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北魏均田制實行后,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據此可知A.均田制導致土地集中現象加劇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買賣C.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并D.封建小農經濟日益被大莊園經濟取代2.觀察下邊漫畫,圖中蜈蚣寓意著A.德國 B.俄國 C.日本 D.美國3.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規定,在邊區境內只準使用邊區銀行幣,邊幣圖案多為邊區名勝,如中共中央辦公樓、邊區參議會會場、邊區銀行大樓等。自此,邊幣逐漸成為獨立于法幣之外的貨幣體系。邊區政府這一做法A.打破了日軍的殘酷“掃蕩”B.奠定了抗戰勝利的物質基礎C.扭轉了根據地面臨的困境D.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權的鞏固4.《史記》記載:“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從材料中可知周武王實行分封制主要的對象是①王室②功臣③先代的貴族④匈奴后裔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5.1908年,上海《圖畫日報》上刊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鄉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學校任教,把電燈當作鬼火,嚇得徹夜未眠;講解新教材的課文時牽強附會地把孟德斯鳩當作曹操(字孟德)。從材料中可以看出A.上海已成為國際大都市B.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傳入中國C.啟蒙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國的私塾教育6.元末明初理學家、教育家汪克寬在其《環谷集·鄭長者傳》中這樣記載:“鄉邑訟理不決者,往往求直于長者,無不慚服而去。”以下理解合理的是A.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央集權的弱化 B.長者積累了更多訴訟經驗C.基層自我管理是國家治理的補充 D.理學成為司法判決的依據7.1954年12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總結到:“瑞金時代是最純潔、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時我們的事特別困難,結果是失敗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強調A.發揮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作用B.繼續堅持新民主主義政治路線C.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D.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8.廣州灣作為法國租借地,在抗戰時期各方政治勢力云集。盡管背景復雜,立場不一,但民眾積極開展和參與各類抗日救亡活動,掲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暴行,聲授前線的抗日將士,救助戰爭難民。由此可見,廣州灣的抗戰A.呈現出不分黨派全民參與的特點 B.得到了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C.得到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全力配合 D.執行了中共全民族抗戰路線9.如表引自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據此可知,這時期的中國1873—1930年間中國出口貨物分類統計情況(注:出口合計100)A.自然經濟解體速度加快 B.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喪失C.民族工業迎來短暫春天 D.絲茶等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弱10.唐代中期,樞密使只是負責皇帝和宰相之間傳達詔旨的低級官員,由宦官出任,不參與朝政。到了唐代后期,樞密使有時甚至成為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宰相議事時,樞密使亦得與聞。這表明,唐代后期A.中樞決策發生異變 B.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不可調和C..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地方割據勢力得到有效遏制11.對于準備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的《四庫全書》,習近平主席等領導對此有過專門論述:“集中國古代文化之大成的《四庫全書》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自成書之日起,便以代表東方文化的身份獲得了世界性地位。今天,我們要利用好這些寶貴遺產,挖掘其當世價值。”對此,如果你要利用《四庫全書》查閱墨子的光學八條等相關論述,應該查閱A.經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12.延安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兩個扭轉乾坤的“黃金時代”,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局面。這兩階段理論成就分別是A.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國”方略確立B.毛澤東思想成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C.毛澤東思想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提出D.毛澤東思想萌發和經濟建設為中心指導思想確立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下列幾種史學觀點,回答問題。①現代化(近代化)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②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③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縱向看,包括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④革命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通過不斷的革命斗爭推動社會演進的歷史;⑤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請回答:案例一: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人物。對孫中山的評價結論ZXXK]

選擇對應的史學觀點

甲說:“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說:“他是中國現代化的推動者。”

丙說:“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

丁說:“他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填充說明:只需在答題紙上填寫對應的史學觀點的序號

案例二:多元史觀,解讀歷史現象。歷史史實

評價較高

評價較低

示例:“圈地運動”

①③

A:中國近代通商口岸的開放

B:“扶清滅洋”口號

填充說明:運用不同的史學觀點可能會對同一歷史現象作出不同的評價,參考示例,請將對應的典型的史學觀點序號填在答題紙上,可以單選或多選。

案例三: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事件的影響。請運用全球史觀,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4.(20分)觀察下列有關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圖片,回答問題。

請回答:(1)唐宋兩朝的對外交流路線有何不同?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二者在人員交流、交往內容上有什么差異?(2)圖中反映了明清兩朝對外貿易分別呈現哪些新的變化?(3)綜合以上圖片信息,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趨勢。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分析材料北魏均田制實行后,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根據所學,說明當時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并,故C正確;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主要是為限制土地兼并,AB選項排除;D選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2、C【解析】

根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后,日本占領朝鮮,并將福建納入勢力范圍,一戰期間日本搶占德國在山東的特權,故C項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3、D【解析】

1941年由于日軍殘酷的掃蕩和國民黨右派掀起的反共浪潮,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局面。陜甘寧邊區政府以邊幣取代法幣,有利于避免法幣貶值帶來的經濟沖擊,邊幣圖案設計有利于加強民眾的政權認同,故D正確;根據所學可知,1941年還沒有打破日軍的殘酷掃蕩,故A項錯誤;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基礎的是中共開展的大生產運動,排除B。扭轉根據地面臨嚴重的困難局面,需要從政權建設,經濟建設軍隊建設等多方面努力,僅有貨幣政策這一項不足以扭轉根據地面臨的困境,排除C;【點睛】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邊幣的發行。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能夠理解根據地推行邊幣政策的主要作用:緩解經濟困難,加強政治認同。4、B【解析】

材料“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體現的是分封先代貴族,材料“封功臣謀士”體現的是分封功臣,材料“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體現的是分封王室,故①②③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分封匈奴后裔,故④不符合題意。故選①②③組合,故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選B。5、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物質生活的變遷的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并不是突出上海市國際大都市,排除A;材料提到“電燈”,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故選B;材料將孟德斯鳩當作曹操,說明啟蒙思想在中國沒有廣泛傳播,排除C;材料中沒有體現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國的私塾教育的信息,排除D。考點: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物質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的變遷的表現6、C【解析】

據材料“鄉邑訟理不決者,往往求直于長者,無不慚服而去。”并結合所學可知可知,“里老文化”作為明初社會治理中一種特有的歷史現象淵源于里老制度產生和發展,材料中強調鄉村中有糾紛不能自己解決的,經常求助于德高望重的長者,最后都慚愧、信服而歸,這是地方自我管理而對國家治理的有益補充,C正確;材料體現的基層自我管理有利于社會穩定,便于國家的管理和中央集權,A說法錯誤;據所學可知,“里老制”中的長者是村鄉德高望重的鄉紳、族長、耆老等擔當,而不是“積累了更多訴訟經驗”,B錯誤;材料體現的是鄉里糾紛的解決、調節,而不是“司法判決”,D說法錯誤。【點睛】“里老制”是鄉村治理和糾紛調處由村鄉德高望重的鄉紳、族長、耆老等擔當。7、A【解析】

從材料中的時間信息“1954年”和“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等信息來看,毛澤東意在強調發揮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作用。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故答案為A項。1954年已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排除B項;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是強調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排除C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D項。【點睛】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全體中國人民在內的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推翻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政權的斗爭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繼續走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道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新歷史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8、A【解析】

材料中各方政治勢力及民眾都積極支持抗戰,可見抗戰時期的廣州灣呈現出不分黨派全民參與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法國政府大力支持中國抗日,B項排除。C項中“全力配合”在材料中無體現,排除;D項錯在把所有活動都歸結為中共領導,排除。故選A。9、B【解析】

由表格數據可知,1873—1930年間中國出口貨物中農產品的比重大大增加,手工半成品和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減小。這說明,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優勢地位在喪失,即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喪失,故B正確;材料數據不能說明自然經濟解體,故A錯誤;材料數據不是強調民族工業的發展,故C錯誤;材料沒有強調絲茶等產品,故D說法錯誤。10、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到唐后期,樞密使由低級官員到參與國家的決策,這主要和君主專制的強化有關,說明當時的中樞決策發生異變,A正確;B中的“不可調和”的說法錯誤,排除;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C排除;唐朝的藩鎮問題十分嚴重,D排除。故選A。11、C【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子是指諸子百家的著作,材料中墨子的光學八條屬于先秦諸子百家的內容,故C選項正確;經部主要指儒家經典著作,故A選項錯誤;史部是指歷史學著作,即正史,故B選項錯誤;集部是后世的文人或知識分子的個人文集,故D選項錯誤。12、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延安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理論成就分別是毛澤東思想的成熟和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所以正確答案是B項;A項中的農村包圍城市是在井岡山時期開辟的中國革命道路;C項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是在1992年明確的;D項中毛澤東思想的萌發是在大革命時期,所以其它三項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案例一:甲④乙①丙⑤丁②;案例二:A:評價高——①②③⑤評價低——④B:評價高——④評價低——①③案例三:(1)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加強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2)世界由閉關自守到逐漸聯合為一個整體;(3)地域性歷史逐漸演變為統一的世界歷史;(4)客觀上沖擊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后制度,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5)西歐各國走上了對亞非美洲的殖民統治道路,給這些地區的各個民族帶來空前浩劫,造成長期的貧困與落后。【解析】

(1)案例一依據““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可知革命史觀;依據““他是中國現代化的推動者”可知現代化史觀;依據“移風易俗”可知是社會史觀;依據“世界影響”可知是全球史觀。(2)案例二A依據評價高從①②③⑤回答;評價低從④回答;B依據評價高從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