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知識點總結梳理_第1頁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知識點總結梳理_第2頁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知識點總結梳理_第3頁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知識點總結梳理_第4頁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知識點總結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全冊知識點總結梳理

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

1、以風車而聞名的國家是荷蘭,其國花是郁金香。

2、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西亞和北非,男子的傳統打扮多是身著白色寬大的長袍,頭戴頭

巾,原因是這里主要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

3、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4、地圖上的八個方向(右圖)

5、描述公路的走向和河流的流向

公路:XX走向,如:南北走向;東西走向;東北一西南走向等。

河流:河向,如:自東向西;自南向北等。

6、地圖上的方向的判讀

①有指向標地圖,根據指向標來判斷方向,指向標的箭頭一般

指向北方

②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

7、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8、比例尺的三種方式:

數字式:1:1000000;

文字式: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千米。

線段式:

9、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10、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的范圍以及地圖詳細程度之間的關系:

尺大圍小內容詳,尺小圍大內容簡

如在同樣大小的兩張紙上(圖幅相等),一個畫中國地圖,一個畫北京市地圖

比例尺的大小表示范圍表示內容

中國地圖小大簡略

北京市地圖大小詳細

11、要畫一幅某學校或者某鄉鎮地圖,就要選用大的比例尺;

要畫一幅中國地圖或者世界地圖,就要選用小的比例尺。

12、圖例:地圖中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

注記:地圖上的文字說明和數字。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首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件: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

2、地球的真實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情和現象:①衛星圖片、②環球航行、③月食、

④船靠岸,先看到桅桿,船離開,桅桿最后消失、⑤登高望遠

4、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5、課本P19圖2-7地球儀圖片

赤道:01_;北回歸線:23.5°N;南回歸線:23.5°S;北極圈:66.5°N;

南極圈:66.5°S;北極:90°N;南極:90°S

6、站在北極,四周都是南;站在南極,四周都是北

7、緯線特點:形狀一圓(兩極除外);指示方向一東西方向;長度一從赤道向兩極,緯

線逐漸縮短,到兩極縮為一點(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8、緯度:赤道的度數是0°;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稱為南緯,用字

母S表示;向北、向南各有90°。

9、緯度的變化規律:從赤道向兩極逐漸增大,艮小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10、緯度大小與緯線圈長短的關系:緯度越小,緯線圈越長。

11、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一30°為低緯度地區;30°—60。為中緯度地區;

60°—90°為高緯度地區。

12、經線特點:形狀一弧線(半圓);指示方向一南北方向;長度一所有經線長度相等;

所有經線都相交于南、北兩個極點。(0°緯線大概是相經線長度的2倍)

13、經度的劃分:0°經線,即本初子午線,是經度的起始線,這條經線向東為東經,用

字母E表示;向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東經和西經各有180°。東經180°和西經180°重合為一條經線,即180。經線。

14、經度的變化規律:向東增大為東經、向西增大為西經。

15、分界線:

①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②南、北緯的分界線:赤道;

③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④東、西經的分界線:0°經線,即本初子午線。

16、如何判斷某點屬于東、西半球?

經度字母相同的去比較,大大為西,小小為東。

17、地球有兩種運動方式:自轉和公轉。共同點:運動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18、自轉周期:二天;產生現象:晝夜更替、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時差

19、公轉周期:二年;產生現象:晝夜長短變化、四季冷暖差異、極晝極夜

20、從北極上空來看地球自轉:逆時針;從南極上空來看地球自轉:順時針。即北逆南順

21、海洋面積:70.8%,陸地面積:29.2%。粗略的概括為: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東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無論地球如何劃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3、七大洲面積排列: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P29圖2-28識記大洲的輪廓)

24、赤道穿過的大洲:南美洲、非洲(穿大陸)、亞洲、大洋洲(穿島嶼);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I:北美洲和歐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海拔最高)

25、大洲之間的界線:

①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②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

③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

④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⑤歐洲和非洲I: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和大西洋)

⑥南美洲和南極洲:德雷克海峽

26、面積廣大的陸地一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因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

27、四大洋:

①面積最大,最深、島嶼最多的——太平洋(跨東、西、南、北四半球)

②第二大洋、形狀略呈S形——大西洋(跨東、西、南、北四半球)

③第三大洋——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部在東半球)

④最小的大洋一一北冰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全部在北半球、最寒冷)

28、P28圖2-26、2-27;P30圖2-31、2-32,認真識記大洲之間界線。

29、陸地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30、海拔:地面某一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面某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

31、平原和高原的相同點:地表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邊緣比較陡峭。

32、山地和丘陵的相同點:地表崎嶇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坡度較陡,溝谷較深;丘陵海拔較低,多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

33、盆地:四周高,中間低的,內部有可能是平原或者丘陵。

34、兩大山脈帶: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如科迪勒拉山系,由北美洲和落基山脈和南美

洲的安第斯山脈組成。二是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主要有喜馬拉

雅山脈(亞洲)、阿爾卑斯山脈(歐洲)和阿特拉斯山脈(非洲)等。

35、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亞洲),號稱世界屋脊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南美洲)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南美洲)

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亞洲)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非洲)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非洲)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非洲)

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東非大裂谷(非洲)

36、海底地形:

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在這里

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適合海水養殖等。

大洋中脊——新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較為強烈。

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37、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等高線上的數值是海拔高度)

38、等高線特點:

①同線等高:同一條等高線的上的所有的點,海拔相等。

②相鄰的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一一等高距相等;同一個圖中只有一個等高距。

③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39、山地的不同部位:

①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中部高、四周低。

②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③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出凸出。河流一般發育在山谷處。

④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形似馬鞍

⑤陡崖——多條等高線重合的地方,容易形成瀑布,適合攀巖等體育活動。

A山頂;B緩坡

C陡崖;D山脊

E鞍部;F山谷

40、地表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

之中。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地表的形態。

41、在喜馬拉雅山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

在臺灣海峽的底部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說明這里曾經是陸地。

42、魏格納根據南美洲和非洲的輪廓,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A歐亞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美洲I板塊

D非洲板塊

E印度洋板塊

F南極州板塊

注: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

澳大利亞大陸都位于印度洋板塊

上。

43、板塊構造學說:

①地球的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

②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③海洋和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④板塊的內部,地殼穩定;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張裂拉伸一一形成新的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在不斷的擴張。

碰撞擠壓一_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44、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日本、臺灣為何多火山、地震?尼泊爾地震發生的原因?

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地震多發的原因?

45、兩大火山、地震帶:一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二是橫貫歐洲南部到亞洲的阿爾卑斯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1、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增長。人口爆炸一人口數量大,增長快。

2、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來決定的。

3、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聯系。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

速度較慢,如歐洲西部的一些國家;經濟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速度較快,

如非洲的一些國家。

4、自然增長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5、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勻,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6、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

①緯度因素:中、低緯度地區;②氣候因素:氣候溫和、降水較多;

③地形因素:平原和盆地地區;④海陸因素:臨海地帶或者是沿海地區

7、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結合P50圖3-3識記,落實到圖上)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8、世界上人口稀疏的地區:

①干旱的荒漠,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

②寒冷的極地,如南、北極地區;

③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如青藏高原地區;

④原始的熱帶雨林,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

(結合P50圖3-3識記,落實到圖上)思考:這些地區人口為什么稀疏?

8、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單位是人/平方千米

9、世界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帶來的問題:就業困難、住房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

②人口增長過慢(有的負增長),如歐洲西部的一些國家,

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10、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11、世界的人種: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12、世界人種的分布:(結合P54圖3-7識記)

①黃色人種:亞洲東部、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美洲的印第安人

②白色人種:歐洲、北美洲、北非和西亞、南亞、大洋洲

③黑色人種: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13、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14、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英語

15、宗教的建筑:基督教——教堂(尖頂、矗立十字);伊斯蘭教——清真寺(圓頂);

佛教——佛塔和廟宇

16、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起源于亞洲)

①基督教: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分布地區:歐洲、北美洲、南美洲、

大洋洲;經典——《圣經》

②伊斯蘭教:第二大宗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分布地區:西亞和北非、亞洲東部等,

中國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經典—《古蘭經》

③佛教:第三大宗教;亞洲最多,東亞、東南亞、南亞的斯里蘭卡

17、西亞和北非的共同點:白色人種為主,主要信仰伊斯蘭教,說阿拉伯語

18、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和鄉村

19、河流的支流和干流交匯處,或者是入海口處,容易形成城市

原因: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水源充足等。

20、寒冷地區的民居:墻厚、窗小,防止和外界交換熱量

熱帶沙漠地區的民居:墻厚、窗小、多石材和土,防止交換熱量,阻擋風沙

濕熱地區的民居:墻薄,窗大有利于通風,房頂尖,有助于快速排水,

如:東南亞的高腳屋,我國南方地區的民居等。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

天氣的突出特點是:多變;如烏云密布、電閃雷鳴、狂風暴雨等。

2、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特點: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如:四季如春、夏季高溫多雨、長冬無夏等

3、衛星云圖:藍色一海洋;綠色一陸地;白色一云區

4、常用的天氣符號(P68圖4-3,識記,能區分)

5、氣溫和降水是我們最為關注的氣候要素。

6、氣溫的測定:一天四次,時間分別是:2時、8時、14時、20時

日平均氣溫:把四次氣溫值相加,求平均數即為一天的平均氣溫

一天中的最局1氣溫:14時;最低氣溫:日出前后

氣溫日較差=最高氣溫一最低氣溫

7、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的基本規律:從低緯度向高緯度氣溫逐漸降低

8、世界年平均氣溫大于四的地區:南、北回歸線之間;

世界上最炎熱的大洲:韭洲;最寒冷的大洲I:南極洲

9、根據等溫線判斷某地區所在的半球、季節、海洋或陸地(P73例題,要求熟練掌握分析

問題的基本方法)

10、世界上7月最熱的地方在北回歸線附近

11、降水的類型:

A、對流雨:濕潤空氣受熱膨脹、

上金升,生變冷凝…結而形成的…降水,、/*OZVt)r濟7(三"。

B、地形雨:濕潤空氣沿坡“爬、/撼微__________

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在迎,/勿777/切萬注〃〃〃〃〃

風坡形成的降水,多發生在山地的A

迎風坡。

暖空氣£

C、鋒面雨: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輕,被抬升,冷卻凝結形成的降水,多發生在我

國東部地區。

12、世界降水分布規律:

①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緯度因素)

②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③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海陸因素)

13、乞拉朋齊一一世界的“雨極”,原因:位于迎風坡,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多地形雨。

火燒寮——中國的“雨極”

14、氣溫的年較差=最熱月平均氣溫一最冷月平均氣溫。

15、會根據氣候資料,繪制某地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P77活動題2)

16、影響氣候的因素:地球的形狀(緯度因素)、地球的運動、海陸的分布和地表的起伏。

17、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和地平面之間的夾角,簡稱太陽高度。

18、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高度最大,太陽輻射最強。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

隨著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的強度逐漸降低。

19、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和公轉軌道面呈幽工的固定夾角,這就使得一年內,

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也會

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20、南、北回歸線上一年直射二次,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直射兩次。

赤道上一年直射兩次,且赤道上無晝夜長短變化,即全年晝夜平分。

21、在中緯度地區,四季更替變現明顯。

22、兩分兩至:參照地球公轉示意圖識記

有無

節氣名稱時間直射點晝夜情況

極晝極夜

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全球晝夜平分無極晝極夜

北半球:北極:極晝

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南極:極夜

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全球晝夜平分無極晝極夜

北半球:北極:極夜

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南極:極晝

23、五帶劃分依據:①各地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

②是否有太陽光線的垂直照射;

③是否有極晝極夜

24、在右圖上標出赤道、南、北回歸線,

南、北極圈的名稱和度數以及五帶的名

25、地球的五帚

地球上五帶分布圖

太陽直射極晝、極夜

五帶名稱范圍

,情況現象

南、北回歸線

熱帶有無

之間

北溫帶:北回歸線和北極圈

之間

南、北溫帶無無

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

之間

北寒帶:北極圈以內

南、北寒帶無有

南寒帶:南極圈以內

26、3月21日(春分)——9月23日(秋分)晝長夜短

9月23日(秋分)——次年3月21日(次年春分)晝短夜長

27、同緯度的陸地和海洋: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于陸地

28、一年中,北半球中緯度地區,陸地月平均氣溫最高出現在乙且,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海洋最高8月,最低2月。

南半球:陸地最高1月,最低乙且;海洋最高組、最低8月。

29、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山脈對太陽輻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的陽坡和陰坡的溫度、濕度狀況有差異,

自然景觀也會不同。

30、山脈對低層空氣運動的阻擋作用,使得山脈兩側的水分、氣溫狀況有所差異。

如安第斯山脈南段東西兩側的景觀不同,乞拉朋齊和臺灣的火燒寮是世界上

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等。

31、地勢對氣候的影響:

主要表現為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下降C。

32、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得全球氣溫升高,南北兩極

冰蓋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旱澇災害頻發。氯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壞高空中的臭

氧層導致地面紫外線輻射增強等。

33、在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的城市,容易形成熱島效應,導致城區的氣溫比郊區高,

霧和低云多于城郊。

34、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結合每種氣候的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識記,課本圖)

熱帶雨林氣候:

①分布在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最大)、

非洲的剛果盆地、亞洲的馬來群島等地;

②氣候特任:全年高溫多雨;③景觀:熱帶雨林景觀。

熱帶草原氣候:

①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廣,

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也屬于這種氣候;

②氣候特任:全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③景觀:熱帶草原景觀。

熱帶季風氣候:

①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②氣候特任: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③景觀:熱帶季雨林景觀。

熱帶沙漠氣候:

①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和大陸西岸,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

廣大,亞洲的阿拉儂國和澳大利亞內陸地區也屬于這種氣候。

②氣候特任:全年炎熱干燥;③景觀:熱帶荒漠景觀。

亞熱帶季風氣候:

①分布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大陸的25°—35°的大陸西岸;

②氣候特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①分布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一40。的大陸西岸;

②氣候特任: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景觀: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溫帶季風氣候:

①分布地區:亞洲35°—50°的大陸東岸;

②氣候特任: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溫帶海洋性氣候:

①分布地區:中緯度(南北緯40。一60°)的大陸西岸,歐洲西部分布最廣。

②氣候特任: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

①分布地區:亞洲、歐洲、北美洲分布最廣;

②氣候特任: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少

苔原氣候:

①分布地區: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

②氣候特任:長冬無夏,只有短暫的暖季。植物為苔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