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時作業12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北師大版必修1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時作業12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北師大版必修1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時作業12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北師大版必修1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課時作業12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北師大版必修1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課時分層作業(十二)(建議用時:20分鐘)[合格基礎練]1.“文化大革命”起先以后,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長期沒有實行過會議。這反映當時()A.民主法制遭到嚴峻破壞B.政治協商制度被拋棄C.多黨合作制度一度停止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斷A[自“文化大革命”起先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續八年沒有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漸漸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中斷,故A項正確。]2.下圖反映的是小李同學在歷史筆記中用圖示法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歷史。其中“宏大轉折”的歷史事務是指()A.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B.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C.中共八大的召開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D[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良好開端”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開,“重大挫折”是“文化大革命”,“宏大轉折”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發展完善”是改革開放以來民主政治建設取得的成就,故D項正確。]3.197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轉折年,因為它不僅把新中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還使中國的法制建設有了新的指導方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措施有()①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②平反各種冤假錯案③加緊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A[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憲法,解除④,故選A項。]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我國多領域“撥亂反正”。以下屬于政治路途撥亂反正的是()A.提出停止運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B.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途C.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心領導集體D.提出了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A[“文化大革命”時期,大搞經濟斗爭,國家政治經濟亂作一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停止運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屬于政治路途的撥亂反正,故A項正確;B項屬于思想路途的撥亂反正;C項是中共十二大會議確定;D項是中共十五大提出。]5.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相繼頒布了《刑法》《民法》《經濟法》等各種法律法規,這表明我國()A.法制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規制定的越來越多C.形成日趨完備的法律體系D.人民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加C[依據材料“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相繼頒布了《刑法》《民法》《經濟法》等各種法律法規”說明我國形成日趨完備的法律體系,C項正確。材料強調形成日趨完備的法律體系,而不是法制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解除A項;材料主旨不是法律法規制定的越來越多,而是強調形成日趨完備的法律體系,解除B項;材料強調形成日趨完備的法律體系,而不是人民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加,解除D項。]6.1998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國務院提出法律草案66個,制定行政法規197個,依法行政狀況有所改善。這說明我國()A.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B.加快了民主化進程C.把建設法治國家列入憲法D.起先進入法制社會B[材料中敘述的依法行政狀況有所改善,呈現了中國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所以B項正確;A、C兩項時間不對;D項“起先”與題目時間不符。][等級過關練]7.有一篇回憶錄中寫道:父親叫劉惠林,“文化大革命”時期,身為建筑師的他因堅持“科學就是真理”與領導發生分歧。最終入獄。父親確定和母親離婚。因為一旦離婚,母親就可以跟父親劃清界限,此后在政治上也不會再涉及子女。這段回憶從側面說明當時()A.黨政機關基本陷于癱瘓B.意識形態影響民主法治建設C.社會主義原則嚴峻破壞D.經濟困難嚴峻影響家庭生活B[材料中建筑師與領導發生分歧入獄,為了不累及子女和妻子離婚,主要是劃清妻子和子女與自己的關系,說明“文化大革命”思想影響到民主政治,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黨政機關信息,A項錯誤;材料中是意識形態問題,不是社會主義原則破壞,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經濟困難信息,D項錯誤。]8.“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提倡黨政職能部門分開和廢除干部任用的終身制,并大力支持有實力的年輕干部擔當重要的領導職務。鄧小平的這些做法()A.以平反“冤假錯案”為動身點B.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C.實行了“依法治國”方針D.以新修訂的共和國憲法為依據B[平反“冤假錯案”是從法制建設角度進行改進,與材料中黨政部門分開和干部任期改革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變更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黨政不分、民主政治無法持續的局面,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完善,故B項正確;“依法治國”于1997年提出,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鄧小平提倡黨政職能部門分開和廢除干部任用的終身制是在1980年,新修訂的共和國憲法是在1982年,故D項錯誤。]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全國各地方未能實行普選以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它的地方委員會分別執行全國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等到將來依據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和土地改革的狀況及人民進步的程度,才可能把普選由個別地方漸漸推廣到全國,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周恩來《關于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材料二其次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條一切國家機關必需依靠人民群眾,常常保持同群眾的親密聯系,傾聽群眾的看法,接受群眾的監督。第十八條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需效忠人民民主制度,聽從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節選)材料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正在不斷健全、完善和發展。自20世紀70年頭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堅決不移地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當家做主的權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在與時俱進,不斷呈現蓬勃朝氣和旺盛活力。——《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1)依據材料一回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短暫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的緣由。(2)依據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憲法為防止出現肯定的權力做出的規定。(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新時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以上材料體現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什么特點?[解析]第(1)問提取材料信息回答。第(2)問依據材料二其次條中的“權力屬于人民”及“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條中的“群眾的監督”、第十八條中的“聽從憲法和法律”概括。第(3)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三“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作答;其次小問依據“不斷健全、完善和發展”“與時俱進”等概括。[答案](1)緣由:全國尚未完全解放;土地改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