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植物營養學下冊(肥料學)
第一章肥料學概論
?、肥料概論
1、肥料:是以調節植物營養與培肥改土的一類化學物質。(能夠直接向植物提供營養
元素的有機或無機物質)
植物增產的重要物質基礎:無機肥料、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
2、有機肥料:生物循環中的多種廢棄物,包括農作物殘體和農產品加工中的殘渣等廢
棄物,畜禽等動物的糞尿排泄物即畜牧業有機廢棄物,漁業廢棄物,綠肥,天然有機物如
泥炭等腐殖化物質等。
有機肥料的特點:含較高的有機質;所含養分元素的種類齊全,濃度較低;肥效遲緩;
養分呈復雜的有機物形態,施用后需經腐解后逐步釋放出來。
3、無機肥料:即化學肥料,其生產是應用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以地殼中埋藏的
礦物態養分元素或大氣中的氣態養分(如氮氣)作為原料,通過現代的化學生產工藝,轉
變成簡單形態的肥料。
無機肥料的特點:養分呈無機礦物質態存在;能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養分種類少而濃
度高;肥效快。
肥料在農業和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增加產量;改善品質;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地表覆蓋
度,減少水土流失;美化生態環境。
4、間接肥料:應用微生物制劑等間接改善植物營養環境的產品,有些有益元素也被用
來改善植物生長。
二、肥料在農業和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1、增加產量;2、改善品質;3、提高土壤肥力;4、提高地表覆蓋度,減少水土流失
5、美化生態環境。
三、當今世界存在問題
1、施肥不當產生的危害:施肥不當引起減產;過量施肥引起環境污染;施肥不當降低
農產品品質;降低土壤質量。
2、合理施用肥料的意義:從經濟意義上來講:要投入少,效益高,要賺錢,達到高產
優質;從培肥土壤角度講:要提高土壤質量和土壤肥力,達到用地養地的目的;從生態意
義講:要保持優良的生態環境。
第二章氮肥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氮肥的種類、性質與施用
?、氨合成原理
將氫和氮按3:1的比例混合進行反應。這個反應必須在高溫、高壓及有催化劑的作用
下進行。
合成氨所需的氮氣取自空氣。由空氣制取氮氣??上葘⒖諝庖夯缓罄玫獨夂脱鯕?/p>
沸點不同將其分離;亦可將空氣通入燃燒的焦炭,使氧與碳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再用水洗
法出去二氧化碳而獲取氮。
合成氨所需的氫來自水和燃料,重油汽化法制取氫是在高溫條件下。合成氨經氧化即可
制取硝酸。
氮肥利用率只有35~40%左右,原因是:氮肥施于土壤表面或距地表較淺,導致氨氣揮
發。
二、氮肥的種類、特性和施用技術
(一)液態氮肥
1、氨水(含N12.3%~16.4%)一般14%左右
氨水的化學性質很不穩定,極易揮發。為了減少氨的揮發損失,在氨水中通入一定量的
二氧化碳,制成碳化氨水。氨水的碳化程度越高,氨的揮發損失越少。
表示氨水穩定程度:碳化度臟二氧化碳的摩爾濃度/氨氣的摩爾濃度X100%
2、液氨(NH3,含N82%)
液氨優點:單位氮的工業成本低,含氮量高,副成分少,肥效長,施用后對土壤無副作
用。
液熟缺點:貯運需要相應的施肥機械,施用成本較高。
液氨在土壤中移動性小,肥效長,可用作基肥,不宜作追肥(苗期)。
3、氨溶液(氮肥混合溶液,含N20-50%)
是一種由氨與其他固體氨肥混合而成的液態氮肥,其基本組成為氨、硝鉉和尿素,也可
加入少量硫錢或硫酸氫錢。
(二)鍍態氮肥
錢態氮肥主要有硫酸鏤、KCL、碳酸氮鏤等。
特點是:(1)易溶于水,能被作物直接吸收,便于迅速發揮肥效;(2)土壤膠體對錢
離子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嵌態氮肥施入土壤后移動性小,幾乎不存在淋失的問題;
(3)遇堿性物質易產生氨的揮發損失(占氮肥損失量85%以上一),主要以氨氣的形式揮
發。
1、硫酸鐵(含氮量20~21%)
硫錢的含氮?般是20%o
我國現行的硫錢標準:含氮:20.5~2卸,水分:0.CO.5%,游離酸<0.3%
硫錢易溶于水,吸濕性小,物理性狀良好,化學性質穩定,常溫下存放無揮發,不分
解。遇堿性物質引起氨的揮發。穩定性較高,不易吸濕,溶解度高,分解溫度高。
是生理酸性肥料。
宜作追肥施用,也可作基肥和種肥施用,水田勿施硫筱,因為硫酸根離子在淹水下被還
原為H2S,造成根系毒害。
硫錢中含24%的硫,十字花科植物如蔥、蒜、大豆中應多施硫。
2、氯化銹(含氮量24~26%)
是生產堿的副產品。白色晶體,易溶于水,吸濕性略大于硫鏤。,但小于硝鏤。是生理
酸性肥料。
不宜用于鹽堿土,以免增加氯離子毒害。若用于酸性土壤,應配合石灰施用。不宜做
種肥(對種子發芽有影響),可作基肥和追肥。氯化鏤作基肥應盡早使用,施用后用水淋
洗至底層,減少影響。
氯化核可以用在水稻、小麥、玉米、大麻、棉花和纖維性的植物上,不宜在煙草、甜
菜、甘蔗、馬鈴薯、葡萄、柑橘等含糖量高的上使用。
3、碳酸氫鍍(含氮量17%)
優點:施用于土壤后無殘留,不含酸根,是生理中性肥料,安全。
缺點:易溶于水,吸濕性強,不穩定化合物,常溫下易分解揮發氨氣,做氮肥揮發損失
很大。
適用于各種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和追肥,不易做種肥(氨氣對種子發芽有影響),應
深施覆土的肥料比撒施要高。
(三)硝態氮肥
主要有:硝酸鈉、硝酸鈣、硝酸筱和硝酸鉀等。
特點:(1)易溶于水,是速效性養分,吸濕性強,溶解度大,在雨季吸濕后能化為液
體;(2)灌溉量過大易引起其向下層土壤淋失,硝酸根易淋失,在土壤中移動性較大;
(3)通氣不良時;經反硝化作用成一氧化二氮和氮氣,氮素損失;(4)受熱分解釋放出
氧氣,易燃易爆,故貯運過程中應注意安全。
它不宜作基肥和種肥,作追肥時應避免在水田施用。
土壤中施用硝態氮肥,植物吸收后pH升高;施用鏤態氮肥則反之。但施用核態氮肥
后,鐵、鈣、鋅易形成難溶性物質。
去向:被植物吸收,反硝化,淋溶損失
1、硝酸錢(含氮量33~35%)
由于硝酸鏤具有極易溶于水,吸濕性極強,以及易燃、易爆等硝態氮肥的特性,因此常
把硝錢歸為硝態氮肥。
硝錢中所含養分全部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不殘留任何酸根和鹽基,是一種生理中性肥
料,最適宜于旱地和旱作物,并以追肥為佳,對煙草、棉花、果樹、蔬菜等忌氯經濟作物
尤其適用。
宜作追肥,不作基肥和種肥。追肥要深施覆土。
不易做種肥,因為其濃度高,吸濕性強,與種子直接接觸會影響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
施用時應深施,并注意降雨情況和對地下水流的控制,盡可能減少硝酸根離子的淋失和
反硝化損失。
2、硝酸鈉(含氮量15^16%)
易溶于水,是速效性氮肥。屬于生理堿性肥料。長期施用會使局部地區土壤pH升高,
并影響土質,最好與有機肥配合施用。避免連年使用。
宜作追肥,適用于酸性和中性土壤,它在一些喜鈉作物如甜菜、菠菜及煙草、棉花等旱
作物上的肥效常高于其他氮肥。
注意:硝酸鈉中的鈉離子導致土壤鹽化。
3、硝酸鈣(含氮量13^15%)
極易吸濕,易溶于水,性質穩定。
屬于弱的生理堿性肥料,適用于多種土壤和作物,因含較多水溶性鈣,因此對蔬菜、果
樹、花生、煙草等作物尤為適宜。
一般做追肥效果較好,如必須做基肥,可與有機肥料或高濃氮肥如尿素配合施用,減少
養分的損失,充分發揮其增產效果。
兩種形態氮素性質和某些特性的比較:
(四)酰胺態氮肥
是指含有酰胺基或在分解過程中產生酰胺基的氮肥。土壤中的酰胺態氮肥主要通過轉化
成鍍態氮或硝態氮后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
1、尿素(含氮量45~46%)
適應于各種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和追肥施用。
施用時應深施覆土,在施用時期上可適當提前幾天,使其有易分解轉化過程。由于分子
態尿素易淋失,故使用尿素后不宜立即灌水,否則淋洗至深層降低其肥效。植物葉片和
其幼嫩的器官能直接吸收尿素,所以尿素被廣泛用作葉面追肥噴施的濃度隨作物種類,苗
齡和栽培條件而異。對禾本科作物約為0.「0.5%,對果樹約為0.2%,蔬菜最低,作物生
長盛期和成年期果樹噴施濃度可適當高些。但作為葉面肥時,尿素中的縮二服的含量應小
于0.5%,防止其對作物引起的毒害。
(五)長效氮肥
又稱為緩效氮肥或緩釋氮肥,是指一類不同于常用氮肥速溶、速效特性的化學肥料。
施用長效氮肥的目的主要通過控制氮肥的溶解度,達到緩釋,延長肥效,使之能與作物生
育期間對氮的需求相適應的目的。
長效氮肥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微溶化合物,尿醛縮合物和包膜肥料。接觸施肥氮肥利用
率80%?
1、合成的有機長效氮肥:胭甲醛(含氮38%,其中冷水不溶性氮占28%)、胭乙醛(含
氮28~32%)、服異丁醛(含氮31.8%)
2、包膜肥料:硫衣尿素(含氮34.2%)、長效碳鏤(含氮、高效涂層氮肥
3、石灰氮(CaCN2,含氮量209c22%)
是一種有機氮肥,是氮肥中唯一不溶于水的品種,吸濕性很弱,含有少量碳化鈣,常有
電石氣味,對人體粘膜有刺激性,因施用不便故常加少量礦物油將其做成細粒。石灰氮
是一種相對緩效的氮肥,適宜于作基肥,并在播種或栽培前提前施用,防止有毒中間產物
對幼苗根系的傷害。石灰氮可用作除草劑、殺蟲劑、脫葉劑等。
第三節土壤中氮素的轉化
土壤中氮的轉化包括有機氮的礦化和無機氮的生物固定過程;核態氮的固定、吸附與釋
放、解吸過程;氮的補給與損失過程。
一、有機氮的礦化
1、礦化:土壤中有機氮分解為氨的過程稱為礦化。
它包括解蛋白和氨化兩步。
解蛋白過程:蛋白質——多肽——二肽——氨基酸+其他物質氨化:RCHNH2C00H+H20—
—RCH20H+C02+NII3
2、影響有機氮的礦化的因素
在以下條件下氨化作用最為旺盛:(1)土壤溫度20~30℃;(2)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
量的60%;(3)pH為中性;(4)C/N比值等于或小于25:1。
3、土壤中無機氮的生物固定
(1)無機氮被土壤微生物同化后構成其軀體而暫時保留在土壤中的作用;
(2)只要土壤中能量物質充足,無機氮的生物固定作用就會發生,其固定量可占施入
氮肥量的14~40%;
(3)在生產中,要防止在作物生育期間,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
4、激發效應
施入無機氮可促進土壤有機氮的礦化,這種作用稱為激發效應。激發效應的量度,一般
用土壤氮的激發率來表示,計算方法如下:
P=(施氮肥區植株總氮量-植株吸收肥料氮量)/無氮區植株總氮量
當P〉1時為正激發,說明氮肥施入后出現凈礦化,增加土壤中的有效氮量。當P<1時
為負激發,說明出現凈固定,施入土壤中的有效度降低。
二、化肥氮的轉化
1、鏤的固定與釋放
(1)概念
錢的固定:礦化的錢和施入的鉞被土壤中2:1型粘土礦物晶格固定稱為固定態鏤的作
用。
鏤態氮:(1)吸附——解吸:松散的固定;(2)晶格固定氮(與鉀同);(3)生物
固定:以作物吸收為主,微生物態氮少。
錢的釋放:固定態的餒在生物、物理和化學等因素影響下被釋放的作用。
(2)影響錢固定與釋放的因素①土壤對核的固定量比較高,一般表土中核的固定量可
達全氮量的②因素:
A粘土礦物類型:2:1型粘土礦物固定鏤的能力依次為蛭石>蒙脫石>伊利石。1:1型的
高嶺石幾乎不固定鏤。
B干濕交替能促進鐵的固定作用。
C土壤膠體表面吸附的交換性陽離子數量和種類,鏤離子的濃度和數量。i鐵離子、
鋁、氫、鈣、鎂等陽離子的交換能力大于錢根離子。
ii鉀離子的交換能力小于錢根離子,但對鏤的固定作用有明顯影響。
由增加鐐根離子的濃度,可以提高交換性錢的含量。
2、鎮的硝化作用
筱根離子與氧氣反應在亞硝化細菌的作用下還原為亞硝酸根離子
亞硝酸根離子與氧氣在硝化細菌作用下生成硝酸根離子。
筱的硝化作用強弱與硝化細菌的數量和活性有關,土壤pH、質地、溫度、水分含量及施
肥等影響因素有關。
3、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是硝態氮還原的?種途徑,即硝酸根離子在嫌氣的條件下,經反硝化細菌的
作用,還原成氣態氮的過程,亦稱為脫氮作用。
硝酸根離子——亞硝酸根離子-----氧化二氮——氮氣
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土壤通氣狀況、pH、溫度和有機質含量,其中以
通氣性的影響最為明顯。當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田間持水量的60%時,就可能發生反硝化作
用,淹水土壤、通透性差或排水不暢的土壤,易發生反硝化作用。
4、土壤中鍍態氮的分子化
隨化肥氮施入的鐵在土壤中可形成分子態氮。在實惠型土壤中氨的揮發比非石灰性土壤
更為嚴重。
隨土壤溶液pH的升高及氨氣濃度的增加,氨氣的分壓亦增大,而溶液中的氨氣分子的
揮發又取決于溶液中氨氣分壓和大氣中氨氣分壓之差,通常大氣中氨氣的濃度很低,當溶
液中氨氣的濃度加大時,就導致氨氣分子向大氣逸散。
三、土壤供氮能力
舉例:兩個小區,施氮區小區的產量為100kg,不施氮的小區產量為80kg,則稱土壤供
氮能力為80%?
土壤供氮能力與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和土壤中速效性氮(硝態氮和鏤態
氮)含量有關。
土壤供氮能力:主要是指當季作物種植時土壤所能提供給作物的有效氮量。主要包括當
季作物種植時土壤中已經積累的礦質氮量和在作物生長期內土壤氮素的礦化量。土壤供氮
能力是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又是估算氮肥用量的一個重要參數。
1、土壤供氮能力的量度
(1)主要量度是土壤中有機態氮的礦化量,是作物不施氮區的總吸氮量,實質上只是
土壤礦化氮的一種間接衡量法。
(2)土壤有機質呼率平均為2~3沆
(3)直接衡量法Ln=(No-Nt)=LnNo-Kt
其中No——土壤礦化勢;K——礦化速率常數;Nt——t時間內的礦化量
土壤礦化勢是指無限長時間內的礦化量,即最大礦化量,它反映了土壤潛在氮素得到供
應能力。
2、土壤供氮能力的計算
(1)土壤供氮能力主要是指有機氮礦化量;
(2)無氮區作物地上部分積累的氮量可作為土壤供氮量的指標;
(3)小麥不施氮區產量為3720kg/ha,地上部含量為1.9%,土壤供氮能力為:
3720kg/haX1.9%=70.5kg/ha供氮能力斷不施氮的產量/施氮的產量X100%
3、氮肥利用率
氮肥中的氮素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數或比例,氮肥利用率是衡量氮肥肥效的一個
重要指標。
水稻田的利用率:35%;一般是40%左右的氮肥利用率。
公式:R=Np/NaX100%
其中:R——氮肥利用率(%);Np——單位面積上作物收獲物中來自肥料的氮量;Na-
一單位面積上施入的肥料氮量。
氮肥利用率的測定方法:一種是差值法(間接法),一種是15N示蹤法。
(1)差值法(表觀利用率)
一般是通過測定施氮區和不施氮區作物吸氮量的差值,再計算其占小區施氮量的百分
數,即氮肥利用率。
R=(Nh-No)/NaX100%
式中:Nh——施氮區作物吸氮量;No——不施氮區的吸氮量;Na——施氮量。氮肥利
用率%=(施氮區作物吸收氮的總量-不施氮區作物吸收的氮總量)/施入氮肥中的氮總量
X100
(2)示蹤法
是一種直接測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它是由富集15N生產一定形態的標記氮肥,將其施
用后測定吸入植物體中氮素的15N原子百分超,進而根據15N豐度的稀釋原理計算氮肥利
用率。
一般15N測定的氮肥利用率一般略低于差值法的測定值。
15N法還可以測定作物不同生育階段土壤供應的有效氮素(即氨值),肥料氮的平衡或
去向等。
四、氮肥施用量的確定
遵循原則:1、低肥力和低產區可適當提高施氮量,以充分增加肥效;2、高肥力和高產
地區則宜以經濟效益最佳的施氮量作為指導施肥的依據。避免過多使用氮肥帶來的負效
應,一般經濟最佳施肥量為施肥的上限,最大利潤率為施肥量施肥的下限;
3、注意當季作物及施肥的下限。
1、施肥量的確定依據
(1)養分平衡法
養分平衡法:是根據作物的計劃產量需肥量與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養
分平衡法又稱為目標產量法。
施肥量=(計劃產量所需養分總量-土壤供肥量)/(肥料養分量X肥料中該養分的利用
率)
其中計劃產量所需養分總量=公頃數X籽粒中養分量
舉例:以氮為例
作物需氮量=目標產量(kg/ha2)X氮肥產量的氮吸收量(kg)
土壤供氮量=土壤有效氮值(mg/kg)X2.25X土壤氮素利用系數(有效養分校正值)
這種計算方法以作物的需氮量與土壤供氮量為依據,而肥料施入土壤后的變化以及作物根
系對氮素的吸收量受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可靠性和實用性取決于各項估算參數的
確定。
土壤速效養分的含量用mg/kg,0~20cm土壤按2.25X10(6)kg/hm2土壤計算,則每一
個mg/kg的養分,每公頃土中所含的有效養分為:
土壤有效養分校正值%=(100X無肥區每公頃作物吸收的養分量)/(土壤有效養分測定
值X2.25)
依據此公式可計算出每塊地的土壤養分校正系數。
平均施氮量(作物推薦施氮量):是指某一地區一種作物能獲得最大經濟收入的氮肥施
用量的平均值。
此方法主要是依據作物產量反應曲線,在適宜施氮量附近的斜率基本平緩,再次用量附
近,少施氮肥的增減不會引起大的產量波動。
(2)田間實驗法
選擇有代表性土壤進行田間的肥料試驗,根據肥料效應函數計算經濟最佳施肥量、最大
利用率施肥量、最高產量施肥量及有限量肥料投資的最優利潤施肥量等。
五、氮肥的施用方法
1、氮肥深施
2、氮肥配施:與NPK配合
農田中氮肥的去向:A作物吸收(30~45%);B殘留在土壤中(10^20%);C損失
(40~45%),主要是通過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第二章磷肥
概述:磷一般以磷酸鹽的形式存在于礦物中。
磷礦分級與磷肥的制造方法
第一節肥料種類特性與施肥一、制造方法
1、機械法:將P礦石用機械粉碎,磨細制成P礦粉,直接做肥料中,具有投資少,成
本低的優點,對于低品位的P礦石可用此法,缺點是P礦粉只適宜與酸性土壤。
2、酸制法:用H2s04、HN03、HC1或者H3P04處理P礦粉,可制得過磷酸鈣、重過磷酸
鈣、磷酸錢、硝酸P肥、沉淀P肥等磷肥品種,這一類P肥也成酸性P肥。
3、熱制法:借電力或者燃料產生高溫使P礦粉分解,而制成各種熱制P肥,如鈣鎂P
肥,脫F磷肥,鋼渣P肥和偏磷酸鈣等等。
二、P肥品種的分類
一般按磷酸鹽溶解性質把P肥分成三種類型:①水溶性磷肥②弱酸溶性磷肥③難溶性磷
肥
1、水溶性磷肥
磷肥中所含的磷酸鹽以一水磷酸鈣(Ca(H2PO4)2.H20)形式存在,易溶于水,P容易吸
收,為速效性P肥
①SSP普鈣Ca(H2P04)2?H20
②TSP重鈣Ca(H2P04)2?H2O
③CSP富過磷酸鈣
④P.A.D.R
⑤鍍化過磷酸鈣、磷酸鏤
2、弱酸溶性磷肥
能溶于2%的檸檬酸(或者中性檸檬酸筱,堿性檸檬酸鏤)溶液的磷肥稱為弱酸溶性磷肥
或者檸檬酸溶性磷肥或者枸溶性磷肥
包括沉淀磷肥、鈣鎂磷肥、脫F磷肥、偏磷酸鈣、鋼渣磷肥等
這類磷肥不溶于水,能被作物根分泌的弱酸溶解,因此能被逐步溶解的過程中供作物吸
收利用
弱酸溶性磷肥的主要成分是HP042-、磷酸氫根3、難溶性磷肥
這類磷肥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弱酸,只能溶于強酸中,所以也稱為酸溶性磷肥屬于此
類的林飛有:磷礦粉、骨粉、礦質鳥糞磷肥
三、磷肥特性與施用
(-)水溶性磷肥性質和施用(集中施肥)
1、過磷酸鈣Ca(H2P04)2?H20含量低
我國的磷肥主要品種
①制造方法:(酸制法)
用62%~67%deH2s04與磷礦粉混合攪拌使其充分作用,并移入化成室繼續熟化廠2周后
經干燥、磨碎、過篩后獲得
②化學成分:Ca(H2P04)2?H20(30^40%)CaS04(40~50%)另外還有成(S04)3、
A12(SO4)3(2"4%)游離酸(3.5"5.0%)
硫酸、磷酸肥料呈酸性,磷對包裝袋有腐蝕性
③養分含量:P20512~20%一般不得少于12%
④化學反應:生成CaS04?2H20石膏、HF(溫室氣體)
⑤物理性狀:灰白色粉末、也有呈顆粒狀,稍有酸味水溶液呈酸性反應
⑥游離酸使肥料易吸濕結塊,尤其嚴重的是過磷酸鈣吸濕后會引起肥料中一些成分發生
化學變化,導致水溶性的磷酸鈣轉變成難容性的磷酸鐵、磷酸鋁從而降低過磷酸鈣有效成
分的含量。
Fe(S04)3+Ca(II2P04)2?H20+5H20——>2FeP04?2H20+CaS04-2H20+21I2S04這一反
應稱為過磷酸鈣的退化作用,普鈣產品的含水量與游離酸的含量均不應超過國腳標準,同
時儲藏過程中應該防潮,儲存時間不應過長。
⑦普鈣在土壤中的轉化
普鈣施入土壤后肥料中的磷酸鈣在土壤中進行異成分溶解,即土壤水分從四周向施肥點
匯集,使肥料中水溶性磷酸鈣溶解并進而水解形成磷酸鈣,磷酸和磷酸二氫鈣組成的飽和
溶液
飽和溶液中磷酸離子的濃度可達10~20Pmg/kg,比土壤溶液中磷酸離子高數百倍,出現
局部土壤溶液中磷的濃度梯度,形成以施肥點為中心,磷酸離子向周圍擴散的擴散區,使
溶液pH值急劇下降為1.5左右,從而使鐵鋁或鈣鎂等固相迅速溶解,并與磷酸起化學反
應,發生磷的固定作用。
北方土壤中主要反映
Ca(H2P04)2?H20——>CaHP04?2H20——>CaHP04變成Ca8H2(P04)6?5H20變成
CalO(P04)6(OH)2
這一轉化過程開始速度很快,由于磷酸二氫鈣變為磷酸八鈣時速度緩慢,尤其是八鈣轉
化為羥基磷則需要更長的時間(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
轉化過程中所生成的汗水磷酸二氫鈣,無水磷酸鈣以及磷酸八鈣種的磷對作物仍有一定
的有效性,但形成羥基磷灰石時作物就很難利用了
酸性土壤中
磷酸離子在擴散過程中能與土壤中Fe、Al粒子或交換性Fe、Al作用,產生磷酸鐵磷酸
鋁沉淀,而降解低磷肥中的有效性,其反應如下:
2Fe(0H)3+Ca(H2P04)2?H20——>2FeP04+Ca(OH)2+5H20
2A1(OH)3+Ca(H2P04)2?H20——>2A1PO4+Ca(OH)2+5H20
以上就是磷酸沉淀作用(化學沉淀作用)
酸性土中的過程:
過程水溶性到無定形到結晶態到閉蓄態
溶解度大到小
有效性高到低
中性石灰性土,1鈣到2鈣到8鈣到10鈣結果:過磷酸鈣的當季利用率低(10^25%)
⑧合理施用過磷酸鈣的關鍵
即要減少肥料與土壤的接觸避免水溶性的磷酸鹽被固定,又要盡量將磷肥施于根系密集
的土層中,增加肥料與根系的接觸以利于吸收
一般可采取以下的措施:a、集中利用b、與有機肥料混合使用c、制成顆粒磷肥d、分
層施用e、用于根外追肥
2、重過磷酸鈣Ca(H2P04)2?H20
含磷量(五氧化二磷)高達36~52%一般46%
①生產方法:先用過量的硫酸處理磷礦粉,生產磷酸和硫酸鈣,將硫酸鈣粉粒出來后,
把磷酸濃縮到一定濃度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適當的磷礦粉,加熱攪拌使充分作用,通風、
干燥、造粒即可得到重過磷酸鈣
Ca5(P04)3?F+5H2S04+10H20——>3H2S04+5CaS04?2H20+HF
Ca5(P04)3?F+7H2S04+5H20——>5Ca(H2P04)2?H20+HF
施用方法
與普鈣相似,施用量應該相應減少,?般做基肥施用,并注意施肥均勻,作物磷養分營
養期是在苗期,其次,磷在土壤中的轉移較慢,植物根系從土壤下部吸收養分,接近P根
系便于吸收(這是做基肥的原因)
(~)弱酸溶性磷肥的性質
1、鈣鎂磷肥
綠色粉末,不溶于水但能溶于弱酸跳的檸檬酸或者中性檸檬酸鐵,其中主要化學成分是
a型磷酸三鈣,合五氧化二磷14~19%
肥料中還含有約30%的氧化鈣和15%的氧化鎂,是堿性肥料(與碳酸氫鏤同施差)①反
應機理:將磷礦和含鎂的礦物混合后,在高溫下(>1350℃)熔融,使磷礦中難容性含磷
化合物轉化成為無定形玻璃體的熔融物,然后水萃驟冷生成枸溶性的a磷酸鈣?硅酸鈣
或者硅酸二鈣、硅酸鎂或者硅酸二鎂的共熔體,其反應:
MgO?2Si02?2H20——>2MgO?SiO2+MgO+2H2O
2Ca5(P04)3?F+Si04+H20——>3Ca3(P04)2+CaSiO3+2HF
當水蒸氣較少的時候,則產生如下反映
4Ca5(P04)3?F+Si02——>6Ca3(P04)2+Ca4SiO4+SiF4
②性質
鈣鎂磷施用土壤后,在作物分泌的酸或者土壤中的酸性物質的作用下,逐步溶解釋放需
有效磷,在石灰性土壤上,鈣鎂磷肥的肥效不如等磷量的過磷酸鈣,但后效較長,鈣鎂磷
肥仔土壤中的轉化反應如下:
Ca3(P04)2+2C02+2H20——>2CaHP04+Ca(HC03)2
2CaIIP04+2C02+2H202——>CaII2P04+Ca(HC03)2
③施用方法:a、作物種類不同,對磷利用能力不同,如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的當
季餓效果一般為過磷酸鈣的70~80%,對油菜都可,綠肥其肥效略高于普鈣
b、土壤性質:在酸性土壤上施用肥效較好,但是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效果不太穩
定,但涂過在pH>6.5的土壤上使用,它的肥效較低,只是有較長后效,一般做基肥c、
肥料細度:肥料不溶于水只是微溶于弱酸,為提高肥效,一般要求有80~90%的肥料顆粒能
夠通過80號篩,南方酸土對其同屆性較強,肥料顆粒可稍大一些,而北方土壤溶解能力
較弱,肥料要求更細,一般做基肥盡早施用,可沾苗根。
2、沉淀磷肥
反應機制:鹽酸分解骨粉或者磷礦粉制取磷酸然后用石灰石懸浮液或者石灰乳中的磷酸
溶液生成磷酸二鈣,反應式:
Ca3(P04)2+6HC1——>2H3P04+CaC12
2H3P04+3CaC12+2Ca(OH)2——>2CaHP04?H20+3CaC12
組成2CaHP04?2H20五氧化二磷:38~42%物理性狀:白色粉末狀結晶,吸濕性小,微堿
性
3、其他弱酸溶性磷肥P40
①鋼渣磷肥
②沉淀磷肥
③脫F磷肥
(三)難溶性磷肥P40(散施)
1、磷礦粉:指難溶性磷肥的代表,有磷礦石磨碎而成,直接做肥料肥效差CalO
(P04)6F或者CalO(P04)6F(0H)2
要強酸才可溶解,直接用于肥料的磷礦粉應是含弱酸性磷酸鹽數量高的品種,否則只適
于制造P肥的原料
磷礦粉的肥效影響因素:(1)作物種類吸肥能力不同,油菜施磷礦粉,雙子葉磷〉單子
葉磷與根系特性:如根系陽離子交換量,根系分泌物的酸度大小,作物把此外多年生經濟
林木和果樹對磷礦粉的利用能力較強,提倡用磷礦粉作基肥。(2)土壤條件;(3)磷礦
粉的細度和用量;(4)與其他肥料的配合(有機肥最好,腐殖質熟化產生酸)。
2.骨粉
農村應用較早的P肥品種它是由動物的骨骼加工制成的,成分較復雜,除含有磷酸三鈣
Ca3(P04)2外,也含有骨膠脂肪等,由于含有較多的脂肪,不易粉碎,也不易分解。一般
需經過脫脂處理才能提高肥效。
根據不同的加工方法,可獲得不同的產品:
粗制骨粉(2)蒸制骨粉(3)脫膠骨粉。
特點:不溶于水,肥效較慢,宜作基肥,最適宜用于酸性土壤。在石灰性土壤效果很
差,未經處理過的骨粉施入旱地會因脂肪招來地下害蟲肥效比磷礦粉明顯。
五、新型肥料
聚磷酸與聚磷酸筱
第二節磷肥在土壤中的轉化
-、土壤磷的概況
土壤中磷的含量與來源
我國耕地土壤中的全磷量P205一般在0.01—0.43%,多數土壤的含量在0.04—0.25%之
間。
全磷含量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變幅很大,但由于土壤磷的遷移率小,因而仍表現出明顯的
地帶性分布規律。
影響土壤磷含量的因素
成土母質的礦物組成原生巖發育的土壤。玄武巖》花崗巖;沉積發育的土壤,石灰性
沉積物》酸性沉積物。
土壤的物理性質粘粒的含量高于粗粒。
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有機質高的土壤,其全磷含量也高。
耕作施肥影響磷肥在土壤中的遷移速率低,淋失量小,施肥可提高土壤含磷量。
二、土壤中磷的形態和轉化
(-)土壤中磷的形態
1、有機磷
(1)土壤中有機磷來源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殘體,因此其含量與土壤有機質含量
有密切關系。
(2)有機磷一般約占土壤全磷量的10—50%,某些水稻土和東北的黑土中可高達65%左
右。
(3)土壤中有機磷的種類主要有:磷酸肌醇類、磷脂類和核酸及其衍生物等。
2、無機磷
(-)土壤中無機磷的含量一般約占全磷含量的50—90%,沖擊、沉積母質的土壤》花
崗巖、砂頁巖和第四紀粘土母質的土壤。
(二)土壤中磷的轉化(磷利用率低的原因)
①土壤中磷的轉化包括有機磷的分解和無機磷的生物固定,有效磷的固定和難溶性磷的
釋放。
②土壤中磷轉化的方向和速率,控制著土壤的供磷能力,也是經濟有效施用磷肥的理論
依據。
1、磷在土壤中的固定于釋放
(1)磷的吸附固定
①吸附是指土壤固相上磷酸離子的濃度高于溶液中磷酸離子的濃度。
②吸附不是完全可逆的,其中只有部分磷可以重新被解吸而進入溶液中,通常稱為交換
態磷,所以吸附態磷包括交換態磷。
③吸持是指磷酸離子與土壤固相成分相結合,形成難溶性磷酸鹽,基本上為不可逆反
應。
④土壤對磷的吸附以專性吸附為主,專性吸附為配位基團的吸附,其吸附過程緩慢,但
作用力較強,隨著時間的推移,磷酸鹽逐步'老化',使磷的有效性降低。⑤專性吸附
一般發生在鐵、鋁含量高的酸性土壤中。
2、磷的沉淀作用
①肥施入土壤后所形成的磷酸離子,也可與土壤中的鐵鋁或鈣鎂離子反應,生成單獨固
定的磷酸鐵、磷酸鋁或磷酸鈣鹽。在其轉化過程中生成物的濃度積常數相繼增大,溶解度
變小。
②土壤中磷的沉淀與吸附往往同時發生,又相互交錯進行。當介質的pH值《7時,以磷
的吸附為主;當pH》7時,主要是磷酸鈣鹽的沉淀。
③磷肥施入石灰性土壤后磷的吸附或沉淀反應與磷的濃度有關,濃度低時以吸附為主:
濃度高時,則產生沉淀作用。
2、肥料在土壤中生物學反應
(1)肥料磷的生物固定
(2)生物量磷
(3)磷酸酶在有機磷轉化中的作用,有機磷的分解和無機磷的生物固定。
第三節磷肥的有效使用
磷肥的有效施用
磷的利用率為4-39%,平均為20%左右;
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水溶性磷酸鹽在土壤中易發生固定并難于移動。
磷肥肥效與土壤條件、作物種類、磷肥品種施用方式及栽培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
一、土壤條件與磷肥施用
土壤條件是分配和選擇磷肥品種的重要依據。土壤供磷水平、土壤中氮磷的比例,有機
質含量,土壤熟化程度,pH等均影響磷肥有效性。
土壤供磷狀況的指標:
土壤有效磷的數量是土壤中磷供應水平的可靠指標,土壤含磷量通常是作為土壤中的潛
在肥力的一項指標。
二、作物特性及輪作換茬與磷肥施用
1、稻麥輪作旱重水輕水淹Fe3+—Fe2+溶解度升高;冬小麥磷抗凍性作用
2、小麥一玉米,一重二輕,磷肥主要施在小麥上。
3、豆科綠肥:難溶性磷肥重點施在豆科綠肥作物上,以P增N,以化肥換取有機肥料。
三、磷肥品種的選擇
1、普鈣和重過磷酸鈣速效性氮肥,適用于各類土壤,可作基肥和種肥,也可作追肥。
2、鈣鎂磷肥及許多弱酸溶性磷肥作基肥。
3、難溶性、酸性土壤。
四、氮磷肥料的合理施用
五、合理施用磷肥的兩個問題
1、深施與淺施
2、集中施用與撒施。
第三章鉀肥
鉀素的作用:提高磷的產量,品質和抗性。
供磷現狀:30%土壤缺鉀。
一、鉀肥品種
(―)KC1(含K2060%)
1、物理性狀:含氯47.6%,吸濕性不大,但長期貯存后會結塊,含雜質較多時,吸濕性
增加。是速效性鉀肥。
2、土壤化學反應
KC1是生理酸性肥,施入土壤后,鉀以離子形態存在。
3、施用注意事項
(1)KC1配合有機肥和石灰施,以中和酸性;
(2)含氯,對忌氯作物以及鹽堿地不宜施用,如必施則應早施入,以便利用灌溉水或
將氯淋洗至下層。
(3)KCL可作基肥和種肥,不能做種肥。
(4)氯離子可以減少莖內同化產物向外轉移,有助于纖維的形成,并提高其質量。因而
KC1更適宜施于棉花和麻類等纖維作物。
(二)K2S04(含K2048—52%)一般50%施用注意事項:
1、增施有機肥,防止土壤板結。
2、可作基肥、追肥、種肥,基肥最合適,移動性小。
3、濕潤土層中,應集中條施或穴施,施根系附近。
4、比KC1貴,注意成本。
5、酸性土上增加石灰。
(三)窯灰鉀肥
堿性,有效性較差。主要含K2s04與K2O3,是生產水泥的副產品。
是,成分是硫酸鉀和碳酸鉀,含量低,非水溶性鉀,宜施入酸性土中,熱性肥料,不能
做種肥,堿性肥料,不能與鏤態氮混施。
注意事項:
1、與土拌施,減少飛揚。
2、追肥時在有機肥中摻一點。
3、勿沾在葉片上,有露水勿施。
4、不與普鈣和重鈣混施。
5、適用于酸性土,施用于需鈣的作物。
6、可作基肥和追肥,不可做種肥。
7、不可與鐵態氮同施。
(四)草木灰
定義:植物殘體燃燒后的剩余的灰分統稱為草木灰。
特點:1.含鉀鈣較多;2.有效成分K203。3.K90%.4.是弱酸溶性肥,可被作物直接吸收
利用。是堿性肥料,熱性肥料,育苗時:一般使用草木灰沾秧根,提高溫度。同一植物
中,幼嫩時含磷鉀多,衰老時含鈣硅多。
注意:
1、堿性肥料,不與NH4-N同施。
2、可作基肥、追肥、種肥,水溶液可根外追肥。
3、水稻沾秧根,除菌,提高溫度,水稻田的蓋肥,疏松土表。
4、集中施,條施、穴施。
5、優先施忌氯作物,喜K植物。
6、濱海鹽堿地少施。
五、鉀鎂肥
來源:制鹽工業的副產品。
六、生物鉀肥
含有解鉀細菌的肥料。
第二節土壤中鉀的轉化
概述
一、土壤中鉀的含量和形態
1、鉀1—3%,與氮差不多。土壤中鉀主要來源于礦物風化。
2、鉀的形態
礦物態鉀:難溶性鉀。
緩效態鉀:非交換性鉀,包括層狀粘土礦物所固定的鉀和水云母及黑云母的鉀。交換
性鉀:土壤膠體吸附的鉀離子。
水溶性鉀:水溶液中鉀離子。
二、土壤中鉀的轉化
鉀的晶格固定:水溶性鉀或交換性鉀進入粘土礦物晶層而被固定成為無效態鉀的過程。
影響鉀固定的因素:
1、粘土的種類:2:1型的蛭石)伊利石》蒙脫石。1:1型高嶺石幾乎不固鉀。
土2、土壤水分:干濕交替會促進鉀的固定,干旱則固定鉀增多。
3、pH。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比酸性土壤固定的鉀要多。
4、NH4+的多少,NH4+與K+競爭結合位置,NH4+多減少鉀固定。
二、被土壤膠體吸附轉化為交換性鉀。
速效鉀=交換性鉀+水溶性鉀。
三、被土壤粘土礦物質所固定的鉀為非交換性鉀。
四、鉀的流失:作物吸收,隨水流失。
第三節鉀肥的合理施用
合理:施用量合理,施用方法合理(施用時期)。
施肥效果:產量要高,效益要好。
根據作物氮的特性,合理施用鉀肥。
根據鉀肥特性合理施用。
元素之間的平衡施用,能顯著提高肥效。
合理用量:同氮肥,鉀促進運輸,過多耐貯存時間短。
舉例:大量施用氮肥導致磷缺鉀,尤其是在保護地栽培中;大量施用氮鉀肥均導致鈣的
缺乏;鉀一般做一部分基肥、一部分追肥。鉀肥過多植物將受次生鹽害的影響。
第五章鈣、鎂、硫、硅肥
第一節鈣肥
一般土壤含鈣豐富,作物不缺鈣;酸性土壤鈣含量低,需要施用石灰;蔬菜作物需鈣量
大,易出現生理性缺鈣。
植物體內鈣一般為0.「5%之間,?般:雙子葉植物大于單子葉植物,地上部大于根部,
莖葉較多,果實,籽粒中則較少。
在植物細胞中,鈣主要存在于細胞壁上。
缺鈣植株的頂芽、側芽等分生組織首先出現缺鈣素癥,易腐爛死亡,幼葉易卷曲畸形,
葉緣變黃逐漸壞死,節間短,植物矮小,組織柔軟。
甘藍、葛苣葉焦病,白菜燒心病、番茄、辣椒臍腐病。蘋果出現苦痘病和水心病。鈣
在根中差異不顯著,地上部明顯。鈣的運輸與蒸騰作用相關,水分和鈣的運輸呈現明顯的
晝夜節律性變化,也決定了鈣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具有單向性。
一、鈣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二、含鈣肥料的間接作用
1、中同土壤酸性,消除活性鋁、鐵、錦的毒害。
2、改善土壤物理性質。
三、石灰肥料的種類及性質
1、生石灰2、熟石灰3、碳酸石灰4、含石灰質的工業廢渣5、其他含鈣的化學肥料。
四、石灰肥料的施用
(-)施用量的確定
1、考慮作物種類
2、考慮土壤性質
(二)施用方法
石灰可作基肥和追肥,不能作種肥
第二節鎂肥
一、鎂肥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二、鎂肥的種類及性質三、鎂肥的施用
第三節硫肥
一、硫肥種類
1、生石膏
2、熟石膏
3、磷石膏
二、硫肥的作用
1、直接供應作物硫素等營養
2、改良堿土
三、硫肥的施用
(-)應考慮的因素
1、土壤條件:土壤全硫與有效硫含量、土壤pH值、土壤通氣性
2、作物種類
3、其它硫源
(二)硫肥施用技術
1、以提供硫素營養為目的的石膏施用技術
石膏可作基肥、追肥和種肥
2、以改良土壤為目的的石膏施用技術
施用石膏必須與灌排工程相結合
第四節硅肥
一、簡介
植物生長有益元素,蔬菜果樹上施硅肥可以提高抗病性。
二、硅肥的種類和性質
(-)硅酸鹽類
(二)工業爐渣類填充料
三、硅肥的施用
pH較高有效Si也可增加,土壤中有效硅含量約為7~80mg/kg
水稻甘蔗對硅敏感,水稻分廉至拔節期施用,與有機肥配合使用
第六章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缺乏加重
①高產品種
②農業集約化生產的發展
③違反養分平衡的原則
④農產品的商品化歸還減少
第一節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態和轉化
影響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①土壤pH隨pll的增加而降低,除了鋁和鋁以外;②有機
質可提高微量元素有效性③土壤氧化狀況,即Eh值。影響鐵、鎬有效性B在pH4.7~6.7
有效性最高,厭氣鐵鎰有效性上升,水分條件充足也上升
一、土壤中的B
痕量:500mg/kg平均64mg/kg
土壤B易淋失,旱地較好
有效硼約為0.1~10%一般只有0.05~5.Omg/kg
有效成分:硼酸分子或者H4B03-
土壤缺B的臨界指標:
土壤熱水溶性B含量指標:0.3~0.5mg/kg缺<0.25mg/kg嚴重缺B
①雙子葉P需要B量較高:蘿卜、甜菜、蘋果
②中等需B植物有棉花番茄
③需B少的,小麥玉米水稻(單子葉植物需硼量較少)
硼砂硼酸可做基肥也可做追肥
基肥7.5~15kg/ha果樹蔬菜較高
追肥做噴施的肥料,在開花后幫助坐果,噴施0.1%
二、土壤中的Zn(P高相對缺Zn)玉米需Zn可使作物增產
我國土壤中Zn的含量:10~300mg/kg平均100mg/kg,含量取決于成土母質土壤中Zn
的形態:Zn2+、Zn(OH)+ZnCl+ZnNO3+
土壤缺Zn的臨界指標:pH7.3DTPA-Zn:<0.5mg/kg時缺鋅(中性、石灰性土壤的指
標)、0.lmol/LHCl-Zn:<l.5mg/kg缺鋅(酸性土壤指標)
缺鋅一般發生在pH>6.5的土壤上,缺鋅易得小葉病。
三、土壤中的鋁
土壤全銅的含量0.T6.Omg/kg平均1.7mg/kg南方紅黃壤地區土壤全鋁含量高但有效性
低(原因氧化物的吸附有關)
北方土壤全鋁含量低,但是有效性高
pH>5.5時土壤鋁主要以Mo042-pH<5.5時土壤鋁主要以HMo04-
土壤缺鋁的臨界指標PII3.3的草酸——草酸筱溶液提取的有效鉗<0.15~0.20mg/kg缺鑰
四、土壤中的Mn
含量很高42~5000mg/kg平均71Omg/kg
南方紅黃壤上Mn含量較高,缺Mn土壤主要是我國北方石灰性土壤和部分南方沖擊性水
稻土
酸性還原條件下Mn4H——>Mn3+——>Mn2+,交換性Mn高,易Mn中毒,易淋失堿性氧
化條件下Mn4H---->Mn3H-----〉Mn2+,交換性Mn高,易Mn中毒,易淋失
五、土壤中的Fe
含量1~10%與成土母質有關
影響因素:土壤pH與Eh
pH>6.5以上Fe有效性低,pH<6.5Fe有效性高。
形態為:Fe2+,Fe3+和有機配合鐵,可溶性鐵在pH6.5—8.0最低。
缺鐵主要是北方石灰性土壤。
土壤缺鐵的臨界值:DTPA-Fe:2.5—4.5mg/kg.
影響土壤鐵有效性因素(有效性鐵降低因素):1、pH升高,過量施用石灰。2、Eh值
升高。3、干旱。4、耕作不良,缺乏有機質。5、有機配合物分解。
植物吸收主要是亞鐵離子,有效性增加的因素:LpH降低,碳酸鈣減少2.Eh降低;
3.水分含量增加;4.生物活性增加;5.配合物的形成腐殖質,有機酸。
土壤中鐵的形態:亞鐵離子、亞鐵離子的螯合物
六、土壤中的銅
全銅3~300mg/kg,平均22mg/kg.
土壤中缺銅的臨界值:DTPA-Cu:0.2mg/kg.
七、微量元素肥料的主要品種和施用
三、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原則
1、缺什么補什么
2、施用量少
3、在經濟作物應用較多。油菜B、Cu肥、果樹Fe肥、蔬菜;Mo肥
四使用技術
1、土壤是非
2、種子處理
3、蘸根
4、噴施
為什么葉面噴施好,用量少,較經濟、污染少、養分吸收快、效率高、易于控制濃度、
避免固定
第七章復合肥料和復混肥料
第一節復合、復混肥料的概念及特點
復合肥:通過化合(化學)作用形成的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養分元素的肥料叫復合肥。
按養分數量和功能可分為:
①三元復合肥料:含氮、磷、鉀三種養分中兩種養分,如氮磷復合肥料
②三元復混肥料:含氮磷鉀三種養分
③多元復混肥料:含氮磷鉀和微量營養元素的肥料。
④多功能復混肥料:除養分外,還摻有農藥和生長調節劑。(不是肥料的養分功能)
肥料按制造方法分:復合肥料、混合肥料、摻和肥料。
(一)復合肥料(噴漿造粒法)
L磷酸鏤
磷酸鐵類肥料(包括磷酸一錢、磷酸二鏤和多磷酸鏤)屬氮磷二元復合肥料。磷酸錢
肥料的原料是無水液氨和磷酸(含五氧化:磷52~54%)。
制作工藝:磷酸在預中和器中變成熱料漿經轉鼓造粒變成濕粒,經回轉干燥貶稱千粒,
最后經篩分變成成品。
2.硝酸磷肥
首先用56%的硝酸分解磷礦,生產出磷酸和硝酸鈣的混合液,接著,采用不同的工藝,
除去溶液中過多的鈣,除鈣的方法有:
①冷凍法②混酸法③碳酸法
硝酸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二鈣、硝酸錢、磷酸?鏤,次要成分有硝酸鈣、磷酸二銹和石
膏等。
制法名稱N%P205%水溶性磷占全磷%N:P205冷凍法硝酸磷肥2020751:1碳化
法硝酸磷肥18-1912-1301:0.67混酸法硝酸磷肥12-1412-1430-501:1不同制
法硝酸磷肥的成分
3.硝酸鉀
4.硝酸二氫鉀
(二)復混肥
通過集中單質肥料或單質肥料與復合肥料混合后二次加工制造而成的肥料為復混肥。
如尿磷餒鉀,apsk,硝磷銹佳肥料三元復肥。
(三)摻合肥(BB肥)
將顆粒大小比較一致的單質肥料或復合肥做基礎肥料,直接由肥料銷售系數按當地土壤
和農作物要求確定的配方經稱量和簡單機械混合而成。如由磷酸鏤與硫酸鉀及尿素固體散
裝摻混的三元復肥等。
二.肥料混合的原則
1.混合后不會產生不良的物理性狀
尿素與普Ca混合后易潮解(NH4C1)
2.肥料中養分受損失
NH4—N與堿性肥料混合易引起NH3的揮發損失
3.肥料在運輸和機施過程中不發生分離,粒徑大小不一樣的不能相混
4.有利于提高肥效和工效
按不同情況可分為
1.可以混合,泥炭與草木灰,人尿和少量過磷酸鈣、硝鏤與氯化鉀、硫鏤、硝鏤和磷
礦粉
可以混合指兩種以上肥料混合后不但不損失養分,還能改善肥料的物理性狀,加速養分
轉化或減少對作物的副作用提高肥效
2.暫時混合但不可久置,如含游離酸過多的過磷酸鈣與硝酸不可混
3.不可混合,速效磷肥不能與堿性肥料混合,有些有機肥與礦質肥料混合也會降低肥
效
化肥與農藥混合的原則:混合后不降解肥效,一般式肥料和除草劑、殺蟲劑混合,與殺
菌劑混合較少,農藥與有機肥混合時,由于有機肥的吸附作用通常降低農藥的肥效三.養
分標明
1)應標明N-P205-K20
2)微量E-12-12-12-2(Zn)
四.肥料混合計算
Ef:混合肥料:9-14-5,配置It量含有N90公斤,P205140公斤,K2050公斤
填充料:指單元肥料配制混合時,其數量不足預配置數量時所摻入的物質,常用填充的
磷礦粉、泥炭或其它的有機物質如褐煤等。
計算題自己看
五、復混復合肥的優缺點
(一)優點
1.養分全、含量高。
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營養元素,能比較均衡的長時間的同時供給作物所需要的多種養
分,并充分發揮營養元素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提高施肥效果。
2.物理性質好。
肥料顆粒一般比較緊實,無塵。粒度大小均勻,吸濕性小,便于貯存和施用,既適合于
機械化施肥,同時也便于人工撒播。
3.副成分少。
4.配比多樣性、針對性強。
復混肥得到主要特點是可以根據土壤養分特點和作物的營養特性,按照用戶的要求進行
二次加工制成,因此,產品的養分比例多樣化,可根據局需要選擇和施用,從而避免某些
養分的浪費,提高肥料的增產效果。
5.成本低、節約開支。
如生產It20-20-20的硝酸P肥比生產同樣成分的硝酸鏤和過磷酸鈣可降低成本10%左
右,1kg磷酸鐵相當于0.9kg硫酸鏤和2.5kg過磷酸鈣中所含的養分,而體積卻縮小了
3/4,這樣可節省儲存。運輸、施用費用。
(二)復合肥的缺點
1.許多作物在各生育階段對養分的要求有不同的特點,各地區土壤肥力以及養分釋放的
狀況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養分比例相對固定的二元復合肥料難以同時滿足各類土壤和各
種作物的要求。
2.各種土壤養分在土壤中運動的規律各不相同,因此肥料在養分所處位置和釋放速度等
方面很難完全符合作物某一時期對養分的特殊需求。
六、復合肥的發展
七、區域復混(合)肥配方的確定(小麥為例)
某地區小麥產量400~500kg/667m2,養分需要量為:N12kg,P2O54kg,K2011kg,小麥施肥
起身期追肥8kg,小麥基肥:供氮4kg,五氧化二磷5kg,氧化鉀2kg(秸稈還FEI),
0.25kg(ZnO),若配成總養分45%復混肥,各養分比例:N:(4/(4+5+2+0.25)X45%)所
以,N-P205-K20(ZnO)=16-20-8
推薦量:25-30kg/667m2
第二節復合肥料的主要品種
二元復合肥料
(一)磷酸鏤
NH4H2P04與(NH4)2HP04。N:10%-18%,P205:44-46%?這是??類由磷酸和氨反應生成
的
高濃度復合肥料。肥料級磷酸鐵產品常是一鏤和二鎖的混合物,而以其中一種為主。
理化性質:磷酸鏤類產品都是白色結晶狀物質,棕黃、灰褐。要特別注意其遇熱分解及堿
性條件下分解。在石灰性土壤上易發生分解,引起氨的揮發損失,同時因部分水溶性磷生
成磷酸氮鈣而向枸溶性磷退化。
使用方法:
(1)作種肥時應特別注意,不能與種子直接接觸。
(2)作基肥時施肥點不能離根幼芽太近,以免受分子中釋放的NH3灼傷。
(3)磷酸筱可作基肥和追肥,-一般宜作基肥。作基肥時,常需配施N肥,使N:P205
調整到適宜程度。
(4)磷酸鐵可與多數肥料摻混施用,避免與堿性肥料摻混。
(二)磷酸核類其他肥料
1、
2、
3、
硝酸磷肥
(N13-26%,P20512-20%)是硝酸硫酸或硝酸磷酸混合酸分解P礦粉,除去部分可溶于
水的硝酸鈣后的產物。
施用方法:
(1)可用于多種作物和土壤,50%N素硝態氮,易隨水流出,故更適于旱地和旱作物,
一般不用于水田和豆科植物。
(2)可作基肥和追肥,但作基肥集中深施的效果更好,與單一?的N肥(硝鏤)和P
肥(普鈣、重鈣)等養分相比較,硝酸磷肥的肥效基本相似。
磷酸二氫鉀
(KH2P04:P20552%,K2034%)是白色或灰白色粉末,20℃比重2.3克,吸濕性弱,物理
性質良好,易溶于水,水溶液酸性,PH3-4.
使用方法:
(1)適合各種作物與土壤使用,尤其適用于P、K養分同時缺乏的地區和喜P喜K
作物。
(2)可作基肥、種肥或中晚期追肥。硫磷酸鎮16-20-0%硝磷酸餒25-25-0尿磷酸
鏤(N:P28-28-0,N-P-K22-22-11)(3)可采用浸種或根外追肥的方法使用。
(4)作根外追肥時若單獨噴施,也可與其它養分配成復合營養液作根外追肥。硝酸
鉀
(KN03N13%,K2044%)N:K20為1:3.4?不含其它副成分,是含鉀為主的高濃度復肥品
種之一。
1.理化性質
純品硝酸鉀為白色,通常為無色晶體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購買插畫版權合同范本
- 預防醫學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濱州醫學院
- 財務數據分析模板
- 制作安裝窗戶合同范本
- 2025 網點店鋪租賃合同 標準版 模板
- 2024年中山市沙溪鎮招聘真題
- 2024年榆林市吳堡縣縣屬國有企業招聘真題
- 2025年高層管理人員勞動合同的認定與合同續簽策略
- 2024年龍巖市市屬事業單位考試真題
- 2024年雷州市市屬事業單位考試真題
- 供電所春季安全大檢查方案
- 2024年度醫院內鏡室檢查內容分析報告課件
-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 文化集市體驗活動策劃
- 細菌性痢疾教學演示課件
- 連鑄機扇形段對弧測量方法及保證措施
- 村級巡察培訓課件
- 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復習資料
-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景觀生態學與景觀生態原理
- 【完整版】中壓燃氣管道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酒店西餐廳物品采購清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