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泉州市2025屆高中畢業班質量監測(三)高三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佳選項,并把所選答案的序號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阡陌”,實行“百畝給一夫”。這一措施(A.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的特權)導致鐵制農具的使用適應了社會形態轉型的需要D.為秦國提供穩定(兵源)2.西北地區出土的魏晉時期的簡紙文書及碑刻資料,絕大部分用漢字書寫,且與內地通行的文書體式基本一致。如樓蘭遺址出土的“李柏文書”是西域長史李柏慰勞西域諸邦國時寫給焉耆王等人的書信,而且符合魏晉書儀。這表明(A.文書制度普遍施行民族關系趨向穩定)華夏文化持續推廣D.西域管理措施完善3.隋初,朝廷清查戶口,“被強家收大半之賦”的蔭戶重新回歸為“編戶齊民”,遂戶口激增。這一結果主要由于()A.大索貌閱的實行門閥政治的發展輸籍定樣的推行D.國家的重新統一4.圖經又稱圖志、圖記,“圖以繪其形,志以記其事”。南宋時,圖與志走向分開發展,產生了不計其數的保圖、都圖、縣圖,志則向方志發展,逐漸成為“一方之史”。圖與志的分化()A.體現了史學體例的創新凸顯了中央集權的加強D.說明了繪圖技術的提升反映了社會治理的發展5.明朝中后期的經濟措施表(部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隆慶元年(1567)隆慶四年(1570)萬歷四年(1576年))內閣和各部逐一搜訪各地銀礦解除部分海禁政策開鑄隆慶通寶鑄萬歷通寶制錢第1共6頁這些措施旨在()A.繁榮對外貿易應對財政危機緩解通貨膨脹D.發展商品經濟6.19世紀二三十年代,常年居住在廣州的蕭令裕撰寫了《記英吉利》等書籍,介紹了中英交往的歷史和有關英國的情況,批判了社會上流行的關于英國人“登岸則技窮”的說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這()A.便于引領西學東漸的時代潮流利于革新士人群體的思想觀念推動了清朝外交策略的調整D.緩解了內憂外患的社會局面7.19031909年,清政府在“預備立憲”中指出“我四萬萬國民之眾乎,朕開誠布公,無所隱飾”;民國初期,“中華民國者,四萬萬人之中華民國也”成為流行的觀念。這反映了當時(A.全國人口數量的穩定民主共和理念的踐)民族國家意識的建構D.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8.亂我金融”。于是,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據地建立獨立與統一的金融制度,并提出“采取以貨易貨辦法進行之”。這表明()A.中共嘗試多種經濟手段應對侵略國民黨統治區金融秩序瀕臨崩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鞏固D.抗戰得到反法西斯同盟的9.如圖為1949——1960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增長示意圖。圖書館數量的變化反映()A.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D.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10.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全球安全倡議的觀點表(部分)會議名稱主要觀點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2014年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第2共6頁2017年聯合國會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2022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該表體現了()A.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經濟全球化得以快速的發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D.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公元前16世紀,赫梯國王鐵列平進行改革,規定王位按王子年齡大小順序繼承,無子則由長女之婿繼承;公民大會和貴族會議對王室內部紛爭起監督和制止作用。鐵列平改革()A確立王子繼承制度利于統治秩序穩定開拓王國疆域版圖D.體現分權制衡原則12.)A.封建大地產的發展財政收入獲得保障封建主和教會矛盾激化D.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13.16世紀,英國政府打出“海洋自由”旗號,強調海洋不可占有。17世紀初,英國政府轉而主張海洋可被占有,并宣稱英國擁有周邊海域的主權。這一變化反映了英國()A.殖民霸主的確立國際地位的提高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D.自由主義思想的盛行14.1860難以實現遠程補給,而歐洲礦工又不擅長農業。1871年以來,礦區的華人逐漸創立了蔬菜供給體系。由此可知()A.南太平洋地區的產業結構以礦業經濟為主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亞殖民地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需求促進澳大利亞生態環境變化D.華人在南太平洋地區開發中有歷史能動性15.1931年,日本特別高等警察課將自由主義視為“共產主義”溫床并予以鎮壓,取締“反戰”宗教團體。1937年后,特別高等警察課極力防遏國內民眾的“戰敗言論”“戰爭責任論”。這些做法旨在()A.推行法西斯專政肅清共產主義限制民主政治發展D.服務對外侵略擴張第3共6頁16.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學者關于廢奴史的研究新趨向表(部分)研究新趨向2040至60年代2070至90年代“反奴隸制婦女與內戰前的美國政治”162023年奴隸制運動與苦力輸入的合法化16世紀以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聯系、亞洲社會與美國解放、反奴隸制運動與苦力輸入的合法化據表推知,研究新趨向主要得益于(A.史學家擴展歷史語境和時空維度奴隸貿易與廢奴運動的跨洋特征)國際社會民權運動迅速發展D.史學理論突破民族國家界限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第17題8分,第18題8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為傳統甘蔗糖業大國,中國糖業史研究與其歷史地位極不相稱。明清糖業史研究的傳統觀點:觀點一,糖品價格隨產量不斷遞增而持續走低;觀點二,糖品消費擴張動力源于甘蔗種植生產規模的擴大。下表為辨析兩個傳統觀點而搜集整理的史料。①史料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1637年明代廣泛使用一牛驅動立式雙木輥壓蔗、品字刊本)17世紀中國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術傳入爪哇、②③暹羅等地區運銷的中國糖價格度化記錄:17世紀中期維持每擔2.5兩左右;1722年每擔3兩;1792年史》糖價增至每擔5兩;1827—1832年維持每擔6.50兩左右。第4共6頁四川地區的南溪,1830-1860年,每擔糖價5年每擔糖價7.2年,每擔糖價9④傅崇矩《成都通覽》《日本調查資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國砂糖業——以<以中國省別全志>及<領事報告資料>為中心》驅動立式雙石輥、孔明灶、壓泥滴漏法(覆土法),普遍存在制糖手工工場。⑤⑥中國精糖制造公司職工回憶1878-19274美元劇烈波錄40美元。1)選取表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明清糖業史研究的新出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下主義”是中國古代處理內政外交的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天下主義”作為觀念意義上的思想指南,稱為“天下觀”,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稱為“天下秩序”,確立于兩漢時期。從秦漢到明清,“天下主義”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嬗變過程,發展為一項包含觀念、原則和規范、結構和制度的思想體系。“天下主義”是基于中國或華夏中心的,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表現為等級制的中心——邊緣結構,堅持“內圣外王”和“華夷之辨”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禮制、“用夏變夷”、征伐、羈縻、朝貢等,在對外關系實踐上又得到“守中治邊”、盟會、互市、和親、“嚴夷夏之防”等行為模式的補充。——摘編自周桂銀《中國古代“天下主義”的千年傳統:演進、內涵和特征》材料二歐洲中心主義不僅是歐洲人的一種認知觀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歐洲人把自身文明傳播或\強加給非歐洲地區的理論指導。中世紀晚期,歐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開始引領世界潮流,特別是美洲的“發現”與拓殖大大加強了歐洲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競爭的力量,以歐洲為中心來看待非歐洲文明成為歐洲人集體具有的一種心態。歐洲能夠率先跨入現代世界,固然是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但基督教作為歐洲人的主要信仰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摘編自王曉德《歐洲中心主義的興起及其實質》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天下主義”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中國古代“天下主義”相比,近代“歐洲中心主義”內涵的第5共6頁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義的“文化遺產”如下: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第6共6頁泉州市2025屆高中畢業班質量監測(三)高三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佳選項,并把所選答案的序號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阡陌”,實行“百畝給一夫”。這一措施(A.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的特權適應了社會形態轉型的【答案】C)導致鐵制農具的使用D.為秦國提供穩定(兵源)【解析】【詳解】從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據題“商鞅變法中的‘開阡陌封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措施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適應了社會形態轉型的需要,C項正確;商鞅變法通過重新分配土地,削弱了舊貴族對土地的壟斷,但其主要目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直接針對舊貴族,排除A項;鐵制農具的使用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與“開阡陌封疆這一土地制度改革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B項;“開阡陌封疆”的主要目的是土地分配,而非直接提供兵源,排除D項。故選C2.西北地區出土的魏晉時期的簡紙文書及碑刻資料,絕大部分用漢字書寫,且與內地通行的文書體式基本一致。如樓蘭遺址出土的“李柏文書”是西域長史李柏慰勞西域諸邦國時寫給焉耆王等人的書信,而且符合魏晉書儀。這表明(A.文書制度普遍施行民族關系趨向穩定【答案】B)華夏文化持續推廣D.西域管理措施完善【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且與內地通行的文書體式基本一致,說明其深受華夏文化影響,并表明華夏文化推廣到更廣闊的地區推廣,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文書制度的書寫內容,而非該制度是否廣泛推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族關系的表述,且魏晉時期是民族交融與動蕩時期,排除C項;此時是少數民族控制北方地區,西域地區不在為漢政權的管理范疇之內,不能體現西域管理措施是否完善,排除D項。故選B第1共頁3.隋初,朝廷清查戶口,“被強家收大半之賦”的蔭戶重新回歸為“編戶齊民”,遂戶口激增。這一結果主要由于()A.大索貌閱的實行門閥政治的發展【答案】B輸籍定樣的推行D.國家的重新統一【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隋朝。根據所學可知,隋文帝于開皇五年實行輸籍定樣,規定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出查,令百姓五黨或三黨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上下,重新規定應納稅額,減輕了貧民的負擔,因此原本依附于豪強地主的蔭戶重新回歸“編戶齊民”,B項正確;大索貌閱強調按照出生年月和相貌重新清查人口,防止隱漏戶口和詐老詐小的現象,與材料中的蔭戶回歸不相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稅收制度的變化,與門閥政治的發展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蔭戶的回歸主要是因為稅收制度的變化,不是因為國家重新統一,排除D項。故選B4.圖經又稱圖志、圖記,“圖以繪其形,志以記其事”。南宋時,圖與志走向分開發展,產生了不計其數的保圖、都圖、縣圖,志則向方志發展,逐漸成為“一方之史”。圖與志的分化()A.體現了史學體例的創新反映了社會治理的發展【答案】C凸顯了中央集權的加強D.說明了繪圖技術的提升【解析】【詳解】根據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時期的中國。據題干“圖與志走向分開發展,產生了不計其數的保圖、都圖、縣圖,志則向方志發展,逐漸成為‘一方之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與志的分化反映了社會治理的發展,通過“圖”記錄地理信息、“志”治理和文獻編纂,并未直接體現史學體例的創新,排除A項;題干中未提及中央集權的加強,圖與志的分化更多是地方治理的需要,排除B項;題干中未涉及繪圖技術的提升,圖與志的分化與技術水平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5.明朝中后期的經濟措施表(部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隆慶元年(1567)內閣和各部逐一搜訪各地銀礦解除部分海禁政策第2共頁隆慶四年(1570)萬歷四年(1576年))開鑄隆慶通寶鑄萬歷通寶制錢這些措施旨在(A.繁榮對外貿易【答案】B)應對財政危機緩解通貨膨脹D.發展商品經濟【解析】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政府從多方面增加財政收入,涉及對銀礦的勘探、解除海禁、鑄造貨幣等措施,從政府角度而言這些措施是為應對財政危機,B項正確;繁榮對外貿易是解除海禁政策的影響,不能涵蓋材料內容,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貨幣的鑄造,通貨膨脹是指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如有通貨膨脹,增加貨幣鑄造不會緩解通貨膨脹,排除C項;發展商品經濟是明朝政府經濟措施的客觀影響而非主觀目的,排除D項。故選B6.19世紀二三十年代,常年居住在廣州的蕭令裕撰寫了《記英吉利》等書籍,介紹了中英交往的歷史和有關英國的情況,批判了社會上流行的關于英國人“登岸則技窮”的說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這()A.便于引領西學東漸的時代潮流利于革新士人群體的思想觀念【答案】C推動了清朝外交策略的調整D.緩解了內憂外患的社會局面【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根據“批判了社會上流行的關于英國人‘登岸則技窮’的說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可知,蕭令裕認識到了西方船堅炮利,便于人們沖破思想藩籬,革新觀念,C項正確;引領西學東漸的時代潮流的是林則徐、魏源等,排除A項;此時清政府依然執行閉關鎖國、朝貢外交的政策,并未做出調整,排除B項;材料只記述了蕭令裕個人的思想主張,并未引起廣泛關注,也沒有改變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C7.19031909年,清政府在“預備立憲”中指出“我四萬萬國民之眾乎,朕開誠布公,無所隱飾”;民國初期,“中華民國者,四萬萬人之中華民國也”成為流行的觀念。這反映了當時(A.全國人口數量的穩定民主共和理念的踐)民族國家意識的建構D.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第3共頁【答案】B【解析】“四萬萬同胞”表述在鄒容、清政府和民國初期的文獻中反復出現,成為一種流行的觀念。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B四萬萬同胞”量,且這一表述更多是為了表達民族認同,而非描述人口狀況,排除A項;四萬萬同胞”這一表述主要強C材料中“四萬萬同胞的表述更多是為了喚起國民的團結意識,而非直接反映民族危機的加深,排除DB8.亂我金融”。于是,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據地建立獨立與統一的金融制度,并提出“采取以貨易貨辦法進行之”。這表明()A.中共嘗試多種經濟手段應對侵略國民黨統治區金融秩序瀕臨崩潰【答案】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鞏固D.抗戰得到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中可知,中共針對敵人可能用法幣搗亂根據地金融的情況,采取了建立獨立金融制度和以貨易貨等多種經濟人金融搗亂的措施,沒有涉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的相關內容,比如沒有提及國共合作等方面的情況,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無關,排除B項;材料說的是中共根據地對可能面臨的金融問題的應對,沒有關于國民黨統治區金融秩序的描述,無法得出國民黨統治區金融秩序瀕臨崩潰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提到反法西斯同盟對中國抗戰支持的相關信息,主要是中共自身采取的經濟應對措施,與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無關,排除D項。故選A9.如圖為1949——1960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增長示意圖。圖書館數量的變化反映()第4共頁A.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答案】B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D.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解析】年的中國。據題干“1949—1960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呈現顯著增長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公共圖教興國”戰略是20901949—1960A確實發生在這一時期,但公共圖書館數量的增長更多與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相關,而非直接體現經濟體制的變化,排除C項;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1956年)主要強調社會主義改造,公共圖書館數量的持續增長(包括1956年之后)更全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10.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全球安全倡議的觀點表(部分)會議名稱主要觀點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2014年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2017年2022年聯合國會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該表體現了()A.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豐富經濟全球化得以快速的發展【答案】A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D.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解析】第5共頁【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中國對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大勢的準確把握,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給出的一個可供選擇的、理性的可行的行動方案,是為了推動國家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是人類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體現了人類B項;經濟全球化得以加速發展進入快速的階段是在90國方案,未涉及全球的經濟聯系加強,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方案是否得到世界的接受,不能得出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排除D項。故選A公元前16世紀,赫梯國王鐵列平進行改革,規定王位按王子年齡大小順序繼承,無子則由長女之婿繼承;公民大會和貴族會議對王室內部紛爭起監督和制止作用。鐵列平改革()A.確立王子繼承制度C利于統治秩序穩定開拓王國疆域版圖D.體現分權制衡原則【答案】C【解析】【詳解】從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16世紀的赫梯王國。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列平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通過明確王位繼承順序和引入公民大會、貴族會議的監督機制,解決王室內部紛爭,從而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C項正確;據題干可知,鐵列平改革確立了王位繼承的順序,但不代表通過該改革確立了王子繼承制度,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到任何與開拓王國疆域版圖相關的內容,排除B項;公民大會和貴族會議對王室內部紛爭起到監督作用,這更多是為了維護王位繼承的秩序,不能體現分權制衡原則,排除D項。故選C12.)A.封建大地產的發展C財政收入獲得保障封建主和教會矛盾激化D.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初期的法蘭克王國。據本題材料可知,自由小農因經濟壓力被迫依附于教俗大封建主,通過“委身”換取“恩地”耕種,成為依附農民。這一過程標志著土地所有權逐漸向大封建主集中,小農經濟被莊園經濟取代,從而促進了第6共頁盾,反而表明其利益一致性,排除B項;材料聚焦于土地關系的變化,未涉及國家財政問題,且依附農民繳納的地租歸領主而非國家,排除C項;中世紀經濟仍以農業為主,莊園經濟與小農經濟同屬農業范疇,未引發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變革,排除D項。故選A13.16世紀,英國政府打出“海洋自由”旗號,強調海洋不可占有。17世紀初,英國政府轉而主張海洋可被占有,并宣稱英國擁有周邊海域的主權。這一變化反映了英國()A.殖民霸主的確立國際地位的提高【答案】C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D.自由主義思想的盛行【解析】16世紀至17世紀初的海洋自由”提高和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C項正確;據題干可知,這一變化與殖民霸主的確立無直接關聯,16世紀至17世紀初英國尚未成為殖民霸主,排除A項;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發生在17世紀中后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英國從主張海洋自由”到宣稱海洋主權,更多是基于國家利益和國際地位的考慮,而非自由主義思想的盛行,排除D項。故選C14.1860難以實現遠程補給,而歐洲礦工又不擅長農業。1871年以來,礦區的華人逐漸創立了蔬菜供給體系。由此可知()A.南太平洋地區的產業結構以礦業經濟為主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亞殖民地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需求促進澳大利亞生態環境變化D.華人在南太平洋地區開發中有歷史能動性【答案】D【解析】【詳解】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澳大利亞。1871新鮮蔬菜難以補給的問題。這表明華人在礦區的經濟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D項正確;材料僅提到礦區的蔬菜供給問題,并未涉及南太平洋地區的整體產業結構,A項;材料并未提到其他移民群體(如歐洲移民)的作用,也沒有全面體現多元移民”對澳大利亞殖民地經濟的推動作用,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世界市場需求或澳大利亞生態環境變化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第7共頁15.1931年,日本特別高等警察課將自由主義視為“共產主義”溫床并予以鎮壓,取締“反戰”宗教團體。1937年后,特別高等警察課極力防遏國內民眾的“戰敗言論”“戰爭責任論”。這些做法旨在()A.推行法西斯專政肅清共產主義【答案】D限制民主政治發展D.服務對外侵略擴張【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1年后的日本。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日本特別高等警察課鎮壓自由主義和反戰宗教團體,目的是消除國內反對戰爭的1937“戰敗言論”和戰爭責任論”,這是為了維持國內士氣,防止民眾對戰爭產生懷疑,確保對外侵略戰爭的順利進A是為了統一國內輿論,為侵略所服務,排除B項;肅清共產主義是借口和手段,目的還是為了服務對外侵略擴張,排除C項。故選D16.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學者關于廢奴史的研究新趨向表(部分)研究新趨向2040至60年代2070至90年代“反奴隸制婦女與內戰前的美國政治”162023年奴隸制運動與苦力輸入的合法化16世紀以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聯系、亞洲社會與美國解放、反奴隸制運動與苦力輸入的合法化據表推知,研究新趨向主要得益于(A.史學家擴展歷史語境和時空維度奴隸貿易與廢奴運動的跨洋特征【答案】A)國際社會民權運動迅速發展D.史學理論突破民族國家界限【解析】【詳解】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原因題。時空是:20世紀中葉以來的美國。據本題材料可知,2040至6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國內的廢奴主義運動;70至90年代開始關注英美之間的跨國合作;第8共頁202316世紀以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聯系、亞洲社會與美國解放的關系等。這種研究趨勢明顯體現了史學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擴展,試圖從更廣闊的語境中理解廢奴史,A項正確;2023年的研究趨勢更多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全球化視野,而非直接受到民權運動的影響,排除B項;奴隸貿易和廢奴運動的跨洋特征確實是研究的重要內容,但這一特征本身是歷史事實,而不是研究新趨向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材料中研究新趨向的主要推動力是學者們對歷史語境和時空維度的擴展,而非單純依賴史學理論的突破,排除D項。故選A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第17題8分,第18題8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為傳統甘蔗糖業大國,中國糖業史研究與其歷史地位極不相稱。明清糖業史研究的傳統觀點:觀點一,糖品價格隨產量不斷遞增而持續走低;觀點二,糖品消費擴張動力源于甘蔗種植生產規模的擴大。下表為辨析兩個傳統觀點而搜集整理的史料。①史料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1637年明代廣泛使用一牛驅動立式雙木輥壓蔗、品字刊本)17世紀中國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術傳入爪哇、②③暹羅等地區運銷的中國糖價格度化記錄:17世紀中期維持每擔2.5兩左右;1722年每擔3兩;1792年史》糖價增至每擔5兩;1827—1832年維持每擔6.50兩左右。四川地區的南溪,1830-1860年,每擔糖價5年每擔糖價7.2年,每擔糖價9④⑤傅崇矩《成都通覽》《日本調查資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國砂糖業——以<以中國省別全志>及<領事報告資料>為中心》驅動立式雙石輥、孔明灶、壓泥滴漏法(覆土法),普遍存在制糖手工工場。第9共頁中國精糖制造公司職工回憶1878-19274美元劇烈波錄40美元。⑥1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明清糖業史研究的新出路。【答案】(1)新見解:選擇史料③④⑥,推理可知中國糖品價格隨著產量的遞增出現持續走高;選擇史料①②⑤,制糖技術革新是中國“食糖消費革命”(庶民化)的源(重要)動力。2①新資料的挖掘。充分利用已公布的電子資源;重視已經出版的中外新資料(檔案、著作、②新視角的轉換。“從中國看東亞”“從東亞看中國”“從世界看東亞”轉換。③新領域的拓展。跨學科研究,如糖業地理研究;中國糖品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國糖業技術史;糖品消費與“食物史”“消費史”研究;糖業史研究與中國行業史研究。④整合相關研究力量。中國學界有必要集聚、共享糖業史資料;加強中外學術交流。⑤新的研究方法。如通過計量史學,收集大量數據進行研究。【解析】【小問1詳解】“運銷的17世紀中期維持每擔2.51722年每擔3179251827—1832年維持每擔6.50兩左右”和史料④“1830-186051880年每擔糖價7.219109兩”可得出“中國糖品價格隨著產量的遞增出現持續走高”。據史料⑥“1878-1927年間,精糖價格從每擔4美元劇烈波動到40美元據史料①“明代廣泛使用一牛”和史料⑤“”可得出“制糖技術革新是中國‘食糖消費革命’(庶民化)的重要動力”。據史料②“17世紀中國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術傳入爪哇、暹羅等地區”可補充說明技術革新的影響。【小問2詳解】換、新領域的拓展、整合相關研究力量、新的研究方法等角度展開論述,如新資料的挖掘:充分利用電子資源、中外新資料(檔案、著作、刊物)以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糖業資料。新視角的轉換:從“從中國看東”向從東亞看中國”“從世界看東亞”轉換。新領域的拓展:開展跨學科研究,如糖業地理研究、中國糖品“食物史”“消費史”第10共14頁共享糖業史資料,加強中外學術交流。新的研究方法:運用計量史學等方法,收集大量數據進行研究。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下主義”是中國古代處理內政外交的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天下主義”作為觀念意義上的思想指南,稱為“天下觀”,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稱為“天下秩序”,確立于兩漢時期。從秦漢到明清,“天下主義”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嬗變過程,發展為一項包含觀念、原則和規范、結構和制度的思想體系。“天下主義”是基于中國或華夏中心的,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表現為等級制的中心——邊緣結構,堅持“內圣外王”和“華夷之辨”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禮制、“用夏變夷”、征伐、羈縻、朝貢等,在對外關系實踐上又得到“守中治邊”、盟會、互市、和親、“嚴夷夏之防”等行為模式的補充。——摘編自周桂銀《中國古代“天下主義”的千年傳統:演進、內涵和特征》材料二歐洲中心主義不僅是歐洲人的一種認知觀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歐洲人把自身文明傳播或\強加給非歐洲地區的理論指導。中世紀晚期,歐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開始引領世界潮流,特別是美洲的“發現”與拓殖大大加強了歐洲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競爭的力量,以歐洲為中心來看待非歐洲文明成為歐洲人集體具有的一種心態。歐洲能夠率先跨入現代世界,固然是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但基督教作為歐洲人的主要信仰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摘編自王曉德《歐洲中心主義的興起及其實質》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天下主義”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中國古代“天下主義”相比,近代“歐洲中心主義”內涵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崇尚和平。影響: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維護了自然經濟;推動農耕文明的繁榮;推動中華文化圈的2)不同:霸權思維,熱衷擴張;踐踏他國主權;野蠻征服,摧殘其他文明。或從其他角度分析:不同:為了擴張;手段不同:暴力征服;范圍不同:全世界范圍;內容不同:以歐洲為中心。民擴張;基督教的影響;歐洲人的優越感;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解析】【小問1詳解】第頁共14頁本題是特點題與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一“‘天下主義’作為觀念意義上的思想指南,稱為‘’,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稱為‘天下秩序’,確立于兩漢時期”可得出形成時間“‘天下主義’現為等級制的中心——邊緣結構””“堅持‘內圣外王’‘華夷之辨’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禮制、‘用夏變夷’、征伐、羈縻、朝貢等”“在對外關系實踐上又得到‘守中治邊’‘嚴夷夏之防’等行為模式的補充”可得出長期主導中國內政外交,崇尚和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下主義的影響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交流等角度分析,例如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維護了自然經濟,推動農耕文明的繁榮;推動中華文化圈的形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小問2詳解】本題是對比題與背景題。時空是近代歐洲。不同之處:據材料二歐洲中心主義不僅是歐洲人的一種認知觀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歐洲人把自身文明傳播或強加給非歐洲地區的理論指導”可得出霸權思維,熱衷擴“美洲的‘發現’與拓殖大大加強了歐洲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競爭的力量”“天下主義”不同的角度展開論述,如目的:為了擴張;手段:暴力征服;范圍:全世界范圍;內容:以歐洲為中心。“”基督教作為歐洲人的主要信仰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得出基督教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中心主義興起的原因還包括經濟、思想等方面,例如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開放性和擴張性;新航路開辟后,歐洲進行殖民擴張;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歐洲人的優越感。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義的“文化遺產”如下: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第12共14頁示例一:主題:良渚古城遺址。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遺產描述:良渚古城遺址(距今約5300-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地區體現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中心聚落遺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列入理由: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階級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宗教信)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印證了長江流域是中國華文明源頭之一);表明五千年前中國先民建造出規模較大的城市與水利工程,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是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示例二:主題: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遺產描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法老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掌握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最重要的權力。古代埃及的建筑藝術受到宗教較大影響。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財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給統治者修建豪華的陵墓,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為代表作品。列入理由:孟菲斯是古埃及王國的首都,其墓地金字塔群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的靈魂不死觀念;這些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建筑技術的體現,也是古埃及宗教信仰和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如何快速了解一個行業
- 2025年高中年度工作方案
- 網絡推廣活動方案2025年模板
- 2025年三班級班主任下學期工作方案
- 2025年數學教研組工作工作方案
- 績效考核操作實務
- 飯店質量管理
- 遼寧政法職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二)》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牡丹區王浩屯鎮初級中學2025年初三第一次診斷考試(化學試題文)試卷含解析
- 上海體育大學《工程經濟》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骨關節病的健康教育
- 中醫治療失眠課件
- 2024年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2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 信息技術2.0微能力: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上(第三單元)守望相助-中小學作業設計大賽獲獎優秀作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
- 最新版個人征信報告(可編輯+帶水印)
- 《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完整版ppt課件全套教程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三全冊知識點梳理
- 健身教練職業能力測評考試專項理論題庫與答案
- 有機化學 第十三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 青島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信息窗3)》參考課件(共12張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