國組建國際能源機構,展開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賴,分享石油消費。兩個組織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紀后期A.經濟領域出現“冷戰”狀態B.區域集團化有利于利益維護C.經濟全球化推動國家間合作D.生產與消費成為兩大矛盾體6.根據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在聯邦議會的58個議席中,作為國家統一運動領導者的普魯士僅擁有17席。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普魯士有能力(14票足以否決議案)否決任何欲修改憲法等議案,但其他小邦也可以聯合以多數票確保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這說明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A.通過行政機構設置維護中央集權B.在權力分配方面有聯邦主義性質C.力圖維護普魯士的核心領導地位D.保留了濃厚的封建社會主義殘余7.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錯誤的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年代商辦官辦或官商合辦外商企業設廠數資本(千元)設廠數資本(千元)設廠數資本(千元)1872-18945346971916196103280001895-1913463908018628469136103153A.甲午戰爭前民族資本力量相對弱小B.一戰前官辦資本在近代工業中的比重逐漸降低C.甲午中日戰爭后到20世紀初民族資本發展比較迅速D.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商企業嚴重壓迫民族資本的發展8.有學者認為,反全球化的國家主要是債務纏身的第三世界國家以及根本就參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發達國家。得出這種結論的依據是()A.發達國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反全球化運動主要是反經濟全球發展C.全球化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D.全球化威脅著不發達國家的經濟主權9.被稱為“經濟聯合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構建了當今世界的多邊貿易體制。該體制的宗旨是A.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B.促進知識經濟發展C.減輕發展中國家債務 D.促進貿易自由化10.馬歇爾在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時宣稱:我們政策的目的是恢復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從而使自由制度賴以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能夠出現。”所謂“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是指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B.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體制C.國家強力推行的社會福利制度 D.世界市場的自由貿易制度11.下圖是宋代的一家針鋪,其上部文字為“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下部文字為“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該材料的準確歷史信息是A.宋代開始生產鋼針B.宋代出現中國最早的商標、廣告C.宋代已經有集原料收購、生產加工和批發販賣一體的經營方式D.宋代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12.近代前期,面對西方列強的屢屢侵犯,龔自珍與魏源分別代表了兩種態度:前者指陳中國本身的問題在于皇帝制度與科舉文化;后者則從西洋文化制度,尋找彼伸我黜的原故。兩人的思想都A.側重于引導國人關注世界B.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C.成為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D.影響了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革13.“君主近臣,代起執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這種情形以漢武帝為例的話,下列哪一項的敘述是正確的A.尚書被中書取代B.重用近臣,攘奪相權,朝廷始分內外朝,丞相屬外朝C.以三公決策,輔政武帝D.將相權一分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權14.國民政府制定的計劃是“川、黔、滇三省各自為政,共軍入黔我們就可以跟進去,比我們專為圖黔而用兵還好。……今后只要我們軍事、政治、人事、經濟調配適當,必可造成統一局面。”該“計劃”出現于A.北伐戰爭時期 B.紅軍長征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15.1882年,某官員因洋布、洋紗輸入額逐年增加,“奏請設立紡織局,謀堵塞漏卮”。后來“堵塞漏卮”成為了晚清官場的一個熱詞,這反映了當時A.列強侵略促使民族主義興起B.政府推動下洋務運動開始興起C.中國被完全卷入到世界市場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官府制約16.總理衙門成立之初,署內官員分大臣、章京兩級。其中大臣主要從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派,沒有定額;由一名親王擔任總署大臣,共同辦理衙門事務。這反映出當時的總理衙門A.具有臨時性機構的性質 B.全權處理涉外事務C.與軍機處處于同等級別 D.受內閣大學士牽制17.“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一役”直接喚起了國民,催生了A.洋務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維新運動 D.辛亥革命18.明清時期,湖廣、江西等地成為新的糧食生產中心,承擔了向江南、福建、廣東供給糧食的任務。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貨幣制度的改變 B.交通方式的變革C.地區經濟的差異 D.土地制度的調整19.下面為《漢書》對西漢時期社會現象的記述。據此可以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當時情況史料來源西漢建立前后,“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漢書·食貨志》卷二四上西漢建立前后,一些大都名郡逃亡人數占總人數百分之七八十,“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各數(各數指戶籍)。”《漢書·高帝本紀》卷一上“建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漢書·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卷一六A.糧食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B.社會經濟逐漸恢復發展C.政府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D.中央集權迫切需要加強20.戰國時期某思想家指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這反映了當時中國思想領域A.推崇重賢愛民 B.政策開明開放 C.霸權氛圍熾烈 D.呈現借鑒特征21.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不足0.1%,1865—1866年間,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別占上海人口總數的13.4%和8.1%。出現這一變化的合理解釋是A.戰爭影響人口布局 B.租界內生活設施較為完善C.上海經濟發展迅速 D.上海外來人口大幅度增加22.徐繼畬在1844年《瀛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節寫了2429字,使用了21個“夷”字;而1849年最后輯著成的書稿中,這一節長達7620字,卻沒有使用一個“夷”字。這種情況說明當時的中國A.傳統的華夷觀念受到沖擊B.朝貢外交轉向了近代外交C.鄙視西方的心理轉向崇洋D.向西方學習已成時代潮流23.歷史是復雜的。有時吸取前人的歷史教訓會導致新問題的產生。下列史實能佐證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漢推行郡國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漢啟用布衣將相C.隋二世而亡,唐廣招賢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實行寬簡舒緩法令24.自秦以后,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古代中樞權力機構也不斷發生變化,其中為分割宰相權力而設立的機構是A.刺史 B.中書省 C.內閣 D.參知政事25.著名歷史學家柏揚曾說:在中國許多封建王朝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開國君主往往比較英明,但到了第二、第三代帝王時很容易出現危機,這就是所謂的“瓶頸危機”。下列王朝中沒有出現“瓶頸危機”的是A.秦朝 B.明朝 C.隋朝 D.清朝26.19世紀80年代的上海誕生了一批由民族資本家創辦的企業,這些企業集中在A.石油化工業 B.冶金采礦業C.機器制造業 D.輕工紡織業27.麥迪遜在1787年2月的一封信中指出:“一般來說,我覺得有思想的人士對于新制度的希望遠不及對于現制度的絕望之甚。的確,現制度不但沒有人們加以擁護,而且不值得加以擁護。如果沒有非常有力的支持,它馬上就會崩潰下去。”這反映出麥迪遜A.致力于革除聯邦體制弊端 B.極力維護和挽救邦聯體制C.對建立聯邦體制缺乏信心 D.改變松散邦聯體制的決心28.梭倫將地產收入達到500斗的公民確立為第一等級,叫“富豪級”;收入達300斗的公民確立為第二等級,有養馬能力者,叫“騎士級”;收入達200斗的、有牛耕田者,確立為第三等級,叫“牛軛級”;收入在200斗以下的公民,不得不為他人做雇工,稱為“雇工級”。以下解讀不正確的是A.梭倫根據收入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 B.公民所屬等級決定其相應的權利與義務C.一定程度上改變雅典貴族專權政治局面 D.發展了民主制并造就了新興工商業階層29.春秋時期,魯國季氏家臣南蒯叛亂,事敗后逃至齊國,齊景公呵斥其為“叛徒”!南蒯解釋道:“我是想幫助魯國君王奪回政權啊。”齊國大夫韓晳指出:“身為季氏的家臣,卻奢言加強魯國公室的權力,罪過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由此可見當時A.士階層日益成為重要力量B.齊國積極維護周大子權威C.禮樂制度仍有社會約束力D.宗法制度已被諸侯破壞30.近代中國愛國人士黃遵憲在給好友的信中寫道,“新約規定,天旋地轉”,“東南諸省所恃以為藩籬者,拱手而讓他人之’,“敲骨吸髓,輸此巨款,設機造貨,奪我生產”。信中的“新約”簽訂后A.多口通商,閉關政策被打破 B.鄧世昌等人進行了英勇抵抗C.列強開始在華掀起瓜分狂潮 D.清政府成為了“洋人的朝廷”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945年6月18日,在總統辦公室里舉行了一次決策會議,參加者有杜魯門的主要僚屬。會議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在決定作出后,陪同史汀生出席會議的麥克洛伊提出,是否有可能在擲原子彈前預先給日本一個警告。杜魯門鼓勵他具體談談。海軍部副部長巴爾德在一份備忘錄中建議,應在扔原子彈前三天向日本發出警告,以便給它一個機會投降。但在談論過程中參謀長們和陸海軍部長們都不同意先發警告,理由是說不準原子彈究竟會不會炸。這種看法并非毫無道理的。科學家們當時講實驗彈的當量是2萬噸黃色炸藥,但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人對原子彈有無如此威力并沒有把握。——華慶昭:《從雅爾塔到板門店》(1)根據材料,指出二戰后期美國對日本實施核打擊的主要顧慮。(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對日本投擲原子彈產生的影響。32.材料鞍鋼工人孟泰(1898-1967年),是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模,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新中國成立初期,盂泰帶領工友為鞍鋼在較短時間內恢復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美軍不斷出動飛機在我國邊境地區進行狂轟濫炸,盂泰不顧個人安危,把行李扛到高爐旁,日夜守護在高爐上。他還勇于攻克技術難關,在蘇聯政府停止對我國供應之時,組織技術人員先后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成功自制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譽為“為按鋼譜寫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著名的“盂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來在高爐工作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套工作規律及操作技術。在他擔任鞍鋼煉鐵廠副廠長的8年中,被工人們稱為“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干部”。——摘編自邊際《向新中國第一代勞模致敬》(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孟泰的主要事跡并簡要評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孟泰精神”的內涵。33.材料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曾一度在太平洋戰場上占據主動,從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5月底,日本占領了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廣大地區,并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和英國遠東艦隊。然而,由于日本將戰線拉的過長,人力、物力資源十分窘迫,相反美國所具有的巨大經濟潛力,使美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得到了恢復。1942年初開始,美國以四艘航母為基礎加大了對日軍太平洋基地的轟炸,戰場形勢逐漸變得對日本不利。1942年5月,日本大本營為了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派出一支龐大艦隊進攻美軍駐守的中途島,引誘美國海軍出來決戰。美軍則早已獲得日軍進攻中途島的情報,集中兵力對日本艦隊進行了伏擊,日軍遭到了重創。此后,日軍喪失了在戰爭初期奪得的海、空控制權以及戰略進攻能力,轉而采取守勢。——摘編自楊澤偉《20世紀國際關系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發動中途島海戰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途島海戰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朝“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規定非州縣不得設市并以市令來管理市,在宋代“凡州縣皆置務,關鎮或有焉”,規定設務來管理地方市場,說明市的管理有所變化,表明政府市場觀念發生變化,故C選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唐到宋,政府對市的管理方面的變化,無法體現地方分裂勢力增強,故A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一直貫徹重農抑商政策,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宋代時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時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選項錯誤。2、C【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除了障礙;《獨立宣言》充滿著革命精神,徹底摧毀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理論根基;《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三項法案都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要求,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進步性,②③④符合題意。C正確;美國《獨立宣言》中并沒有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內容,①不符合題意,ABD錯誤。故選C。3、A【解析】
依據表格中“同姓”分封占據主導地位,說明西周初年的分封以血緣關系為主,故A正確;姓氏關系不符合材料中分封制主題的信息,排除B;地域關系是郡縣制劃分的依據,排除C;分封制不是官僚政治,排除D。故選A。4、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旨在明確在主債務人或代償擔保人以應給付的物消償債務后,主債務人或代償擔保人之債務即行終止,為解決債務糾紛提供了可行方案,故D項正確;題干明確解決債務問題的方案并非強調債務人或擔保人的職責問題,排除AC項;題干信息未涉及有關保障債權人權利的信息,排除B項。故選D。5、C【解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石油的生產和消費呈現國際化趨勢,因此石油生產國成立石油輸出國際組織、石油消費國成立國際能源機構展開國家合作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故C項正確。冷戰是指除使用武力之外的一切方式進行對抗,其目的是爭奪世界霸權,材料“維護本國石油利益和收入”和“分享石油消費”說明兩個組織都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存在爭奪世界霸權的對抗,排除A;區域集團化有利于維護集團內部利益,但集團的排他性又會對外部國家的利益產生沖擊,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兩大組織的建立都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并不能反映生產與消費的沖突,故D項錯誤。6、B【解析】
從材料中敘述的內容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國的憲法在規定權力的時候具有一定的制衡性,尤其是對于聯邦各地區的權力分配上體現出一定的聯邦特點,因此B選項符合題意;A選項錯誤,材料沒有說出具體的行政機構;C選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強調的是聯邦制;沒有封建社會主義殘余的說法,D選項排除。7、D【解析】
D項無法從材料中直接體現,符合題意,故選D;從1895年前商辦廠數、資本偏少可以看出,民族資本力量相對弱小,從資本增長的比例可以看出,官辦的比例在所有企業中最小,從1895年后的商辦廠數、資本迅速增加,可以看出民族資本發展迅速,ABC不符合題意,排除。8、A【解析】
據材料“反全球化的國家主要是債務纏身的第三世界國家以及根本就參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發達國家”并結合所學可知,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A正確;反全球化運動是反全球化過程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反經濟全球發展,B說法錯誤;從長遠看全球化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C錯誤;據材料可知,因為最不發達國家根本就參加不了全球化,因此也就談不到威脅著國家的經濟主權問題,D錯誤。【點睛】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9、D【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是致力于促進各國市場開放,調節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故排除ABC,所以選D。10、B【解析】
馬歇爾計劃是想通過援助西歐以遏制蘇聯,因此是要建立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而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故B項正確。11、C【解析】材料“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反映了該鋼針鋪的全部活動,包括進貨采購、生產加工、批發販賣等,這是對該功夫針鋪集原料收購、生產加工和批發販賣為一體的經營方式的反映,故C項正確;印記的上部文字僅表明這是一個鋼針鋪,是生產鋼針的場所,但卻沒有表明這是“最早”生產鋼針的企業,故A項錯誤;這一印記本身就是一張廣告,,其商標是“白兔搗藥”,體現其商標意識,但無法表明這是“最早”的廣告,故B項錯誤;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明朝中后期,故D項錯誤。點睛:做好此題首先是對“印記”中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釋讀和分析。從題目來看,通過釋讀可獲得以下三個層面的信息:該“印記”的上部文字是該企業(針鋪)的名稱;中部文字是該企業的位置標志;下部文字是對該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簡要介紹,包括收購的原料(上等鋼條)、生產加工方式(造功夫細針)、銷售方式(轉賣興販,別有加饒)等,通過分析,下部信息應該是全部信息的核心和關鍵。其次是要嚴謹審題,掌握問題的落腳點或作答的角度。從材料中甄別、獲取正確(而非錯誤或沒有存在依據)的信息,這是思考問題的關鍵。再次要對選擇項進行認真的辨析。12、D【解析】
材料“前者指陳中國本身的問題在于皇帝制度與科舉文化;后者則從西洋文化制度,尋找彼伸我黜的原故”表明兩人的思想都影響了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革,故D正確;龔自珍的思想側重于“反求諸己”,魏源著眼于“知彼”,故A錯誤;龔自珍與魏源都屬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其主張也沒有脫離自身階級局限,故B錯誤;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是“中體西用”,且認為中國的制度和文化是“體”,這與題干中龔自珍的思想不符,故C錯誤。【點睛】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題的關鍵是對“前者指陳中國本身的問題在于皇帝制度與科舉文化;后者則從西洋文化制度,尋找彼伸我黜的原故”的分析理解。考查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中國近代化也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的轉型,即從封建社會轉化為近代社會。13、B【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皇帝重用近臣,而削弱原來的大臣的權力,漢代推行中朝制度,符合這一主旨,故B項正確;A項不屬于漢代的內容,排除A項;以三公決策,輔政武帝不符合材料加強皇權的主旨,故C項錯誤;D項是唐朝的內容,排除D項。14、B【解析】
根據“共軍入黔”可知,這屬于紅軍長征的路線之一,故B項正確;北伐時還沒有國民政府,排除A項;抗戰時期國共合作,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的軍隊并沒有“入黔”,且與材料所述的形勢不符合,排除D項。15、A【解析】
“堵塞漏卮”指堵塞住利益外溢的漏洞。材料反映面對列強的經濟侵略尋求維護民族利益的途徑,故選A;早在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就興起了,時間不符,排除B;鴉片戰爭后,我國逐步卷入到世界市場,排除C;材料沒有反映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官府制約的信息,排除D。16、A【解析】
總理衙門的大臣主要從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中選派,沒有定額,說明總理衙門的人員沒有固定編制,隨意的調配,具有臨時機構的性質,故選A;全權處理說法絕對化,B排除;從材料表述不能判斷出與軍機處同等級別,C錯誤;總理衙門的大臣從內閣大學士中選派部分,不能說受內閣大學士牽制,D錯誤。17、C【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所學,甲午戰爭之后,爆發了戊戌變法,即統稱的維新變法。C正確。考點: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民族資本主義與早期維新思想?戊戌變法的意義【詳解】18、C【解析】
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湖廣、江西等地取代江南成為新的糧食生產中心,擔負向以經濟作物種植擴大的江南福建廣東地區供給糧食的任務,C項正確;糧食供給區域的變化和貨幣制度變化無關,排除A;古代中國的交通方式并未發生大的變化,排除B;明清兩朝的土地制度依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排除D。19、B【解析】
從漢代建立前后經濟蕭條到文景時期的“富厚如之”和人口增多,可見當時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B項正確;A項表述夸大了史實,排除;據材料不能得出C項結論,排除;王國嚴重威脅中央集權主要是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D項錯誤。故選B20、D【解析】
由材料“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待之以禮……待之以刑”可知,該思想家的思想兼具儒家和法家的特征,這表現了思想領域不同學派間相互借鑒融合彼此學說的特征,故選D;該思想家不僅僅表現了對儒家學說的推崇,也表現了對法家思想的推崇,A項說法片面,排除;材料陳述的是一個思想家的觀點,它不一定代表國家的態度,無法得出B項結論,排除;C項與A項同理,說法片面,只能反映材料局部信息,排除。21、A【解析】
19世紀60年代初期,太平軍攻入上海,引起人民的恐慌,紛紛躲到租界尋求庇護,因此戰爭會對人口布局產生影響。A正確;生活設施完善與否不符合材料主旨,B錯誤;上海經濟發展與人口涌入租界無關,C錯誤;材料未說明租界增加人口是外來的,D錯誤。故選A。22、A【解析】
材料“手稿中……使用了21個‘夷’字……輯著成的書稿中……卻沒有使用一個‘夷’字”說明在這一時期,傳統的華夷觀念開始受到了近代觀念的沖擊,故A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西學東漸,向西方學習,并不是由朝貢外交轉向了近代外交,故B項錯誤。“沒有使用一個‘夷’字”,不等同于崇洋,故C錯誤。材料所處時期確實開始向西方學習,但尚未成為時代的潮流,故D項錯誤。23、A【解析】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是對秦朝郡縣制的消極反思,造成了王國問題。24、D【解析】
宋代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其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事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故D正確;刺史是監察機構,排除A;中書省不是分割宰相權力的機構,排除B;內閣設立時,宰相制度已經被廢除,排除C。故選D。25、D【解析】
清朝自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沒有發生任何政變危機,故D正確;秦朝自二世而亡,排除A;明朝發生燕王朱棣奪位的政變,排除B;隋朝,二世隋煬帝時期滅亡,排除C。故選D。26、D【解析】中國民族資本家創辦的企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落后,因此民族資本家主要以投資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輕工業為主,A、B、C項屬于重工業,D項屬于輕工業。27、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麥迪遜所說的“現制度”是指當時的邦聯體制,并認為它“不但沒有人們加以擁護,而且不值得加以擁護”、有思想的人士對它“絕望之甚”,這反映了麥迪遜從根本上改變松散邦聯體制的決心,故答案為D項;當時聯邦體制尚未建立,排除A項;麥迪遜不是邦聯體制的維護者,排除B項;“有思想的人士對于新制度的希望遠不及對于現制度的絕望之甚”強調的是人們對邦聯制度的不滿,對新制度的不了解,并非指麥迪遜對建立聯邦體制缺乏信心,排除C項。28、D【解析】
梭倫按照地產收入將公民分為四個等級,適應了新興工商業階層的要求,奠定了民主制的基礎,而不是發展了民主制、造就了新興工商業階層,D項符合題意;按財產將公民分為四個等級,所屬等級決定其相應的權利與義務,一定程度上改變雅典貴族專權政治局面等說法屬實,ABC三項不符合題意。29、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強調的是魯國季氏家臣南蒯叛亂,逃至齊國,沒有對士階層是否重要進行闡釋,故A項排除;材料中沒有對周天子權威進行維護,齊國大夫韓晳所要表達的是身為季氏的家臣卻加強魯國公室的權力,旨在說明南蒯背叛了季氏,意為起違反了禮制,也就是說禮樂制度仍有社會約束力,故B項排除,C項正確;春秋時期宗法制度還沒有被破壞,故D項排除。點晴:解題時需要能夠透過史料現象獲取歷史本質,緊扣材料中“魯國季氏家臣南蒯叛亂”的歷史現象,從禮樂制度對社會的約束力分析歸納即可。30、C【解析】
據材料“敲骨吸髓,輸此巨款,設機造貨,奪我生產”可知,體現了《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投資設廠的內容,《馬關條約》簽訂以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故C選項正確;多口通商,閉關政策被打破是鴉片戰爭的結果,故A選項錯誤;鄧世昌等人進行了英勇抵抗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故B選項錯誤;清政府成為了“洋人的朝廷”是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故D選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要不要給日本一個機會投降;原子彈爆炸的威力無法預測;向日本本土投擲原子彈是否能發生爆炸。(2)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減少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傷亡;提高美國在尖端科技方面的國際聲望,也為戰后的核訛詐、實施霸權主義提供條件。【解析】
(1)根據材料“預先給日本一個警告”“以便給它一個機會投降”可得出要不要給日本一個機會投降;根據材料“說不準原子彈究竟會不會炸”“對原子彈有無如此威力并沒有把握”可得出原子彈爆炸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學期七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 2025-2030中國益母草栽培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前景與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 幼兒園游戲化學習活動方案
- 科室承包合同
- 2025-2030中國豬疫苗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牛肉丸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安全課件《小心地滑》
- 市場調研項目委托函樣例
- 醫保服務質量與財務管理方案
- 2025-2030中國汽車PVC人造革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重機1900縫紉機使用說明書課件
- 刑事證據課件
- GB/T 15114-2023鋁合金壓鑄件
- 實驗心理學第九章-思維
- 校園直飲水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 機器學習課件周志華Chap11特征選擇與稀疏學習
-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課后習題及答案
- 特種用途船舶安全規則(SPS2008)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考點精研+知識架構+提分專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
- 光伏工程強條執行記錄表
- GB 15892-2009生活飲用水用聚氯化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