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師版-5.1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1頁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師版-5.1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2頁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師版-5.1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3頁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師版-5.1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4頁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師版-5.1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22頁,共=sectionpages99頁5.1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分層作業【三層刷題,基礎+提升+真題,步步高升】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下圖為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關于圖中各層大氣說法正確的是(

)A.a層集中大氣主要的水汽和固體雜質 B.b層大氣溫度隨海拔升高而降低C.c層中的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D.d層電離層能夠反射無線電長波2.全球氣候變暖的人為原因主要有(

)①工業發展,燃燒化石燃料②使用制冷劑,產生臭氧層空洞③圍湖造田,水域面積縮小④亂砍濫伐,導致森林面積減少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1.A2.D【解析】1.讀圖可知,a層為對流層,集中了大氣主要的水汽和固體雜質,A正確。b層為平流層,大氣溫度隨海拔升高而升高,B錯誤。臭氧層主要位于平流層,C錯誤。電離層能夠反射無線電短波,而不是長波,D錯誤。故選A。2.工業發展,燃燒化石燃料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①正確。臭氧層空洞主要是由于人類使用含氟制冷劑等物質,破壞了臭氧層,導致紫外線增強,進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②正確。圍湖造田,水域面積縮小會影響局部氣候,但不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人為原因,③錯誤。亂砍濫伐,導致森林面積減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弱,也會加劇全球氣候變暖,④正確。①②④正確,故選D。咸海是位于中亞的威水湖,原為世界第4大湖。上世紀四十年代咸海地區大力建設防風固沙林、修建灌溉水利工程。目前,咸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衰退了90%以上。下圖示意咸海流域。據此完成下列各題。3.近幾十年咸海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深居內陸,降水量小 B.在咸海周邊圍湖造田C.全球變暖,蒸發加劇 D.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4.咸海面積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是(

)A.湖泊附近晝夜溫差變小 B.河口三角洲向湖中心推進C.湖泊周圍風沙活動減弱 D.湖床裸露,濕地面積擴大【答案】3.D4.B【解析】3.咸海附近長期以來深居內陸,降水量小,由于湖泊水源并不主要來自當地降水,而來自發源于高山的河流水,因此“居內陸、降水量小”不是近幾十年咸海快速萎縮的主要原因,A不符合題意;由于咸海的湖水鹽度高,湖灘和淺湖區土壤含鹽量高,不宜在咸海周邊圍湖造田,B不符合題意;自然原因方面,目前全球有明顯的變暖趨勢,使得咸海蒸發加劇,水量消耗增多,導致咸海快速萎縮,據材料可知,人們在注入咸海的河流上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攔蓄了大量河水,使得注入咸海的水量減少,也導致咸海快速萎縮,但與自然全球變暖原因相比人為原因更主要,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排除ABC,選D。4.材料信息明,目前咸海面積已經比1960年衰退了90%以上。湖泊對周邊氣溫具有調節作用,湖泊面積縮小,調節功能下降,則氣候變干,湖泊附近晝夜溫差變大,風力變大,湖泊周圍風沙活動減增強,AC不符合題意;咸海不斷縮小,湖岸線向湖泊中心靠近,而在湖岸線附近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也會不斷向湖泊中心靠近,B符合題意;咸海面積縮小,大量湖灘出露,濕地面積縮小,D不符合題意。故選B。最新數據顯示,南極夏季海冰面積已連續三年跌破200萬平方公里的臨界值,這種情況是有觀測記錄以來首次出現。南極洲的海冰可能已經發生“臨界轉變”。對此,科學家們再次發出全球變暖警告——南極海冰正在逐漸消失。下圖為2022年2月南極洲馬蹄島的冰川融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南極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縮會導致(

)A.熱量消耗增多,全球溫度下降 B.冰川融水增多,南極洲的淡水資源減少C.海平面下降,海岸侵蝕變弱 D.海洋面積增大,海岸線長度增加6.監測南極附近海冰面積變化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A.地理信息系統 B.全球定位系統 C.遙感技術 D.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答案】5.B6.C【解析】5.南極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縮,雖然消耗熱量,但冰川大量融化,使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加,這會導致全球溫度上升,A錯誤。冰川融水增多,南極洲釋放大量淡水資源流入海洋,加速淡水流失,使南極洲的淡水資源總量減少,B正確。南極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縮,會使海平面上升,而不是下降,同時海岸侵蝕會變強,而不是變弱,C錯誤。南極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縮,融化的水進入海洋,會使海洋面積增大,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海岸線長度不一定增加,D錯誤。故選B。6.GIS(地理信息系統)主要是用于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定位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稱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RS遙感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故監測南極附近海冰面積變化的主要地理信息技術是遙感,C正確,AB錯誤。BD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D錯誤。故選C。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釋放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漸變酸。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降低其生長速率,影響海氣碳循環及環境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海洋酸化直接導致(

)A.貝類生物數量減少 B.近岸海洋污染減輕C.極地海冰大量融化 D.沿海陸地酸雨加重8.從全球范圍看,引發海洋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劇 B.燃燒化石燃料 C.大量砍伐森林 D.海洋生物死亡9.海洋酸化影響海氣環境的變化,主要過程為(

)A.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大氣二氧化碳增加——海洋表層水溫上升B.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海洋表層水溫上升——大氣二氧化碳增加C.海洋表層水溫上升——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大氣二氧化碳增加D.海洋表層水溫上升——大氣二氧化碳增加——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答案】7.A8.B9.A【解析】7.根據材料可知,海洋酸化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貝殼類生物的甲殼生長受到影響,嚴重影響其幼體的發育,使得數量減少,A正確;極地海冰大量融化的直接影響是全球氣候變暖,C錯誤;近岸的海洋污染會加劇,B錯誤;沿海的陸地酸雨與海洋關系不大,與空氣中的酸性氣體有關,D錯誤。故選A。8.從全球范圍看,引發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燃燒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溶于水導致水體酸化,B正確;水土流失現象對海洋的影響不大,不會引發海洋酸化,A錯誤;大量砍伐森林,使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減少,二氧化碳增加,但只是導致二氧化碳增加的次要原因,C錯誤;海洋生物死亡會導致生物沉積,進而使得海底有機質含量增加,但不會導致海水酸化,D錯誤。故選B。9.海洋酸化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碳匯(光合作用),大量減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進而使大氣中二氧化碳量增加;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大氣增溫,而使表層海水水溫上升。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澳大利亞科幻電影《極地寒流》展示了未來的某個時間,因為人類過度的活動,澳大利亞附近上空的臭氧層出現漏洞,臭氧層上方的冷空氣傾瀉而下,造成近地面出現極端低溫,人類面臨滅絕的風險,從而展開自救的故事。完成下面小題。10.臭氧層出現漏洞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酸性氣體的過度排放 B.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C.氟氯烴化合物的過度排放 D.森林的過度砍伐11.臭氧層出現漏洞帶來的影響可能是(

)A.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B.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C.人類得皮膚病的概率增加 D.酸雨出現的概率增加【答案】10.C11.C【解析】10.酸性氣體的過度排放會產生酸雨,A錯誤;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會造成全球變暖,B錯誤;氟氯烴化合物的過度排放會破壞臭氧層出現臭氧層漏洞,C正確;森林的過度砍伐,會造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減弱,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D錯誤。故選C。11.臭氧主要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免遭紫外線輻射的傷害。臭氧層出現漏洞帶來的影響可能是進入地球的紫外線增多,人類得皮膚病的概率增加,C正確;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多,B錯誤;臭氧層出現漏洞,臭氧層上方的冷空氣傾瀉而下,造成近地面出現極端低溫;全球變暖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酸雨是大氣中酸性氣體增多造成的,與臭氧層出現漏洞關系不大,AD錯誤。故選C。下圖為人類社會與環境相關模式圖。完成下面小題。

12.生態破壞所屬環節是(

)A.① B.② C.③ D.④13.下列不屬于③④環節的是(

)A.全球氣候變暖 B.臺風造成重大損失 C.倫敦煙霧事件 D.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答案】12.A13.B【解析】12.根據人類和環境的關系可知,圖中①表示人類從環境中索取物質和能量;②表示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③表示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和影響;④表示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生態破壞屬于人類對環境的過度索取,屬于①環節,A正確BCD錯誤。故選A。13.圖中④表示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臺風是環境自身的演變,不屬于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B正確;全球氣候變暖、倫敦煙霧事件、湖泊水體富營養化都屬于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ACD錯誤。故選B。二、綜合題14.讀圖,完成相關任務。

(1)說出土壤污染物質的主要來源。(2)土壤具有容納污染物質的能力和自我凈化的能力,為什么還會被污染?(3)描述土壤污染的主要過程,說一說土壤污染可能產生的危害有哪些。【答案】(1)固體廢棄物,大氣污染物,灌溉污水,農藥、化肥、重金屬等。(2)污染物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3)過程: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和傾倒,過量施用農藥、化肥,污水灌溉,導致有害物質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加上大氣中的污染物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進而造成了土壤污染。危害:當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植物、水間接被人體吸收,危害人體健康。【解析】(1)讀圖可知,土壤污染的來源有大氣污染物、農藥、化肥、重金屬等、灌溉污水、固體廢棄物。(2)土壤雖然具有容納污染物質的能力和自我凈化的能力,但當污染物排放的數量超過了土壤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進而造成土壤污染。(3)過程:隨著人口的劇增,工業的飛速發展,固體廢物數量不斷增加,隨意堆放和向地表傾倒;農業生產的發展,過量施用農藥、化肥,殘留在土壤中;使用污水灌溉,導致有害物質不斷滲入土壤;加上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飛灰也隨著雨水不斷地落到土壤里,造成土壤污。危害:土壤污染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并經食物鏈富集至人體和動物體內,對人、動物健康造成危害;土壤受污染后,含重金屬濃度高的污染易因風、水力而單獨進入大氣和水體,造成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鄂爾多斯高原位于草原與荒漠過渡帶,區內北部有庫布齊沙漠,南部有毛烏素沙地,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以及生態過程均相當復雜,對區內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極為敏感。下表為1989~2005年鄂爾多斯高原荒漠化土地變化統計表。未荒漠化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化水域工礦區面積變化(h㎡)-84870.0572210.28-1834.4214874.99-368.55-12.28變化率-1.180.36-0.060.97-0.08-0.03注:表中水蝕荒漠化是指半干旱與半濕潤地區發生的以流水動力侵蝕為主造成的荒漠化。(1)指出表中鄂爾多斯高原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2)分析造成鄂爾多斯高原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3)請為鄂爾多斯高原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治理措施。【答案】(1)土地荒漠化加劇,水土流失加重等。(2)位于干旱、半干旱區域,降水稀少;人們過度砍伐森林和過度放牧;氣候變暖加劇。(3)劃區放牧;有規劃地開發森林資源,實行低碳經濟,實施生物工程措施。【解析】(1)根據表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表中風蝕荒漠化以及鹽漬化變化率為正數并且相對較大,因此可以判斷出表中鄂爾多斯高原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為土地荒漠化加劇,水土流失加重等。(2)造成鄂爾多斯高原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主要從氣候條件和人類活動兩個角度來分析,從氣候條件的角度來說,鄂爾多斯高原位于干旱與半干旱區域,降水相對較為稀少,并且氣候變暖加劇導致土地荒漠化加劇,從人類活動的角度來說,人們過度砍伐森林和過度放牧會導致荒漠化程度與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3)鄂爾多斯高原存在的環境問題的治理措施主要從合理規劃與發展工程治理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合理規劃的角度來說,鄂爾多斯高原應進行合理的規劃,劃分牧區進行放牧,有規劃的開發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從發展工程治理的角度來說,鄂爾多斯高原應注重實行低碳經濟,實施生物工程措施,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問題。一、單選題碳中和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完成下面小題。1.我國計劃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計劃應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

)A.酸雨問題 B.臭氧層破壞問題C.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D.森林破壞問題2.下列公眾行為有利于促進碳中和的是(

)A.盡量開私家車出行 B.拒食野生動物C.盡量無紙化辦公 D.盡量使用一次性餐具【答案】1.C2.C【解析】1.二氧化碳屬于溫室氣體,因此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主要是為了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C正確;酸雨問題是排放酸性氣體所致,臭氧層破壞是排放氟氯烴化合物所致,森林破壞是為合理人類活動所致,與二氧化碳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2.無紙化辦公可以減少森林資源消耗,有利于保護森林,而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因此盡量無紙化辦公有利于促進碳中和,C正確,盡量開私家車會增加尾氣排放,A錯誤;拒食野生動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B錯誤;盡量使用一次性餐具會消耗更多的資源,不利于環境保護和碳中和,D錯誤。故選C。我國野生亞洲象目前僅分布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臨滄市三個州市,其生存環境面臨破碎化的威脅。然而在幾千年前,我國野生亞洲象的分布與現在相比有很大差異。圖為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范圍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商周時期野生亞洲象分布最北界可達(

)A.黑龍江省 B.云南省 C.重慶市 D.河南省4.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造成的影響主要有(

)①食物種類減少②人象沖突增加③生物多樣性增加④種群間基因交流受阻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5.影響我國亞洲象分布范圍逐漸南退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A.不同朝代戰亂 B.森林面積銳減 C.全球氣候變化 D.人口城市擴張【答案】3.D4.D5.C【解析】3.根據材料可得,在商周時期亞洲象的分布北界一直到黃河流域,河南省位于黃河流域,因此D符合題意,排除A、B、C,選擇D。4.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活動空間壓縮,食物缺乏,但種類未減少,會引發人象沖突,故①錯誤、②正確;象群間基因交流受阻,種群質量下降,故④正確;對生物多樣性影響不大,故③錯誤;因此D正確。故排除A、B、C,選擇D。5.該題主要詢問亞洲象分布范圍逐漸南退的主要自然原因,因此不同朝代戰亂和人口城市擴張為人為原因,故A、D排除;森林面積銳減是大象減少的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故B排除;主要是由于全球氣候變冷,不適應大象的生存,大象南遷,因此C正確;故排除A、B、D,選擇C。讀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6.按屬性劃分,受②影響最小的是(

)A.公園 B.城鎮 C.農田 D.沼澤7.下列現象屬于箭頭③范疇的是(

)A.暴雨 B.臺風 C.地震 D.沙塵暴8.在甲、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圖中序號出現一般次序為(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答案】6.D7.D8.B【解析】6.讀圖是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示意圖,因為人類是生活在環境之中的,所以甲應該是人類,乙應該是環境,②是從人類指向環境,說明是人類影響環境的結果,公園、城鎮和農田均屬社會環境,在自然環境基礎上,是通過人類有意識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而沼澤屬于自然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小。因此沼澤受②的影響最小,D符合題意。故選D。7.箭頭③從自然環境指向人類社會,意思是自然影響人類社會,同時與人類社會有關,暴雨、臺風和地震為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無關。沙塵暴是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導致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反饋作用。因此D正確,故選D。8.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的一般過程是:生產(物質、能量獲取)→消費活動(廢棄物排放)→環境變化→反饋作用,因此①指生產(物質和能量的獲取),④指人類社會產生的廢棄物排放,③指的是環境反饋給人類社會的過程,②指的是環境發生變化,因此順序是①④②③,故選B。下圖為“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過程關系簡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9.圖中數字序號的含義正確的是A.①生產產出②資源③環境④經濟過程B.①經濟過程②生產產出③環境④資源C.①資源②經濟過程③生產產出④環境D.①生產產出②經濟過程③資源④環境10.下列措施能改善生態環境的是①使用礦物能源,節約生產成本②積極推進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等工作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④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面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A.發展生產力 B.防治災害,整治生態環境C.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D.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答案】9.D10.B11.A【解析】9.根據因果關系可以推導判斷,生活廢棄物會影響環境,④為環境;人口會影響經濟生產,②為經濟過程;經濟過程需要資源,③為資源;經濟過程有產出,①為生產產出。綜上可知ABC錯誤,D正確。故選D。10.使用礦物能源排放出大量的廢棄物,污染環境,①錯;積極推進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等工作,減少污染凈化環境,②對;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可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③對;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面積可以改善環境。④對。②③④正確,故選擇B。11.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社會經濟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權利,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社會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只有發展,才能為解決貧富懸殊、人口激增、生態危機等問題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才能逐步實現現代化,最終擺脫貧窮、愚昧和落后,而B、C、D三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中生產力的發展是最根本的。A正確,故排除BCD,選A。二、綜合題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草是生活于熱帶和溫帶淺水海域的單子葉沉水植物,一般分布在低潮帶及潮下帶,6米深的范圍為海草分布最多的主要區域。海草床、紅樹林、珊瑚礁是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作為其中最為脆弱的生態系統,海草床尤其需要引起全社會的注意。資料顯示,海南島東北部高隆灣海草床已嚴重退化,原成片分布的海草床逐漸呈斑塊化及零星化。目前人們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海草床修復,以恢復其生態服務功能。下圖示意高隆灣位置及海況。

(1)指出海草的生態作用。(2)分析高隆灣海草床嚴重退化的主要原因。(3)指出高隆灣海草床適宜修復區需要具備的條件。【答案】(1)減少污染、凈化水質;維護岸線及海床穩定;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和棲息地。(2)波浪、潮汐及潮流的侵蝕;船只及漁業活動影響;人類生產生活污水排放,沿岸海洋工程建設等。(3)修復區及其周邊有海草歷史分布;水深較淺,與外海水體交換良好,自凈能力強;溫度、光照強度、鹽度及透明度等環境狀況均適合海草生長。【解析】(1)海草床的生態意義,主要從保護海底和海岸帶、改善海水水質、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等角度來回答。即降低海水流速,減輕海水對海底和海岸帶的侵蝕;凈化海水,改善海水水質;改善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2)過度排放生活污水和過度養殖,導致海藻爆發,抑制海草的光合作用,海草床退化;圍海造陸工程直接掩埋海岸,導致海草棲息地退化;波浪、潮汐及潮流的侵蝕,如臺風加大近岸風浪,導致海草沖刷嚴重;臺風或長時間降雨導致海草床內水環境鹽度下降,海草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海洋運輸及漁業活動影響。(3)尊重自然屬性,順應自然規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對于受損較輕的海草床生態系統宜采取自然恢復為主的措施;對于受損比較嚴重的海草床生態系統,宜采用人工修復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采取人工修復措施修復退化的海草群落,進而依靠自然恢復力使海草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得以恢復。故適宜修復區需要具備修復區及其周邊有海草歷史分布的條件。由材料“一般分布在低潮帶及潮下帶,6米深的范圍為海草分布最多的主要區域”及“最為脆弱的生態系統”可知,海草床適宜修復區需要具備與外海水體交換良好,自凈能力強的條件。海草床生態修復宜遵循因地制宜、分種(按物種)施策。因地制宜根據氣候條件、底質條件、光照條件、水動力以及海草床的退化現狀等自然條件,制定適宜的海草床生態修復策略,注重自然本底,立足生態稟賦;分種施策宜根據不同海草物種形態特征、生態習性、物候與繁殖特征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實施針對性的修復策略。故海草床適宜修復區需要具備溫度、光照強度、鹽度及透明度等環境狀況均適合海草生長的條件。1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磷是湖泊富營養化最主要的形成因子之一,湖泊水體中的磷會以多種方式匯集到水底沉積物中,沉積物表層也會向水體釋放磷,從而造成湖水的第二次污染。太湖長期處于富營養化狀態,每年藻類大量繁殖,給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帶來嚴重影響。左圖示意太湖水體中鱗的空間分布,右圖示意太湖沉積物表層中磷的空間分布。(1)指出太湖水體與水底沉積物表層中磷的空間分布的相同點。(2)簡要說明污水中的磷進入湖泊水體后的主要去向。(3)簡要分析影響沉積物向湖水釋放磷的環境條件。(4)簡要說明減輕湖泊水體磷含量的主要措施。【答案】(1)相同點:高值均分布在太湖的北部和西北部,高值分布區的核心位置基本相同;低值均分布在中部和東部,低值分布區的核心位置大致相同。(2)主要去向:磷是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之一,進入湖泊水體的磷會被是水生植物吸收一部分,進入植物體內;湖水對含磷物質具有一定的稀釋降解作用,一部分磷會消失在湖水中;一部分含磷物質會自然沉降到湖底,進入湖底沉積物。(3)環境條件:湖水中的含磷物質濃度低于沉積物表層,由于兩者存在濃度差,使得含磷物質進入湖泊水體;湖水的化學環境發生變化,如溶解氧含量、pH值、水溫等,使得沉積物中的含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可溶性含磷物質,從而進入湖泊水體;湖水的水力擾動如水流,使得沉積物中的含磷物質直接進入湖泊水體。(4)主要措施:減少人為向湖泊排放含磷物質的數量;增加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定期清除湖底淤泥。【解析】(1)結合兩幅圖示可知,太湖水體與水底沉積物表層中磷的高值區均分布在太湖的北部和西北部,高值分布區的核心位置基本相同;低值區均分布在中部和東部地區,低值區的核心位置大致相同。(2)結合題干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污水中的磷進入湖泊水體后,湖泊水體中的磷會以多種方式匯集到水底沉積物中;太湖長期處于富營養化狀態,每年藻類大量繁殖,水生植物吸收一部分,進入植物體內;湖水水量較大,對含磷物質具有一定的稀釋降解作用,一部分磷會消失在湖水中。(3)結合材料可知湖泊水體中的磷會以多種方式匯集到水底沉積物中,沉積物表層也會向水體釋放磷,從而造成湖水的第二次污染。湖泊水體和水低沉積物之間的磷相互轉換主要是兩者的濃度差造成的,當湖水中的含磷物質濃度低于沉積物表層,含磷物質從沉積物中進入湖泊水體;當湖水的化學環境發生變化時,如溶解氧含量、pH值、水溫等,使得沉積物中的含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可溶性含磷物質,從而進入湖泊水體;當湖水發達擾動時,水底沉積物中含磷物質直接進入湖泊水體。(4)湖泊水體中磷主要來源的人類活動的排放和湖底沉積物的釋放,因此減輕湖泊水體磷含量的主要措施主要有減少人為向湖泊排放含磷物質的數量;增加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吸收水體中的磷;定期清除湖底淤泥,減少沉積物向水體釋放的磷。(2021·浙江·高考真題)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略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板塊邊界的類型及其海底宏觀地形分別是(

)A.生長邊界海嶺 B.消亡邊界海溝C.消亡邊界海嶺 D.生長邊界海溝2.以馬爾代夫為代表的低地島國最憂慮的全球性問題主要有(

)①臭氧層破壞②漁業資源枯竭③森林面積減少④兩極冰川消融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1.A2.D【解析】1.讀圖,根據馬爾代夫群島和印度半島的地理位置可知,該處地處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處,兩板塊拉伸,易形成海嶺,A正確,BCD錯誤。故選A。2.由所學知識可知,臭氧層破壞對低地島國的影響不大,①錯誤,AC錯誤。漁業資源枯竭會對島國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并非全球性的問題,②錯誤,B錯誤。森林面積減少會導致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所上升,全球溫室效應更加嚴重,使得兩極冰川消融增加,導致海平面上升,會導致低地島國被淹沒,③④正確,D正確。綜上所述,故選D。3.(2024·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主要的森林碳匯和碳排放國,2021年該國可再生能源僅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1.7%。交通運輸業是該國主要的碳排放行業,物流配送成本高,碳排放量較大。近年該國制定碳減排“國家自主貢獻”計劃,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凈零排放。材料二

下圖為東南亞部分地區略圖。(1)簡述該國森林碳匯量大的氣候原因。(2)從島間運輸角度,簡析該國物流配送碳排放量較大的原因。(3)從資源稟賦角度,說明該國能源結構的形成與轉型的原因。【答案】(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太陽輻射強(或光合作用強),植物生長快;風力弱(或水熱組合好),植物茂盛高大。(2)島嶼眾多,運輸距離遠;人口少,海運和空運為主,能效低,能源消耗量大;能源以化石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氣為主。(3)煤、石油等化石能源豐富且廉價;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易受海水淹沒威脅;水能、地熱能、太陽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豐富;可再生能源互補性強(或可再生能源碳排放少/非可再生能源碳排放多)。【解析】(1)據題目要求需從氣候角度回答。據圖中緯度和海陸位置可知,印度尼西亞的地處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該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使得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植物生長快,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熱帶雨林氣候,水熱組合條件好,且風力較弱,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和繁殖,從而使得植物茂盛高大,能夠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森林碳匯量大。(2)據題目要求需從島間運輸角度,回答該國物流配送碳排放量較大的原因。據圖可知,印度尼西亞島嶼眾多,島與島之間的距離較遠,運輸距離長,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從而導致碳排放量增加;該國人口少,運輸條件較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