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種學教案_第1頁
家畜育種學教案_第2頁
家畜育種學教案_第3頁
家畜育種學教案_第4頁
家畜育種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畜育種學》教案

(適用專業:劭物料學)

主講教師:帥素容、朱礪、李亮、劉海峰

2005年2月

課程安排及要求:

一、教材:

張沅主編,《家畜育種學》(動物生產類專業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二、學時安排:總學時54學時(講授:42學時;實驗:12學時),3個學分。

緒論:育種學的目的、意義、任務(1h)

第一部分:育種學的相關基礎知識(10h)

第一章:動物馴化與家畜起源及品種的形成(1h)

第二章:家畜的生長與發育(增加)——家畜育種技術實施的依據(2h)

第三章:家畜的外形鑒定(增加)——表型選擇(選種參考)(1h)

第四章:生產性能測定(教材第四章)——選種的依據(5h)

第二部分:育種理論與育種方法(26h)

第五章:選擇原理與方法(教材第五章)——育種學基本理論與技術(5h)

第六章:個體遺傳評定一選擇指數(教材第六章)——種畜遺傳評估(4h)

第七章:個體遺傳評定一BLUP法簡介(教材第七章)——種畜遺傳評估(1h)

第八章:選配(教材第八章)——育種的基礎(4h)

第九章:家畜品系與品種的培育(教材第九章)——育種方法(6h)

第十章:雜種優勢(教材第十章)——雜種優勢理論及商品畜禽生產(4h)

第三部分:育種措施(5h)

第十一章:育種規劃(教材第十一章)(2h)

第十二章:家畜遺傳資源多樣性保護(教材第十二章)(2h)

第十三章:育種的組織和措施(增加)(1h)

專題講座:

1.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在畜禽育種中的應用

2.畜禽品質改良最新進展及BLUP法畜禽育種中的應用

三、考試及計分辦法

考試方式:理論課與實驗課合并考試,考試方式為閉卷。

成績記載:平時成績(實驗報告+課堂出勤+平時測驗)占30%?40%,期終

考試卷面成績占70%?60%。

四、總體要求:

1.《家畜育種學》名為專業基礎課,實為專業課性質,在遺傳學理論基礎上講述

育種原理和方法,指導育種實踐。因此,在該課程的學習中,要求掌握動物

育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世界動物育種的發展趨勢,明確我國動物育種

的目標。

2.學生應遵守教學秩序和課堂紀律,作好筆記,不得曠課、無故遲到和缺席,

曠課或病、事假缺課10學時以上者不計成績。

3.教材難度較大,內容相當豐富,要求講授80?90學時(本科)。但現有學時

數為42h,只能講解基本原理、方法和重點、難點,其它內容只有靠同學們

自學。

4.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望能即時指出,有何要求和意見、建議請及時提出,通

過經常交換意見,共同解決問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主要參考書

1.內蒙古農牧學院主編,《家畜育種學》第二版,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畜牧

專業用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2.焦驊主編,《家畜育種學》,全國高等農林專科統編教材(畜牧專業用),北

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3.羅鵬主編,《遺傳學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緒論

一、家畜育種的概念

概念:利用現有畜禽資源,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改進家畜的遺傳素質,以

期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數量多、質量高的畜產品。

對上述概念的理解:

1.育種的基礎:“現有的畜禽資源”;

2.育種的過程:“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改進家畜的遺傳素質”;

在此,“手段”主要包括“選種和選配”兩個方面:

選種:選好種用家畜——種用價值的遺傳評估

選配:配種方案的制訂——雜種優勢利用、配合力測定

3.育種的目的:市場需要——人為控制畜產品的方向,滿足消費者不斷

變化的消費需求,以獲取最大化的利潤。

二、家畜育種對畜牧業發展的作用

舉例:奶牛產奶量的提高(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

奶牛頭平年產奶量(千克)

國家'年份

196119701980199020002004

以色列4,2945,5336,8028,6089,48210,400

美國3,3074,4235,3946,7058,2548,647

中國1,2081,2981,7721,5681,7492,680

原因:P=G+E

A.遺傳素質的改進:品種改良——家畜育種的成果

B.飼養管理的改善:動物營養學的貢獻、飼養條件的改善、獸醫學貢獻

總結:家畜育種對畜牧業發展的作用

在影響畜牧業生產效率的諸多因素中,畜禽品種或種群的遺傳基礎起主導作

用(P=G+E)。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的科學評估,家畜遺傳育種對畜牧生產效率提高

的貢獻在40%以上。家畜育種對發展畜牧業的作用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供良種。同等條件下,良種創造的產品和效益比一般品種高得多。

例如,荷斯坦奶牛的產奶量超過其體重的許多倍。中國已有200多頭年產奶量逾

萬公斤的良種奶牛。通過育種工作,培育新品種/品系,保證畜禽生產群體具有

很高的總體生產性能,為市場提供符合要求的高質量動物產品,使之在市場競爭

中保持優勢。

第二,合理保護和開發利用品種資源。通過育種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動物品種

資源,發揮優良品種珍貴基因庫的作用,提高動物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特色畜產品;

同時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品種資源,更有效地保護現有品種資源,為畜牧業持續發

展奠定基礎。

第三,提供雜交親本。雜種優勢的利用是畜禽生產和新品種利用的一個特點,

是挖掘動物遺傳潛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育種工作,培育雜交配套系,篩選最優雜

交組合,為生產上提供具有最大雜種優勢、符合工廠化生產需要的高產、低耗的

商品畜禽,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第四,增加動物產品類型。人類早期動物生產的目的是提供毛、皮和禽、蛋、

肉奶等基本動物產品類型。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

消費更多類型的動物產品。例如腸衣(遠遠超過肉的價值)、腦垂體(生長激素,

生命1號的主要成分)、松果體(腦白金的主要成分)、海鮮等。羊,除提供肉以

外,還提供各種類型的毛產品(地毯型,細毛型,半細毛型)。馬,有役用型、

輕乘騎型、賽馬型等。特種動物養殖。

三、家畜育種學的概念和發展歷程(以自學為主)

(一)家畜育種學的概念(教材P2)

家畜育種學是人類應用遺傳學理論指導動物育種實踐的科學知識體系,通過

人為控制動物個體的繁殖機會,利用適當的育種方法,盡可能“優化”地開發和

利用動物遺傳變異的一系列理論和方法。優化是指確定或篩選育種方案、選擇種

用個體所實施的方法和標準等。因此,有人將遺傳學稱為“育種生理學"(Breeding

Physiology),將育種學稱為“應用遺傳學"(AppliedGenetics)o育種學強調

人在育種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人是育種的實施者,育種的目的是為人類謀福利。

(-)家畜育種學的發展簡史(自學)

1.傳統的家畜育種思想與實踐(18世紀前)

2.近代育種學與育種實踐(18世紀到19世紀)

3.現代育種學理論的發展與育種實踐(19世紀開始,現代遺傳學的指導)

(三)現代育種學的新發展

A.數量遺傳育種學的新發展:

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優化育種方案的研究、提高遺傳評估的準確性

的各種方法(BLUP法、REML法)

2

B.分子育種學的新發展:

MAS、MAL轉基因育種技術、遺傳圖譜的繪制

四、家畜育種學的任務和特點

(一)家畜育種學的主要任務(教材PD:

1.研究家畜的起源與馴化,品種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對現有品種資源進行

調查、分析、保護、開發和利用。

2.研究家畜生長發育的規律,主要性狀的遺傳基礎和遺傳規律,生產性能

測定的組織與實施方法。

3.研究對現有品種進行遺傳改良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包括選種選配、優

化育種規劃等理論和方法。

4.研究培育新品種/品系的理論與方法。

5.研究利用雜種優勢的途徑和方法。

6.研究保證家畜育種工作科學高效進行的組織措施與必要的法律法規。

(-)家畜育種的特點

1.長期性。選育的進展很慢,但有累加性。因為世代間隔長,選育群體規

模小。因此家畜育種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不能有任何中斷和懈怠,否則品

種就會退化。

2.綜合性。任何性狀/生產性能的表現都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因

此,家畜育種必須綜合考慮品種、環境條件、營養水平、飼養管理、疾病防治等

遺傳、環境、疾病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制訂合理的育種方案,采用適當的育種

措施,方能獲得良好的育種效果。

3.廣泛性。包括技術使用的廣泛性和成果推廣的廣泛性兩個方面。育種技

術非常廣泛(超聲波測膘技術、計算機技術、胚胎移植技術、冷凍精液技術),

從體型外貌評定技術到分子水平的操作技術,多學科(數學、遺傳學、計算機、

生物化學)的研究成果都可應用于家畜育種,完整的育種過程包括選、育、繁、

推——現代聯合育種技術體系。育成新品種后,品種的推廣、利用需要大量科技

工作者的協作,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

3

第一章家畜的起源、馴化與品種

家畜的概念:

參考: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依賴于人

類而生存繁衍、群體規模足夠大、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家養動物稱為家畜。

廣義:包含哺乳綱和鳥綱的馴化動物

狹義:僅指哺乳綱的馴化動物。鳥綱的馴化動物則另稱為家禽。

二、家畜的特點:

A、人類勞動的成果如果沒有人類對野生動物進行馴養和馴化,就不可能

有家畜。

B、家畜對人的依賴性家畜對人類的養育環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對人工

養殖條件有強烈的依存性,離開了人類提供生存環境(飼養管理條件)就

喪失特定的經濟性能。

C、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D、群體數量足夠多;

E、在遺傳品質上具有品種或品系的區別

三、幾種常見家畜在動物分類學中的地位(教材P7):

常見的家畜在動物界中屬于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有羊膜類(Amiota)o

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

: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牛屬

:哺乳綱、偶蹄目、牛科、水牛屬

: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綿羊屬

:哺乳綱、偶蹄目、牛科、山羊屬

鳥綱、雞形目、稚科、原雞屬

鳥綱、雁形目、鴨科、鴨屬

鳥綱、雁形目、鴨科、雁屬

四、幾種常見家畜的野祖:

根據比較解剖學、考古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知識,尋找每種家畜的祖先,

有些家畜的祖先至今尚無定論,或僅僅是一種推測,并且在進行不斷的補充。

豬:野豬(亞洲野豬和歐洲野豬)

黃牛:原牛(長頭原牛、短角原牛、大額原牛、短面原牛)

水牛:野水牛(印度水牛)

4

綿羊:亞洲摩弗倫羊、攜羊

山羊:角羊,羊,塔爾羊

雞:原雞(紅色原雞、灰、黑、綠;錫蘭原雞)

鴨:綠頭野鴨、斑嘴鴨

鵝:鴻雁,灰雁

五、動物馴化的歷史:

人類把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馴養階段和馴化階段。

馴養是指人類對野生動物的飼養。人類通過改進勞動工具,逐漸改善生存條

件,捕獵的食物越來越多,一時吃不完,便利用網罟、陷阱、圍欄等把活體留養

起來以備后用。馴養階段被養育的多半是幼齡動物,因為它們肉用價值較低,且

易被馴化。火的發明使人類進食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由生食改為熟食,食品加

工由此而生。

馴化是指人類在野生動物馴養過程中,經過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飼養、選擇

和培育,使動物的體型外貌、生活習性、生產性能等發生根本性變化(遺傳基礎

發生改變),完全喪失野性而依賴于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簡言之,將野生動物

馴養成家畜的過程叫馴化。在馴養過程中,不斷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和方法,并按

照人類的意愿選優去劣,長此以往,就將野生動物演變成了家畜。

馴化動物——經過人類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飼養、選擇和培育,使動物體型

發生了巨大變化,完全失去野性,依賴于人類而生存的家養動物。家畜都是馴化

動物。

六、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的變異

野生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由于生活條件特別是飼養管理條件的改變,以及

人類隨著社會的進步,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而進行不斷的選擇,致使動物在形態

上、解剖組織上、生理上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在馴化過程中動物發生的

變異有兩大特點:①向更加依賴人類、更加適應人類需要的方向發展;②向多類

型化、產品多樣化方向發展。

(-)神經系統的變化

馴化過程中,野生動物原有的許多條件反射逐漸消失,同時建立的許多新的

條件反射。如當見到人或聽到聲響時.,由野生狀態下的防御反射變為食物反射。

一系列條件反射改變的結果,使動物的神經類型發生根本性變化,使野性十足而

神經質的野生動物變成了溫順而反應遲鈍的家畜。

5

(-)體重、體尺的變化

在馴化過程中,動物體重、體尺的變化因人類的選擇方向和生活條件改變的

大小不同而異。家畜中以馬和狗表現最突出。重型馬的體重可達1000kg以上,

而小型馬則不過50kg。在狗品種中,大者可達100kg,小的不足1kg。有些家畜

的生活條件與野生狀態相差不大,其體重和體尺變化也很小,如駱駝、馴鹿、駝

鳥等。

(三)骨骼的變化

動物體重、體尺的大小取決于骨骼。自然界的動物在相同條件下,骨骼的變

化有趨同性,如海獅、海豹、海狗等,其體型均為流線型,但從分類上看有很大

差異。一般,野生動物的骨骼較粗大、結實,家畜的骨骼則較細致、松軟,野生

動物的關節面與肌肉附著面較家畜更明顯。所有骨骼中,頭骨變化最大,且變異

方向不定,有變長、變短、變寬、變窄、變彎曲等不同傾向。四肢骨的長短及其

它骨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角的有無、長短、彎曲方向等變化更大。骨骼的

變化具有品種特征。

(四)皮、毛和肌肉的變化

這部分是人類利用價值最大的,其變化也最大、花色品種最多。野生動物在

自然選擇作用下向著對生存有利的方向發展,如皮毛的保護色。在馴化過程中,

受人工選擇作用,皮、毛、肌肉等向人類需要的方向發展。如兔子的毛色從全白

到全黑,中間有無數級別的顏色,綿羊有粗毛、細毛、半細毛,雞有肉雞、蛋雞,

牛有奶牛、肉牛,等等。毛皮用動物的皮膚出現大小不同的皺褶。肉用品種的肌

肉十分發達,且肉質變細。

(五)內部器官的變化

馴化過程中,動物的某些內部器官越來越發達,發達程度因利用方向不同而

異。如乳牛的消化、泌乳器官比野牛要發達得多。

(六)生殖機能的變化

馴化過程中,動物的生殖機能逐漸增強,性成熟提前,由季節性繁殖轉變為

常年配種繁殖,多胎動物的產仔數增加。

(七)其它方面的變化

馴化過程中,動物的早熟性、飼料利用能力、肥育性能等都有明顯的變化。

動物在進化過程中,若有多種類型存在,表明此種動物家族興旺發達,具有

發展前途;若只有單一類型存在,說明已瀕臨滅亡。如大熊貓,其犬齒、臼齒很

不發達,消化機能、繁殖機能高度退化,母性不強。

6

七、種、品種、品系的概念;品種應具備的條件;品種的分類

(一)概念

種(species)是具有一定形態、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區域的生物類群,是

生物分類系統的基本單位。一個種群內的個體一般不與其它種群內的個體交配,

即使交配,所生后代也無生殖能力。種是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產物。種內

部分群體因遷移、基因突變、長期地理隔離等,會導致種的基因庫發生遺傳漂變,

形成亞種或變種。因此野生動物只有種或亞種。

品種(breed)是畜牧學的概念,是指具有特定生物學特性、主要性狀的遺

傳性相對一致和穩定、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栽培植物或家畜類群。品種提供的產品

比較符合人類的要求,是人工選擇的結果。

品系(strain,line):分布很廣、群體很大的品種,因遷移、引種、隔離

等形成區域性亞品種,或因培育目的不同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專門特點的亞品種

(專門化品系)。品系一般是指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個群體,是品種的一種結構

形式,一個品種內包含有多個品系。具有不同特點的兒個品系,可根據生產需要

合成一個新的品系。

(-)品種應具備的條件

家畜品種是人類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在一定自然和社會條件下,通過

實施一系列育種措施選育而成的具有某種經濟特點、遺傳穩定、有一定結構和足

夠數量的家畜類群。因此,一個家畜品種除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外,還應具備下

述條件:

①來源相同。凡是同一個品種的家畜,決不是一群雜亂無章的動物,而是有

著基本相同的血統來源,個體彼此間有一定血緣關系,遺傳基礎非常相似,形成

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如新疆細毛羊的共同祖先是哈薩克羊、蒙古羊、高加索羊和

泊列考斯羊等四個品種。

②性狀及適應性相似。同一品種的不同個體,其體型外貌、生理機能、主要

經濟性狀、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等各方面相似程度都很高,構成該品種的品種

特征。品種特征是進行品種鑒定的依據。

③遺傳性穩定,種用價值高。作為一個品種,必須具有穩定的遺傳結構,將

其典型的品種特征穩定地遺傳給后代,且與其它品種雜交時能起到明顯的改良作

用。

④有一定的結構。一個品種應由若干個各具特點的類群構成,而不是一些個

體的簡單匯集。品種內這些各具特點的類群就構成了品種的異質性,使一個品種

在純繁條件下仍能繼續改進提高。品種內各具特點的類群可以是因分布地區不同

7

而自然隔離形成(地方類型),也可能因育種場的飼養管理條件不同而形成(育

種場類型),或是育種者有意識地培育而成(品系或品族)。

⑤有足夠的數量。數量是決定能否維持品種結構、保持品種特性、不斷提高

品種質量的重要條件,要有相當數量的個體,才能保持品種較廣泛的適應性,才

能進行合理選配而避免過早或過高的近交,才能保持品種旺盛的生命力。因此,

數量不足不能成為一個品種。一個品種應有多少數量才符合要求,因不同國家、

不同畜種而有不同的標準。

⑥被政府或品種協會所承認。作為一個品種,必須經政府或品種協會等權威

機構組織專家進行審定,確認其滿足品種應具備的條件后予以命名,才正式稱之

為品種。

(三)品種的分類(教材

在畜牧業上,較常用的分類分方法主要有3種,即按品種的改良程度、品種

的體型外貌和品種的主要用途劃分。

1.按改良程度劃分

1)原始品種:一般都是較古老的品種,經馴化后長期放牧或家養條件下,未

經嚴格的人工選擇而形成的品種,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體質健壯,抗病力強。如

蒙古馬、藏豬、耗牛、哈薩克羊、仙居雞等。

2)培育品種:指在育種理論指導下,實施一定的育種技術,經過較系統的人

工選擇過程而育成的家畜品種。這類品種集中了特定的優良基因,其產品相對較

專門化,其主要經濟性狀表現明顯高于原始品種,因此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但

這類品種對飼養管理條件要求較高,其適應能力和抗病力不如原始品種。如肉牛、

奶牛、瘦肉型豬、肉雞、蛋雞等都屬于培育品種。

2.按體型外貌劃分

1)按體型大小分:大型、中型、小型。例如馬有重挽馬(大型)、中型馬(蒙

古馬)、小型或矮馬(我國的云南矮馬、阿根廷的微型馬等)。其它家畜也有體型

大小之分,如微型豬(香豬)、袖珍狗、袖珍貓等。

2)按角的有無或長短分:有角牛、羊和無角牛、羊,綿羊中還有公羊有角而

母羊無角的品種。

3)按尾的大小或長短劃分:綿羊有大尾品種(大尾寒羊)、小尾品種(小尾

寒羊)和脂尾品種(烏珠穆沁羊)之分。

4)根據毛色或羽色劃分:羽色或毛色也是重要的品種特征。如:豬有黑、白、

花斑、紅毛等品種;兔有白、黑、八黑(喜馬拉雅)等品種;雞有蘆花、黃羽、

白羽、黑羽、紅羽等品種。

8

5)根據蛋殼顏色劃分:雞有褐殼品種和白殼品種;鴨有綠殼品種和白殼品種。

6)根據駱駝峰數劃分:單峰駝、雙峰駝。

3.按主要用途劃分現代培育品種多用此法劃分,分為專用品種和兼用品

種。

1)豬:根據胴體瘦肉率高低分為脂肪型、腌肉型和瘦肉型。

2)雞:有蛋用型、肉用型、兼用型、藥用型和觀賞型等品種。

3)牛:有乳用型、肉用型、乳肉兼用型、役用型等。

4)綿羊:有毛用型(細毛、半細毛、粗毛、長毛、短毛等)、肉用型、羔皮

型、裘皮型及側重點不同的各種兼用型品種。

5)山羊:分為絨用、肉用、乳用、毛皮用及兼用等品種。

6)馬:分為挽用、乘騎用、馱用、競技用、肉用、乳用和兼用等品種。

7)兔:有毛用、肉用、裘皮用、兼用等品種。

8)鴿:分為肉鴿、信鴿等品種。

在生產實踐中,常將各種分類方法結合使用,究竟用哪種最合適,要視

畜種和具體情況而定。

9

第二章家畜的生長與發育

第一節生長發育的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相關概念:

生長:指家畜經過機體的同化作用進行物質積累,細胞數量增多和組織器官

體積增大,從而使家畜整體的體積及其重量都增長的過程。即生長是

以細胞分裂為基礎的同類細胞的增加或體積的增大的量變過程。

發育:指由受精卵分化出新的不同的組織器官,進而產生不同的體態結構和

機能的過程。發育是生長的發展與轉化,是以細胞分化為基礎的質變

過程。

生長與發育的關系:生長與發育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不可分割的過程。

生長是發育的基礎,發育又反過來促進生長并決定生長的發展與方向。

發育具有階段性,而生長具有不平衡性。

研究生長發育的意義:

生長發育是遺傳基礎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研究生長發育的規律,有

利于針對不同家畜各生長發育階段的特點,采取不同的飼養管理措施和營養水平

以不斷改良家畜品質、提高生產效率和畜產品產量。

1.便于組織生產和進行管理一一生長發育是組織生產和進行管理的基礎

2.是制訂飼養方案的依據

3.生長發育規律是選種、選配的重要指標

第二節研究生長發育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對質量性狀主要采用觀察描述的方法,即用肉眼觀察后進行描述

或估計。例如,對草食家畜,可根據其臼齒的磨損程度、角輪的多少等判斷其發

育階段;對禽類,可根據其換羽時間的早晚、持續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其品種、類

型及生產性能的高低。有句俗話叫“馬老牙齒稀,人窮怪屋基”。

(二)測量法對數量性狀,研究其生長發育的規律則主要采用測量法。對家畜

的體尺、體重等進行測定,分析計算家畜的生長發育階段。如定期稱重和測量體

尺,再對測定的數據進行數學處理,獲得有用的育種學參數,進而判斷其規律性。

10

其中,最常用的是體重與體尺的測量。最主要的兒個測定時間是初生、斷乳、初

配和成年。更具體的測定時間和測定項目及頻率可根據研究目的和要求而定。

注意事項:測定數據要求精確可靠;稱重應該在早上空腹時進行;體尺測

定應該注意家畜站立姿勢和測具的使用方法。

生長的計算與分析方法:

(-)研究內容:

1.從動態觀點研究家畜整體(或局部)的增長:如體重、體積等

2.研究比較生長過程中各組織(或器官)間比例上的變化:相對比例關系

變化

(二)研究方法:

1.累積生長:對家畜的某次測定以前的生長發育的累積結果。

例如,對體重最常見的理論累積生長曲線為“S”型,即早期生長緩慢,

一定時期內迅速生長,之后又趨于平緩,最后接近恒定。實際測定結果應品

種、營養水平、管理條件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

2.絕對生長:家畜某器官或組織在一段特定時間內的增長量。反應家畜在

該時間內生長發育的絕對速度。

其計算公式為:嘿

例如,平均日增重的理論絕對生長曲線為正態分布曲線,其最高點

相當于累積生長曲線的轉折點(即家畜的性成熟期)

3.相對生長:考慮家畜某器官或組織的測定起始值的作用而求得的生長速

度可反應該測定時間段內的相對生長強度。

其計算公式為:

2

例如,平均日增重的理論相對生長曲線是隨年齡而下降。這是因為

家畜幼年時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最強烈,成年后則逐漸趨于穩

定,甚至接近于零。

4.生長系數:即開始時和結束時測定的累積生長值的比率,也就是末重占

始重的百分率。也用于表示生長強度。

WI

其計算公式為:c=—X100%

11

通常計算生長系數時,以初生時的累積生長值為基準。為了使其值

不致于太大,也可改用生長加倍次數(n),用來表示生長強度。

其計算公式為:WI=WOX2"

_*也、,

或變形為:n=&IgWl-lgW—O

1g2

5.分化生長:也稱為相關生長或異速生長,是指家畜個別部分與整體相對

生長間的相互關系。機體各個組織的生長速度不是完全一致,故導致了表型性狀

的變化。每種家畜的不同部位有其特定的生長比例,但彼此間又是協調相關的,

它反應了家畜部分與整體的生長關系。

Dubois和Lapicque提出的分化生長公式:Y=bX,

Y:所研究器官或部分的重量或大小;

X:整體減去被研究器官后的重量或大小;

a:被研究器官的相對生長和整個機體相對生長間的比率,即分化生

長率;

b:所研究器官或部位的相對重量或大小,為一常數

其中:a為根據兩次以上的測定資料求得的分化生長率,即

第一次測定:Yl=bxJ可得:lgY|=lgb+algxi

第二次測定:Y2=bx2a可得:lgY2=lgb+algX2

解以上兩方程組,可得:a=ig/2-igyi

lgx2-lgxl

a的用途:判斷某一過程中的相對生長情況。

a=l時,表示局部與整體生長速度相等;

a>l時,表示局部生長速度大于整體生長速度,該局部為晚熟部位;

a<l時,表示局部生長速度小于整體生長速度,該局部為早熟部位

6.體態結構指數:將畜體某部位的生長情況和體尺聯系起來分析,反應家

畜體軀各部位的相對發育和相互聯系等總體結構情況的方法。

第三節家畜生長發育的規律性

家畜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發育具有階段性;生長具有不平衡性

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胚胎時期與生后時期

12

(一)胚胎時期: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的階段。是發育最強烈的階段,特別

是細胞分化最強烈的時期,出生了有機體各部分的復雜差異。根據胚胎在母體子

宮內所處的環境條件以及細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的時期不同,一般可分為胚期、胎

前期和胎兒期。

胚期:指從受精卵開始,發育到與母體建立聯系(胚胎著床)為止。

胎前期:從胚胎著床到胎盤形成的時期。

胎兒期:從胎兒到出生的時期。此階段體軀及各種組織器官迅速生長,體重

增加很快,同時形成被毛與汗腺,品種特征也逐漸明顯。體重增重占整個胚胎期

體重的3/4o

胚胎期所需時間的長短因畜種不同而各有差異,牛、馬約280天,羊約150

天,豬約114天,兔約30天。

注意:對禽類,其胚胎期不確定,但孵化期是確定的。雞為21天,鴨約28

天,鵝約31天,鴿子約18天,鶴鶉約17-18天。孵化溫度為100°F(37.8℃),

濕度053-57%;出雛時的濕度為65-70虬

(二)生后時期:指家畜從出生到衰老直至死亡的一段生長發育過程。分為

哺乳期(出生到斷乳)、幼年期(斷乳到性成熟)、青年期(性成熟到生理成熟)、

成年期(生理成熟到開始衰老)和老年期。

1.哺乳期:從出生一斷乳。該時期的家畜具有以下六大特點:

1)呼吸系統由母體供血給氧變為肺循環獨立給氧。

2)營養攝入由母體供給變為吃母乳供給。

3)造血機能由肝、脾產生血細胞變為骨髓千血。

4)生長速度快。

5)消化、呼吸、體溫調節等功能不建全。

6)免疫功能不完善,死亡率高。如,兔總死亡率約27.3%斷奶前17.4%,

斷奶后約9.9%o

2.幼年期:斷乳~性成熟。有三大特點:

1)由依賴母乳過渡到食用飼料,食量不斷增加,消化能力大大增強。注意:

食物更換期死亡率高。

2)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長,各種組織器官相應增大,特別是消化器官和生殖

器官的生長發育最強烈。

3)絕對增重逐漸上升,奠定了今后生產性能類型和體質外形的基礎。

3.青年期:性成熟一生理成熟。其特點有:

13

1)各類組織器官的結構和生理機能逐漸定型和完善。

2)絕對增重達最高峰,以后逐漸下降;生殖器官發育完善,母畜乳房的生

長強度加大。

3)體型基本定型。

4.成年期:生理成熟一開始衰老。其特點是:

1)各種組織器官發育完善,生理機能完全成熟,能量代謝水平穩定。

2)生產性能達最高峰,性機能活動最旺盛,繁殖能力最強。

3)體型已定型,沉積脂肪能力加強。

5.老年期:開始衰老一死亡。特點有:機體代謝水平下降,器官機能衰退,

飼料利用率降低,經濟利用價值下降等,被淘汰。

家畜生長發育的不平衡性:

家畜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絕對生長或相對生長都是按不同的比

例增長,而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有規律地表現出高低起伏的不平衡狀態。主

要表現為體重增長、骨骼生長、外形部位生長、組織器官生長發育和營養成分積

貯等五方面的不平衡性。

1.體重增長的不平衡性:年齡越小生長強度越大;胚胎時期比生后時期生

長強度大;幼年期比成年期生長強度大。總之,家畜早期體重增長較迅速,后期

則較緩慢;大家畜各生長發育時期比小家畜長,但胚胎期重量加倍次數比小家畜

多。故生產上應強調對懷孕母畜的飼養管理和幼畜的培育。

2.骨骼生長的不平衡性:

A.全身骨骼與其體重之比:全身骨骼在不同時期的生長強度不同。總之,

以生前的生長為較多,初生時可占體重的18—30%;生后則生長強度逐漸下降,

成年時僅為體重的7—13%。其下降程度,明顯表現為肉畜多而役畜少。

B.四肢骨骼與體軸骨骼之比:出生前,四肢骨的生長明顯占優勢,特別是

草食家畜(表現為腿長,尤其是后肢一一前肢骨較后肢骨晚熟;如:犢牛在胚胎

后期四肢骨的重量生長系數與體軸比為34.02:18.81);出生后,轉為體軸骨的強

烈生長,四肢骨的生長強度開始明顯下降。如:育成公羊體軸骨的肋骨(是發育

最晚的骨)的生長系數與四肢骨的管骨比為30.1:5.1。

C.體軸各骨生長強度之比:體軸各骨發育的遲早,與頭骨距離的遠近呈正

相關,故各骨生長速度快慢的順序,是由前向后依次轉移。出生前頭骨生長最旺

盛,出生后生長強點依次轉移到頸椎和胸椎,最后才是薦椎和骨盤骨的強烈生長。

14

D.四肢各骨生長強度之比:四肢各骨生長速度快慢的順序是由下而上,出

生前是指骨和管骨的生長較多,出生后生長強點依次轉移到前膊骨、上膊骨和脛

骨,最后才是肩胛骨和股骨的強烈生長。

E.不同性別骨骼發育之比:公畜骨骼的生長強度一般都大于母畜,尤其是

草食家畜。

F.各骨骼本身的發育也不平衡:就典型的管狀骨發育而言,也是先有長度

而后增加厚度。

兩個重要概念:生長波和生長中心

上述兩類骨骼的生長強度有順序地依次移行的現象,根為生長波或生長梯

度。其中,最后生長的部位,稱為生長中心。支配畜體各類骨骼生長的有兩個生

長波。一個從頭骨開始,生長強度向后依次移行到腰薦部,為主要生長波;另一

個從四肢下端開始,向上依次移行到肩部和骨盆部,為次要生長波。(豬的前肢

生長波不明顯)。

基本趨勢:距離生長波起點較近的部位,發育較早,但隨年齡增長而生長強

度逐漸變小;距離生長波起點較遠的部位,發育較遲,但隨年齡增長而生長強度

逐漸增大。牛、馬、羊?怛薦部和骨盆部、豬的腰部,是兩個生長波匯合的部位,

是生長中心,其最高生長強度出現得最遲,是全身最晚熟的部位。這個部位是

家畜出肉最多,肉質最好的地方,也是經濟價值最高的地方。如在生長強度時期

營養不足,則后軀尖窄而斜,影響出肉量。

3.外形部位生長的不平衡:不同時期的外形部位變化,與全身骨骼的生長

順序密切有關。例如:牛、馬、羊的初生幼畜的外形特點是:頭大、腿長、軀干

短,胸淺、背窄、薦部高、皮短毛松、肉少骨多。成年后則軀干變長,胸深而寬、

四肢相對較短,后肢高聳現象消失,各部位協調勻稱,肌肉與脂肪增多。

4.組織器官生長發育的不平衡:不同組織發育遲早與快慢的順序是,先骨

骼和皮膚,后肌肉和脂肪。就單一組織而言,也有年齡變化,出生后肌肉的生長,

多是由于肌肉纖維體積的增大。一般表現為隨年齡增長而肌肉增多,纖維加粗,

肌束增大,肉色變深,肉味變濃,蛋白質增多,水分減少。脂肪沉積的部位,也

隨年齡不同而有區別。一般先貯存于內臟器官附近,其次在肌肉間,之后于皮下,

最后貯存于肌肉纖維中,形成“大理石紋二即先腸油、板油,后皮下和肌間的

順序積貯。各器官隨年齡的增長,生長速度也不同。皮膚和肌肉的生長強度占優

15

勢;腦的生長比較緩慢;腸在胚胎期的生長強度大于生后期;睪丸生后期大于胚

胎期。各器官生長發育的遲早和快慢,主要決定于該器官的來源及其形成時間。

在系統發育中出現較古老的器官,在個體發育中也出現得較早,其生長發育較緩

慢,結束較晚,如腦和神經系統。正常的生長優勢順序為:腦、骨、肌肉和脂肪。

若營養不足,也按此順序推遲。

5.營養成分積貯的不平衡:機體的營養成分和代謝水平也存在年齡變化。

三.發育受阻及其補償:

Definition:由于營養不良、疾病等原因引起動物生長停滯或體重降低、外形

或組織器官也發生相應變化的現象稱為發育受陽或生長發育不會。以后隨著年齡

增長仍保持著開始受阻階段的特征的現象稱為難怒挺長。舉例:陽平場的波爾山

羊的發育受阻。

1.發育受阻的結果:

A.母畜的營養不良,在胚胎后期才較顯著地抑制胎兒的發育。

B.某部分處于生長強度最大時遭到營養不足,則其所受影響最大。

C.營養不足對不同部分或組織的抑制作用,與該部分的成熟期早晚成

正比,早熟部分影響最小,晚熟部分影響最大。

D.營養不足時,機體分解自身組織的養分維持生命所需。分解順序與

成熟早晚現反,即脂肪、肌肉、骨、胚胎。

E.某一部位或組織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影響,將會導致某些相關部位的

生長發生變化。

2.發育受阻的類型:根據受阻時間和外形表現的不同劃分為

A.胚胎型:胚胎發育后期營養不良,骨骼發育受阻。

B.幼稚型:出生后體軸骨強烈生長階段營養不良,體軸骨發育受阻。

C.綜合型:生前和生后都營養不良,有以上兩種特性。如:僵豬

3.發育受阻的補償:取決于受阻發生的時期和持續時間和程度。

四.家畜經濟性狀的年齡變化:

1.經濟性狀的發育與成熟:經濟性狀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與發展

的。

成熟:

A:性成熟:在家畜的生殖機能開始正常活動,能繁殖后代的狀況,母畜

16

指第一次發情時。

B:經濟成熟:家畜可以達到作為某種經濟利用的狀況。肉用家畜指達到

經濟最有效的利用時期。

C:生理成熟:家畜生理達到穩定狀態,即成年時。

2.家畜生產力的年齡變化:家畜的生產力與其生長發育過程緊密聯系。整

個生命周期中生產力表現分為增長期(青年期)、旺盛期(成年期)和衰退期(老

年期)三個時期。一般在家畜生產性能表現最優時利用,衰退時淘汰。

第四節.影響家畜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

1.遺傳因素:種、品種。不同物種有其本身的發育規律,如本地豬比外種

豬早熟,

2.母體大小:母體越大,胎兒生長越快。原因:母體大小決定胎盤大小,

胎盤大小決定胎兒數量與密度(競爭),產仔數與初生重呈負相關。

3.飼養因素:營養水平、飼料品質、日糧結構、飼喂方法。

4.性別因素:雄性和雌性間遺傳上的差異(遺傳的影響);性激素的作用(內

部環境的影響)。

5.環境因素:溫度、濕度、海拔高度、光照(禽類)等是影響生產性能的

重要因素。

17

第三章家畜的外形鑒定

參考:內蒙古農牧學院主編的《家畜育種學》

教材第四章第七節:外貌評定(P98T03)

教材第四章的內容主要是生產性能測定,由于體型外貌的評定本身不屬于生

產性能的范疇,所以我們還是按老教材的順序,將其作為單獨的一章。

體型外貌本身并不是經濟性狀(如產奶量、產蛋量等),但有些體型外貌性

狀與生產性能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也不是必然聯系,所以通過體型外貌進行

選種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并且需要鑒定者豐富的經驗。

一、外形的概念

外形——即家畜的外部形態,我國古代稱之為“相:外形不僅反映家畜的

外表,而且可反映家畜的體質、機能、生產性能和健康狀況。

二、外形學說

外形學說——指通過外形觀察來研究家畜形態與機能間關系的學說。

我國著名的外形學說莫過于《相馬經》(伯樂著于春秋時期)。漢光武帝(劉

秀,東漢開國皇帝)時(公元45年),馬援(東漢名將)便綜合各家特點,用銅

鑄成理想良馬模型作為鑒定的標準,稱之為“銅馬相法”。

三、外形研究的意義

對家畜外形研究的意義概括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1.根據體型外貌鑒別品種/品系或個體差異。

2.根據體型外貌判斷家畜的健康狀況及其適應性。

3.根據體型外貌判斷家畜的用途。

4.根據體型外貌判斷家畜的年齡和生長發育狀況。

四、家畜的外形特點

對家畜外形部位的要求因畜種、用途不同而各有差異,因此,不同用途的家

畜其外形特征各不相同。

1.肉用家畜:豐滿平滑,四肢短,中軀緊湊,呈長方形或圓筒形。低身廣一軀,

頭小、頸粗短,肩寬廣,胸寬且深,背腰平直,后軀寬廣豐滿,四肢短小,皮膚

松軟,毛細軟。

2.役用家畜骨骼健壯,體格魁梧,肌肉發達,四肢粗短。

3.乳用家畜全身清瘦,菱角突出,體大肉少,中軀較長,后肢較發達。住

型一般呈三角形。

4.毛用家畜皮薄、頭寬,胸寬肋圓拱,背腰平直,四肢長而結實,全身被

18

毛密度大、有彈性。

5.性別差異公母畜外形差異因畜種不同而異,一般公大母小,公強母柔。

五家畜外形的鑒定方法

1.肉眼鑒定如,伯樂向馬,寧戚向牛;觀察家畜的正面、背面和側面。主

觀性較強。

2.測量鑒定體尺的測量(教材P99)

3.線性評定分別對家畜外形的各部位進行評分,然后利用一定加權系數,

求得該頭家畜的總體評分,從而判斷該家畜的優劣(教材P99T03)。

19

第四章:生產性能測定(教材第四章)——選種的依據

本章基本要求:

1.了解常見家畜主要的生產性能及記錄系統。

2.掌握家畜生產性能測定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第一節生產性能的概念與測定的一般原則

一、概念(definition)

生產性能——又叫生產力,是指家畜最經濟有效地生產畜產品的能力。家畜

的生產性能是個體鑒定的重要內容,也是代表個體品質最有意義的指標,是對種

畜進行遺傳評估的最基本依據,也是選種過程中決定選留與否的決定因素。

生產性能測定——是指對家畜個體具有特定經濟價值的某一性狀的表型值

進行評定的一種育種措施,是育種工作的基礎。

二、生產性能測定的意義正確評定家畜生產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為家畜個體的遺傳評定提供基礎數據,作為選留種畜的指標。

2.為估計群體經濟性狀的遺傳參數提供信息。

3.是評定畜群生產水平的尺度。

4.為牧場經營管理提供信.息,是組織生產的依據。生產、管理、各種制度

等都是建立在家畜生產性能基礎上的。

5.為各類雜交組合類型間的配合力測定提供信息。

6.是飼養家畜的依據。養哪種家畜、養多少家畜可根據家畜生產性能高低

來確定。

7.為制定育種規劃提供基礎信息。

三、生產性能測定的一般原則(教材P7H9)

生產性能測定包括測定性狀的選擇、測定方法的確定、測定結果的記錄與

管理、測定的實施等四個方面。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原則。

(一)選擇測定性狀的原則

1、所測性狀應具有足夠的經濟意義。考慮短期經濟意義和長遠經濟價值,

如肉質性狀。

2.所測性狀應具有一定的遺傳基礎。考慮所選性狀是否有從遺傳上改良的

可能性。

20

3.所測性狀應盡可能符合生物學規律和生產實際。選擇更易測定、更能準

確反映發育規律的性狀。對不能活體測定或不方便測定的性狀可用其相關性狀代

替,如可通過測定背膘厚來估計瘦肉率。

(二)選擇測定方法的原則

1.精確性原則。可靠的數據是育種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證,而可靠的數

據來源于具有足夠精確性的測定方法,因此測定方法應保證測定數據具有足夠的

精確性。

2.廣泛的適用性原則。測定方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便于在各種條件下展

開測定測工作。

3.經濟實用的原則。在保證測定結果準確的前提下,盡量節約成本。

(三)測定結果記錄與管理的原則

1.測定結果的記錄應準確、完整和簡潔。避免由于人工因素造成測定數據

的錯記、漏記甚至偽造數據。

2.真實記錄可能影響測定結果的系統效應。如:年度、季節、地點等,便

于統計分析。

3.記錄的管理要便于經常調用和長期保存。實行微機管理、通過互聯網共

享。

(四)性能測定實施的原則

1.由專門的監測機構(中立)組織實施,以保證測定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

性。

2.測定的實施以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充分考慮投入與產出的最佳比

例,不要一味追求最好的儀器設備、最完善的組織形式等。

3.在同一育種方案中,性能測定的實施必須高度統一。

4.性能測定的實施要保持連續性和長期性。群體具有趨于平衡的自然機制,

只有長期堅持性能測定,才能鞏固選擇的效果,否則就會退化。

5.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技術的發展,適時調整測定性狀,改進測定方法,使

用最現代化的記錄管理系統。

第二節、性能測定的基本形式

性能測定的基本形式,根據測定場地可分為測定站測定與場內測定;根據

測定個體和評估對象間的關系可分為個體測定、同胞測定和后裔測定;根據測定

21

對象的規模可分為大群測定和抽樣測定。

一、測定站測定與場內測定

1.測定站測定(stationtest):指將所有待測個體集中在一個專門的性能

測定站或某一特定牧場來統一測定。如:四川省種豬性能測定中心(省畜科院)。

優點:1)控制了環境條件的變異;2)客觀性強;3)便于特殊設備的配備

和管理(如自動計料器)。

缺點:1)成本較高;2)測定規模有限;3)易傳播疾病;4)由于“遺傳一

環境互作”,使測定結果與實際情況產生偏差,代表性不強。

2.場內測定(on-farmtest):指直接在各個生產場內進行性能測定,不要

求時間的一致。通常強調建立場間遺傳聯系,以便于進行跨場遺傳評定。

建立場間遺傳聯系的方法:各場使用共同公畜或母畜的后代,以比較和剔除

場間效應。

現階段通常將測定站測定與場內測定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常規生產性狀采用

場內測定,需要特殊設備和有測定難度的性狀采用測定站測定。

二、個體測定、同胞測定和后裔測定

1.個體測定:對需要進行遺傳評估的個體進行性能測定。

2.同胞測定:對需要進行遺傳評估的個體的全同胞或半同胞進行性能測定。

3.后裔測定:對需要進行遺傳評估的個體的后裔進行性能測定。

注:以上各種方法的采用因測定對象而定,但現代育種學理論中,如BLUP

法,強調利用所有親屬的資料?,故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將各種方法結合使用。根據

不同畜種、不同性別、不同性狀的特點,對這三種測定方式的側重不同。

三、大群測定和抽樣測定

1.大群測定:對種畜群中所有符合測定條件的個體都進行測定。其目的是

為個體遺傳評定提供信息。測定個體越多,則選擇強度就越大,遺傳進展越快。

2.抽樣測定:從參加測定的每個品種(系)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個體,

在相同環境中進行性能測定。主要用于評定雜交組合的生產性能,以尋找最佳雜

交組合用于商品生產。

22

第三節家畜生產性能的測定

教材是按照不同畜種進行編排的,由于有些指標在不同畜種之間有重疊,或

有相似性,所以我們還是按照老教材的編排方式,按照不同的生產性能種類介紹

各種性能的主要指標。當你接觸到其中一個畜種時,那么教材上按畜種編排可以

給你很好的參考,但作為整體掌握,我覺得還是按照性能的種類進行劃分要方便

一些。

一、家畜生產性能種類

家畜的生產性能主要有:產肉性能、產乳性能、產毛性能、產蛋性能、繁殖

性能、役用性能等。不同類型的生產性能測定時所選用的性能指標是不同的。

二、評定各類生產性能的主要指標

1.產肉性能指標

1)經濟早熟性:以達到適宜屠宰體重時的年齡為評價指標。如,榮昌豬達

90kg屠宰體重的時間為:原種240天,選育種(新榮I系)183天;外種豬達

110kg體重所需時間約175天。

2)日增重:指平均日增重(ADG)o

測定結束時的體重-測定開始時的體重

測定天數

在同等條件下,日增重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品種(遺傳基礎)。(遺傳基礎、營

養水平、環境溫度是影響日增重的重要因素)

3)飼料利用率:有料肉比和飼料轉化率兩種表示方法。

料肉與肥育期消耗飼料量

用此法表示居多。

肥育期增重量(=1)

總增重量

飼料轉化率=xlOO%

飼料消耗總量

一般,豬的料肉比為:外種豬2.2?3.0:1,地方品種3.4?4.0:1;肉雞為

2.0~2.6:1

4)屠宰率:屠宰率=(胴體重/屠前活重)X100%o屠宰率的遺傳力中等偏

上。豬的屠宰率為72%-75除h2=0.31;肉牛、羊屠宰率為50%左右,肉牛屠宰

率的遺傳力h2=0.46o

胴體重的計算方法不統一,一般是指去頭、蹄、內臟,冷卻24小時后的重

23

量。但有些國家把頭的重量也算在胴體內。

屠前活重是指屠宰前禁食24小時后的體重。

5)胴體長:屠宰開邊后,從趾骨聯合前緣中點至第一頸椎前緣中點的長度。

胴體長與瘦肉率呈正相關。

6)瘦肉率:對胴體進行分割測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等),不包括板油

和腎臟。將左側胴體按后腿、前肩、胸腰和腹部分成4大塊,分離各塊的皮、骨、

肉和皮下脂肪,瘦肉總重占左側胴體重的百分比即為瘦肉率。

7)背膘厚:指背上皮下脂肪的厚度,是選擇瘦肉率的一個間接(輔助)指標。

可活體測定,也可屠宰后測定,測定方法有三種:

三點平均法:用肩部最厚處(第二、三胸椎間)、胸腰結合處、腰薦結合處

三點背膘厚度的平均值來表示。

兩點平均法:用胸腰結合處、腰薦結合處兩點背膘厚度的平均值來表示。現

在用得較多。

一點法:用倒數第三、四肋骨間的背膘厚度表示。

8)眼肌面積:指胸腰結合(最后一匹肋骨)處眼肌的橫斷面積。其計算公

式為:

眼肌面積=長乂寬X0.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