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部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選修1_第1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部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選修1_第2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部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選修1_第3頁
通史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部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后作業含解析人民版選修1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后作業1.(2024·大慶試驗中學月考)[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州郡縣。”中國中古時代是一個家族時代,呈現出顯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經濟與家族文化的特征。東晉南朝時代,僑州郡縣普遍設置乃至成為一種制度。僑流人口的遷徙與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著鄉族集團的形式,這就使得安輯僑流實行設立郡縣的方法比較簡便可行。而就鄉族集團置州郡縣,也有利于保證這一集團內部組織的穩定性,符合大族及僑流人民的利益。東晉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統依據。夫所謂祖宗疆土,尺寸不敢與人,既偏安一隅,又諱言減弱,則僑置不失為解決問題的良好方法;東晉南朝例不僑置十六國北朝新立的州郡縣,借以表明對其政權的否定。東晉以來,豫,并、兗諸州及江淮間流入南渡江,僑寓在這一帶,因置僑州郡縣,皖南傍江經濟文化因之快速發展。但僑州郡縣對行政、治安、征稅等政府管理極為不便。在地方行政與戶籍制度上,“僑置制度尤為紊亂之源”。——摘編自《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對當時政區之影響述論》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指出東晉南朝設僑州郡縣的緣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東晉僑置郡縣的影響。答案(1)緣由:北方戰亂,大量北民南遷;受地域鄉里觀念的影響;統治者維護正統借以表明對北方政權的否定;安撫民心穩定社會秩序。(2)影響:安置了移民,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利于汲取大量的勞動力及北方先進的生產閱歷和技術,促進南方的開發,有利于經濟重心南移;維護并發展了士族勢力;加大政府管理難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亂。解析第(1)問,依據所學學問和材料中內容可知,當時北方戰亂,大量人口南遷,需安置流民,同時為征收賦稅和加強對地方管理,安撫南移流民民心,須要對地方行政制度進行重新設置。第(2)問,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大量人口南下,促進了南方的開發,有利于經濟重心南移,依據材料中“也有利于保證這一集團內部組織的穩定性,符合大族及僑流人民的利益”“但僑州郡縣對行政、治安、征稅等政府管理極為不便”等概括。2.(2024·甘肅會寧一中月考)[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從中唐起先,藩鎮和一些勢力較大的州郡經常以種種借口和手段,截留應當上繳中心政府的賦稅,久而久之,形成了財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到了五代時,藩鎮節度使甚至干脆派自己的親信武將管理場(征收賦稅的場所)務,賦稅大權落入節度使手中。趙匡胤發布詔令,要求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經費外,其余貢賦中屬于貨幣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得無故截留。同時,趙匡胤還以中心支付給大藩“公使錢”為條件,廢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鎮所限制的部分財權。此后,趙匡胤還在中心設立了分管財政的三司,設三司使和三司副使,總管各地貢賦和中心財政,加強了中心集權的統治。這些措施對解決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穩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河洛稅史尋幽:北宋立國行新制,中心“集財”國庫豐》(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宋初財政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宋初財政制度改革的影響。答案(1)背景:唐末五代時期,地方截留中心財賦,威逼中心政府;北宋建立后大力加強中心集權。措施:地方除留下必要經費外,其余財賦中的貨幣部分全部上交;通過中心支付大藩“公使錢”收回地方財權;中心設立特地機構總管全國財賦。(2)影響:加強了中心集權;增加了中心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減弱了地方自主權。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背景”,依據材料“從中唐起先……截留應當上繳中心政府的賦稅……五代時……賦稅大權落入節度使手中”概括。其次小問“措施”,依據材料“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經費外,其余貢賦……要全部奉送到京……廢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鎮所限制的部分財權……在中心設立了分管財政的三司”概括。第(2)問,依據材料“總管各地貢賦和中心財政”“加強了中心集權的統治”“維護國家統一”“穩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等方面概括影響。3.(2024·安徽皖南地區高三摸底)[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康熙帝晚年的“寬仁”之政導致官場貪污盛行、吏治腐敗。雍正帝即位后,從維護王朝統治動身,決心整飭綱紀,進行吏治改革。雍正元年(1723年),首先從中心戶部起先,在全國范圍內綻開錢糧大清理,僅戶部就查出250萬兩的庫銀虧空。實行革職與抄沒家產的手段,對貪贓者予以最高強度的經濟懲處。同年,改革“耗羨”①這一社會陋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耗羨歸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減不宜增”的原則。這些舉措沉重打擊了貪腐行為,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經濟掠奪,但也使清代官俸較低的問題漸漸尖銳。因此,雍正帝下令將歸公的“耗羨”撥出一部分作為地方官吏的經濟補助。這一制度后來也行之中心,形成了清朝的“官員養廉銀制度”。建立養廉銀制度的同時,又禁革“陋規”②,規定在議給養廉后,各級官員除俸祿和養廉銀之外,不得另有所取。注:①“耗”即火耗,是始自明代的田賦附加稅;“羨”即羨余,是地方以奉獻皇帝為名在正賦之外的加派,但多被地方私自截留。②“陋規”是指各級官員除薪俸外的各種雖屬非法但又相沿日久形成慣例的收入。——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1)依據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主要內容。(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特點及作用。答案(1)全面整頓中心和地方的財政,嚴懲貪官污吏;革除“耗羨”“陋規”等社會積弊;建立官員養廉銀制度。(2)特點:各項措施的互補性強,改革具有系統性;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并用懲治貪腐行為;打擊和預防相結合;體現人治色調,無法從根本上杜絕與預防貪腐。作用:推動官風的肅清和國家財政的好轉;肯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經濟負擔;為乾隆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礎。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在全國范圍內綻開錢糧大清理”“改革‘耗羨’”“禁革‘陋規’”“養廉銀制度”等歸納概括改革的主要內容。第(2)問,第一小問“特點”,依據材料“沉重打擊了貪腐行為……撥出一部分作為地方官吏的經濟補助”“實行革職與抄沒家產的手段,對貪贓者予以最高強度的經濟懲處”“建立養廉銀制度的同時,又禁革‘陋規’”等概括。其次小問“作用”,依據材料“沉重打擊了貪腐行為,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經濟掠奪,但也使清代官俸較低的問題漸漸尖銳”并結合所學學問可以從對國家和對百姓的利益上概括其作用。4.(2024·西北師大附中高三月考)[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總理衙門設立之初,作為分理軍機處“外國事務”的機構,在官制上也仿照軍機處。隨著外交事務的日益繁雜,國內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聲。“庚子事務”后,在西方外力的壓迫下,外務部的設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終得以實施。1901年制定的《外務部章程》中,設置左右丞、左右參議職位,并規定丞參備駐外公使之選,司員備駐外參贊、隨員之選。這樣,有實力的司員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徑,原來總理衙門官員由內閣高校士及六部堂司臨時兼任的狀況有所變更。同時,外務部對翻譯官更為重視,官設七品、八品、九品,并規定翻譯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譯官被定位成“職缺”,保證了外語人才可許久地服務于外交事務。1907年的駐外使館改革中,規定公使須“歷充外國參贊隨員多年及通曉外國語言文字之合格人員”,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辦事得力則可連任,而參隨人員則全部改歸外務部統一調派。——據李書緯《晚清外交七十年》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緣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評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義。答案(1)緣由:外交事務日益繁雜的要求;國內有識之士提出改革建議;外國侵略勢力的要求。(2)意義: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員的激勵機制;保證外語人才從事外交事務的穩定性;推動晚清外交制度的規范化和制度化;肯定程度上順應了時代潮流。解析第(1)問,依據“隨著外交事務的日益繁雜”“國內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聲”“在西方外力的壓迫下”概括得出。第(2)問,依據“有實力的司員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徑”“外務部對翻譯官更為重視,官設七品、八品、九品,并規定翻譯官可升本部主事……保證了外語人才可許久地服務于外交事務”得出,另外,還可從推動晚清外交制度的規范化、制度化和肯定程度上順應了時代潮流分析總結。5.(2024·河北衡水中學摸底)[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全面抗戰爆發后,農業經濟遭遇巨大損失,國民政府對農業政策進行了調整。國民政府先后制訂了《特別時期墾殖大綱》《經濟部關于戰時農業建設方針的工作報告》,設立墾務總局,對移民墾荒作了詳細規劃,大力提倡和組織開墾荒地。1938年和1939年,國民政府分別在漢口和重慶召開兩次全國金融會議,提出了增設內地金融機關,以完成金融網,扶助內地必需生產事業并擴大農村貸款等措施。鑒于大后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現狀,西部各省在經濟部農本局幫助下成立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以推動地方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國民政府設立多處科學試驗機構,對一些先進的農業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實施肥料改造、農具改良、牲畜養殖等方面的改進。國民政府實施戰時農業政策后,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四川省糧食總產量與戰前相比,有增加的年份占到5/8,8年糧食總產量的平均水平較戰前足足增加了12.38%,農產品不但滿意內銷和抗戰的須要,還建立了外銷渠道,用農產品換外匯,支持斗爭。——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國民政府戰時農業政策的詳細措施。(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國民政府戰時農業政策的意義。答案(1)措施:力促墾殖,擴大耕地面積;加強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改良農作物品質,推廣農業技術;興修水利。(2)意義: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國統區政局的穩定;促進了西部地區的開發;支援了抗戰。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設立墾務總局,對移民墾荒作了詳細規劃,大力提倡和組織開墾荒地”“提出了增設內地金融機關”“成立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以推動地方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對一些先進的農業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實施肥料改造、農具改良、牲畜養殖等方面的改進”概括得出主要措施。第(2)問,結合改革的詳細措施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從經濟(農業)、社會穩定、抗戰等角度概括意義。6.(2024·郴州質檢)[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829年,杰克遜入主白宮,起先實行“分贓制”。其特點是:甲黨上臺后,馬上斥退大批政府官員,而讓在競選中有功的本黨黨徒填補這些空位。乙黨上臺后,亦如法炮制。這些官員們在任職期間,貪贓枉法,假公濟私,無所不為。為了訂正這些弊端,美國于1883年頒布了文官制度條例,即“彭德爾頓法”。主要內容是:成立由3人組成的美國文官委員會負責制定文官管理細則,主管文官考試和錄用、保障文官權益等;通過公開考試擇優錄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資以實績為依據,公布待補文官職位缺額;經考試錄用的文官實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職位,不得隨意撤換;受到懲處的文官,有權提出申訴等;文官不得供應政治捐款。——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1)依據材料,指出美國“彭德爾頓法”與“分贓制”在官員選用上的主要區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彭德爾頓法”的作用。答案(1)區分:“彭德爾頓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