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校本課程
學
生
姓
氏
史
《學生姓氏史》
目錄
衍派姓氏地址搜集者頁碼
南安芙蓉鄉李氏歷史李南安梅山鎮競豐、蓉中、蓉溪、
淵源梅峰4-12
金淘鎮
潁川衍派陳南安梅山鎮新蘭村12-14
燕山衍派黃南安梅山鎮明新村14-16
南安豐州
紫云衍派黃南安羅東、九都16-18
九牧傳芳林南安梅山鎮林坂村
18-19
廬山衍派蘇南安洪源大草埔19-21
延陵黃龍族吳泉州新門外岐山村21-22
延陵衍派吳南安九都鎮金圭村蔡田22
上谷衍派侯南安梅山明新村23-27
版筑衍派傅南安溪口28-29
平陽衍派巫南安鎮山宮兜30-31
南陽衍派-沈根傳芳葉南安詩山詩壇、金淘亭川、31-33
眉山高山、永春
琉理衍派礁國傳芳戴南安碼頭、琉理鄉(分轄33-36
于洪)賴、梅山、洪梅鎮)
城山衍派雷南安碼頭37-38
敦煌衍派洪南安鎮山、晉江39-40
上谷衍派侯南安羅東維新40-41
漂陽衍派史泉州41-46
清河衍派張南安洪,賴后廊47
天水衍派莊漳州市漳浦縣前亭鎮48-49
滎陽衍派鄭南安石井49-51
豫章衍派羅南安碼頭鴿下村51-52
豫章衍派羅南安梅山鎮東垓53-54
指導搜集老師與學生54-56
好家風代代傳一一南56-61
安10個家風家教示范
基地
南安芙蓉鄉李氏歷史淵源
整理者:
一、溯源
傳說時代:李氏由來,有偃理之源。相傳帝少昊的后裔皋陶,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
堯時,皋陶擔任大理的職務(司法長官)。皋陶之后,歷虞、夏、商什六世為理官,故稱皋陶
及后裔為理氏。
商朝:商末,理氏后裔理征,因執法不阿,得罪了紂王,被紂王處死。理征之妻契和氏
在家奴的幫助下,攜幼子利貞逃難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陽)。母子饑渴交困,摘李子充饑,得
以活命。利貞感念“木子“活命之恩,遂改理為李。
周虬利貞的子孫后來在周期做官,十世孫李乾曾任御史大夫。李乾之子李耳,周平王
時任守藏吏,就是著名哲學家老子。
素虬李利貞的十九世孫李曇為秦御史大夫,生有四子:崇、辨、昭、磯。長子崇為隴
西太守,是隴西郡始祖;四子磯為趙郡房,李磯的幼子李齊為遼東李氏始祖。李崇之孫李信,
字有成,官大將軍,隴西候。
漢朝:漢河東太守、征西將軍李仲翔,葬隴西狄道東川,其子伯考是隴西、河東二郡主。
后裔李虎,精武略,有功于國,封隴西公。
隋唐:唐末,李淵,字淑德,亦隴西成紀人。建立了大唐帝國,李氏稱帝二百八十九年。
李氏得姓三千年后,唐王室后裔向南方各省遷移。其后裔(包括贛、浙、閩、臺、粵、桂),
皆以《隴西傳芳》作為家族的共同標幟。1987年5月3日《人民日報》公布為百家姓第一大
姓。1982年統計,李姓占漢族總人口的7.9%,居全國漢族人口之冠。1992年9月27日《人
民日報》報道”李氏根基在隴西”,并批準修復李氏”隴西堂,
二、入閩(唐朝)
李氏入閩,始于唐代。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子李元祥,生于貞觀二年(628)。貞觀十一
年(637),時年十歲,封“閩越江王”,分派入閩。先入訂,徙狀元崎。三十五歲(龍翔一年662
年)到永安大湖坑源開基。現存有“江王祠”,為三明市文物保護單位。元祥之子李皎襲封江王。
皎之子祖叢襲封江王,流放于南安落籍。祖叢卒葬南安德教鄉超庭里皇平山天硯冢(今南安八
都),俗稱天孫墓,古跡猶存。
三、肇基(唐朝)
李祖叢之子萬康,名融,幼鞠養于南安縣丞。李融于天寶十年(751)蒙敕申敘,得以恢復
族人身份,授南安縣丞,贈秘書監。生四子:楚盥、晁唐、晁描、晁叢(晁隆)。天寶十四年
(755)安史之亂,楚德率諸弟侄和子尚昊五十余人勤王從軍,授漳浦參軍。甫宗乾元二年(759)
封五州節度使,因破安祿山有功,升云麾大將軍。代宗寶應元年(762)封隴西開國公,后卒于
南安德教鄉嘉禾里半林村(今南安洪梅鎮仁宅村與東園村)。玳瑁山靈應寺供奉李公祖師,稱
靈應祖師,俗名李應,法名文愈大師,據傳是楚盥后裔。大師掛錫寺宇,后坐化于山中加吊
藤上。楚盥苗裔分布在德化英山、繡溪、沙堤。
四、蕃衍(宋朝)
李元祥的第廿七世裔孫李君懷,祖籍同安南山山邊。諱貞孚,號憶園。原配鄭氏、繼妣
張氏,續妣蔡氏,均葬同安迎仙宮左閩粵大道旁。君懷生于宋紹興十一年(1141)十月初十辰時。
孝宗乾道二年(1166)鄉試中舉,錄為泉州萬戶府參軍;淳熙八年(1181)擢升濠州節度使;后敕
封五州節度使,加封南靖王。開禧三年(1207)正月十六日逝世。墓葬于南安大盈東嶺頭西南
坑落水蛇穴。李君懷傳五子:汝淳、汝謹、汝誨、汝謨、汝謙,繁衍于漳泉五座名山,故號”
五山李”。君懷之長子汝淳居南安大盈雄山,蕃衍新營、樸山、下廳、堤尾頭、后坑、
前宅、新厝、洋美茂、御踏坡、陳林頭、山頭、圳杳、肖厝,九都新營、安溪感化里、同安
果園、汀溪向陽、溪湖、永安西洋、葛州,省外有廣東南澳、浙江臺州和港澳臺及海外。
君懷之次子汝謹(號恪廬)居同安仙店南山,傳三子:長致敏,次致政,三致敦。致敏居
晉江崇明山,傳四子:長子仲喧居龍溪福河,次子仲昌居廣東大埔白葉大清社,三子仲昭(進
士、資政殿大學士)歸隱后居晉江池店(號“鳳池”),四子仲曜居晉江竹樹下村(號”鳳竹”)。
致政,諱念三,號美嵐,妣黃氏順德。傳四子:仲仁、仲禮、仲義(又名仲起)、仲祥。長子
仲仁居同安南山山邊,傳二子:天與、人與。天與的后裔:同安后濱、南安院前、蓮邊。蓮邊
一支承溪東,一支承菊江桑宅寨內,一支傳同安肖城。次子仲禮居同安山邊,傳四子:經與、
光與、巽與、學與。三子仲義(號義濟)由同安南山仙店移居晉江仙店,傳三子:宣義、希靖、
希泰。宣義居晉江新店(即雁山),希靖遷惠安東下坑,希泰遷永春東平。四子仲祥居晉江烏
洋,后裔遷南安蟠龍、蟠龍宣諭之子竹軒分派錦堂。繼妣石氏微柔,傳三子:長子崇原居菊
江桑宅,字校政,號十八郎,傳二子:菊村、菊峰,堂號“鳳山”;次子乖,字崇青,號十九
郎,十三歲(宋理宗丙辰年1256年)擅自隨吳姓船下湛江,后走失被林氏寡婦收養于高州三
拓里,婚育三子無成。林氏病逝后,乖與妻相議改姓李,連育九子二女,蕃衍高州城內外三
百里,故號三百;三子乃育,字煌遠,又字崇基,號二十郎,娶小磴邱兆磯胞妹。生二子:
孫助、孫奇。孫助為小嶗守御百戶,洪武二年(1369)三月十八日,倭陷小嶗,孫助戰歿。孫
助娶妻伍氏(不育)、王氏,傳二子:德宗、顯宗。德宗與王氏避同安古驛,成驛路李一派,
顯宗與伍氏于金門,成金沙桂林一派。致敦生五子:仲怡(居龍海金山)、仲愉(居漳浦西街)、
仲恂(居海澄踏石里)、仲十尉(居金門涪江)、仲愷(居金門涪江山,五世孫文珍為園美始祖)。
君懷三子汝誨,傳一子致曲。致曲傳二子:仲文居兌山,仲進居同安小東山。君懷
四子汝謨居海澄己山(又稱漸山),傳二子:永福、永佑。永福傳逸軒,居海澄己山;永佑傳
有本,居廈門后埔。
君懷五子汝謙居南靖水頭金山,傳三子:致欽、致仰、致?,致欽傳仲陽,致仰傳仲雍、
仲隆、致?傳仲征。
君懷之弟君迭,居南安浮橋(今屬泉州),君懷堂兄君達傳安溪湖頭。
據梅山芙蓉鄉志,在元末,有李氏一脈,徙居此地。鄉志則言之鑿鑿,云初來時,人口
稀少,人不滿十,家業更是薄弱。所從何來,一說河南固始,一說閩北,一說永縣。有人考
證推斷,至明代,李汝夏(謚號“白水散人”)拯弊起哀,勵志奮發,使宗族轉向中興,并首修族
譜。由于戰亂和其他原因,芙蓉李氏祖先史料,有一大段散佚,無法查考,迫不得已,只好
割裂,將元末李廣孫,姑且定為開基祖。當時分春(長房)、夏(二房)、裕(三房)、秋(四房)、
冬(五房)兄弟五房宗支,至今已經681年,洋洋大觀,繁衍二十四代,人口逾萬。
五、芙蓉李氏【五代十國遼宋金對峙時期元朝李氏姓氏史缺失,第一代廣孫公歷史從元朝末
年開始】(元末、明、清、民國、新中國)
芙蓉鄉位于南安市東北部,轄屬梅山鎮。東毗侯坡、西鄰官園、北連埔頭、南接玲蘇。
東溪、蘆水兩溪在此匯合、山環水抱、環境優美。芙蓉溪兩畔700多年來生活著一脈相承的
李氏族人。是南安李氏聚族而居的大鄉。
芙蓉在宋至清代(960——1911)時,隸屬懷德鄉民壽里十六都。據芙蓉六世祖汝夏號
白水散人于1533年首修芙蓉李氏族譜原序記載:''蓋聞李氏受姓皋陶,為堯理官,子孫因之
以理為姓,后代改理為李,遷居隴西〃。又引述先君(白水公之父仙燦公,蕪蓉李氏五世公)
所言:祖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五季初隨王潮入閩,厥后子孫因家于武榮芙蓉鄉,迨宗族大
以蕃昌而有前房、后房、樓下、下倉之號,元季中葉不幸門祚一替,難以推知某一支派為遠
祖,世首而宜以廣孫公、廣惠公之信史為據。相傳廣惠公與廣孫公同氣聯枝為兄弟,從芙蓉
遷徒硝城邊(今蕓塘樓下及金淘嶺腳)繁衍生息,從白水公首修族譜原序中所記載,說明廣孫
公的先祖五季時期隨王潮入閩。廣孫公生於元泰定元年甲子,卒于明洪武十二年已未
(1324-1379)。
后唐五代戰亂時代,遠祖隨王潮南下分居各地。芙蓉一世祖廣孫公,原籍河南故始縣,
于元朝末葉攜眷定居武榮(南安)芙蓉鄉,初時繁衍緩慢,人丁稀少,至明英宗天順年間(公
元1464年)歷時130余年,傳裔五世,丁不滿十,門風不振,家業幾乎被鄰鄉紳宦掠奪殆盡。
第一代:芙蓉自廣孫公伊始,初時繁衍緩慢,門戶衰微。廣孫公二卜五歲時生二世原忠
公(1349-1394年)o
第二代:原忠公三十六歲時才生三世定奴公,去世時候,定奴公還是十歲之稚子。
第三代:三世定奴公(1385?1425年)與趙氏金娘(1388-1463年)婚后長期外出,
不知去向,杳無音訊。直至三十八歲返回鄉后,生四世宗保(1423-1454年)。而宗保二
歲時,定奴公即去世。此時趙媽年方三十七,入室則魂銷雪客,出門則淚灑冰天,艱難受苦,
寡守照顧二歲幼子。
第四代:宗保公成人后,十八歲娶晉江溪頭吳氏,生仙慶(1440?1466)。吳氏離異后,
宗保公再娶侯垓侯氏,生仙燦。在瑞元二十三歲、仙慶十四歲、仙燦四歲之時,宗保公橫遭
倭賊殺害,時年三十一歲。五年后侯氏亦離開人世。
第五代:瑞元:十歲時其父宜良亦去世。芙蓉李氏家族中微之際,重擔全靠三世祖媽趙
氏承擔。艱難創業,勤勞持家,開創業基。黎懷公曰:''天生趙氏以造李福〃。瑞元之父真良
乃與宗保系堂兄弟,瑞元住在董湖村三世祖媽莊舍(管理董湖埔田園的住處,舊址在現國專
三校邊),三世祖媽慮及家族人丁稀少,且寡守的二位親孫仙慶、仙燦年紀尚小,惟瑞元壯
長在外,為廣芙蓉李氏羽翼,即將其從董湖村召回,并為其取婦傅服膺。并將田業一百五十
石及房屋、牛堡折作兩半,半與堂侄孫瑞元,半與兩位親孫。瑞無故后無嗣,僅有一女妙勤,
先許十九都戴玄珪,總角時(指未成年的男子)登門即將洋廣城、董湖、蘆口溪等處田地三
百畝立契陰授玄珪。玄珪未成年來到李家,擬立玄珪為李氏后嗣,然而玄珪返回歸宗,三十
八病死在十九都。白水公曰:''代玄珪天譴短折。玄珪婚事不終,妙勤又招晉江青陽市莊庸德
進贅,莊蔑棄祖業,懶賊扛尸而破家蕩產。傅服膺聽婿莊庸德之慫勇唆使(庸德以后返回歸
宗青陽),將門前青腴田租三百二十余石獻賣予鄉官蔡清。后房演水田三百二十余石賣予汝
嘉。所以黎懷公臼:〃天生傅氏以釀李禍,亦吾宗之不幸也〃。
箜交代」在此家族危艱之際,幸賴六世祖白水公。白水公是五世祖仙燦長子名汝夏,字
汝享,號白水散人。公降世斯時,家道沒落,時勢艱辛,屆弱冠成為中流砥柱。但他胸懷大
志。譜云:“童子時嘗午飯,從學于安泰堂,尚得賢師傳而造就之。”公餐風宿露,歷盡辛
酸,赴京庭控訴贏舊案,討還業產。訴贏舊案后,立即振興家業:開浚大型水圳四條,沿線
灌溉吳、林、陳、黃、肖、李兒姓庶民耕種田地達五千余畝。公好行善事,祖宗祠墓均延請
名師陳魚樵相擇,得“七陰、八陽”,又修家譜,排字輩,訂族規,嚴諭子孫。家道日興,
門風日盛。由沒落小姓躍為外門望族。六世分為春、夏、裕、秋、冬,兄弟五房宗支各有發
展。
第七代,白水公生三子:長子批、次子瑯、三子珪。
裔孫多眾移居海內外、臺灣、港澳及東南亞各國尤多。并有一定成就,故里諸房于今分
布競豐、蓉中、蓉溪、梅峰四村為主,有數萬之眾。
幾位先賢功績
L三世祖母趙氏
恪守婦道高風亮節
芙蓉李氏家族的立世與興盛,既得益歷代制定的族規家訓,也得益于多位可歌可泣的女
性,三世媽趙氏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芙蓉李氏三世媽趙金娘,生于1388年,在世之時,恰逢內憂外患,家道中落,其夫又不
幸早逝,且禍不單行,年僅31歲的兒子宗保也被倭寇所殺,遺孤仙慶、仙燦。在艱難境遇巴
趙金娘恪守婦道,寡守二孫,艱難創業。她辛苦操勞,勤儉持家,并聘請名師教育孫孑。更
為難能可貴的是,她還為侄孫瑞元娶媳成家,后又把家產分為兩份,一份給兒孫仙慶、仙燦,
一份給侄孫瑞元。可謂高風亮節,用心良苦。據族譜記載:“孺人趙氏,…彬有條理,訓誨兒
孫,存乎禮儀”,盛贊其“古今李婦,比著幾稀”。
芙蓉李氏三世媽趙金娘不愧為傳承家訓家風的優秀典范,她的美德流傳至今,是李氏家
族學習的楷模。
2.六世祖白水公
訂規制訓流芳百世
芙蓉中興六世祖白水公,名汝夏,號白水散人。生于明成化乙未年,卒于嘉靖甲午年(公
元1475-1535年)o
白水公降生時家境窘迫,家族衰落,但他胸懷大志,力挽危局,重振家業。一方面勵精
圖治,拓荒墾田,開池塘筑溪圳發展農業;另一方面建書院,聘請良
師教育子孫;重建宗祠,編撰族譜,制定家訓,嚴格要求族人。
在遵循李氏族規的基礎上,白水公加以發揚光大,制定了流傳后世的家規族訓《家范錄》,
教育李氏后世子孫嚴格遵守。該族規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
忠、恕、禮、信”等思想體系,結合李氏家族生活實際加以具體化,從日常行為舉止到立志
為民報國,事無巨細多方面作了詳盡的闡述與規定,要求李氏族親要敦親睦族、倡廉重義、
務勤崇儉、戒賭自律、敬親孝道等等(參見《芙蓉李氏家范錄》)。該族規的制訂,使李氏
族親有了更明確的族訓家規可供執行,成了后世子孫的行為規范準則。
《家范錄》世代相傳至今,對芙蓉李氏家族良好家風的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現芙蓉李
氏后裔遍布各地,仍遵循這些族規祖訓使芙蓉李氏家族幾百年來長盛不衰,日臻興旺發達,
3.九世振然公
不畏豪強勇于執言
在芙蓉本地流傳著一句名言:“不欺侮爛泥無刺”,此語便是出自芙蓉李氏九世祖李振盆。
振盤公字自潤,謚振盤,生于嘉靖三十二年辛亥,卒于萬歷二十二年甲午(15517594年)。
李振盤年少時天資聰穎,并具錚錚傲骨。當時,有莊氏(江西布政使莊華)墓葬芙蓉堂
山上,莊氏仗勢欺人,祭掃圭墓時,無價攤派芙蓉李氏族人做工,所帶車馬隨便踐踏毀壞莊
稼,父老鄉親怨聲載道卻又無可奈何。路過此處的李振盤見此等情況,怒氣沖天,在莊氏墓
地,腳不脫鞋,跳進泥坑踩踏泥漿,在場的監工見此舉動,不解地大聲斥責,問他為何穿著
鞋子踩踏泥漿,年少的振盤公大聲回答:“爛泥也有刺啊!不可欺侮爛泥無刺!”語氣中隱隱
含有警告之意,莊氏在場的一個長者,聽出話中有話,言語帶骨,深覺此少年絕非等閑之圭,
將來必成大器,為免留下后患,遭到報復,于是自此莊氏墓祭掃,再無攤派夫役及毀損莊稼
的事情發生。
振盤公經寒窗苦讀,于萬歷戊子科(1588年)中舉人,次年捷登進士,授任廣東潮州府
揭陽知縣。任間鋤暴安良,關心民眾疾苦,發展生產,促進繁榮,使揭陽社會安定,民眾安
居樂業,政績顯赫,得到民眾的擁戴。萬歷四十四年(161年)揭陽民眾追思李振盤之功績,
為感其恩德,永世緬懷,建立“名宦祠”春秋祭祀。
李振盤“不可欺侮爛泥無剌”的警句,流傳至今,它警醒人們,不能恃強凌弱,而應和
睦相處。
4.九世黎懷公
破除陳規智改陋俗
芙蓉李氏遇到族人去世只要一切準備好就可以出殯,喪葬時不必擇日定時,外族人對芙
蓉鄉這一風俗贊嘆不已。
改變陳規陋習而倡導這一合理風俗的就是九世祖黎懷公,名漸,字自進,號黎懷,今競
豐村人。生于嘉靖四五年,卒于順治六年。
黎懷公自幼天資聰穎靈慧,才學超群,早年就學,勤苦攻讀。其母雷氏出于名族閨秀,
習見書禮,資質淑茂與俗迥異。課子讀書一途,教誨訓導嚴于其父鳳窩公。從而敦促黎懷公
奮志燈窗,學業顯揚,淹通書史,優于同社。公元1630年癸卯科鄉中第十六名舉人。
黎懷公官場生涯履歷三十載,授命建寧、建陽、金谷、淄川、平陽、常州、曲陽七任知
縣。居官之日,關心民痛,恤民為念,清正廉潔。公為人耿直,不畏強權,經常得罪權貴,
每任不是被上司罷黜,便是被縉紳誣告而調免。上司苛勒,翕然掛印解脫歸里,但空素手,
難作歸計,抵家之時,妻蔡氏已歿,家徒四壁,愴凄之狀不忍睹。公儉樸溫和,有乃父風.,
于鄉中享有威望,樂于為人排難解憂,無論親疏,均以公道,凡鄉中有何不平之事,邀請出
面為之排解,無不迎刃而解,鄰里敬仰,恭稱鄉望。
時李黎懷為先母辦理喪事,在家所見所聞,鄉里族人過世擇時日出殯,而喪屬家人守靈
及鄉親幫忙料理,操辦多日,勞累辛苦疲不堪言,且所費頗多時遇風雨,亦須按時出殯陋俗
弊端多多。李黎懷巧借江西三清山“天師府張天師授符”為名,曰贈授符匣,能除妖驅邪,
消災鎮煞,供祀在中厝廳堂,令今宗人仙逝,出殯安葬不必擇定時日,均可即日出殯,人們
稱之為“中厝老爹”福蔭。遂改鄉里喪葬擇日定時出殯之陋習。自此,芙蓉李氏族人過世出
殯不必擇日定時,延續至今。
李黎懷一心為民,智改陋習,庇蔭鄉里,實乃芙蓉典范也。
,十二世貼亭公
名文察,字為,號貼亭。中舉人,任上杭縣學政。
6.十四世省園公
名金,字大慰,號省園,中舉人,任寧化縣學政。
7.十四世澹濟公
名清修,字大純,號澹濟,欽賜舉人,欽賜翰林院檢討。
8.十四世真庵公
名步云,字大亭,號真庵,欽賜舉人,欽賜翰林院檢討。
9.十七世柏軒公
名逢寅,字于年,號柏軒,中舉人。
10.十四世大合公
名大合,字大娶,號忠惠,誥封正二品資政大夫。
11.十五世進興公
名進興,號明二,又號錫爵,誥封正二品資政大大。
12.十六世建罕公
名建罕,字建和,號昌翼,晉填封一品大夫,妣封一品夫人。
13.十六世儀亭公(1381/884)
少懷壯志丹心報國
十六世祖儀亭公(1831—1884年),字建德,諱來生。于1884年抗法戰爭中,在福
州長樂縣營口港英勇抗敵,壯烈犧牲,以身殉國。
儀亭公自幼受家庭熏陶,好文尚武,韜略夙優,素具愛國思想和民族自尊心。自弱冠后,
毅然從戎,置身行伍,屢建戰功,自兵勇逐級升遷,直至把總、千總之職。1865年3月,奉
令率軍赴臺灣嘉義一帶征巢竄擾的日本海寇和土匪,戰功顯赫,晉升五品頂戴,任延平道五
品守備。
公元1884年爆發抗法戰爭,法夷大批軍艦進逼福州馬尾軍港。此時,公奉召在鎮海營楊
參將標下,充任右營左哨管帶,駐防馬鞍山陣地。7月3日法軍大舉向港內清軍艦進行襲舌,
清艦被擊沉多艘。法夷繼續強攻,逼近海岸,公為保衛國土誓與陣地共存亡,帶領全哨官兵
竭力御敵,駕駛漁船,用火箭、火銃、刀槍等古老兵器抗擊法軍現代化槍炮,不幸中彈,壯
烈犧牲,以身別國。1885年2月170,清廷旌忠優恤,降旨李來生“欽賜祭葬”,崇祀昭
忠祠,世襲云騎尉、恩騎尉。
儀亭公李來生奮勇御敵的英勇壯舉,為芙蓉李氏家族的歷史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用行
動實踐了先祖“忠心愛國”的族訓激勵著更多的后來者熱愛家鄉報效祖國。
13、十七世佳月
號質夫,誥封二品大夫,妣蔭封二品夫人。
14、十七世玉芳
字于程,號雨亭,誥封二品頂戴資政大夫。
除此之外,清朝期間,我族多人在政界任職,有的官至一、二品,封妻蔭子。
后起之秀
天秀公派系,下書房十九世祖光前先生攜卷及子女:成義、成智、成偉等僑居南洋卓有
成就,不忘桑梓,為桑梓建設解囊捐資,興辦中小學、幼兒園、醫院等公益事業,造福桑梓,
培養族親子孫,促進芙蓉李氏第二次中興。
發祥地
我族修建宗祠營造墳墓,皆從白水公始注重。祠堂妥祖先之靈,裕后昌之運,雖本天
地生成,亦半為人工巧。譜載“七陰、八陽”為宗族發祥地。
“七陰”:四世宗保公瑩一一孩兒坐帳五世淳樸公瑩一一走馬
長房義軒公至一一風吟后二房白水公葩一一覆船山俗稱金交椅
三房敏齊公至一一獅子弄球四房確齊公瑩一一飛凰
五房真翁公茶一一下舵
“八陽”:芙蓉李氏全族宗祠一一眠牛穴長房小宗一一犀牛望月
二房祖厝一一新厝內三房祖厝一一竟敏大厝
四房祖厝一一田乾大厝五房小宗
二房高元所祖厝二房三祖厝美女坐機
昭穆字輩白水公首次修譜,由六世起一字一世。
6.汝、7.子、8.延、9.自、10.必、IL世、12.為、13.宗、14.大、15.有、16.建、17.于、18.國、
19.引、20.成、21.斯、22.志、23用、24.保、25.孫、26.貽、27.英、28.賢、29.鼎、30.起、31.
翌、32.贊、33.鴻、34.基、35.景、36.運、37.開、38.新、39.典、40.常、41.述、42.祖、43、
吉林
南安隴西衍派李氏
S9JII來源于河南固始縣
貴州
(本文根據李全生、李靜宜、李君嫻提供不同版本李氏族譜,結合梅山芙蓉李氏家風家
訓教育基地的宣傳,整理出來。)
:m川衍派一一陳
一、總述
竦姓系出虞廷,傅自竦帙I,望由潁川,源逮流是。潁川為古郡名,秦王政卜七年(公元
前230年)置,以發源于河南禍山之潁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轄登封、寶豐
以東,尉氏、邸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后世轄境、治所屢有變化。潁川
為陳國故地,''控蔡、潁之郊,冕汴、宋之道〃,''原濕活衍,水流津通〃,方圓百里,平坦肥
沃,是一方中原寶地。所謂''潁川衍派〃的陳門子孫,就是潁川侯陳軫(亦即田軫)的后裔。
陳,本是黃帝軒轅氏一個分支部族陳豐氏的族徽,它一邊是一面旌旗,一邊是一輛戰車,
象征這個部族的驍勇善戰。他們跟隨黃帝從西北遷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陽
縣一帶。這一地方,也就被稱為陳地。相傳舜是陳姓的老祖宗。
周武王滅商后,封舜的一個后裔一胡公滿于陳,成為一個小諸侯國,胡公滿的子孫以國
為姓,胡公滿于是成為陳氏得姓始祖。
春秋時,陳國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陳厲公之子陳完逃至齊國,改姓田,做
了個''工正〃的小官。據《史記索隱》載:''敬仲奔齊,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在
保存中原古音的閩南語中,陳田二音僅韻母稍異。陳完第五代孫田乞做了齊景公的大夫,發
動了一次政變,于是田乞的后裔得以世代為相。再傳至田和,索性奪取姜姓齊國政權,自立
為齊太公。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際,齊王田建出城投降,子孫紛紛改姓。田建之子田軫在楚國任相.
被封為潁川侯,因遷入陳國故地的潁川,恢復了陳姓,改稱陳軫,遂成為''潁川陳〃的始祖。
福建、臺灣的'、潁川衍派〃陳姓宗親,是''開漳圣王〃陳元光的后裔。陳元光系河南固始縣
人。唐總章二年(669年),閩粵交界地區的土著民族嘯亂,唐高宗李治派陳元光之父陳政
任嶺南行軍總管,與陳元光于咸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長途行軍,
打到福建九龍江畔,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聞訊,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領
58姓軍校入閩支援。中途,陳敏、陳敷病故,陳元光祖母魏氏帶領軍眾,屯兵福建云霄。陳
政、陳元光得到大軍支援,派兵抄襲叛軍,大獲全勝,閩粵的泉州、潮州始得安定。福建的
許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征剿勝利的記錄。唐儀鳳二年(677
年),陳政病故,20歲的陳元光承襲父職,統領這支萬人軍隊。永隆二年(681年),南
海邊郡又發生動亂,朝廷命陳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嶺表。于是他邊征剿,邊開發,辟荊榛,
辦學校,安撫士黎,任用賢能,使泉州、潮州一帶日漸富庶。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
陳元光求建一州于泉潮間的卜.疏獲準,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詩
中寫道:''屹然一鎮云霄末,漸爾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長通蕃息,五十八姓交為婚。〃唐睿宗
景云二年(711年),陳元光去世,各地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紛紛建廟祭祀,遵其為''開漳
圣王〃。
二、簡介
(1)太始祖舜帝,舜胄八姓聯宗。圣祖舜帝名重華,黃帝第八世孫,家于媯以媯為姓。重
華公性至孝,且賢明,有德聲。堯帝對其多種考驗,并以兩女妻之,蒿于天,即禪位。舜得
天下,國號虞,都薄扳(今山西永濟縣)。儒家稱舜于堯同為仁君,史稱唐虞盛世。
(2)胡公滿封于陳。周武王克商后,膺帝位,大封帝王后裔,封舜第三十四世孫公滿于陳
國為侯,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縣),賜姓媯,奉舜帝之祀。春秋末失國,其子孫以國為姓,陳
姓始于斯。
(3)潁川始祖陳寶公陳軫的卜世孫陳寰,漢太丘長陳寶公,字仲弓,潁川許人,舜帝第八
十一世孫。東漢時任太丘長,德高望重,名傾天下,成為朝野學習的楷模,故后陳姓又多尊
奉陳寰為潁川衍派的始祖。以后的陳霸先,也是陳寰的后裔。陳旺于唐昭宗大順元年(八九。
年)詔賜立義門,至宋嘉韋佑八年(一。六三年),分析義門陳,也是陳定公后裔。以至后來
''開漳圣王〃陳政、陳元光父子(稱將軍派),唐中宗進士陳邕(太傅派)等陳姓名人,均出
自穎川始祖陳寰公的派下,故而凡屬陳姓都用''潁川衍派〃作為郡望,立為堂號。
(4)開漳圣王陳元光,北陳始祖陳元光,字廷炬,舜帝第九十三世孫。唐高宗總章二年(公
元669年),泉州與潮州之間發生“蠻獴嘯亂”,內德將軍陳政奉詔出任嶺南行軍總管,與其
子陳元光先后率領府兵9000多人,來到這七
閩與百粵交界的地區平亂,并首先在今天的云
霄縣開屯建堡、播傳農耕,結束了閩南地區刀
耕火種的時代。父卒,代率其眾,奉命討賊,
戰功卓著,封飛揚將軍,又漳州刺史,從此教
化治民,弘揚文化,施行法治,改變民風,開
創了漳州1300多年的基業,后世尊奉為"開漳
圣王",號曰陳圣王,是北廟派始祖,稱北陳。
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2年),宋徽宗為其
賜廟額“威惠廟”,祖廟在云霄城中的西門。南安潁川衍派陳氏來源于河南固始縣
燕山衍派一一黃
搜集者:
福建黃氏源流眾多,作為王審知入閩八大姓之一,其譜系十分廣大,歷來對黃氏宗族的
研究也不在少數。本文擬就泉州地區一支黃氏宗族進行宗族調查,與其他福建黃氏宗族不一
樣的是,此宗族入閩開基較晚,且源流也大為不同,其發展過程也值得探討。對于此燕山黃
氏的研究甚少,僅有少數論著中有所涉及,如吳幼雄在《古代泉州外來宗教史略》中曾提到
泉州西門外南安豐州黃姓。歷來關于宗族的研究的論著頗多,本文將不對此贅文回顧。泉州
南安燕山黃氏開族始祖黃忠勇,原元大都燕京順天府(今北京市)大興縣,姓答剌,名貞,
字真,生于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年)六月十六日。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登進士。黃
忠勇入閩后,足跡不離福建東南沿海一帶,元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初一日卒于福州路總
場官邸,返葬于南安縣治西獅子山,入籍南安,遂為南安黃氏燕山派始祖,以“燕山”為燈號。
燕山黃氏發展至今,已成為今日當地較大的宗族,其發展歷程是十分值得探討的重要內
容。其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為遷入期、宗族形成期、宗族后發展期,其宗族后發展期又可分為
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擴展期。
入閩任官開基期(元世祖至元庚辰年即1280年至元泰定三年歲次丙寅年即1326年)
遷入期,為燕山黃氏開族始祖黃忠勇入閩任仕開始,到其歿于官邸,葬于南安豐州為止。
燕黃始祖忠勇公,傳十子而分十房.各房林后裔大體分布如下:
長房沙裕公:長殛。
二房沙的公:公之二、三世分居同安,晉江埔仔、對山腳、唐園諸處。不相往來。居南
安者,五世而絕。
三房海達兒公:傳塔兜派,驛前派,金圭縣后派,十一都有格外派,十二都詩山樹坑各
派。
四房安童公:居祠后。傳四世,洪武I-八年(1385年)以事發,北平為民。
五房武賢公:傳董埔、角后、窗兜、詩山恭先派、前田、珠淵、茨內、蘆內、后巷、詩
內、后宅、徐內、前園、樓下、溪口、西埔、五龍塔、八尺、河市、楓林、洪源頭、邑內、
烏英、茶林、草墻、金雞、后宅、后田、厝仔、潭邊、武榮鋪慈濟宮邊、東庶徐洋、東嶺底
俄鵝角樓、黃山、社壇、永春縣、廣西貴縣、臺灣。
六房賽哥公:分居晉江、惠安、安溪等縣。居南安八尺派后無考隨母嫁者,立籍賴溪,
傳進士黃士藻“居晉江為晉江二十六都古坑,又名許坑“居南安者,至七世分居龍海錦宅,
又分居同安劉五店開基(十房十世孫臺翰公為其立傳以記其譜)。
七房榮顯公:傳四支、四黃、山后、觀口,各自開基。稱自己燕山,有稱自認滿庫。折
居城內上峰,分為為崎頭廟和北石頭街。
八房漳童公:傳下舍、山頭前街各派。潭頭、大山、大盈、社壇、邑內、產田、厝斗、
康店、樹兜頂堡、草亭、后巷、詩山、廈門、泉州、云南楚雄和東南亞各國。
九房富童公:傳三世止。
十房貴童公:傳舊舍、新舍、糖房、澗埋、湖尾、后厝、鳳塘、玉侖、樓仔、新開、祠
口、溪尾、亭兜、彭內、府城、下蘇、小路、官田、觀音亭、水閣、象頭、風橋、堤邊、油
園、下厝、潘坑、壩田、頂堡、金雞、東田前街、洪瀚街頭、后尾宅、廈門、永春縣、壽寧
縣、浙江蒼南縣、浙江溫州市、臺灣等地和東南
亞各國。
燕山黃氏昭穆:(一)仁原體乾允希應有甫淑用元
臺鼎世守怡和衍卿(貞)胤哲孫秀
德耀道光永綿佩綬麟祥斯慶
紫云衍派一一黃
搜集者:、
黃氏始祖一一云公,是軒轅黃帝六世孫一一陸終公次子,名叫惠遠。稱為黃云的云因是
因為封國那天,黃云出現在南極,帝起而拜于黃云,乃賜惠連姓黃名云,所封的國家名叫黃
國(今河南涅川縣城西十二里地,黃國故城遺址現在還存在。)
歇公(?一一前238年)是黔中人,博學多才,最初在周當官,后來到楚國當官,頃襄
王拜為左徒。當秦昭公命令白起聯合韓、趙進攻楚國,因為公有辯才,派他說服秦王,阻止
秦出兵進攻楚國,解除了楚國的危機。然后他隨侍奉的太子完人在秦國當人質十六年,密謀
逃歸,到頃襄公駕崩,太子完人即位,就是考烈王,他被任命為丞相,封為春中君,賜淮北
土地十二縣。考烈十五年(前248年)轉封江東(今江蘇省蘇州),因為城市是原來吳國的
舊地,稱為黃堂。為相二十多年,養士三千人,他上等客人都穿珠鞋。曾派兵救趙國進攻秦
國,后來又滅魯國。他的妻子江氏生12個兒子,居住在城市南面,繼娶甘氏,生I個兒子。
考烈王死后,在內江中被政敵所迫害。他死后奉葬于鄂州江夏縣黃鶴鄉仁義村,距離城市
十三里的墳墓還存在。另一種說法:楚國幽王四年(前234年)和兒子假君在吳國一起被幽
王殺害,埋葬在吳國。
霸公,字次公,河南淮陽人,好學善文,為人精密謙和。漢武帝時入仕,以其治事廉能,
遷為河南丞。及宣帝即位,召為廷尉王,數決疑獄,廷中稱平。后提升為揚州刺史、穎川太
守,力行教化,實施仁政,民心大悅,路不拾遺,治績堪稱第一。宣帝因此拜右丞相,封建
成侯,食邑六百戶。他的妻子陳氏生四個兒子,名驕、宏、叔、李,誥封一品夫人。他著有
鳳凰集傳世,卒于任內,葬于大交文山鳳形穴,御制碑文盛贊他,舉世推崇為歷史上罕見的
名臣。
香公字文疆,東漢江夏安陸人(今湖北云夢)。九歲失母,事父至孝,夏日扇枕席,冬
則以身溫被,鄉人稱為孝子。性勤敏好學,少博通經典,能文章,京師譽日:天下無雙,江
夏黃童。初除郎中,肅宗詔公東觀讀所未賞見書,旋高休,及歸京師受詔旨安福殿言政事,
拜尚書郎,數陳得失,獎賞有加,永元四年拜左丞,轉遷尚書令,后調東都太守,上疏力辭,
晉永嘉末年,五胡內遷,祖元方公同七姓衣冠,隨元帝南渡入閩,守晉安,封閩國公,
為黃氏開閩之始祖。
傳十三世至守恭公(其父黃崖在隋朝末年遷至泉州),其年少習詩書,博通經史,時稱
“郡賢”。初事貨殖,后務農桑,辟桑園周圍七里,種桑植蠶紡綢,遂成巨富。為人慷慨,
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世稱居士長者。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感桑樹生蓮花之瑞,
舍宅建寺,寺內建有“檀槌祠”,奉祀公之祿位,以志獻地之功。初名蓮花道場,后改名蓮
花寺,而后常有黃云蓋頂,又稱紫云寺,即紫云黃氏開基之由來。
守恭公的妻子李氏,生四個兒子,長子“經”分居在南安蘆溪,次子“紀”分居在惠安
錦田,三子“綱”分居在安溪葛磐,四子“綸”分居在同安金柄,為四安公。側室司馬氏,
后生一子“緯”,分居紹安,合稱五安公。
壕仔林放養。某日,適遇后山楊員外請勘輿師到這里勘測風水。勘輿師對準羅盤后,則大喜
H“好風水”,并四顧無人而告訴楊員外“這是眠牛穴”,不論造瑩、建宅,子孫皆丁財兩
旺。楊員外問:“用什么來驗證?”回答:“這里一丈見方的地,夜晚不會凝結露水。”話
說完忽然看見墩邊草堆還有個養鴨的人。因為怕他聽見,泄露機密。故意趨前詰問,母鴨一
斤多少?公福至心靈,假裝耳聾,不回答。追問再三,答非所問,楊等信他是耳聾都離開了。
第二天早晨公去看,果然是這樣,就提水前往噴灑,后楊等前來考察,無所驗證。以后幾天,
都是這樣,楊員外大失所望,勘輿師自愧所說的失驗,辭行而去。事隔多年,楊員外已漸淡
忘,公隨向楊洽商,買這塊地搭蓋草寮養鴨,楊答應日他。
公自從得到這塊“綿牛蘊甘露”寶地后,家財漸興,母鴨每日下雙蛋。又某日突來一母
牛,公福至,屢趕復回,不肯離去,且翌日產下牛犢。自此母鴨一R下雙蛋,母牛孕期未滿
生牛犢,于今傳佳話。
公乃農民,指揮聰敏,肇始開基,克勤克儉,日趨富裕,號曰"西廳黃長者”。
林坂林氏是宋九牧后裔
撰寫者:林和水搜集者:
九牧傳芳是林姓的榮耀,在閩臺地區廣為傳頌,但真正知道其流源卻不多。在閩臺的林
氏祠堂常見到一副對聯:“唐代兄弟九刺史,宋代父子十知州。”從中可悟出九牧尚有唐代
刺史和宋代的知州之別,朝代不同,刺史與知州同為州牧,相當現代的市長之職。
要明確唐九牧與宋九牧之源,應追溯到閩林氏第15世萬寵公。據清光緒19年《林坂柯
內林氏族譜》載:唐開元28年開平方守萬寵公,夫人黃氏,生三子;韜、披、昌。二房披生
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既]。先后都當刺史,世稱唐九牧。而長房韜公八
傳至24世及公,由莆遷泉,仕晉江縣尉,居霞洲,夫人吳氏生子三;杞、植、樸。杞公天圣
間登進士第,歷知康、雅、泰、淄四州,生九子[景淵、景祐、景默、景大、景輝、景瑞、景
元、景貞、景亨]。均當知縣,世稱九知州。即宋九牧。
據林坂族譜載:林坂開基祖謙達公,是宋九牧長房景淵公的六世孫(列閩林32世)。
景淵字深甫,登崇寧二年霍端友榜進士第[早其父一科登第,據(1993年版)南安縣志第939
頁人物表載,與林坂光緒版譜相符]。元定公原葬晉江34都清蒙山,清嘉慶丙子年因墓被盜,
遷入南安15都柯內馬鞍寨山,現墓境保留完好。
謙達公于元初由上舍授朝奉郎,監漳州稅院,遷居武榮15都林坂鄉,至七世分支柯內。
現在柯內、金中,大中及播遷到省內外,臺灣南洋等地的宗裔約萬余人。共同的祖庭在林坂。
1997年旅居菲律賓的林坂、柯
內林氏宗親會,捐巨資重建林
坂祖庭,落成時,旅菲南安工
會會長林國瑞帶領30多位宗親…。…片…工…
回鄉主持慶典。邀請省統戰部
長林文麟,市有關領導,省姓/o巒o.汩.oc
氏淵源研究會林偉力等單位及
領導出席隆重的慶典儀式。現/■才.*??<>
在新的祠堂交由林坂老協會作V
活動中心。
南安林坂林氏來源于福建漳州
西林、霞舒蘇氏
編撰者:蘇用快蘇晉卿
搜集者:家長:蘇進興
【牡丹墓】
左傍檬林古宮,右鄰洪潮名鎮,這里有一處阜陽五房十八世兄弟同歸處一一牡丹墓。風
水前眺澗溪曲流,后峙梅峰逶脈。占地畝余,坐艮向坤,勘輿名家稱為【雙鳳朝牡丹】。歷
五百年時空,雖社會更替,風雨摧蝕,四周侵墾,碑石挖毀于丙午亂年,然【糖水灰】埋墻
猶在,佳城勝概,雄風依存焉。
風水富有傳奇。據十九都、廿都歷代傳說,多年擦訪西林、霞舒鄉里耋老,皆言:五房
祖媽黃氏孺人,出身燕山名族。西林黃家為地方殷富,曾延請地理名師探求風水寶地。黃氏
親翁有一愛女,正當妙齡,賢惠脫穎,經常看顧前風水地的一片荔枝園。每逢荔熟正紅,地
師過此皆十分禮待,摘果予與品嘗止渴。不知何因,三年期過,尋覓風水地遲遲未果。離別
過果園時,黃女又揉摘一捆荔果奉送。地師對其敬意十分感動,即示荔枝園中九棵樹界,是
風水寶地,號為【雙鳳朝牡丹】。并諄諄贈言,若得此地,日后鋪靈毓秀,丁旺財廣。您是
黃翁掌珠,以后出嫁,可懇求您父以此地作聘,切要立字為憑。幾年后,黃女出嫁霞舒時,
依地師之言求父,遂愿。這就是牡丹墓的來歷。
關于【兄弟同歸處】。阜陽十五世梅祖第五子鈴生五子:瀚、淮、瀛、湮、瀕。明正德
五年間,淮(睡齋)、瀛(潛德)、泠(恪齋)三兄弟聚會古山,共敘兄弟情誼。瀛、涂見淮
與膝下三子嬉娛親偎,而二人均無嗣承禰,不禁愴然傷感。淮稔知于懷,思兄弟情篤,【侄
若子,子若侄】。與內人商議后,主動提出,人生在世,無后為大,若二弟同意,長子楠苗
承古山,余下二子您們可各抱一個為嗣。瀛、澄十分歡喜,瀛認領其三子棟、沒認領次子桓。
三兄弟還當場盟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日后子孫強弱永不相欺。爾后,楠、棟、桓三兄
弟,謹遵父母至囑,和陛相處,親密無間,愿生同胞,死同穴。后輩依照遺咐,在三兄弟及
德配過世之后,分六礦,依次同葬十九都大草埔,即今牡丹墓。
歲月悠悠,人事鼎新。今五房二楠生三子,脈衍古山桃,嗣裔分布沉橋、因后、厝斗、
宮尾、頂倉等;五房三棟,生四子,亦稱旺房,子孫大多外徒;五房四桓,生六子,盛傳國
內、古長寨、赤嶺、中埔頭、車兜演等。德業興隆孝為先。現阜陽五房十八世三桃之子孫,
不忍先祖佳城遭損,共襄盛舉,決議籌資重修。彩鳳鳴高崗,牡丹艷平川。弘揚三兄弟之恩
義,憑承萬丁兒孫之孝思,佳城煥然一新指日可待,幸甚!是為記
二00九年己II夏月蘇用快蘇晉卿謹識
古山護國宮
古山護國宮供奉護國蘇夫人姑,坐落葵嶺西麓,前瞻楊梅疊峰聳秀,面臨一泓碧波綠水,
建筑面積二百七十八平方米。二00二年經信眾推舉,成立以蘇用快為主任,蘇用歪為付主
任,蘇永水、蘇啟聰、、蘇文金、蘇小雁、蘇立闊、蘇蔗交、蘇清枝為核心組成員等七十余人
的建設委員會,并著手募捐資金。于二00二年十一月奠基,二00三年十一月竣工,金亭、
石埋、戲臺、石護欄等配套設施已臻完善,總耗資人民幣三十萬元,現已成立【古山護國宮
管理委員會】,古山阿姑宮香火日漸旺盛。
葵山村老協會
葵山村老協會會址,坐落于古山護國宮右畔,背北面南,二00四年十月經村兩委、老
協會研究確定成立老協會會址籌建組。組長:蘇用快;成員:蘇連福、蘇麗水、蘇啟聰、蘇
太山等。在村支部書記蘇樹人、村長蘇東升的大力支持下,于當月奠基興建。二00六年十
月竣工。建筑面積二百平方米,二層樓房,耗資人民幣八萬余元。現葵山村老協會會員近三
百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節課《草原人家》教學設計1
- 人教版七年級音樂下冊(簡譜)第4單元《斑鳩調》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荷葉·母親教案設計
- 高企研發費用培訓
- 2024北京通達資產管理集團公司社會化招聘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習作例文與習作 教案-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獲獎教學設計及反思
- 2024兵器裝備集團春季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七年級生物下冊 4.13.2《預防傳染病》教學設計 (新版)北師大版
- 2024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社會招聘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河南高職單招職測模擬題庫及答案解析(共100道試題)
-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
- 雙減作業分層設計-四年級語文下冊分層作業設計案例13《貓》含答案
- 機動車登記翻譯(適用于出國資料)
- 感染性休克指導課件
- 監控系統維護合同正式版
- 行政管理工作流程優化方案
- 外研社小學一年級下冊英語期中試卷
- 鼓式制動器畢業設計
- 神華準能“一步酸溶法”粉煤灰生產氧化鋁焙燒爐的選型研究
- 學生成績管理系統數據流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