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_第1頁
專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_第2頁
專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_第3頁
專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_第4頁
專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025年中考一輪復習收官測試卷 (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北宋年間,參與修訂《武經七書》的何去非曾對袁紹有過一番評述,其言曰:“袁紹雖非曹公之敵,亦所謂一時之豪杰,橫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爭天下,一旦摧敗,卒以憂死?!蔽闹兴帷澳舷蚨鵂幪煜隆敝傅氖悄囊粓鰬鹨?)A.界橋之戰 B.官渡之戰 C.滎陽之戰 D.潼關之戰2.《三國志平話》中,劉備曾為周瑜賦詩:“美哉公瑾,間世而生。興吳吞霸,與魏爭鋒。烏林破敵,赤壁鏖兵?!痹娭械摹俺啾邝楸?)A.導致大規模叛亂長時間無法平息 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局面C.為曹操日后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D.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3.《三國志·吳主傳》載:“(黃龍)二年春正月……造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宮洲……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边@段話記載的事件()A.加速了對西南地區的開發 B.進一步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C.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 D.表明孫吳大力發展海外貿易4.西晉人魯褒作《錢神論》譏諷道:錢被奉為神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這說明西晉的社會風氣是()A.唯利是圖,生活腐化 B.貴族當權,輕視功名C.注重門第,鄙視富貴 D.能力至上,不計名利5.長沙走馬樓發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國吳簡14萬余片。從其記載的戶籍、書信等信息中發現,當時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來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兩字的比例很大。針對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A.這兩個字好聽、好記,寓意吉祥 B.湖南境內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C.受佛教影響,取名具有禪意 D.中原人口遷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6.它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后的統一王朝。承載了曹魏領土,統一后領有孫吳疆域。公元281年,它的國土面積達543萬平方公里。下列關于該王朝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建立者是司馬炎,于280年滅掉吳國后統一全國B.晉武帝時期,為爭奪中央政權發生了“八王之亂”C.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D.統治腐朽,其暴政引起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7.漢族傳統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謂“坐”,其實猶如今日的“跪”,東漢時,胡床自西北傳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勢,顯然更舒服,依據胡床的形制,人們還創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這段話強調了()A.區域貿易的頻繁 B.游牧文明的落后 C.中原文化的先進 D.民族交融的深入8.東晉十六國時期,僧人釋慧常在涼州(今甘肅武威)將佛經托胡商寄到長安,長安胡僧安法華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陽(今湖北襄陽),交給僧人釋道安。從佛經的輾轉傳送中可以看出()A.社會動蕩促進佛教傳播 B.北民南遷帶動文化交流C.跨域經濟聯系普遍存在 D.民族交融傳承中華文明9.魏晉時期,我國南方地區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改進;手工業技術顯著進步;造船業興旺,能制造載重2萬斛(約2000噸)的大船;商業和城市繁榮,南朝蕭梁時建康(今江蘇南京)擁有140余萬人口,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只成千上萬。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優越的自然環境 B.商品經濟的興盛發展C.繁榮開放的海外貿易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10.苻堅即位以來,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加強集權,減賦禁奢,還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抗和矛盾有所緩和。這說明()A.民族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已經消失 B.前秦逐漸強大并且統一黃河流域C.苻堅倡導漢族禮儀促進民族交融 D.苻堅不斷提高自身的漢文化修養11.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這反映了()A.鮮卑族的農業生產水平 B.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C.魏晉南北朝政權的并立 D.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12.孝文帝實行了大規模的漢化政策,包括推廣漢語、禁用鮮卑語、推行漢服、改用漢字等。這些政策使得鮮卑族逐漸融入漢族,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交融與交流。以上內容可以充分說明孝文帝改革()A.通過推行漢化措施進行軍隊建設 B.利用漢族優秀文化實現北方統一C.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中華民族發展 D.增進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獨特性13.南京舊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秦淮、升州(異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都等。其中從420—589年定都建康的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這一現象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特征是()A.南京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B.當時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C.南京是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 D.漢民族都選擇南京休養生息14.史學家陳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測后記》中說:“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睂Υ死斫庹_的是()A.南北朝民族交融為唐繁榮奠定基礎B.南北朝民族交融消除“胡”“漢”觀念C.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僅限于文化領域D.南北朝時期中原文化停滯不前15.魏晉時期,劉徽受《易經》中關于數量關系的啟發創立了割圓術。南朝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得了精確到第七位數字的圓周率,他還著有《易義辨》《孝經注》和《論語注》。據此可知當時()A.自然科學主要為儒學服務 B.世上研究圓周率的只有他們兩人C.科學技術指導了農業生產 D.科學家在前人基礎上繼承與創新16.“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也帶來了他們的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尊重婦女的意識等?!辈牧险f明魏晉南北朝時期()A.增強少數民族政權的綜合實力 B.推動民族隔閡與偏見徹底消除C.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D.使漢族文化在北方獲主導地位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60分。17.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脈”。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從《竹書紀年》……到文學、史學、農學、醫學等,……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摘編自人民網《習近平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材料二:祖沖之治學嚴謹,運用前朝劉徽的割圓術,精確圓周率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了世界近千年。王羲之刻苦學習,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創作出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作品。——摘編自《統編新教材七年級上冊》材料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幾浴吨腥A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我國古代史學、農學、醫學方面的優秀著作及作者(各一例)。(3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以祖沖之和王羲之為例說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創新。(6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4分)(4)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4分)18.中華民族共同體(15分)材料一春秋時期,各大國與鄰近的少數民族部落方國發生戰爭,與夷狄各部之間的通婚現象也很普遍。于是,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與華夏族融合起來。此外,本來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不斷吸收中原華夏文明成果,融入華夏族并被中原各國所認同。戰國時,不斷擴大的華夏族形成了強烈的認同感,為秦漢“天下為一”的大一統格局奠定了基礎?!幾蕴镄駯|、周蘇平《春秋》等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言)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段簳と纬峭鮽鳌凡牧先龔氖鶉鴷r期,胡族統治者對占領區的漢族上層人物改行籠絡的方針。有的統治者還主動對本民族實行全盤漢化政策,如北魏孝文帝禁講鮮卑話、胡服編發左衽,以及改漢姓、定士族。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有一種叫“羌煮貊炙”的食物。羌和貊都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據《齊民要術》講,羌煮是中原人仿照羌人將精選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塊,蘸著各種調料制成的濃汁吃。貊炙是貊人發明的一種烤乳豬,漢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豬,一邊烤,一邊往上灑酒和抹油?!幾浴吨袊幕ㄊ贰の簳x南北朝卷》(1)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是怎樣不斷發展的并說明其影響。(15分)(2)據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響。(15分)(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歷史現象。結合所學,闡述該現象對歷史發展的影響。(15分)19.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漢初年,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很弱。漢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改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列舉漢武帝在政治和思想兩方面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措施。(3分)材料二:三國鼎立時期,無論魏、蜀、吳,都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這種局部統一較之東漢末年眾多軍閥割據混戰的狀況前進了一步,也為后來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整頓政治,增強國力,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魏、蜀、吳三國還重視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交融?!度龂αⅰ?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6分)材料三: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族改用漢姓的情況。閱讀后回答問題鮮卑姓改為漢姓鮮卑姓改為漢姓鮮卑姓改為漢姓拓跋元步六孤陸達奚奚拔長孫賀蘭賀勿忸于于丘穆陵穆獨孤劉尉遲尉(3)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目的是什么?(2分)(4)綜合以上材料,請你總結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3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春秋時代,秦、楚等國開疆拓土,力圖爭霸中原,但還是被各中原諸侯國視為夷狄。戰國時期,秦、楚認同于華夏,中原諸國也承認了秦、楚是華夏族的組成部分,與齊、燕、趙、魏、韓并稱七雄,形成七個地區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先秦卷》材料二古代世界有游牧與農耕兩大民族,彼此之間沖突不斷,……兩漢王朝,面對威脅,一方面戰爭;另一方面本著“和為貴”的理念與傳統的“合縱連橫”策略,積極從外部世界尋找同盟者?!幾詮埾蟆墩摴沤z綢之路歷史對現實的啟示》材料三三國鼎立時期,無論魏、蜀、吳都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這種局部統一為后來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整頓政治,增強國力,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魏、蜀、吳三國還重視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幾酝踔贍巍段簳x南北朝史》材料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也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各族人民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婦女的意識、夷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幾灾旖B侯《中國古代史(上冊)》(1)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諸侯國對“秦、楚”態度發生的變化。(2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回答兩漢王朝主要受到哪個游牧民族的威脅?并據材料二,指出兩漢王朝面對威脅采取的對策。(4分)(3)據材料三,指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4分)(4)據材料四,歸納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兩種方式。(4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據題干“‘袁紹雖非曹公之敵,亦所謂一時之豪杰,橫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爭天下,一旦摧敗,卒以憂死?!焙退鶎W知識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進行決戰。面對數倍于己的袁軍,曹操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打擊敵人要害的戰術,偷襲袁軍的后勤供應營地,燒毀其全部軍糧。袁紹軍隊人心渙散,被迅速殲滅,曹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官渡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為曹操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B項正確;界橋之戰發生于191年,是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進行的戰爭,排除A項;滎陽之戰發生于公元前204年,是指楚漢之爭時劉邦和項羽在河南滎陽進行的作戰,排除C項;潼關之戰是曹操和關中西涼的聯軍之間的戰斗,發生在211年,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烏林破敵,赤壁鏖兵?!苯Y合所學可知,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場重要戰役。這場戰役阻止了曹操統一中國的進程,使得南方的孫權和劉備得以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因此,“赤壁鏖兵”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D項正確;導致大規模叛亂長時間無法平息的是八王之亂,排除A項;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瓦解滅亡,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局面,排除B項;為曹操日后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的是官渡之戰,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三國時期吳國與臺灣聯系的相關知識。解題思路如下:第一步:分析材料①時期:三國。②行動所屬國:吳國。③行動:浮海求夷洲及宮洲第二步:回扣教材230年,孫權(吳主)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臺灣)第三步:得出答案綜上所述,材料所述事件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C正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開發,排除A;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孫權派將軍衛溫到夷洲與海外貿易無關,排除D4.答案:A解析:由材料“錢被奉為神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墒拱病⑺揽墒够睿F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可知,題干材料反復強調和譏諷的是錢,材料反映了西晉社會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西晉統一后,統治集團迅速腐朽,排除BCD,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5.答案:D解析:根據“當時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來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兩字的比例很大”可知,當時湖南長沙有很多外地人口,這是因為中原人口遷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D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客”“思”寓意吉祥、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和受佛教影響,排除ABC。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它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后的統一王朝。承襲了曹魏領土,統一后領有孫吳疆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晉,西晉后期,晉惠帝時,為爭奪皇權,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使西晉衰落,316年,西晉被匈奴滅亡,B項正確;西晉的建立者是司馬炎,于280年滅掉吳國后統一全國,排除A項;由于“八王之亂”,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排除C項;西晉統治腐朽,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征兵派役,甚至掠賣少數民族人民為奴婢。這些暴政激起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一些少數民族的首領乘機起兵反晉,排除D項。故選:B。7.答案:D解析:漢族傳統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謂“坐”,其實猶如今日的“跪”,東漢時,胡床自西北傳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勢,顯然更舒服,依據胡床的形制,人們還創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這段話強調了民族交融的深入。漢族人學習借鑒少數民族的家具,并創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故選:D。8.答案:C解析:據材料“僧人釋慧常在涼州(今甘肅武威)將佛經托胡商寄到長安,長安胡僧安法華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陽(今湖北襄陽),交給僧人釋道安”可知,在東晉十六國時期,自涼州至長安再到襄陽均存在貿易路線,體現了跨區域經濟聯系普遍存在,C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一個僧人寄送佛經的行為,不能體現社會動蕩促進宗教傳播,排除A項;材料中佛經是通過商貿路線寄送的,并非通過北民南遷,排除B項;題干材料說明跨域經濟聯系普遍存在,不能說明民族交融傳承中華文明,排除D項;故答案為:C。9.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墾田面積日益增多”“手工業技術顯著進步”“造船業興旺”“商業和城市繁榮”可知,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地區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故選D。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苻堅即位以來,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加強集權,減賦禁奢,還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抗和矛盾有所緩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加強集權,招撫流民,興辦學校,提倡儒學,緩和了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為大勢所趨。題干說明苻堅倡導漢族禮儀促進民族交融。C項正確;民族之間的矛盾得到緩和,沒有解決,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前秦統一黃河流域,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苻堅提高自身文化休養,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可知,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的畫風與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反映了漢族文化傳播到了北魏,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產生了影響,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鮮卑族的農業生產情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沒有體現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政權的并立”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推廣漢語、禁用鮮卑語、推行漢服、改用漢字等政策使得鮮卑族逐漸融入漢族,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交融與交流,體現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中華民族發展,C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孝文帝改革推動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交融與交流,而不是進行軍隊建設,排除A;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實現統一,排除B;增進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交融而非民族獨特性,排除D。13.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帝都,建康即今南京。因此題干描述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特征是當時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B項正確;題干強調當時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沒涉及南京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南京是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排除AC項;題干不能說明漢民族都選擇南京休養生息,排除D項。故選B項。14.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即是說當時的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之間的民族融合,“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說明唐朝的統一和強盛是建立在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民族大融合基礎之上的,這表明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為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故A正確。B、C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不符合史實,且與題意無關,排除。15.答案:D解析:題干信息“劉徽受《易經》中關于數量關系的啟發創立了割圓術。南朝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得了精確到第七位數字的圓周率,他還著有《易義辨》《孝經注》和《論語注》”,說明中國古代科學家在前人基礎上繼承與創新,D項正確;“自然科學主要為儒學服務”材料無法體現,且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世上研究圓周率的只有他們兩人”說法錯誤,研究圓周率的并非只有他們兩人,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科學技術指導了農業生產”,排除C項。故選D項。16.答案:C解析:材料“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也帶來了他們的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尊重婦女的意識等。”意在說明,孝文帝改革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孝文帝改革對我國歷史帶來的深遠影響是促進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C符合題意。故選:C。17.答案:(1)史學:根據所學可知,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列為我國史學不朽的巨著,寫其中之一即可。農學:北朝時期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二者寫其一即可。醫學:東漢末年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奠定了我國中醫臨床理論體系;明代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是一部總結性藥物學巨著。二者寫其一即可。(2)祖沖之運用劉徽提出圓周率的計算方法,把圓周率由原來的小數點以后的第4位數,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王羲之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擅長行書、楷書、草書,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把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高度。(3)作用:促進社會和諧、提升道德修養、豐富精神生活、倡導健康生活、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等。(寫出任意兩點即可)(4)認識:從保護、繼承、創新等方面,作簡要敘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中發展創新等。解析:(1)史學著作和作者:根據所學知識,可舉例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兩部史書都是我國史學史上的不朽巨著。(任選一個即可)

農學著作和作者:根據所學知識,可舉例北朝時期賈思朝撰寫的《齊民要術》,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它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任選一個即可)醫學著作和作者:根據所學知識,可舉例東漢末年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奠定了我國中醫臨床理論體系;明代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是一部總結性藥物學巨著。(任選一個即可)(2)說明:根據材料二“祖沖之治學嚴謹,運用前朝劉徽的割圓術,精確圓周率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了世界近千年”并結合所學祖沖之的知識可知,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運用劉徽提出圓周率的計算方法,把圓周率由原來的小數點以后的第4位數,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根據材料二“王羲之刻苦學習,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創作出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作品”并結合所學王羲之的知識可知,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的是東晉的王羲之。他刻苦學習書法,王羲之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擅長行書、楷書、草書,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把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高度。(3)作用:根據材料三“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可得出,促進社會和諧;根據材料三“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可得出,提升道德修養;根據材料三“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可得出,豐富精神生活;根據材料三“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可得出,倡導健康生活等。作用:促進社會和諧、提升道德修養、豐富精神生活、倡導健康生活等。

(4)做法: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可從保護、繼承、創新等方面,作簡要敘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中發展創新等。18.答案:(1)發展:通過與少數民族戰爭、通婚,戎狄諸部與華夏族融合;秦、楚等原本的“四夷”之國吸收華夏文明成果融入華夏族并被認同;華夏族自身認同感不斷增強。影響:為秦漢大一統格局奠定基礎。(2)措施:遷都洛陽;改漢姓,穿漢服,與漢通婚等。影響:促進了北魏的漢化進程,加強了北魏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的發展。(3)現象: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在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表現,少數民族統治者籠絡漢族上層人物,推行漢化政策,漢族也吸收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影響: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解析:(1)發展:根據材料一“春秋時期,各大國與鄰近的少數民族部落方國發生戰爭,與夷狄各部之間的通婚現象也很普遍。于是,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與華夏族融合起來?!笨芍?,通過與少數民族戰爭、通婚,戎狄諸部與華夏族融合;根據材料一“本來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不斷吸收中原華夏文明成果,融入華夏族并被中原各國所認同?!笨芍?,秦、楚等原本的“四夷”之國吸收華夏文明成果融入華夏族并被認同;根據材料一“戰國時,不斷擴大的華夏族形成了強烈的認同感”可知,華夏族自身認同感不斷增強。影響:根據材料一“為秦漢‘天下為一’的大一統格局奠定了基礎”可知,華夏族的發展,為秦漢大一統格局奠定基礎。(2)措施:根據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言)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遷都洛陽;根據材料二“移風易俗”和所學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將鮮卑姓氏改為漢姓,穿漢服,與漢通婚等。影響:依據所學可知,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的漢化進程,加強了北魏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的發展。(3)現象:根據材料三“有的統治者還主動對本民族實行全盤漢化政策”“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有一種叫‘羌煮貊炙’的食物”和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表現在文化、習俗等方面,少數民族統治者籠絡漢族上層人物,推行漢化政策,漢族也吸收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影響: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以上歷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