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單元綜合檢測_第1頁
06-單元綜合檢測_第2頁
06-單元綜合檢測_第3頁
06-單元綜合檢測_第4頁
06-單元綜合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擊此處添加副標題匯報人: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過綜合單元學習成果反饋匯報人:單元綜合檢測

75分鐘

100分1.新情境

《秦律》規定:保舉被廢除官籍的人為吏,要罰以兩副鎧甲。無獨有偶,漢代律令中也有“有任人以為吏,其所任不廉、不勝任以免,亦免任者”的記載,山陽侯張當居為太常時因薦舉子弟多不符實而受到“完為城旦”的處罰。材料意在強調秦漢時期(

)

CA.官吏選任注重實際從政能力

B.推行了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C.國家注重所薦舉官吏的質量

D.道德是考核官員的主要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解析】

材料顯示秦漢時期實行的官員舉薦過程中,舉薦人和被舉薦人存在連帶責任關系,如果被舉薦人不合格(貪腐,能力不足等),舉薦人就會受到牽連,這是一種變相的監察,意在約束和督促舉薦人舉薦合格人選,體現了當時國家注重所舉薦官吏的質量,C項正確;對于官員從政能力的重視只是材料部分內容,不夠全面,排除A項;外儒內法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主旨并非官員考核,排除D項。2.[2024江蘇南通調研]西漢時,朝廷的主計機構是丞相與御史府,皇帝想要向郡國上計吏了解情況,則要遣近臣問詢。東漢初年,計吏上計后,還要面見皇帝應對提問,還有可能被授予官職,部分計吏還要負責轉呈刺史的奏事。這一變化反映出(

)

BA.察舉選官制度日益完善

B.大一統國家治理的優化C.官員考核程序漸趨復雜

D.郡國計吏獲得了監察權時間計吏上計情況歷史解讀西漢郡國上計吏向丞相與御史府上計,皇帝想要向郡國上計吏了解情況,則要遣近臣問詢皇帝間接了解地方事務東漢計吏上計后,還要面見皇帝應對提問,還有可能被授予官職,部分計吏還要負責轉呈刺史的奏事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地方上計的相關情況,加強了對地方事務的掌控,政府的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項正確【解析】解讀材料,上計屬于官員考核制度,察舉制屬于選官制度,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通過上計制度皇帝加強對地方掌控,并未對具體考核程序進行強調,排除C項;“部分計吏還要負責轉呈刺史的奏事”說明計吏起到一定監察作用,但并不具有監察權,排除D項。3.人物品題即臧否人物,是漢魏六朝士族社會最重要的文化風尚之一。有學者總結為:漢末清議,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兩晉玄風,重“神韻”;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實質是(

)

DA.削弱地方豪強勢力

B.強化對官員的監察C.鞏固儒學正統地位

D.控制選官的話語權【解析】

依據材料“人物品題即臧否人物”可知,涉及選官制度;“德行”“形名”“神韻”“文采”,體現的是各朝各代選官的依據和標準在發生變化,其實質是通過對人物品評,來控制選官的話語權,D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豪強勢力大盛,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監察,排除B項;由“形名”“神韻”“文采”看不出鞏固儒學正統地位,排除C項。4.新角度

唐代科舉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諸科;明朝時經義、詩賦、策論雖并為科舉考試科目,但將經義置于統攝地位。這一變化趨勢反映了(

)

CA.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

B.儒學統治地位逐步確立C.官僚政治角色發生變化

D.科舉取士程序走向完善【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唐代科舉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諸科,分科選拔精通經義、策略、法律、算數等有專業技能的技術型官僚。明朝時將經義置于統攝地位,表明科舉制由選拔技術型官僚轉向選拔具有價值立場(即信奉儒家義理)、政教兼通(即兼通行政和經學文教)的領導型官僚。從唐朝到明朝,科舉制度由分科取士逐步演變為專以進士科(主要考經義)取士,所反映的是科舉官僚政治角色的變化,C項正確;唐代和明代都實行科舉制,只是考試科目和內容有變化,從中看不出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排除A項;儒學統治地位在漢朝就逐步確立,唐代和明代都以儒學為正統,排除B項;材料反映科舉考試科目和內容的變化,不能體現程序走向完善,排除D項。5.[2024皖江名校聯盟月考]據記載,宋代,尤其南宋時期,學者們對科舉考試試卷選本中優秀詩文進行圈點與品評蔚然成風,詩文評點也成為文學評論中的一種全新體裁,并涌現出了呂祖謙、謝枋得、劉辰翁等一些評點名家。這些現象的出現(

)

AA.與主流選官制度引發的文化需求相關B.表明主流文學體裁發生改變C.緣于文學藝術作品世俗化傾向的顯現D.反映了文人雅趣與市井風情【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考試是宋代主流選官制度,文化教育也以科舉考試為導向,這就導致社會上出現以詩文評點為科考服務的現象,這有利于提高士子的應試能力,實際上是一種文化需求的表現,A項正確;宋代主流文學體裁是詞,詩文評點是“文學評論中的一種全新體裁”,并非主流文學體裁,排除B項;文藝作品世俗化傾向主要表現為市民文藝的發展,與材料現象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文人雅趣與市井風情,排除D項。6.[2024江南十校聯考]宋代沿襲唐代監察體制,御史臺與諫院構成中央行政監察機構,合稱臺諫系統。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結黨營私,諫官制度逐漸演化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諫院獨立,繼而科道合一,六科獨立置署而后干脆并歸都察院。這一過程(

)

DA.提升了監督稽查效率

B.避免了國家決策失誤C.擴大了司法職權范圍

D.適應了皇權強化需要【解析】

據材料,從宋代到明清,諫官從規勸君主到成為君主耳目監察百官,言諫機構也逐漸演變為專職監察機構,還出現了設在六部里的監察機構,這些變化體現出加強監察百官的趨勢,監察機構成為強化皇權的工具,適應了皇權強化的需要,D項符合題意;材料強調言諫機構不斷演變,逐漸成為獨立機構,其地位逐漸上升,但是無法判斷其效率情況,排除A項;古代諫官有規勸君主的職責,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但后期其職責發生變化,由規勸君主到監督百官,主要作用是維護君主專制,B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內容主要是監察機構的變化,監察機構不屬于司法部門,因此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7.新概念·會推制度

[2024江西吉安期中]明朝嘉靖時期,會推制度已明確分為敕推和廷推,是指品級較高的官位缺員應補時,由吏部會集九卿等官,推舉合格的候選人,呈請皇帝簡選任用。下表所示為明萬歷以后的會推制度情形。會推層次參與官員候補官缺京官官缺外官官缺敕推大九卿(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品以上官、科道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陜西三邊總督、宣大總督、薊遼總督、兩廣總督會推層次參與官員候補官缺京官官缺外官官缺廷推大九卿(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大九卿三品以上官員(尚書、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國子監祭酒等巡撫續表會推制度的實施()A.便于選拔德才兼備的官員

B.成為明朝主要的補官制度C.構建了較融洽的君臣關系

D.推動中央政令的貫徹執行【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推舉官員的參與者比較多,而且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員,綜合了多方面看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選拔出德才兼備的人才,A項正確;會推制度只針對品級較高的官位,“主要的補官制度”不能得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君臣關系,排除C項;材料講述的是推舉官員制度,與中央政令貫徹執行無關,排除D項。√8.新角度·治理理念與實踐

[2024河南鄭州四中月考]雍正認為“凡地方水旱災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闕失,或督撫大吏不修其職,或郡縣守令不得其人……此數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災祲”,一度下旨擬將水旱“定為地方官之考成”。這一治國理念(

)

CA.是對董仲舒儒學的繼承與發展B.弱化了君主集權與國家治理的聯系C.客觀上助長地方諱匿災情情形D.使國家治理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解析】

材料中顯示雍正認為“或朝廷政事有所闕失,或督撫大吏不修其職,或郡縣守令不得其人”導致自然災害,并準備將水旱災害納入地方官吏考核中,體現的是“天人感應”的國家治理理念,這一理念加強了朝廷對地方官員的約束,但同時也容易造成地方官吏為了政績而隱匿水旱災情的情況出現,C項正確;由材料看不出對“天人感應”理念的發展,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雍正帝的想法強化了君主集權與國家治理的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雍正強調通過加強吏治來避免自然災害、更好地治理地方,此理念并非“神秘色彩”的體現,排除D項。9.[2024北京牛欄山一中月考]下圖是1904年頒布的新學制“癸卯學制”的結構示意圖(高等教育部分)。據圖可知,清末高等教育改革(

)

注:通儒院,即清代的研究生院。DA.以發展近代實業為宗旨

B.徹底摒棄了“中體西用”思想C.重視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D.有利于推動社會擇業觀轉變【解析】

據示意圖,“癸卯學制”(高等教育部分)分為普通學堂、師范教育、實業教育三個體系,目的是培養近代社會需要的各類不同人才,體現了不同于傳統科舉制的價值追求,有利于推動社會擇業觀念的轉變,D項正確;推行“癸卯學制”目的是改革教育,發展科教,培養人才,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不單以發展實業為宗旨或目標,排除A項;“通儒院”的設置表明清末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帶有“中體西用”的某些痕跡,排除B項;該學制中的高等教育部分突出了結構多樣化特點,旨在適應近代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強調學生個體的全面協調發展,排除C項。10.[2024浙江溫州模考]1934年,國民政府舉行第一次全國性普通考試,涉及普通、教育、財務等行政人員,法院書記官,監獄官等9種考試種類,以選拔低級官員為主。從1931年到1947年,此類普通考試共舉行14次,錄取委任級文官6

210人。由此可見,普通考試(

)

CA.成為公務員的主要選拔方式

B.完成了西方文官制度中國化C.有利于公務員隊伍的專業化

D.保證了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解析】

根據材料,國民政府通過比較公平公正的全國性普通考試選拔低級官員,可使政府廣納賢才,提高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由“教育、財務”“法院書記官,監獄官”可知,考試按專業分類招收人員,這都有助于公務員隊伍的專業化,C項正確;材料未介紹其他選拔方式,沒有比較不能得出這成為公務員的主要選拔方式,排除A項;“完成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未介紹考試程序,不能得出保證了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排除D項。11.[2024江蘇淮安調研]下表是1978—2011年我國部分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內容。這些改革(

)

1978—1986年明確提出干部“四化”的方針;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等1987—1999年提出分類管理改革,頒布實施《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2000—2011年制定實施《改革綱要》,頒布實施《公務員法》AA.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組織保障

B.促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C.確立了黨管干部的組織原則

D.逐步完善黨內監督制度建設【解析】

根據表格信息及所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干部隊伍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組織保障,A項符合題意;改革開放后,干部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改革完成”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黨對干部的管理,且黨管干部的組織原則在新中國初期已經確立,排除C項;黨內監督制度包括各級黨的紀委對黨員干部的監督、黨內組織生活制度、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12.教材概念深化

[2024河北滄州調研]英國近代文官制度一開始實行的是入門摸底考試,這是在招聘某個職位時單獨設置的一個水平測試,只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備基本工作能力。應試者是具有賜官權的議員或官員推薦來的,他們競爭某一崗位,表現最優異者會被錄取。這種考試(

)

DA.杜絕了政黨分肥制的弊端

B.折射了英國政黨之間的尖銳斗爭C.體現了考試形式的多樣化

D.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恩賜官職制【解析】

據材料“應試者是具有賜官權的議員或官員推薦來的,他們競爭某一崗位,表現最優異者會被錄取”可知,最初的文官選拔仍然以黨派、關系、門第為基礎,因此這種考試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恩賜官職制,D項符合題意;考試競爭的形式有利于選拔出有能力者,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政黨分肥制的弊端,但是“杜絕”說法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凸顯政黨爭斗,排除B項;材料中只涉及摸底考試一種形式,“考試形式的多樣化”不能得出,排除C項。13.1813年,英國議會在新頒發的東印度公司特許狀中,特意增加了一條新內容:將未在海萊伯里學校系統中修完4個學期課程或已修完但考試成績不合格者任命為印度殖民政府職員的行為是非法的。1853年,英國議會剝奪了公司董事會的恩賜權。這一變化(

)

CA.完善了英國的政黨政治

B.杜絕了政府官員的腐敗C.積累了文官選用的經驗

D.有利于政治的平穩運行【解析】

任命為印度殖民政府職員的條件是修完學校系統課程且成績合格,“剝奪了公司董事會的恩賜權”,反映了官員選用重視學歷、能力,體現了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這積累了文官選用的經驗,C項正確;材料信息與完善英國的政黨政治無關,排除A項;B項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文官不受選舉和執政黨更迭影響,這有利于保障政府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但材料所述不能體現,排除D項。14.[2024江西宜春十校聯考]大洋造成的隔絕性、西部邊疆亟待開發的廣闊資源以及急劇膨脹的人口,使美國在政府管理事務中必然要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即“提倡一個人應該有一種明確被認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長,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時獲得優厚的報酬”。據此可知,美國文官制度(

)

BA.忽視了官員道德素質

B.適應了其政治經濟發展需要C.加強了對人才的虹吸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解析】

材料“提倡一個人應該有一種明確被認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長”說明美國文官制度強調專才,其背景是“大洋造成的隔絕性、西部邊疆亟待開發的廣闊資源以及急劇膨脹的人口”。綜合可知,美國文官制度沒有延續官僚政治傳統、沒有照搬歐洲文官通才制度,美國根據本國國情建立了一種適合美國政治與經濟發展需要的考試制度,即文官制度強調專才的特殊地位,B項正確;強調專才未必就會忽視官員道德品質,二者之間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官制度與美國國情的適配性,未強調此制度對世界其他地區人才的吸引力,不能得出C項,排除;“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的結論不能據材料得出,排除D項。15.[2024山西呂梁四校聯考]20世紀,隨著美國政府規模的不斷擴大,文官集團日益崛起與膨脹,他們可以通過提供方案、資料和信息等途徑來影響總統決策,通過參與政治決策的形式來制約總統;在執行政策與法律的過程中,他們也擁有很大的自主權,甚至可以改變總統政策的初衷。材料表明美國文官(

)

DA.打破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B.實現了憲法權力框架的重構C.扭轉了國會權力衰微的趨勢

D.成為權力結構中的制衡力量【解析】

根據材料“通過提供方案、資料和信息等途徑來影響總統決策,通過參與政治決策的形式來制約總統”“有很大的自主權,甚至可以改變總統政策的初衷”可知,美國文官在行政方面可以影響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約總統,成為權力機構中的制衡力量之一,D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文官在行政方面對總統的影響與制約,美國依然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權力框架并沒有重構,排除A、B兩項;國會是立法機關,材料沒有涉及立法權,排除C項。16.在英國,撒切爾夫人將政治態度作為選拔高級文官的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自20世紀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漢宮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數是由撒切爾夫人與其大臣根據他們的政治傾向而任命的。這一行為(

)

BA.不利于文官參與政策制定和決策

B.試圖加強對文官隊伍的政治控制C.導致了政務官和事務官權責不分

D.破壞了文官制度職務常任原則【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撒切爾夫人將政治態度作為選拔高級文官的基本的前提條件,并根據官員的政治傾向進行任命,意在加強對文官隊伍的控制,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傳統,維護其所在政黨的利益,B項正確;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這些舉措有利于文官參與決策,排除A項;“權責不分”表述太絕對,排除C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破壞職務常任原則,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新情境·退休制度(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禮記》載,西周“大夫七十而致事(仕)”。秦漢以降,官吏可以通過見功與賞、因能授官而入仕,告老還鄉、因病乞退的致仕制度也逐漸發展起來。唐時已有“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等規定。明洪武十三年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依清制,凡文官六十歲令致仕,武官則官職愈低,致仕愈早。綜觀歷朝,官員憤而致仕者有之,退而復用者有之,圣意強留者有之,貪墨戀棧者亦有之。——摘編自沈星棣、沈鳳舞《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等

材料二

民國時期,從北京政府的《文官恤金令》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官吏恤金條例》《公務員退休法》等,公務員退休的相關法規條例陸續出臺。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公布《學校職教員養老金及恤金條例》;1944年,為解決覆蓋面過小的問題,南京國民政府修正并頒布《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然而,民國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經濟的衰敗也使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退休金常難以兌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于退休人員處理辦法的通知》,適用于過去有退休金的機關,如鐵路、海關、郵局等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退休制度由此發軔。——摘編自柯龍山《民國時期公務員退休制度探略》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退休制度的特點。(8分)【答案】

特點:起源早并逐步發展;體現儒家敬老思想;主要適用于官員群體,與官僚政治相適應;服務于專制皇權的需要,得到歷代王朝重視;制度執行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人治色彩)。(8分,答出4點即可)根據材料特點據《禮記》載,西周“大夫七十而致事(仕)”起源早西周……秦漢以降……唐時已有……明洪武十三年詔令……依清制……逐步發展,逐漸完善;服務于專制皇權的需要,得到歷代王朝重視官吏;文官;武官適用于官員群體【解析】根據材料特點告老還鄉;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體現儒家敬老思想官員憤而致仕者有之,退而復用者有之,圣意強留者有之,貪墨戀棧者亦有之制度執行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人治色彩)續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民國時期的退休制度。(10分)【答案】

評價:加強了退休制度的制度化建設(近代化);擴大了退休制度的覆蓋范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官員、教師隊伍的穩定,提升了國家治理水平;實際效果有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退休制度提供了借鑒。(10分,每點2分)根據材料評價《文官恤金令》《官吏恤金條例》《公務員退休法》等加強了制度化建設(近代化)1944年,為解決覆蓋面過小的問題,南京國民政府修正并頒布《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擴大了退休制度的覆蓋范圍【解析】根據材料評價政權更迭、社會動蕩,經濟的衰敗也使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退休金常難以兌現實際效果有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于退休人員處理辦法的通知》,適用于過去有退休金的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退休制度由此發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退休制度提供了借鑒續表(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退休制度的認識。(7分)【答案】

認識:完善并落實退休制度有利于社會穩定;退休制度隨時代發展而發展;退休制度改革應汲取歷史智慧與國際經驗,與國情相結合。(7分)【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退休制度的發展背景、特點、作用等角度進行分析。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于成熟,在當時必有種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又必有種種用意,來創設此制度。這些,在當時也未必盡為人所知,一到后世,則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創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內在的用意,則是斷無可疑的。縱然事過境遷,

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當時,也不能盡人了解得,但到底這不是一秘密。在當時,乃至在不遠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該項制度之外在需要與內在用意,有記載在歷史上,這是我們討論該項制度所必須注意的材料。否則時代已變,制度已不存在,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決不能恰切符合該項制度在當時實際的需要和真確的用意。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結合中外官員選拔制度,以兩則具體史實闡述“外在需要”“內在用意”對制度變遷的影響。(要求:史實充分,闡述邏輯清晰)【答案示例】

角度1

九品中正制的出現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用意。(1分)

闡述: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秩序被打亂,豪強大族把持地方察舉,往往推薦名門望族的子弟,而不問學識品格,被察舉者名不副實,甚至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現象。為了減少選官過程中的徇私舞弊行為,澄清吏治,更好地選舉人才,加強中央集權,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設立大中正、小中正,由在中央任高官的本籍人擔任。新的選官制仍將家世作為標準之一,是基于維護統治和籠絡豪強勢力的需要。(5分)

角度2

西方文官制度的出現與社會需求有關。(1分)闡述: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出現后,出現了所謂“政黨分肥制”。執政黨上臺后,一般會把官職分給黨內同僚。由于任期有限,新上臺的官員急于為自己牟取利益,造成腐敗泛濫、官員素質不高,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而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

基于此背景和需求,英國通過多次改革確立文官制度。為提高官員素質,提升政府效能,文官制度公開考試、自由競爭、擇優錄取,文官晉升、懲罰日益規范化;為避免受政府政務人員更換的影響、增強政策穩定性,采取文官常任制和中立制;基于社會事務增加的需要,又新設立許多職能部門。(5分)材料信息歷史解讀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于成熟,在當時必有種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又必有種種用意,來創設此制度任何制度的產生與發展,都是時代的產物任何一制度之創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內在的用意任何一制度的創立,可從外在需要、內在用意兩方面來分析【解析】首先,對材料信息進行分段解讀。材料信息歷史解讀在當時,乃至在不遠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該項制度之外在需要與內在用意,有記載在歷史上,這是我們討論該項制度所必須注意的材料要注意收集相關歷史時代的一手文獻資料時代已變,制度已不存在,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決不能恰切符合該項制度在當時實際的需要和真確的用意對制度的研究,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切忌“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續表

其次,從中外官員選拔制度中,如中國古代的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中國近現代的學堂選官制、干部制度、公務員制度,世界近代史上的文官制度等,選擇其中兩個。最后,結合所選制度的時代背景知識,梳理制度的歷史發展脈絡,闡述“外在需要”“內在用意”對制度變遷的影響。19.新素材·科考與時代

(15分)[2024山東德州期中]20世紀初,面對國內外形勢變化,清政府的科舉考試也體現出因應時變的特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題目出處強國之道,財政為先,試取泰西理財之法,參以中國情勢,通盤籌畫,分別其緩急利病之宜,以濬利源而裨國計論光緒壬寅(1902)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湖北鄉試富強基于興學,應比較中西學派性情風尚之異同,參互損益,以定教育之宗旨論材料20世紀初清朝科考題目(部分)題目出處俄主專制,英主立憲,美主共和,政策之宗旨不同,國民之感動頓異,試抉其利病得失之政策光緒壬寅(1902)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湖北鄉試中外刑律互有異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應如何參酌損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權策光緒壬寅(1902)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江南鄉試續表題目出處西國學術導源希臘,其流派若何?學校廢興若何?教育名家孰為最著?宗旨孰優?方今博采良法,厘定學制,試陳勸學之策光緒壬寅(1902)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浙江鄉試天下大利必歸農,工商皆其委也。中國地大物博,宜如何兼采泰西農學,各任土宜,廣種植以盡地力策光緒癸卯(1903)恩科廣東鄉試續表題目出處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