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2文言文劇讀精選20題(原卷版)
北京專用
一、文言文閱讀
(2023秋?北京昌平?高三名校模擬)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趙武靈王平晝閑居,肥義侍坐日:“王慮世事之變,權甲兵之用,念簡、襄⑴之跡,計胡、狄之利乎?”
王日:“里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欲繼襄主之業,啟胡、狄之鄉,而卒世不見也。今吾將胡服騎射
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肥義日:"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
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孫維■告公子成日:“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吾恐天下議之也。故寡人愿辜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韁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日:“臣固聞
王本胡服也,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臣固敢竭苦愚忠。臣聞之:'中國者,聰明
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釋此而襲
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王用之。”
使者報王。王日:“吾固聞叔本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日:“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故圣
人茍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可以報中山之怨。
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日:
“臣愚不通于王之議,敢道世俗之聞。今欲繼簡、襄之意,以順先主之志,臣敢不聽令。”再拜。乃賜胡服。
趙造諫目:“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
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臣愿王之圖之。“王日:“古今
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及至三王⑵,觀時西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
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
以制今,子苦勿反也。”
(取材于《戰國策?趙策》)
注釋:【1】簡、襄:指趙簡子、趙襄子,是父子關系,趙國前代君主。【2】夏、商、周三代的圣王。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無現的一項是()
A.嗣立不忘先德嗣:繼承
B.故寡人愿早公叔之義慕:仰仗
C.臣愿大王圖之圖:謀取
D.臣愚不咨于王之議達:通曉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成大功者不謀于眾非寡人所望于子
B.臣固聞王之胡服也吾固聞叔之病也
C.臣固敢竭基愚忠子基勿反也
D.今王釋此畫襲遠方之服觀時畫制法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思卿的一項是()
A.而卒世不見也(擔心)一輩子都不被人理解啊
B.愚者暗于成事愚蠢的人在事情發生以后也看不明白
C.圣人不易民而教圣賢的人不輕易放棄對百姓的教誨
D.慮徑而易見也考慮問題簡捷方便,(做起來)容易見到效果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強的一項是()
A.趙武靈王聽從了肥義的建議,決定背棄世俗偏見,教導百姓改穿胡服、練習騎馬射箭。
B.趙武靈王讓王孫維去拜訪叔父公子成,想借叔父的威望來促進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
C.趙造反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認為治國應遵循古法舊俗,遭到旗幟鮮明地反駁。
D.胡服騎射順應了時代,符合人民抗拒強敵侵擾的愿望,因此自下而上逐步推廣到全國。
5.請結合第三段相關語句,概括公子成能聽從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的理由。
(2023秋?北京房山?高三名校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夫天之所愛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
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風俗而已。故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儉,其弊為奢。奢而不制,弊將若之何?夫如是,則有彈極財力,僭瀆?擬倫以追時好者
矣。且天地之生財也有時,人之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費無窮,以有時之財,有限之力,以給無窮之費,
若不為制,所謂積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貧且濫也?國家奄有諸夏,四圣繼統,制度以定矣,
紀綱以緝矣,賦斂不傷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運,未有盛于今矣,固當家給人是,無一夫不獲其所
矣。然而簍人之子,短褐未盡串;趨末之民②,巧偽未盡抑。其故何也?殆風俗有所未盡淳歟?
且圣人之化,自近及遠,由內及外。是以京師者,風俗之樞機也,四方之所面內而依仿也。加之士民
富庶,財物畢會,難以儉率,易以奢變。至于發一端,作一事,衣冠車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
夕染諸夏。工者將能于無用,商者通貨于難得,歲加一歲,巧眩之性不可窮,好尚之勢多所易。故物有未
弊而見毀于人,人有循舊而見嗤于俗。富者竟以自勝;貧者恥其不券,且日:“彼,人也;我,人也。彼
為奉養若此之麗,而我反不及!”由是轉相慕效,務盡鮮明;使愚下之人,有逞一時之嗜欲,破終身之贊
產,而不自知也。
且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實漏卮③。淳樸之風散,則貪饕之行成;貪饕之行成,則上下之力匱。
2
如此,則人無完行,士無廉聲,尚陵逼者為時宜,守檢押④者為鄙野,節義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財
產滿布州域,貧者困窮不免于溝壑。夫人之為性,心充體逸則樂生,心郁體勞則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
之能避哉?故刑罰所以不措者此也。
且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蔥。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所宜略依古之王制,
命市納賈,以觀好惡。有作奇技淫巧以疑眾者,糾罰之;下至物器饌具,為之品制以節之;工商逐末者,
重租稅以困辱之。民見末業之無用,而又為糾罰困辱,不得不趨田畝;田畝辟,則民無饑矣。以此顯示眾
庶,未有輦轂之內治而天下不治矣。
(取材于王安石《風俗》)
【注】①僭:超越本分。瀆:輕慢。②趨末之民:指商人。③漏卮:有漏洞的盛酒器。④押:規矩,法度。
押,同"櫛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亞頌的一項是()
A.若不為制制:遏制
B.短褐未盡完完:完整
C.工者矜能于無用矜:憐憫
D.江海不能實漏卮實:使……充滿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在乎正風俗而已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B.商專通貨于難得屈原春,名平
C.貧者恥其不若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D.而又為糾罰困辱既自以心為形役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F碗的一項是()
A.如之何使斯民不貧且濫也怎么能不讓百姓貧苦而且沒有節制地浪費呢
B,是以京師者,風俗之樞機也所以京城是風俗的重要機構
C.故物有未弊而見毀于人因此所用物品沒有破舊就被人毀棄
D.禁微則易,救末者難防微杜漸是容易的,到釀成大禍時再挽救就很困難了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強的一項是()
A.風俗端正,能讓百姓發生好的轉變,還能讓國家變得強盛。
B.作者認為自己所處時代的國運興盛,百姓富足,風俗淳厚。
C.京城的衣服一旦出現特異的樣式,其他地方很快就會仿制。
D.百姓不再舍本逐末而能將精力用于種田時,就不會再挨餓。
10.請簡要分析文章第②段是怎樣論述“奢而不制”的弊端的。
(2022秋.北京海淀?高三清華附中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論貴粟疏
(西漢)晁錯
①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
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
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
之民未盡歸農也。
②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
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
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
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海賦斂,廣畜積,以實倉縻,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③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
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
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②。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④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
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
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賦少,三日勸農
功。
⑤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
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津③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
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天下安寧。
【注】①當具:指準備交賦稅的時候。②倍稱(chen)之息:加倍的利息。③諜(xie):分散,流通。
11.下列對句中重點字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而國亡強瘠者捐:死亡
②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避:躲避
③不農,則不地者著:附著,指定居
④賦斂不町時:時常
⑤鬻子孫以償債者矣鬻:買賣
4
⑥得以除罪除:免除
⑦爵者,上之所里擅:專有
⑧民俞勘農勤:盡力多做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⑦⑧
1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非能耕面食之晅畜積未及者
B.織而衣之也方今之務
C.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D.民貧,則奸邪生終歲不制衣則寒
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國家)雖然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
酷的刑罰,好像并不能禁止(他們)。
B.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
儲藏,(還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
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那些能交納糧食從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業的人。
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
百姓的)大恩德。
14.下列對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以古圣王統治狀況與當今政治局面進行對比,引出下文應使民務農的話題。
B.作者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統治穩固;要增加蓄積,必須使農民盡心于農業生產。
C.作者指出,當朝政治“損有余,補不足”,不利于民心歸附和百姓得利,應當改革。
D.全文圍繞重農貴粟的政治主張,指陳時弊,逐層深入,論述嚴密,富有說服力。
15.本文中晁錯是如何提出應該“貴粟”的觀點的請根據文章①②③④段進行分析。
(2022秋?北京西城?高三北京四中校考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論貴粟疏
西漢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西食之,織而衣與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
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多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
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
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菁,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
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刎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
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康,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
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
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
賦斂不收,朝令而暮改。當具【1】,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2];于是有賣田宅、圈子孫以
償債者矣。
方今冬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小粟為賞罰。今募天下
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
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賦少,三日勸農功。
爵者,上之所捏,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津[3]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
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天下安寧。
(有刪節)
注釋:[1]當具:指準備交賦稅的時候。【2】倍稱(chGn)之息:加倍的利息。【3】裸(xie):分散,流通。
1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農,則不地蓍著:附著,指定居
B.賦斂不巧時:時常
C.鬻子孫以償債者矣鬻:賣
D.爵者,上之所隼擅:專有
1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非能耕晅食之耐畜積未及者
B.織而衣書也方今年務
C.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D.民貧,則奸邪生終歲不制衣則寒
1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國家)雖然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
刑罰,好像并不能禁止(他們)
6
B.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
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
C.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那些能交納糧食從而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業的人
D.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
百姓的)大恩德
19.下列對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以古圣王統治狀況與當今政治局面進行正反對比,引出下文應使民務農的話題。
B.作者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統治穩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使農民盡心于農業生產。
C.作者指出,當朝政治“損有余,補不足”,不利于民心歸附和百姓得利,應當改革。
D.全文圍繞“重農貴粟”的政治主張,指陳時弊,逐層深入,論述嚴密,富有說服力。
20.本文中晁錯提議“貴栗”,具體措施是什么?預期效果有哪些?
(2023春?北京海淀?高三統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夫天下未嘗無財也。昔周之興,文王、武王之國不過百里。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于其廷,軍旅
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方此之時,關市無征,山澤不禁,取于民者不過什一⑴,而財
有余。及其衰也,內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國之貢,而不足于用。【甲】由此觀之,夫財豈有多少裁!
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必;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是故廣取?給用,不如節用以廉取之為
易也。
臣請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窮困時,所望不過十金之資,計其衣食之費,妻子之奉,出入于
十金之中,寬然西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則心意之欲,日以漸廣,所入益眾,而所欲益以
不給。不知善其用之不節,而以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貪,求愈多而財愈不供,此其為惑,未可以知
其所終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豈能寒而不衣、饑而不食乎?【乙】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不足為病,
何以異此。
今天下之利,莫不盡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關有征,市有租,鹽鐵有榷,酒有課,茶有算,則凡
衰世茍且之法,莫不盡用矣。落天下之人,方且窮思竭慮,?廣求利之門。且人可不思,則以為費用不可
復省。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臣有以知其不存也。天下之費,固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
之甚難而無益者矣。【丙】臣不能盡知,請舉其所聞,而其余可以類求焉。
夫無益之費,名重而實輕,以不急之實,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廟,今又飾
老佛之宮,而為之祠,固已過矣。又使大臣以使領之,歲給以巨萬計,此何為者也!天下之吏,為不少矣,
將患未得其人。茍得其人,則凡民之利,莫不備舉,而其患莫不盡去。今河水為患,不使濱河州郡之吏親
視其災,而衰之以救災之術,徒為都水監⑵。夫四方之水患,豈其一人坐籌于京師而盡其利害?天下有轉
運使足矣,今江淮之間,又有發運,祿賜之厚,徒兵之眾,其為費豈可勝計哉!【丁】今為政不求其本,
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無益之費,不為不多矣。
臣以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無輕其毫厘而積之,則天下庶乎少息也。
(取材于蘇軾《厚貨財一》)
注釋:【1】什一:十分取其一。【2】都水監與后文的轉運使、發運(使)均為宋代官職。
2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俯己以就人,則易為物功:功績
B.不知等其用之不節罪:歸罪
C.則凡民之利,莫不備舉舉:列舉
D.而用之以救災之術責:要求
2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廣取以給用以廣求利之門
B.寬然畫有余且人則不思
C.夫向有豈能寒而不衣臣以為凡若此有
D.然天下之人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2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方之君長交至于其廷四面八方的諸侯王公紛紛來到朝廷
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
C.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如果百姓不上交鹽鐵酒茶的賦稅,就不能為國效力了嗎
D.則天下庶乎少息也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夠稍得喘息了
2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用周初興之時和衰敗之時的財政狀況作對比,引出節用廉取的主張。
B.第二段通過寫小民之家因財用狀況引發的心理變化,指出宋朝財用匱乏的現實。
C.三、四兩段列舉朝廷征稅方式之多,歷數應該節省的“無益之費”,直陳弊政。
D.文章既有對居上位者過度開支的批評,又有對百姓疾苦的關懷,情理并茂。
25.下面這段文字是從原文抽取出來的,你認為應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處?請根據文意
簡述理由。
蓋嘗聞之,里有蓄馬者,患牧人欺之而盜其芻菽也,又使一人焉為之廄長,廄長立而馬益灌。
(2022?北京海淀?統考三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8
《南齊書》,梁蕭子顯撰。臣等因校正其訛謬,而”其篇目,目:
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我,則必得其所托,而后能傳于久。此史本所以作也。然而所托
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建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
章,郁而不發,而椅機嵬瑣、奸回兇慝①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
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孝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為治天下
之本。號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設,其言至差,其體至備,以為治天下之具。而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記
者豈獨其跡也?并與其深微之意而傳之。小大精粗,無不盡也;本末先后,無不白也。使誦其說者,如出
乎其時;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難知之意,
文足以發難顯之情乎?則方是之時,豈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蓋執簡操筆而隨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為史者,如遷⑦之文,亦不可不謂雋偉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
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何哉?蓋圣賢之高致,遷固
有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邪?
子顯之于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績3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豈夫材固不可以強而有
邪?數世之史既落,故其事跡曖昧,雖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相與合謀之臣,未有赫然得傾動天下之耳目、
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時偷奪傾危、悖禮反義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豈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
哉!
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豈可忽哉!豈可
忽哉!
(取材于曾鞏《南齊書目錄序》)
注釋:【1】慝:邪惡,罪惡。【2】遷:司馬遷。【3】績:通“繪”。
2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乏碰的一項是()
A.而翻其篇目敘:作序
B.而為法球戒:戒除
C.囿萬事之理周:綜括
D.其言至受約:簡略
2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此史之所以作也使由之者不能知
B.昔考唐、虞有神明之性其求旨脊,如即乎其人
C.小大精粗,無不盡也故不得而與之也
D.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數世之史既然
2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E理的一項是()
A.或亂其實有的竄亂了那些歷史事實
B.郁而不發思路阻滯不通暢
C.其任可得而稱也他的能力與良史之名相稱了
D.以為治天下之具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措施
2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亞酶的一項是()
A.本文是曾鞏校勘蕭子顯著《南齊書》時所作序文,表達了作者的歷史觀和文學觀。
B.曾鞏認為“良史”應該滿足四個條件:見識廣博,思想合用,才智出眾,文辭精妙。
C.撰寫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門徒,因而他們執筆寫作都能言詞簡潔,緊扣史實。
D.司馬遷是一位俊逸英偉、出類拔萃、非同尋常的史學家,卻無資格進入良史行列。
30.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請結合全文分條簡述。
(2022秋?北京通州?高三名校模擬)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諸生相從,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答諸生之意:一日立志,二曰勤學,三日改
過,四日責善。其慎聽,毋多!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學者曠廢鬼惰,玩歲悔時,而百無所成,
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
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
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西父母愛之,兄弟悅之,
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為
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f?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寫也。從吾游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
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茍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奉,
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
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茍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
人之長,可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
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于學矣。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諸生自
思平日亦有缺于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詐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
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也。諸生試內省,萬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
10
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于改過從善之心。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盜寇,今日不害為君子矣。
若日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將人不信我,且無贖于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于污濁終焉,則
吾亦絕望爾矣。
(選自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
3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歪理的一項是()
A.其慎聽,毋留忽:快捷、迅速
B.必其志之尚未篤也篤:一心一意
C.自矜自星是:認為正確
D.皆其不知而誤跑蹈:踏進、實行
3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諸生相從于此自當從事于學
B.聊以答諸生之意人果遂以彼為無能
C.立志而賢,則賢矣為善則父母愛之
D.使為惡則父母愛之從人之長,畫明己之短
3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走碩的一項是()
A.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即使靠技術為生的各種工匠,(也)沒有不以立志為根本的
B.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他們竟然把無能當作資本,而不希求成為人上人
C.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但不妨礙他最終成為一個大賢人,是因為他能夠改正過失
D.而甘心于污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就自甘墮落到終老,那我也對你絕望了
3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提了四條建議,目的在于教誨學生進德與修業。
B.第二段談立志,主要談到了三個內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以及不立志的危害。
C.在談到勤學時,相較于聰明智慧機警敏捷,王陽明更看重學生們的勤奮真誠謙遜退讓。
D.第四段談改過,作者教育學生“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反躬自問,有錯必改。
35.本文第三段談勤學的問題。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述的。
(2022秋?北京懷柔?高三北京市懷柔區第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七年,鄭與晉盟鄢陵。八年,楚莊王?鄭與晉罩.,來伐,圍鄭三月,鄭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門,鄭
襄公肉袒擎羊多迎,目:“孤不能事邊邑,使君王懷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聽。君王遷之江
南,及以賜諸侯,亦惟命是聽。若君王不忘厲、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絕其社稷,錫不毛之地,使復得
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聽。”莊王為卻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日:“自
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勞矣。今得國舍之,何如?"莊王日:“所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
卒去。晉聞楚本伐鄭,發兵救鄭。其來持兩端,故遲,比至河,楚兵已去。晉將率或欲渡,或欲還,卒渡
河。莊王聞,還擊晉。鄭反助楚,大破晉軍吉河上。十年,晉來伐鄭,以其反晉平親楚也。
十一年,楚莊王伐宋,宋告急于晉。晉景公欲發兵救宋,伯宗諫晉君日:“天方開楚,未可伐也。”
乃求壯士得霍人解揚,字子虎,謳楚,令宋毋降。過鄭,鄭與楚親,乃多解揚而獻楚。楚王厚賜與約,使
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許。于是楚堂解揚樓車,令呼宋。遂負楚約而致其晉君命日:“晉方悉國兵以
救宋,宋雖急,慎毋降楚,晉兵今至矣!"楚莊王大怒,將殺之。解揚日:“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
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無隕。”莊王日:“若本許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揚日:“所以許王,
欲以成吾君命也。”將死,顧謂楚軍日:“為人臣無忘盡忠得死者!"楚王諸弟皆諫王赦之,于是赦解揚
使歸。晉爵之為上卿。
(取材于《史記?鄭世家》)
3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與晉尊鄢陵盟:結盟
B.其來特兩端持:堅持
C.乃熱解揚而獻楚執:捉住
D.于是學解揚樓車登:讓……登上
3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楚莊王以鄭與晉盟②鄭襄公肉袒孥羊以迎
B.①晉聞楚書伐鄭②若之許我,己而背之,其信安在
C.①莊王為卻三十里加后舍②以其反晉畫親楚也
D.①大破晉軍于河上②宋告急于晉
3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孤不能事邊邑我不能管好邊境的城邑
B.敢布腹心,惟命是聽(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聽從您的命令
C.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楚王賞賜(解揚)厚禮并(與他)立約,讓(解揚)說反話
D.為人臣無忘盡忠得死者做人臣的,不要忘記盡忠而死的人
3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莊王圍困鄭國三個月,鄭舉國降楚,鄭襄公出迎并表達了自己的誠意。
B.楚莊王討伐鄭國,是為了使不馴服的國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鄭國的土地。
C.楚王要挾解揚,令其叫宋國投降,解揚為了讓楚王放松警惕,答應了要求。
D.在眾兄弟的進諫下,楚王赦免了解揚,讓他回到晉國,晉國授予解揚上卿。
12
40.文中解揚和楚莊王都談到了“信”。他們各自對“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對“信”的?
(2022秋?北京朝陽?高三北京八十中校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余少學南中,一時詩人皆授以作詩之法。如何漢魏,如何盛唐,抑揚聲調之間,規模不似,無
以御其學力,裁其議論,便流入為中、晚,為宋、元矣。余時頗領崖略,妄相唱和。稍長,經歷變故,每
視其前作,修辭琢句,非無與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蠟了無余味。明知久久學之,必無進益,故于風雅,
意緒闊略。其間驢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夢余,不容讀書之處,間括韻語,以擎永漏,以破寂寥,則時
有會心。然后知詩非學之而致,蓋多讀書,則詩不期工而自工。若學詩以求其工,則必不可得。讀經史百
家,則雖不見一詩而詩在其中。若只從大家之詩,章參句煉,而不通經史百家,終于僻固而狹陋耳。
夫詩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亂,皆所藏納。古今志士學人之心思愿力,千變萬化,各有羊
處,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數千年之中而必欲:之以唐,于唐數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詩
豈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濃淡,亦未嘗歸一,將又何所適從耶?是故論詩者但當辨其真偽,不當拘以家數。
若無王、孟、李、杜之學,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蓋未有不偽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目:“杜詩也。”
友遜謝不敢當。余日:“有杜詩,不知子之為詩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偽之謂也!
(取材于黃宗羲《詩歷題辭》)
(二)今有兩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謂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嘗操紙筆呻吟,學為文章,但直抒
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雖或疏鹵,然絕無煙火酸餡習氣,便是宇宙間一樣絕好文字;其一人猶然塵
中人也,雖其專專學為文章,其于所謂繩墨布置,則盡是矣,然番來覆去,不過是這幾句婆子舌頭語,索
其所謂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絕無有也,則文雖工而不免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詩為喻,
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自有詩以來,其
較聲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者,無如沈約,苦卻一生精力,使人讀其詩,只見其姻縛齷齪,滿
卷累犢,竟不曾道出一兩句好話。何則?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況非其本色者哉!
(節選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二》)
4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華永漏銷:消磨
B.各有至處至:好,獨到
C.必欲丁之以唐一:統一衡量(評判)
D.友遜謝不敢當謝:感謝
4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皆授以作詩之法②以破寂寥
B.①然后知詩非學之加致②終于僻固畫狹陋耳
C.①則里不見一詩而詩在其中②則文里工而不免為下格
D.①某一人心地超然②基本色高也
4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亞確的一項是()
A.是故論詩者但當辨其真偽,不當拘以家數所以論詩的只應辨別它的真偽,而不應拘泥于家數派別
B.有杜詩,不知子之為詩者安在達到杜甫詩的水平,不知道你學寫詩的目標還在哪里
C.如寫家書,雖或疏鹵如寫家信,雖然時有粗疏
D.其于所謂繩墨布置,則盡是矣對文章的規矩布置,則足夠完美
4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麗的一項是()
A.黃宗羲少年時期向當時的詩人學習古代名家作詩之法。
B.黃宗羲鐘情于自己在特定境遇下有所觸動而創作的詩。
C.黃宗羲反對以失去自我為代價刻苦學習唐代大詩人的詩。
D.唐順之以為沈約的詩不講究聲律,不斟酌句文。
45.圍繞詩文創作如何“工”的問題,材料二是如何逐層論述的?請簡要概括。
(2022秋?北京通州?高三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白公⑴問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應。白公目:“若?石投水中,何如?“日:“吳、越之善
沒者3“能取之矣。”日:“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蓄、灌之水合,易牙切嘗西知之。"白公曰:“然
則人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何謂不可?惟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
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洛室。
惠子卬為惠王為國法,已成西示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與惠王。惠王甚說之。以示翟煎,目:“善!”
惠王日:“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日:“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對日:“今夫舉大木者,前
呼邪許卬,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豈無鄭、衛《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若宜也。治
國有禮,不在文辯。”
趙襄子攻翟⑹而勝之,取尤人、終人。使者來謁之,襄子方將食,而有憂色。左右目:“一朝而兩城下,
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木也,不過三日,飄風⑺暴雨,日中不您更今
趙氏之德行無所積。今一朝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與日:“趙氏蘇昌乎!’'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
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此持勝,故其福及后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
而卒取亡焉,不通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能持勝。孔子勁杓國門之關⑻,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
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取材于《淮南子?道應訓》)
注釋:【1】白公:名勝,春秋楚平王之孫。【2】善沒者:游泳高手。【3】易牙:春秋齊桓公寵臣,善調味。
14
【4】惠子:即惠施,曾為魏惠王相。翟煎:魏臣。【5】邪許:象聲詞,勞動時眾人協同用力發出的呼聲。
[6]翟:通“狄”,這里指鮮虞。【7】飄風:狂風。【8】杓國門之關:舉起關城門的門閂(橫木)。
4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可以微言微:秘密。
B.先生號之善:修改。
C.江河之木也大:漲水。
D.日中不須臾須臾:片刻。
4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易牙嘗晅知之己成晅示諸先生
B.若以石投水中賢主以此持勝
C.不若此基宜也趙氏基昌乎
D.奏之惠王孔子聞書日
4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E碩的一項是()
A.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知道說話意圖的人,不用說話(就可心里知道)。
B.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所以最高妙的話就是不說,最有效的行為就是順應事理。
C.治國有禮,不在文辯。治理國家要講究禮節,而不在于言辭上的辯論。
D.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奪取勝利并非難事,保住勝利就是困難的事了。
49.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推斷,不.硬的一項是()
A.孔子用“善沒者能取之”來比喻密謀不為人知的談話,也不會是秘密,會有人知道的。
B.孔子認為河邊爭魚的人會弄濕衣裳,不是他愿意這樣,而是所做的事情讓他成為這樣。
C.翟煎認為勞動者不唱鄭、衛民歌或《激楚》,是因為這些曲子不適合舉大木勞動的場景。
D.作者用孔子不炫耀力氣大、墨子不顯示軍事才能的例子來說明圣人都有外人不知的才能。
50.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而卒取之焉,不通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能持勝。
(2023秋?北京石景山?高三名校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學者出于心,心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學,則聽誦不聞,視簡不見。如欲煉業,必先正心,
而后理義入焉。
夫兩葉掩目,則冥默無睹;雙珠填耳,必寂寞無聞。葉作目蔽,珠為耳縱,二關外煙,視聽內隔,固
其宜也。而離婁察秋毫之末,不聞雷霆之聲;季子聽清角之韻,不見嵩岱之形。視不關耳而耳不聞,聽不
關目而目不見者,何也?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是以心駐于目,必忘其耳,則聽不聞;心駐于耳,必
遺其目,則視不見也。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執規矩之心,回剖厥I⑴之手,而不能考,
由心不兩用,則手不并運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當弈之時,有吹笙過孝,傾心聽之,將聞未聞之際,問以弈道,則不知也。非
弈道深微,情有暫暗,笙滑之也。隸首,天下之善算也,當算之際,有鳴鴻過者,彎弧擬之,將發未發之
間,問?三五,則不知也。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也。弈秋之弈,隸首之算,窮微盡數,非有拳
也。然而心在笙鴻可弈敗算撓者,是心不專一游情外務也。瞽無目而耳不可以察,專f?聽也;聾無耳而目
不可以聞,專于視也。以瞽聾之微,而聽察聰,視明申者,用心一也。
夫蟬難取,而黏之如掇;卷耳易采,兩不盈傾篋,專與不專也。是故學者必精勤專心,?入于神。若
心不在學而強諷誦,雖入于耳而不諦于心。譬若聾者之歌,效人為之,無以自樂,雖出于口,則越散矣。
(取材于《劉子》)
注釋:【1】制厥"雕刻用的刀具。
5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關外郵擁:通“壅”,阻塞。
B.心遇秋毫溺:沉浸,沉潛。
C.非有差也差:差別,差異。
D.視明審者審:清楚,明白。
5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耳目候手心專于聽也
B.而不能專有吹笙過春
C.問以三五以入于神
D.然而心在笙鴻加弈敗算撓者卷耳易采,耐不盈傾筐
5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聽誦不聞,視簡不見。那么聽誦讀之聲就會聽而不聞,讀簡牘文字就會視而不見。
B.視不關耳而耳不聞。看東西時沒有堵上耳朵,耳朵卻聽不見。
C.非弈道深微,情有暫暗,笙滑之也。不是下棋之道精深,是情緒一時陷入低沉,笙聲擾亂了他。
D.聾無耳而目不可以聞,專于視也。聾人失聰,眼睛不可用來聽聲音,因而專注于看。
5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手畫方,右手圓圓,不能同時完成,是因為心不能同時專注于兩件事。
B.離婁、季子等人的事例,說明如果用心專一,就能夠抵抗各種外界干擾。
C.不僅僅是學習,做任何事都要精神高度集中,這樣難事就可能會變簡單。
D.文章與荀子《勸學》都關注“學”,兩文中“用心一也”的含義大致相同。
16
55.選文論點鮮明,論證邏輯嚴密。請以第三段為例,談談該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2023秋?北京豐臺?高三名校模擬)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殊虛侯劉章,高祖孫也,年二十,有氣力,宿衛長安中。孝惠帝崩,呂太后稱制,立諸呂為三王⑴,
擅權用事。章忿劉氏不得職,嘗入侍高后燕飲,高后令章為酒吏。章自請目:“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
行酒。"高后日:“可。”酒酣,章日:“請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兒子,之,笑曰:“顧而父知田耳!若生
而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目:“試為我言田。”章日:“深耕概⑵種,立苗欲疏,非其
種者,嚏且而去之。”呂后默然。頃之,諸呂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劍斬之西還,太后左右皆大驚,業
已許其軍法,無以罪也。自是之后,諸呂憚殊虛侯,雖大臣皆依之,劉氏為益強。
明年,高后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巨人的花園繪本解析
- 171年倫敦協議書
- 通江人才引進協議書
- 集體買賣樹木協議書
- 車位長期出租協議書
- 項目申報代理協議書
- 東營區供熱合作協議書
- 銷售總監任務協議書
- 鞋子材料購銷協議書
- 餐飲合同扣款協議書
- 2023年廣東肇慶醫學院教師招聘及其他工作人員考試真題
- 摩根大通的監管合規應對措施
- 二手房交易授權委托書樣式
- 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亞橋實驗中學第三次模擬數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物理試卷真題(含官方答案)
- 體育與健康知識模擬練習題(北京市海淀區機考題庫)
- 2021年【高考】真題政治(山東卷)(含答案)
- 2023煤礦皮帶運輸考試題庫含答案
- JTG-D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PDF解密
- 近年《高等教育學》考試真題試題庫(含答案)
- 外科視角解讀-《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第二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