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三模試題 歷史 含答案_第1頁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三模試題 歷史 含答案_第2頁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三模試題 歷史 含答案_第3頁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三模試題 歷史 含答案_第4頁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三模試題 歷史 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高三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保密·啟用前★吉林地區(qū)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中畢業(yè)年級第★保密·啟用前★歷史試題說明: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貼好條形碼。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相應區(qū)域作答,超出區(qū)域所寫答案無效;在試卷上、草紙上答題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內。1.在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整個聚落以廣場為中心,被有意識地規(guī)劃成居住區(qū)、氏族墓地及窯場三部分;在紅山文化遺存,祭壇遺址內有象征“天圓地方”的圓形和方形祭壇,建筑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先民A.萌發(fā)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 B.開始有意識地規(guī)劃城市建設C.具有濃郁的地理布局意識 D.已產生了明確的社會分工2.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建魏后不久,便決定重建太學,即在原洛陽東漢太學的舊址上重建學校。黃初五年(224年),曹魏政府又頒布五經課試之法,規(guī)定太學仍以儒家五經為基本教材,培養(yǎng)選拔各級人才,并界定了五經的考核及根據考核結果而定的用人標準。曹魏政府旨在A.確立以儒學為標準的選官制度 B.建立以太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C.重新樹立儒家經學的獨尊地位 D.借助儒家思想來鞏固新生政權3.南北朝時期成書的《宋書》《南齊書》《魏書》等正史,存在明顯的南北之間互相蔑視甚至詆毀的用語,比如南人蔑稱北朝為“索虜”,北人蔑稱南朝為“島夷”。在唐代所修史書中,不再使用這種語匯,而是直接書寫為“國號”加“帝”,或者是“國號”加官稱與人名,不存在主觀上的民族貶低。這種變化反映了A.官修史書的體例發(fā)生了根本改變 B.大一統形勢下的修史格局和規(guī)范C.唐朝對少數民族實行的羈縻政策 D.南方與北方之間的民族隔閡消失4.宋代設諫院,始于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其長官為“知諫院事”。這之前,分屬門下省和中書省的左、右諫議大夫及左、右正言,雖名為諫官,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職,并不得諫諍。諫院主管規(guī)諫諷諭,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級官府辦事違失,都可諫正。宋代諫院的設置A.有助于政務系統的良好運轉 B.進一步分割了行政中樞的權力C.標志著監(jiān)察制度的正式確立 D.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管理5.清初,為了防止蒙古王公南侵,同時阻止內地漢民越界進入草原地區(qū),政府實行“蒙禁政策”,在晉、陜與鄂爾多斯交界的長城之外,設置了一條隔離帶,既不準蒙古人放牧,也不許漢人耕種。但清朝中期,蒙漢地方官員奏請開墾這片土地,得到朝廷獲準,邊地開放,陜、晉西北附近的農民紛紛涌入,春種秋回,故謂之“雁行客”。這反映了清朝時期A.大規(guī)模開發(fā)邊疆地區(qū)B.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C.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D.全國的人口流動非常頻繁 6.下表是1895——1913年間我國交通和對外貿易情況統計,由此可以推知這一時期我國18951913增加倍數鐵路里程公里3649,61825.4鐵路貨車輛5,93710,6520.8通商口岸進出船只只千噸37,13229,737190,73893,3354.12.1內河船只只千噸2,117542,1631200.021.2進口貿易價值千兩171,679570,1632.3A.對外貿易處于嚴重的入超地位B.受外來商品的沖擊自然經濟開始瓦解C.政府主導下的交通建設迅速發(fā)展D.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空間有所增加7.1924年10月,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北京和南京大學演講,但很少談詩。他大談印度文化中的重精神反科學的宗教理性,并宣揚用非暴力的和平手段去對待暴力的殖民統治。結果招引“許多青年的誤解,以及如雪片般的反對傳單”,他們鞭撻泰戈爾為“玄學鬼”。這說明A.印度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沖突對立的B.中印兩國民族解放運動存在著本質差異C.進步思想的傳播推動先進青年逐漸覺醒D.北伐戰(zhàn)爭大大促進青年的愛國精神迸發(fā)8.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開始在蘇區(qū)內部實施由工農民主制度向抗日民主制度的改變。1937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開會,設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4個專門委員會,討論將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改為特區(qū)政府的問題。此時,中國共產黨旨在A.重新組建工農蘇維埃革命政權B.積極促成國共合作以共同抗日C.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D.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9.1961年8月,中央決定通過法國轉口購買美國糧食。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1961年至1965年每年進口糧食500萬噸左右。還規(guī)定進口次序第一是糧食,第二是化肥、農藥、藥品、油脂,最后才是尖端技術和國防所需器材、工業(yè)設備。這說明當時A.中央致力于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B.我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C.經濟建設中實施農業(yè)優(yōu)先的原則D.國民經濟結構的比例越來越均衡10.據統計,1979年到1986年8年間,西部地區(qū)調出的人數達97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專業(yè)技術干部,東部地區(qū)凈流入53萬人,“孔雀東南飛”逐漸成為一種人口流動的趨勢。與此同時,“跳槽”和“下海”成為流行語。這主要是由于A.中國的經濟重心向東部轉移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改革開放政策逐步有序推進D.城市現代企業(yè)制度完全建立11.公元前3世紀,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出現了諸神混合的現象。國王托勒密一世在此建立了塞臘皮神廟,用來供奉三位一體的神,這個神就是諸神混合的結果,尤其能夠表示希臘諸神和埃及神的混合。這主要是由于A.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 B.印歐語族的大規(guī)模遷徙C.地中海沿岸商業(yè)貿易的繁榮 D.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交融12.歐洲最早的書報檢查是由教會的宗教裁判機構執(zhí)行的,1543年,羅馬教廷規(guī)定,所有圖書須印有主教授予的“準印許可”,未經教會同意,任何書籍不得印刷。這反映了當時歐洲A.民族國家與教會形成二元政治格局B.建立自由民主制度已成為時代潮流C.依然是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宗教格局D.人文主義傳播沖擊了天主教會的權威13.1688的光榮革命使新教君主登上英國王位,他們同意遵守議會制定的以保護國內制造業(yè)利益為主旨的法令。1707年,英國議會又通過了一項限制印度棉紡品進口英國的法令,以維護英國生產商的利益,鼓勵本國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這說明英國A.資產階級致力于發(fā)展棉紡織工業(yè)B.依然堅持奉行重商主義經濟政策C.完全放棄了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D.已經喪失了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14.19世紀70年代,日本工業(yè)成品的進口是壓倒性的,成品占進口貨物的91%,同時也是農產品的出口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超過半數以上的進口貨物是農產品,而90%左右的出口貨物是工業(yè)成品。這種變化說明日本A.在國際貿易中扭轉了貿易逆差B.被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正經歷由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轉型D.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日趨嚴重化15.極權主義政治體系的最初模式——希望用富有號召力的政黨、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和高度戒備的秘密警察完全控制其公民的獨裁政府——是納粹德國。但二戰(zhàn)結束后初期,“極權主義”這一形容詞再次進入美國的新聞界和知識界的言論中。其主要原因是A.美國知識分子對二戰(zhàn)教訓的深刻反思B.美蘇冷戰(zhàn)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C.美國戰(zhàn)后軍人建立獨裁政權的風險增加D.蘇聯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16.1992年拉奧總理上臺后,印度開始了一次新的改革運動,以增加企業(yè)效率,減少政府管制,鼓勵私人經濟為目標,稱為“拉奧革命”,此后印度經濟有了較快增長。然而2010年前后,印度經濟又陷入了停滯之中。影響印度經濟的因素有①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②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③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fā)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二.材料解析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17.(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朝。據史料記載,元宵節(jié)源于漢朝皇帝祭祀太一神。《史記·樂書》載:“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祭,至明而終”。正月上元是朝廷的祭祀大典,全城張燈結彩,通宵達旦。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zhí)金吾馳禁,前后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到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正月十五燃燈增加了節(jié)日的又一層意義。由于統治者的提倡,自唐中期以后,上元燈會、元宵賽燈和看燈已成為元宵節(jié)的主要內容。在唐代,千姿百態(tài)的花燈品種繁多,而在燈光下的樂舞百戲更是一道景觀。成千上萬的宮女衣羅綺、穿錦繡、耀珠翠、施香粉,與民間少女一起在輝煌如晝的燈火下邊歌邊舞。到了宋代,元宵節(jié)有了新的發(fā)展,唐的“上元前后各一日”的放燈時間,增至十八日,而且燈籠的制作比唐代更豪華。有名的要數無骨琉璃燈和用白玉制成的各種花燈,上繪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這些燈設有機關或用熱力推動,燈中所繪之圖在燈的旋轉中活動起來。由于宋朝的商業(yè)發(fā)達,在市面上還逐漸出現了“燈市”。在清代,與各種花燈相比,冰燈別有一番情趣。冰燈流行于北方較寒冷的地區(qū)。隨著滿族入主中原,冰燈開始在中原出現。每逢正月十五日,人們制作出各種小冰燈,孩子們提著它互相媲美,許多城市還要舉辦冰燈游園會。——朱亞娥主編《世界文明史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宵節(jié)演變發(fā)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影響元宵節(jié)演變發(fā)展的原因。(6分)18.(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維新變法時期,最優(yōu)秀的一批學人一邊披閱佛典,一邊閱讀西書。他們對國家出路的探尋往往著眼于宗教,往往將宗教和社會進步統籌在一起考慮。而“基督教本與吾國民性不近”,“佛遂以獨高于群教之上”。晚清士人尋找的正是一種不必全盤西化,又能夠融通中西、除舊布新的思想資源,已經充分“本土化”的佛教無疑是最佳選擇。因此,重新振興佛教,也被當成了中國社會變革的一個藥方,他們在佛學與西學之間的思索,是要在效法歐美和借鑒日本之間探索出一個“中國方案”。材料二《辛丑條約》簽訂后,士人悲觀失望至極。而將矛頭直指清廷。“君者心也,民猶肢體”已然不再有說服力,變革者們逐漸認識到“一人之心”不再足以為這個龐大孱弱的國家提供血液,他們要做的是“集全國民之良腦,而成一國腦”,國體與民體渾然綁定在一起。與此同時,更多西書進入中國,讀書人和革命者可憑借的西學資源進一步擴充。加之時局變化,新思潮伏流涌動,層出不窮。個人與國家之間的權利關系成了最迫切需要論證的話題,而宗教、科學、衛(wèi)生之類的議題就暫時被擱置在了一邊。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及文化生態(tài)的變化,反傳統逐漸成為主旋律,被士人認知為“傳統”思想資源的佛學很快成了“舊傳統”。——以上材料均出自蔣建國、汪寧寧《清季士人的察弊、治心與救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維新變法時期清末“士人”救國主張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辛丑條約》簽訂后“士人”的救國主張的新發(fā)展,并分析其發(fā)展的原因。(8分)19.(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進入19世紀以后,近代西方國家向“大政府”轉變的傾向逐漸增強。其原因之一在于國際關系的持續(xù)緊張。擁有強大的常備軍隊、不斷使用最新科技研發(fā)武器、為獲取假想敵國家的情報建立諜報機關等,這些都是近代國家所必要的。另一個原因是福利國家的構想,即政府對國民的教育、醫(yī)療、福利等負有責任,這一觀念的逐漸普及。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英國和美國首先提出了“小政府”論。同時,在別的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論調。“小政府”論的主要觀點就是:國家原則上對公民的生產與消費活動采取不干涉態(tài)度。尤其是在國民的福利方面,公民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推行。這一觀點最初是在18世紀時由亞當?斯密提出的,所以被稱為“新自由主義”。而在20世紀下半葉的全球化經濟中,企業(yè)與個人比國家起到了更為核心的作用。所以“新自由主義”在英美等國影響力逐漸增大,僅此一點便可明白“大政府”與全球化的關系所蘊含的危機。——以上材料均出自(日)入江昭《我們生活的時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說明近現代西方國家“大政府”傾向逐漸增強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小政府”論提出和影響力逐漸增大的原因并分析其影響。(8分)20.(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在《說中國》一書中提出了“中國共同體”的概念,全書敘述了從夏商周到明清時期這個復雜共同體的形成過程。許倬云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個方面論述了推動“中國共同體”形成的因素,如下表:政治經濟中國的農業(yè)長期具有小農經營和市場經濟互相依附的特性,前者造成了中國人口安土重遷的習性,后者的影響則是,區(qū)域交換發(fā)展面成的經濟網絡,常常在政治處于分裂的狀態(tài)時,維持經濟整體性的存在,終于呈現“分久必合”的現象。社會有儒家意識形態(tài)的士大夫成為中國社會的精英階層,這一階層使得中國始終有文化認同的力量,在分裂時代又起到重新整合之作用。文化中國的儒家,并沒有教會,也沒有明顯的組織。儒生是寄托在政權的體制內,朝代可以改變,可儒家權威及其造成的社會制度,卻是長久存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從政治方面提出一個或多個因素來說明其對“中國共同體”形成的推動作用。(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命題、校對:高三歷史核心組—2025學年吉林市歷史學科三調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1.【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提取題干中的信息,如“被有意識地規(guī)劃成居住區(qū)、氏族墓地及窯場三部分”、“建筑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等,可以看出此時的先民在建筑生活生產及祭祀場所時已具有了地理布局意識,所以C項正確。從題干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已有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但是否是祖先崇拜無法判斷,A項不選。B項說法過于絕對,而且也無法判斷題干中的建筑是城市還是村落。題干中沒有社會分工方面的信息,所以D項也不選。2.【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旨在”問的是目的,曹魏政府建立之初采取的重建太學和五經課試之法等措施,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和鞏固政權,所以D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涉及選官制度,A項不選。題干中只是提及了重建太學,而并未提及地方學校的建立情況,所以說建立教育體系的說法不準確,B項不選。樹立儒家經學的獨尊地位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C項不選。3.【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題干說的并不是修史體例的問題,而時修史時的用語規(guī)范問題,所以A項不選。題干敘述的是史學現象而不是唐朝的民族政策,所以C項不選。D項說法過于絕對。“反映了”問的是本質,修史時為什么不再使用民族貶低的用語這一史學現象反映了唐朝大一統的政治形勢,所以B項正確。4.【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諫院是監(jiān)察機構,對行政官員有監(jiān)察職能,所以有助于政務系統的良好運轉,A項正確。諫院有監(jiān)察權,而沒有行政權,不會分割行政機構的權力,所以B項說法不正確。C項說法過于絕對,從題干無法判斷宋代諫院的設置就是監(jiān)察制度正式建立的標志。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問題,題干并未涉及,D項不選。【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雁行客”的出現有利于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但要說“大規(guī)模”不準確,A項不選。中央集權的加強涉及到中央對地方加強行政管理,題干中并未涉及,B項不選。D項說法過于絕對,這里有人口流動,但要說是全國性的則無法判斷。從清朝初期設置隔離帶到清朝中期的邊地開放,反映了清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C項正確。【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提取表格的信息,可以判斷這一時期中國的交通和進出口貿易處于發(fā)展的狀態(tài),這些發(fā)展客觀上會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有利的條件,所以D項正確。從表格中的信息無法判斷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出超還是入超,A項不選。中國的自然經濟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開始瓦解的,B項不選。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此時我國交通的發(fā)展是列強資本輸出的表現,而非在中國政府的主導下修建的。【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A項說法不準確,歷史上的任何兩種文化都不可能是完全沖突對立的。B項說法也不準確,中印兩國民族解放運動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都屬于近代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1924年10月時雖然國民革命運動已經開始,但北伐戰(zhàn)爭是1926年開始的,所以D項不選。1924年的中國青年鞭撻泰戈爾是因為此前已經歷了進步思想的精神洗禮,如新文化運動中的民主和科學及五四運動后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所以C項符合題意。【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由題干中的信息“由工農民主制度向抗日民主制度的轉變”、“將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改為特區(qū)政府的問題”可以判斷此時的中國共產黨正在進行政策的調整以適應新的斗爭形勢,再看時間是1937年2月和4月,此時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中國共產黨已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由此可知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調整其目的就是要促成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進行抗日斗爭,所以B項正確。A項說法不符合題干,工農蘇維埃革命政權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建立的。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是全民族抗戰(zhàn)開始后,C項不選。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所以D項不符合史實。【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1961年正是我國三年經濟困難后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由題干中的信息可以判斷黨中央的進口政策主要是著手解決民生問題,所以A項符合題意。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此時中美關系依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我國在經濟建設中未實行過農業(yè)優(yōu)先原則,要想從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轉型必須重點發(fā)展工業(yè),C項不選。由題干無法判斷國民經濟結構的比例問題,D項不選。【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A項不符合史實,中國有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沒有東移的趨勢。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以B項不選。D項說法過于絕對。由題干中的時間和現象來看,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的重要變化,所以C項正確。【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由題干中的信息“公元前3世紀”、“國王托勒密一世”、“希臘諸神和埃及神的混合”可以判斷這是希臘化時代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現象,D項正確。基督教興起于公元1世紀,時間不符,A項不選。印歐語族的大規(guī)模遷徙是在公元前2000-10000年間,所以B項不選。商業(yè)貿易也是推動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但此時地中海商業(yè)貿易是否繁榮無法判斷,C項不選。【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16世紀歐洲民族國家還未完全形成,A項不選。追求自由民主是17、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時代潮流,B項不選。此時歐洲已經歷了宗教改革,新教興起,打破了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格局,C項不選。題干中羅馬教廷的規(guī)定正是應對宗教改革中新教興起的挑戰(zhàn)而采取的措施,因為宗教改革以“因信稱義”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人文主義進一步發(fā)展,所以D項正確。【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英國議會的規(guī)定是要保護本國產業(yè)以擴大出口貿易并限制外來產品的進口,這正是重商主義經濟政策的特點,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奉行重商主義,通過對外貿易保證出超從而積累財富,直到工業(yè)革命前,重商主義是西歐國家傳統的經濟政策,所以B項正確。題干中雖有“鼓勵本國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這樣的信息,但也不能說明這是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主要目標,鼓勵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只不過是重商主義經濟政策的一項措施,A項不選。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此時工業(yè)革命還未開展,C項不選。此時的英國還不是世界貿易中心,何談喪失,D項不選。【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由題干信息可知日本從19世紀70年代至一戰(zhàn)時工農業(yè)產品的進出口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出口的產品以工業(yè)產品為主,而進口的產品以農產品為主,這應是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fā)道路的成就,日本在經濟上向工業(yè)化邁進,所以C項正確。由題干的信息無法判斷日本的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A項不選。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就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所以B項不選。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是當今發(fā)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于當時的日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D項不選。【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文化是對政治、經濟的反映,二戰(zhàn)后初期美國知識界的“極權主義”指的是與美國處于冷戰(zhàn)中的蘇聯,蘇聯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在美國知識分子眼中就是極權主義的體制,B項正確。【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題干中提及的是1992年后印度經濟的曲折發(fā)展,而印度在二戰(zhàn)后初期就已經獲得了獨立,所以②很容易排除。二、非選擇題:本題4小題,共52分。其中,17題12分,18題14分,19題14分,20題12分。17.(12分)(1)①由國家祭神典禮演變?yōu)槊耖g節(jié)日②節(jié)日的意義不斷增加③節(jié)日期間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多樣④花燈的制作越來越華麗精巧⑤節(jié)日的時間有所增加和延長(6分,三點即可)(2)①統治者的提倡②佛教傳入的影響③民族交融的加深④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夜市的出現⑤科學技術的進步⑥文學藝術的發(fā)展(6分,三點即可)18.(14分)(1)①對國家出路的探索著眼于宗教,主張振興佛教②以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為依托,融貫中西文化③不主張全盤西化④借鑒歐美和日本強國經驗,探索中國方案(任答三點)(2)新發(fā)展:①批判清政府②對君主專制提出懷疑③強調國民的權利和救國的責任④批判和反對傳統文化⑤不再著眼于宗教問題(4分,任答兩點)原因:①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腐朽無能、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②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③西學東漸影響加深⑤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4分,任答兩點)19.(14分)(1)①工業(yè)革命后,西方國家加緊殖民擴張,國與國之間圍繞世界市場和殖民霸權競爭加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