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閱讀之古詩理解與概括-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1頁
古詩詞閱讀之古詩理解與概括-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2頁
古詩詞閱讀之古詩理解與概括-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4頁
古詩詞閱讀之古詩理解與概括-2025年天津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07古詩詞閱讀之古詩理解與概括

.考情探究

i.高考真題考點分布

年份篇目/作者及朝代考查知識點

理解詩句、分析寫作手法

2023年《鶴嘆》/宋?蘇軾鑒賞詩歌表現手法

鑒賞評價詩歌主旨

理解詩句、分析寫作手法

2022年《書喜》/南宋?陸游鑒賞詩歌語言

鑒賞評價作者觀點態度

理解詩句、分析寫作手法

2021年《念奴嬌?用傳安道和朱希真梅詞韻》/宋?朱熹詩句畫面形象的理解與概括

意象理解與主旨概括

2.命題規律及備考策略

【命題規律】

天津卷中鑒賞詩歌形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古典詩、詞、曲中的人物形象,包括: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杜甫的《登高》中的詩人形象,

就是作者運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而塑造出來的形象。

2.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這類詩歌人物形象往往是用第三人稱的寫法創設出來的。如我們所熟知的

《木蘭詩》中的木蘭和《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的形象,就是這種典型代表。

(二)景物形象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抒情詩往往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來表達

主觀感情,故這種承載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也是景物形象的一種。它包括:景物描寫(季節、時令、地域

等)、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色彩描寫。

【備考策略】

詩歌形象中,??既宋铩⑹挛?、景物形象,無論是哪一類型,都應先了解、提煉詩歌中所詠嘆之象,通

過詩歌中核心的字詞去理解象的特點,再由“象”結合詩人的親身感受、思想,剖析出所寄托、承載的情感

(理想、志向)等。

【命題預測】

2025年天津卷,古詩詞閱讀與鑒賞部分,畫面以及場景的概括仍將是重點考查對象,著重考查孩子對

詩歌閱讀過程中的理解能力以及歸納、表述能力。

代.考點梳理?

考點精講01人物形象

典例引領

(2023?天津南開?統考一模)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①

[唐]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②,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③西門佇獻捷。

【注釋】①岑參在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詩人寫此詩為封送行。②走馬川:又名

左末河,今之車爾成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③車師: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吐魯番縣。

結合詩句分析,此詩塑造了西征將士怎樣的形象?

【答案】通過邊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襯托唐軍充滿不畏苦寒與艱險,斗志昂揚及高昂的愛國的精神;通過典

型環境和軍旅生活的細節表現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士兵軍容整肅嚴明,驍勇善戰。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征的自然環境。這次出

征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捌缴趁S入天”,這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

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

走”狂風像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

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捌缴趁А本鋵懱欤笆瘉y走”句寫地,三言兩語

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通過邊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襯托唐軍充滿不畏苦寒與艱險,斗志昂揚及

高昂的愛國的精神;“金山西見煙塵飛”中“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卷起的塵土一起

飛揚,既表現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了唐軍早有戒備?!皩④娊鸺滓共幻摗?,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

任在肩,以身作則?!鞍胍管娦懈晗鄵堋睂懓胍剐熊姡瑥摹案晗鄵堋钡募毠澘梢韵胍娨雇硪黄岷冢痛?/p>

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通過典型環境和軍旅生活的細節表現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士兵

軍容整肅嚴明,驍勇善戰。

即典性圖

(2022?天津?和平一模)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題目。

野老

杜甫

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注:琴臺:此處代指成都。

詩中的“野老”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簡要概括。

【答案】詩中的“野老”是一個因時局動蕩而寓居他鄉,為國家殘破、生靈涂炭而擔憂,內心無法寧靜的詩

人形象。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詩歌開頭兩句說“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野老”正是詩人自稱,顯現出詩人居住鄉野之間,隨心閑逛的淡泊閑靜之感,“柴門不正”也是順其自然,

更體現出詩人的閑適安樂。頷聯寫詩人野望之景,漁人下網,商船靠岸,一副恬靜安樂的江畔美景圖,再次

襯托出詩人心境的淡泊閑靜,此時的他似乎是一個完全陶醉于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境界的隱

士。然而詩人畢竟不是超然物外的隱士,因“賈客船”而惹起詩人對于“長路”的聯想,把詩人的思緒引向

大江南北,想起日夜思念的親人,也想起難再返回的長安,因為劍閣的失守而歸路斷絕,詩人只能如浮云一

般暫時棲身成都,表面看似閑適,實則內心憂心如焚。面對國家危難,詩人有心分憂,卻報國無門,去年洛

陽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著戰亂的危機,局勢如此緊張,

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把深沉的無奈與哀痛隱藏在閑適放達的態度下,實際上詩人滿含著深沉的憂國憂民之

心。故而詩人并非閑適淡靜的隱士,而是一個因時局動蕩不得不寓居成都,憂國憂民、內心無法寧靜的詩人

形象。

方法指導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兩類。一類是主人公形象,即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

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王昌齡的《出塞》塑造

了戍邊戰士忠心報國、獻身邊塞的形象。另一類是詩人形象。詩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實際上是“詩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詩中的“代言人”。

古典詩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對其描繪可以是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

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者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等。這些形象往往以片

斷的形式表現出來,需要讀者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進一步補充。

鑒賞人物形象的4大思考角度:

1.借助詩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況。借助詩題、正文、注釋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為

“解人”做鋪墊。

2.緊扣細節,凸顯精神。即緊緊扣住詩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裝束等描寫語言,關注反映心情

的詞語,借助環境描寫(包括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點。

3.結合技巧,抽取人物形象。即由詩歌人物多側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點,借助鋪墊、烘托、反襯

等手法,歸結人物形象。

4.聯系詩人處境。詩人在異地他鄉、羈旅途中、貶謫路上,也許有著一些牢騷和不滿,在其他處境中

詩人的內心也許充滿正能量。選入高考的作品,大都體現了古代詩人的正面形象。聯系時,一定要將此處境

兼顧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關注分析概括兩類人物形象的“大同小異”。“大同”指的是上面說的四種方法?!靶‘悺敝?/p>

的是分析概括詩中人物形象(客觀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寫,而分析概括詩人自我形象(作者),還

要借助詩人生平經歷、寫作背景及緣由等外部因素。

鑒賞人物形象題答題3步驟:

步驟一借助“4大思考角度”,采用“性格+身份”

械括形象辱百的格式,概括多種性格和形象身份。

步驟二結合詩句,抓關鍵詞,要點化分析形象

真庇芬折形豪特點。

步驟三點明形象中詩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蘊含的

標括南彖意又哲理。(此步驟有時不涉及)

考點精講02事物形象

典例引領

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梭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①模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

【答案】野菊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不因無人欣賞而自減其香,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

潔。

【解析】題干中“頷聯”明確了鑒賞的范圍,“野菊形象”明確了鑒賞的對象。第一步,解答時要結合物象

的固有內涵分析,菊花在古詩詞中是高潔的象征。在這首詩中,注釋的內容和頷聯也表明了野菊的這一內

涵。另外,“在野”點明了野菊生長的地點,“幽色”點明了野菊的顏色,“妙香”點明了野菊的氣味。第

二步,將“物”與“人”巧妙地連接起來。野菊高潔,正是為了說明人像野菊一樣,也具有高潔的品格。答

題時聯系菊花的常見內涵,抓住反問句和詩歌主旨,便可得出“野菊形象”。

(2022?天津?河北二模)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按要求作答。

小松

杜荀鶴(唐)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軒松

李白(唐)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賽。

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

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

兩首詩的松各有什么特點?

【答案】杜詩:幼小,堅強,默默成長;

李詩:孤獨繁茂,蒼勁瀟灑,高大古老。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兩首詩都是詠物言志詩,借松寫人,抒懷。杜詩“自小刺

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

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但它雖小而并不弱,“刺頭”的“刺”,不但準確

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還表現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據此概括出小松的特點:幼小,

堅強,默默成長。李詩“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魯”,以“孤松”,突出了它的孤獨與不同凡俗;“綿嘉”

寫松樹枝葉繁茂、生機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樹郁郁蒼蒼、古樸高潔的形象?!扒屣L無閑時,瀟灑終日

夕”,以風吹勁松,突出松樹蒼勁。“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兩句,對松樹生長的環境進行描寫,來烘

托松樹高大蒼翠。

方法指導

事物形象,多指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所謂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這些物象大多帶有詩人

的主觀色彩,曲折地表現詩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事物形象主要分為兩類:

1.具有象征意義的物象

詠物詩運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過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以

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駱賓王《詠蟬》中的“蟬”的形象、陸游《卜算子?詠梅》中“梅”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義的形象

古詩詞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義,比如:柳,諧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別之俗,所以有惜別懷遠

之意。

鑒賞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從物、人一體的角度來把握事物的特點?;卮饡r,要先借助相關語句或關鍵

字詞來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聯系創作背景進行有關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層分析。

鑒賞事物形象的3大思考角度:

1.詠物要實寫其特征(形態、色澤等),或寫其所處環境,求其“形似”,鑒賞也要從“形”入手。

在鑒賞中,要注意根據色調、色彩、時令等,辨析意象特征:

(1)關注時令、色彩。古詩詞中,不同季節的景物往往帶有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

榮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悅;暮春則是感傷、惋惜和留戀;秋冬則是凄清、肅殺和悲涼。同時,把握作品的

基調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與情的結合點,有助于體味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

(2)關注冷暖色調。古詩中所寫物象有冷暖之分,要注意修飾事物形象的副詞、形容詞。暖色調物象,

例如紅花、暖陽等,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悅和歡快;冷色調物象,例如黑云、枯草等,流露出的作者

情感往往是憂郁和愁緒。

2.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求“神似”。因此,必須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

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寓之理、所言之志。

詩歌中的事物形象,即詠物詩或雜詩中的形象,如駱賓王《詠蟬》中“蟬”的形象,陸游《卜算子?詠

梅》中“梅”的形象等。鑒賞物象往往由物及人,從物人一體的角度來把握事物的特點。即先要借助相關語

句或關鍵字詞來把握事物的特點,再聯系創作背景進行有關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層分析。

3.寫作技巧:托物言志(理)、托物抒情。所以,要從“形”到“神”體味所詠之“物”,體會詩歌中

流露出的詩人的人生態度、生活的道理、抒發的情感。

鑒賞事物形象題答題3步驟:

提煉體現物象描寫特征(形態、色澤及所

處的環境等)的詞語,概括其外在特點。

找出“物”與“人”品格的連接點,結合詩

句分析。

依據物象內涵,注意聯系詩人的經歷或

相關背景,點明詩人借助物象所抒發的

感情或表現的寓意。

[特別提示]

準確分析意象作用的4個思考角度

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是一種新的考查形式,屬于低頻考點,這種題型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4個:

(1)營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眾多意象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種氛圍,奠定了感情基調。思考

的著力點在于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營造的是凄清的氛圍,奠定的是傷感的情調。

(2)表情達意。一些傳統意象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出

“詩人的羈旅之苦”,“空城落花”傳達出“作者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意象在傳達情感

方面的作用由具體詩歌而定。

(3)襯托人物。一是為人物的活動提供環境和背景,二是襯托人物節操或性格。

(4)結構作用。或為前后照應,或為全詩線索。

考點精講03景物形象

典例引領

(2022?天津?河西一模)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

題岳陽樓?

劉仙倫

八月書空雁字聯,岳陽樓上俯晴川。

水聲軒帝②鈞天樂③,山色玉皇香案煙。

大舶駕風來島外,孤云銜日落吟邊④。

東南無此登臨地,追我飄飄意欲仙。

[注釋]①本詩寫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詩人從靖康元年春避難南奔,至此已經流浪近三年。②軒

帝:華夏始祖黃帝軒轅氏,傳說黃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樂。③鈞天樂:鈞天廣樂的簡稱,是神話中天神

的音樂。④吟邊:思緒所到之處,此處指天邊。

詩歌的頸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案】大船乘風破浪從遠處山島之間駛來,晴空里一朵孤云銜著落日沉向吟邊,描繪出一幅蒼茫壯闊的畫

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畫面的能力。“大舶駕風來島外,孤云銜日落吟邊”意思是:千帆競渡乘風

從島外駛來,一片孤云逐日落在天邊。本聯寫詩人湖上所見。洞庭湖是湘北水上交通要區,四通八達,無遠

不屆,當舶臚相接,帆影交橫,乘風破浪,低昂前進時,自足以點綴湖上風光。當它們舶靜相接,帆影交橫,

乘風破浪,低昂前進時,自足以點綴湖上風光。詩人俯視晴川,所聽到的是水聲,看到的是山色、大舶,最

后由“俯”轉到“仰”,注視著天空。用“大舶”“海風”“孤云”“落日”等意象描繪了一幅蒼茫壯闊的

畫面。

閱讀下面這首金詩,完成題目。

亂后還①三首(其一)

辛愿②

兵戈為客苦思鄉,春暮還鄉卻自傷。

典籍散亡山閣冷,松筠憔悴野園荒。

鶯銜晚色啼深樹,燕掠春陰入短墻。

鄰里也知歸自遠,競將言語慰凄涼。

[注]①這首詩寫于金室將亡時,詩人在一次戰亂后,經歷流亡,終回到故鄉。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詳,

金末福昌(今河南宜陽)人。

這首詩的頸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描繪了暮春的傍晚時分,聽見流鶯在深樹間啼鳴,看到春燕在寒意中掠過短墻的冷落景象。

【解析】本詩頸聯通過“鶯”“晚色”“深樹”“燕”“春陰”“短墻”這些意象,描繪了詩人在暮春時節、

傍晚時分看到的冷落景象。詩人在一次戰亂后,流亡歸來,在暮春的傍晚聽見流鶯在深樹間啼鳴,看到春燕

在寒意中掠過短墻。詩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烘托了詩人因戰爭未息、故園殘破和生活苦難而無奈、感傷

與凄涼的心境。

方法指導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單個景物形象(即意

象,在題型二中已講解),也有由多個景物形象組合成的意境?!耙饩场保褪亲髡叩摹罢娓星椤迸c客觀景

物融為一體而創造出來的感人的藝術境界。

從高考命題來看,對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兩種類型:一是畫面描述題,二是意境賞析題。

這兩種類型有諸多相通之處,區別主要體現在前者答案要點有“畫面特點”“畫面內容(意象)”兩部分,

對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點除以上兩點外,還要分析其所蘊含的感情、所運用的藝術技巧。

鑒賞詩歌景物形象“3要”:

1.要審清題干的要求

如果題干要求概括景物特點或者只問寫了哪些景象,則只需要提煉出景物并簡要概括出特點即可;如果

題干明確要求結合詩句分析,就需要結合具體詩句進行描述或者分析,擬寫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

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達效果,有時還要提及表達的情感等。

2.要掌握寫景的主要技巧

如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表現手法,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遠近高低等角度位置變化,動

靜結合、視聽結合、白描、細節描寫等描寫方法。

3.要掌握常見意境特點及答題術語

(1)常見意境特點

意境特點舉例

雄渾壯麗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壯闊蒼茫李白《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蒼涼悲壯杜甫《旅夜書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閑適恬淡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清幽明凈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

明麗清新

卻有晴”

蕭疏凄寂韋應物《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p>

安謐美好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高遠深邃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淡雅幽遠秦觀《浣溪沙》“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清冷幽靜王維《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2)答題術語

類型術語

動活潑、熱烈、繁華、喧鬧

靜恬靜、幽靜、寧靜、靜謐、恬淡、澄清

悲悲涼、孤寂、清冷、凄涼、蕭瑟、幽遠

壯壯闊、壯麗、空曠、高遠、清遠、雄渾

美優美、明麗、清新、自然、質樸

鑒賞景物形象題答題3步驟

第一步:找出并用簡潔的第三步:分析形象(意境)的作用,

語言描摹詩歌形象(意境)

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表達詩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第二步:概括出這種形象

(意境)的特點口>(這一步根據題干要求決定取舍)

IA.好題沖關?

基礎過關

1.(2020?天津?和平一模)閱讀下面這首詩歌,按要求作答。

學阮公體三首(其二)

劉禹錫

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鷲禽。

出門有遠道,平野多層陰。

滅沒馳絕塞,振迅拂華林。

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

[注]此詩作于詩人因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貶官朗州期間。

概括本詩中“老驥”和“鷲禽”的形象。

【答案】詩歌塑造了在朔風中踏上遠道揚蹄疾馳的老驥,在秋霜里穿越層云展翅迅飛的鷲禽。

【詳解】本題考查概括詩歌的形象。此類題目要找出詩歌中關于形象的所有描寫,還要注意描寫的修飾語,

因為這些修飾語能夠體現物象的特點,傾注了作者的情感。還要區分是景象還是物象還是人物形象。

本題考查物象。一個是老驥,一個是鷲禽。第一、二聯,“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鷲禽”“出門有遠道”“平

野多層陰”,描寫了老驥和鷲禽所處的環境,朔風勁吹、秋霜凜冽、道路遙艱、陰云密布;第三聯,一個“馳”

字生動傳神刻畫了老驥揚蹄疾馳的形象;“拂”字則刻畫了鷲禽展翅迅飛的形象。由此可見,詩歌塑造了在

朔風中踏上遠道揚蹄疾馳的老驥,在秋霜里穿越層云展翅迅飛的鷲禽。

2.(2023?天津?統考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峽長,矗,晶②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注]①這首詩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②晶晶(xiHo):又作“皎皎”,潔白明亮貌。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這一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答案】通過暮春時節,雷聲傳來,大雨急下,高山群峰都籠罩在蒼茫的雨中,大雨散去,清新的空氣中

充滿了各種花香,描繪一幅壯麗明快的暮春山居圖。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的意思是:突然

傳來雷聲,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間,高山群峰都籠罩在蒼茫雨中,大雨驟聚驟散,清新的空氣中馬上

充滿了各種花香。上句“雷聲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實際風光。而且,

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凡寫暮春風光,即使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雷雨千峰,卻正

是一種壯麗的場面。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

類。杜甫摒卻這些,卻采用前人寫雨后花更艷的意境,這里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后花氣更濃,描繪一幅壯

麗明快的暮春山居圖。

3.(2020?天津?部分區縣一模)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巽公院五詠?苦竹橋①

柳宗元

危橋屬幽徑,繚繞穿疏林。

迸牌分苦節,輕筠抱虛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

差池下煙日,嘲嘶鳴山禽。

諒②無要津用,棲息有余陰。

【注】①詩人初貶永州,住龍興寺,作組詩《巽公院五詠》,此為其一。②諒:料想,實在。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兩句直陳眼前之景,遠遠的橋與幽幽的小路相連接,它繚繞地穿過稀疏的竹林。以寫實手法

將橋、徑、林貫穿起來。

B.三、四兩句詩人運用視聽結合,特寫竹子的拔節,仿佛看見竹子從筍建中迸發出的苦節,聽到輕

輕的筠皮環抱著空虛的竹心聲。

C.全詩結構清晰,第一層為前四句寫實,第二層寫橋上觀景所得,第三層是最后兩句抒發感慨。

D.本詩更像一首詠物詩,它描寫的是苦竹間的橋,而且表面上是寫橋,實則重點是寫竹,橋只不過

是陪襯而已。

(2)“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差池下煙日,嘲爆鳴山禽”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案】

(1)B

(2)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清幽的寺院圖。俯身可以看到涓涓細流,抬頭可以聽到蕭蕭的竹聲。煙霧蒸騰中

陽光西下,山里的鳥兒嗝鳴歸巢。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能力。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

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

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

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B項,“三、四兩句詩人運用視聽結合……聽到輕輕的筠皮環抱著空虛的竹心聲”

錯誤,三、四兩句“迸暮分苦節,輕筠抱虛心”,特寫竹子的拔節,充分運用詩的想象,似乎看見竹子從筍

笄中迸發出苦節,輕輕的筠皮環抱著空虛的竹心。故選B。

(2)本題考查詩歌鑒賞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高考對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單個景物的,也有多個景物的,有

的還會考查多個意象組成的畫面或意境。在篩選出景物形象的基礎上,命題者常??疾榭忌鷮拔镄蜗筇攸c

的整體把握能力,或者對某種意境特點的概括能力。翻譯:高高的橋與幽幽的小路相連,它曲曲折折穿過稀

疏的竹林。翻譯:竹子從筍磐中迸發苦節,青皮環抱空虛的竹心。俯身看橋下細細的溪流,抬頭聽山間蕭蕭

的竹韻。煙霧蒸騰中陽光西下,山里的鳥兒在嘲嘶亂鳴。料想苦竹不可能作為渡口的竹伐,正好給我們的休

憩提供了綠蔭。詩的結構與組詩一致,分三層。第二層“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差池下煙日,嘲哧鳴山

禽”,寫橋上觀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絹絹細流,抬頭可以聽到蕭蕭的竹聲。煙霧蒸騰中陽光西下,山里的

鳥兒囑鳴歸巢。既俯看,又仰視,還運用聽覺。天邊的太陽,近處的鳥鳴,一一人畫,充滿了生機。眼中的

景物往往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懷大志的詩人不能象鳥一樣自由飛翔,投入

她的懷抱,只能與“囚徒為朋”,在寺院的木魚聲中難以入眠,這強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產生共鳴,傷感之

情溢于言表。

!能力提刊

1.(2023?天津河西?統考二模)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

柳堤

[明]金鑾①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

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注:①金鑾:明代散曲家。隴西(今甘肅)人。嘉靖年間隨父僑寓南京。游吳楚淮揚之間。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題,寫“春江”暗含江邊之“堤”,寫“密樹”點出堤上之“柳”。

B.頷聯寫柳堤晴日的靜景,頸聯寫雨天的動景,以靜寫動,突出景物的動態美。

C.頷聯承題,“十里”承“春江”,寫堤長;“千條”承“密樹”,狀柳茂。

D.“啼鶯”“飛燕”“風暖”“落花”具體生動地描繪出暮春時節的美麗景色。

(2)首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案】(DB

(2)春天江水充沛,快要漫過堤岸,堤上濃密的樹林中傳來黃鶯鳥雀的啼叫聲。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

景圖。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B.“以靜寫動,突出景物的動態美”錯,應為“動靜結合”。頷聯描寫十里長堤上遍植柳樹,環抱著江

水;千萬條柳枝枝葉繁密,遮蓋住了舊時的營壘。這是靜態景色。而頸聯寫一場春雨過后,燕子匆忙往返

于堤上銜泥筑巢,好像剛下過的雨是香的;天晴風暖,柳絮輕輕飄飛。這是動態景色。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和典型意境的能力。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前句側重“堤”,后句側重“柳”。春天江水充沛,快要漫過堤岸,堤上濃

密的樹林中傳來黃鶯鳥雀的啼叫聲。“平”取“與堤岸齊平”之意,一個“平”字,寫盡了春江水漲、放

眼望去漫漫無邊的氣勢?!懊軜洹北憩F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長之茂盛;密樹里有黃鶯啼叫,悅耳動聽,且

綠樹黃鶯,色彩對比也很鮮明,有視覺上的也有聽覺上的,都給人以美的感受。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

景圖。

2.(2022?天津?南開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

海州①道中二首

[宋]張耒

其一

孤舟夜行秋水廣,秋風滿帆不搖漿。荒田寂寂無人聲,水邊跳魚翻水響。

河邊守曹②茅作屋,曾頭月明人夜宿。船中客覺天未明,誰家鞭牛登隴聲。

其二

秋野蒼蒼秋日黃,黃蒿滿田蒼耳長。草蟲咿咿鳴復咽,一秋雨多水滿轍。

渡頭鳴舂村徑斜,悠悠小蝶飛豆花。逃屋③無人草滿家,累累秋蔓懸寒瓜。

【注釋】①海州:在今江蘇北部近海一帶,②曾:魚網。③逃屋:指逃亡者原來住的房屋。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兩首詩分別以“孤舟夜行”“秋野蒼蒼”領起全篇,分別從水上與原野兩個視角展現了詩人秋

夜舟行時的見聞與感受。

B.第一首詩寫夜行,調動視聽感官,既寫守詈的茅屋與曹頭明月,及寫天未明而鞭牛聲起,寫出蘇

北農村夜晚之靜謐。

C.第二首寫秋野,視聽結合,田荒,逐多草蟲鳴叫,秋雨多,水滿轍,又助長荒草滋生,一派蕭條

景象。

D.兩首詩篇末兩句帶有較深刻的含義,使人感受到作者對一路景色和人民生活非常注意觀察,感受

深切。

(2)“荒田寂寂無人聲,水邊跳魚翻水響”描繪了一幅怎樣畫面?

【答案】

(DA

(2)荒蕪的田野寂靜無聲,不時從水邊發出魚跳的響聲打破夜的寂靜。描繪了秋天夜間蘇北農村靜謐清幽之

景。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分別……展現了詩人秋夜舟行時的見聞與

感受”錯。由“秋日黃”可知第二首詩續寫的是第二天白晝所見。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盎奶锛偶艧o人聲,水邊跳魚翻水響”,此句意象有“荒田”,

即荒蕪的田野;“跳魚”,一視覺一聽覺,一靜一動。再結合“寂寂”“無人聲”,渲染出田野寂靜無聲;

“翻水響”是寫從水邊發出魚跳的響聲,表明寫聲音,但船不搖槳,周圍靜寂,才有魚跳,也才能聽得水響,

因此這是以動襯靜,描繪了秋天夜間蘇北農村靜謐清幽之景。

3.(2021-天津?河東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按要求作答。

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

[宋代]蘇軾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東風吹宿酒,瘦馬兀殘夢。

蔥臊?曉光開,旋轉余花弄。

下馬成野酌,佳哉誰與共。

須臾晚云合,亂灑無缺空。

鵝毛垂馬駿②,自怪騎白鳳。

三年東方旱,逃戶連鼓棟。

老農釋耒嘆,淚入饑腸痛。

春雪雖云晚,春麥猶可種。

敢怨行役勞,助爾歌飯甕③。

[注]①蔥嗡:亦作“蔥呢”,明凈美麗。②馬駿:亦作“馬鬃”,鬃,馬脖子上的長毛。③歌飯甕:山東

人埋肉飯下而食之,謂之飯甕。意思是普降霜雪,預兆豐年。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句照應題目,交待了創作這首詩的時間與原因,元日就是春節。

B.“宿酒”“殘夢”形象地刻畫出詩人酒意未消、半夢半醒的狀態。

C.“鵝毛垂馬駿,自怪騎白鳳”兩句使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辭手法,描寫雪片之大、落雪之厚。

D.蘇軾在詩中形象概括了災荒年境中百姓的現實生活,對苦難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2)“須臾晚云合,亂灑無缺空”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答案】

(1)C

(2)頃刻間,天空陰沉,晚云四合;密密匝匝的雪花漫天飛舞。描寫了一幅曠野之中雪霧迷茫的畫面。

【分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借代”錯誤,沒有使用借代手法。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題,首先要描述畫面,然后概括畫面特點?!绊汈?/p>

云合,亂灑無缺空”描寫了一會兒,天空陰沉,晚云四合,紛紛揚揚的大雪飄落下來,漫天飛舞的場景。此

時蘇軾正在行役途中,“亂灑無缺空”可見野外一片迷茫。

真題感知

1.(2021?天津?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書喜

【南宋】陸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

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楊機杼鳴。

亭鼓不聞知盜息,社錢易斂慶秋成。

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

【注】作此詩時陸游鄉居山陰,時年74歲。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