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岳麓版課后訓練: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1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課后訓練: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2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課后訓練: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3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課后訓練: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4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課后訓練: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17蘇聯的經濟改革練習一、選擇題1.赫魯曉夫上臺后,首先對農村作了實際調查,對農業和糧食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農業改革。下列結論不符合其調查結果的是().A.農業生產管理過于集中B.農民對勞動生產的成果漠不關心C.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過高D.農業發展不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2.赫魯曉夫曾說:“自行編制計劃的制度,對于富有創造精神的人來說是爭取鞏固集體農莊經濟的強有力手段.他能夠從單位面積上獲得最高產量出發進行安排.”這一“制度”的出臺說明()。A.赫魯曉夫希望調動農莊的積極性B.當時的農業生產趨于停滯C.赫魯曉夫推動了斯大林體制的形成D.當時的農業政策脫離實際3.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這里“跨進了新時代"的主要含義是()。A.改變了農業水平落后的局面B.沖擊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進了蘇聯重工業的發展4.某日蘇聯舉行國慶游行,沿著大街開來了炮兵、機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戰術導彈、戰略核導彈,破壞力一個比一個大;隊列末尾卻是兩個帶公文包的矮子.在看臺上的勃列日涅夫驚訝地說:“這兩個人破壞力比核導彈還大!他們是什么人?”蘇聯總理說:“他們是國家計委的……”該笑話暗示().A.蘇聯的武器種類多B.計劃經濟使蘇聯的經濟一塌糊涂C.蘇聯的綜合國力強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5.美國學者在《俄羅斯史》中寫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試圖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慮從根本上進行改革?!睂@句話的正確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開創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觸動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場經濟體制6.把蘇聯比作一輛巨大的卡車,這輛卡車的駕駛員用一只腳使勁往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腳使勁踩剎車,結果造成了蘇聯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的迅速減速。這里的踩剎車主要是指()。A.推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B.片面發展重工業C.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判D.勃列日涅夫推行個人專斷作風7.有學者這樣描寫前蘇聯一位領導人:“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辈牧纤鑼懙膽?)。A.斯大林B.赫魯曉夫C.勃列日涅夫D.戈爾巴喬夫8.從內容上看,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導致了蘇聯的解體B.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C.注意經濟方法在改革中的應用D.對原有的經濟體制進行了徹底的改革9.俄羅斯歷史學家普羅科菲耶夫在《論蘇聯的改革》中分析說: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比如賣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態學家的壓力下,同時關閉了所有生產洗滌設備的工廠,造成洗滌用品短缺。……這類決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A.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B.在國家經濟決策問題上的措施激進C.在經濟領域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原則D.繼續采用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10.俄羅斯總統普京引用俄羅斯家喻戶曉的一句話說:“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大多數俄羅斯人不想恢復“過去的蘇聯",主要原因是蘇聯()。A.片面發展重工業B.忽視民主與法制C.體制僵化,社會缺乏活力D.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造成經濟困難二、非選擇題1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魯曉夫(1894—1971)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對蘇聯內外政策進行調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由于軍備競賽和改革停滯,生產效率和經營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較大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1/3左右。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烈,渴望改變現狀的呼聲日益高漲。材料三蘇聯雖然號稱最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但主要消費品長期供應不足。經過六十多年建設,1985年蘇聯人均GNP為3396美元,不僅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而且還落后于亞洲、拉丁美洲一些國家.蘇聯人均收入為西方國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蘇聯實行控制消費、高積累的政策,蘇聯人的生活水平與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費品長期短缺、供給不足,經常需要憑票供應,暗藏了通貨膨脹的危險,人民生活水平從革命前的居歐洲第五位下降到在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積僅15平方米,為西方國家50%;每百戶汽車擁有量為14輛,僅為西方國家的17。5%?!度蛲ㄊ贰氛埢卮穑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魯曉夫的改革有何異同?(2)材料三反映了蘇聯社會發展的什么問題?根本原因是什么?(3)為解決上述問題,蘇聯還進行過什么改革?結果如何?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經阻礙了社會發展和進步,在這種體制下,農業生產實行集體化,管理集中,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不能滿足居民生活需要;在斯大林體制下,農產品收購價格過低而不是過高.2.答案:A解析:赫魯曉夫針對集體農莊絕對公有化的改革,擴大了農莊農民生產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3.答案:B解析:赫魯曉夫的改革是在當時教條主義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進行的,但其經濟改革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的局部改革,一定程度上沖破傳統觀念束縛,沖擊了斯大林體制。4.答案:B解析:由題干中的“國家計委"“破壞力比核導彈還大"再結合蘇聯當時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可以知道該笑話旨在說明計劃經濟對當時蘇聯經濟造成嚴重破壞。5.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信息和題目要求,分析比較四個選項:在蘇聯歷史上開創改革先河的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主要進行經濟改革,并且沒有突破原有經濟體制的框架,因此,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勃列日涅夫改革還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沒有從根本上觸動這一體制,故C項符合題意。6.答案:A解析:“踩剎車”是指其實行的政治經濟政策阻礙了其經濟的發展。在這四個選項中,C項發生于1956年,A、B、D三項中,A項是最根本的。7.答案:D解析:把卷心菜剝光,表現為蘇聯解體。8.答案:D解析:題干要求從“內容”入手,A項是結果,排除;B項錯在“同時”;C項經濟方法的應用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也有體現;戈爾巴喬夫改革對原有的經濟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這是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沒有的。9.答案:B解析: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關閉了所有生產洗滌設備的工廠”,由此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絕對性。10.答案:C解析:僵化的斯大林體制造成了蘇聯社會缺乏活力,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沒有徹底解決問題,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11.參考答案:(1)相同點:目的:都是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