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1頁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2頁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3頁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4頁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教學設計反思

第一單元我們都是科學家

《科學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折登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提出問題。能夠從琴

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

問題解答的過程。

2、知道科學是什么。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笫-課,對“科學”這一概念

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

“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問施來激發學生去思

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系起夾,和自己無關。

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

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于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

學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課后應布置學生搜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

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

學是什么,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

求學生談什么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

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

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

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

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現,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問題?此后,他

又分別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一尋找可能的原因一做試驗證

明一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學生復述故

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共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做一名小科學家》教學設計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

題。

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2、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

是什么。

3、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

資料。

宣學活動建議: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加深

對科學的理解。課一開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紙鸚鵡來激發學生提出

問題,從而帶著問題探究其中的奧秘,接下來可以通過不同的形狀

的紙片來嘗試,尋找如何讓它們平衡。由于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探究

活動,所以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保持活動場

地整潔,實驗井然有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

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謂為什么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

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

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

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

后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

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

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四)、布置任務:

1、下節課把制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第二課時

3、找出讓紙鸚鵡等物體站起來的過程和琴納發現牛痘可以預防天

花過程的相似之處。

(1)談話:其實好多科學家也就是這樣進行科學發現的,比如上節

課講過的琴納和牛痘的故事,在天花大規模流行時,琴納發現奶牛

場的女工們卻從來沒有得過天花,由此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問題?

此后他又做了哪些事情?

(2)回顧:在讓紙鸚鵡站起來的活動中我們經歷了哪些過程?首先

你能做這樣的玩具或物品了嗎?各小組討論一下,你們打算做什

么?用什么材料?怎么做?討論好了,組長上來拿所需要的材料,

大家互相幫助,按照設想的方法試一試。

2、學生交流、鞏固前面的發現,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制作,師巡視

指導。

3、展示:卜面請大家收拾好實驗材料,各小組推薦代表到前面來展

示你們小組的研究成果。

第二單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

等記錄有關觀察、調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

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

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2、觀察記錄

紙。3、調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

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

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

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

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

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

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煉學

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后面的

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你喜歡什么植物?你對樹進行研究過嗎?從書上的照片中,你看到

了什么?你TT沒有到一棵大樹前觀察過?想去觀察嗎?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于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3果偽嬴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

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rr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在觀察到內容有什

么不同?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

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后續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

察,大樹的樹干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

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

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

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

樹皮拓片分發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觀察大樹和討論,大家對G大樹這種植物已

經了解得較為透徹了。下面請大家說一說你在校園內的觀察中,還

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學生匯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了什么生物?

在操場上發現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現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有生命

的呢?

生物名稱發現地點

青蛙、螞蚱校園圍墻邊

它們能K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生物體rr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

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

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出生命的特征:生物體都

有生長現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物質,個

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征。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

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

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兒幅圖的兒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校園里的植物》教學設計

1、觀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植物之間也有許

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在校園內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在上節課了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

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植物展開研

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

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

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

知識。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利用”說說認識的校園里的

植物”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植物”上,同時也為認識植物的

多樣性尋找一個“增長點本課的主體活動是對植物進行觀察。在

觀察的基礎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整體認識植物

1、了解學生事先觀察到的校園植物:說說你認識的校園里的植物有

哪些。(可說名稱,也可描述外形。)

師生交流。

2、指導如何觀察,提出觀察要求:下面我們要到校園里去觀察這些

植物。出示表格,講解要求。

我認識的校園

里的植物名稱生長環境生長特點

(可以寫也可以畫)高矮排隊

(按由矮到高順序排出)

3、學生實地觀察,教師隨時指導。

4、匯報交流。

5、小結:植物的外部形狀是各種各樣的。

二、從局部認識植物

1、提出觀察任務:我們要去觀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樹皮、樹

葉和花。

2、講解如何觀察樹皮:先摸,有什么感覺?再拓樹皮,看拓下來的

圖案有什么不同?

3、講解如何觀察樹葉:在樹枝的一個節上看葉子是怎樣長的?把它

回下來。

4、講解如何觀察花:比較兩種花形狀的不同,也把它畫下來。

5、師生觀察后交流。

6、提出問題,進行思考:我們觀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點?

(集中在都有根、莖、葉、花、種子等結構特點上,都需要水分、

空氣、陽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長大,都要呼吸)

三、認識植物多樣性,給植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17頁,提問:你認識這些植物嗎?還認識哪些植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談話:上次讓你們對周圍的植物進行了觀察,你能不能告訴

大家你觀察的植物生活在哪里的?能不能介紹一下它們的情況?

那校園里的植物你都了解嗎?這節課我們來認識校園里的植物(板

書課題)。

2、表格展示自己對植物的觀察、師生交流。

3、能否對周圍的植物進行認真的觀察,描述,能否認真傾聽別

人的發言。

二、整體上觀察植物

1、出示PPT,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圖片,一眼望去,給了你

一個什么樣的感覺?

2、說明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概念。

3、意識到高矮不同。

4、對植物的整體上產生一個概念。

三、局部觀察植物

1、弓I:走進它們,我們會看到這些植物的哪些部分呢?

2、重點討論樹干、葉、花等部分的不同點

3、小結:植物世界豐富多彩

4、怎樣對待學校里的植物?

5、交流:根、莖、葉、花、果實等部分。

6、對其中葉的生長形式進行觀察與討論

7、討論、交流。

8、能說出植物部分的特征,井能比較它們的大同,能大膽匯報

自己的發現,體會到植物世界的豐富多彩

四、比較植物的相同之處。

1、植物種類繁多,你觀察到的植物有沒有共同的地方呢?

2、它們有很多不同,那它們為什么都叫做植物呢?

3、交流討論:有根、莖、葉等組成部分,位置相對固定。

4、交流:從其它方面認識植物的特征。

能找到植物的相同之處

五、對植物進行分類

1、植物種類繁多,世界上45萬種,難記嗎?科學家為了方便

人們去認識它們,把它們分成的很多類,你能對這些植物分類嗎?

(P17)

2、小組討論,用多種方法進行分類,先說標準,再分。

《校園里的小動物》教學設計

1、觀察動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

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為生物單元的二

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

容易捕捉、易于飼養的小動物,選取它們為觀察對象,可以將學生

頭腦中以往的經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

呈現出“扶''的狀態,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并做出解釋,

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

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因為它們

是得出結論的依據。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么?

師生討論后總結出:

A不要發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現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

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

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三、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征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四、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交流分類依據。

五、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

了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

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

第二課時

一、指導捉螞蟻。

1、準備幾只干凈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點糖水,靠近螞蟻。

3、螞蟻一上來,就把它甩進瓶子。

二、觀察并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

1、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2、學生分組自己觀察。

3、指導學生把觀察結果寫在或畫在活動記錄上。

三、研究不同蟻穴中的螞蟻的相處情況。

1、教師指導實驗方法:

①把不同地方捉到的兩只螞蟻放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反映。

②再多放幾只試試,注意使數量不等。

2、學生分組研究。

3、學生分組匯報研究結果。(活動結束,告訴學生把螞蟻放回到捉

它的地方

四、研究螞蟻的食性。

1、教師指導實驗方法:

把蘋果、米飯、奶糖、死昆蟲等多物品放在一群螞蟻的周圍,觀察

什么食

物吸引過去的螞蟻最多。

2、各小組實驗。

3、各小組匯報研究結果,教師把各組的結果匯總板書。

4、全班統計結果。分析螞蟻吃什么。

五、研究下雨時螞蟻的反應。

1、教師指導實驗方法:

用噴水壺模擬下小雨。觀察螞蟻在下雨時的反應。

2、分組研究觀察。

3、學生分組匯報研究結果。

六、研究螞蟻的其他行為和習性。

1、學生討論自己研究的項目。

2、教師重點指導有難度的小組。

3、學生自主研究。

七、教師課堂小結,布置課后繼續研究螞蟻其他有趣的行為或習性。

第三課時

一、指導觀察并描述魚的特征。

1、教師指導學生明確觀察目標、觀察要求,并描述觀察到的魚把觀

察到的

魚畫下來。

2、學生自主觀察,并做好記錄。(注意提醒學生不要把魚撈出水來。)

3、學生匯報觀察情況。

4、指導學生對他們的發現進行猜測、推測。

二、研討感興趣的問題并分組。

1、指導學生討論:關于魚,你想研究什么問題?

2、師生討論。(教師板書問題)

可以研究的問題主要有:

①魚聽得見聲音嗎?

②魚知道饑飽嗎?

③魚怎樣運動的?

④研究魚鱗花紋的年輪。

⑤魚怎樣睡覺?

⑥魚是怎樣呼吸的?

3、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把學生按研究的問題進行分組。

5、學生分組自主研究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參與其中一個小組的研究

或者巡

視各組研究的情況。

6、交流研究成果。匯報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樣,如:描述、畫、

數據等。

三、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征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4、小結:小動物的相同點可以從生命的共同特征方面找出,如:能

夠繁殖、長大、呼吸、吃東西、運動等,不同點乜是每一類動物特

有的特征,比如:生活環境、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

四、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那些動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交流分類依據。

五、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

了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

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

《動物?植物?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比較,找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通過

人與黑猩猩的比較了解人與動物的血緣關系。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通過比較人與動植物的相同與不同,將人融入自然界,培養學生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可供觀察的動植物圖片。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植物、動

物的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這些為不課的學習做了充

分的準備。這節課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將研究的范圍擴展開來,

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概念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借助集合圖的表

達方式幫助學生對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作巴解釋,體會人與

自然的親密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同學們,上兩節課我們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間、

動物和動物之間都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今天我們接下來探討

?下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不同與相同。(板書課題)

一、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與比較

1、出兔子和蘿卜的不同之處,看誰找得多。

再找找兔了和蘿卜的相同之處:

把你比較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動植物進行比較。

二、討論并匯報。

1、兔子和蘿卜有哪些不同之處?

兔子:能運動、要吃青菜和蘿卜、全身長毛、耳朵特別長.....

蘿卜:不能運動、生長需要土壤、有根和葉子兩部分組成、葉子是

綠色的……

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有哪些?

它們都能長大,都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都需要養份……

三、人與黑猩猩的比較

四人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組的意見填寫到下而

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漂亮。

人與黑猩猩的

相似之處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處

吃東西人會制造東西

生孩子人會說話

都可以走路黑猩猩會爬樹

學生討論,充分表達各小組意見,班級集體交流后,把記錄紙上要

求的內容填完整。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比較了動物和植物之間如兔子和蘿卜的不同和相同,雖

然兔子是吃蘿卜的,但兔子和蘿卜間還是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其

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另外我們還比較了動

物和人的區別,發現我們人類和動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物體,也

需要水分和空氣以及食物才能長大。那么,植物、動物和人之間有

什么共同的特點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二、觀察并記錄

觀察教材第22頁中的兩幅圖,說一說,動物、植物和人之間有什么

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有: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有:

把討論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小結

動物、植物和人的眾多相似之處說明了什么?

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

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們

所看到的?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都是有

生命的物體。

四、拓展

根據教材第22頁的插圖,各種各樣的筆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幅圈圖

來表示。請你用同樣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體——植物、動物和人之

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鉛筆

鋼筆物體

自動鉛筆

生物非生物

圓珠筆

第三單元生命之源一水

《生命離不開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2、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3、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驗使

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

養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

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

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

師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纖成部分;帶領學

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

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

嘗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

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

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

方面的作用。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

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生少不了

水;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根據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

納出水的作用——布?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人體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倒入100毫升的水,

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

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家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第二課時

一、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真的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

東西做保障,我來念一首小詩,大家來猜一猜,這是什么東西呢?

幻燈片出示:老師讀出下面的小詩: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

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

因為有你,小花才這樣美麗U

因為有你,大樹長得很高。

因為有你,天空變得很藍。

因為有你,玩具才這樣干凈。

因為有你,造菇長得很大。

因為有你,衣服才變得這樣干凈。

因為有你,海星才這樣漂亮。

因為有你,葉子變得很綠。

因為有你,鯊魚才會游來游去。

因為有你,海龜K得可愛。

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老師:同學們,猜出來了嗎?

學生:水

老師:對,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

一下生命之源一水。(板書課題)

二、認識水的重要性

1、老師:既然水與我們關系密切,那么關于水,你都知道些什么?

學生: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

學生:我們家養的小鳥天天要喝水

學生: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

(板書:人動物植物)

3、,師小結:

(水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動植物的生長關系十分再切,生物體內的

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蒸騰、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離開

水,生物就不能生存,生命也就會停止。)

三、通過實驗,學會提取植物體內水的方法。

(1)四人小組討論:我們怎樣才能把蔬菜或水果里的水分給提出來,

大家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A、小組交流,巡回指導;

B、匯報結果,教師板書:

(擠、拍、搗、捏)

(2)動手實踐(實驗):從植物體內提取水分。

實驗目的:學會提取植物體內的水;學會觀察、記錄、整理活動材

料。

實驗要求:組成四人小組,分工合作,一人稱量,一人記錄,二人

合力擠汁,分開渣和汁;如使用刀具時注意安全,所取的渣、汁及

垃圾分類包裝等。

實驗過程:

A、用測力計測出整個水果的總重量,記錄在活動卡上;

B、擠出水果中的水;

C、稱出果渣的重量,記錄在活動卡上;

D、算出水果中水的含量,記錄在活動卡上。

E、小組匯報實瞼結果,師小結:(植物體內含有大量水分)

四、涂色活動、鞏固提高

我們在吃各種蔬菜水果等食物的同時,補充了維生素也補充了大量

的水,維護了我們人體的生命活動。那我們常吃的食物中都含有多

少水分呢,我們來看一組與水有關的數據。(出示課本P27上面的圖)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顏色涂扇形面積部分。

五、總結全課。

(出示也件)生齊讀:“因為有水,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水,魚

兒游得歡暢……”

總結: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

的生命。所以我們要(板書:保護水源節約用水)。

五、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證明你的想

法?

《觀察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

樣的東西。

2、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

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水要有順序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

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培養學

生安全意識。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礦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飲料等(粘的液體),透明

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

油O

教學活動建議:從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在與水打交道的過

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許多性質和用途。本課選擇學生熟悉的水作為

研究對象,就是要將學生腦海中的零星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

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認識物體的方法,

使學生在初次進入“物質世界”領域時,能夠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

斷物體的特征,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本課的教學可以從學生已有

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歸納認識事物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水

的特點及其屬類——液體的特征,并采用競賽活動的形式鞏固學生

對液體特征的認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出示礦泉水。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沒有水會

怎樣?

右果沒有水我們能活多久?關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嗎?你想怎樣來研究水的秘密?

板書各種感官的名稱。

引入課題板書:觀察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有這么3的方金,誰能安排一個合理的觀察順序?為什么這樣安

排?

現在,請兩個同學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么樣的?記在同一張

紙上,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秘密最多?學生實驗,師巡視。匯報

觀察結果。師選擇性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等相關的

學生用語。

三、再用感官,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同學們運用鼻、舌、眼睛、耳朵、手發現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

想發現更多的水的秘密嗎?

出示牛奶,有色飲料等,它們與水一樣嗎?只要比一比就能發現水

的更多秘密。想--想,說一說,你準備怎樣比?

請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飲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

較,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們與水一樣嗎?想一想,說一

說,你準備怎樣比?(透明)請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

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

總結:誰能說說水是?種什么樣的物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

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

通過比較,我們學到了更多的水知識。再比一次,同樣是水,礦泉

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認識周圍的水環境,了解水污染的一

些情況。)

第二課時

四、區分常見液體中的水

今天我們研究了水,現在能把水找出來嗎?大家試試看。

出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學生上講臺找一

找,說說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聞或嘗?

五、拓展

實驗探究水滴大小與流動快慢的關系。

分別將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盤的同一“起跑線”

上,慢慢傾斜塑料盤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種水滴跑得快?

觀察實驗并思考:

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動塑料盤?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線''上?

五、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

我們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落官?怎樣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們應愛護自己的身體。

第三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為你們朗誦一首小詩,好嗎?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變得歡暢;因為有你,

我們才有了生命;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2、你知道這首詩中的“你”是誰嗎?(出示:水)是啊,水是生命

之源,因為有了水,世界才這樣美麗。

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欣賞“美麗的水'’(演示有關水的課件)

3、水美嗎?能說說你對水了解多少嗎?

4、水,我們都感不開它,雖然我們對它很熟悉,但是它有?很多秘密

有待我們去了解、去發現。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觀察水,

了解水。(出示:觀察水)

[設計意圖:注事單元知識的前后聯系,激起學生學習水的興趣。]

二、找水

1、在每組同學的桌上都有四杯干凈、衛生,可以直接飲用的液體,

它們是糖水、清水、白醋、牛奶。你能快速地從中找出哪杯是水嗎?

在大家動手之前,老師建議大家先思考一下,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

來找水?(小組討論,并請組長做好記錄)大家來交流一下。(學生

提出找水的方法,然后再請學生說說怎樣去聞,怎樣去嘗。老師相

機示范觀察的方法出示:友情提請)

2、學生根據剛才討論的結果,找出哪一杯是水。(小組活動,鼓勵

學生根據平時的經驗進行分析)

3、交流,說說你們組是如何找水的,引導其他學生注意聽別人的發

言。

4、總結:我們用眼睛看找到了3號杯是牛奶,用鼻子聞,找出了1

號杯是醋,用舌頭嘗找到了2號杯是糖水,最后我們推斷出4號杯

是清水。

認識物體常用的科學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

手摸等。但是不了解的物體,千萬不能隨便聞和嘗,以免對我們的

身體造成傷害。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去觀察事

物,不要隨意去操作:先想一想怎么去觀察,用什么方法;再交流

交流,相互借鑒一下,以便取長補短。]

第四課時

三、探究

1、找到了水,現在就請同學們用剛剛學會的觀察方法,再來仔細地

觀察水。看看水與其他幾杯液體比起來有哪些特點?

2、同時,請你把你的發現記錄在案在實驗記錄表上,比比哪組發現

的秘密多。

4、我們通過觀察,發現水這么多的特點。像一些物體它都有一定的

形狀,那么,水是什么形狀呢?你能說說嗎?

(演示:我們來看看這杯水——為便于觀察,加少許紅色,先后將

水倒入平底燒杯、量筒、異形瓶、塑料袋,并隨機改變袋子的形狀,

直至把袋子撕破,讓水流出)

5、小結(出示課件):水會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具有這樣特點

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液體。水就是一種沒有顏色、沒用氣味、沒

用味道、透明的液體。

[設計意圖:水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這些特點,學生能夠

用一些基本觀察方法得出結論,沒有■固定形狀、是液體這一特點是

認識上的難點,需要教師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這一

特點。]

四、拓展

1、水會流動,我們利用它的這一特點,來完成運水的游戲

出示實驗材料,提出實驗要求,師生合作完成。

不允許直接翻倒,選用適當的工具,將1號水槽里的水運到2號水

槽中。

[設計意圖:培養合作意識,體會集體智慧的力量]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了水的一些秘密,知道了水的一種沒

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的液體。

水是美麗的,水是神奇的,水又是非常寶貴的。我們要從小養成節

約用水好習慣,保護水資源u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地球永遠

這樣美麗。觀看短片《珍貴的水資源》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學習方法,概括主要知識點,激發學生繼續研

究水的興趣,滲透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神奇的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

步認識。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

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性質的認識。這

兩課在邏輯上是并列的關系。《觀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

味、味道等物理性質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研

究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等神奇現象,并了解水的

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

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學著提出

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探究性實驗,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現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

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通過動手

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人小實驗。教師演

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

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現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會"團結"的水

師:友們總一個團結的集體,大家團結友愛,一起學習,一起勞動,

生活過得很快樂。那么水利水之間會不會團結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

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

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而鼓得像個小饅頭

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

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經滿了,還能再裝下幾枚曲別針,裝入曲別針

后,杯面上的水為什么會鼓出來但是又不會流下來?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而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水的神奇,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知道了水可以沿著

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此外八還有表面張力。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

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起,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水的神奇。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

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現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拿一個玻璃杯裝半杯水,然后不斷往里面丟東西,看看水可以托舉

起哪些東西,而又有什么東西水托不動,沉下去了?

出示圖片:萬噸巨輪在水面上。為什么輪船和裝載的貨物那么重,

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動它?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

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象就是溶

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鋅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地球上的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

節水措施。

2、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向大家表達自己的

發現和感受。

3、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

的好處,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相資料、各種美麗水體的圖片;燒杯、小勺、滴管。

2、學生查找水的分布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象,收集節

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活動建議: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水

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國淡水資源的匱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

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收集資料,課上通過讓學生閱讀資料中的數據,

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水資

源的渴望,然后教師可通過圖片、多媒體等手段結合學生自己家鄉

的水資源情況讓學生了解人類的一些行為對水資源造成污染,使學

生進一步產生危機感、緊迫感,接著引導學生了解凈化水、淡化水

的方法,讓學生懂得人類為獲取可用淡水進行的技術方面的努力。

最后,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更多的關注學校、家庭、社會

用水現象,使學生自覺節水、護水。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課:

1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地球儀).地球儀上藍色的部分是什

么?(海洋).

你見過海嗎?老師收集幾張大海照片,請同學們欣賞.

你有什么感受?(太美麗了).

2明確目標:

(1)了解地球上的水的分布.

(2)淡水資源有限.

(3)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主要原因.

(4)如何節約用水?

3的期效果?鼓勵學牛完成教學仟冬

課而通過和你們交流:我感覺同學愛動腦經,特別聰明,希望你們積

極發言,把最好一面展現給老師,好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地球上的

水”這個課。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學好啊?

二民主導學

(一)認識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師提問:

1、你認為地球上的水多嗎?既然地球上有這么多的水,那它們都在

哪里呢?

(出示教材35頁“地球的主要水域”圖片)

學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積雪……(教師幫

著整理、并板書:多)

2、那誰來總結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們來認識

一下這兒種不同地方的水。(播放課件)

3、可見地球上的水分布確實很多,它分布在祖國及世界的各個地

方.。根據這個特征,你們能給地球起個更加形象美麗的名字嗎?(水

的星球)

教師講述:這個名字非常美!還有嗎?(水球)

4展開世界地圖,看地球上的水分布。(分析地球上水,讓學生體會出

地球上水太多了)

(二)在教師指導卜.,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可供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

源的缺乏。

1既然地球是個大水球,為什么還有人說缺水啊?

2哪些水我們不能用呢?為什么?(海洋中的水穴能用,因為那里

的水是咸水。)那么我們能直接利用的水是什么水呢?(淡水)

3、那你們知道哪些地方是淡水呢?(河、湖泊、冰)

教師講述:看來,只有河流、湖泊、地下水容易被我們開發利用

了。

第二課時

教師提問:

4下面同學們請看資料中是怎么分析的。(播放課件:教材36頁)

教師講述:那么容易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也只有淺層地下水,河流,

湖泊這三種了,它們占了地球淡水面積的那么點。看來人們可以直

接利用的淡水確實少,少到什么程度了呢?確實不好說。

5下面老師給大家打一個形象的比喻你們就明白了。如果我們把地

球上的所有水比做一個大圓盤,那么淡水就相當與一小塊,面可被

人們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當與一點點。

6教師提問:

(1)、現在大家看看能否利用老師給大家提供一杯水、一個勺子、

只滴管生動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一下“地球上的水淡水”“人類可直

接利用的淡水”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呢?(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老師展示并解說: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水相當與這一杯水的話,

淡水只相當于這一杯水中的一勺水,而可供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只

相當于一勺中的一滴水。

(3)、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展示,大家有什么感受?

(三)認識“水污染”和“浪費水”的現象

教師提問:

1、確實象大家所說的那樣,雖然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但是可讓我

們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卻少的可憐,少到只相當與這一杯水中

的一滴水,就這么僅有的一點淡水資源總該完全地被人類利用吧?

(不能)為什么?(還存在被污染和浪費的現象°)

2大家看3幅圖片.據聯合國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排放污水達1000

億噸,造成5萬多億噸的水體被污染致使數百萬人死于飲水不潔引

起的疾病

3、你覺得什么樣的水是被污染的水?

如果水中TT了一些對人體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質,水就被污染了

4教師提問:造成大多數水污染的罪魁禍首是誰呢?(人類自己)

人類究竟有那些水污染的行為呢?(播放課件)

教師講解:人類水污染的行為基本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農業上的污

染,比如農民過量噴泗農藥,大量的農藥會在下兩天隨雨水留入附

近的河流。其次是工業上的污染,比如許多工廠將廢水、廢渣倒進

附近的河流湖泊中。最后還有生活上的污染,比如人們將生活垃圾

傾倒到河流湖泊中,這樣不僅嚴重影響了附近水域的水質,還可能

污染到地下水。

第三課時

引導學生體驗節水的必要性,提出具體的一些節水措施。

教師提問:

1、我們身邊確實有很多“污染水”和“浪費水”的行為,那我們作為地

球上的小公民,該怎么做呢?①隨手關好水龍頭;②洗完衣服的水

墩地、沖廁所;③不玩水槍。

三檢測導結

1檢測題

填空(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等處。

(2)絕大多數水污染是由()造成的。

(3)人類對水污染包括()()().

判斷

(1)地球上可供人們利用的淡水資源用不完()

(2)把污水排到江河湖海里對我們生活沒什么影響()

2、我想大家都有了很好的節水、愛水意識。但光靠同學們節水、愛

水是不夠的。我們要號召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參與到節水、愛水的活

動中來。老師這是一個樣本,大家可以盡情的發揮想象,做出你們

滿意的設計。(播放課件)

3、不過現在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每組為你們的宣傳小報設

計一句響亮的宣傳語。下面各小組進行討論設計。

學生每組發言,交流宣傳語

4結束新課

教師講述:大家設計的宣傳語各具特色,小報的具體內容下去完善,

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這次活動一定會取得成功。老師希望每位同學

及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樣去“珍惜每一滴水”(播

放課件)“如果不珍惜水的話,那最后一滴水將是我們自己的眼淚”

(播放課件)川、水蒸氣、地下水我們認識水的神奇功能,它會向

上爬、會團結、會噴射?、會托舉,還可以溶解許多物質,水對我們

人類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們廈門市是

一個海島,四面都是大海,我們的水資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嗎?今

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地球上的水》。

第四課時

一、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你打開世界地圖或面對地球儀時,呈現

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積是什么顏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嗎?那就是地

球表面數量最多的水。它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兒課的學

習,我們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和日營生活中的廣泛應

用,其實,水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讓我們一

起未欣賞。

(2)教師出示多幅美麗水景的圖片,先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里嗎?

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美麗水景的事

情告訴大家。

(3)教師小結: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給自然界帶來

的種種奇觀,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姿,給我們生活帶來歡樂,給

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效益。

二、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教師講授:盡管地球表面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

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

少。(講解教材P34頁的比較)

(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參照教材第34頁上圖,用杯子、小勺、

滴管分別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開發利用的淡水

(3)學生分組活動。

(4)學生匯報動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業用水、農業用水事例。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動,要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把本組的觀點,用

畫畫出來,張貼在黑板上,由本組代表發言。

四、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現象?你能為節水做些什

么?

(2)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補充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4)教師小結:節水是全社會的大事情,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自己

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思

想。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節約用水小標兵!

五、布置作業

體驗活動:水污染的危害。將兩個洋蔥頭分別置父盛滿清水和滴有

洗發水的杯口。幾天后觀察洋蔥要部生長的情況。

第四單元它們是什么做的

《常見材料》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

類。

3、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屬于他們是什么做的單元部分的教學內容,學

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材料很難系統的認識,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

將這些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這樣才有利r?學生認識這些材?料,

了解它們的特點。在課上,可以從學生喜愛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認

識和研究材料的性質,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本單元其它兒課的興趣,

近而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容目標中的“關注與科學有關得不

償失社會問題”的相關條目。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尋找人造材料與其

原料的對應關系,使學生明白人造材料來源于天然材料P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詩引入:

師:今天我們先來欣賞一首小詩,我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給大家聽。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

你,鳥兒齊聲高唱;因為有你,花兒開得鮮艷;因為有你,牛、馬

長得肥又壯;因為有"你,世界才這樣美麗。

如果沒有你,青山不再翠綠;如果沒有你,……

師:誰能把這首詩接下去說?

2、導出課題一生命離不開水。

師:同學們講的真好,你們知道詩中的“你”指的是什么嗎?

生:水。

師:從這首詩中你們還知道些什么?

師:我們可以知道人、動物、植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有了水才有

生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命離不開水》這課。

(二)自主學習:

1、認識植物體內有水。

(1)教師提問: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有水?對于人、動物、植物中的

水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那我們先來研究

植物含水多少這個問題,其他的等我們學到了再研究。

(2)布置實驗:

a.工具:刀(小刀不要傷著手、損壞桌子)、碗、湯匙、紗布、燒杯、

試管、鹽、等。

b.材料:黃瓜、西瓜、西紅柿、蘋果、葡萄、梨子、龍眼、桔子等,

它們的重量都是一樣的。

c.大家做的時候要一樣一樣的做,把每種材料擠由來的水,分別裝

在不同的試管里。

d.要及時填寫實驗記錄單,填好的小組把你們的記錄單貼在黑板上。

(3)學生實驗:(親身感受植物體內有水、水的多少。)

(4)學生匯報、小結:(從今天的實驗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2、比較人體及各種食物中的含水量。

師:你們知道人的身體里含有多少水嗎?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24,圓圈中空白的地方表示水在人體、雞蛋、

魚、牛奶中的含量,它們的含量各不相同。

(三)師生討論“小草喝水”實驗:

1、教師提問:我們知道生命離不開水,人每天都要補充水份。植物

也一樣,現在老師要問問你們,你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老師手中

的這棵小草一天要"喝''多少水?每個小組可以先討論一下,把你們

的方法用文字寫下來,或者把你們設計好的方案畫在紙上。

2、學生討論、匯報:

(1)小草要放在什么地方?

(2)怎樣把小草固定?

(3)怎樣保證水全部被小草“喝”了?

3、學生實驗:(安裝裝置)

第一課時

(-)由教室里的物品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們是哪

些材料制成的?

2、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做好記錄。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將學生的匯報適量板書。

4、談話:我們認真觀察了教室里許多物品,它們的材料多種多樣,

有紙、木頭、金屬、塑料等材料做成的,這些材料都是我們生活中

常見的材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給常見材料分類:

(1)講述: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許多材料,你們能給它們分個類嗎?

(2)學生分組討論,給這些材料分類。

(3)提問:同學們在給這些材料分類時是按什么標準分的?怎么

分?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5)教師總結:材料的分類方法很多,人們一般把材料分為兩類:

直接來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

不是直接來自于大自然,而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質

發生了變化,如紙、鐵、玻璃和塑料等,它們是人造材料。

(6)指導學生看書中插圖,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關系。

(7)你們還能把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嗎?(8)學生

進行分類。

2、觀察、研究身邊常見的物品。

(1)講述: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

來研究研究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學們可以觀察自己的

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們制作的材料。

(2)學生分組選擇身邊的物品進行研究,做好記錄。(3)匯報

研究結果。

(4)提問:人們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材料來制作這些物品呢?

(5)學生討論、匯報。(6)教師總結。

(7)拓展:任選一件有兩種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們是什么

材料?有什么特點?

(8)分組研究、討論。

3、認識一些新型材料。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些新型材料的資料,在全班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