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協作體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A9協作體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A9協作體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A9協作體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A9協作體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A9協作體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命題:余姚四中馬雨蒙審題:回浦中學黃耀輝慈溪實驗高級中學莊海斌校稿:屠月飛考生須知:1.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學校、座位號等信息,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都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題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新新聞主義之父”湯姆·沃爾夫,在敘事學理論中提出運用“場景”一詞,他認為敘事手法的顯著形式之一是“場景建構”。“場景”展現出故事發生的時空關系,延伸著故事所蘊藏的現實意義。文博類電視綜藝節目所展現出的場景,表現著特定的敘事時空。雖然在敘述空間的場景建構上不同的節目存在差別,但敘事角度和出發點都大同小異,大多是從宏大的歷史敘述轉向以個體視角進行敘述,使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更能引起人們對文博、博物館的關注。《國家寶藏》在舞臺設計上采用9根冰屏柱,能夠在舞臺上通過吊點軌道實現隨著場景進行不同的位置變換,使舞臺呈現出“前與后”“內與外”“虛與實”的多維立體空間。同時,冰屏柱也為大屏及舞臺的分布使用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能夠讓舞臺呈現出變化萬千的樣態。節目還運用了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將文物的三維畫面成像懸浮在半空中,并且隨著嘉賓的講解去展示文物的不同角度。文物所帶來的歷史感與科技感在同一時空下出現,仿佛穿梭于時空隧道帶來強烈的縱深感,視覺上的沖擊不言而喻。又如《中國考古大會》首次從考古探秘理念切入,建立四重考古空間,一層層解鎖任務重現考古場景。節目立足于考古工作的特點與大眾需求的痛點,結合VR、AR、AI、8K、裸眼3D等前沿技術復現各大遺址的鮮活風貌,使嘉賓沉浸在視覺奇觀當中,展開可看、可聽、可觸的親密互動。借助技術手段更好地服務于內容表達,突破時空局限,讓每期舞臺變成濃縮遺址、講述文明的靈動載體,帶領大家走進廣袤天地,穿越歷史時空,觸摸中華文明脈動。“環境和背景是電視敘事的意義、主題表達的重要元素。”節目通過對鏡頭與舞臺空間的精心設計,以此強化敘事的作用。運用鏡頭景別的變化,體現故事的層次,突出敘述重點;運用景別與景深的相互配合,使節目的敘事范圍得以擴展,使觀眾清楚、有條理地理解內容的敘事層次;在推拉搖移中,通過鏡頭的運動吸引觀眾的注意,觀眾的情緒也隨著鏡頭的節奏跌宕起伏,從而放大節目的敘事效果。例如《上新了·故宮》的表演場景,在被燒毀的延禧宮前,用特效技術將水晶宮的理想畫面呈現給觀眾。魚兒們在玻璃窗外游來游去,觀賞者站在房間里,從對立的角度欣賞這水光瀲滟的景色。表演場景中的事物活靈活現,與面前稍顯殘破的真實景象形成強烈反差。歷史與現實在同一個敘述空間中交輝相映,強烈的對比沖突讓觀眾對于故宮的歷史變遷有了更為直接的感受。同時,通過對龐大的建筑文物進行細節刻畫,更直觀地訴說故宮的遭遇。又如河南衛視《隱秘的細節》,不同于其他的文博類節目,該節目中參考了大量史料信息去還原宏大的中國古代地理圖景,運用地圖遙感數據生成的地形圖對古代的地形進行建模,用三維動畫的形式向觀眾構建了一幅幅生動逼真的古代生活場景。節目以小見大,著重于發掘文物中隱藏的細節,對不同場景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3D建模,讓觀眾換一種角度去解讀歷史,更為嚴謹、直觀。為了增強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和節目的交互性,新型文博類綜藝節目在諸多方面展開積極探索。比如《上新了·故宮》的第二季《韓熙載夜宴圖》的現場實景演出中,明星開發員在戲劇實景當中穿梭,仔細地觀察和思考畫作上的細節。作品的表意文本與現場表演的情景文本在內容上構成了互文性對照。嘉賓的存在打破了場景原有的“第四面墻”,營造出一種“人在畫中游”的陌生化效應,并根據嘉賓們的觀察、猜測,按照不同的次序進行推理,創造出可重構的語義空間。當鏡頭轉向現實,故宮的工作人員向大家講解了畫作的內涵與藝術價值。節目的敘述結構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增加節目的感染力。《國家寶藏》更是采用“國寶守護人與國寶的故事短片+前世小劇場+今生故事”這樣新穎的敘事結構,生動展現了國寶古與今所隱含的意義。近年來,在政策、市場、文化等導向的驅動下,文博類綜藝節目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讓文化遺產煥發生機是文物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導向;推動文物有效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精神世界,不斷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更是新型文博類綜藝節目發展革新的一個重要旗幟。(摘編自王珍;吳鐵《新時代新型文博類節目的創新策略》)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湯姆·沃爾夫提到的“場景建構”的敘事手法,主要用于強化故事的時空背景,從而引發觀眾的共鳴。B.《國家寶藏》的舞臺打造了9根能夠變換位置的冰屏柱,可以重現文物當時的考古場景,呈現歷史變遷。C.《隱秘的細節》借助史料信息,建構了生動逼真的古代生活場景,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D.明星開發員在戲劇實景中進行互動體驗,反映出互文性對照的敘事技巧,增加了節目感染力。2.根據文章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同的文博類電視綜藝節目所展現出的空間場景各有不同,但敘事的角度大多是由宏大的歷史敘述轉向個體化敘述。B.鏡頭景別的變化、景別與景深的配合、推拉與搖移的有機結合……這些鏡頭的變化更有助于強化敘事效果。C.只要作品的表意文本與現場表演的情景文本在內容上構成互文性對照,節目的敘述結構就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趣味性。D.文博類綜藝節目要植根于傳統文化,挖掘文物的價值,通過融合傳播,讓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煥發生機。3.下列選項中最符合材料第四段所提到的為增強交互性而展開的積極探索的一項是()A.《考古進行時》是純粹的考古現場的記錄節目,我們可以見證一個大墓的發現、棺槨的開啟、文物的出土。B.《中國國寶大會》圍繞全國140多家博物館文物精品,讓選手和觀眾通過文博知識競答開啟探索之旅。C.《美麗中國說》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全景式地記錄了金絲猴、羚牛等秦嶺地區珍稀動物真實的野外生活。D.《我在故宮修文物》重點記錄故宮書畫、青銅器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4.《上新了·故宮》在鏡頭和舞臺空間的設計上用了哪些方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作為一名導演,你受邀參與文博類綜藝節目的策劃訪談。請你談談在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時,應注意哪些方面?【答案】1.B2.C3.B4.①運用特效技術展現對比。在表演場景中,通過展現與現實場景形成對比的理想畫面,給觀眾以強烈直觀的感受;②細節刻畫。通過對故宮等建筑文物的細節描繪,直觀地訴說故宮的歷史。5.①技術與內容的平衡:要確保技術手段服務于內容的表達,而不是主導或淹沒節目的核心文化價值;②考慮觀眾接受度和參與度:面對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觀眾,要思考如何設計節目使其既吸引人又易于理解和接受;③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在使用現代技術手段時,要讓文化遺產煥發生機,推動文物有效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可以重現文物當時的考古場景,呈現歷史變遷”錯誤,曲解文意。依據第二段“《國家寶藏》在舞臺設計上采用9根冰屏柱,能夠在舞臺上通過吊點軌道實現隨著場景進行不同的位置變換,使舞臺呈現出“前與后”“內與外”“虛與實”的多維立體空間”可知,不是用于“重現文物當時的考古場景”,而是“通過吊點軌道實現隨著場景進行不同的位置變換”。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只要……,就……”強拉條件關系,依據后數第二段“作品的表意文本與現場表演的情景文本在內容上構成了互文性對照”和“節目的敘述結構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增加節目的感染力”可知,二者不存在條件關系,只是兩個不同方面。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B.文博知識競答的方式,讓觀眾和選手共同探索文物精品,所以符合材料第四段所提到的為增強交互性而展開的積極探索。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依據原文第三段“在被燒毀的延禧宮前,用特效技術將水晶宮的理想畫面呈現給觀眾……歷史與現實在同一個敘述空間中交輝相映,強烈的對比沖突讓觀眾對于故宮的歷史變遷有了更為直接的感受”可知,運用特效技術展現對比,讓觀眾對于故宮的歷史變遷有了更為直接的感受。(2)依據原文第三段“同時,通過對龐大的建筑文物進行細節刻畫,更直觀地訴說故宮的遭遇”可知,通過對故宮等建筑文物的細節描繪,直觀地訴說故宮的歷史,故宮的遭遇。【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1)依據原文第二段“借助技術手段更好地服務于內容表達,突破時空局限,讓每期舞臺變成濃縮遺址、講述文明的靈動載體,帶領大家走進廣袤天地,穿越歷史時空,觸摸中華文明脈動”可知,要搞懂技術與內容的平衡關系,即“借助技術手段更好地服務于內容表達”,觸摸中華文明脈動,體現核心文化價值。(2)依據原文第三段“運用景別與景深的相互配合,使節目的敘事范圍得以擴展,使觀眾清楚、有條理地理解內容的敘事層次;在推拉搖移中,通過鏡頭的運動吸引觀眾的注意,觀眾的情緒也隨著鏡頭的節奏跌宕起伏,從而放大節目的敘事效果”可知,要考慮觀眾的理解內容的敘事層次,思考如何設計節目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調動觀眾的情緒。(3)依據原文最后一段“近年來,在政策、市場、文化等導向的驅動下,文博類綜藝節目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讓文化遺產煥發生機是文物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導向;推動文物有效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精神世界,不斷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更是新型文博類綜藝節目發展革新的一個重要旗幟”可知,在使用現代技術手段時,要讓節目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讓文化遺產煥發生機是文物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導向,推動文物有效轉化為文化發展動能,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登樓賦①余光中湯湯堂堂。湯湯堂堂。當頂的大路標赫赫宣布:“紐約3哩。”該有一面定音大銅鼓,直徑16里,透著威脅和恫嚇,從漸漸加緊、加強的快板撞起。湯堂儻湯。湯堂儻湯。F大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一主題。敲打樂的敲打敲打,大紐約的入城式鏘鏘鏗鏗,猶未過赫德遜河,四周的空氣,已經震出心臟病來了。1500哩的東征,9個州的車塵,也闖過克利夫蘭、匹茨堡、華盛頓、巴鐵摩爾,那緊張,那心悸,那種本世紀高速的神經戰,總不像紐約這樣凌人。進紐約,有一種向電腦挑戰的意味。夜以繼日,800萬人和同一個繁復的電腦斗智,勝的少,敗的多,總是。定音鼓的頻率在加速,加強,扭緊我們每一條神經。這是本世紀心跳的節奏,科學制造的新的野蠻。紐約客的心臟是一塊鐵砧,任一千種敲打樂器敲打敲打。雖然車行速度減為每小時40哩,狹窄而單調的隧道中,反有暈眩的感覺。無處飄散,車尾排出的廢氣染污我們的肺葉。旋閉車窗,又感到窒息。似乎就要嘔吐。迎面轟來的車隊中,遇上一串高大而長的重載卡車,銀色的鋁車身充天塞地擠過來,首燈炯炯地探人肺腑,眼看就要撞上,呼嘯中,龐偉的30呎全長,已經逆你的神經奔踹過去。終于到了三十四街。昂起頭,目光辛苦地企圖攀上帝國大廈,又跌了下來。我們推動旋轉玻璃門的銅把手,踏過歐洲大理石砌的光滑地面。一輛將要滿載的電梯尚未閉門,正等我們進去。電梯倏地升空。十幾雙眼睛仰視門楣上的燈光。一長串的數字次第亮起。60……70……80……86。我們在86層再轉一次電梯,直到102層。人群擠向四周露天瞭望臺。忽然,全紐約都匍匐在你下面了。36.5萬噸鋼筋水泥,1472呎的帝國大廈,將我們舉到四分之一哩的空中。第五街在下面。百老匯在下面。八百萬人的市聲在下面。復不可聞。我們立在20世紀最敏感的觸須上,20世紀卻留在千呎下,大紐約的喧囂在千呎下,繞著帝國大廈的腳踝旋轉旋轉成騷音的漩渦,不能攀印地安納的石灰石壁上來。腳踝踩入曼哈頓的心臟地帶踩入第五街街面下50多呎,但觸須的尖端刺入黃昏的淡靄里,高出一切一切之上。絕對的大寂寞。懸在上面,像一片云。已是5月初了,從大西洋吹來的風,仍然冷而且烈。大家翻起大衣的領子。太陽向紐澤西的地平漸漸落下,西南方的暮云愈益蒼茫,一層深似一層的遲滯的暗紫色。赫德遜河對岸,澤西城半掩在煙靄里,像精靈設計的蜃樓海市。向左看,港口矗立著的雕像,至小,至遠,該是自由女神了。更南是寬敞的第五街,在摩天樓隊的夾峙下,形成深長的大峽谷,漸遠漸狹,一直沒入格林尼治和唐人街。但到了曼哈頓島的南端,又有摩天樓簇簇涌起,擠扁華爾街上面的天空。那是全世界金融的中心,國際的貿易風,從那里吹起……“風好大。我們還是繞去北邊吧。”“你應該穿那件厚大衣的。告訴過你,這是帝國大廈,不是小孩子搭的積木。”“從這里看下去,那些所謂摩天樓,不都是積木砌成的?”“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上,底下那些侏儒,任移一座到其他都市去,怕不都出類拔萃,雄睨全城。”繞到朝北的看臺上,建筑物的秩序呈現另一種氣象。落日更低,建筑物的大片陰影投得更遠,更長。背日的大峽谷陷入更深更深的黑影。從這種高度俯瞰黑白分割的街面。鋼的絕壁石灰石的絕壁千呎一揮垂直地切下去,空間在幻覺中微微擺蕩,蕩成一種巨大的暈眩。一失足你想像自己向下墮落,曳長長的絕望的驚呼加速地向下墜落,相對地,建筑物交錯的犬齒犬齒加速地向上噬來,街的死亡面向上拍來,你猶懸在空中,成為滿街眼睛的箭靶。“你說,一個人在墜樓著地之前,會不會把一生的事超速地復閱一遍?”“你想到哪里去了?”“我不過說說罷了。你看看下面的街看,要不要我把你扶高些?”“我才不要!人家腳都軟了。”“如果我是一只燕子,一定飛下去,啄一頂最漂亮的女帽來送你。”“那我就變成一只雌燕子——”“我們一起飛回中國去。”接著兩人便沒有什么好說的了。高低不齊,擠得引頸探首的摩天樓叢,向陽的一面,猶有落日淡淡的余暈,但陰影已經愈曳愈長。所有的街道都躲在黑暗里。暮色從每一個角落里升了起來,不久便要淹沒曼哈頓了。那邊的聯合國正當夕照,矗立如一面巨碑。克萊斯勒的尖塔戳破暮色,高出魁梧的泛美大廈和其后的中央火車站與華道夫旅館。正是下班的時分,千扇萬扇玻璃窗后,有更多的眼睛在眺望,向遠方。所以這便是有名的紐約城啊,世界第一大都市,人類文明的大腦,一切奢侈的發源地,紐約客和國際浪子的蟻丘和蜂窩。洪濛的暮色里,紐約的面貌顯得更陌生。再也數不清的摩天樓簇簇向遠處伸延,恍惚間,像一列破碎的山系,紛然雜陳著斷崖與危石,而我立在最高峰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任蒼老的風將我雕塑,一塊飛不起的望鄉石,石顏朝西,上面鐫刻的,不是拉丁的格言,不是希伯萊的經典,是一種東方的象形文字,隱隱約約要訴說一些偉大的美的什么,但是底下的八百萬人中,沒有誰能夠翻譯。紐約啊紐約,你的電腦能不能測出?1966年10月17日(有刪節)[注]①《登樓賦》是東漢文學家王粲的賦作。此賦主要抒寫王璨登上高樓眺望遠方后的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是中國傳統抒情小賦的代表名作。余光中先生化用了部分內涵。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使用了諸多擬聲詞,例如“湯湯堂堂”“湯堂儻湯”“鏘鏘鏗鏗”等,將金屬都市景觀帶來的復雜感受以通感化形式表現出來。B.作者有意用“60……70……80……86”這些樓層數字,來表現帝國大廈的高度,并且以漸進性增長的方式來呈現它們,給人以巨大壓迫感。C.作者在帝國大廈上俯瞰時,通過描寫極目遠眺的內容,如“澤西城”“自由女神”“唐人街”“曼哈頓島”等,來為后文情感抒懷作出鋪墊。D.王粲《登樓賦》寫于生逢亂世、羈旅漂泊之時,其登樓抒發思鄉懷國、懷才不遇之情,余光中先生在本文中也表達了相同的情感。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大量使用音調高、幅度寬、氣勢猛、濃墨重彩的詞語,直觀強烈地表現作者的感知,使得文章突破了描摹的滯緩,富有雄偉的氣勢和動感,大大增強了表現力。B.作者在文中設置了橫向、豎向的雙線坐標,橫向體現在作者乘坐電梯直上帝國大廈,豎向體現在作者駕車直撲紐約而來,橫豎向雙線坐標支撐起了文章的脈絡與經緯。C.文章開頭前兩段展現出非常強烈的不適感,這源于個人與城市的對峙、東方詩人與西方鬧市的對峙,作者被紐約擠得十分狼狽,紐約被作者看得十分怪誕,兩相映照。D.文章出現了許多紐約的地名和建筑,例如“赫德遜河對岸”“泛美大廈”“中央火車站與華道夫旅館”等,表現出作者對紐約的熟悉,暗示出他可能已經在此旅居多年。8.對物與人之間關聯的追索與思考,是《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與《秦腔》的靈魂之筆。本文也有該特征,余光中先生在本文中是如何將帝國大廈與自身情感世界搭建起關聯的?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9.現當代文學是近百年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變革發展的曲折歷程,在表現民族心理方面有著獨特的貢獻。本文展現出怎樣的紐約面貌?字里行間又流露出作者哪些民族心理?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D7.B8.①余光中先生在現實中攜伴侶登上帝國大廈,以帝國大廈為具體場景依托,抒發自身的情感。②余光中先生登帝國大廈的處境和情感與王粲《登樓賦》中的故鄉離思相吻合,其借助文賦登高抒懷。9.紐約面貌:高度發達而又陌生冰冷的現代都市文明面貌。作者在文中反復使用音樂相關的象征來表現紐約的光怪陸離與壓迫感,用計算機與紐約對照表現出它的發達和冰冷陌生。民族心理:①對于民族故土的懷念與熱切。作者在與伴侶的對話中道出“我們一起飛回中國去”的心愿,直接表明了對于故土的熱愛。(或將自己比喻為“一塊飛不起的望鄉石”深刻展現了異國游子對于民族的向心性。)②對于民族文化的回歸與依戀。作者以“登樓賦”這一傳統名賦為題,旨在與現代性的金屬都市紐約抗衡,用古老傳統的東方文化和深遠的民族背景保持情感的濃度。(或以“一種東方的象形文字”“偉大的美”“沒有誰能夠翻譯”等語句,表現出作者對于民族文化深厚土壤的自信與依戀。)【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懷才不遇之情,余光中先生在本文中也表達了相同的情感”錯,注釋中表明“余光中先生化用了部分內涵”,余光中先生在本文中并無懷才不遇之憂。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橫向體現在作者乘坐電梯直上帝國大廈,豎向體現在作者駕車直撲紐約而來”錯,應該為“橫向體現在作者駕車直撲紐約而來,豎向體現在作者乘坐電梯直上帝國大廈”。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余光中先生在現實中攜伴侶登上帝國大廈,看到全紐約,包括第五街、百老匯在、八百萬人的市聲都在下面,復不可聞,感到“絕對的大寂寞”。他“雄睨全城”,覺得“空間在幻覺中微微擺蕩”,感到一種巨大的暈眩,有一種墜落感。作者認為紐約城是人類文明的大腦,是一切奢侈的發源地,認為紐約客和國際浪子的蟻丘和蜂窩……,作者以帝國大廈為具體場景依托,抒發自身的情感。文中說“我們一起飛回中國去”,及文末說“一塊飛不起的望鄉石……上面鐫刻的……是一種東方的象形文字,隱隱約約要訴說一些偉大的美的什么”,余光中先生登帝國大廈的處境和情感與王粲《登樓賦》中的故鄉離思相吻合,其借助文賦登高抒懷。【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從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1)紐約面貌第一段,作者反復使用跟音樂相關的象征來表現紐約的光怪陸離與壓迫感,如“F大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一主題。敲打樂的敲打敲打,大紐約的入城式鏘鏘鏗鏗,猶未過赫德遜河,四周的空氣,已經震出心臟病來了”;計算機與紐約對照表現出現代都市文明的發達和冰冷陌生,如“進紐約,有一種向電腦挑戰的意味。夜以繼日,800萬人和同一個繁復的電腦斗智,勝的少,敗的多,總是”這些描寫展現了紐約作為高度發達而又陌生冰冷的。(2)民族心理作者在與伴侶的對話中道出“一起飛回中國去”的心愿,直接表明了對于故土的熱愛;文末說上面鐫刻的“是一種東方的象形文字”,作者將自己比喻為“一塊飛不起的望鄉石”,表現了作者對民族故土的懷念與熱切,展現了異國游子對民族的向心性。小說的標題是“登樓賦”,結合注釋可知,余光中先生化用了王粲客居他鄉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以“登樓賦”這一傳統名賦為題,即用古老傳統的東方文化和深遠的民族背景保持自己的情感濃度,旨在與現代性的金屬都市紐約抗衡,表現了作者對民族文化的回歸、自信與依戀。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書齋銘歸有光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鄰左右,亦惟市人也。前臨大衢,衢之行,又市人為多也。挾策而居者,自項脊生始。無何,同志者亦稍稍來集,與項脊生俱。無中庭,以衢為庭。門半開,過者側立凝視。故與市人為買賣者,熟舊地,目不暇舉,信足及門,始覺而去。已乃為藩籬衷以修扉用息人影。然耳邊聲哄然。每至深夜,鼓冬冬,坐者欲睡,行者不止。寧靜之趣,得之目而又失之耳也。項脊生曰:“余聞朱文公欲于羅浮山靜坐十年,蓋昔之名人高士,其學多得之長山大谷之中,人跡之所不至,以其氣清神凝而不亂也。夫莽蒼之際,小丘卷石,古樹數株,花落水流,令人神思爽然。況天闥地藏、神區鬼奧邪?其亦不可謂無助也已。然吳中名山,東亙巨海,西浸林屋、洞庭①,類非人世,皆可宿舂②游者。今遙望者幾年矣,尚不得一至。即今欲稍離市廛,去之尋丈,不可得也。蓋君子之學,有不能屑屑于是者矣。”管寧與華歆讀書,戶外有乘軒者,歆就視之,寧弗為顧。狄梁公對俗吏,不暇與偶語。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寧與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項脊生曰:“書齋可以市廛,市廛亦書齋也。”銘曰:深山大澤,實產蛇龍。哲人靜觀,亦寧其宮。余居于喧,市肆紛那。欲逃空虛,地少天多。日出事起,萬眾憧憧。形聲變幻,時時不同。蚊之聲雷,蠅之聲雨,無微不聞,吾惡吾耳。曷敢懷居,學顏之志。高堂靜居,何與吾事![注]①林屋、洞庭:林屋,山名;洞庭,山名,俱為江蘇省的名山佳景。②宿舂:本指隔夜舂米備糧,后以“宿舂”指少量的糧食。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已A乃為B藩籬C衷以修D扉E用息F人影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尋,指循著,與《孔雀東南飛》中“尋遣丞請還”的“尋”意思不同。B.乘,指騎、坐,與《氓》中“乘彼垝垣”的“乘”意思不同。C.顧,指回頭看,與《離騷》中的“忽反顧以游目兮”的“顧”意思相同。D.曷,指怎么、為何,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曷”意思相同。12.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的書齋原來是集市中的店鋪,每到深夜,打過更鼓后,在書齋中的作者想睡去,但往來行人絡繹不絕,無法享受寧靜。B.作者聽說朱熹曾在羅浮山靜坐十年,從而推測從前那些名人高士的學問應該是在高山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學得,因為他們能擁有清靜安定的心靈。C.吳縣一帶的名山,東面有綿延的東海,西面有林屋、洞庭二山,幽美得仿佛不是人間之地,雖然距離作者不遠,但作者遙望了好幾年,卻還不能去一次。D.作者在銘中說,超群智慧的人能夠冷靜考察,并能安居不躁。即使作者居住在喧鬧的地方,集市上喧嚷雜亂,但也鼓勵自己學習顏回安貧樂道的志向。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前臨大衢,衢之行,又市人為多也。挾策而居者,自項脊生始。(2)狄梁公對俗吏,不暇與偶語。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14.“銘”作為一種表示申明鑒戒的文體,只在文中占了部分內容,不足以統率全文。請從學過的“表”“志”“序”“辭”四種文體中選擇最合適的一種來統率材料前三段,并結合材料內容說明你的選擇理由。【答案】10.ACE11.A12.B13.(1)書齋前靠大街,街上行人,又以生意人居多。手持簡策而居住的情況,是從我開始的。(2)狄梁公面對俗吏,沒有空閑跟他們說話。這三個人,大概就像如今我的處境吧。14.“志”最合適。①材料前三段以記事為主,夾敘夾議,符合“志”的文體范疇。②其他三種文體或作為奏章,或須在后面附帶正文作品,或作為韻文,與材料前三段內容形式不符合。【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后來,又加裝了籬笆,正中央又安裝了門,用來阻隔來往的人影,“已”,時間詞,在句首作狀語,其后可斷開,即應在A處斷開;“為”作謂語,“藩籬”作賓語,故應在C處斷開;“修”作謂語,“扉”作賓語,故應在E處斷開。故應在ACE處斷開。【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A.錯誤。“循著”錯,這里的“尋”,是古代長度單位,八尺,“尋丈”,八尺至一丈左右,極言其距離之短。/不久。句意:搬到遠一點的地方。/不久縣令因事派遣縣丞請示太守回來。B.正確。“乘”,指騎、坐;/登上。句意:門外有坐車的高官經過。/爬上那垛破土墻。C.正確。句意:管寧卻不因此而回頭。/我忽然回頭啊縱目遠望。D.正確。句意:我怎么敢留戀安逸?/為什么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信息的能力。B.“朱熹曾在羅浮山靜坐十年”錯,原文“朱文公欲于羅浮山靜坐十年”,可見,原文是說朱熹想要去羅浮山靜坐十年。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衢”,本意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文中譯為街道;“市人”,生意人;“挾策”,手持簡策、拿著書冊。(2)“暇”,空閑;“其”,在句首,表示揣測語氣,譯為“大概”;“居”,處境、情況。【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首先回答“志”最合適,然后分析其原因。“表”,古時臣下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可議論,也可記敘和抒情。“志”即“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常擷取日常瑣事,通過細節描寫,來抒情言志。“序”,是放在著作或正文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別人代寫的叫“代序”,寫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辭”,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獨特形式,在表達上既具有詩歌的抒情性,又具有散文的靈活性。材料前三段以記事為主,又夾敘夾議,符合“志”的文體范疇,所以,選擇“志”最合適。“表”“序”“辭”這三種文體中,“表”是奏章,“序”須在后面附帶正文作品,“詞”是韻文,而材料前三段內容主要是敘事,這三者均與形式不符合。參考譯文:我的書齋原來是集市中的店鋪,長久以來都是市場上的生意人居住。左右鄰居也都是生意人。書齋前靠大街,街上的行人也大多以生意人居多。讀書人住在這里的,大概是從我開始的。不久,志同道合的讀書人也漸漸來此,和我一起居住。書齋沒有庭院,就把街道當作庭院。門半開,常常有經過的人站在門口東張西望。曾經和生意人做買賣的,以為是原來熟悉的地方,都沒空抬頭看一眼,就踏腳進門了,進來發現不對才離開。后來,又加裝了籬笆,正中央又安裝了門,用來阻隔來往的人影,但耳邊的聲音依然喧鬧無比。每到深夜,打過更鼓,坐于書齋便想睡去,但往來行人絡繹不絕。眼睛可享受寧靜,但耳朵卻做不到。我說:“我曾聽說朱熹想在羅浮山靜坐十年。從前的那些名人高士,他們的學問常常在高山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學得,是因為他們擁有清靜安定的心靈。那些空曠無極的地方,有小小山坡、拳大之石、幾株古樹,花瓣飄落,靜水深流,令人心神舒暢。更何況是那些安靜深遠、阻隔難至、神奇深幽的地方呢?那安靜的環境不可以說是不起到促進作用的。然而,吳縣一帶的名山,東面有綿延的東海,西面有林屋山、洞庭山,幽美得仿佛不是人間之地,都是距離不遠的。如今對它們已經遙望了好幾年,卻還不能去一次。即使現在想要稍稍遠離集市,搬到遠一點的地方,也不能滿足心愿。君子讀書求學,恐怕不能對失去安靜過于介意的。”管寧和華歆一起讀書,門外有坐車的高官經過,華歆就前去觀看,管寧卻不因此而回頭。狄仁杰面對俗吏,專心讀書,沒空跟他們說話。這三個人大概就像現在我的處境吧。而管寧和華歆的區別,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養,而不在于他是否認真讀書。我說:“書齋可以是集市的店鋪,店鋪也可以是書齋。”銘曰:深山大泊中常有怪異非常之人。超群智慧的人能夠冷靜考察,并能安居不躁。我居住在喧鬧的地方,集市上喧嚷雜亂,想要逃到天上去。地上居地狹小,毫無發展的可能。太陽升起之后,事情紛亂,行人往來不絕。形態聲音變化萬千,時時刻刻都不相同。蚊子鳴叫像打雷一樣,蒼蠅叮嚀像雨聲一般,我討厭我的耳朵連細小的聲音都能聽到。我怎么敢留戀安逸?應該學習顏回安貧樂道的志向。在安靜的華宅中讀書,與我有何相干!(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桃源憶故人宋·陸游一彈指頃浮生過,墮甑①元知當破。去去醉吟高臥,獨唱何須和。殘年還我從來我,萬里江湖煙舸。脫盡利名韁鎖,世界元來大。[注]①甑:古代蒸食器具。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彈指頃浮生過”用彈指間浮生的比喻,生動表達作者的人生感慨。B.“去去醉吟高臥”化用陶淵明“高臥北窗之下”,大有東晉風韻。C.“萬里江湖煙舸”意境廣闊,表明作者欲找回真實自我,自由在江湖中行走。D.“脫盡利名韁鎖”意味著是過去自己追求的功名利祿導致了今日之悲劇。16.陸游的詩歌時常流露對生命與現實的思考,請結合文本分析本詞表達了哪些感悟。【答案】15.D16.①通過彈指間浮生已過,表達對人生短暫、轉瞬即逝的感慨。②詞人選擇遠離塵世喧囂,高山醉臥,獨自吟唱,表達了對自我獨立和獨特性的追求。③詞人呼喚人們要超越名利的束縛,認識到世界的廣闊和遼闊,去追求更大的可能性,尋求真實的自我。【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意象、表現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意味著是過去自己追求的功名利祿導致了今日之悲劇”錯,本詞傳達人們要擺脫名利的束縛,認識到世界的廣闊和遼闊,去尋得真實的自我,“今日之悲劇”的說法在詩中沒有根據。故選D。【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態度的能力。“一彈指頃浮生過,墮甑元知當破”中“頃”,頃刻。原為佛教用語,佛教有“一彈指頃六十年剎那”之說。手指一彈的時間。比喻時間極短暫。“墮甑”,比喻事已過去,無法挽回,不必再作無益的回顧。詩人通過彈指間浮生已過,無法挽回,表達了對人生短暫、轉瞬即逝的感慨。“去去醉吟高臥,獨唱何須和”中。“去去”,越來越遠。“何須”,何必,何用。詞人選擇遠離塵世喧囂,高山醉臥,獨自吟唱,表達了對自我獨立和獨特性的追求。“脫盡利名韁鎖,世界元來大”中,“利名”即名利。“韁鎖”,指韁繩和鎖鏈。比喻束縛,拘束。“元來”即“本來”。詞人呼喚人們要擺脫名利的束縛,認識到世界本來就是廣闊的,人應該到遼闊遠大的世界去追求更大的可能性,尋求真實的自我。(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陳情表》中,李密以烏鴉反哺作比表達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十八星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經常出現在古詩文中。李白《蜀道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就用星宿的觸手可及寫蜀道的高危。(3)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化用《論語·微子》中楚狂接輿的歌辭,用以表達詩人對過去的覺醒,對未來尚可補救的堅持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烏鳥私情②.愿乞終養③.捫參歷井仰脅息④.以手撫膺坐長嘆⑤.悟已往之不諫⑥.知來者之可追【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如“乞”“捫”“脅”“撫”“膺”“悟”“已”“諫”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近日,名為#不小心拍到了語文課本封面#的話題走紅網絡。②有網友將自己拍攝的山川風景套上語文書封面的模板,這種“混搭”出奇地毫無違和感,適配度拉滿。③于是乎引發了網友們紛紛效仿。A,他們還將近年來在戶外徒步時拍攝的自然風光“爆改”成地理書封面,把外出旅游時拍到的文物古跡“爆改”成歷史書封面。④課本封面的創作熱潮,宛如偶然撞見的時光機,帶著我們推開生活的大門,在現實的喧囂中出走;⑤踏上“記憶之旅”,穿梭過往的河流,逐個去以前發呆的地方尋回記憶中的痕跡,去感受那些沉淀在歲月中的故事。B,我們所憧憬的遠方被拓印在小小的課本上,課本上的江河湖海、字字箴言編織成彼時的世界之網。長大后,當曾經向往的景色就在眼前,曾經可望而不可即的遠方變得觸手可及時,遙遠的記憶與當下形成連接,成為閉環。從當下出走,再到過往暢游,C似乎有這樣的魔力,勾連當下與過去。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19.文中有五處畫橫線的標號句,其中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①網友們不僅創作語文書封面/網友們除了創作語文書封面外②在學生時代/讀書的時候/上學的時候③語文書封面/課本封面的創作19.③句式雜糅,應改為“于是乎引發了網友們的紛紛效仿”或“于是乎網友們紛紛效仿”。④介詞使用錯誤,應改為“從現實的喧囂中出走”。【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根據后文“還”,以及創作其他學科書封面的舉動,可見該空與后文構成遞進關系,需要補充相關的關聯詞,比如“除……外、還”“不僅、還”等;其次在內容上,該空需要總結上文,而上文寫的是“有網友將自己拍攝的山川風景套上語文書封面的模板”,故可補寫“網友們不僅創作語文書封面/網友們除了創作語文書封面外”之類的句子。第②空,根據后文“長大后……”以及“我們所憧憬的遠方被拓印在小小的課本上”,可見該空應該表示一個時間階段,且與“長大后”相對,同時又要與“課本”呼應。因此可填“在學生時代/讀書的時候/上學的時候”之類的句子。第③空,根據段落大意,小時候憧憬的遠方在課本上,而長大后向往景色就在眼前,因此過去與現在的時空交匯點,應該聚焦在景色的物質載體,加上該語段的主要述說對象是語文課本的封面創作,所以該處應該填“語文書封面/課本封面的創作”。【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③,“于是乎引發了網友們紛紛效仿”句式雜糅,應將其改為“于是乎引發了網友們的紛紛效仿”或“于是乎網友們紛紛效仿”。句④,“在現實的喧囂中出走”介詞使用錯誤,把“在”改為“從”。修改后,正確表述為:從現實的喧囂中出走。(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燕園花事漸衰。桃花、杏花早已開謝。(①)一度繁花滿枝的榆葉梅現在已經長出了綠油油的葉子。連幾天前還開得像一團錦繡一樣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繽紛,殘紅滿地了。(②)丁香雖然還在盛開,燦爛滿園,香飄十里;但已顯出疲憊的樣子。北京的春天本來就是短的。(③)看來春天就要歸去了。但是人們心頭的春天卻在繁榮滋長。(④)這個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樣,也是萬紫千紅、風光旖旎的。但它卻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愛、更真實、更持久。鄭板橋有兩句詩:“閉門只是栽蘭竹,留得春光過四時。”我們不栽蘭,不種竹;我們就把春天栽種在心中,它不但能過今年的四時,而且能過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時,它要常駐我們心中,成為永恒的春天了。20.下列句子中的“本來”和“北京的春天本來就是短的”中的“本來”,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魚啊,我本來就不該出海到這么遠的地方。”他說。B.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C.這件事本來就該這么辦,又何必節外生枝。D.當周樸園意識到自己的名譽地位將受到威脅時,便露出了本來面目。21.“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這句詞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2.畫橫線句引用了鄭板橋的詩句,對后文語句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答案】20.A21.C22.①引出下文,后文“不栽蘭,不種竹”等表達均建立在該詩句的語意基礎之上,從而順理成章地展開后文的相關議論。

②形成對比,后文“我們不栽蘭,不種竹”與詩句“閉門只是栽蘭竹”形成對比,突出強調我們將春天栽種心中,成為永恒。

③豐富語義關系,該詩前半句與“不栽蘭,不種竹”構成轉折關系;該詩后半句與“不但能過今年的四時……”構成遞進關系,豐富了語段的語義關系。【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不同語境下同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北京的春天本來就是短的”中的“本來”為副詞,從一開始。A.為副詞,從一開始;B.為時間副詞,從前,先前;C.為副詞,理所當然;D.為形容詞,原來的。故選A。【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連貫的能力。該句主要想表達的是“無計留春住”,即留不住春天的遺憾情緒。因此要么在語段最前面進行總領,要么在語段中間進行總結。①②處中間句意連貫,不應插入。④處前面的“但是人們……”這一句已經進行句意轉折,將現實春天留不住的遺憾轉為心中的永恒春天,所以不應填入。故應該放入③處,且③處的前后句均在表達北京春天的短暫將逝,句意連貫相承。故選C。【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句的作用的能力。①引出下文“我們不栽蘭,不種竹;我們就把春天栽種在心中……”,下文“我們不栽蘭,不種竹”等表達均建立在該詩句的語意基礎之上,從而順理成章地展開后文的相關議論。②形成對比,詩句“閉門只是栽蘭竹”與后文“我們不栽蘭,不種竹”形成對比,“我們就把春天栽種在心中”突出強調我們將春天栽種心中,成為永恒。③豐富語義關系,“閉門只是栽蘭竹”與“不栽蘭,不種竹”構成轉折關系;“留得春光過四時”與“不但能過今年四時……”構成遞進關系,豐富了語段的語義關系。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韓愈《原道》圣王者不貴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