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3課時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導學案(第23課時)班級姓名小組___________【學習目標】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重點難點】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發展狀況,特別是中古中后期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新變化【知識鏈接】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35課【學法指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答法等【導學流程】自主預學、一、中古時期的歐洲(一)中古西歐1.前期的社會特征(5—10世紀)(1)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據產生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特征①以土地為紐帶,層層分封②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③權利與義務統一,體現契約精神(雙向權利義務),控制力有限④領主有較大獨立性(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影響①國王或皇帝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②封建主在各自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導致政治分裂,王權較弱[概念]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2)經濟上——莊園經濟與農奴制度盛行莊園地位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土地組成領主自營地農民份地勞動人群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自由農民,法律上自由,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經營方式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自備工具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自耕自收剝削方式以勞役地租為主司法機構莊園法庭維護莊園秩序經濟形態相對封閉獨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評價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②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古西歐的割據狀態,阻礙王權的強化(3)思想上——基督教會地位舉足輕重表現經濟基督教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政治教權高于王權;組織力量強大,形成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思想文化保存古典文化、開辦學校,壟斷教育,控制人們精神生活,強調禁欲苦行評價經濟加重人民負擔,阻礙商品經濟發展政治教權與王權結合鞏固了封建統治,長遠看阻礙王權強化,與王權的矛盾日益尖銳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和社會教化;束縛人性(4)階級上:教會與世俗封建主為統治階級,共同維護封建秩序,形成二元權力結構,教權高于王權,二者既依存又斗爭。2.后期的社會特征(10—15世紀)(1)王權逐步強大,民族國家逐漸形成。原因工商業經濟發展,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壯大,國王與城市結盟表現①法國:14世紀初,召開三級會議,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王權強化。15世紀晚期,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加強②英國:13世紀初,頒布《大憲章》;13世紀中后期,議會權力加強;14世紀,議會分為上下兩院,議會有批準征稅、進行立法等權力;15世紀晚期,英格蘭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③西班牙、葡萄牙:15世紀末國家形成影響①有利于結束國家分裂狀態,走向統一②有利于削弱教會力量,推動民族國家形成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葡萄牙、西班牙王權的加強,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條件(2)工商業復興,城市興起。興起時間10—11世紀興起背景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主要居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城市自治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自治影響①經濟: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②政治:城市與王權結盟,有利于王權加強,推動民族國家興起和市民階級參與政治③思想:促進大學的興辦、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思想解放,為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創造條件④對瓦解西歐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現代西方文明起著重要作用[概念]行會:封建社會城市中的同業組織。分手工業行會、商人行會。在歐洲約起源于公元9世紀,11世紀后發達。是手工業者或商人在商品經濟相當發展的條件下,為限制競爭、規定生產或業務范圍、解決業主困難和保護同行利益等,由同業或相關行業聯合組成。行會在反對封建主壓迫和促進工商業發展上起過作用,但因它本身帶有封建壟斷性質,在商品交換范圍擴大后,就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選擇性必修1鏈接]1.法律與教化:“日耳曼法”作為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教會法。在羅馬法基礎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基督教對文化教育發展和社會教化起到重要作用。2.基層治理: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城市興起后,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進行城市治理;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選擇性必修3鏈接]中古西歐的文化1.在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基礎上,融合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人部族傳統而形成。2.基督教會控制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圣經》對西歐的文學藝術有重要影響。3.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4.繼承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二)中古東歐1.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興亡(1)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首都是君士坦丁堡(2)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領土擴張至北非和意大利等地(3)1453年,被奧斯曼人滅亡特點(1)位置: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地理位置突出(2)政治:君主專制;重視法律建設,編纂《羅馬民法大全》(3)經濟:工商業發達,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4)文化:東正教為國教,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對文明的貢獻(1)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2)保存并延續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促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3)傳承羅馬法,對歐洲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概念]羅馬法:古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法律的總稱。其中最為完備、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私法(民法,包括訴訟程序)。最初只適用于羅馬公民,因而亦稱公民法。公民以外的外來人與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一般適用萬民法。后公民法與萬民法合而為一。羅馬法是古代法律中反映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最完備、最典型的法律。歐洲國家法律大多淵源于羅馬法,形成羅馬法系,其影響還隨這些國家的殖民擴張而擴大到世界許多地區。[拓展]羅馬法發展過程、原因及作用階段轉變(發展)原因作用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紀《十二銅表法》頒布)習慣法的隨意性;平民反對貴族斗爭限制了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護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公元前3世紀)商品經濟發展;疆域擴大,維護統治的需要鞏固了帝國統治,促進了帝國繁榮成熟完備(6世紀《羅馬民法大全》)內容繁雜,使用不便羅馬法系統化和法典化,體系最終形成2.俄羅斯帝國歷程(1)發端: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2)中斷: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3)復興: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積極對外擴張(4)發展: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特點(1)政治:沙皇專制,加強中央集權(伊凡四世改革)(2)文化:東正教中心;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又發展出自身的獨特文化二、中古時期的亞洲1.阿拉伯帝國興起(1)建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622年,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后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2)擴張: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首都是巴格達統治(1)政治: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2)經濟:工商業發達、溝通歐亞非海陸貿易(3)文化: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文化。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貢獻(1)統一了廣大地區,穩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各地文明的發展(2)加強了東西方貿易聯系(3)融合東西方文化,創造了繁榮的阿拉伯文化(4)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5)保存并傳播古代文化。將古希臘羅馬文化保存并重新傳回歐洲,為文藝復興創造條件[點撥]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及繁榮的原因(1)特點:包容性(兼有東西方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創新性(保留本民族特色,綜合東西方文化,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2)原因:阿拉伯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兼收并蓄、包容開放,對文化發展創新;被征服地區大多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2.奧斯曼帝國建立1453年,奧斯曼人滅亡拜占庭帝國;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統治(1)最高統治者蘇丹是宗教領袖、國家和軍隊的主宰,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2)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影響(1)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2)控制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3.南亞(1)概況項目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建立4世紀初13世紀初宗教印度教發展為主要宗教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社會狀況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地區,其余大部分地區保留藩王,政令不夠統一蘇丹擁有最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劃分為行省,任命總督進行管理,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2)基本特征:政局多變,宗教多元。4.東亞國家文明發展概況日本(1)646年,大化改新,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2)10世紀,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莊園經濟形成和武士集團逐漸形成(3)12世紀末,進入幕府統治時期,以天皇為首的朝廷無權;實權由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4)17世紀,德川幕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朝鮮(1)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2)10世紀初,高麗王朝建立,仿效中國唐朝制度。(政治:中央設三省六部,地方劃為十道;經濟:土地國有;文化:科舉選官,傳播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3)14世紀末,李成桂建立朝鮮(4)16世紀末,中朝軍民抗擊日本侵略[概念]幕藩體制: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制度。幕藩體制是德川家康以來建立的統治模式,“幕”即位于江戶以將軍為中心的幕府,“藩”即由幕府任命的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大名”。幕府把持中央的大權,地方上的藩政則交由“大名”來管理。“藩”的統治機構也與幕府機構基本相似,大名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利,但要以對幕府的絕對支持為前提。幕藩體制在明治維新時被廢除。[選擇性必修3鏈接]中華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的影響(1)漢字:漢字傳入并影響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文字創造,推動當地文化交流和發展。(2)思想:儒學傳入并成為官學,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也推動當地文化發展。(3)制度: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推行中央集權、土地和賦稅制度;越南的教育體制、科舉制度借鑒中國。(4)建筑、繪畫、服飾、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三、古代非洲文明1.班圖人:培育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馴養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掌握冶鐵技術。2.代表區域國家時間特征東非阿克蘇姆4世紀鼎盛一度成為地區強國桑給巴爾、蒙巴薩、摩加迪沙10—15世紀廣泛使用奴隸;以園藝業為主,對外貿易發達,城市繁榮西非加納、馬里、桑海8—15世紀馬里:進一步擴張,成為西非最強大的國家;廷巴克圖成為西非重要文化中心桑海:實行中央集權;擴大對外貿易;興建學校,鼓勵文化發展南非津巴布韋14—15世紀鼎盛巨石建筑[點撥]古代非洲文化發展的基本特點(1)受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的限制,非洲文明相對孤立封閉,且社會發展程度相對落后。(2)靠近商業要道的東非和西非地區,對外貿易繁榮,與外界文化交流相對頻繁。四、古代美洲文明1.創造者:印第安人獨立培育出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特有作物。2.代表文明地點、時間文明成就共性瑪雅文明中美洲尤卡坦半島,15世紀中期衰落種植玉米、城市國家、金字塔(祭祀廟宇)、陶器、瑪雅文字和歷法、20進制、“零”的概念等多神崇拜、金字塔阿茲特克文明中美洲今墨西哥地區,14世紀興起,16世紀初鼎盛“浮動園地”擴大耕地面積;都城特諾奇蒂特蘭;圖畫文字;天然銅;陶器等印加文明南美洲,15世紀末16世紀初鼎盛國王集權;修建道路系統;馬丘比丘城遺址;人口調查;遷移居民;麻醉劑、人體解剖、太陽歷和太陰歷等3.消失: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屠殺,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合作探究探究一:多元的歐洲文明材料一在中世紀,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屬于天主教會,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語。歐洲人沒有效忠國家的概念,他們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摘編自劉成《英國現代轉型與工黨重鑄》材料二有人認為中世紀曾是“黑暗時代”,但在15世紀的某一時期,黑暗終于消失了,歐洲蘇醒了,滌除了污垢,又開始了思考和創造,在中世紀漫長的間歇之后,重新踏上前進的征途。事實上,1300年的歐洲已大不同于600年的歐洲了,約在1500年,中世紀時代臨近結束時,歐洲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的結構,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當中占有決定性的優勢。——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拜占庭文明是亞歐中世紀文明中一枝獨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從其產生的那一時刻起就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還具有明顯的羅馬因素。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政治法律體系及官僚統治體系方面,拜占庭幾乎全面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使之成為中世紀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拜占庭皇帝們始終緬懷羅馬帝國的光榮,特別是在拜占庭帝國早期,皇帝們無不以恢復和重振羅馬帝國昔日輝煌為己任。——摘編自徐家玲《走進拜占庭文明》[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歐洲人的國家觀念狀況,并簡析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世紀臨近結束時,歐洲這種“決定性優勢”的認識。(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拜占庭文明加以闡釋。探究二區域聯系的中古世界材料一當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時,西歐正處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時代”,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圖1圖2圖3圖4[問題](1)根據材料一,概述阿拉伯帝國在文明傳承中所發揮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2)請為材料二中四幅地圖分別寫一個合適的標題。(3)找出材料二中四幅地圖間的關聯,提煉一個共同的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三、達標檢測中世紀的歐洲1.(2024·河南高考適應性考試)847年,西法蘭克王國頒布《麥爾森法令》:“每個自由人必須按照他的意愿從我們或我們的忠臣中,選擇一個領主……如無正當理由任何人都不得離開他的領主……我們要把權利賜給我們的忠臣們,而且我們決不愿對他們做任何違反理性的事。”這表明該王國()A.封建化程度加深B.試圖抑制市民流動C.王權進一步強化D.鞏固了國家的統一2.(2023·廣東卷,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憲章規定了國王對教會財產及諸侯領地所擁有的權利,特別是載明了國王所不能做或決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確規定封建關系的法律文件。該文件()A.明確了君主立憲制的原則B.體現了王權有限的觀念C.激化了王權與教會的矛盾D.維護了市民階層的利益3.(2022·山東卷,10)下圖所列為12世紀前期法蘭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間的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面對當時方興未艾的城市自治運動,支持城市公社。○改組御前會議,吸收若干忠于國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參加。○當阿基坦公爵去世時,讓兒子娶公爵的女繼承人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領土。A.推動城市崛起 B.加強國王權力C.建立民族國家 D.發展莊園經濟4.(2023·湖北卷,12)13世紀時,英格蘭的一則小品劇中,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小麥、奶酪、雞蛋和小乳豬的價格。無獨有偶,《田莊總管職責》也提醒領主和總管,羊毛應該論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為單位出售,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上述材料反映英格蘭()A.封建莊園制度已瀕臨崩潰B.莊園農產品獲利豐厚C.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D.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5.(2023·江蘇卷,12)1289—1304年,在英國辛德雷克莊園中,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據此可知,該莊園法庭()A.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B.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C.重視維護莊園秩序穩定D.依據大陸法裁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深圳房屋租賃的合同范本
- 2025牛買賣合同范文
- 2025物業裝修合同示范文本
- 2025深圳萬科東郡北區園林景觀設計顧問合同
- 2025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房建工程)
- 2025化工原料供應協議合同范本
- 【7道期中】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十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道德與法治試題
- 2025辦公房屋租賃合同范本「版」
- 2025建筑工程土方回填項目合同
- 重慶市沙坪壩區九年級歷史上冊 世界古代史 第五學習主題 古代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第10課 古代的科學技術與造型藝術教學設計 川教版
- 2021-2022學年北京市海淀區北大附中八年級(下)期中物理試卷含答案解析
-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規范標準
- 歐陽修課件PPT完整版
- 【典型例題系列】2021-2022學年五年級數學下冊典型例題系列之第三單元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部分(解析版)蘇教版
- 主動脈夾層外科治療及圍術期血壓管理
- D500-D505 2016年合訂本防雷與接地圖集
- 小學勞動教育二下第三單元 1 《水培綠蘿》課件
- 高速公路收費站危險點事故隱患及控制措施
- 初一英語情態動詞練習題含答案
- JJF 1159-2006四極桿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校準規范
- GB/T 24844-20181 000 kV交流系統用油浸式并聯電抗器技術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