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目錄何為論語壹人物簡介貳重點字詞叁鞏固提升伍內容解析肆壹何為論語“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論語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當然這是一種夸張的說法。但由此可見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孔子的學說在400多年前傳到西方,而今,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思想的現實實踐。論語《論語》(lún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論語》自宋代以后,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論語序號篇目內容概要序號篇目內容概要1學而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11先進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2為政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12顏淵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3八佾記錄孔子談論禮樂13子路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4里仁講仁德的道理14憲問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5公冶長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15衛靈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國時的關于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6雍也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16季氏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7述而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17陽貨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8泰伯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18微子記錄古代圣賢事跡、孔子眾人周游列國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對于亂世的看法9子罕記錄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19子張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于孔子的敬仰贊頌10鄉黨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20堯曰記錄古代圣賢的言論和孔子對于為政的論述貳人物簡介“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熹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子路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省泗水縣)。“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曾凌暴過孔子,孔子對他啟發誘導,設禮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請為弟子,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做孔子的侍衛。后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任內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子路臨危不懼,冒死沖進衛國國都救援孔悝,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曾皙曾點(生卒年不詳),字皙,又稱曾晳、曾晰、曾蒧,中國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宗圣”曾參之父,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頗嘆賞。《孔子家語》載,有一次,曾點叫曾參去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曾點認為其用心不專,便用棍子責打曾參,由于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當曾參蘇醒后,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以此告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并沒有因為被誤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孝乎?”冉有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并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公西華公西赤(前509年或前519年—?),字子華,又稱公西華,今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人,東周時期魯國學者、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公西赤有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經向孔子問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說:“赤也,束帶立于朝,可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從孔子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學生,也表現孔子對于“仁”的完美要求。公西赤曾經為孔子出使齊國。叁重點字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通假字/古今異義毋吾以也以,通“”,。鼓瑟希希,通“”,。莫春者莫,通“”,。童子六七人童子古:今:宗廟之事,如會同會同古:今:一詞多義方:且知方也:方五六十:方欲行:加:加之以師旅:臂非加長也:犧牲玉帛,弗敢加也:與:吾與點也:唯求則非邦也與:呼爾而與之:以:以吾一日長乎爾:加之以師旅:毋吾以也:而:子路率爾而對曰:舍瑟而作:非諸侯而何:詞類活用如會同,端章甫:浴乎沂,風乎舞雩:三子者出,曾皙后:異乎三子者之撰: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特殊句式不吾知也!則何以哉?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異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風乎舞雩。可使有勇。文化常識判斷正誤:千乘,周制,國家有事,諸侯出車千乘,故以“千乘”為諸侯國或諸侯的代稱。春秋后期,下乘之國是中等國家;戰國時期,諸侯國小者稱“千乘”,大者稱“萬乘”。饑饉,泛指饑荒。饑,指蔬菜歉收。饉,指谷物不熟。宗廟,是祖先崇拜的產物,是人們為亡靈建造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設七廟諸侯設五廟之外,大夫、士、庶人皆可設廟,以祭先祖。冠者:成年人。古時,女子和男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相,文中指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肆內容解析“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孔子第一部分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日說:‘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孔子開門見山,向四位弟子表明此次談話的中心話題——“志”第二部分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g)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子路輕率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加上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孔子對著他微微一笑。孔子弟子中,子路是出了名的急性子,“率爾”兩個字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第三部分“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sì)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冉有,你怎么樣?”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那就得等待君子來推行了。"“公西華,你怎么樣?”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學著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第三部分面對孔子的點名提問,冉有和公西華的應對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和子路相比,冉有和公西華表現得十分謙遜。冉有認為自己只能在小諸侯國做些具體的工作,治理國家還需要等待君子;而公西華甚至認為自己只能做主持朝見時的司儀(小相),顯得平易謙和,堪稱孔子學生中的翩翩君子了。第四部分“點,爾何如?”鼓瑟希,鏗(kēng)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夫子喟(kuì)然嘆曰:“吾與點也。”“曾皙,你怎么樣?”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為政的才能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也說說你的志向。”曾皙回答說:“晚春的時候,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定了,五六個成年人帶著六七個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臺上吹風,唱著歌回家。”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第四部分面對相同的問題,較為年長的曾皙給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他既沒有講從政,也不講諸侯會盟,而是描繪了一幅春日暢游的愉悅圖景,卻得到了孔子的贊同,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從曾皙回答問題時的從容不迫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他的高明之處在于將政治與道德的兩種理想熔于一爐,他的回答既是對政治清明的理想寄托,也是對道德品質的追求,凸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高深思想。第五部分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么,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第五部分在曾皙的追問下,孔子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治理國家要用禮,子路不謙讓,所以笑他,但孔子并沒有否定子路治理國家的能力。冉有的回答中,問題在于小國大國的治理難道有區別嗎?冉有能治理小國,就能治理大國。公西華的回答則過于謙遜,以他的才能如果擔任只小相,那就是大材小用了。孔子具有識人之明,且懂得因材施教。伍鞏固提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思辨孔子為什么會贊同曾皙的觀點?請結合你對孔子及儒家學派的了解,說說你的看法。拓展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拓展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