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月考鹽田高級中學高二歷史試題卷(文化班)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1.下表為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著作的相關記述。據此可知,當時記述出處故道大,天大,地大,入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經》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大傳》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暖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顏淵》A.民本思想得到傳承與發展B.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關注C.儒家道統思想被普遍接受D.諸子思想出現了融合傾向【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表格信息可知,《道德經》和《周易》中都將人與天地并列,孔子首先關心人而不關系馬,這些都體現了當時對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關注,故選B“傳承與發展”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A,“被普遍接受”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材料內容無法體現諸子思想之間的融合傾向,排除D。2.康有為在《孟子微》中寫道:“人人性善,堯、舜亦不過性善,故堯、舜與人人平等相同。此乃孟子明人人當自立,人人皆平等,乃太平大同世之極。”其言論意在A.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B.否定君主專制制度C.宣揚近代民主革命思想D.維護中華民族獨立【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封建君主專制將君主視為天子,而康有為假借堯舜和孟子之口,宣傳“人人當自立,人人皆平等”,這就將君主置于與民眾平等的地位,從而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B項正確;康有為的言論意在為維新變法制造理論依據,并不是為了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境界,A項說法和題干主旨不符;材料中的觀點雖然具有民主性,但康有為宣揚的是維新思想,而非民主革命思想,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人的獨立,而不是國家獨立,D項錯誤。3.漢唐中國遵循古代文化秩序與政治秩序疊合的理想形態,在中國與四鄰的關系中,形成一個多重同心圓網絡,中國居于中央,編織列國于四周。這一網絡的形成根源于A.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B.農耕經濟領先世界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D.冊封朝貢制度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漢唐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對外開放,先進的文明對周邊四鄰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周邊國家希望與中國接洽,向中國學習。但漢唐中國遵循古代文化秩序與政治秩序疊合的理想形態,即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要居于核心地位,于是四鄰國家與漢唐王朝建立一種“朝貢”體系,中國居于中央,編織列國于四周,形成一個多重同心圓網絡,而這一切都根源于中國古代農耕經濟領先于世界,B項正確;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是為政治統治服務的,而政治統治又取決于經濟發展,所以“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不是多重同心圓網絡形成的根源,排除A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主要針對國內而言,并不會對周邊國家產生強大的控制力,排除C項;冊封朝貢制度形成也根源于農耕經濟的領先,排除D項。4.漢謨拉比給拉爾薩總督辛·伊丁那姆的一篇詔令說:“關于都爾·古爾古里城地區的土地,烏埃阿·魯巴尼一向對之有所有權,因為文書記載這是讓渡給他的。因此,爾應將此土地歸還烏埃阿·魯·巴尼。這說明古巴比倫()A.重視維護奴隸主的利益B.專制王權影響市場發展C.土地交易滲透契約精神D.政府重視保護私有財產【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史(古巴比倫)。據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漢謨拉比認為伊阿魯·巴尼的土地所有權是自古就有的,因為在文書上是讓渡他的。可見當時的政府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D項正確;烏埃阿·魯·巴尼并不一定是奴隸主,排除A項;漢謨拉比的詔令是對私有制的維護,并非影響了市場發展,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的案例不屬于土地交易情形,排除C項。故選D項。5.以下三圖蘊含相似歷史符號:三只循環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著同一個方向跳躍、奔跑,直挺的耳朵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卓詭變幻如萬花筒一般。這個視覺符號最早從敦煌出發,跨越萬里,延續千年,出現在歐洲教堂的屋頂浮雕中,寺院的石雕與金屬圣器上,甚至還有埃及、敘利亞的彩陶上以下能推動“三兔共耳”視覺符號傳播的是()①隋唐陸上絲綢之路②印歐人的遷徙③蒙古西征④阿拉伯帝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亞歐大陸)。根據材料“最早從敦煌出發,跨越萬里,延續千年,出現在歐洲教堂的屋頂浮雕中,寺院的石雕與金屬圣器上,甚至還有埃及、敘利亞的彩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兔共耳與絲綢之路相關聯,發源于敦煌,經中亞、西亞或北非,傳至歐洲,隋唐大一統時期,絲綢之路進一步發展,蒙古西征以及阿拉伯帝國都對傳播“三兔共耳”視覺符號起到一定作用,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整個遷徙過程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早于絲綢之路形成時間,與“三兔共耳”視覺符號傳播無關,②錯誤,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6.西歐基督教堂在中世紀前期嚴峻、清寒、簡樸的羅馬式建筑風格逐漸被后期復雜、講究、雅致的哥特式所取代。這在本質上反映了()A.教權與王權間的斗爭B.社會環境的變遷C.市民階層的審美變化D.羅馬文化的沒落【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西歐)。據材料“西歐基督教堂在中世紀前期嚴峻、清寒、簡樸的羅馬式建筑風格逐漸被后期復雜、講究、雅致的哥特式所取代”及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前期基督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有限,其建筑風格“清寒、簡樸”,伴隨著基督教在社會上影響力的擴大以及天主教會勢力的上升,基督教教堂的風格演變為“復雜、講究、雅致的哥特式”,據此可知,基督教教堂的變化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環境的變遷,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基督教的社會影響力的擴大,與教權與王權的斗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基督教堂體現的是基督教的變化,而非市民階層的審美,排除C項;羅馬文化對中古時期的歐洲仍舊產生了重大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7.一位史學家指出:“當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下列各項中,屬于“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創造的文化成果的是A.編著《積分和方程計算法》B.會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C.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D.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可知古代美洲已經形成較高的文明,美洲文明創造的文化成果,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屬于其成果,C項正確;編著《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是阿拉伯文化的成就,排除A項;會使用圖畫文字不是美洲文明的獨創,排除B項,“零”的概念是古印度的文明成果,排除D項。故選C項。8.印歐人遷徙歷時數千年,開始之時,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個別文明中心。印歐人遷徙大體結束之時,奴隸制國家由點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統治地位,一度橫跨三洲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其主體民族都是印歐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歐人的遷徙()A.擴大了游牧文明的影響B.統一了歐亞非主要文明C.密切了文明之間的聯系D.促成了奴隸社會的轉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歐人的遷徙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奴隸制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印歐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國更是掀起了洲際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臘化”),這說明印歐人的遷徙密切了文明之間的聯系,C項正確;不能簡單地將印歐人的文明視為游牧文明,其中遷入東南歐和南亞的印歐人基本上都接受了農耕生產方式,排除A項;統一了歐亞非主要文明說法過于絕對,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印歐人的遷徙只是間接促進了奴隸制的擴展,并沒有促成奴隸社會的轉型,排除D項。故選C項。9.1831-1840年間,受政府資助來澳的英國自由移民人數為4.3萬人,是過去40余年的2.8倍;到1851-1860年移民總數達到頂峰。當時的澳大利亞被許多同時代人視為“工人的天堂”。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英國工人大量移民大洋洲B.英國工業化漸趨放緩C.澳大利亞成為罪犯流放地D.澳大利亞文化多元化【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31-1840年、1851-1860年(世界)。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期,英國移民澳大利亞的人數不斷增長,這是因為當時工業化逐漸放緩,國內就業崗位減少,B項正確;英國工人大量移民大洋洲屬于表象,不屬于原因,排除A項;18世紀中后期,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19世紀上半葉移民澳大利亞的主要是自由民,排除C項;材料強調移民,無法體現澳大利亞文化多元化,排除D項。故選B項。10.據聯合國人口署統計,國際移民在1970年只有8200萬人,2000年增至1.75億,1980-2000年,發達國家接納移民從4800萬增至1.1億,發展中國家接納移民從5200萬增至6500萬。這一現象反映出()A.當代難民群體在持續擴大B.經濟全球化在加速發展C.移民社會形成了多元文化D.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80-2000年國際移民大幅增加,這正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所導致的,B項正確;材料反映國際移民增加,并沒有反映難民群體擴大,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文化的多元性,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故選B項。11.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和邊疆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興于唐宋時期,盛于明清時期,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茶馬古道的發展茶馬古道示意圖A.鞏固了傳統“宗藩”秩序B.反映了邊疆治理能力提升C.促進了中西經濟交流頻繁D.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答案】D【解析】【詳解】通過茶馬古道漢族與少數民族經濟、文化往來增多,在交往中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故選D項;材料不涉及宗藩秩序,排除A項;材料與邊疆治理能力無關,排除B項;茶馬古道屬于民族關系范疇,沒有涉及中西經濟交流,排除C項。故選D項。12.晚清,時人記述道:“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錢、洋煙、洋布等貨,無不以洋為貴,甚有非洋而冒為洋者。如髹器本出揚州,故曰揚漆,今則改為洋漆矣瓷器出豫章,今則以粗者為洋碗矣以至洋松、洋菊、洋雞、洋犬之類,無不以洋得名。”這表明當時()A.社會風尚出現變化B.學習西方思潮的產生C.自然經濟逐漸解體D.西方商品壟斷了市場【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錢、洋煙、洋布等貨,無不以洋為貴,甚有非洋而冒為洋者等信息可知,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人們崇尚洋貨的現象,表明當時社會風尚出現變化,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學習西方思想,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當時社會上流行外國貨物諸多的現象,沒有涉及自然經濟瓦解的現象,排除C項;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中國社會上有諸多的洋貨,不代表西方商品壟斷市場,排除D項。故選A項。13.據統計,印度原棉的出口價值從1849年的1000萬盧比上升到1913年的4.1億盧比;黃麻的出口量由1830年的500噸上升至1909年的76.5萬噸;茶葉的出口由1854年的50萬鎊提高到1900年的1.92億鎊;小麥、油籽、皮革的出口量都有大幅度增長。這表明印度A.農業經濟結構日趨合理B.農業生產專業化水平高C.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D.農業日益依賴世界市場【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以看出印度的原棉、黃麻、茶葉等出口量大增,說明印度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密切,同時表明印度的農業日益依賴世界市場,故選D;從材料看出印度出口的都是經濟作物,農業經濟結構明顯不合理,A錯誤;材料不能看出農業生產專業化水平高,B錯誤;材料是印度農業出口,沒有對比,不能說國際競爭力提高,C錯誤。14.在帝國建立的過程,亞歷山大在埃及拜謁阿蒙神廟,為女神伊西絲建廟;在巴比倫向當地的主神馬都克獻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毀掉的馬都克神廟。亞歷山大此舉意在()A.宣示政權的合法性B.推行宗教寬容政策C.贏得當地忠心歸順D.助推各地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亞歷山大帝國)。材料主要表明,亞歷山大尊重各地的宗教信仰,根本目的還是贏得獲得當地民眾的好感和擁戴,從而維護帝國的統治,C項正確;宣示政權的合法性可以通過獲得當地宗教的承認來實現,材料的側重點不是當地宗教領袖對他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表明亞歷山大采取宗教寬容政策,但目的還是維護統治,排除B項;帝國的建立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屬于客觀結果,不是亞歷山大的主觀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15.下表是拿破侖戰爭后,歐洲一些國家出現的新變化。這些現象說明了1825年俄國受啟蒙思想影響的青年軍官發動武裝起義,擬定了《告俄國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開立憲會議,廢除農奴制1830年波蘭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1848年奧地利和普魯士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A.農奴制被推翻是俄國歷史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B.拿破侖戰爭使歐洲一些國家民族民主意識增強C.各國斗爭的內容不同,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聯D.東歐各國在對法國戰爭失敗之后開始自我覺醒【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拿破侖戰爭后,俄國青年軍官宣布要推翻沙皇政府,波蘭青年軍官和學生發動了要求民族獨立的起義、奧地利和普魯士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和制定憲法,這些意味著拿破侖戰爭使得這些國家民族民主意識被激發,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對俄國沙皇和農奴制的影響,而不是說農奴制被推翻是俄國自身的原因,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各國不同的斗爭內容都是受到了拿破侖斗爭的影響,是有關聯的,排除C項;題干中只有波蘭屬于東歐國家,而且這些國家的自我覺醒不是這時才開始的,排除D項。故選B項。16.1919年3月,印度因抗議“羅拉特法”而舉行總罷工;5月,中國發生五四運動;6月,埃及的開羅、亞歷山大等地發生了反英暴動;7月,土耳其的凱末爾提出民族自決。這些事件的共同意義在于()A.終結歐美列強的侵略B.標志亞非民族意識的覺醒C.動搖殖民體系的秩序D.導致殖民主義體系的崩潰【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印度、土耳其、中國、埃及)。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一戰后,印度、中國、埃及等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打擊了殖民統治,動搖殖民體系的秩序,C項正確,“終結歐美列強的侵略”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亞洲覺醒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以辛亥革命為代表,排除B項;亞非民族國家大規模獨立才是體系崩潰,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四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隨著兩宋城市的發展,一方面城市工商業發達,市井文化日趨繁榮;另一方面延續自南北朝隋唐而來的士人城居之風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顯增多。由此,士庶之間、清雅文化與市俗文化之間呈現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的關系,這構成兩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擁有核心政治資源,掌握著文化霸權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階層處在士人階層之下,屬于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強勢之最終仍有賴于政治資源,還衍生出不同行政級別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產生相應層級差別的有趣現象。兩宋城市文化發展,承續并鞏固了唐代以來,文化資源集中于城市所帶給專制國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權,并從各方面影響著村落世界。-摘編自包偉民《兩宋“城市文化"新論》材料二11世紀歐洲城市開始興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許狀為紐帶確立的共同體。城市特許狀是城市居民通過種種爭取自治權的斗爭,從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約,這意味著共同體的事由全體成員做主。12世紀,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羅馬法在歐洲復興;中世紀晚期,市民階級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現代國家的雛形。特許狀是一紙契約,賦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經營工商業的權利。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市場意識等新的經濟理念在城市誕生,現代會計、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經濟文化在中世紀城市得到初步發展。這促進了16世紀歐洲文明的凝聚成型。-摘編自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中國和中世紀歐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造成古代中國和中世紀歐洲城市文化差異的原因。【答案】(1)不同之處:城市文化主導階層不同(古代中國是士大夫;中世紀歐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階級);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國是專制政治;中世紀歐洲是法律);城市文化內涵不同(古代中國是儒家思想影響下雅俗文化互相滲透和對立;中世紀歐洲是商業文化);城市文化層級不同(古代中國是封建等級;中世紀歐洲是平等、單一層級);城市文化發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國是傳承性;中世紀歐洲是創新性);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國是鞏固封建統治;中世紀歐洲是促使現代歐洲文明成型)。(答出3點即可)(2)中國:專制制度不斷強化;科舉制度繁榮;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歐洲:西歐城市工商業逐漸繁榮;王權的加強;羅馬法復興;市民的斗爭。【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為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和中世紀歐洲。不同:根據材料“另一方面延續自南北朝隋唐而來的士人城居之風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顯增多”“11世紀歐洲城市開始興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為主”可知,城市文化主導階層不同(古代中國是士大夫;中世紀歐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階級);根據材料“兩宋城市文化發展,承續并鞏固了唐代以來,文化資源集中于城市所帶給專制國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權”“12世紀,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羅馬法在歐洲復興”可知,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國是專制政治;中世紀歐洲是法律);根據材料“士庶之間、清雅文化與市俗文化之間呈現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的關系,這構成兩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特許狀是一紙契約,賦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經營工商業的權利,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市場意識等新的經濟理念在城市誕生”可知,城市文化內涵不同(古代中國是儒家思想影響下雅俗文化互相滲透和對立;中世紀歐洲是商業文化);根據材料“由于士大夫擁有核心政治資源,掌握著文化霸權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階層處在士人階層之下,屬于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臣民”城市特許狀是城市居民通過種種爭取自治權的斗爭,從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約,這意味著共同體的事由全體成員做主”可知,城市文化層級不同(古代中國是封建等級;中世紀歐洲是平等、單一層級);根據材料“兩宋城市文化發展,承續并鞏固了唐代以來,文化資源集中于城市所帶給專制國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權”“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市場意識等新的經濟理念在城市誕生,現代會計、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經濟文化在中世紀城市得到初步發展。這促進了16世紀歐洲文明的凝聚成型”可知,城市文化發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國是傳承性;中世紀歐洲是創新性);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國是鞏固封建統治;中世紀歐洲是促使現代歐洲文明成型)。【小問2詳解】本題為背景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和中世紀歐洲。原因:中國:據材料一“文化資源集中于城市所帶給專制國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權”并結合所學可知,專制制度不斷強化;據材料一“由于士大夫擁有核心政治資源,掌握著文化霸權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繁榮;結合所學從經濟角度分析,古代中國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歐洲:根據材料二“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市場意識等新的經濟理念在城市誕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歐城市工商業逐漸繁榮;根據材料二“城市特許狀是城市居民通過種種爭取自治權的斗爭,從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王權的加強;根據材料二“從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約,這意味著共同體的事由全體成員做主。12世紀,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羅馬法在歐洲復興”可知,羅馬法復興;市民的斗爭。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歷史要有“坐標”,橫向有彼此文明的接觸,聯系和影響,縱向有沿著時間發展的軌跡。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工具是一種標志,就像里程碑,告訴我們從這一站到了另一站。人類最早大規模使用的金屬制品是青銅。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總的來說,西亞的青銅器要早于中亞和中國。卜辭與考古資料的信息,透露出商王國與歐亞草原文化的廣泛聯系,商以來的銅鏡、銅刀和馬車,從紋飾和工藝上看,很多都能看出西亞和草原文明的影響。那么,中原的青銅技術是不是外來的?目前的考古發現,還不支持我們斬釘截鐵地作斷言,只能說中原的青銅技術有受到外來技術影響的很大可能。-摘編自葛兆光主編《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等材料二“全球史”意在尋找一個筆括全球的、聯系的,互動的、交往的歷史。《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是一部“從中國歷史的角度,問題和視角去看全球的著作,其內容包括物質,商品貿易的往來,知識和文化的交流,人民包括海陸的移民,戰爭怎樣造成人口和族群的移動,自然(包括疾病,氣候和災難)如何影響了人類的歷史等。其中“食物”一章的主要目錄如下:-摘編自葛兆光主編《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歸納考古發現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結合所學,寫出青銅器最早發現的區域,并概括其大規模使用的意義。(2)閱讀材料二,參照食物”一章,根據所學知識,以13世紀以來的移民為主題,編寫一個章節目錄。(要求:時空邏輯清晰,表述涵蓋史實,包含四節子目)【答案】(1)作用:提供實物(一手或原始)史料根據區域:西亞、北非意義: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進入青銅時代);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加強文明之間的交流。(2)【示例】移民與文化交融與認同第一節蒙古西征與亞歐內陸民族分布變化(蒙古人遷入中原與回回形成)第二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移民與美洲文化重構第三節留在大洋洲的華工:保留和傳播中華文化第四節新加坡:具有典型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教材主要相關史實】①3-14世紀的移民:蒙古西征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變化;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劇,多民族融合形成回回。②新航路開辟后的移民:促進動植物大交流,導致疾病傳播,美洲形成新的族群,新的美洲文化;三角貿易影響非洲發展,為美洲提供勞動力。【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世界。作用:根據材料“商以來的銅鏡、銅刀和馬車,從紋飾和工藝上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古提供實物(一手或原始)史料根據。區域:根據材料“西亞的青銅器要早于中亞和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西亞和北非。意義:根據材料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工具是一種標志,就像里程碑可知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進入青銅時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銅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加強文明之間的交流。【小問2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代世界。首先分析設問,明確題目要求,題目要求參照材料,以13世紀以來的移民為主題,編寫一個章節目錄。其次分析材料內容可知食物的全球史是按照時間順序編寫,內容是糧食、食物以及某一具體食物,結合課本相關的13-14世紀的移民知識以及近代新航路開辟移民知識,我們可以編寫出題目為移民與文化交融與認同,第一節內容是13-14世紀的移民,可以編寫章節為蒙古西征與亞歐內陸民族分布變化(蒙古人遷入中原與回回形成);第二節內容是新航路相關的知識,可以編寫章節為新航路開辟后的歐洲移民與美洲文化重構;第三節從移民內容出發,重點寫留在大洋洲的華工:保留和傳播中華文化;最后第四節具體到某一個移民國家去寫,比如新加坡:具有典型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19.材料一:奴隸貿易殘酷罪惡的奴隸貿易是建立在奴隸痛苦和犧牲基礎上的生命與金錢的交換。在擴張的過程中,羅馬人把大批戰俘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賣為奴隸,其中的建筑師和工程師參與了羅馬城建設,更多的奴隸則在大農莊、手工作坊、商業和銀行從事勞動。中世紀早期,歐洲奴隸人數約占總人口的10%左右,許多拜占庭人與斯拉夫人、諾曼人的奴隸結婚生子,巴爾干地區民族的復雜化由此開始。7世紀,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從中亞運來的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黑奴。-摘編自《古希臘羅馬奴隸制》《阿拉伯通史》等材料二大西洋奴隸貿易統計表時間1525年1550年1700年1800年1835年1846年1860年奴隸數量(個)053354529681944449142158228003資料來源-Trans-AtlanticSlaveTrade-Database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使國際貿易受到抑制,全球海運航線被嚴重破壞。西方人關于經濟的思考發生變化,非洲越來越被視為各種原材料的產地,也是工業制品的市場,而不再僅僅是奴隸的來源地。隨著對奴隸貿易的道德譴責日益增強,1804年起,丹麥、英國、智利、墨西哥等國相繼禁止了奴隸貿易。1815年維也納會議簽訂了《巴黎和約》,其補充條款對締約國廢除奴隸貿易做出規定。-摘編自《非洲現代史》等(1)閱讀材料一,概括奴隸貿易對古代社會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指出16-19世紀中期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說明導致變化的原因。【答案】(1)奴隸貿易為古代城市建設、經濟各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技術支持;奴隸貿易下的人口流動和遷徙,推動了歐、亞、非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人口結構的改變和民族融合;奴隸貿易對奴隸造成巨大的傷害,體現了古代社會野蠻的一面。(2)16-19世紀初,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并整體呈增長趨勢。原因:伴隨著新航路開辟,西歐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經營種植園、礦山等,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彌補勞動力不足,歐洲商人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在“三角貿易”持續過程中,大西洋奴隸貿易整體呈增長趨勢。19世紀前期,大西洋奴隸貿易整體呈下滑趨勢。原因: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需要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對奴隸的需求減少;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一度影響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運輸;自由、平等思想的廣泛傳播,奴隸制受到譴責;歐洲及獨立后的拉美各國相繼廢除奴隸貿易;歐洲國家以國際法的形式在更大范圍內推動奴隸貿易的廢止。19世紀中期,大西洋奴隸貿易略有增長,仍保持一定規模。原因:美國南部及部分國家仍繼續實行奴隸制。【解析】【小問1詳解】根據“羅馬人把大批戰俘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賣為奴隸,其中的建筑師和工程師參與了羅馬城建設“得出奴隸貿易為古代城市建設、經濟各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技術支持;根據“中世紀早期,歐洲奴隸人數約占總人口的10%左右,許多拜占庭人與斯拉夫人、諾曼人的奴隸結婚生子,巴爾干地區民族的復雜化由此開始。”得出奴隸貿易下的人口流動和遷徙,推動了歐、亞、非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人口結構的改變和民族融合;根據“7世紀,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從中亞運來的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黑奴。”得出奴隸貿易對奴隸造成巨大的傷害,體現了古代社會野蠻的一面。【小問2詳解】從表格中1525年-1800年奴隸數量可得出,16-19世紀初,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并整體呈增長趨勢。原因:根據所學,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角度、三角貿易的影響角度分析。從材料中1800年-1846年奴隸的數量下降可得出,從19世紀前期,大西洋奴隸貿易整體呈下滑趨勢。原因:根據所學,從工業革命的影響角度概括,得出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需要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對奴隸的需求減少;根據“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使國際貿易受到抑制,全球海運航線被嚴重破壞。”得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一度影響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運輸;根據所學,從思想角度概括可得出。自由、平等思想的廣泛傳播,奴隸制受到譴責;根據所學,從民族獨立運動的角度概括,可得出歐洲及獨立后的拉美各國相繼廢除奴隸貿易;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簽訂了《巴黎和約》,其補充條款對締約國廢除奴隸貿易做出規定。”可得出歐洲國家以國際法的形式在更大范圍內推動奴隸貿易的廢止。從1846年-1860年奴隸數量可得出,19世紀中期,大西洋奴隸貿易略有增長,仍保持一定規模。原因:根據所學可得出美國南部及部分國家仍繼續實行奴隸制。20.【偉大的共存】亞里士多德曾說,動物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禮物,“既是好勞力又是美味佳肴”。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是驢、牛、馬、駱駝之類的動力型動物,它們讓人類獲得了更大的肌肉力,使人類不僅可以耕種更多的田地,而且可以運輸更多貨物,或更快速地移動,人類世界由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劍橋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士萊恩·費根的《偉大的共存:改變人類歷史的8個動物伙伴》(狗、山羊、綿羊、豬、牛、驢、馬和駱駝)講述的就是人類與動物共同經歷的這段歷史。在費根看來,人類不僅改變了動物,動物同時也改變了人類。請以“動物與人類發展史”為主題,任選一種或兩種動物,自擬標題,運用所學知識闡述動物與人類發展的關系。(要求:觀點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房買賣合同發布點贊莫驚慌
- 家政服務三方合同
- 營銷策劃 -盒你·更新美好 -企業定制禮盒項目創意簡報
- 汽水飲料售賣合同范本
- 腌制食品采購合同范本
- 街區爆破拆除合同范本
- 油漆承包協議合同范本
- 聯系人合同范本
- 擴建豬棚合同范本
- 外貿合同范本實例框架
- 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實訓報告模板
- 2024醫療機構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清單(試行)學習課件
- 一般行業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安全培訓考核規范
- 養老院建筑設計說明書
- JJG 705-2014液相色譜儀行業標準
- 計劃書綠色背景
- 肝性腦病的治療及護理
-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單元《找規律》教案
- 西安市西繞城高速路上橋群機械拆除工程施工方案樣本
- 山東省2023年高考物理模擬(一模、二模)試題知識點訓練:電磁學(多選題)
- 武漢-南昌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