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呂梁市2024-2025學年高二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測試地理試題(本試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案一律寫在答題卡上)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3.考試作答時,請將答案正確地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第Ⅰ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5年1月3日,大連市政府緊急發布供暖預警調度令(第4號):各供熱企業從2025年1月5日0時起立即升溫蓄熱,熱電聯產企業、大型區域鍋爐房要穩步進行管網提溫,保證居民建筑物充分蓄熱。完成下面小題。1.大連市政府緊急發布供暖預警調度令應對的是()A.寒潮 B.霧霾 C.雨雪 D.沙塵暴2.除發布供暖預警調度令外,本地居民優先采取的應對手段是()A.儲備過冬食物 B.減少戶外活動 C.購買防寒雨具 D.采購防塵口罩【答案】1.A2.B【解析】【1題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常識可知,大連市政府緊急發布供暖預警調度令,要求各供熱企業立即升溫蓄熱,是為了應對寒潮帶來的大幅度降溫,A正確,BCD錯誤;故選A。【2題詳解】隨著飲食結構的調整、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城鎮居民已沒有儲備過冬食物的習慣,這種習慣只存在于冬季寒冷、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A錯;對居民而言,減少戶外活動,可以減少大幅度降溫的影響,B正確;防寒雨具的應用場景較少,使用頻率不高,并不是居民應對寒潮的優先手段,C錯;購買防塵口罩是應對沙塵天氣、霧霾天氣及某些突發事件的手段,D錯。故選B。【點睛】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并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大范圍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在古生代,四川省宜賓縣興文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淺海環境下,海水中的碳酸鹽顆粒在海底層層沉積固結。經地殼抬升,碳酸鹽地層出露地表,再經外力作用雕刻塑造,最終形成一片放射狀的石芽地貌,宛如迎面撲來的奔騰海浪,當地人稱之為“石海涌浪”。下圖為“石海涌浪”景觀圖(左圖)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圖(右圖)。完成下面小題。3.從巖石類型看,“石海涌浪”的巖石屬于圖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4.“石海涌浪”的發育需要()①存在可溶性巖層②溫暖干燥的環境③流水的溶蝕作用④地下水資源豐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3.C4.B【解析】【3題詳解】由巖石圈物質循環圖中關鍵信息“火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己是火山物質的來源,己應為巖漿,甲是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的巖石,為噴出巖,噴出巖經過外力作用轉變為沉積物戊,沉積物戊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丙沉積巖,巖漿己未噴出地表在地下形成的巖石是侵入巖乙,則丁為變質巖。海水中的碳酸鹽顆粒在海底層層沉積固結可知,“石海涌浪”的巖石為沉積巖,C正確,排除ABD。故選C。【4題詳解】“石海涌浪”屬于喀斯特地貌(出現石芽景觀),該類地貌的發育條件包括存在可溶性巖層、水的流動性好、流水溶蝕作用強、溫暖濕潤的氣候等,①③正確,②錯誤;該地貌為地表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與地下水資源豐富無必然聯系,排除④。故選B。【點睛】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近幾十年來北極的增溫幅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下圖示意北極地區的升溫過程和主要驅動機制。完成下面小題。5.圖中甲、乙、丙分別對應的是()A.空氣濕度增加、底層大氣增溫、海冰反射率降低B.底層大氣增溫、海冰反射率降低、空氣濕度增加C.底層大氣增溫、地表吸熱增加、空氣濕度增加D.地表吸熱增加、空氣濕度增加、底層大氣增溫6.“北極放大效應”對北極地區帶來的影響有()A.亞寒帶針葉林帶減小 B.大氣逆輻射增強 C.海岸帶海水侵蝕減弱 D.極地高壓帶增強【答案】5.C6.B【解析】【5題詳解】海冰大量融化使海水面積擴大,地表反射率降低,地表吸熱增加,故乙表示地表吸熱增加;海洋混合層升溫使底層大氣增溫,海水蒸發增強,空氣濕度增加;空氣濕度增加使大氣逆輻射增強,大氣溫室效應增強,故丙表示空氣濕度增加、甲表示底層大氣增溫,C正確,ABD錯誤。故選C。【6題詳解】由上述分析可知,北極放大效應使底層大氣增溫、空氣濕度增加,使大氣逆輻射增強,B正確;北極放大效應使亞寒帶針葉林分布范圍北移,分布范圍不一定縮小,A錯;北極放大效應使北冰洋地區海冰加速融化,海平面升高,海岸帶海水侵蝕作用增強,C錯誤;極地高壓帶的形成與極地地區下墊面溫度極低密切相關,北極放大效應使北極地表升溫,下沉氣流減弱,從而使極地高壓帶減弱,D錯誤。故選B。【點睛】大氣受熱過程包括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三個過程。太陽輻射能傳播到地面的過程中一部分被大氣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通過可見光到達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溫,以地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近地面大氣。近地面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把能量償還給地面,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下圖表示我國某山脈某季節不同海拔條件下氣溫日變化。完成下面小題。7.該山脈最可能是()A.長白山 B.秦嶺 C.昆侖山 D.武夷山8.該季節最可能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9.導致氣溫隨海拔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太陽輻射量減弱 B.大氣保溫作用減弱 C.植被覆蓋率降低 D.積雪覆蓋率升高【答案】7.C8.B9.B【解析】【7題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般情況下,某地一天內14:00(地方時)前后氣溫最高。讀圖可知,該地最高氣溫出現在北京時間(120°E地方時)17時,計算可得該地經度約75°E,結合該山脈的海拔特征,可推斷該山脈最可能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昆侖山,C正確;其他選項山脈均遠離75°E經線,ABD錯誤。故選C。【8題詳解】據上題分析得知該山脈是昆侖山脈,讀圖可知,海拔1256m處日最高氣溫約30℃,最可能是夏季,B正確;其他季節昆侖山該海拔高度不會有此高溫,排除ACD。故選B。【9題詳解】讀圖可知,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隨海拔升高,大氣密度降低,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減少,大氣逆輻射減弱,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減弱,從而使近地面氣溫降低,B正確;隨海拔高度上升太陽輻射并不會減弱,A錯誤;植被覆蓋率對氣溫影響不大,排除C;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季節只有5262m處一天中氣溫大部分時間低于0℃,而其他海拔高度一天中的氣溫均高于0℃,缺少積雪覆蓋的氣溫條件,說明該季節大部分海拔地區并無積雪,沒有出現積雪覆蓋率隨海拔高度上升的趨勢,D錯誤。故選B。【點睛】冬季山地積雪量大,春季氣溫回升,低海拔地區融雪量增大,積雪覆蓋變化率為負值;夏季低海拔地區已消融完畢,積雪覆蓋變化率為0,中高海拔地區氣溫繼續升高,開始融化,融雪量增大;秋季,氣溫下降,中高海拔地區首先降雪,積雪覆蓋率為正值;冬季,氣溫繼續降低,低海拔地區降雪量開始增加,積雪覆蓋率為正值。經向熱輸送是指熱量沿經度方向從一個緯度向另一個緯度的傳輸過程。這種熱量傳輸與大氣環流或大洋環流有關,印度洋的經向熱輸送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左圖中的兩條橫線為印度洋經向熱輸送的兩個參考斷面,右圖為印度洋兩個斷面上表層海水經向熱輸送的月變化(經向熱輸送向南輸送為負值,向北輸送為正值)。完成下面小題。10.與阿拉伯海斷面相比,印度洋斷面經向熱輸送量()A.年內變化幅度較小 B.全年輸送總量較大 C.最大值出現時間相同 D.最小輸送量差異大11.印度洋斷面經向熱輸送方向季節變化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轉偏向力較大 B.海域面積廣闊 C.海水南北溫差大 D.季風影響顯著【答案】10.B11.D【解析】【10題詳解】印度洋斷面經向熱輸送量最大值約為1.6PW,最小值為0,阿拉伯海斷面經向熱輸送量最大值約為1.1PW、最小值為0,故印度洋斷面經向熱輸送量年內變化幅度較大、全年輸送量較大,A錯誤,B正確;印度洋斷面經向熱輸送量向北的最大值出現在12月,向南的最大值出現在7月,阿拉伯海斷面經向熱輸送量向北的最大值出現在12月,向南的最大值出現在6月,C錯誤;最小輸送量均為0,D錯誤。故選B。【11題詳解】印度洋的經向熱輸送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印度洋地區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影響,北印度洋受季風環流顯著,受此影響北印度洋海區形成了環流方向有明顯季節變化的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季順時針方向流動,冬季逆時針方向流動),從而導致經向熱輸送方向有明顯的季節變化,D正確;地轉偏向力方向穩定,沒有季節變化,海域面積穩定,也沒有季節變化,不是形成該地理現象的原因,排除AB;印度洋大多位于熱帶地區,終年高溫,南北溫差并不大,C錯誤。故選D。【點睛】不同緯度地帶的太陽輻射存在差異,形成了全球尺度的大氣環流和洋流,促進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水熱輸送,調節全球的水熱平衡。烏恰縣位于新疆南部山地昆侖山最西端。下圖為烏恰縣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2.在海拔3000—3300米陰坡出現云杉林的原因是()A.光照條件好 B.土壤水分好 C.冰雪融水多 D.人類活動少13.合頭草具有的生長習性可能是()①喜光②喜濕③喜肥④耐旱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12.B13.C【解析】【12題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制約西北地區植被生長的主導因素是水分。與陽坡相比,陰坡光照時間較短、氣溫較低,蒸發較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能滿足云杉林發育對水分的需求,B正確。故選B。【13題詳解】荒漠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地帶性植被。讀圖可知,合頭草荒漠分布在西昆侖山的山麓地帶,與該地區的水平自然帶大體一致;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氣候干旱,大部分植物進化出了適應干旱氣候的習性,如耐旱、喜光、耐高溫、根系發達、耐鹽堿等,C正確。故選C。【點睛】分析山地垂直地帶性時,需要綜合考慮山地所在位置區域,基帶氣候類型,坡向對水熱條件的影響等,例如,陰坡光照條件較差,但其蒸發也較弱,水分條件較陽坡好,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陰坡植被往往好于陽坡。格迪古鎮(如圖)位于肯尼亞沿海地區,建筑使用珊瑚石和木材作為主要材料。10-17世紀,格迪曾是橫跨印度洋的復雜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的一部分。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繁榮與喧囂之后,于公元十七世紀被廢棄,四周殘存的沿海森林將其與海岸隔開。由于它展示了阿拉伯、波斯和非洲文化的交融,2024年,格迪古鎮和考古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完成下面小題。14.影響格迪古鎮建筑材料的主導因素是()A.地理位置 B.氣候條件 C.歷史文化 D.交通條件15.依托格迪古鎮最適宜發展產業是()A.旅游觀光業 B.進出口貿易 C.海洋捕撈業 D.林木采伐業【答案】14.A15.A【解析】【14題詳解】建筑材料的選擇往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由材料可知,格迪古鎮的建筑使用珊瑚石和木材作為主要材料,與該地地處熱帶沿海地區有關,有豐富的珊瑚和沿海森林作為建筑材料,A正確。故選A。【15題詳解】根據材料格迪古鎮和考古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展示了阿拉伯、波斯和非洲文化的交融,且位于熱帶沿海地區,古鎮周圍有森林分布,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優美,最適宜發展旅游觀光業,A正確。故選A。【點睛】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形成,可以是物質方面的文化,例如建筑,服飾,飲食等,都可以反應出區域的獨特文化。第Ⅱ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金沙江干流奔子欄—達日河段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屬橫斷山區的干熱河谷區,河谷沿岸大型古泥石流堆積扇廣泛發育。泥石流扇是山谷中的特殊洪流攜帶大量泥沙和石塊在山區溝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扇緣多為較大的礫石塊,山頂是細小的沙礫和黏土。左圖為橫斷山區干熱河谷分布圖,右圖為泥石流扇結構圖。(1)從地形角度,簡述橫斷山區河谷氣候干熱的原因。(2)指出金沙江泥石流扇發育活躍的季節,并說明理由。(3)分析泥石流扇扇緣分布較多礫石的原因。【答案】(1)受山地阻擋,冬夏季均位于背風坡,產生焚風效應(或氣流下沉增溫),氣溫高;谷地地形封閉,熱量不易擴散,氣溫高;位于河谷,海拔低,氣溫高。地處夏季風的背風坡(或山地阻擋夏季風攜帶的水汽進入河谷),且下沉氣流不易形成降水,降水少。(2)季節:夏季。理由:夏季,該地區受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的影響,降水量多;該地海拔高,夏季氣溫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夏季,山谷中的水量大,加之地形陡峻,流速快,大量泥沙和石塊被搬運到溝口堆積形成泥石流扇。(3)上游地區坡度大,流速快,加之泥石流粘稠度大,攜帶的物質多,運動慣性大;礫石粒徑大,沖擊力強(或運動慣性較沙礫和黏土大),可以沖到扇緣地帶。【解析】【分析】本題以橫斷山區干熱河谷分布圖等為背景材料,考查泥石流、河流堆積地貌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素養。【小問1詳解】橫斷山區處于我國南方地區,所處緯度較低,位于亞熱帶,同時位于河谷,海拔低,氣溫高;山高谷深,受山地阻擋,冬夏季均位于背風坡,季風翻越山脈到達河谷,形成下沉氣流,空氣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氣溫高。地處夏季風的背風坡,氣流下沉,在下沉過程中隨著海拔的下降,氣溫不斷上升,同時氣流下沉升溫造成水汽難以冷卻成云致雨,下使谷地氣候變得又干又熱;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閉,熱量難以擴散,導致谷內氣溫更高。【小問2詳解】金沙江流域補給以大氣降水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夏季,該地區受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的影響,降水量多,夏季氣溫高,冰川融化量大,即夏季大氣降水和冰川融水補給量最大,夏季,山谷中的匯水量大,地表徑流量大,加之該地區山高坡陡,流速快,當泥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河道變得開闊,地勢趨于平緩,流速減慢,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扇形堆積體。【小問3詳解】上游地區坡度大,谷地狹窄、支流短小且比降較大,流程短,流速快,沖擊力強,因此泥沙和石塊被水流搬運的距離短,且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攜帶物質多,黏稠度大,泥石流運動具有直進性,礫石粒徑大運動慣性較沙礫和黏土大,沖擊力強,反而能夠運動到扇形邊緣區域,而泥石流扇頂部反而是細小淤泥的沉積。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肯尼亞山是東非大裂谷最大的死火山,海拔5199米,1月盛行東北風,7月盛行東南風。這里的植物群落物種特別豐富,是國際關注的熱點區域。近年來,中國與肯尼亞的科學家聯合對肯尼亞山的植物群落物種進行了調查研究。下圖中圖甲示意肯尼亞山的地理位置,圖乙示意肯尼亞山西北—東南走向的垂直剖面圖,圖丙示意肯尼亞山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的垂直分布圖。(1)分析肯尼亞山植物群落物種豐富的原因。(2)據圖丙描述肯尼亞山西北坡和東南坡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的空間分布特征。(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保護該地植物群落物種的可行性建議。【答案】(1)位于赤道附近,緯度低,距海較近,水熱條件好;海拔高,相對高度大,垂直差異明顯(或水熱條件隨海拔變化大);山地內地形狀況復雜,區域內地理環境差異大,植物群落物種豐富。(2)兩坡向隨著海拔升高都是先增大后減小,在2.6km(或2600米)附近達到最大值;東南坡物種豐富度大于西北坡;隨海拔升高東南坡和西北坡的差異縮小。(3)建立自然保護區;打擊亂砍濫伐行為;加強科學研究;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督;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解析】【分析】本題以肯尼亞山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植被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體現地理學科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的學科核心素養。【小問1詳解】該地區處于熱帶地區,氣候條件適宜,有利于多樣化的植被生長。肯尼亞山靠近海洋,相對而言水分條件較為充足。水分充足是維持植被豐富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利于各類植物的生長與繁衍。肯尼亞山脈海拔高度較大,從山腳到山頂的海拔高度變化較大,形成了從熱帶到寒帶的不同植被類型。這種垂直地帶性使得不同海拔高度的區域具有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多樣植物群落的形成。肯尼亞山地形復雜,區域內地理環境差異大,可能存在地形起伏、山谷、高原等多樣的地貌特征,同時也可能存在地理環境碎片化現象嚴重。這種地形和地理環境的差異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境,從而促進了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小問2詳解】根據圖丙可知,在相同海拔條件下,東南坡的植物豐富度指數高于西北坡。兩坡的植物豐富度指數隨著海拔的升高都呈現先增大然后減小的趨勢。在海拔2600米左右,兩坡的植物豐富度指數達到最大值,這可能是由于該海拔高度的氣候、土壤條件相對最為適宜多樣植物生長和繁殖。隨著海拔升高,兩坡之間的植物豐富度指數差異逐漸減小。這可能說明隨著海拔升高,兩坡的環境差異逐漸減小,導致植物群落的差異性減小,適宜生長的植物種類也趨于一致。【小問3詳解】肯尼亞屬于經濟落后地區,人們對生態環境并不注重保護,為此應加強相應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同時應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督,減少人為盜采濫挖現象,打擊亂砍濫伐行為;需要當地政府對于某些生態重要區劃定并建立自然保護區。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萬盛區是重慶市已撤銷的行政區,1938年開始大規模采煤,1993年更名萬盛區,于2011年撤銷,后由重慶市直管。萬盛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過渡地帶,重巒疊嶂、嶺谷相間,群山丘陵下煤炭資源富集,因煤而興。抗戰期間,萬盛的煤炭助力民族工業、抵御外侮,有“抗戰煤都”之譽。新中國成立后,煤炭供應量一度占重慶市的一半。產業“一煤獨大”,又因煤而困,2009年被列入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萬盛堅定轉型,構建了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新材料兩個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體系,2021年全面淘汰煤炭落后產能,順利擺脫了對煤炭的依賴,產業結構實現了從單一到多元。下圖為萬盛位置及交通圖。(1)說出抗戰時期萬盛成為“抗戰煤都”的優勢條件。(2)分析萬盛選擇新材料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之一的主要原因。(3)說出萬盛在產業轉型初期為改善營商環境所做的重點工作。【答案】(1)煤炭資源豐富,煤炭產量大;距離重慶近,便于煤炭供應;位于山區,安全性高,煤炭生產不易中斷。(2)煤炭產業基礎好,煤炭可作為新材料的原料,產業融合度高;國家政策的支持;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小,可推動制造業的綠色發展;屬于新興產業,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含量高,產業競爭力強。(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采煤沉陷區受損農房搬遷和改造;以關閉煤礦失業人員為重點,開展再就業培訓;【解析】【分析】本題以萬盛位置及交通圖為背景材料,考查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和發展等相關知識,要求考生準確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回答問題。【小問1詳解】萬盛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過渡地帶,重巒疊嶂、嶺谷相間,說明萬盛位于山區,安全性高,煤炭生產不易中斷;群山丘陵下煤炭資源富集,因煤而興,說明煤炭產量大;萬盛區是重慶市已撤銷行政區,1938年開始大規模采煤,1993年更名萬盛區,于2011年撤銷,后由重慶市直管,說明距離重慶近,便于煤炭供應。【小問2詳解】有“抗戰煤都”之譽,煤炭產業基礎好,群山丘陵下煤炭資源富集,煤炭可作為新材料的原料,產業融合度高,延長產業鏈,產品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萬盛堅定轉型,說明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新材料兩個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體系,屬于新興產業,技術含量高,產業競爭力強,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增加市場風險挑戰能力,屬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之一;新材料產業環境污染小,可推動制造業的綠色發展,適應當今社會對綠色、環保、可持續的迫切需求。【小問3詳解】2009年被列入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說明重慶市萬盛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煤炭礦產資源枯竭,以及作為煤炭工業基地一般面臨環境污染的問題。因此針對其問題,重慶市萬盛區轉型發展的措施有治理環境,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采煤沉陷區受損農房搬遷和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新資源,培育新產業,構建了以新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