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學期高中新課程模塊考試試題(卷)高二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天命”是商周時期的重要觀念。商人認為“天命”不可轉移,而周人則以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統治者為了獲得“天命”,必須“敬天保民”。這表明周代A.對天命觀持排斥態度 B.對天的認識理性化C.天子權力有所下降 D.德治思想逐步形成2.先秦時期流行的一項體育運動“鄉射禮”對于射手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能否射中靶心、形體能否合于音樂節奏、能否禮讓對手。只有符合全部條件的射手,才能成為獲勝者。據此可知,“鄉射禮”A.契合了戰亂頻繁的時代 B.蘊含了中華文化的精神C.體現了儒法思想的結合 D.保證了人才的全面發展3.有學者認為,漢代儒學試圖努力去把儒家從講起來很好聽比較迂闊的理論變為可以運作的東西。這說明漢代儒學A.繼承了先秦儒學的神學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闡釋儒學C.充滿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色彩 D.契合時代要求而重新整合4.宋明理學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卻把其精髓納入到儒學內部”,“捍衛的是正統儒學的尊嚴,卻利用了佛教的哲學思辨的智慧”。這表明,在宋明理學的理論建構過程中A.佛教曾成為社會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補中出現融合C.佛教能主動適應社會現實D.儒學正統地位一度出現動搖5.在王守仁看來,倫理綱常是人們心中所固有的、先驗的“良知”,要把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諸行事,規范自身行為,自覺地為善去惡。該思想意在()A.重建儒學價值體系 B.維護封建倫理秩序C.鞏固儒學主導地位 D.致良知以達圣賢之道6.從鴉片戰爭到“五四”前后幾十年間,漢語吸收的外來詞遠遠超過了延續千年的漢唐時期,其借詞的規模、范圍、數量,都是空前的。諸如: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來復槍(rifle)麥克風(mi-crophone)巴士(bus)咖啡(coffee)等等。這種變化說明A.近代漢語因戰爭被逐漸歐化 B.近代社會變遷影響文化生態C.西學東漸有利于白話文改革 D.外來詞與文化侵略同步形成7.顏海英在《世界文明史·古代埃及文明》一書中指出,古埃及人主要向南與努比亞,向東北通過西奈半島與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兩河流域發生聯系。促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地理位置的獨立性 B.專制王朝的封閉性C.西亞大國的侵略性 D.王權觀念的宗教性8.“開始于沙漠中的一個宗教,在短短一個世紀內,已發展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到750年,它統治了從比利牛斯山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廣大地區。”這一帝國和宗教是()A.羅馬帝國基督教 B.拜占庭帝國東正教 C.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 D.基輔羅斯帝國東正教9.《十二銅表法》規定:“現行竊盜被捕,處笞刑后交被竊者處理;如為奴隸,處笞刑后投塔爾佩歐巖下摔死。”由此說明,《十二銅表法》A.注重維護私有財產B.重視維護平民利益C.力圖改善奴隸處境D.重視法律訴訟程序10.“人們深以自己能傳承古希臘為榮,作家們以典雅的古希臘語寫作。當西歐正沉淪于黑暗時代時,他們卻繼續維持一個有教養、博學的社會……”該文敘述的是A.英吉利 B.阿拉伯 C.拜占庭 D.俄羅斯11.“原本顯然是剎帝利階級登極動作,英雄主義與戰爭的作品,在婆羅門的手中則變成了教誨民眾關于倫理法典、道德觀念以及涅槃之類的工具”。歷史學家威爾·杜蘭評論的古典文獻當是A《摩訶婆羅多》 B.《漢穆拉比法典》C《吉爾伽美什》 D.《荷馬史詩》12.“15世紀末以前,印第安人的歷史是獨立發展的。人口約有1500萬到4000萬,語言和方言達數千種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許多古文化中心,創造了燦爛的印第安文明。然而這一切從1492年開始改變了。”其言外之意是()A.印第安文明曾經引領世界發展 B.哥倫布遠航發現了美洲新大陸C.西方殖民導致了印第安文明毀滅 D.地理大發現密切了各文明間的關系13.奴隸貿易前后進行了400多年。從1802年到1819年,丹麥、英國、瑞典、法國政府先后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關于黑人奴隸貿易,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葡萄牙是販奴先鋒,英國曾是史上最大的黑人奴隸販子B.機器的應用加速了廢奴進程C.黑人奴隸貿易的停止體現了歷史的進步D.美國獨立戰爭后減少了對黑人奴隸的需求14.一位非洲學者對近代以歐、亞、非三洲的人口變化作了如下統計(單位:百萬人),他制作了如下這張表格最有可能是為了說明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非洲100100100120歐洲103144274423亞洲253437656857A.非洲人口長期停滯在一億人左右 B.歐洲殖民者推行種族滅絕政策C.黑奴貿易給非洲人口帶慘重損失 D.非洲人口在世界總人口比重下降15.從二戰后到50年代初,大約有1500萬到2000萬移民獲準進入英國、法國、德國和北歐國家。他們大多來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國家,也有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它地區。這股移民潮A.有助于歐洲推進經濟復興計劃B.使冷戰局勢更加嚴峻C.實質是宗教沖突下的難民問題D.促使歐洲走向一體化16.當今的新加坡人口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蘇格蘭人等東西方各民族組成。在教育上,政府規定每個學校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把中文、泰米爾文、馬來文作為可以任選的一種第二語言,從而給予4種語言平等的地位,兼顧到了各族的感情。這種方式()A.說明對英國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團結 C.強調了文化的多元一體 D.說明語言文化的不平等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17小題12分,18小題16分,19小題12分,20小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戰國時期“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的歷史背景下,各家學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這種學術繁榮的局面不僅是空前的,在后世歷史中也屬罕見。——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秦皇漢武統一中國,建立南北統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展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不同,佛教的傳入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的區別如此之大,以至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百年。——摘編自張國光《在歷史的地平線上》(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戰國時期“學術繁榮”局面出現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文化發展的特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單向的西學東漸,與之相伴相隨的還有一個中學西漸。葡萄牙在租借澳門后,中國產品如絲綢、陶瓷、茶葉等,更多地輸往歐洲。一些傳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時,將儒家經典如“四書”及《周易》《書經》《孝經》《詩經》《禮記》等翻譯為西文出版。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的《大中華帝國志》,全面介紹了中國歷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況。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游覽了承德避暑山莊,隨員巴羅在《中國游記》中盛贊了山莊的園林建筑:“錯落有致,間隔合宜,恰到好處,互相襯托”。另一學者又專門指出中國園林有更高級的美——不規則的自然美,這推動了英國“不規則園林”運動的興起。隨后,整個歐洲掀起了仿建中國園林的熱潮,并修建了許多包含中國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改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四卷)》等材料二1840年以來,中國文化邁入從傳統走向近現代的轉型。這一時段的困境,有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當時原有中華文化體系無法提供現成的救國治國方案,以致使我們不得不從外來文化中去尋找。19世紀末,從康有為到孫中山,仁人志士從西方文化體系中尋找救國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紀初,中國共產黨人運用同樣是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后,才使中國最終擺脫百年困境,走向獨立富強……——摘編自曾加榮《中國傳統文化概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著名“傳教士”是誰?概述16~18世紀“中學西漸”的史實。(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文化在近代發生的新變化,并分析其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是印歐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遷徙。這次大遷徙使得除中國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沖擊并開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間進行了融合。……印歐人的第二次大遷徙因公元3世紀起匈奴人的西進而引發,難民們沖破羅馬帝國邊境,并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全線崩潰……占領西羅馬帝國崩潰后的廣袤領土,各自據地為王。——藍琪《印歐人種的第二次遷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材料二……帝國建立后的經濟繁榮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聯系了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東西方之間承當了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印度的科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的;在歷史上,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時吸收了古希臘和古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科學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張帥《阿拉伯文明的起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印歐人兩次大遷徙分別對亞歐主要區域文化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5—18世紀大西洋沿岸洲際人口移動主要路線示意圖請結合世界近代史的相關知識,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并對其進行合理解讀。(要求:概括準確,解讀全面、客觀,條理清晰。)
第二學期高中新課程模塊考試試題(卷)高二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A【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17小題12分,18小題16分,19小題12分,20小題12分,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諸侯紛爭,紛紛招攬人才尋求富國強兵之策;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私學興起;士階層崛起。(2)特點:南北文化統一;文化統一依賴于政治統一;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融入外來宗教思想;具有包容性、開放性。【18題答案】【答案】(1)傳教士:利瑪竇;史實:文化典籍傳播;介紹中國概況;園林建筑影響。(2)變化:從傳統走向近現代的轉型,從向西方學習科技文化到學習政治制度,再到接受馬克思主義來探索救國道路。原因:民族危機加深;西方文化沖擊;先進人士探索;馬克思主義傳播。【19題答案】【答案】(1)影響:第一次大遷徙導致了眾多古文明的出現。如希臘文明中的邁錫尼文明和荷馬時代、西亞的赫梯文明、南亞的印度文明等;第二次大遷徙主要導致了一些新的國家的先后崛起。(2)貢獻:阿拉伯人保存并傳播了東西方古代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人吸收其他地區的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融合。【20題答案】【答案】現象:近代大批歐洲人向美洲遷徙;非洲人被販賣到美洲。解讀:全球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推動人口遷徙,大批歐洲人為追求財富殖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出納實操培訓
- 化學必修2第二節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第2課時教案設計
- 高考志愿培訓2025
- 2025傳媒公司·戰略地圖
- 七年級生物上冊 2.3.2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教學設計 (新版)蘇教版
- 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7.1 家的意味 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守護生命教案配套
- 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三冊7.1.2 弧度制及其與角度制的換算教學設計及反思
- 2024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春季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財務類法律類培訓
- 英語-第一冊-第三版-Unit5
- 讀書分享平凡的世界
- Se7en《七宗罪(1995)》完整中英文對照劇本
- 2024年山東濟南中考語文作文分析-為了這份繁華
- 醫院案例剖析之武漢協和醫院:護理人文關懷規范化實踐管理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 帕金森病藥物治療 課件
- 2024年醫院依法執業培訓課件
- 公司收款委托書模板
- 17 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語文六年級下冊統編版
- 2024年CCAA注冊審核員《產品認證基礎》(真題卷)
- 2024年高考英語訓練動詞(謂語、非謂語)單句語法填空50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